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生物
>
湖北省荆州市 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荆州市 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荆州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体温、尿液浓度相对稳定均属于内环境的稳态C.所有理化性质稳态的维持都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D.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答案】D【解析】【分析】稳态是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详解】A、寒冷时出现寒颤正在进行体温调节,属于正常的稳态调节,A错误;B、内环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尿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如血糖平衡、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的调节都只是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D、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故选D。2.液体疗法是指通过补充或限制某些液体以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5%葡萄糖溶液(血浆等渗溶液)、10%葡萄糖溶液、5%NaHCO3溶液等进行输液治疗。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注射5%葡萄糖溶液后,若葡萄糖大量消耗会导致患者的渗透压升高B.特殊情况下如低血糖时,使用10%葡萄糖溶液主要为患者提供能量C.治疗酸中毒时,5%NaHCO3溶液能直接起到改善患者血浆pH作用D.液体疗法的目的是恢复或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液容量、成分和理化特性【答案】A【解析】【分析】1、5%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和0.9%NaCl溶液的渗透压都与血浆渗透压相同,被称为等渗溶液。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生成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多。3、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与细胞内液的浓度差发生改变,细胞内液也会发生变化。【详解】A、5%的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故静脉注射一定量的5%的葡萄糖溶液后,不会导致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如果被大量消耗,则渗透压会降低,A错误;B、10%葡萄糖溶液含有的葡萄糖多,人体细胞吸收葡萄糖后,氧化分解能释放出能量,故特殊情况下如低血糖时,使用10%葡萄糖溶液主要为患者提供能量,B正确;C、5%NaHCO3溶液为pH缓冲液,可以调节血浆pH,故治疗酸中毒时,5%NaHCO3溶液能直接起到改善患者血浆pH作用,C正确;D、通过补充或限制某些液体可以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故液体疗法的目的是恢复或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液容量、成分和理化特性,D正确。故选A。【点睛】3.如图所示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④⑤⑥合称为突触小体,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B.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⑤中C.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N的兴奋D.“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发生于④⑤⑥位置【答案】D【解析】【分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信号在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出前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据图分析,①是轴突,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详解】A、④⑤⑥合称为突触,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A错误;B、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⑤中,B错误;C、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D、“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发生于④⑤⑥位置,信号在突触只能单向传递,D正确。故选D。4.用火柴棍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缘时,他的大脚趾会缓缓地上翘,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该现象在6~18个月大时逐渐消失。下列关于该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新生儿完成这些动作属于非条件反射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该动作完成C.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D.在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有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人人生来就有,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所得。【详解】A、新生儿生来就可以进行这些动作,说明是非条件反射,A正确;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控制心跳、新陈代谢等活动,B错误;C、该现象在6~18个月大时逐渐消失,而新生儿6~18个月大时高级中枢逐渐发育完全,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D、随着新生儿的成长发育,高级神经中枢逐渐发育成熟,如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逐渐发育成熟,就可以控制脚趾运动,D正确。故选B。5.将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离体神经上,在某一位点给予适宜电刺激﹐观察到指针发生了两次偏转,其中第一次发生的偏转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分析,刺激位点位于b点右侧B.电流表第二次偏转的方向与第一次相同C.若提高溶液中K+浓度﹐相同刺激后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增大D.刺激a、b之间任意一点,依据电流表偏转情况均可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A、据图分析刺激位点位于b点右侧或者a和b点之间靠近b点的位置,A错;B、电流表第二次偏转方向与第一次相反,B错;C、动作电位主要与膜内外Na+浓度差有关,提高溶液中K+浓度对动作电位无影响,故偏转幅度不会增大,C错;D、刺激a、b之间任意一点,依据电流表偏转情况均可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D正确。故选D。6."冰桶挑战赛"要求参与者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内容,该参与者可以邀请其他人来参与这一活动。挑战者被浇冰水时,机体生理功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冰水刺激挑战者皮肤产生的兴奋,可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B.挑战者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会兴奋,引起骨骼肌战栗产热增加C.挑战者大声尖叫、心率加快等生理变化,是神经调节的结果D.冰水刺激后,挑战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挑战者被浇冰水时,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使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大致 相等,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详解】A、大脑皮层有感觉中枢,冰水刺激挑战者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可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A正确;B、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挑战者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会兴奋,通过神经支配引起骨骼肌战栗产热增加,B正确;C、挑战者大声尖叫、心率加快等生理变化是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C错误;D、冰水刺激后,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挑战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C。