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宣城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二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从中国历史看,中国士人的乡愁真正以乡村为主导,要到隋唐推行科举制之后。这种选官制度使大批生活于乡野的士人有了出仕做官的机会。少年居于乡村,做官后移居城市,构成了他们的人生路线图,由此也使乡愁与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建立起稳固的关联。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则成为相关诗文表达的标配。当然,隋唐以后,士人的返乡仍然不过是一种情感态度,而不是真正让自己重新生活于乡村之中。他们在欲望层面难以舍弃都市生活的繁华,所以只好让精神世界在“滚滚红尘长安道”与“田园将芜胡不归”之间往复摇摆。当然,相应的解决方案也随之出现,这就是将乡村记忆置入都市,在城市红尘之中营造“城中村”,即园林。据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园林营造之所以在隋唐以后进入文人园林主导的时代,它的远因是科举制,中因是大批乡野士人进城做官,近因则是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士人的情感世界。与此比较,中国早期乡愁的表达之所以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乎旧国旧都的废墟感,原因无非在于隋唐以前的中国政体基本上是贵族政体。这些贵族靠门第世袭做官,一代代居住于城市,根本没有乡村经验,其乡愁必然以城市或城市的废墟化为主导。据此也不难看出,看似微末的乡愁,在中国历史上其实经历了从早期城市中心向后来乡村中心的迁移,而这种变化则根本奠基于古代国家选官制度塑造了新的权力主体。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比如,我们的父母当初因为读书或做工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他们是有乡村记忆的,但他们在城市繁衍的子孙会日益对农业性的故乡缺乏概念,对于他们而言,所居住的城市就是他们的故乡,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乡愁模式,必然会出现重大变化,即从“城→乡”模式转化为“城→城”模式,所谓原乡记忆更多是对原生城市的记忆。由此我们也不难从这种城乡之变中体会到巨大的历史感,即中国早期的乡愁是城市性的,中期的乡愁是乡村性的,而从目前开始,则开启了一个以城市为本位重塑中国乡愁的新历史进程。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能不能有效承载中国人的乡愁。比,较而言,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筑形式的多元,往往具有高度的 可辨识性。或者说,像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落叶一样,天下也没有两座相同的村庄。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复制,几乎千城一面,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现代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在单向度的空间展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将极为重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是它成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隋唐推行科举,生活于乡野的士人做官后移居城市,从而使他们的乡愁与乡村关联。B.中国早期乡愁的表达,更多以城市或城市废墟化为主导,是因为此阶段是贵族政体。C.中国园林营造在隋唐以后以文人园林主导,和科举制度、乡野士人进城做官有关。D.当代中国的巨变重塑了人们的乡愁,对于原乡的记忆,完全转化为原生城市的记忆。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引用“滚滚红尘长安道”“田园将芜胡不归”,说明进城做官的乡野士人有难舍都市繁华又眷恋乡村的心理。B.文中揭示乡愁背后有社会政治变革的促动因素,对于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具有重要意义。C.文中第一、二两段梳理了中国早期、中期、当代乡愁的性质及其产生背景,目的就是让读者了解乡愁的历史进程。D.文中以“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落叶”为喻,形象地说明了风光独特、建筑多元的传统乡村面貌的高辨识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城市建造园林,返回曾经的乡村生活,成为隋唐以后进城做官的乡野士人解决乡愁的方案。B.中国当代的“城→城”乡愁模式与中国早期乡愁的城市性,虽然背景不同,但性质是相似的。C.现代城市建筑的同质化导致中国人的乡愁无法得到寄寓,“千城一面”的情况让人无家可归。D.作者提倡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历史深度,可以有效地承载中国人的乡愁。【答案】1.D2.C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D.“对于原乡的记忆,完全转化为原生城市的记忆”错误,原文说的是“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乡愁模式,必然会出现重大变化,即从‘城→乡’模式转化为‘城→城’模式,所谓原乡记忆更多是对原生城市的记忆”可见,这是尚未发生的事,而选项将未然当做已然。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C.“目的就是让读者了解乡愁的历史进程”错误,其目的是为了论证“这种变化则根本奠基于古代国家选官制度塑造了新的权力主体”,从而为后文“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奠定理论基础。