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第八中学、168中学等校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一、选择题1.《礼记.王制》中对商朝的某一制度描述道:"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商王通过这一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成为后世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一种初期形态。这一制度是指A.内外服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因此材料中的内容涉及的是内外服制度,A项正确;BC项是周代,D项是秦朝,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2.据史料记载,大运河上的“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表明隋朝大运河A.加速了江南的开发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巩固了隋王朝统治D.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体现的是隋朝大运河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正确;材料与江南开发、巩固隋朝统治及改变南北人口布局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3.唐代宗曾在致吐蕃赞普的文书中称:"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在此之前,内地蚕种、造酒、纸笔之工也已传入了吐蕃。互市贸易不仅丰富了吐蕃的商品种类,更满足了其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据此可知,唐朝的互市贸易A.推动了中原商品市场的扩大B.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C.有效消除了尖锐的民族矛盾D.导致了工匠人才的大量外流【答案】B【解析】 【详解】依据“互市贸易不仅丰富了吐蕃的商品种类,更满足了其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可见唐朝的互市贸易,有利于丰富吐蕃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互市贸易对中原商品市场的影响,而是体现对吐蕃等少数民族地区商品市场的影响,排除A项;互市贸易有利于增进民族融合,但有效消除民族矛盾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题干没有强调工匠人才的大量外流,而是强调互市贸易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4.辽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则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事务。由此可知,“南北面官”的设置A.体现了宋与辽经济文化互补性增强B.说明契丹与汉族的矛盾冲突严重C.源于民族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D.表明契丹贵族对汉人的绥靖妥协【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辽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则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事务”可见这一举措源于汉族等农耕民族和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或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因此采取因地制宜、分而治之的政策,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辽对境内汉人和等农耕民族和契丹等游牧民族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体现了民族之间发展水平的不同或者差异。并不是体现宋与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互补,排除A项;辽对境内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有利于缓和契丹和汉族之间的矛盾,并不能说明矛盾冲突严重,排除B项;题干并不是表明契丹贵族对汉人的绥靖妥协,而是从实际出发,对境内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5.有学者认为:五代之"词",其主旨多"嘲风弄月,怀土伤离",内容简短却又充满忧思;至宋代,"词"之主旨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思,语言不再追求绮丽辞藻,它"上之可寻圣贤之名理,大之可发忠爱之热忱"。"词"的这一演变主要源于两宋A.理学成为了正统B.积贫积弱的压力C.商品经济的繁荣D.儒家思想的复兴【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上之可寻圣贤之名理,大之可发忠爱之热忱”和所学知识可知可知与五代相比,两宋时期的词之主旨不局限于个人情思,而是抒发“忠爱之热忱”,这主要源于两宋时期儒家思想的复兴,理学兴起,强调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D项正确;理学成为正统是在南宋以后,排除A项;积贫积弱的压力是促 使两宋时期变法改革的主要原因,与题干“词”的演变不符,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宋词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这与商品经济繁荣推动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平民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下面是某一时期对外交往的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沟通与亚非拉国家的贸易交流C.促使海外市场迅速扩大D.其实质是宣扬国威朝贡贸易【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示意图中“明”“刘家港”“西洋”等信息可知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明朝前期,明成祖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实质是宣扬国威的朝贡贸易,是官方主导下的主动外交,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因此并没有显著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或促使海外市场迅速扩大,相反郑和下西洋加剧了明朝政府的财政负担,在此之后政府逐渐采取海禁政策,排除AC项;郑和下西洋沟通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但更多的是官方之间的的交往,而且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到达拉美国家地区,排除B项。故选D项。7.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其中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俱成书于该时期。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技术的广泛运用B.商品经济的繁荣C.政府宽松的文化氛围D.主流思想的嬗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明清小说空前繁荣,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平民化、世俗化,B项正确;印刷技术的运用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等,排除C项;明清时期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代表的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8. 有学者在评价某一侵略战争时认为:这一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由此可知,这一战争A.使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重大转变B.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C.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使清廷彻底沦为洋人的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与鸦片战争有关,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被强行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当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变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C项正确;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使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并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B项;1900年爆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9.