【点睛】7.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测定甲、乙、丙三人空腹及餐后的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A.甲、乙、丙三人均为糖尿病患者B.甲的胰岛素含量异常是胰岛A细胞受损导致C.乙的靶细胞膜上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能力较低D.丙空腹时由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补充血糖【答案】C【解析】【分析】1、健康人的血糖浓度为3.9~6.1mmol/L。2、分析左图:空腹时甲和乙的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进餐1h后,甲和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可见,甲、乙两人均为糖尿病患者。分析右图:甲餐后胰岛素的含量略有升高,但升高的幅度很小,说明甲的胰岛B细胞受损;乙和丙的胰岛素的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的含量高于甲和丙。【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说明甲、乙两人均为糖尿病患者,丙为正常人,A错误; B、甲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低,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甲的胰岛素含量异常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B错误;C、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导致乙的靶细胞膜上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能力较低,使胰岛素不能很好地发挥降血糖的作用,C正确;D、丙空腹时,血糖浓度略低于正常值,此时由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而不是肌糖原分解,D错误。故选C。8.兴趣小组同学切取某禾本科植物胚芽鞘的顶端,分成甲、乙两组,按下图所示的方法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丙图所示),一段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段的弯曲程度(α角)。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存在极性运输B.丙图中α角的形成是由于去顶胚芽鞘切段中生长素分布不均C.乙组中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角应基本相同D.若将甲组置于黑暗中,则琼脂块所引起的角为【答案】D【解析】【分析】甲图中: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的生长素会发生横向运输,右侧浓度较高;乙图中:尖端插入云母片,生长素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故2和3中生长素含量相同;丙图中:左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左侧生长速度快,故出现向右弯曲生长。【详解】A、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存在极性运输,即从尖端运输到琼脂块,A正确;B、如丙图所示: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导致去顶胚芽鞘切段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左侧生长速度快,故出现向右弯曲生长,B正确; C、乙组的胚芽鞘尖端因云母片的完全阻隔,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但能从尖端向下运输到琼脂块,所以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基本相同,所以乙组中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应基本相同,C正确;D、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照,所以若将甲组置于黑暗中,则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0°,D错误。故选D。9.为探究生长素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最适浓度,某小组取小麦胚芽鞘切段(4mm)若干,分别浸入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进行预实验,相同条件下培养24h后测量各组切段的平均长度(见下表),据表中数据可推知( )生长素溶液浓度(mg/L)00.0010.010.1110切段平均长度(mm)6.56.88.210129.7A.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生长素促切段伸长的最适浓度范围是0.1~1mg/LC.应围绕预实验确定的浓度范围缩小浓度梯度进一步实验D.可使切段长度达到10mm的生长素浓度一定为0.1mg/L【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是植物产生的、对植物有调节作用的激素之一。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这称为生长素的两重性,而且生长素的作用往往与发生作用的器官有密切关系。【详解】A、对照(0)的切段长度为6.5mm,与对照相比,其余浓度的生长素下切段的长度均大于6.5mm,均表现为促进,故不能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错误;B、据表格数据可知,在生长素浓度为1mg/L时切段长度最大,为12mm,故促进切段伸长的最适浓度范围应在该浓度两侧,即在0.1-10mg/L之间,B错误;C、预实验可以为正式试验摸索条件,故实验浓度范围跨度较大,应围绕预实验确定的浓度范围缩小浓度梯度进一步实验,C正确;D、在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两个浓度的作用效果相同,故可使切段长度达到10mm的 生长素浓度不一定为0.1mg/L,D错误。故选C。10.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为10-10mol·L-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所以根不再生长B.在FC(不含C点)的范围内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C点则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D.在太空中,根的生长状况将不同于上右图,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所知,曲线图上方对应生长素浓度具有促进作用,下方对应的浓度具有抑制作用,C点表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根的作用表现出了两重性。【详解】A、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只是相对不抑制时生长缓慢,A错误;B、在FC(不含C点)的范围内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C点则既不促进也不抑制,B正确;C、由于受到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较a侧高,C错误;D、在太空中,由于失重,a侧与b侧的生长素浓度相等,根的生长状况将不同于上右图,但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照样适用于根的生长,D错误。故选B。11.2021年12月1日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全球主题是“终结不平等,终结艾滋病,终结大流行”。下列关于艾滋病(AIDS)及其病原体(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A.HIV侵入人体后会攻击免疫系统,使辅助性T细胞数量一直减少B.AIDS不会通过拥抱、握手等常规行为传染,也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染C.HIV的RNA进入人体细胞后将逆转录形成的DNA整合到染色体DNA上 D.AIDS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艾滋病(AIDS)是由于HIV侵染引起的疾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可通过精液、血液等传播;其病原体(HIV)是RNA病毒。【详解】A、HIV侵入人体后会攻击免疫系统,但免疫系统也能识别并尽量清除HIV,刚开始侵入时辅助性T细胞数量急剧增加,A错误;B、AIDS主要通过精液和血液转染,一般不会通过拥抱、握手等常规行为传染,也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染,B正确;C、HIV的遗传物质是RNA,HIV的RNA进入人体细胞后,将逆转录形成DNA并整合到染色体上,C正确;D、AIDS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免疫缺陷病,发病机理是免疫能力弱,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发病机理是免疫能力强,D正确。故选A。12.若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激活这些分子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B.