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返回曾经的乡村生活”错误,根据原文“士人的返乡仍然不过是一种情感态度,而不是真正让自己重新生活于乡村之中……将乡村记忆置入都市,在城市红尘之中营造‘城中村’”可知,他们并未“返回曾经的乡村生活”,而是把乡村记忆置入都市。B.“虽然背景不同,但性质是相似的”错误,“中国早期乡愁的表达之所以更多是城市性的……原因无非在于隋唐以前的中国政体基本上是贵族政体”,而当代乡愁的城市性是因为“我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在城市繁衍的子孙……所居住的城市就是他们的故乡”,这种变化在本质(即“权力主体”)上是截然不同的的。C.“现代城市建筑的同质化……‘千城一面’的情况让人无家可归”错误,原文说的是“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几乎千城一面,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并非完全同质化和千城一面,同时也并非真的“无家可归”,而是产生“无家可归”的感觉。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生态兴则文明兴。面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中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努力推动本国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各国一道寻求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新道路。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新时代中国的能源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 献。(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材料二:(数据来源:新华社、《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等)材料三:主持人:……请老师们介绍一下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二者是什么关系?王克: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峰之后进入逐步下降阶段。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具体讲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二氧化碳的去除量相互抵消。实现碳中和,不仅要求各部门的碳排放水平下降,还要采取植树造林、负碳排放技术和碳补偿等措施抵消碳排放。张志强: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置条件,只有实现碳达峰,才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水平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间和难度:达峰时间越早,实现碳中和的压力越小;峰值越高,实现碳中和所要求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模式转变的速度就越快、难度就越大。碳达峰是手段,碳中和是最终目的。碳达峰时间与峰值水平应在碳中和愿景约束下确定。峰值水平越低,减排成本和减排难度就越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越长,减排压力就会越小。王珂英:从各国碳达峰路径看,碳达峰后会经历一个平台期,之后随着技术进步,碳捕集技术和负排放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碳排放水平会持续下降,进入良性循环,并最终实现碳中和。从历史排放看,发达国家制造了更多的排放总量,但他们大多在20世纪 后半期或21世纪初就实现了碳达峰。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承诺用全球最短的时间——30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的碳强度降幅,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摘编自《碳达蜂、碳中和的经济学解读》,《光明日报》2021年6月22日)材料四: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减碳曲线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率有着密切关系。有研究显示,服务业占比达到70%左右、城市化率达到80%左右,碳排放就开始达峰并持续下降。反观我国,2020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服务业占比只有54%左右,城市化率也只有63%。可见,我国离碳达峰、碳中和的拐点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然而,发达国家工业化已行至尾声,属于自然达峰;而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因此,要在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内,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减碳任务重大而艰巨,更需尽早规划,及时行动。需要认识到的是,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减碳减排的现实行动,而且将带来绿色转型的机遇发展。有研究显示,未来40年,实现“双碳”目标预计将撬动万亿绿色金融投资,为能源、交通、建筑、工业林业等领域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在“过”和“不及”中寻求地区经济稳定发展与碳减排之间的“平衡点”。(摘编自曹普华《谋划碳达峰碳中和要有大格局大思路》,《光明日报》2021年9月4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是全球面对的严峻问题,我们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B.