首页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联考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文人士大夫的博雅教育,一种是艺匠的实用教育。博雅教育主要通过“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与艺术品位,其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师徒式或类学校式(如汉代的洪都门学、北宋的画院等)的专门培养;艺匠实用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性的艺术人才,教学组织形式有作坊、教坊、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相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而言,这两种教育形式呈现出一些共性特征:师承关系相对固定,教学周期长,注重长期教学的结果,学习者在广泛的观察、感受、体验的基础上逐步进入专业化学习。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在传习过程中,呈现出长期浸润式学习的特点,教学方法自由、注重个性化教育。当代学校的美育,班级化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决定了教师倾向于按照统一的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技能,但这并不利于将美育内容转化成学生长时期、延续性的内在浸润体验。因此,在课程系统设计中,可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习的特点,依据学段特点构建长期美育养成教育的进阶秩序。当代社会,线下的艺术传播与交流主要通过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公共空间展示与表演实现。这种展演方式,更多地体现为对象化的鉴赏,即观众并不参与艺术表现。回到传统艺术的语境,艺术和观众并不严格区分,在艺术活动中,参与人既是观众也是艺术创作者。在当下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掘、利用这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创设当代美育课堂的教学情境。例如,传统文人很多艺术活动以私人化的雅集方式开展,雅集不再是单一品类的艺术交流,而是以某一种艺术形式为主体,同时兼容多种艺术形式的交游活动。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还原艺术体验情境,恢复传统艺术的场域和活动方式,并有效整合不同艺术门类,就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感知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中的工具器物,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智慧的凝结。例如,在中国书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用一些现代工具代替传统的笔、墨、纸、砚等书案用品。但是,这些传统材料不仅对书画创作有重要影响,而且本身即具丰厚的艺术属性,学生在接触这些艺术用具器物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切身的感受与体悟。再如折扇,它有工艺之美、善德之喻,还可以承载书画,体现赏玩者的品格。在戏曲 表演中,折扇也是表现角色个性与情感的重要道具,可以说,以折扇为代表的艺术“器物”,已经超越实用,成为物化的艺术符号。在传统艺术活动中,一器一物,都属于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器物”的鉴赏与应用,激活其中蕴含的审美与生活趣味,再结合艺术环境营造、活动情境创设,共同完成中华传统艺术教育场域的建构,帮助学生建立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情感联结。(摘编自秦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美育践行路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包括博雅教育和实用教育两种途径,两者组织形式,培养目标有所不同。B.与今天的学校教育相比,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自由,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C.当代学校美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弊大于利,需要借鉴传统艺术教育改革其课程系统。D.在传统艺术语境中,艺术和观众并非泾渭分明,艺术活动参与人兼具观众和创作者身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传统艺术教育途径、艺术与观众关系、工具器物等方面展开论述。B.文章在论述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美育践行路径时,注重与当代的学校美育进行比较。C.文章举雅集之例,是因为它能创设当代美育课堂的教学情境、有效整合不同艺术门类。D.文章阐述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特点,旨在为当今学校艺术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琵琶行》中“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的琵琶女,接受的是艺匠实用教育。B.通过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公共空间展演艺术属对象化的鉴赏,观众不参与艺术表现。C.在中国书画教学中,教师若采用传统书案用品而非现代工具,学生书画创作会进步更快。D.传统艺术活动中。折扇已不再有实用价值而成为物化的艺术符号,属于活动的组成部分。【答案】1.C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当代学校美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弊大于利”错误。原文中尽管提及“这并不利于将美育内容转化成学生长时期、延续性的内在浸润体验”,但并不能因此说它“弊大于利”。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C.“是因为它能创设当代美育课堂的教学情境、有效整合不同艺术门类”因果关系不成立,且夸大了雅集的作用。原文是“在当下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掘、利用这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创设当代美育课堂的 教学情境。