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蚌埠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高二语文(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当下的时空是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获得审美感受。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诗歌意境所体现的时空感也更为复杂。如李群玉的《秣陵怀古》:“ 野花黄叶旧吴宫,六代豪华烛散风。龙虎势衰佳气歇,凤凰名在故台空。市朝迁变秋芜绿,坟冢高低落照红。霸业鼎图人去尽,独来惆怅水云中。”昔日的豪华繁盛与今日的荒冷凄迷,在各个意象中得以叠映,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晚唐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繁华,感叹眼前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B.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C.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D.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B.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C.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D.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绾合”一词有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它是怀古诗形成审美效应的重要环节。B. 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C.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族文化风格。D.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答案】1.D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错误。由原文“‘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可知,不能说“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而是中国画和中国诗都有共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流观”的观照方式,这是受“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的。另外,“进行多角度观察”的表述也不正确,应该是“多点观照”。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错误。作者从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与审美时空三个维度论述的不是中晚唐怀古诗的意象,而是论述其古今“两重时空并置叠映”的特点;这三个维度并不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前两者“绾合”了后者。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错误。由原文“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诗歌意境所体现的时空感也更为复杂”可知,文中虽然用了“联结古今”这样的表述,并不能得出“律诗在绾合古今上比较松散”的结论。作者在分析“堂前燕”这一意象时也用了“联结古今”这样的表述,可见在文中“联结”就是“绾合”的同义语。C.“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错误。由原文“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可知,根据原文意思,是民族哲学、美学思维影响了诗人、画家的观照方式,而不是反过来。 D.“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错误。由原文“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获得审美感受。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知,文中举例分析的两首刘禹锡诗,虽然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时空,但没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材料二:我国已进行过六次人口普查,世界各国也都定期开展人口普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持续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出生率降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材料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便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从而形成高储蓄和高投资的宏观经济格局。在改革开放的前40年间,凭借人口转变后的丰富人口红利,我国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在第一次人口红利消耗殆尽之际,我国即将迎来第二次人口红利。 第二次人口红利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即生产单位作为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它的提高就是产业升级与生产力的发展)的重点将从提高劳动投入转向提高人力资本。第一次人口红利得益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数亿具有基础教育水平的劳动者。第二次人口红利将受益于我国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长期、持续努力。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从2000年的42.8%和12.5%提升至2019年的89.5%、51.6%。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规模将达3亿,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数字到2050年将达5亿。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将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群体。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石,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累积正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摘编自杨朝《人才争夺战背后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材料四:全面提升人口素质,需要深化同智能科教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招生渠道,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教学体制,适当增加智能教育科目,提高学生自主动脑、动手能力。把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探索更能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有利于“冒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深化同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精神文明素质既包括意识形态层面的信仰、理念等,又包括诚实守信等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等法治素质,还包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生态文明素质。