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和15年前相比下降到48.4%;2005年以来,我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一半以上。C.2018年,从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来看,美国远高于中国,因此,美国也应该主动承担大幅减排义务。D.当前,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有明显提升,但总体占比依然不高,希望通过努力在2060年达到80%。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现“双碳”目标,不能懈怠,更不能坐等,但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寻求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和碳减排的平衡点。B.实现碳中和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碳达峰,它实现的时间和难度也受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水平影响。C.如果我国服务业占比提高16%左右,城市化率提高17%左右,碳排放就会开始持续下降,目前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 D.我国承诺用全球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的碳强度降幅,任务重大艰巨,但也会带来绿色转型的发展机遇。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意义与路径。【答案】4.B5.C6.意义:既能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又能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路径:①进一步调整国家产业结构:②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③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水平;④采取植树造林、负碳排放技术和碳补偿等措施抵消碳排放。【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下降到48.4%”错,通过材料二图表及图中文字内容“15年来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48.4%”可知,应是“下降了48.4%”。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如果我国……目前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错,原文表述是“要在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内,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减碳任务重大而艰巨”,可见,减碳任务艰巨的原因是“时间短、排放强度降幅最高”。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新时代中国的能源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可以概括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意义。路径:从材料三“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峰之后进入逐步下降阶段。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具体讲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二氧化碳的去除量相互抵消。实现碳中和,不仅要求各部门的碳排放水平下降,还要采取植树造林、负碳排放技术和碳补偿等措施抵消碳排放”可以概括出要降低碳排放水平、植树造林,要采取负碳排放技术和碳补偿;从材料四“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减碳曲线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率有着密切关系”可以概括出调整国家的产业结构,并提升城市化率。(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朝闻道(节选)刘慈欣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完成了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逝而去。一切都在庄严与宁静中进行,真理祭坛下面,预料中生离死别的景象并没有出现,全世界的人们静静地看着这壮丽的景象,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人类在经历着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灵魂洗礼。一个白天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太阳已在西方地平线处落下了一半,夕阳给真理祭坛撒上了一层金辉。物理学家们开始走向祭坛,他们是人数最多的一批,有八十六人。就在这一群人刚刚走上坡道时,从日出时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寂静被一个童声打破了。“爸爸!”文文哭喊着从草坪上的人群中冲出来,一直跑到坡道前,冲进那群物理学家中,抱住了丁仪的腿,“爸爸,我不让你变成火球飞走!!”丁仪轻轻抱起了女儿,问她:“文文,告诉爸爸,你能记起来的最让自己难受的事是什么?”文文抽泣着想了几秒钟,说:“我一直在沙漠里长大,最……最想去动物园,上次爸爸去南方开会,带我去了那边的一个大大的动物园,可刚进去,你的电话就响了,说工作上有急事,那是个天然动物园,小孩儿一定要大人带着才能进去,我也只好跟你回去了,后来你再也没时间带我去。爸爸,这是最让我难受的事儿,在回来的飞机上我一直哭。”丁仪说:“但是,好孩子,那个动物园你以后肯定有机会去,妈妈以后会带文文去的。爸爸现在也在一个大动物园的门口,那里面也有爸爸做梦都想看到的神奇的东西,而爸爸如果这次不去,以后真的再也没机会了。”