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2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五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地理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題,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据国外媒体报道,鲸鱼座γ星(恒星)有5颗行星环绕,其中“鲸鱼座γ星e”行星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下图为某摄影师抓拍到的“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鲸鱼座γ星”与其5颗行星构成的天体系统,其级别相当于()A.可观测宇宙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2.“鲸鱼座γ星e”行星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可能是因为()A.该行星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B.该行星表面的温度适宜,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C.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该行星是一颗特殊的星球 D.该行星体积质量较大,有厚厚的大气【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鲸鱼座γ星属于自身能够发光和发热的恒星,它与其5颗行星构成的天体系统是一个恒星系,与太阳系的级别相当,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据材料鲸鱼座γ星e行星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对比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知识,B正确;行星的公转周期与存在生命无关,A错误;行星的外观与存在生命条件也无关,C错误;行星体积质量巨大,有厚厚大气层,但不一定适合生物的呼吸,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是:有充足的液态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鲸鱼座γ星e既然具有孕育生命的条件,应与地球的环境类似。3.2020年12月23日(农历廿九)晚至14日凌晨,双子座流星雨如约光临地球。此次流星雨过后一周,湖南省某地可观察到的月相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B【解析】【详解】农历廿九后的一周大致是农历初七,对应月相是上弦月,月球亮面朝西,B正确。甲是满月,对应农历十五,A错误。丙是下弦月,对应农历廿二、廿三,C错误。丁是凸月,亮面朝东,对应农历十八左右,D错误。故答案选B。2020年11月,某科研团队新发现了一种5.2亿年前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该生物被命名为“章氏麒麟虾”。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龄,单位:亿年)。完成下面小题。 4.该化石中的生物,存活的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5.下列关于地球演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后期是地质史上形成煤炭的重要时期B.②末期发生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C.③时期是地质史上爬行动物繁盛的时期D.④时期形成了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答案】4.C5.D【解析】【分析】【4题详解】“某科研团队新发现了一种5.2亿年前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早古生代距今约5.7~4亿年,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的时代,据此分析,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③时期,C正确。故选C。【5题详解】据地质年代表可知,①太古宙,②是元古宙,③为古生代,④为新生代。③古生代是地质史上形成煤炭的重要时期,A错误。③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B错误。中生代是地质史上爬行动物繁盛的时期,C错误。④时期是新生代,形成了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D正确。故选D。【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 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下图是NASA拍摄的“太阳笑脸图”。从这张照片上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太阳的两只眼睛、鼻子、嘴以及颧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鼻子”所处的太阳大气层()A.亮度最低B.厚度最薄C.温度最高D.位于最外层7.太阳笑了,则地球上()A.洪涝灾害更加频繁B.农业生产倾向歉收C.表面温度一定升高D.可能出现磁暴现象【答案】6.B7.D【解析】【6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鼻子”处亮度低,是太阳黑子,所在的太阳大气层为光球层,位于太阳大气的最里层,根据所学知识,光球层是太阳大气中亮度最大的,厚度最薄,其温度最低,B正确,AC错误;太阳大气层最外层为日冕层,D错误。应选B。【7题详解】根据材料,太阳笑了,是太阳活动强的表现,会影响地球磁场,可能出现磁暴现象,D正确;太阳活动强时,太阳辐射增强,农业生产可能倾向增产,B错误;太阳活动对气候会产生影响,但不一定会导致洪涝灾害更加频繁,A错误;太阳活动是可以使太阳辐射增强,但要使地表温度升高还需要考虑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地球表面温度不一定升高,C错误。应选D。【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 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震中向外传播的地震波可以被设在远离震中的地震检波器记录下来。多年以来,无数次地震的地震波传播到世界各地所花的时间,都被检测器记录了下来,构成了时距曲线(左图),右图为地表四大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8.左图中曲线①②代表横波和纵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①为横波,传播速度慢B.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C.②为横波,传播速度快D.②为纵波,传播速度慢9.下列有关地震对四大圈层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对甲圈层造成的影响最大B.地震对乙圈层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其分布C.