例如,传统文人很多艺术活动以私人化的雅集方式开展……”,可见举雅集之例并不是因为“它能创设当代美育课堂的教学情境”,且雅集没有“创设当代美育课堂的教学情境”的作用。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B.“……属对象化的鉴赏”不正确,原文为“更多地体现为对象化的鉴赏”。C.“学生书画创作会进步更快”的说法依据不足。原文只是说“在中国书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用一些现代工具代替传统的笔、墨、纸、砚等书案用品。但是,这些传统材料不仅对书画创作有重要影响,而且本身即具丰厚的艺术属性,学生在接触这些艺术用具器物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切身的感受与体悟”,不能推断出使用传统工具“学生书画创作会进步更快”。D.“已不再有实用价值”错误,原文说是“已经超越实用”。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碳达峰”和“碳中和”里的碳是指二氧化碳。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万亿吨二氧化碳,如同给地球穿了个“棉袄”,让地球无法散热,温度持续升高。不少科学家认为,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议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中国的目标,是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显然,在经济结构,技术条件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温室气体减排等约束的强化将压缩我国的经济增长空间。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期长期的关系,要认真研究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在整个“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摘编自佘惠敏《让科技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材料二从全球来看,目前中国和全球的一次能源结构有共同点也有区别,比如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都占85%左右,包含煤炭,石油、天然气,区别在于中国是煤炭占比达58%,天然气和石油占比较小,煤炭含碳最高,这也是中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结构最大的特征。未来,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变方式还是比较清晰的,中国通过改变能源结构走向“碳中和”的过程,可 能不会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而是以清洁能源为主,并且直接从煤炭转向可再生能源替代的可能性更大。正是基于低碳清洁转型要求,以及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特点,中国需要尽快大幅度减少煤炭消费占比。进一步看中国2020年的能源结构,不难发现中国的水电、风电,核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明显增长,但总盘子仍然不是很大。其中水电可能受制于水源潜能,核电主要是安全和布局问题、周期也比较长,很难在短期看到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要足够大,才有可能满足大规模的能源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对煤炭的替代,才能可持续地支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摘编自林伯强《“碳中和”难题的破解之道》)材料三我国的“碳中和”目标不仅时间紧,而且任务重。从时间上看,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从任务上看,人们容易将其简单理解为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但其实它涉及领域极广、影响面极深。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相比,我们需要做出的变革更为剧烈,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一系列挑战。实现“碳中和”,不仅涉及目标和任务分解,也关乎制度设计和公共政策。即使构建出清晰的碳排放总量目标和日程表,也需要根据大量微观指标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比如,研究采用何种工具能纠正碳排放的负外部性、研究如何通过碳交易市场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研究如何建立碳价格形成机制,如何构建相应的财税制度,等等。实现“碳中和”不仅是宏观问题。也是微观问题,尤其需要研究如何把企业和个人纳入“碳中和”的过程。比如,如何激发微观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以何种机制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以促进碳减排。实现“碳中和”既需要有为政府,也需要有效市场,为此需要加强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二者关系的研究。相比于产权清晰的商品市场,在碳排放领域研究这一问题将更为复杂。(摘编自刘俏《“碳中和”给经济学提出哪些新问题》)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碳中和”里的“碳”指二氧化碳,200年来人类向大气层排放的巨量二氧化碳令地球无法散热,温度持续升高。B.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背景是: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生命系统面临威胁。C.“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不再排放二氧化碳,即“零排放”。D.要想达成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有可能会压缩我国的经济增长空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在中国和全球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都占85%左右,但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更高,天然气和石油占比较小。