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调研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宣城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周代的“雅乐”是伴随礼的基本乐舞,到了春秋时期,“郑卫之音”兴起并在民间广为流行,还直接进入宫廷,风靡朝野,引发了“雅乐”的生存危机。这反映出A.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削弱B.“雅乐”从高雅走向世俗C.礼乐制度融合宗法观念D.传统礼乐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时期,“郑卫之音”兴起并在民间广为流行,还直接进入宫廷,风靡朝野,冲击雅乐,这说明当时社会转型,传统的礼乐制度受到挑战,D项正确;当时儒学刚刚兴起,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雅乐受到冲击而非走向世俗,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而且礼乐制度在创立之初就与宗法观念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2.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让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该学者强调商鞅变法A.关注了社会弱势群体B.便利了民众集体参政议政C.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消除了贵族政治的影响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学者认为商鞅改革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除王权外的一切都向民众开放,这有利于获得普通民众对变法的支持,据此可知,学者强调的是商鞅变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实行“平民路线”,而不是关注弱势群体,排除A项;商鞅变法加强君主权力,没有实行民众集体参政议政的民主制度,排除B项;商鞅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但并没有完全消除贵族政治的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春秋决狱》是一部以经义应用于法律作为判案依据的判例集,它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道路。这表明汉代法律A.注重礼法结合B.关注人情冷暖C.弱化宗法观念D.强化官员地位【答案】A【解析】 【详解】以经义应用于法律作为判案依据的判例集,这说明儒学成为法律审判的依据,体现的是礼法结合,A项正确;人情冷暖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儒家强调宗法观念,其影响法律,会导致法律中宗法观念强化,排除C项;D项与法律儒家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公元59年十月,东汉明帝刘庄亲自主持宴会宴请清一色古稀老人,并赠送酒肉谷米和精美的鸠杖。“鸠杖”的扶手做成一只斑鸠鸟形状,传说鸠为不噎之鸟,刻鸠纹于杖头,希望老人进食防噎,长命百岁。由此可知,汉代A.手工制作技术高超B.小农经济发达C.重视对老人的优抚D.民众普遍长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汉明帝刘庄亲自主持宴会宴请清一色古稀老人”“希望老人进食防噎,长命百岁”,可知汉明帝重视老年人的生活,关心老年人的日常饮食,体现了政府对老年人的优抚,C项正确;材料主要介绍“鸠杖”的使用功能,而不是制作技术,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是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中国古代受到医疗技术和生活水平的限制,民众很难实现普遍长寿,排除D项。故选C项。5.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的一项陶瓷业技术,这一技术的运用A.提高了陶瓷器的成品率B.使器物在烧制中不粘连C.能够控制坯件的形状和厚薄D.反映我国陶瓷技术领先世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示器物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物品是烧制瓷器所用的窑具--匣钵,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的的一项陶瓷技术,使用匣钵烧制陶瓷器,不仅可提高装烧量和成品率,而且可以保证陶瓷质量,A项正确;烧制瓷器过程中,使用支钉支烧可以防止粘连,排除B项;坯车能够控制坯件的形状和厚薄,排除C项;图示只反映了我国的陶瓷技术,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陶瓷技术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6.“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 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下列对该赋役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受商品经济影响严重B.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D.确立了以资产为宗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描述的是租庸调制背景下,允许农户纳银免役,这有助于保障农户的生产时间,利于农业生产,B项正确;赋役制度的变革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赋役制度的改革有助于减轻百姓负担,排除C项;题干中依然征收人头税,并非以资产为宗,排除D项。故选B项。7.唐朝的邻保制度规定:以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平时有远客来宿,以及保内有人外出,都要告诉保长。这体现出A.基层民众自我管理B.基层组织发挥功效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答案】A【解析】【详解】唐朝的邻保制度通过邻里相互监督来实现基层治理,这是民众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基层组织的效能,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基层管理,政府并未直接接入,因此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加强,排除C项;邻保制度有助于地方秩序的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8.北宋前期,朝廷明令禁止及第进士与知贡举官勾结,终止向主考官谢恩行为。此外,还实施别头试制度,即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应另立考场,另派考官。这些举措A.杜绝了官员结党谋私行为B.保证了国家吏治的清明C.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旨在强化考官的权威性【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朝廷明令禁止及第进士与知贡举官勾结,终止向主考官谢恩行为”体现的是宋朝对科举选拔官员的重视,防止结党营私现象的出现,进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项正确;AB项说说法过于绝对,错在“杜绝”“保证”,排除AB项;材料与强化考官权威性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9.明洪武年问,人们不能随意出行,离家百里必须到官府申请“路引”,手续相当严格,发放的路引要注明持有人的姓名、住地、职业、出发地、目的地、归来日期等。各关津都 有巡查司盘查过往路人,没有路引立即拘留,没有路引客栈不得留宿。这些做法A.体现出民众对社会安定的诉求B.抑制了社会活力C.有利于对无业游民的全面整治D.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严格限制人民随意出行,使得大量人口被束缚在居住地,抑制了社会活力,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抑制了社会活力,并没有体现民众对社会安定的诉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无业游民的整治,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明代与蒙古抗衡,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称号,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可见,明代A.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的状态C.面临着严重的边患问题D.