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C.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D.T细胞细胞膜上受体直接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之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刺激能够合成分泌多种蛋白质激活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开始分裂分化进行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详解】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则接受移植器官时可以降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破坏移植器官的情况,A选项正确;T淋巴细胞是由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发挥免疫功能,B选项正确;阻断这些分子,可以使T细胞活性免受抑制,即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选项正确;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MHC复合体,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所以不是直接识别抗原,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13.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答案】C【解析】【分析】小鼠B细胞作为抗原被注射到家兔体内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使得家兔血清中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含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同时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已免疫家兔血清与未免疫家兔血清的区别就是否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详解】A、小鼠B细胞没有进入到家兔的细胞内部,不会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A错误;B、注射的是小鼠B细胞,所以材料中能得出的是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B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C正确;D、小鼠和家兔属于不同的生物,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不具有相同抗原,D错误。故选C。14.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 值保持相对稳定。【详解】A、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B、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C、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D。15.如图是某种群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出生率持续下降时,该种群数量也会持续下降B.该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数学模型Nt=N0λt来表示C.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增长速率为0D.若该种群为某种鱼,则在K/2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解析】【分析】1、“J”型曲线: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即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其增长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增长,又称为“J”型增长。2、“S”型曲线: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3、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详解】A、种群出生率持续下降时,其仍大于死亡率,该种群数量仍会增加,A错误; B、“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图中曲线在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数量增加,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应为“S”型曲线,B错误;C、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增长速率为0,C正确;D、种群数量在K值时最大,所以在K值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D错误。故选C。16.下列关于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的特性,设计诱虫器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蚯蚓一般采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C.五点取样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取种群密度最大的样方作为实验结果D.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小【答案】B【解析】【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逐个计数法,其中前两者属于估算,要求选取样方是要随机,后者属于精算。【详解】A、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设计诱虫器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A错误;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蚯蚓一般采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正确;C、五点取样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取样方,C错误;D、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大,D错误。故选B。17.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甲壳类生物定居下来,啃食尸体,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是两种新发现的蠕虫,起初科学家只观察到了雌虫,后来发现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后期厌氧细菌进入鲸鱼骨头中,分解其中的有机物,同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鲸落中的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一种寄生现象C.厌氧细菌和硫细菌直接或间接依赖骨头中的有机物生存,均属于分解者D.自然鲸落数量稀少,可通过人工制造鲸落观察群落的演替【答案】D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详解】A、结合题意“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任何生态系统组成的群里中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B、寄生是指不同物种间的关系,而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同一物种雌雄个体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寄生,B错误;C、据题干信息“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可知,该生物可以自己合成有机物,故也属于生产者,C错误;D、由于自然鲸落数量稀少,模拟其环境相对简单,故可通过人工制造鲸落观察群落的演替,D正确。故选D。18.20世纪80年代初,洪湖由于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005年通过实行禁止污水入湖,渔民上岸、退田还湖,清除外来物种“水花生、水葫芦”,恢复原有土著沉水植物黄丝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被,投放螺、蚌等综合治理措施,洪湖重新获得了“鱼米之乡”和“人间天堂”的美誉。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外来物种和本地的水生植被与螺、蚌等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应尽量选用当地水生植物,为本地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C.综合治理措施有利于加速洪湖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D.藻类能吸收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获取营养而大量生长【答案】B【解析】【分析】1、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群落同时含有多个种群,但不包括非生物因素。