B.可再生能源在中国2020年的能源结构占比明显增长,但总量仍不是很大;并且,受种种条件限制,未来水电和核电发展机遇不大。C.实现“碳中和”目标涉及领域极广,影响面极深,不是简单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改变,而是剧烈的能源变革,要付出艰苦努力。D.实现“碳中和”需要构建出清晰的碳排放总量目标和日程表,并根据大量微观指标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以便恰当分解目标和任务。6.如何推动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答案】4.C5.A6.①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期长期的关系,充分发挥科技的战略支撑作用;②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实现低碳清洁转型;③完善制度设计和公共政策,发挥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C.“‘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不再排放二氧化碳”不正确。材料一说的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排放量与减少量相抵。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未来水电和核电发展机遇不大”不正确。材料二说的是“很难在短期看到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C.“不是简单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不正确,材料三说的是“人们容易将其简单理解为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改变”;“而是剧烈的能源变革”表述不当,原文为“但其实它涉及领域极广、影响面极深。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相比,我们需要做出的变革更为剧烈”,选项“能源变革”缩小了范围。D.“并根据大量微观指标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以便恰当分解目标和任务”关系不当,原文为“实现‘碳中和’,不仅涉及目标和任务分解,也关乎制度设计和公共政策。即使构建出清晰的碳排放总量目标和日程表,也需要根据大量微观指标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根据大量微观指标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并非为了“分解目标和任务”。故选A。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最后一段“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期长期的关系,要认真研究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在整个‘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可知应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期长期的关系,充分发挥科技的战略支撑作用;由材料二第二段“中国通过改变能源结构走向‘碳中和’的过程,可能不会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而是以清洁能源为主,并且直接从煤炭转向可再生能源替代的可能性更大。正是基于低碳清洁转型要求,以及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特点,中国需要尽快大幅度减少煤炭消费占比。……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要足够大,才有可能满足大规模的能源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对煤炭的替代,才能可持续地支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可知应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实现低碳清洁转型;由材料三第二段“实现‘碳中和’,不仅涉及目标和任务分解,也关乎制度设计和公共政策”第三段“实现‘碳中和’不仅是宏观问题。也是微观问题,尤其需要研究如何把企业和个人纳入‘碳中和”的过程。比如,如何激发微观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以何种机制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以促进碳减排”第四段“实现‘碳中和’既需要有为政府,也需要有效市场,为此需要加强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二者关系的研究”可知应完善制度设计和公共政策,发挥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纸上的时光晓寒车停在屋坪里的时候,雨越发大了,随着噼里啪啦的雨声,瓦楞上飘起一缕缕青烟。我推开车门,大步跑向一户人家。这是一栋陈旧的泥巴屋,青瓦白墙,其中一间的门是敞开的,我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看到一个男人正站在四方的水泥池子前,池子里盛着面糊一样的东西,只是比面糊要稀很多。我是在山里长大的,一眼便看出那是捣碎的纸浆。男人双手抓着一张吊着的竹帘,斜着往池子里一舀,随即轻轻晃动两下,纸浆均匀地布满了整张帘子。然后像荡秋千一样,把帘子往高处一扬,顺势翻了过来,男人用了点暗力,随手一抖,一张半成品的手工纸落在了压榨台的纸堆上。纸堆已有二尺来高,方方正正,淡淡的米黄色,水还在纸上流动,边沿嘀嘀嗒嗒地掉着水珠。 时隔多年,这样的画面依然熟悉而亲切,仿佛又把我带回了童年。那时候,我二姐夫就是做手工纸的,我经常跟着他去纸棚里玩,看多了这样的场景。我知道,这个环节,叫抄纸,是所有工序中最富技术含量的一环。抄薄了,烘焙后一揭就烂了;抄厚了,等到焙干,纸就烧糊了;尤其怕抄得不均匀,厚的地方纸浆堆成疙瘩,薄的地方一揭就穿孔。如何做到厚薄适度,平整均匀,没有别的窍门,靠的是一种感觉,就像炒菜一样,只有通过不厌其烦的练习,才能掌握好火候。做手工纸的原材料是南竹,从一根竹子变成一张纸,要经过繁杂的工艺。春夏相交的时节,把脱尽了壳又还没开丫的新竹砍回来,锯成几截放在石灰池里沤烂,然后把纤维捞起来慢慢洗干净,剔除杂质,经过捶、蒸、漂、踩,变成纸浆,再做成半成品的纸,放到压榨台上压榨,最后进入烤房焙干。说起来轻松简单,事实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足足二十九道工序,少一道都不行,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精细,容不得丝毫马虎,考验的是手艺人的匠心。