文文用泪汪汪的大眼睛呆呆地看了爸爸一会儿,点点头说:“那……那爸爸就去吧。”方琳走过来,从丁仪怀中抱走了女儿,眼睛看着前面矗立的真理祭坛说:“文文,你爸爸是世界上最坏的爸爸,但他真的很想去那个动物园。”丁仪两眼看着地面,用近乎祈求的声调说:“是的文文,爸爸真的很想去。”方琳用冷冷的目光看着丁仪说:“冷血的基本粒子,去完成你最后的碰撞吧,记住,我绝不会让你女儿成为物理学家的!”物理学家们走上了真理祭坛那圆形的顶面,在圆心,排险者微笑着向他们致意。突然间,映着晚霞的天空消失了,地平线处的夕阳消失了,沙漠和草地都消失了,真理祭坛悬浮于无际的黑色太空中,这是创世前的黑夜,没有一颗星星。排险者挥手指向一个方向,物理学家们看到在遥远的黑色深渊中有一颗金色的星星,它开始小得难以看清,后来由一个亮,点渐渐增大,开始具有面积和形状,他们看出那是一个向这里漂来的旋涡星系。星系很快增大,显出它磅礴的气势。距离更近一些后,他们发现星系中的恒星都是数字和符 号,它们组成的方程式构成了这金色星海中的一排排波浪。宇宙大统一模型缓慢而庄严地从物理学家们的上空移过。……当八十六个火球从真理祭坛上升起时,方琳眼前一黑倒在草地上,她隐约听到文文的声音:“妈妈,那些哪个是爸爸?”……十五年之后的一个夜晚,在已变成草原的昔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有一对母女正在交谈。母亲四十多岁,但白发已过早出现在她的双鬓,从那饱经风霜的双眼中透出的,除了忧伤就是疲倦。女儿是一位苗条的少女,大而清澈的双眸中映着晶莹的星光。母亲在柔软的草地上坐下来,两眼失神地看着模糊的地平线说:“文文,你当初报考你爸爸母校的物理系,现在又要攻读量子引力专业的博士学位,妈都没拦你。你可以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甚至可以把这门学科当做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但,文文,妈求你了,千万不要越过那条线啊!”文文仰望着灿烂的银河,说:“妈妈,你能想像,这一切都来自二百亿年前一个没有大小的奇点吗?宇宙早就越过那条线了。”方琳站起来,抓着女儿的肩膀说:“孩子,求你别这样!”文文双眼仍凝视着星空,一动不动。“文文,你在听妈妈说话吗?你怎么了?!”方琳摇晃着女儿,文文的目光仍被星海吸住收不回来,她盯着群星问:“妈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啊……不——”方琳彻底崩溃了,又跌坐在草地上,双手捂着脸抽泣着,“孩子,别,别这样!”文文终于收回了目光,蹲下来扶着妈妈的双肩,轻声问道:“那么,妈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像一块冰,使方琳灼烧的心立刻冷了下来,她扭头看了女儿一眼,然后看着远方深思着,十五年前,就在她看着的那个方向,曾矗立过真理祭坛,再远些,爱因斯坦赤道曾穿过沙漠。微风吹来,草海上涌起道道波纹,仿佛是星空下无际的骚动的人海,向整个宇宙无声地歌唱着。“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呢?”方琳喃喃地说。(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较多笔墨叙写丁仪和家人告别的情节,以点带面,极富典型性,生动感人地塑造了科学家的形象。 B.小说中“夕阳”“金色星海”“草海”等场景描绘,烘托了“真理祭坛”的崇高感,表现了“真理祭坛”对于科学家们的吸引力。C.面对妻女的挽留,丁仪选择了毅然离去,作者也借此批判了有些科学家过于理性以至于自私无情的性格特点。D.结尾文文的提问,说明她成长为与父亲志趣相同的人,投身于物理学研究,把探寻科学真理当成人生目标。8.“方琳”这一人物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9.这篇现代科幻作品以中国儒家传统人生格言“朝闻道”为题,有什么内涵与作用?【答案】7.C8.①线索人物,串联情节。丁仪与文文父女两代人先后投身物理学研究事业,作为妻子与母亲,她都是他们事业的密切关联者,多次出现在关键的情节中。②典型人物,象征意义。作为妻子和母亲,她追求世俗意义上的家庭幸福,并不理解丈夫与女儿的事业追求,代表着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③衬托主角,突显主旨。她的思想与言行衬托了丈夫丁仪和女儿文文为追求真理、追求卓越而勇于献身的高贵精神境界。9.内涵:“朝闻道”出自《论语》中孔子的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一般用于形容对真理、信仰追求的执着与献身精神。小说中丁仪等科学家执着探索宇宙真理、不惜以生命去交换的精神正是这一中国儒家精神的体现。作用:凸显了小说中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执着与献身精神,彰明了现代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的一致性,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作者也借此批判了有些科学家过于理性以至于自私无情的性格特点”错误,作者是借此来衬托科学家追求真理而勇于献身的高贵精神境界。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从结构上看,方琳先目睹丈夫为追求真理而踏上祭坛,后又看着女儿为追求宇宙真理而执著寻求,她连接并见证了两代人(也蕴含着代代相传之意)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从人物形象上看,她不是科学家,她追求的不是宇宙真理,而是家庭团圆和睦,当丈夫要离开时,她说“文文,你爸爸是世界上最坏的爸爸”“冷血的基本粒子,去完成你最后的碰撞吧,记住,我绝不会让你女儿成为物理学家的”;当女儿询问宇宙真理时,她说“文文,妈求你了,千万不要越过那条线啊”“孩子,别,别这样”,可见,她不能理解他们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普通人的典型代表。从主旨上来看,她的无法理解与希望丈夫女儿不要为追求真理抛弃家庭的言行思想,更衬托出科学家们伟大高贵境界,从而衬托出主要人物的精神,突出文章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内涵方面,“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早上得知真理,当晚死去也未尝不可。形容人对真理追求的执著与为追求真理而敢于献身的精神。