2、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随营养级的递增而不断减少,特点是逐级递减。【详解】A、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外来物种和本地的水生植被与螺、蚌并非该地区的全部生物,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B、考虑到环境适应问题,应尽量选用当地水生植物,为本地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B正确; C、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D、藻类不能直接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D错误。故选B。19.我国古代诗词常常包含丰富的生态学知识,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的捕食关系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蜾蠃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蛉为食,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B错误;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草原在被破坏之后重新恢复,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后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D正确。故选B。2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甲同化的能量必然大于食肉动物同化的能量B.图中甲、食草动物、食肉动物1和2构成一条食物链C.图中乙是分解者,流向乙的能量能被甲重新加以利用 D.甲、乙、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1、2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生态系统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详解】A、甲同化的能量除流向消费者和分解者外,还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A正确;B、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范围太大,可能存在不同种群,可构成食物网,B错误;C、能量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流向乙的能量不能被甲重新加以利用,C错误;D、甲、乙、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1、2所贮存的能量之和小于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因为还有呼吸作用消耗,D错误。故选A。二、简答题21.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腺细胞分泌胃液(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图所示。(1)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免疫系统第____________道防线,该免疫方式的特点是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2)据图分析,促进胃液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胃泌素和_____________。(3)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实验操作4小时胃液分泌量1假饲+++++++++ 2切除胃窦,再假饲+3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相当)+++++++++4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假饲是让狗吃肉,但吞下的肉从食道上的人工瘘口掉出,不进入胃;“+”数量表示胃液分泌多少)①步骤2中胃液的分泌是___________调节的结果。②步骤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_______________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④重复上述实验均得到相同结果,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________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___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答案】(1)①.一②.作用范围广、反应快、生来就有(2)神经递质(3)①.神经②.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③.神经-体液④.神经-体液⑤.大于【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胃腺细胞分泌胃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支配还受体液调节的支配。2、据表分析:1组是作为对照组,2、3、4组为实验组。【小问1详解】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作用范围广、反应快、与生俱来。【小问2详解】胃腺细胞分泌胃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支配还受体液调节的支配,因此图中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分泌素外还有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小问3详解】①、步骤2中切除胃窦,再假饲,已经排除了神经调节对胃窦G细胞的影响,胃液的分泌是不受胃泌素的影响,只能受到储存神经的影响,故胃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②、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 相当)的目的是排除体液调节的干扰,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③、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在神经功能-体液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④实验表明,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二者共同作用)处理后,4小时胃液分泌量与对照组相同,且大于切除胃窦,再假饲以及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的胃液分泌量,因此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神经—体液调节或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点睛】本题结合图表及实验主要考查神经-体液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实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22.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从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上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二者关系的示意图如下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写出下丘脑在水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2)与抗利尿激素释放有关的是__________(填“神经”或“腺”)垂体,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人体的尿量减少,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和管理,在性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图中调节性多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激素的受体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内”或“细胞膜上”)。(4)性激素的分泌的调节方式与甲状腺激素相似,若某人检测激素时性激素低于正常值,垂体功能正常,推测可能是下丘脑或性腺病变,给该患者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写出实验结果并推断可能产生的病变器官_____________。 【答案】(1)感受刺激、分泌激素(2)①.神经②.由于大量出汗,为保持机体水分,机体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排尿,以保持体内渗透压(3)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细胞膜上(4)若性激素恢复正常值,可能为下丘脑病变;若性激素未恢复,则可能为性腺病变【解析】【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分泌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维持第二性征。