这是个慢活儿,得放好心态,让日子慢下来,使出足够的耐性,坐下来和时间不慌不忙地相处。这里是湘赣边浏阳的一个小山村,几十户人家,大多数都是保存完好的泥巴屋。做纸的师傅姓黄,五十多岁。他告诉我,这里到处是山,盛产南竹,做手工纸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元代,始修于元朝的《长沙府志·食货志》就有“纸,浏阳产”的记载。到了清乾隆年间,一度被列为贡纸,成了抢手货,民国时期更是远销武汉、上海,出口到了日本。那时候,这一带的山上到处都是做纸的作坊,几乎家家户户以此为生。时间一页页翻过,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机器造纸的轰鸣声里,手工纸作坊不断受到挤压,接二连三地退出了乡野。手艺人放下镰刀,走出山林,纷纷加入到外出打工的大潮中。当初,黄师傅也想过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忍耐着孤独与寂寞,惨淡经营着他的作坊,像一个战士独自坚守着最后一方阵地。他坚持的理由朴素、简单,就是担心这门古老的手艺失传,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这些年,手工纸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他这个作坊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他一年能做600刀纸,每张纸最低两块钱,最高可以卖到五块钱,这样算下来,一年可以赚个十几万元。这在偏远的乡村,已经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雨还在下,没有停的意思,我转到另一间屋子里,看到桌上堆着焙干的纸,质地匀细,白里泛着浅黄,凑近闻一下,隐隐飘来竹子的清香。我随手拿一张捏了捏,一股柔软和清凉像风一样从指尖掠过。黄师傅见我看得那么仔细,停下手中的活计走了过来。他告诉我,这种纸分几个等级,最好的特别适宜书画,次一点的可以用来印刷书籍、拓印碑帖,最末等的通常拿来制作扇面、纸伞、装裱字画。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上潮,韧性好,不易碎,不渗墨,不褪色,便于长期保存。而机器生产的纸大多工艺粗糙,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见我没有回话,他似乎怕我不相信,从一个柜子里拿出一本手抄书来,说: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用的就是这种纸,有一百多年了,你看看。我接过一看,纸面光洁如新,字迹十分清晰,仿佛是十几年前抄下的。摩挲着光洁的纸张,我想起老祖宗发明的造纸术,用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这种古法制作的手工纸,遵循的正是这种传统的工艺,带着山水与泥土的灵气,草木的清香,经过日光的洗涤和匠人的抚摸,有着长达千年的寿命。它带我们重新回到一段历史,触摸到时间枯瘦的筋骨,感受那些遥远的年代业已逝去的花开花落,涛走云飞。单从这一点看,匠人的坚守便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让人心生敬意。雨慢慢小了,我原是为避雨而来,但我得感谢这场雨,让我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我和黄师傅道过别,驱车驶出村庄。这时,雨停了,檐角挂着摇摇欲坠的水珠,空气清新如洗,山那边的屋门口,传来几声清脆的鸡啼。(选自2021年10月22日《文汇报》)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运用一系列动词“抓”“舀”“晃”“扬”“翻”“抖”等,将男人抄纸的工序刻画得具体生动、准确传神,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B.文章巧妙运用插叙,通过回忆童年时二姐夫做手工纸的场景,自然介绍了做手工纸的繁杂工艺和技术要领,从侧面衬托出黄师傅的高超技艺。C.在手工纸作坊不断遭受机器造纸挤压之时,黄师傅坚守着他的作坊,毫不动摇,忍耐孤独与寂寞。这是因为,他不愿意这门古老的手艺失传。D.黄师傅拿出的一本祖传的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手抄本,不但证明了手工纸具有突出的优点,也让“我”感叹老祖宗深邃的智慧和匠人可贵的坚守。8.“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如何理解标题“纸上的时光”的含意?【答案】7.C8.①“我”因避雨而邂逅黄师傅,因雨下个不停而转到另一间屋子,雨小后驱车离开:“雨”一步步推动事件发展。②文中四次写到“雨”,从“雨越发大了”到“雨还在下”再到“雨慢慢小了”到最终“雨停了”,前后照应,使全文结构严谨。③结尾感谢“雨”并描绘出一幅雨停后清新明快的画面,寄寓作者对古老的手工艺后继有人、传统文化得以复兴的欣喜之情,深化了文章主题。9.①男人抄纸熟悉而亲切的画面,把“我”带回了童年,从而重温那一段美好的时光。②手工纸制作工艺繁杂,工序精细,是个慢活儿,需要和时光不慌不忙地相处。③手工纸有着长达千年的寿命,能带我们重回历史,触摸到时间的痕迹,感受遥远的年代。【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毫不动摇”错,文中的表述有“当初,黄师傅也想过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可见并不是毫不动摇。 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文学形象的作用的能力。“车停在屋坪里的时候,雨越发大了,随着噼里啪啦的雨声,瓦楞上飘起一缕缕青烟”,因为雨大,“我”停车避雨,而发现飘起青烟的瓦楞,于是邂逅黄师傅。“雨还在下,没有停的意思,我转到另一间屋子里,看到桌上堆着焙干的纸”“雨慢慢小了,我原是为避雨而来,但我得感谢这场雨,让我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雨停了,檐角挂着摇摇欲坠的水珠,空气清新如洗”,从雨“越发大”到“雨还在下”再到“雨慢慢小了”,最后到“雨停了”,雨在文中不断推动故事往前发展,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通过“雨”的变化,文章结构更加紧凑。由“雨”大到“雨”停,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以“我得感谢这场雨,让我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雨停了,檐角挂着摇摇欲坠的水珠,空气清新如洗,山那边的屋门口,传来几声清脆的鸡啼”来结尾,描绘了一幅雨后清新朴素的画面,预示着作者对手工造纸业未来的美好期盼,以及对传统手工业技艺的美好祝愿,从而深化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时隔多年,这样的画面依然熟悉而亲切,仿佛又把我带回了童年。那时候,我二姐夫就是做手工纸的,我经常跟着他去纸棚里玩,看多了这样的场景”,熟悉的场景,让“我”回想起童年时光,重逢旧日熟悉而美好的场景。