丙圈层生物能感觉到上下颠簸D.地震主要发生在软流层所在的丁圈层中【答案】8.A9.C【解析】【8题详解】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读图可知,横坐标表示震中距,越往右越远,左边纵坐标表示传播速度。相同的震中距,曲线坡度越小,说明用时越短、地震波速度越快,据此判断,①速度慢、②速度快,②纵波,①为横波。A正确。【9题详解】 右图中甲是大气圈,乙是生物圈,丙是水圈,丁是岩石圈。地震对岩石圈造成的影响最大,A错误。地震对乙圈层的影响主要是造成人员伤亡,B错误。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丙圈层是水圈,横波不能通过,只有纵波,因此生物能感觉到上下颠簸,C正确。地震主要发生在软流层之上的丁圈层(岩石圈)中,D错误。故选C。【点睛】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的改变而变化。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光伏农业是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型光伏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影响光伏农业大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高低B.天气状况C.风速大小D.土壤肥力11.关于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说法正确的是()A.由东南向西北递减B.由南向北递增C.①最高,①地高值受地形影响D.②最低,②地低值受纬度影响【答案】10.B11.C【解析】【10题详解】光伏农业通过太阳能发电获得能源,因此需要有充足的光照条件,四个选项中只有天气状况 可以影响光照条件,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1题详解】读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总体上是从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多,①地最高,②地最低,A、B错误。①地为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总量高值中心主要受地形影响,C正确;②地为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辐射总量低值中心是因受地形和天气状况影响,D错误。故选C。【点睛】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总量高值中心的原因: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辐射总量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有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象气球是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平台,一般上升高度可达30km。完成下面小题。12.气象气球穿越对流层最厚的是()A.冬季低纬地区B.夏季中纬地区C.冬季高纬地区D.夏季低纬地区13.一般情况下,气象气球上升过程中()A.水汽和杂质含量逐渐增加B.在2km处臭氧含量最高C.4~5km气温逐渐下降D.在23km处遭遇狂风暴雨【答案】12.D13.C 【解析】【12题详解】气温越高,空气对流越旺盛,对流层的厚度越厚,所以低纬地区比高纬地区厚,夏季比冬季厚。D正确,A、B、C错误。故选D。【1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气象气球一般上升高度可达30km,从下往上经对流层进入到平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垂直分层中最下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气象气球上升过程中水汽和杂质含量逐渐减少,A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22-27千米臭氧含量最高,B错误;4~5km是对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气象气球上升过程中气温逐渐下降,C正确;在23km处是平流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通过对流运动上升、降温,成云致雨,风、云、雨、雪等现象均发生在对流层,D错误。故选C。【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纬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2021年12月7日,印尼东爪哇省塞梅鲁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和熔岩导致附近10多个村庄严重受灾。完成下面小题。14.火山喷发物主要来自()A.地壳B.地核C.上地幔D.下地幔 15.火山灰的喷发会导致()A.①变大B.②变小C.③变大D.④变大【答案】14.C15.C【解析】【14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山喷发物主要来自于地下的岩浆,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而软流层存在于地下80~400千米深处的上地幔部位,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题详解】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颗粒较大,漂浮于大气层中时,会对太阳辐射起到很强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即②散射作用变大;③反射作用,变大;B错误;C正确;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减少,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也减弱,即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变小,①地面辐射变小,AD错误。故选C。【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读晴朗天气条件下某地绿洲与附近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6.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下列关于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叙述正确的是A.②-④时段,从绿洲吹向沙漠B.①-③时段,从沙漠吹向绿洲C.①-③时段,从绿洲吹向沙漠D.②-④时段,从沙漠吹向绿洲17.图中实线和虚线还可以分别用于表示 A.平原和高原B.山顶和山麓C.郊区和城市D.海洋和陆地【答案】16.A17.D【解析】【16题详解】绿洲比附近沙漠的含水量大,植被多,因此绿洲热容量大,升温慢、降温慢,气温日变化较小,由此判断,图中虚线表示气温日变化大,应为沙漠,实线表示气温日变化较小,应为绿洲。②~④时段,沙漠的气温高于绿洲,根据热力环流原理,沙漠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绿洲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风从绿洲吹向沙漠,A正确、D错误。