采用灵活方式处理民族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明朝在北边设置羁縻卫、所,武力防御蒙古,但是在西藏地区则采取招抚以及经济文化交流的方式进行管理,这说明明代采用灵活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D项正确;A项中的“理顺”等信息无法通过材料得出,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当时西南地区相对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11.清人袁景晖《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该史料表明当地A.粮食安全问题已经解决B.人口增加促使物种交流C.物种交流具有双重影响D.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可知高产物种在中国的推广有利于缓解中国当时的人地矛盾,促进人口增长,“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可知高产物种在中国的推广也会导致过度开荒,影响生态平衡,C项正确;粮食安全至今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话题,排除A项;物种交流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对外交流而出现的,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高产物种在中国种植带来的双重影响,与耕作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1911年12月,孙中山曾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 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这表明革命派对袁世凯的妥协主要是A.形势发展与革命策略结合B.孙中山未能识破袁世凯野心C.袁世凯掌握强大的北洋新军D.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孙中山对袁世凯的反动嘴脸有一定认识,但仍希望借助袁世凯的力量来推翻满清政府,以减轻革命所需代价,这说明孙中山对袁世凯妥协是形势发展与革命策略结合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说明孙中山对袁世凯的野心有着一定认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对袁世凯妥协是革命形势和革命策略的需要,并不是忌惮于袁世凯强大的军事实力,排除C项。故选A项。点睛】13.1931年我国发生大水灾,后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联合发行赈灾公债,票面为1000元和100元两种,到期后分次抽签还本付息以此获得赈款。1934年湖南再次发行有奖赈券,由大德公司承办。这表明民国时期A.自然灾害频频发生B.救灾筹款方式趋向近代化C.强调以人为本理念D.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三十年代,通过发行银行赈灾公债、有奖赈券等方式进行赈灾,表明救灾筹款方式趋向近代化,B项正确;“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排除C项;材料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4.1933年,福建“乡苏维埃代表会议”的代表采取差额选举法由全体选民选出,如才溪乡提出候选人160多人,最终选出91名“乡苏代表”;抗战时期,党和边区政府想了很多办法让农民参加选举,如投豆法、乍胳膊法、画杠法等。据此可知,这些举措A.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有利于工农民主政权的发展C.开启了创建基层革命政权的尝试D.保障了民主政治原则的落实【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中共探索和创新出差额选举法、投豆法、 乍胳膊法、画杠法等选举方法,调动了农民参与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积极性,保障了民主政治原则的落实,D项正确;1933年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A项;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联合了一切抗日民主人士,不是工农民主政权,排除B项;井冈山根据地开辟后,中共开启了创建基层革命政权的尝试,而不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5.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关税制度A.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B.体现出浓厚的意识形态C.有利于外国资本引进D.吸收了民国时期的经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政策调整以适应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需要为原则,这有利于保护民族经济,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说明当时的关税政策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关税政策适应国内经济情况的需要,没有体现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排除B项;材料中的关税政策不利于外国资本的引进,排除C项;新中国实行完全独立自主的关税政策,完全不同于民国时期的关税政策,而且材料没有体现对民国关税经验的吸收,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使聚居和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了自治权利。据此可知,该制度A.吸收了行省制度的优势B.使地方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推动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使聚居和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了自治权利,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行省制的吸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自治权利,没有体现对地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B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17.下列是不同时期我国《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的统计,导致《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60年1975年1985年积极报道o(0%)2(2%)51(14%)消极报道323(95%)81(87%)88(24%)中性报道16(5%)10(11%)224(62%)A.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B.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C.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D.国内经济重心的转移【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代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改善,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关系实现正常化,因此这一时期对美国的报道呈现积极态度,A项正确;材料与中苏关系发展无关,排除B项;国内形势变化、经济重心转移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A项。【点睛】18.2020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无数医务人员挺身而出,他们成了逆向而行的孤胆英雄;无数警察、社区干部、清洁工、超市员工等共同守护着家园,展现了同舟共济的感人画面。这反映出A.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B.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D.国家大力提倡以德治民【答案】C【解析】【详解】面对疫情,不同职业无私奉献,同舟共济,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践行,C项正确;材料内容化与艰苦奋斗、爱国主义以及以德治民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19.下图表现的是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图中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牛背上也驮着猎物。该图反映了古罗马 A.商品经济较为发达B.帝国版图不断扩大C.小农经济面临破产D.