当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建强宣教队伍,提升宣教质量,改进宣教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加强法治建设,凡是能够纳入法律规范的事务都应出台尽可能详尽的法律法规,以更有效地弘扬正气,纠正各种不文明行为。(摘编自田雪原《全面提升人口素质》)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中国70年人口结构变化:婴幼儿人口变化不大,年龄越往上,增加人数越多。B.促进人口素质全面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人口调查数据为重要依据。C.人口素质与教育体制密切相关,提升人口素质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D.精神文明素质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可以从加强宣教和法治建设着力。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七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都发生显著改变的背景下展开的,有助于研判我国未来人口形势,调整相关政策。B.改革开放的前四十年,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和50后至80后四个代际人口出生高峰密切相关,也得益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C.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需要深化同智能科教素质相关、同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深化同智能科教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D.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探索更能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的体制机制。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2030年我国人口结构可能出现的主要变化。【答案】4.A5.D6.(1)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劳动力数量及占比大幅度降低。(2)出生率显著降低,少子化严重。(3)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数量及占比大幅度上升。【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年龄越往上,增加人数越多”错误。根据材料一图1可以看出,并不是年龄越往上,增加人数越多。45-58岁这一年龄阶段增加的人数是最多的,58-60岁这一年龄阶段相对于45-58岁这一年龄阶段增加的人数是减少。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D.“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首要任务就……”分析错误,原文材料四第一段表述为“把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重要目标”不能理解为“首要任务”。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观察材料一图表可知,60后人口达到了4.5亿之多,说明我国现在老年人口数量巨大;而劳动力数量及占比2010年后断崖式下降,劳动力数量及占比大幅度降低。结合材料一图表二“不同年龄段出生人数”及“出生率降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分析,出生率2010年后减半下降,少子化严重。据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析,据“到2030年,我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规模将达3亿,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数字到2050年将达5亿”这一预测,可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数量及占比大幅度上升。(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异乡 海明威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不错,踢足球,”我说。“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医生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谁都不知道战事将如何发展,只知道仗还在打,一直在打,不过,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说。他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回美国。”“结婚了吗?”“没有,但很想。”“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为什么,少校先生?”“别叫我少校先生。”“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有删改)【注】《在异乡》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作者海明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参加了美国红十字会,任救护车司机,赴欧洲战地工作。1918年在意大利前线负伤,获得英雄奖章。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一家医院进行器械康复治疗时发生的故事。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拉近了故事人物和读者的距离,也显得真实可信。C.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表达了战争还在继续而“我们”再也不用参战了的意思,说明了“我们”伤残严重,同时也包含着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D.本文对话简洁凝练,用了大量的短句对对话场景做了直观描摹,不但加快了行文的节奏,而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真实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8.小说第一段对外界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的标题叫“在异乡”,请从作品角度和读者角度分析其含义。【答案】7.C8.(1)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环境的昏蒙、凄冷、死寂,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2)用环境的冷衬托人物内心的冷。“秋天”“下雪”“冷风”,画面昏暗、凄冷,与伤残士兵压抑、凄凉,痛苦的心境相吻合。(3)隐喻小说战争创伤的主题。店铺外挂着的猎物渲染出死亡的气氛;伤残士兵也如同是战争猎物,备受身心摧残,精神虚无甚至死亡。9.作品角度:(1)“我”这个美国士兵,在异乡的医院中治疗战争留下的伤残,孤独悲凉。(2)战争让很多人永远地和过去的、正常的社会生活隔绝了,孤寂而痛苦地生活在精神的异乡。读者角度:(3)文中所描述的战争年代,对读者而言如同陌生的异乡,读者可以从中了解那个年代人的痛苦和坚持,得到生命的启示。【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的能力。C.“包含着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错,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战争创伤,而不是杀敌报国情怀。