本文中,“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完成了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逝而去”,即使面对妻女的悲痛,丁仪也毅然选择了探索宇宙真理,不惜为此献出生命,这正是“朝闻道”的体现。作用方面,标题本身蕴含着追求真理而甘于牺牲的含义;“朝闻道”是中国春秋时期圣人的名言,到丁仪这位现代科学家身上得到体现,而又在他女儿身上得到继承,从中可以看出现代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的是一脉相承的,揭示并深化了文章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祖建隆元年三月,吴越王钱俶遣使来贺即位,自是岁朝贡。开宝七年冬十月,伐江南,诏加吴越王俶为升州东南行营招抚制置使。先是,俶遣判官黄夷简入贡,帝谓之曰:“汝归语元帅,江南倔疆不朝,我将讨之。元帅当助我,无惑人言云‘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寻密告以师期,遂有是命。吴越王俶既受命,以沈承礼权知国务,而自率兵五万攻常州。丞相沈虎子谏曰:“江南,国之藩蔽,今大王自撤其藩蔽,将何以卫社稷乎?”不听,遣兵攻江阴、宜兴,皆下之,遂拔常州。江南主贻俶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俶不答以书上帝优诏褒之九年二月,吴越王俶来朝。帝赐礼贤宅以居,亲幸宴之,赏赉甚厚,赐俶剑履上殿,书诏不名。命与晋王叙昆弟之礼,俶固辞,乃止。留两月,遣还,赐以一黄袱,封识甚固,戒俶曰:“途中宜密观。”及启之,则皆群臣乞留俶章疏也,俶甚感惧。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三月,吴越国王俶来朝。会陈洪进纳土而惧,上表乞罢所封吴越国王及解天下兵马大元帅并书诏不名之命,归其兵甲,求还,帝不许。其臣崔仁冀曰:“朝廷意可知矣,大王不速纳土,祸且至!”俶左右争言不可。仁冀厉声曰:“今已在人掌握,且去国千里,惟有羽翼乃能飞去耳!”俶递决策,上表献其境内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俶朝退,将吏始知之,皆恸哭曰:“吾王不归矣!”丁亥,诏封椒为淮海国王,赐赉待遇,冠绝当时。以范旻权知两浙诸州、军事。旻上言:“俶在国日,徭赋繁苛,乞尽蠲其弊。”从之。端拱元年八月戊寅,俶生辰,帝赐燕。是夕暴卒。(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吴越归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江南主贻/俶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俶不答/以书上/帝优诏褒之/B.江南主贻俶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俶不答/以书上帝优诏褒之/C.江南主贻俶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俶不答/以书上/帝优诏褒之/D.江南主贻/俶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俶不答/以书上帝/优诏褒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作为庙号使用,多指创基立业者,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秦朝。B.朝贡又称进贡,指臣民或藩属国献上礼物给君主,是臣服于中央的表示。C.太平兴国是宋太宗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没有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D.权知即暂代之意,宋初非正官而代行职务者,官衔前往往带“权知”二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太祖计划平定偏安于江南的南唐,下诏加封吴越王钱俶,并秘密告知吴越王宋朝出兵江南的日期,希望钱俶能帮助宋军平定南唐。B.吴越国丞相沈虎子认为南唐是护卫吴越的藩篱屏障,劝谏钱俶不要助宋攻打南唐,钱俶不听劝告,亲自率领大军,最终攻克常州。C.吴越王钱俶入京朝见宋太祖,备受恩赏,回国路上打开赏赐的黄绸包栿,发现都是宋朝群臣请求挽留自己的奏章,钱俶内心很感愧。D.压力之下,吴越王钱俶听从崔仁冀意见,上表纳土归宋,宋王朝不费一兵一卒就和平解决了吴越问题,有助于宋朝完成统一大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元帅当助我,无惑人言云“皮之不存,毛将安附”。(2)旻上言:“俶在国日,徭赋繁苛,乞尽蠲其弊。”【答案】10.C11.A12.B13.(1)元帅应当助我一臂之力,不要被别人说的“皮都没有了,毛依附哪里呢”迷惑。(2)范旻上书说:“钱俶在吴越国内时,徭役和赋税繁重苛刻,请求一律除去这些弊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江南君主送给钱俶书信说:“今天没有了我,明天又哪里有你的一席之地呢?一旦 圣天子换个地方给你爵赏,你也将会是大梁的一介平民罢了。”钱俶不回复,把这封信交给皇帝,皇帝下诏褒奖他。“江南主贻俶书”意思是“江南君主送给钱俶书信”,主谓宾齐全,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帝”是“优诏褒之”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秦朝”错误,应该是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亲自率领大军,最终攻克常州”错误,根据原文“不听,遣兵攻江阴、宜兴,皆下之,遂拔常州”可见,并非亲自率领,而是派遣军队。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当”,应当;“无惑”,不要被……迷惑;“毛将安附”,宾语前置,毛将附安,毛将依附在哪里。(2)“繁苛”,繁重苛刻;“乞”,请求;“蠲”,除去;“弊”,弊病。参考译文:太祖建隆元年三月,吴越王钱俶派遣使者前来祝贺太祖即位,从此每年献上礼物给君主。开宝七年冬十月,太祖讨伐江南,下诏加封吴越王钱俶为升州东南行营招抚制置使。在这之前,钱俶派遣判官黄夷简献上贡品,皇帝告诉他说:“你回去告诉你们元帅,江南倔强不肯向我朝拜,我将要讨伐他们。元帅应当帮助我,不要被人们所说的‘皮如果不存在了,毛将要依附在哪里’而迷惑。”不久秘密告诉钱俶大军发动的日子,于是就有了这个任命。