“做手工纸的原材料是南竹,从一根竹子变成一张纸,要经过繁杂的工艺。春夏相交的时节……说起来轻松简单,事实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足足二十九道工序,少一道都不行,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精细……这是个慢活儿,得放好心态,让日子慢下来,使出足够的耐性,坐下来和时间不慌不忙地相处”,做手工纸是一个“慢活”,“和时间不慌不忙地相处”,整个手工纸的制作过程需要漫长的时光。“摩挲着光洁的纸张,我想起老祖宗发明的造纸术,用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它带我们重新回到一段历史,触摸到时间枯瘦的筋骨,感受那些遥远的年代业已逝去的花开花落,涛走云飞。单从这一点看,匠人的坚守便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让人心生敬意”,这种手工纸让人能够重回历史,触摸到时间的筋骨,让人心生敬意,感受到遥远的时光的痕迹。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苗,字子宣。 叔父畎为萧衍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伐蜀也衍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还退衍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衍使人害之。苗年十五,有报雪之心,延昌中遂归阙。仍陈图蜀之计。于是大将军高肇西伐,诏假苗龙骧将军。师次晋寿,世宗晏驾,班师。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乃上书曰:“今巴蜀孤悬,去建邺辽远,偏兵独戍,牧守无良,士民思化,十室而九,延劲北望,日觊王师。若一偏将,吊民伐罪,风尘不接,可传檄而定。”于时肃宗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正光末,二秦反叛,侵及三辅。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曰:“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日有降纳,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兵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其后,则群妖自散。”于是诏苗为统军,平之,还除司徒司马。会杀尔朱荣,荣从弟世隆拥荣部曲屯据河桥,还逼都邑。孝庄亲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恇惧,计无所出。苗独奋衣而起曰:“今小贼唐突如此,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日!臣虽不武,窃所庶几。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舟师夜下,去桥数里便放火船,河流既驶,倏忽而至。贼于南岸望见火下,相蹙争桥,俄然桥绝,没水死者甚众。苗身率士卒百许人泊于小渚以待南援。既而官军不至,既而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左右死尽,苗浮河而殁,时年四十六。赠使持节、仪同三司。谥忠烈侯。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常叹息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未曾不咨嗟绝倒。解鼓琴,好文咏,尺牍之敏,当世罕及。(选自《魏书·李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叔父畎为萧衍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伐蜀也/衍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还退/衍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衍使人害之。B.叔父畎为萧衍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伐蜀也/衍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还退/衍遂改授/畎怒/将有异衍/使人害之。C.叔父畎为萧衍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伐蜀也/衍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还退/衍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衍使人害之。D.叔父畎为萧衍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伐蜀也/衍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还退/衍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衍/使人害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驾:车驾晚出,古代称帝王死亡的讳辞。如《战国策》“秦王老矣,一日晏驾。”B.班师: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也指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此处用的是后一种意思。C.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后泛称京城附近地区。D.仪同三司:散官名。“三司”即三公。“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苗才兼文武,积极建言。他因大功不成,家耻未雪,常怀慷慨,于是上书分析巴蜀形势,建议派兵征伐,但因肃宗性格暴躁,缺乏谋略,建议没被采纳。B.李苗颇有谋略,平定叛乱。正光末年,二秦反叛,他认为陇兵强悍但资粮不足,缺乏德义,应避敌锋芒,采用坚守与偷袭结合的策略,并率兵平定叛贼。C.李苗勇于担当,临危授命。尔朱世隆进逼京都,百官惊慌失措,他挺身而出,主动请求率军切断河梁,与敌人殊死搏斗,但因寡不敌众,游河时溺水而死。D.李苗志尚功名,多才多艺。他读《蜀书》时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出击长安而叹息,读《周瑜传》时常嗟叹赞许;他还懂得弹琴,喜欢诗文,尤其擅长尺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苗年十五,有报雪之心,延昌中遂归阙,仍陈图蜀之计。(2)贼于南岸望见火下,相蹙争桥,俄然桥绝,没水死者甚众。【答案】10.C11.B12.A13.(1)李苗时年十五岁,有报仇雪恨的想法,延昌年间于是归顺朝廷,一再陈述谋取蜀地的计策。