图中显示,①~③时段前段绿洲气温高于沙漠,后段绿洲气温低于沙漠,因此按照热力环流原理,风也会从沙漠吹向绿洲转为从绿洲吹向沙漠,B、C错误。【17题详解】根据上一题判断可知,图中实线表示热容量较大的绿洲气温日变化,虚线表示热容量较小的沙漠气温日变化,白天大多数时间绿洲气温比沙漠低,夜晚相反。与陆地相比,海洋热容量大,气温日变化较小,而陆地热容量较小,气温日变化较大,白天大多数时间海洋气温比陆地低,夜晚相反,分别与图中实线和虚线表示的特征相似,因此D符合题意。平原和高原、山顶和山麓,因海拔高度不同,白天和夜晚气温总是平原、山麓分别比高原、山顶高,与图中实线和虚线表示的特征不同,排除A、B。因城市排放的废热较多,城市全天气温一般比郊区气温高,没有明显的转换,与图中实线和虚线表示的特征不同,排除C。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19.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8.B19.C【解析】【分析】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18题详解】有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千米,因此正确答案选择B。读图判断即可。【19题详解】有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 增多,影响水循环环节。城市不透水面其实就是路面的硬化改变地表下店面性质增加。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层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绝。。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不透气的地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改变城市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热量反射释放出来,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2~3℃,产生“热岛现象”。不透水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②④正确,①③错误。选C。【点睛】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季节变化增大。海水温度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性质(暖流和寒流)的影响。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关于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同纬度水温西高东低B.高纬度海区海水普遍结冰C.西部水温温差大于东部D.由南向北递减变化均匀21.造成甲、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洋流性质D.盛行风向【答案】20.C21.C【解析】 【分析】【20题详解】读图可知,同纬度海水温度西低东高,A错误。高纬度东部海区海水温度较高,不易结冰,B错误。西部海水等温线密集,东部稀疏,可知西部海水温差大于东部,C正确。由南向北海水温度递减变化西部大,东部小,D错误。故选C。【21题详解】读图可知,甲海区水温低,乙海区水温高。甲海区受寒流影响,乙海区受暖流影响,故甲海区水温低于乙海区,C正确;甲乙两处的纬度相近,A错误;甲乙两处都沿海,海陆位置差异不大,B错误;盛行风向不是主导因素,D错误;故选C。【点睛】洋流影响沿岸的气候: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寒流流经地区加剧干旱。热带大陆的西部多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与洋流的影响有关。洋流影响海洋生物分布:暖流和寒流交汇处形成比较大的渔场,例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和纽芬兰渔场的形成。海洋的污染:洋流可以减轻局部海域污染,同时会扩大污染范围。22.下列地貌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看图可知,①是沙漠,由风力沉积形成;②是角峰,由冰川侵蚀形成;③是河口三角洲,由流水沉积形成:④是海蚀拱桥,由海浪侵蚀形成。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为①③。故选B。 【点睛】沉积作用主要有风力沉积、流水沉积、冰川沉积,地貌主要分别有沙漠、冲积扇、冰碛丘陵等。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山区河流模型及相关材料,设计了地理实验,主要用来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下图为山区河流模型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3.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A.冲积平原B.冲积扇C.三角洲D.江心洲24.该实验中调整活动支架的高度,主要是为了改变()A.流向B.流量C.流速D.含沙量【答案】23.B24.C【解析】【分析】【23题详解】该实验模拟的地貌位于山前,即河流流出山口,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B正确;三角洲位于入海口或入湖口,不一定在山前,C错误;该实验没有设计在河道中形成江心洲,D错误;冲积平原面积大,包括冲积扇、三角洲、河漫滩,而该实验主要模拟山前冲积扇的形成,A错误。故选B。【24题详解】活动支架的高度变化,会引起图中山谷的落差变化,从而改变流速,C正确;实验中流量、含沙量均由倒入山谷的混合物决定,BD错误;流向均是自高处向低处流,A错误。故选C。【点睛】冲积扇:河流从山地流出,由于坡度骤降,流速减慢,对碎石和泥沙的携带作用减弱,使碎石和部分泥沙堆积形成的一种扇形地貌。扇形区域往往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耕区。 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存在迅速变化的水层,正常情况下该层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加,有利于潜艇航行。有时,该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完成下面小题。25.从海平面垂直向下2000米,海水密度变化最显著的海区是()A.赤道海区B.副热带海区C.中纬度海区D.高纬度海区26.潜艇在进入“海中断崖”的刹那,潜艇会()A.明显上升B.迅速下沉C.保持平稳D.倾斜上漂【答案】25.A26.B【解析】【分析】【25题详解】在水平方向上,海水表层密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增,赤道海区表层海水密度相对于副热带海区、中纬度海区以及高纬度海区更小。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从海平面垂直向下,海水密度增大。由此分析可知,从海平面垂直向下2千米,赤道海区海水密度增大的幅度更大,海水密度变化最为显著,故选A。【26题详解】海中断崖处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即海水密度“上大下小”,潜艇在进入海中断崖的刹那,由于海水密度变小,浮力减小,潜艇会迅速下沉,从而遭遇危险,故选B。