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永州市2021年下期高二期末质量监测试卷生物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的液体。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发生过敏反应时,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液增多D.组织液是细胞代谢的重要场所【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详解】A、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A正确;B、组织液在与血浆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C、发生过敏反应时,会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部分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而水肿,C正确;D、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重要场所,D错误。故选D。2.反射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无须训练就具有B.条件反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C.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D.条件反射使机体更具有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答案】C 【解析】【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无须训练就具有,A正确;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B正确;C、条件反射是生物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的,而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所以条件反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非条件反射数量是有限的,C错误;D、非条件反射是生物生存的基础,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了条件反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加强,D正确。故选C。3.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主神经系统对机体活动的调节与大脑皮层无关B.大脑皮层和脊髓存在着控制同一生理活动的神经中枢C.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逻辑思维主要由大脑左半球负责D.情绪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抑郁是消极情绪的表现【答案】A【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是脊椎动物的末梢神经系统,由躯体神经分化、发展,形成机能上独立的神经系统。单一地或主要地由传出神经组成,受大脑的支配,但有较多的独立性,特别是具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受大脑皮层的支配,A错误;B、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B正确;C、大多数人的大脑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是创造的脑;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是理性的脑,C正确;D、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抑郁是消极情绪的表现,D正确。 故选A。4.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平衡的两种重要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B.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不同,作用的靶细胞也完全不同D.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肌糖原,而胰高血糖素促进肌糖原分解成血糖【答案】B【解析】【分析】在机体的血糖调节中,胰岛素是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其作用是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还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水平。【详解】A、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A错误;B、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是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B正确;C、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其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包括肝脏细胞,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浓度,其靶细胞主要是肝脏细胞,C错误;D、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肌糖原,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血糖,肌糖原不能分解,D错误。故选B。5.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原呈递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免疫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C.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D.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详解】A、抗原呈递细胞中的巨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B、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B正确;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C错误;D、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D错误。故选B。6.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能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导致患者肌肉收缩无力,其发病机理如下图。正常机体中,乙酰胆碱与受体作用后会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避免肌肉持续收缩。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重症肌无力是由于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引起的自身免疫病B.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减少C.抗体也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说明该受体不具有特异性D.临床上可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抗体能与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无法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能将兴奋传至肌膜。 【详解】A、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能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导致患者肌肉收缩无力,故重症肌无力属于免疫系统功能过强而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病,A正确;B、由于抗体能与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减少,B正确;C、抗体的结构与乙酰胆碱结构类似,所以才能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该受体还是有特异性的,C错误;D、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使突触间隙的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增加,与抗体竞争相应受体能力增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产生兴奋,从而可治疗重症肌无力,D正确。故选C。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细胞分裂时起协同作用B.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休眠的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C.黄瓜茎段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低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D.