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对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的概括,要抓住关键词,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如下几个角度:渲染气氛、暗示背景、烘托情感、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等。本题概括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抓住关键句子,如“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很冷的秋天”,点明时间季节是深秋,突出环境的寒冷凄凉,萧瑟阴郁。结合“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烘托人物心情,表明人们内心的一种痛苦的感受。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绝望,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结合“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等分析,店铺外挂着的猎物渲染出死亡的气氛。“我们”再也不用参战了,说明了“我们”伤残严重,伤残士兵也如同是战争猎物,备受摧残。隐喻小说战争创伤的主题。因为环境描写位于开头的位置,所以也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本,结合作者的身份,联系题目“在异乡”中“异乡”的含义,从作品角度和读者角度分析说明。如小说叙述者的角度、故事发生地米兰的角度、与正常人“隔绝”的伤员的角度等。 结合注释内容“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及“我的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等分析,意大利的米兰城对一个受伤的美国兵而言,是异乡。“我”和一群伤兵每天都到医院治疗,战争的前方和作为后方的医院,是异乡。结合“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等分析,战争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远离社会,与正常生活“隔绝”,“我”的希望“在异乡”,少校“向着窗外,凝望着”的也是情感上的“异乡”。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很多受伤的人对生活已经丧失信心,在遭受了身体、精神和爱情创伤之后仍能坚强生存下去,塑造了很多热爱生命的硬汉子形象。文中所描述的失去一切,对我们而言如同陌生的异乡,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那个年代人的痛苦和坚持,得到生命的启示。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范文正公文集》序(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子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B.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C.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D.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B.嘉祐,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即殿试及第者之称。D.三秦,是指秦朝灭亡后,项羽三分过去的秦国之地,故称三秦。到了近代,三秦泛指陕西所辖的关中、陕北、陕南地区。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小时候从《庆历圣德诗》中知道了范仲淹等十一个人,乡先生评价韩、范、富、欧阳四公为人杰,苏轼当时已经在心中记住了他们。B.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君主致天下太平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C.苏轼八岁就敬重爱戴范仲淹,到写这篇序文的时候已经四十七年了,他就是希望让范仲淹的文章遍传天下,才写下这篇文章的。D.范仲淹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时就已经有忧心天下实现天下太平的愿望了,因此写下万言书送给了当时的宰相。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2)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答案】10.A11.B12.C13.(1)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2)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是一向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解析】【分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该句译为:嘉祐二年,我才来到京师参加进士考试,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至京师”的原因是“举进士”,作句子的状语,表地点,不能与前文断开,而“则”为句首词,应与前文断开,排除BD;“既葬而墓碑出”中,“出”为动词,作谓语,修饰主语“墓碑”,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至流涕”是“读之”的结果,不能与前文断开,排除B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错,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就是希望让范仲淹的文章遍传天下,才写下这篇文章的”错误。由原文“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可知,作者认为,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因此,写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范仲淹的文章遍传天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关键词:“是岁”,这一年;“登第”,考中选士;“始”,才;“见……于”,表被动,被;“因”,通过。第二句关键词:“王霸”,称王称霸;“略”,谋略;“素”,一向;“畎亩”,乡野;定于畎亩中,状语后置,“于畎亩中定”。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问先生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人,(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到京师参加进士考试,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 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唯独没有结识范文正公,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一向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画,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尊崇他(争相把他当作老师来尊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于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嫩凉”巧妙点题,突出题目中“秋试”之“秋”微凉、清爽的季节特点。B.“春蚕食叶响回廊”句生动贴切描摹出考生奋笔疾书、考场庄严寂静的情形。C.“又携书剑路茫茫”写廓之踏上前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含担忧之情。D.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意象豪迈,意境开阔。15.