有学者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某一事件时称,(它)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的重要一步,尽管失败了,但对中国社会依然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其创办的军事工业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这一事件指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特别是其创办的军事工业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可知与洋务运动有关,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员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军事、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这场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是杨毕竟创办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A项正确;戊戌变法侧重于政治变革,主张变法图强,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清末新政涉及多方面的改革,如奖励实业、鼓励留学、编练新军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辛亥革命侧重于政治变革,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成立中华民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0.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曾多次谈及他的治世思想:"民权兴则国权兴,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梁启超认为能实现该思想的做法是A.重新构建儒学体系B.大力发展民族工业C.引进西方自然科学D.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民权兴则国权兴,民权灭则国权亡”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强调的是民权思想,而为了实现民权,就应当建立民主政治制度,因此他认为能实现该思想的做法是改革政治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体,赋予人民民主权利,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是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实际是关于民主政治的主张,而重新构建儒学体系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属于经济范畴,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属于科学范畴,都与之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11.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打破了一直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且对经济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创设了商部、邮传部等现代经济管理机构,清末新政时期工业发展盛极一时。这说明清末新政的实行A.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奠定基础B.意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C.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D.有力地维护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清末新政打破了一直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且对经济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创设了商部、邮传部等现代经济管理机构,可见清末新政在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清末新政的政治变革,无从得出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奠定基础,排除A项;清末新政的实行意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主观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排除B项;清末新政虽然主观动机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但是实际上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垮台,如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等进一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2.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的景象,1913年全国报社就达五百家,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10人就有一份报纸。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一现象的出现A.奠定了近现代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基础B.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C.推动了清末民初社会风俗习惯的根本变革D.有利于国民的民主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形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后,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对于启迪国民的民主意识及培养公民意识发挥了较大作用,D项正确;材料与近代公民教育无关,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排除B项;当时的社会习俗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13.在1927年1月刊行的《中国农民问题》中记载:"我军人湘而后,平江、浏阳诸役,皆得农民为向导与协助,使我军不至陷于逆敌伏军及地雷之险……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武昌起义爆发B.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C.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D.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1927年1月”可得出此时正在开展国民革命,正值北伐战争时期,“……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体现的是北伐战争得到民众支持,B项正确;武昌起义是1911年,排除A项;CD项都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睛】14.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委会通过《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6条,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实施,要受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的"监督指导,《训政纲领》的颁布A.有利于治理体系的规范B.推动了国民政府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化C.其实质是维护独裁统治D.强化了国共合作中国民党的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1928年10月”“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和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南京国民政府,因此这一《训政纲领》的颁布实际上是强化国民党的统治地位、维护蒋介石的独裁统治,C项正确;蒋介石政府颁布的这一《训政纲领》实际上是维护其独裁统治,因此并不是有利于治理体系的规范或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排除AB项;1928年10月正值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此时国共第一次合作早已经破裂,排除D项。故选C项。15.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曾多次进行广泛的农村社会研究,通过总结农村调查研究经验,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理论,他反复强调要想动员广大农民阶级参加革命,就必须制定符合农民群众利益所需的方针政策。这反映出毛泽东A.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B.肯定农民利益是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C.坚持走武装斗争的路线D.强调与时俱进的工作方针的重要意义【答案】A 【解析】【详解】依据“毛泽东曾多次进行广泛的农村社会研究,通过总结农村调查研究经验,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理论……”可见毛泽东注意将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二者结合起来,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A项正确;题干反映出毛泽东重视农民利益,但没有体现出他肯定农民利益是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而且这一表述本身也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毛泽东强调制定符合农民利益利益所需的方针政策以动员广大农民参加革命,并不是强调武装斗争的路线,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毛泽东强调制定符合农民群众利益所需的方针政策,而不是与时俱进的工作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16.2021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各地陆续举办重温红色经典、组织党员参观红色展馆等一系列活动。