在促进根、茎两种器官生长时,茎是对生长素更敏感的器官【答案】D【解析】【分析】1、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2、脱落酸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3、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详解】A、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协同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A正确;B、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打破种子的休眠,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休眠的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B正确;C、黄瓜茎段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例较低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C正确;D、在促进根、茎两种器官生长时,根是对生长素更敏感的器官,D错误。故选D。 8.下列有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B.动物被寄生虫寄生或感染病菌,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C.食物和天敌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D.猞猁和雪兔是捕食关系,二者的数量变化是循环因果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种群内部。外部因素如温度、水分等,内部因素如疾病、繁殖能力等,都对种群数量变化有影响。尤其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处于波动中。【详解】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A正确;B、动物被寄生虫寄生或感染病菌,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B正确;C、食物充足、天敌捕食少,种群数量增加,而食物资源匮乏、天敌捕食多,则种群数量下降,C错误;D、猞猁和雪兔是捕食关系,捕食者的数量随着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呈循环因果关系,D正确。故选C。9.下列与种群密度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是该草地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B.可以用样方法调查青蛙、蚜虫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渔网网目过小,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增加来年鱼产量D.用性引诱剂大量诱杀某农业害虫的雄虫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 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详解】A、单位面积的蒲公英的数量是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A错误;B、调查青蛙、蚜虫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B正确;C、渔网网目过小,捕捞了部分幼龄的个体,使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或衰退型,不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增加来年鱼产量,C错误;D、用性引诱剂大量诱杀某农业害虫的雄虫会改变性别比例,降低该种群的出生率,使种群密度减小,D错误。故选B。10.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B.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它们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D.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C【解析】【分析】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的生物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可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详解】AB、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B正确;C、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它们趋湿、避光和避高温的特点,C错误;D、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腐烂,D正确。故选C。11.群落的形成是多种生物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中很多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朵,以吸引动物传播花粉B.荒漠群落中,仙人掌在白天关闭气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将草原中善于奔跑的动物迁入到森林,对这些动物的生活没有影响D.同种生物在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完全不同【答案】A 【解析】【分析】热带雨林中,乔木的分支不发达且只在树顶形成树冠,有利于争夺阳光。落叶阔叶林中植物的芽具有鳞片,树皮厚,能耐寒,可以保护其内部结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故不同森林群落,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完全相同。【详解】A、热带雨林中空气流畅不通,植物大多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A正确;B、荒漠群落中,仙人掌在白天关闭气孔,但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2来自夜间储存的和呼吸产生的,B错误;C、将草原中善于奔跑的动物迁入到森林,由于森林中乔木的存在,导致空间不开阔,影响了动物的奔跑,从而影响其捕食,C错误;D、同种生物在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由于环境不一样,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A。12.某课题组研究了生长素类似物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图1为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数的影响,图2为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结果说明了生长素类似物既能促进插条生根,也能抑制生根B.促进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是C.图2中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是D.X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在一定范围内,随激素类似物浓度升高,月季插条生根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但是始终比对照组多,因此生长素类似物作用效果为促进。图2中,在三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中,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Y和Z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大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且Z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最佳,Y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次之,说明X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详解】A、图1中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下的插条生根数量都大于空白对照,说明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插条生根,A错误;B、由图1可知,促进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5~50umol/L之间,B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X浓度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在促进生长的浓度中有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生长浓度的两侧存在两个浓度(一大一小)对生长效应相同,由此可以得出起抑制作用的X浓度应该大于起促进作用的Y和Z浓度,但Y和Z浓度大小不能确定,C错误;D、图2中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说明X浓度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D正确。故选D。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3.研究人员以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材料,记录了坐骨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钠、钾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和bc段的正离子内流需要消耗能量 B.c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差为0mVC.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外D.用阻断剂阻断钾离子通道,则可能无法产生外向电流【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由题意可知,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ab和bc段的正离子内流都需要通道蛋白参与,顺浓度梯度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c点跨膜电流为0,由内向电流转为外向电流,即钠离子向膜内流动停止,钾离子开始向膜外流动,此时膜电位为内正外负,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差不为0,B错误;C、内向电流结束后,即钠离子内流结束,神经纤维膜外钠离子浓度仍然高于膜内,C错误;D、外向电流是钾离子外流形成,需要钾离子通道蛋白协助,用阻断剂阻断钾离子通道,则可能无法产生外向电流,D正确。