(2)敌人在南岸看见火船冲下,相互拥挤着争抢过桥,不一会儿桥被烧断,落水淹死的人很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叔父李畎是萧衍的宁州刺史,大显威名。王足讨伐蜀地,萧衍命李畎在涪州抵抗王足,许诺他获胜后任益州刺史。等到王足退回后,萧衍却改授他职。李畎发怒,准备图谋不轨,萧衍派人害死了他。“宁州刺史”是偏正短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衍命畎拒足于涪”中“于涪”是后置状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衍使人害之”中“衍”是主语,在它前面断开。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此处用的是后一种意思”不正确。根据语境,此处用的应是前一种意思。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 “肃宗性格暴躁,缺乏谋略”不正确。原文为“肃宗幼冲,无远略之意”,意为:肃宗年幼,没有经略远方的意图。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报雪”,报仇雪恨;“归阙”,归顺朝廷;“图”,谋取。(2)“蹙”,拥挤;“俄然”,不一会儿;“众”,很多。参考译文李苗,字子宣。叔父李畎是萧衍的宁州刺史,大显威名。王足讨伐蜀地,萧衍命李畎在涪州抵抗王足,许诺他获胜后任益州刺史。等到王足退回后,萧衍却改授他职。李畎发怒,准备图谋不轨,萧衍派人害死了他。李苗时年十五岁,有报仇雪恨的想法,延昌年间于是归顺朝廷,一再陈述谋取蜀地的计策。于是大将军高肇西伐,诏令李苗为假龙骧将军。军队进驻晋寿,世宗驾崩,军队撤回。李苗有文武才干,看到大功未成,家耻未雪,常常慷慨不平。于是上书说:“现在巴、蜀孤立一隅,距离建业遥远,偏兵独守,官吏无良,士民思慕归化,十家就有九家,伸颈北望,日夜盼望王师。如果命令一位偏将安抚百姓讨伐罪人,风尘不起,就可传布檄文而平定此境。”当时肃宗年幼,没有经略远方的意图,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正光末年,二秦反叛,侵入京城郊区。李苗认为陇兵强悍,且兵众聚合没有资粮,于是上书说:“而今陇地贼兵猖狂,没有多少积蓄,虽然占据了两座城池,但他们原本没有德行礼义。根据形势,在于迅速攻击,每天有所收获,迟缓就会人心离散,从而崩溃失败。如今应当命令一名大将,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坚守不战。另外命令一支偏师率数千精兵,从麦积崖出发袭击敌后,那么群贼自然逃散。”于是诏令李苗为统军,平定了叛贼。回来后除授司徒司马。正逢尔朱荣被杀,尔朱荣堂弟尔朱世隆率尔朱荣部下占据河桥,回军进逼京都。孝庄帝亲临大夏门,召集群臣广泛讨论形势。百官惊慌害怕,想不出办法。唯有李苗拂袖而起说:“现在小贼如此猖狂,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为国效力之日。我虽说不上英武,但有尽节之意。臣请求率一旅军队,为陛下切断河、梁。”庄帝认为他豪壮,同意他的请求。李苗于是招募人员从马渚上游用船载兵夜下黄河,在离桥数里的地方便放火船,船顺河水流下,顷刻就到桥边。敌人在南岸看见火船冲下,相互拥挤争抢过桥,不一会儿桥被烧断,落水淹死的人很多。李苗亲率士卒百余人停泊在浅滩边等待南岸援军。后来官军不至,敌人于是涉水过河,与李苗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左右之人死尽,李苗游过河,溺水而死,终年四十六岁。追赠他使持节,仪同三司。谥号为忠烈侯。李苗从小就节操,有建立功名的志向。每次读《蜀书》,见魏延请求出击长安,诸葛亮不同意,常叹息说诸葛亮没有奇计。等读到《周瑜传》时,未曾不嗟叹赞许,为之绝倒。李苗懂得弹琴,喜欢文章诗歌,尺牍文书的敏捷程度,当世很少有人能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邵尧夫年老逢春①司马光年老逢春春莫咍②,朱颜不肯似春回,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意开。荒径倦游从碧草,空庭慵扫自苍苔。相逢谈笑犹能在,坐待牵车陌上来。【注】①熙宁四年(1071),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始与邵雍相识,并很快成了莫逆之交。邵雍,字尧夫。②咍(hāi):讥笑。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点题并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春,看似幽默的话语中暗含了诗人深沉的感慨。B.颔联说“花不解愁随意开”。语带嗔怪,正能反衬出诗人心内之愁,可谓无理而妙。C.颈联对仗工整,“倦游”“慵扫”二词真实地表现出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D.尾联一扫前文愁苦之情,昂扬欢快,表达了对前往友人处谈笑的热切期盼,照应标题。15.前人评价此诗说:“看似平淡,实则包含艰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14.D15.①此诗语言平实,明白如话,诗中所写亦为春天寻常景物、朋友间相互唱和的日常生活琐事,故“看似平淡”:②平常话语中蕴含着诗人内心复杂而酸楚的感情:年老多病,政治失意,客居异乡,百无聊赖,朋友稀少,孤独寂寞,故“包含艰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D.“一扫前文愁苦之情,昂扬欢快”错误,有些言过其实;“对前往友人处谈笑的热切期盼”错误,应是诗人热切期盼友人前来谈笑。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和思想情感把握能力。本诗写到诗人和朋友年老之时遇春的情景。写到春天鲜花盛开、春草长满小路、长满青苔的小院等春景,同时写到渴望和朋友相聚谈笑,对朋友乘车从小路来充满期待等朋友间相互唱和的日常生活琐事,语言平实,明白如话,所以“看似平淡”。 作者在平常话语中蕴含着内心复杂而酸楚的感情:首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到春天到来,但自己年华老去,青春难再,仿佛听到春天对自己的嘲笑。颔联写到自己因体弱多病无意饮酒,即使面对四处开放的鲜花,内心依旧充满无法排解的忧愁,所以写到自己年老多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作者因政见不同而被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所以作者因客居他乡而愁。颈联写诗人的生活状态,身心疲倦地沿着没人修理变得杂草丛生的小径漫步,院子因无人打扫而长满青苔,“倦游”“慵扫”写出了作者的内心体验,作者在此的生活并不如意,体现出作者政治的失意和百无聊赖。诗歌的尾联写到作者渴望和朋友相聚谈笑,对朋友乘车从小路来充满期待,说明作者朋友稀少、孤独寂寞。