吴越王钱俶接受任命后,让沈承礼暂时掌管国中事务,而自己率领五万军队攻打常州。丞相沈虎子进谏说:“江南,是国家的屏障,如今大王自己撤销自己的屏障,将要凭借什么护卫社稷江山呢?”钱俶没有听从,派遣军队攻打江阴、宜兴,全都攻克了,于是攻占了常州。江南君主送给钱俶书信说:“今天没有了我,明天又哪里有你的一席之地呢?一旦圣天子换个地方给你爵赏,你也将会是大梁的一介平民罢了。”钱俶不回复,把这封信交给皇帝,皇帝下诏褒奖他。九年二月,吴越王钱俶来朝拜。皇帝把礼贤宅赐给他居住,亲自临幸宴请他,赏赐十分丰厚,赏赐钱俶能带剑穿鞋上殿,得赐“诏书不名”等荣誉。皇帝命钱俶与晋王叙兄弟之礼,钱俶坚决推辞,方才停止。留在京中两个月,皇帝 让他回去,赐给他一只黄包袱,封禁的标记十分坚固,告诫钱俶说:“应该在途中秘密看它。”等到开启包袱,原来是群臣乞求留下钱俶的奏章,钱俶十分感动惧怕。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三月,吴越国王钱俶来朝拜。刚好碰上陈洪进称臣纳贡而恐惧,上表请求罢免自己被封的吴越国王名号,并解除兵马大元帅和书诏不名的荣耀,归还自己的军队,请求回去,皇帝不允许。他的臣子崔仁冀说:“朝廷的意思可以知道了,大王还不快把土地交给朝廷,祸患就要来了!”钱俶左右的人争着说不行。仁冀厉声说:“如今已在他人掌握之中,并且离国土千里之遥,只有长了翅膀才能飞着离开罢了!”钱俶递交上决策,上表献上自己境内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钱俶朝退,他的将士官吏才知道这件事,全都恸哭着说:“我们大王不能回来了!”丁亥难,下诏封钱俶为淮海国王,赏赐待遇,在当时数第一。让范旻权掌管两浙诸州、军事。范旻上书说:“钱俶在国境内时,徭赋繁多苛刻,请求革除这些弊端。”皇帝听从了他的进言。端拱元年八月戊寅,钱俶生辰,帝赐给宴席。当天傍晚突然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六月十七日昼寝黄庭坚红尘席帽乌靴①里,想见沧洲白鸟双。马龁②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注释】①乌靴:朝靴。②龁(he):咬,咀嚼。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现实中自己身为官员,奔走于京城红尘之中常感局促,席帽乌靴是羁绊的象征。B.次句写沧洲之上白鸟双飞,一派悠闲自在,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C.第三句写午睡时听到马嚼干草声,一时不能安然入眠,流露了心中烦躁不定的情绪。D.末句写梦中自己仿佛处身在江边,耳中是风雨浪涛声,回应前二句对自由生活的向往。15.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14.C15.首句和第三句实写奔走红尘现实生活以及午睡时马嚼干草的听觉感;次句、末句为虚写,次句想象沧州之上白鸟双飞的理想之境,末句写出风雨翻江、暂时脱离宦海红尘的梦境。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想象,丰富了诗歌内涵,突出了对江湖隐逸生活的向往。【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一时不能安然入眠,流露了心中烦躁不定的情绪”错误。午间就枕,倾听着户外马儿咀嚼干草的声响。在睡梦中仿佛处身在江边,耳中是风雨浪涛声。反映诗人对隐逸生活 的热爱与向往。并没有说“不能安然入眠”“烦躁不定”等。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一句写现实生活,说自己穿着朝服在京城度日,感到局促不安,因而向往昔日乡村生活的自由自在。第三句写午间就枕,倾听着户外马儿咀嚼干草的声响。这是实写。次句写一心只向往回到家乡的渺渺水滨,伴随着白鸟双双。以“想见”二字表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沧洲白鸟也一直是作为隐逸生活的代表。强烈地反映诗人渴望脱离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第四句,写梦境。在睡梦中仿佛处身在江边,耳中是风雨浪涛声。梦境是人思想的反映,梦中在江边听风听雨,正反映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是以实例对前两句作延伸与证明。这是虚写。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想象,未必真的有“梦成风雨浪翻江”事,黄庭坚也许是以梦说真,呼应第二句“想见沧江白鸟双”,寄托归隐的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以让人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相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陈涉起义后百姓迅速呼应、跟随的情景。(3)《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夸张手法写出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沉痛。【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天下云集响应④.赢粮而景从⑤.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⑥.朝如青丝暮成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焉、赢、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潮是钱塘江____________的胎记,钱塘江是这座城市的“形象代言人”。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面潮水如万千白马飞驰而来,声如雷,鬃如雪。那一刻,冲上来的潮水忧若要将沧海____________。原来,宋代潘闻“来疑沧海尽成空”不是虚言。钱塘人有事没事喜欢往江边跑。车开着开着就驶到江边了,人走着走着就逛到堤上了。有潮的时候看潮,没潮的时候看桥,看树林,看芦苇荡。我看到赞扬钱塘江大潮的文章何其多,但壮观之下的民生之艰,让人___________。 ()。钱塘人自嘲是“沙头鸟”,在江南、江北飞来飞去,不知何处可落脚。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水患,钱塘人开展了几次大规模围垦活动。钱塘江潮水凶猛,“虎口”夺地,____________。