【点睛】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水平方向上,海水密度大致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在表层至1000米深度,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大,在2000米以下的地区海水密度基本不变。下图为牛轭湖的示意图,牛轭湖是指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这类湖泊多呈弯月形水深较浅。完成下面小题。27.牛轭湖形成后,新的河道()A.流程延长B.沉积增强C.河床变深D.洪涝频发 28.图示AB位置的河道剖面形状是()A.B.C.D.【答案】27.C28.B【解析】【分析】【27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牛轭湖的形成与曲流发展有关,牛轭湖形成后,河道裁弯取直,相较原有河道,新河道流程变短,流速、流量增大,侵蚀作用强,AB错误。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新的河道泥沙淤积减少,河床变深,不易发生洪涝灾害,C正确,D错误。故选C。【28题详解】由材料信息“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这类湖泊多呈弯月形水深较浅”可知,靠近A一侧的湖泊多呈弯月形水深较浅,新的河道河床较深,结合图例可知,CD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在靠近A一侧弯月形湖泊凹岸侵蚀作用强,河岸较陡,凸岸沉积作用强,岸坡较缓;新的河道也与A的类似,结合图例,A错误,B正确。故选B。【点睛】河流曲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左图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堆积形成B.流水沉积作用C.风力侵蚀形成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30.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答案】29.B30.A【解析】【29题详解】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B正确,AC错误,是外力作用形成,与地壳运动无关,D错误,所以选B。【30题详解】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点睛】"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雅丹地貌以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的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下图是北大西洋及周边海域区域简图,图中箭头示意洋流流向。完成下面小题。31.图中洋流属于寒流的是() A.①B.②C.③D.④32.船只夏季经过下列海域,遇到海雾可能性较大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31.AD32.AD【解析】【31题详解】据图中海陆分布可知,①是拉布拉多寒流,②是北大西洋暖流,③是墨西哥湾暖流,④是加那利寒流。其中属于寒流的是①④,AD正确,BC错误。故选AD。【32题详解】海雾一般发生在寒暖流交汇处及低纬度寒流流经的海域,图中甲是寒暖流交汇处,丁是低纬度寒流,因此,遇到海雾可能性较大的是甲丁,AD正确。乙丙是暖流,附近海雾较少,BC错误。故选AD。【点睛】寒流流经的地区会出现多雾的天气,因为寒流海水温度低,造成海洋表层气温也低,当遇到暖空气时,冷暖空气交汇,水汽容易凝结形成海雾。33.下图为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上升B.丙位于城市高空,气流上升C.乙处气流运动方向是丙到甲D.甲处温度一定高于乙、丙处【答案】BC【解析】 【详解】读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可知,甲处高空等压面下凹,丙处等压面上凸,表明在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甲处气压低于丙处,高空与近地面气压形势相反,则甲处近地面为气压高于丙处,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判断,甲处近地面气流应冷却下沉,丙处近地面气流应受热上升,在城郊之间,城市主要因排放废热多而气温高于郊区,因此甲处为郊区高空,丙处为城区高空,A错误,B正确;由于高空丙处气压高于甲处,因此乙处气流方向是丙到甲,C正确;前面分析可知,甲处近地面气温较低,而甲、乙、丙三处高度相同,如果气温垂直递减率相似,则甲处温度可能低于乙、丙处,D错误。故选BC。读我国北方某区域河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4.该河流()A.水流湍急B.虚线可能为枯水期河岸C.右岸较陡D.水量季节变化大35.图示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可能的原因是()A.汇入处落差小B.位于干流凹岸C.侵蚀作用强D.支流流速慢【答案】34BD35.BC【解析】【34题详解】该河流河漫滩宽阔,沉积作用明显,因此水流可能较缓,若水流湍急,流速快,不利于河漫滩形成,A错误;河漫滩是洪水期时淹没,枯水期时出露地表的区域,图中虚线没有包括河漫滩,应为枯水期河岸线,B正确;图中显示,南岸是凸岸,为沉积河岸,河漫滩宽阔,因此南岸较平坦,C错误;材料信息表明,该河流位于我国北方某地区,应位于季风区,降水变化大,因此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D正确。应选BD。【35题详解】题意表明,图示河流的支流含沙量较大,支流汇入干流时,如果干流顶托强,汇入处落差小,水流速度慢,泥沙则易淤积则容易形成三角洲,A错误;若支流汇入处流速突然减慢,则泥沙下泄不畅,易大量堆积从而形成三角洲,D错误;图中显示,支流汇入干流凹岸,干流凹岸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同时由于水流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使得泥沙很难在汇入口堆积,因此没有形成三角洲,BC正确。应选BC。 【点睛】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非选择题部分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21年2月下旬,“长赐号”货轮从台湾高雄出发,原计划途经青岛、上海、马六甲海峡至印度洋,于4月1日抵达荷兰港口鹿特丹(见图)。材料二:船体钢材长期浸泡在海水中易受腐蚀,其受腐蚀的强弱与海水盐度、水温大致呈正相关。(1)图示北太平洋等温线中数值最大的是____(①/②/③/④),影响其数值大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图中A洋流对沿岸气温的影响是____。(2)按原计划“长赐号”货轮将途径甲、乙、丙三处海域。若仅考虑海水的盐度,货轮在____(甲/乙/丙)海域更易受腐蚀。其盐度高主要是由于____、____,以及海域较封闭、淡水注入少等。(3)在大洋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盐度和____。海水密度沿水平方向的差异会引起海水流动。请在下图(答卷上)方框中用箭头画出甲、乙两海域表层海水流向____。 【答案】(1)①.①②.纬度(太阳辐射)③.增温(2)①.乙②.降水少③.蒸发多(3)①.温度②.