因此,整首诗都饱含着作者内心复杂而酸楚的感情,故“包含艰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发布纳谏命令,其中规定“受下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2)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两句,刻画了一个衰老愁苦、穷困落魄的自我形象,真是“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3)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从侧面烘托出客人洞箫声的强烈感染力。【答案】①.能谤讥于市朝②.闻寡人之耳者③.艰难苦恨繁霜鬓④.潦倒新停浊酒杯⑤.舞幽壑之潜蛟⑥.泣孤舟之嫠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谤讥”“寡”“繁霜”“停”“壑”“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如今,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通常很舍得花钱投入。除了课后兴趣班,各种书籍工具必不可少,学习类词典类APP更是____________。词典类APP因其下载使用方便,不占用空间,不增加重量,更新迅速等特点,深受使用者欢迎。然而,凡事有利也有弊。正因为词典类APP使用方便,造成了很多现代人平时查阅词典的情况少,即查即用的情况多。而市场上的学习类词典类APP质量____________,甚至很多内容资料来源于网络,在编辑和校对上缺少把关。一旦词典类APP出错,很多使用者无法及时发现。同时,由于网上分享的普及,使用者还往往会把自己查到的错误内容扩散传播,____________,影响更多人。本该指导学生的学习工具,词典工具,却误人子弟,实在令人遗憾。()推出APP 的不是慈善机构,其目的是通过吸引扩大用户群体,来变现盈利,这本____________,但是,作为工具书,内容正确、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大行其道参差不齐以讹传讹无可厚非B.大行其道良莠不齐一差两讹情有可原C.风行一时良莠不齐一差两讹无可厚非D.风行一时参差不齐以讹传讹情有可原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正因为词典类APP使用方便,造成了很多现代人平时查阅词典少,即查即用多的情况。B.正因为词典类APP使用方便,很多现代人平时查阅词典少,即查即用多的情况。C.词典类APP使用方便,造成了很多现代人平时查阅词典的情况少,即查即用的情况多。D.词典类APP使用方便,造成了很多现代人平时查阅词典少,即查即用多的情况。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相关商业机构在组织此类APP研发时不够专业,严谨,恐怕是其中原因。B.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在于相关商业机构在组织此类APP研发时不够专业、严谨。C.恐怕还是在于相关商业机构在组织此类APP研发时不够专业、严谨,导致上述现象的产生。D.这一现象恐怕与相关商业机构有关,它们在组织此类APP研发时不够专业、严谨。【答案】17.A18.D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大行其道:新潮事物流行成为一种风尚。风行一时:形容事物在当时流传盛行。后者带有短暂流行、很快消失的意味,故选前者。第二空,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此处形容“质量”,宜用“参差不齐”。第三空,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一差两讹: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根据语境,指的是会传播错误,只能用前者。第四空,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情有可原:在情节或情理上有可以原谅之处。此处强调不可过分责备而非可以原谅,宜用“无可厚非”。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成分赘余,“正因为”与“造成了”重复,删除其一;二是搭配不当,“造成了……情况少,……情况多”不能搭配,只有D项改正合适。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括号前指出词典类APP存在的问题,接下来顺理成章地分析原因,故“原因”应放在开头,AC都把原因放在后句,无法衔接。D项为不同主语的两句话,表述不够流畅、贯通。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鹃花种类繁多,花色丰富。其花色有白、粉白、白绿、黄、乳黄,橙黄,金黄到红、粉红、桃红、全红,大红,深红、玫瑰红、紫、深紫以及红白相间等多种颜色,除蓝色外,可谓应有尽有。①?大量研究显示,杜鹃花的花色是由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共同决定的。直接因素是指存在于杜鹃花细胞中的色素物质,色素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②。例如,上文提到杜胸花没有蓝色,那是因为在其花瓣细胞中没有合成或积累了较少的蓝色花色素(飞燕草素)。而所谓间接因素是指哪些影响花色素合成与积累的因子,例如细胞液泡pH值,当pH呈酸性时花瓣则趋向于呈现红色,中性时趋向于呈现淡紫色,碱性时则趋向于蓝色。此外,③光照越强,花色素合成就越多;蔗糖作为外源能量物质,可以为花色素的生物合成提供碳骨架,进而促进花色素的生成,所以对杜鹃花花瓣有增色效果。综上所述:()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在第二段的括号中填写恰当的文字,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答案】20.示例:①是什么决定杜鹃花花色如此多呢②呈现出的花色也就不同③光照可以促进花色素的合成21.示例:杜鹃花的花色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花色素的种类和含量最重要,因为其他因素都是通过影响花色素的合成与积累进而影响花色的。【解析】【分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文说“杜鹃花种类繁多,花色丰富。其花色有白、粉白、白绿、黄、乳黄,橙黄,金黄到红、粉红、桃红、全红,大红,深红、玫瑰红、紫、深紫以及红白相间等多种颜色,除蓝色外,可谓应有尽有”,说明牡丹花花色多。此处是一个问句,接着后文解释原因“大量研究显示,杜鹃花的花色是由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共同决定的”,故此处可填“是什么决定杜鹃花花色如此多呢”。第二处,前文说“杜鹃花花色是由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共同决定的”,可知此处是在研究“花色”的问题,由前文“直接因素是指存在于杜鹃花细胞中的色素物质,色素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可知,此处可填“呈现出的花色也就不同”。