本词下阕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赏析。【答案】14.C15.作者想象明年今日,廓之必已金榜高中,青云直上,那时他会笑着回看世间还在为科举考试忙碌的举子,非常轻松愉悦。作者表达了对廓之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福。【解析】 【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含担忧之情”错。从词中来看,词中“携书佩剑”展现的是儒雅、刚健、自信的形象,“路茫茫”是写廓之会踏上广阔辽远的应考之路,而不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整句流露出的是诗人的鼓励、赞赏之情,而不是“担忧之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子含义的能力。词下阕最后两句说“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意思是“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明年今日”可见是词人的想象,“青云去”也作“青云上”,“青云直上”比喻人仕途顺遂,升迁很快,亦即官运亨通,迅速升到高位,词中是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诗歌标题是“送廓之秋试”,这是送别词,且是送对方去参加秋试,自然应是对对方的祝福和鼓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对“恕”的内涵进行了阐释。(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真正强大的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还要能战胜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着空中的那轮明月,不由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远的追问。【答案】①.己所不欲②.勿施于人③.胜人者有力④.自胜者强⑤.江畔何人初见月⑥.江月何年初照人【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写错的字有:“己”“施”“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烟火在天空虽然_________,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它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声音巨大,__________,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燃料,“爆竹”也随之流行开来。但伴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烟火与其在实践层面的冲撞、矛盾,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烟花爆竹四处燃放,让都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凭借现代科技,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由心灵震撼转化为视觉盛宴,从而使烟火起到了教化作用。这一点与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谓是___________。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___________,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炸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明天的道路熠熠生辉。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稍纵即逝响遏行云不谋而合管中窥豹B.转瞬即逝响彻云霄不谋而合见微知著C.稍纵即逝响彻云霄不约而同管中窥豹D转瞬即逝响遏行云不约而同见微知著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的烟火,被认为源自当时的“爆祭”B.作为烟花起源的“爆祭”,被认为始于先秦时期C.作为起源于“爆祭”的烟火,出现在先秦时期D.先秦时期的“爆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凭借现代科技,让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起到了教化作用。B.凭借现代科技,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使烟花起到了教化作用。C.烟火凭借现代科技,使它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由心灵震撼转化为视觉盛宴,从而起到了教化作用。D. 凭借现代科技,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起到了教化作用。【答案】17.B18.D19.D【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强调主观或抽象因素。“转瞬即逝”,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突出客观。语境中用来形容、陈述烟花,突出客观,不能搭配“稍纵即逝”,适合用“转瞬即逝”。第二空,“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此处是说竹子炸裂的声音,应选“响彻云霄”。第三空,“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不谋而合”可作谓语,“不约而同”多作状语,后面加具体做法。这里强调的是见解一致,故用“不谋而合”。第四空:“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语境中烟花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应该用“见微知著”。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能力。结合“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一句可知,括号后一句的主语“它”指的应是“爆祭”,由此推断前一句主语为“爆祭”,所以排除AC两项。B项将谈论的重点放在了“爆祭”上,与前文“虽然烟火在天空……”衔接不畅,排除。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在逻辑层面上,“心灵震撼”是内在的,“视觉盛宴”是外在的表象,前者程度深,后者程度浅,应将两者调换顺序;二是成分赘余,应删掉“使烟火”。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段时间以来,“饭圈”频频出现的粉丝非理性追星行为引发社会各界关注。①,但是没有底线就成了问题。如果粉丝追星追的是明星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让构成“饭圈”主体的青少年群体得到正能量的激励,那也无可厚非。然而,现在的“饭圈”在平台和商业资本的运营和裹挟下片面追求“流量为王”,一些组织群体为了自身利益诱导青少年无底线追星,②,也误导和侵蚀了青少年的三观。如何打击不良网络文化现象,保护青少年,还“饭圈”一片清朗?近期,中央网信办深入清理网络中涉及粉丝群体违法违规的不良信息,重点围绕网络综艺节目的内容、嘉宾、话题评论等关键环节提出管理要求。网络平台特别是“饭圈”较为集中的网络平台应切实负起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内控规则和制度,从而减少各类不合理的明星榜单,严格管理平台上一些助长歪风的营销号,主动过滤掉有害内容,处置不良信息。还“饭圈”一片清朗,还需多方共治形成合力。作为偶像,应以崇德尚艺作为追求,③;明星经纪团队、粉丝后援会等应引导大家理性追星;同时,家庭和学校也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偶像观。2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请围绕“如何还‘饭圈’一片清明”这个问题,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句式基本一致,每句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①追星本无可厚非②不仅造成了不良网络文化现象③为粉丝传递正能量21.