故选D。14.下丘脑和垂体发生病变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现有甲、乙两成年患者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为鉴别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还是垂体,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别测定每个人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TSH浓度(mU/L)注射前注射后健康人930甲229乙12A.健康人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还存在反馈调节B.注射TRH后,患者甲的TSH浓度明显升高,说明可能是下丘脑发生了病变 C.注射TRH前、后患者乙的TSH浓度均较低,说明下丘脑和垂体都发生了病变D.与健康人相比,患者甲、乙都会表现出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答案】ABD【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于人体几乎全部细胞。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详解】A、健康人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还存在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对于下丘脑和垂体具有抑制作用,称为负反馈),A正确;B、注射TRH后,患者甲的TSH浓度明显升高,说明原来可能是下丘脑发生了病变,导致体内TRH不足,B正确;C、注射TRH前、后患者乙的TSH浓度均较低,说明垂体发生了病变,不能合成TSH,C错误;D、与健康人相比,患者甲、乙TSH不足,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都会表现出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D正确。故选ABD。15.光是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烟草的种子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是因为光为种子萌发提供了能量B.光敏色素是一种接受光信号的受体分子,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C.光作为一种信号,可通过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D.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际也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过程【答案】AB【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详解】A、烟草种子萌发需要光的作用是因为光照可以引起光敏色素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特定基因表达导致种子萌发,光照是作为外界刺激存在的而不是为种子萌发提供了能量,A错误;B、光敏色素是一种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化学本质是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器 官中,B错误;C、光作为一种信号,可通过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际也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过程,D正确。故选AB。16.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实脸组ABCD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4.04.00.80.8培养液体积/mL200800200800A.曲线①、②、③和④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符合“J”型增长B.曲线①、③分别对应B、D组,实验结果的差异与葡萄糖浓度不同有关C.B组培养液体积远多于A组,因此B组酵母菌的增长速率大于A组D.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废物的积累,4条曲线最后都呈下降的趋势【答案】AC【解析】【分析】当锥形瓶都是一样大(1000mL)且在初期时,葡萄糖的量相对都是充足的,因此细胞密度先增大的是氧气充足的(培养液体积小的、空间大、氧气充足),因此AC应该属于 ②④,最终的细胞密度由葡萄糖决定,因此A对应②,C对应④,同理,①对应B,③对应D。【详解】A、“J”型增长也称为指数增长,种群密度一直上升,结合图示,曲线①、②、③和④均不是“J”型增长,A错误;B、培养液体积越小,则瓶内氧气越多,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生长繁殖快,达到最大数量的时间短;并且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越高,酵母菌的密度越大,故①是B,②是A,③是D,④是C,B正确;C、B组的培养液体积远多于A组,但B的含氧量少,且葡萄糖质量分数相同,因此B组酵母菌的增长速率小于A组,C错误;D、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底物不足)和代谢废物的积累(对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条曲线最后都呈下降的趋势,D正确。故选BC。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17.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存在体温调定点(正常人为37℃左右),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机体产热和散热的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在病理条件下,人体体温调定点可能改变,体温也将随之改变。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2)剧烈运动时机体产热大量增加,在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下引起皮肤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同时,由于大量出汗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__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3)新冠肺炎患者常伴有发热的症状,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体温调定点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此时,中枢温度感受器兴奋,通过____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量__________散热量,进而出现发热症状。【答案】(1)下丘脑(2)①.毛细血管舒张②.抗利尿激素(3)①.上升②.神经-体液③.大于【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小问1详解】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可以调节体温的变化。【小问2详解】剧烈运动,需要散热增强,因此毛细血管舒张,体表温度上升,散热增大;内环境渗透压升高,需要减少水分流失来降低渗透压,因此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小问3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引起体温调定点上升,因此新冠肺炎患者常伴有发热的症状;中枢温度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体液(感受器→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这是神经调节,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产热,这是体液调节),使得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进而出现发热症状。【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机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应用的能力。18.一项刊登在《NatureMicrobiology》上的研究中,描述了甲型流感病毒的遗传分析以及其基因组的特性,为降低疾病流行的可能性、新型疫苗的开发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多种免疫细胞被激活,下图所示为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主要体现了__________(填“体液”或“细胞”)免疫过程,其中B细胞的活化除需要图中两个信号的刺激外,还需要细胞__________(填序号)分泌__________的作用。(2)若流感病毒侵入细胞,抗体对它们就无能为力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需要__________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使病毒暴露出来,抗体便可以与之结合。(3)人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一段时间内当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不易患病,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体液②.②③.细胞因子(2)①.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不能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②.