第三处,后文说“光照越强,花色素合成就越多”,说明光照可以促进花色素的合成,故此处可填“光照可以促进花色素的合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认真研究文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前文说“综上所述”,很明显此处是对上文的总结。所以理清第一段思路至关重要。第一段的重要语句是“大量研究显示,杜鹃花的花色是由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共同决定的”“直接因素是指存在于杜鹃花细胞中的色素物质,色素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而所谓间接因素是指哪些影响花色素合成与积累的因子”。总结第一段内容的时候要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如“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洁流畅,不能超过字数限制。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据《论语·先进篇》记载,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要立刻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应当先听听他们的意见再行动。”而当另一名学生冉有问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却回答:“是的,应当立即行动。”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孔子却作出截然相反的回答?学生公西华想不通,就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有性格怯懦,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勇敢自信;子路性格鲁莽,好勇过人,所以我提醒他谨慎退让。”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孔子看出冉有和子路性格不同,因此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孔子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万物各有特性,教学则当因材施教。鸭子教练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它没有发现兔子的短跑特长,亦没有发现松鼠的爬树特长,而只发觉了自己身上的游泳技能,因此无论如何费劲都是徒劳无功。“成功来自90%的汗水”,道理说得很透彻,可放在错误的地方,也只是空谈。诚如以上所言,在教育上,每个学生的天分不同,其潜能的发掘方式也不一样。教育者应当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公民的诞生》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教育者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而其神圣的职能便是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从懂学生的角度去实施教育。古往今来,大多优秀的教育学者都会注重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方式。无论是孔子提出教学要各因其材,墨子主张教学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是鲁迅教子尊重孩子个性,陶行知建立了“教育理想国”,亦或是当代的学生观要求教育学者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些都共同表明,发现学生差异,尊重其不同的个性,由此来因材施教,这是犹为重要的。当然,中国其实存在着忽略学生个性发展的普遍现象。有调查表明,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位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十个人或许能讲出二十种不同的答案。这说明中国教育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与求异思维塑造的现象。而这个例子从反面表明,中国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那么,教育者应当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呢?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需要教育者根据每个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给予他们最合适的教育,以一种宽容和智慧的态度,寓教育于无痕之中,由此,才能更容易地为学生所接受。世界上没有愚蠢的人,只有被遏制潜能的天才。叶子得到了大自然的眷顾,拥有了美丽的不同纹络。每一位学生同样拥有着大自然的不同吻痕。教育者则应放开个人执念的双手,让学生去绽放自己的个性,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潜能开发的促进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来自《论语》。同样一个问题,因为不同的人来问,孔子作出截然相反的回答。子路为人鲁莽好勇,故孔子提醒他谨慎退让,行事前要听听父兄的意见;而冉有生性懦弱,遇事退缩,故孔子鼓励他勇敢自信,大胆行动。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善于因材施教,灵活变通,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论语》中的这个故事虽然讲述的是孔子的教育方法,但也可以给我们的修身进业、为人处世等带来有益的启示:从子路的角度看,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从冉有的角度看,要勇敢自信,大胆行动。这一切,都是我们从《论语》这部古代经典中汲取的智慧。比如写“教育应因材施教”,可以先概述孔子的两种回答,引出论点;然后用鸭子教练逼着兔子、松鼠学游泳的寓言故事反面论证;接着可以用竹子的不同部位可以做不同的用途来类比论证;最后用名人因材施教的故事举例论证,如蔡元培破格录取后来的著名作家的顾随,美国总统林肯教子等。立意:1.说话做事要灵活变通。2.因材施教,扬长避短。3.教育是一种艺术。4.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5.勇敢自信,大胆行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7 08:39:08 页数:19
价格:¥3 大小:44.6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