奴隶制庄园的情景【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图中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牛背上也驮着猎物”是对农村集市商品交换的描述,说明的当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A项正确;材料与帝国版图扩大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发展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是对农村集市的描述,非庄园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0.梭伦以禁令的形式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宣布以债务人的人身自由来保证借贷的契约为非法。随后颁布解负令,解放债务缠身的农民,使债务人免于沦为奴隶状态。梭伦对借贷契约的改革A.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B.提升了公民大会的行政地位C.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D.意在激发公民参政议政热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梭伦一方面以禁令的形式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奴隶,同时颁布解负令,解放了债务奴隶,使这些债务奴隶成为自由的雅典公民,梭伦对借货契约的改革,实则是将人身关系与债务的关系相分离,这有利于维护公民的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A项属于按财产分等级的作用,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联,排除B项;D项属于伯利克里发放津贴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1.在西欧中世纪,香料和糖只有高贵的人才能享用。到17世纪中期,香料在精英的食谱上不再流行,18世纪普通人也可以在茶水中添加糖改善口味。据材料可知,当时西欧A.自由平等思想传播B.崇尚东方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初步建立全球联系【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到18世纪,香料和糖不再是欧洲贵族的专享,普通民众也普遍使用。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全球各地联系,丰富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进而出现了材料所述现象,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物质生活的变化,没有涉及思想传播,排除A项;材料中香料在精英阶层不再流行,不能体现欧洲人崇尚东方生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18世纪欧洲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充裕,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2.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先后两次以枢密院名义颁布法令,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分为必考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有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外文、政治、经济、法律、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从中任选6门。这些规定A.表明英国教育现代化已实现B.适应了工业化社会需要C.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D.有助于民主政治的确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国家对专业化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材料中的时间及考试内容来看,这些规定适应了工业化社会的需要,B项正确;此时英国并未实现教育现代化,排除A项;近代自然科学在此之前就已经兴起,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就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3.1933年4月,美国宣布禁止黄金出口,1934年又规定: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欧洲各国也都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欧美各国这些措施A.导致美元丧失了世界货币地位B.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C.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D.消除了经济危机对本国的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实行美元贬值,增强本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刺激出口,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地位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美国实行美元贬值,货币贬值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各国的做法无异于“以邻为壑”,不但不能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会加剧国家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24.全球定位卫星系统最初是美国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中国和俄罗斯从自身安全角度考虑,正在积极建设和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极地、深海等研究领域都吸引了大国关注。这说明A.大国博弈有了新的内涵B.冷战格局发生新的变化C.中俄联手反对美国霸权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积极开发和完善卫星定位系统,极地、深海等研究领域都吸引了大国关注,体现了大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博弈,说明当今大国博弈有了新的内涵,A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俄联手反对美国霸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国之间的博弈,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项。【点睛】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一货币示意图十六国成汉李寿汉兴年间铸钱宋代崇宁通宝材料二最早的纸币诞生在四川,除了宋本身的时代背景,也在于四川的特殊性。四川因为躲过隋唐战乱,经济相对独立,贸易繁荣,铁钱携带不便的缺点日趋凸显……最终,四川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的发达以及四川铁钱的笨重,导致交子在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四川诞生。——摘编自徐瑾著《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材料三墨西哥的“鹰洋”在清朝时已普遍流行,大清帝国在光绪年间大量铸造了多种银元,称为“龙洋”。民国初年,袁世凯秉政,又铸造了一种银元,民间俗称“袁大头”。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第一级是“银角子”,南方称为“毫子”;第二级是“铜元”,俗称“铜板”,两者都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又称“小洋”,兑换店天天有市牌子挂出白银很重,市面上大宗交易,都用钱庄庄票,后来钞票也通行起来,可是银行与钱庄的库存,仍以白银为本位。——摘编自陈存仁著《银元时代生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金属货币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纸币在四川诞生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民初中国经济生活中流通的货币种类,并分析这一时期货币流通的特点。【答案】(1)趋势:从形制多样到统一;从计重铜币演变为年号钱。影响:秦统一币制,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圆形方孔钱的样式被长期沿用;年号钱在宋以后成为新铸铜币的惯例。(2)原因:四川较为封闭的特殊性;茶马贸易兴盛;铁钱的弊端;造纸业和印刷术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的兴盛等。(3)货币种类:银两、银元、铜元和纸币。特点:多种类型货币同时流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并存;传统货币与机制的银元、铜币等近代货币并存);以白银为本位;银、钱价格随市场行情波动。