细胞毒性T细胞(3)当记忆B细胞受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抗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③是浆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小问1详解】图中有B细胞参与、出现抗体,主要体现了体液免疫;细胞②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致敏B淋巴细胞,促进其分裂分化,即中B细胞的活化除需要图中两个信号(抗原以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刺激外,还需要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小问2详解】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不能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因此若流感病毒侵入细胞,抗体无法起作用;此时需要将被感染的细胞裂解,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使病毒暴露出来,抗体便可以与之结合。【小问3详解】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记忆B细胞受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及其应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处理能力。19.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中常年生活着红尾鸲和鹟等鸟类,红尾鸲和鹟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林冠末梢上啄食昆虫。该森林群落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经历了从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恢复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红尾鸲在该森林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红尾鸲的__________。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两者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2)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到恢复的原因,除了原有的__________条件基本保留外,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该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演替。(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1)①.生态位②.种间竞争(2)①.土壤②.次生(3)①.复杂②.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解析】【分析】1、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种间关系:(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小问1详解】根据生态位的概念可知,红尾鸲在该森林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红尾鸲的生态位。根据题意可知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说明两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小问2详解】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由题意可知,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只是因过度砍伐而破坏,其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该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小问3详解】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物种更丰富,因此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点睛】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生态位、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知识点,考查的是学生识记的能力,难度适中。20.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微,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下图,数字①~⑨表示其中的突触。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示反射弧中,a表示__________。(2)皮肤中的感受器接受到钉子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兴奋进一步传导至__________产生疼痛感。(3)发生上述反射时,有些突触的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如突触②),有些突触的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受抑制(如突触⑨),从而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除②和⑨外,在该过程中突触后膜兴奋的突触有__________,突触后膜受抑制的突触有__________。(4)遇到脚踩钉子等紧急状况时,在自主神经系统中__________神经的支配下,机体会出现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呼吸、心跳加快的现象。【答案】(1)传入神经(2)①.电信号(或局部电流,神经冲动)②.大脑皮层(3)①.①④⑤⑥⑦⑧②.③(4)交感【解析】【分析】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小问1详解】a上含有神经节,所以为传入神经。【小问2详解】 皮肤中的感受器接受到钉子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小问3详解】据图分析可知,该刺激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图中除②和⑨外,在该过程中突触后膜兴奋的突触有①④⑤⑥⑦⑧,突触后膜受抑制的突触有③,从而使同侧屈肌兴奋收缩,伸肌兴奋被抑制而舒张,完成屈腿动作,同时对侧屈肌兴奋被抑制,伸肌兴奋收缩完成伸腿动作。【小问4详解】遇到脚踩钉子等紧急状况时,在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兴奋,机体会出现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呼吸、心跳加快的现象。【点睛】本题结合反射过程图,考查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能分析题图,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再运用所学的知识答题。21.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从向光侧往背光侧运输这一结论,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切取某种植物胚芽鞘的尖端分成甲、乙两组,按下图方式用空白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得胚芽鞘切段的弯曲程度(α角)如下表。据此回答问题:分组甲乙琼脂块左右左右α角/度α1α2α3α4(1)生长素是由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其合成过程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单侧光的刺激。 (2)乙组胚芽鞘尖端插入云母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预测四组胚芽鞘切段的弯曲情况是:α1__________α2,α3_______α4(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在实验时,由于操作错误导致个别胚芽鞘切段基本不弯曲(α角为0度),则可能错误操作是__________。【答案】(1)①.色氨酸②.不需要(2)①.阻止生长素从向光侧往背光侧运输②.小于③.等于(3)将琼脂块放在了胚芽鞘切段形态学下端【解析】【分析】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生长素中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为3-吲哚乙酸。生长素有调节茎的生长速率、抑制侧芽、促进生根等作用,在农业上用以促进插枝生根,效果显著。IAA的合成前体:色氨酸。其侧链经过转氨、脱羧、氧化等反应。【小问1详解】色氨酸是生长素的前体物质,可以转变为生长素;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小问2详解】云母片不能让化学物质通过,乙组云母片插在尖端中间,可以阻止生长素从向光侧往背光侧运输;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因此,生长素含量越多,切段弯曲程度越大,由于单侧光刺激,甲的生长素含量右大于左,乙的生长素含量左等于右,且乙的左大于甲的左,因此α1小于α2,α3等于α4。【小问3详解】生长素在茎切段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至下端(极性运输),因此若将琼脂块放在了胚芽鞘切段的形态学下端,胚芽鞘切段基本不弯曲。【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作用机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能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2-16 11:08:08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69.8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