下图是某地红色展馆展出的陈云同志关于某次会议决定的手稿内容。这次会议是扩大会议最后做了下列决定:(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三)常委中再进行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指挥。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C.中共三大D.八七会议【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等信息可知与遵义会有关,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著名遵义会议,纠正党内“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方针,这次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决定取消“三人团”,仍由中革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因此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正确领导地位,B项正确;中共一大于1921年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与国民党进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决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27年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并没有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名称时期观点 客卿制战国注重实践性,但缺乏必要的教育程序,具有较为原始的色彩察举征辟制汉代是一种依托地方势力举荐的选官制度,介于"血缘身份"与"才学品行"二者之间,过于原始、粗疏,容易发生不公平现象,缺乏合理化的有效保障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是一种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具有强烈的特殊主义与感情色彩,是典型的"任人唯亲"科举制隋唐至明清作为一种以"学识"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在贯彻公平原则上较为彻底,体现了择优录取、一视同仁的合理化原则——摘编自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种或数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相对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论述:从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体现了封建王朝对人才选拔公平公正的追求。首先,科举制允许士人自由报名,官吏无权阻拦,这体现出其平等性原则。其次,选才完全以考试成绩确定入选与否,即所谓“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其公平竞争性原则。此外,科举制的公平公正性不断受到制度上的保障,如:宋代制定了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明清科场案虽屡屡不断,但都围绕营私舞弊问题,也反映出公正性原则是科举取士的主要精神。总之,科举制在原则上保证了才能之士均等的入仕为官的机会,既不考虑家族背景,财产地位,也不受制于官员的好恶褒贬,不论布衣寒士还是贵族子弟,均须依托“才学"作自由竞争。因此,科举制是一种自荐才能、公正选拔、择优录取,具有一定公平公正性的选官制度。(以上“示例”仅做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在贯彻公平原则上较为彻底,体现了择优录取、一视同仁的合理化原则”可拟定论点为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相对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关于阐释可从科举制的标准、选官方式、宋朝对科举制的完善及科举制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点睛】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为维护和发展当时的小农经济,以及巩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君主政权,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及其哲学理论,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潮,这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时的各派,各家之间,互相批判、辩论,而又相互影响;同一学派在发展过程中,也往往发生变化以至于分化。——摘编自杨宽《战国史》材料二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意义重大,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对中国文化理解上,由于没有将不可改变的八卦原始文化符号与儒、道对其的解释区别开来,所以导致出现了反传统的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看法。以西方现代文化思想为新的“经”去“宗”,所以就改变不了所要反对的儒家思想和人格的依附性文化,培养不了对中西方思想均审视批判的现代理性精神。新文化运动几乎都注全力于言论界,多数还是埋头于口头、纸上的著作,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知识阶级的专利品。——摘编自吴炫《五四的局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答案】(1)原因: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发展;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贵族垄断教育和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2)评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然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批判的现代理性精神;运动影响局限于知识阶层;没有与现实的社会革命结合。【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为维护和发展当时的小农经济,以及巩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君主政权”和所学知识可知吗,可从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发展、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的活跃及贵族垄断教育和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评价: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意义重大”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根据材料“出现了反传统的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看法”可归纳出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材料“培养不了对中西方思想均审视批判的现代理性精神”可归纳出缺乏批判的现代理性精神;根据材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知识阶级的专利品”可归纳出运动影响局限于知识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有与现实的社会革命结合。 【点睛】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历史走到20世纪初,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农民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没有也不可能成功﹔资产阶级改良派继而发动百日维新,也不可能挽救中国﹔中华民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历史上也只是昙花一现。——摘编自陈铁健《1911年到1949年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被毛泽东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成长为信奉马克思主义者。1919年5月李大钊把《新青年》六卷五号编辑为《马克思研究》专刊。此外,还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摘编自李步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民和资产阶级不能挽救中国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的理由。【答案】(1)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2)理由: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所学,可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农民的阶级局限、经济因素等角度概括。【小问2详解】理由:根据所学,可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等角度概括。【点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7 08:11:03 页数:10
价格:¥2 大小:92.2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