【解析】【详解】(1)趋势:从形制看,从形制多样到统一;从货币铸文看,从计重铜币演变为年号钱。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币制,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圆形方孔钱的样式被长期沿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年号钱在宋以后成为新铸铜币的惯例。(2)原因:根据材料“四川因为躲过隋唐战乱,经济相对独立,贸易繁荣,铁钱携带不便的缺点日趋凸显”“四川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的发达以及四川铁钱的笨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较为封闭的特殊性、茶马贸易兴盛、铁钱的弊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造纸业和印刷术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兴盛等。(3)货币种类: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流行的货币种类有银两、银元、铜元和纸币。特点:根据材料“墨西哥的‘鹰洋’在清朝时已普遍流行,大清帝国在光绪年间大量铸造了多种银元,称为‘龙洋’。民国初年,袁世凯秉政,又铸造了一种银元,民间俗称‘袁大头’。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可知,多种类型货币同时流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并存;传统货币与机制的银元、铜币等近代货币并存);根据材料“两者都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兑换店天天有市牌子挂出白银很重”可知,以白银为本位、银、钱价格随市场行情波动。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大事1841年两广总督祁贡上《请推广文武科试疏》,提出变革选官制度的动议。1864年李鸿章提出“欲觅制器之器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科取士”。 1898年清廷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发布上谕改试策论;9月,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1901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1901年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出身,对成绩优秀者再行考试,殿试后“因材器使,优予官阶”。1903年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留学生归来后的待遇和地位。1904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并对国内学堂毕业生的出身和奖励做出规定。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被清廷采纳。1905年拟定《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规定对留学生根据考试优劣给予官职。留学生选官制度确立。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文官考试制度建立。——依据《中国近代史》选编请仔细阅读表格中信息,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材料,阐述合理)【答案】示例:论题:民族危机推动中国选拔人才制度变革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国开始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这就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发布上谕改试策论,意在选拔实用人才。在民族危机空前激烈的情况下,清末新政开始了,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1904年正式建立学堂选官制度,1905年袁世凯等奏请立停科举也被清廷采纳。结论:综上所述,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这在客观上 推动了清政府不断变革人才选拔制度。【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材料时间及选官制度变革来看,反映的主题是民族危机推动中国选拔人才制度变革。关于阐释可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及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对科举制的冲击、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点睛】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19世纪重要的国际会议概览时间会议名称与会国会议主题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几乎所有欧洲国家│恢复欧洲和平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几乎所有欧洲国家恢复被拿破仑战争破坏的欧洲封建秩序1818"年亚琛会议俄、奥、普、英、法维护封建正统,镇压革命运动1820年特洛波会议俄、奥、普、英、法维护欧洲协调,反对革命1821年莱巴赫会议俄、奥、普、英、法维护欧洲均势,镇压革命运动1822年维罗纳会议俄、奥、普、英、法维护欧洲和平秩序——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二卷·1814-1871年》材料二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这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抗日战争》 材料三17世纪以来的国际法(或具有国际法性质的条约、公约)举要1899年《国际争端和平解决公约》(海牙国际会议)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巴黎和会)1928年《非战公约》1945年《联合国宪幸》(旧金山会议)1949年《日内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总议定书》(联合国大会修订)——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前期国际秩序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社会制定国际法的作用。【答案】(1)主要特点:基本局限于欧洲;注重谋求和平;以维护旧的统治秩序为目标;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2)活动:签署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反映联合国宪章内容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联合国制宪会议并签署《联合国宪章》等。作用:规范了近现代的国际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解析】【详解】(1)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与会国可知,基本局限于欧洲;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根据材料中的会议主题可知,注重谋求和平;以维护旧的统治秩序为目标。(2)活动:根据材料“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这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可知,签署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根据材料“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可知,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根据材料“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可知,发表反映联合国宪章内容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根据材料“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可知,参与联合国制宪会议并签署《联合国宪章》等。作用:根据材料中17世纪以来的国际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规范了近现代的国际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等方面说明国际社会制定国际法的作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7 08:13:04 页数:14
价格:¥2 大小:1.7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