箭头由甲海域流向乙海域【解析】【分析】本题目以荷兰港口鹿特丹为背景材料,考查等温线、盐度、海水流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一般低纬度太阳高度较大,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多,水温较高。北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致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小,图中等温线数值应该是向高纬度减小,①纬度最低,等温线数值应该大。影响其数值大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纬度)。图中A洋流是日本暖流,对沿岸气温的影响是增温作用。【小问2详解】甲、乙、丙三处海域分别是印度洋、红海、大西洋;其中红海盐度最高,对货轮的腐蚀最强。红海盐度最高原因是地处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而气温高蒸发旺盛;周围陆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没有较大点的河流汇入;海域狭长,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与外海海水交换不便。其盐度高主要是由于降水少、蒸发多,以及海域较封闭、淡水注入少等。【小问3详解】在大洋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盐度和温度。赤道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由赤道向两极, 密度逐渐增大。盐度低、温度高的海水密度小,盐度高、温度低的海水密度大。甲、乙两海域分别是印度洋、红海,其中红海盐度最高,密度大,表层水位低于印度洋,因此甲、乙两海域表层海水流向箭头由甲海域流向乙海域。37.下图为地球表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问题。(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________层(填大气分层)大气气温的变化,其反映的气温变化特点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与上图________(A、B、C、D)过程有关。(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的原因是阴雨天气,________强;与上图________(A、B、C、D)过程有关。(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分析其原因。【答案】(1)①.对流②.对流层的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③.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④.B(2)①大气逆辐射②.C(3)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任答3 点)【解析】【分析】本题以地球表面大气受热过程图为背景材料,主要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及成因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能力。【小问1详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是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特点,是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规律,原因是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距热源越远,获得的热量越少,所以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与地面辐射B密切相关。【小问2详解】“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原因是阴雨天气,云层厚,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效果好,夜晚气温较高,不易出现霜。图中的大气逆辐射为C。【小问3详解】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纬度、天气、海拔高度。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青藏高原,多晴朗天气,云量少。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而四川盆地海拔较低,且多云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度。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改道,最近一次的大规模河道变迁发生在1976年,原河道废弃,河水改道向东注入海洋(左图),原河道废弃后,河道泥沙的沉积过程却并未完全中止,自1976年以来,甲~乙河段平均每年有来自北部河口地区的10万吨泥沙不断在废弃河道堆积(右图)。材料二:暑假时,小明对甲地附近的风向进行了观测,发现白天与夜间的风向存在明显的差异。 (1)1976年前,甲~乙河段较平直,该河段____(东/西)岸水较深,因为该岸____作用(填外力作用)较强。(2)右图区域的地貌为____;河道废弃后,将新增泥沙搬运至河道的动力为____。(3)白天,小明观测到风为____(海风/陆风),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说明其形成过程____。【答案】(1)①.东②.流水侵蚀(2)①.河口三角洲②.海浪(3)①.海风②.白天陆地增温快,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自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解析】【分析】本题目以黄河下游图、废弃河道堆积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河流地貌、海陆风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原河道是向北流,甲乙河段较平直,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河流应该向右偏,侵蚀右(东)岸,因此右岸较深。【小问2详解】右图有1976年和2016年的海岸线及原河道,该区域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原河道已经废弃,甲~乙河段平均每年有来自北部河口地区的10万吨泥沙不断在废弃河道堆积,据此分析泥沙不是来自于河流,应该是海浪将泥沙搬运至河道。【小问3详解】暑假时,小明对甲地附近的风向进行了观测,甲地是陆地,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 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气压低于海洋,此时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是海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02-16 14:45:05 页数:25
价格:¥2 大小:4.7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