从当年的影像资料中,我看到: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几万名军人和钱塘人赤脚在湿滑的滩涂上和时间赛跑。最终,钱塘人从钱塘江的怀里接手了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钱塘的十年时间,我听钱塘故事,看钱塘潮涌,写钱塘传奇,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血脉中钱塘人的弄潮儿精神。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与生俱来淘空扼腕举步维艰B.天赋异禀淘洗拍案举步维艰C.天赋异禀淘空拍案如履薄冰D.与生俱来淘洗扼腕如履薄冰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遇上大风大潮,木柴塘,泥土堤,就会淹没两岸的家园B.木柴塘,泥土堤,遇上大风大潮,两岸的家园就会被淹没C.遇上大风大潮,木柴塘,泥土堤,就会吞噬两岸的家园D.木柴塘,泥土堤,遇上大风大潮,两岸的家园就会被吞噬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看钱塘潮涌,听钱塘故事,写钱塘传奇,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钱塘人血脉中的弄潮儿精神。B.我听钱塘故事,看钱塘潮涌,写钱塘传奇,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血脉中钱塘人的弄潮儿精神。C.我看钱塘潮涌,听钱塘故事,写钱塘传奇,我无时无刻感受到钱塘人血脉中的弄潮儿精神。D.我听钱塘故事,看钱塘潮涌,写钱塘传奇,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血脉中钱塘人的弄潮儿精神。【答案】17.A18.D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与生俱来:一生下来就是如此。天赋异禀: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此处形容胎记,应选“与生俱来”。 第二空,淘空:耗费净尽。淘洗:洗濯。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此处强调潮水的力量,应选“淘空”。第三空,扼腕:用一只手握住自己另一只手的手腕,表示振奋、惋惜等情绪。拍案:拍击桌面,表示非常惊异,赞叹或愤慨等。此处用于对民生之艰的感慨,应选“扼腕”。第四空,举步维艰:形容已陷入十分艰难的处境。如履薄冰: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此处强调围垦活动艰难,应选“举步维艰”。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破坏两岸的家园的是钱塘潮,不是“木柴塘,泥土堤”,据此排除AC;语境用于描写钱塘大潮对两岸家园的破坏力,“淹没”比“吞噬”更准确,排除B。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听钱塘故事,看钱塘潮涌,写钱塘传奇”分句顺序不符合逻辑,应改为“看钱塘潮涌,听钱塘故事,写钱塘传奇”;二是“无时无刻感受到”表意不合逻辑,“无时无刻”表否定,应改为“无时无刻不”;三是语序不当,“血脉中”作定语,应直接修饰“弄潮儿精神”,放在“钱塘人”后。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A项。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郑板桥的书法有点怪。他创出一种真隶相参的方法,而杂以行草,给人的感觉楷不楷,①,行不行,草不草,一般人不这样写。板桥少时楷书极工,后以楷书杂写隶法,又间以画法,波磔之中往往有“石纹兰叶”,这种写法确实挺奇怪的。在板桥看来,骨不可凡,面不足学,《兰亭序》的面貌,被各种刻帖刻来刻去,千翻万 变,早已失去其本来的面目,何必再去学呢?板桥推重石涛的作品,他的书法应该是受到石涛的影响。石涛的行书来源于隶书,行书中夹杂很多隶书,或者是隶书连笔快写成行书,参差错落,变化有致。板桥把王羲之行书的方法加上了汉魏时期的隶楷古法,而形成自己“杂糅”的面貌。看板桥的书法,不光欣赏他的书风,②。板桥的诗,板桥的文,板桥的家书,板桥的题画,都和字相得益彰。他的字传遍四方,③,一件是“难得糊涂”,一件是“吃亏是福”。充满哲思的板桥书法,不光以字胜,更以文胜。板桥的书法,写的是板桥其人,外奇内朴。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概括上文各段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答案】20.①隶不隶②还要欣赏所书内容③最知名的是两件横幅21.①板桥的书法怪在哪?②板桥杂糅的面貌怎么来的?③从哪些方面欣赏板桥书法?【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前后文“楷不楷”“行不行,草不草”,可见,这里要填写书法字体之意,格式为“×不×”,常用的五种毛笔书法字体为“楷隶行草篆”,按顺序来看,此处应填“隶不隶”。②根据前文“不光欣赏他的书风”,可见,后句是指“还要欣赏他的……”,从后文看“诗”“文”“家书”“题画”等,是他创作的内容,故可填写为“还要欣赏所书内容”。③此处根据后文“一件是……一件是”可知,是介绍他的两幅最著名的字,故可填写为“最知名的是两件横幅”。【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①首先看第一段,中心句是“郑板桥的书法有点怪”,语段主要介绍其“怪”在何处,要求用疑问句概括,故可概括为“板桥的书法怪在哪”。②第二段是介绍郑板桥的书法风格“形成自己‘杂糅’的面貌”的原因和过程,故可概括为“板桥杂糅的面貌怎么来的”。③中心句是“看板桥的书法,不光欣赏他的书风,还要欣赏所书内容” ,即要从两方面来欣赏,故可概括为“从哪些方面欣赏板桥书法”。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末,新华社邀请四位时代前行者给年轻人写了四封信,分享他们对生活真诚的思考。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说:“共同性会让你不因为孤单而害怕,在必要时伸出给彼此的手,而独特性则可以帮助你真正走上你乐于走上的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说:“流水要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我们即便普通,但只要不下场,都会随着时代潮水不断向前。”