【小问1详解】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刺激,同时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小问2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丘脑通过下丘脑-垂体束分泌抗利尿激素储存于神经垂体,由神经垂体释放该激素,在剧烈运动条件下,由于大量出汗,为保持机体水分,机体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排尿,以保持体内渗透压。【小问3详解】调节性多肽由下丘脑产生,在性激素的分泌过程中,该多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大分子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小问4详解】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所以如果注射促性腺激素,若性激素恢复正常值,可能为下丘脑病变;若性激素未恢复,则可能为性腺病变。【点睛】本题考查了水盐调节和分级调节的知识,需要结合图形分析水盐调节的过程,区分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的功能,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进行知识迁移。23.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可应用某些特殊植物改善农作物的生活环境和控制虫害。如利用害虫对某些特定植物所具有的视觉、触觉或嗅觉的喜好,在田间种植这些特定植物来吸引害虫,就可以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如在果园的果树下种植豆科植物苜蓿,能提高土壤中氮的含量,减少化肥的使用。回答下列问题:(1)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____(填“种群”或“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害虫与农作物的种间关系除捕食外还有____________。(2)利用特定植物来吸引害虫,主要是因为这些植物可为害虫传递___________信息,从而调节种间关系,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生产中也常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害虫种群的____________,导致出生率降低,从而减轻害虫的危害。(3)种植苜蓿通过与根瘤菌蓿互利共生能提高土壤中氮的含量。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根瘤菌在氮元素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除此外,苜蓿还以“牧草之王”著称,请从群落结构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角度分析,在果园的果树下种植苜蓿,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图为该果园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图中碳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有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甲同化的能量通过遗体残骸和_____________流向分解者。【答案】(1)①.群落②.寄生(2)①.物理信息和化学②.性别比例(3)①.非生物环境②.生物群落③.充分利用光能,增大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4)①.③④⑦②.初级消费者的粪便【解析】【分析】中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据图分析,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二氧化碳;碳循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间循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循环。小问1详解】种间关系涉及多个种群属于群落水平,害虫与农作物的种间关系除捕食外还有寄生,如害虫吸取植物汁液。【小问2详解】 植物可为害虫传递物理和化学信息,如花的颜色和气味,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导致雌雄比例失调,引起性别比例变化,降低出生率。【小问3详解】根瘤菌可以利用空气中(非生物环境)的氮气转化为自身(生物群落)含氮化合物;苜蓿可利用果树下的弱光,达到充分利用光能,增大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的作用。【小问4详解】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碳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有③④⑦;甲同化的能量通过遗体残骸和初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分解者。【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优化识别生态系统的各成分。24.绿萝是较好的室内装饰植物之一,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影响绿萝生根的因素,他们以某一正常生长的绿萝枝条(无叶枝条和有叶枝条)材料分别用植物生长调节剂a,营养素b及二者的混合液处理枝条进行了A、B、C三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A组B组C组无叶枝条3330有叶枝条29331(1)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处理枝条的方法有____________(写出两种)等。(3)A组中无叶枝条和有叶枝条的生根数量差别很大,而C组中无叶枝条和有叶枝条的生根数基本一致,最可能的原因推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绿萝的幼叶和伸长茎中都不含细胞分裂素,而有较多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则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幼叶和伸长茎的生长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____________实现的。【答案】①.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人工合成,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②.处理枝条的试剂、枝条是否有叶(或枝条种类③.浸泡法、沾蘸法④.有叶枝条可能会产生与营养素b有类似作用的物质⑤.细胞的伸长⑥.细胞的分裂 【解析】【分析】1、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影响绿萝生根的因素,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及实验中对枝条的处理可知,本实验中处理枝条的试剂和枝条是否有叶是该实验的自变量。2、分析表格,用植物生长调节剂a处理的A组中,无叶枝条和有叶枝条的生根数量差别很大,说明植物生长调节剂a对无叶枝条作用效果较差;营养素b处理的B组中无叶枝条和有叶枝条的生根数都为3,说明单独使用营养素b处理枝条,对无叶枝条和有叶枝条的效果都一样;而用植物生长调节剂a和营养素b混合液处理的C组中,无叶枝条的生根数达到30,与有叶枝条的生根数基本一致;且有叶枝条的生根数量在植物生长调节剂a处理的A组与用植物生长调节剂a和营养素b混合液处理的C组中数量相差不大,说明有叶枝条可能会产生与营养素b类似作用的物质,使得有叶枝条在A、C两组不同处理条件下生根数量相当。【详解】(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可以发挥和植物激素类似作用的化合物,而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自身合成的。(2)根据题意可以得知,本实验中处理枝条的试剂和枝条是否有叶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实验中分别用植物生长调节剂a,营养素b及二者的混合液处理枝条,可由浸泡法或沾蘸法处理枝条。(3)用植物生长调节剂a处理的A组中,无叶枝条和有叶枝条的生根数量差别很大;而用植物生长调节剂a和营养素b混合液处理的C组中,无叶枝条和有叶枝条的生根数基本一致;且有叶枝条的生根数量在植物生长调节剂a处理的A组与用植物生长调节剂a和营养素b混合液处理的C组中数量相差不大,说明有叶枝条可能会产生与营养素b类似作用的物质,使得有叶枝条在A、C两组不同处理条件下生根数量相当。(4)绿萝的幼叶和伸长茎中都不含细胞分裂素,而有较多的生长素和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而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说明幼叶和伸长茎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伸长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实现的。【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所学的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等知识,分析题目信息,准确作答。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湖北省荆州市 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2-16 11:08:06
页数:21
价格:¥2
大小:808.1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