①网信办规范网络信息与节目。②网络平台建立健全内控规则和制度。③多方共治形成合力。【解析】【分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句,根据后面“但是没有底线就成了问题”,可以推知,前面句子应是对“追星”有肯定的成分,和下文构成转折关系,故可填写“追星本无可厚非”之类的句子。第②句,和下面构成递进关系,由第二段中“打击不良文化现象”可以推断此句内容,故可填写“不仅造成了不良网络文化现象”之类的句子。第③句,“偶像”作为主语,谈对粉丝的影响,结合第二段内容“如果粉丝追星追的是明星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让构成‘饭圈’主体的青少年群体得到正能量的激励,有助于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认同”,故可填写“为粉丝传递正能量”之类的句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二段从三个方面谈治理“饭圈”网络乱象的具体做法。第一从国家网信办的角度。第二从网络平台的角度。第三从明星、相关组织及家庭、学校的等“多方”角度。可以以此概括,注意句式一致及字数要求。结合“中央网信办深入清理网络中涉及粉丝群体违法违规的不良信息,重点围绕网络综艺节目的内容、嘉宾、话题评论等关键环节提出管理要求”可概括出“网信办规范网络信息与节目”;结合“网络平台特别是‘饭圈’较为集中的网络平台应切实负起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内控规则和制度”,可概括出“网络平台建立健全内控规则和制度”;结合“还‘饭圈’一片清朗,还需多方共治形成合力”可概括出“多方共治形成合力”。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微博发了一条博文,引发网友热议。1964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21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这看似极为巧合,但巧合中又有着深刻的必然。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巧合含必然,奋斗筑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这三项成就令国人自豪和骄傲,引发网友热议。特别巧的是他们都发生在同一天——10月16日,三个巧合跨越57年的同一天。这辉煌成就的背后,蕴含着无数人的努力奋斗,这一巧合是跨越半个多世纪不懈奋斗的必然。生逢盛世,吾辈当自强,这是我们每个青年都应该牢记的历史使命。想当年,革命的成功也不是巧合,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从“小红船”到“大巨轮”,从“春天的故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为新时代中国梦不断奋斗。揆诸历史,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次奥运会成功举办,第一艘载人飞船飞天……一个个小的片段,慢慢组建成了一部奋斗史。这些都是我们奋斗的“营养剂”,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汲取奋斗经验,还能将其转化为各项工作的内驱力,再创新的佳绩。忆往昔,科技的成果更不是巧合,是中国人自己奋斗的必然。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物质条件极度匮乏,为了摆脱困境,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科学家们心存信念,砥砺前行,不懈奋斗。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一朵蘑菇云从罗布泊深处腾空而起,中国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没有外国人参与,是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这个爆炸不是偶然,更不是巧合,这是我们奋斗的必然,从此揭开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序幕。看今朝,我国科技领域飞速发展,更是几代科技人不懈奋斗的结果。科技领域的奋斗让中华民族在复兴路的伟大道路上越走越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曾提到“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雪龙2号”首航南极,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SG商用加速推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也不是巧合,这都是几代科技人不懈奋斗的结果,奋斗让祖国强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一代青年奋斗前进的无悔信念。奋斗的集结号已经吹响,青年生逢其时,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奋斗,我辈应努力奋斗,以无畏的担当,书写出更华彩的篇章,接续奋斗出每一个巧合与必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为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图文混合式材料。 审材料:材料给的是一条博文,叙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一次让中国人挺直腰杆的爆炸;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载人飞行;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可以证明我们空间站的太空驻留能力已经是世界一流。这三件大事是不同年份发生的,但都在10月16日同一天,这三张同一天的号外,记录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奋进脚步。这三件国之大事能一个接着一个成功,原因何在?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无私付出,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这“跨越时空的同一天”看似巧合,但巧合中又有着深刻的必然。“世上事哪有这么多巧合,所有巧合回头望去,皆有迹可循”。考生要思考的必然,要思考的感悟和认识,在于无数中国人的奋斗精神,这精神可以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可以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还可以是其他的精神,比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等等。这种精神在我们青年上要得到传承,青年要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巧合纯属意外,但奋斗的精神是必然的。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才有我们今天的一个又一个必然的成功。行文思路:由“跨越时空的同一天”的博文引出观点“回头看巧合,奋斗铸必然”,接着论述成功被误读成“巧合”,通向它的路上一定有奋斗的“必然”,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成就了中华民族今日之辉煌;然后举出材料中的原子弹、航空航天事例进一步论述成功不是“巧合”,而是无数人接续的奋斗的结果,再联想到中华百年历史,救国时、建国时、兴国时,无不是奋斗铸就的。最后再次照应观点“回头看巧合,奋斗铸必然”。立意:1.跨越时空不谋而合,国家崛起是必然。2.成功之中蕴巧合,奋斗之下有必然。3.跨越时空似巧合,接续奋斗是必然的。4.巧合实为必然,奋斗创造非凡。5.巧合蕴含必然,实力铸就辉煌。6.时空之巧合,历史之必然。7.巧合中含必然,奋进中筑成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7 08:39: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71.4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