男子60米、100米短跑亚洲记录保持者苏炳添说:“人的生命不可能一直处在‘高峰’,经历低谷时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爬上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说:“你要坚定地相信,上天送给你的孤独时刻,一定是让你和自己对话的最好机会,别错过。”请仔细体味这四人的话,结合你对自己现状的反思和未来的思考,给自己写一封信。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格式正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要学会和孤独相处亲爱的自己:你好!近来听说你倍感孤独,希望这封信能帮助你早日走出阴霾。其实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可能需要面对孤独,孤独是人生常态。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说:“你要坚定地相信,上天送给你的孤独时刻,一定是让你和自己对话的最好机会,别错过。”要学会和孤独相处,并借此认清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王院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30年的空间科学研究过程中,最常陪伴他的,就是孤独。孤身一人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深造读博士,攻博的过程是痛苦和孤独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严格要求,让他曾经通宵达旦做作业,曾经在图书馆度过新年,曾经驱车百里去请教问题。但实现理想就是孤独中的那束光,让他觉得永远有希望。“知天命”的年纪,选择了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很多时候这样的选择并不被周围人理解或支持,甚至要坐“冷板凳”,所有事只能自己扛,只能自己一个人,咬着牙往前走。异国他乡的漂泊,浩瀚宇宙中对真理的求索,在科研中失去方向的迷茫,这些都是年轻时经历并克服过的。但这些年的经历也让他深刻地领悟到,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孤独几乎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别怕孤独,孤独有时候有助于我们成功。 但当孤独降临时我们也不能一任它恣意,要学会转移思想焦点,淡化情绪痛点。当自己处于孤独和寂寞的时候,不是一味的去回想过去的种种而黯然失色,而是学会去培养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寻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我们就没时间去思考孤独带来的回忆、悲伤、痛苦,慢慢的情绪就自然好起来了。世界乒坛冠军和教练刘国梁就是一个很善于处理孤独的典范。退役后,2003年出任中国乒乓球队男队主教练。角色的转换,让刘国梁一度有点迷茫,“刚当教练时,我感到十分孤独。”但他能迅速调整过来,通过对北京奥运会冠军的包揽,他登上了事业的又一巅峰。其实,面对孤独,你只要选择把自己的心思转移一下,你会发现,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所以不妨爱上孤独,在孤独中找到自己本来计划好的目标和方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在不断的前行和目标达成中,收获另一番人生喜悦,不亦乐乎?所以,有时候孤独给了我们更多的自我调整时间,更多的计划时间。我们可以在不受打扰的空间中学些兴趣爱好,看一本好书,做一手好菜,唱几段小曲,赏一窗风景……亲爱的自己,在这美好的时光里,请打开轩窗,让温暖的阳光渗透心房,你的世界原本就很美好,只因在行走的路上装进太多忧伤,才让心空布满阴霾,寂寞入住心房。亲爱的自己,风不恋落花的孤独,就让叶子微笑着面对殇离,不要让痛了的心,永远泡在忧伤里,再深刻的记忆也会随时光流逝,黑夜总会被黎明点燃,明媚的阳光晒得干潮湿的心情。一个人的世界里,要学会和孤独相处。就此止笔,祝好!爱你我某年某月某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四位时代前行者给年轻人写的四封信中的话语,分享他们对生活真诚的思考。张桂梅说:“共同性会让你不因为孤单而害怕,在必要时伸出给彼此的手,而独特性则可以帮助你真正走上你乐于走上的路”,指出人的共同性可让人互帮互助,战胜孤独,独特性能让人真正快乐。张文宏说:“流水要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我们即便普通,但只要不下场,都会随着时代潮水不断向前”,用流水的形象比喻指出普通的人只要坚持,不停步,一定会不断向前的。苏炳添说:“人的生命不可能一直处在‘高峰’,经历低谷时要做的 就是一步一步爬上来”,告知人们如何面对生活当中的低俗。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挫折与失意时,要能一步一步爬上来,要坚持。王赤说:“你要坚定地相信,上天送给你的孤独时刻,一定是让你和自己对话的最好机会,别错过”,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面对孤独,孤独时不用害怕,它要错过,它是和自己对话的最好时机,要能在孤独中找寻到自我。要求给自己写一封信,明确了文体,因此,在考生的具体写作中,要正确运用书信格式。要仔细体味这四人的话,这四位时代前行者的话语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写作应围绕“孤独”和“坚持”重点来写。“孤独”不是什么坏事,也不用害怕,它是一个人玄妙的灵感,内心的吟唱,是思想的过滤,是力量的积蓄,是和自己对话的最好时机,要能在孤独中找寻到自我。面对生活当中的低俗,面对挫折与失意,不能下场,一直坚持,就能不断向前。立意:1.不惧孤独,坚持不懈,梦想才能成真。2.承受孤独,坚持向前,成就生命的高度。3.在孤独中与心灵对峙,在坚持中绽放人生精彩。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7 08:39:06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39.3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