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2

2/32

剩余3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年秋期高中二年级期终质量评估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血浆中含有Na+、肾上腺素、呼吸酶等物质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Na+、Cl-等物质的含量均有关D.剧烈运动时,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详解】A、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A正确;B、呼吸酶位于细胞内,血浆中不含呼吸酶,B错误;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C正确;D、剧烈运动时,人体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而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这与缓冲物质HCO3-、HPO42-等有关,D正确。故选B。2.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②为肝细胞,则饥饿时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③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状态 C.①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④,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在人体中,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的共同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淋巴,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详解】A、若②为肝细胞,在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分解,因此a处的葡萄糖浓度低于b处,A错误;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除了①③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状态,还包括各种化学成分的稳定,B错误;C、与①淋巴和③组织液相比,④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C错误;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人体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的共同调节,D正确。故选D。3.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航天器内有生命保障系统,以维持载人航天器密闭舱内的气体环境等,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下列哪一项不是为维持内环境稳态而设计的()A.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能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同时还可以清除航天服内CO2B.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能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C.通信设备、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系统等及时与地面相联系D.适当的食物供给装置有利于保证宇航员的物质和能量供应【答案】C【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及各种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航天服、航天器能为宇航员提供呼吸用氧,清除CO2,并能控制压力和温度,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B、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能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B正确;C、通信设备、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系统等及时与地面相联系,与维持内环境稳态无直接关系,C错误;D、适当的食物和排泄物处理装置能保证宇航员的物质和能量供应,以维持宇航员的内环境稳态,D正确。故选C。4.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引起组织水肿的直接原因是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液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吸水增多,引起因素有过敏、肾炎、损伤及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2、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吸水,引起因素有毛细淋巴管受阻和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 导致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据此分析各个因素即可。【详解】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导致血浆蛋白流失,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①正确;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低,引起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②正确;③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的大分子代谢废物无法运输出去,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③正确;④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④正确;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⑤正确。故选D。5.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这种相互调节离不开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通过与受体接触而发挥调节作用。下列有关信号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属于信号分子,其受体可存在于B细胞的细胞膜上B.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突触后膜吸收C.肾上腺素属于信号分子,既是一种激素,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D.性激素属于信号分子,其靶细胞的受体分布在细胞内【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代谢,之后激素会被分解;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之后神经递质被分解或重新利用。【详解】A、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为信号分子可以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淋巴因子的受体,A正确;B、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迅速的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而不是被突触后膜吸收,B错误;C、肾上腺素在神经调节中可以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在激素调节中可以作为激素起作用,两者均是作为信息分子起作用,C正确;D、性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其属于信号分子并且通过细胞内的某些物质选择性的识别和结合而实现的,D正确。 故选B。6.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且两图中的突触前膜释放的均为兴奋性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②③④⑤⑥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分别刺激图乙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D.若抑制图乙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中共有3个突触,且均为轴突-树突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刺激b点,a、b、c、d点均兴奋,刺激c点,d点兴奋。【详解】A、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图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②③④⑤⑥,A正确;B、在突触上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C、刺激图乙中b,兴奋可以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速度慢,因此a、d两点发生兴奋是不同步的,因此电流计会偏转两次,而刺激c点,只会引起d点兴奋,而a点不会产生兴奋,因此,此时灵敏电流计偏转1次,C错误;D、兴奋的传导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因此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D错误。故选A。7.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所支配的肌纤维或腺体细胞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C.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D.条件反射必须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详解】A、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A错误;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B正确;C、神经元轴突可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C正确;D、条件发射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必须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D正确。故选A。8.下图为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刺激下丘脑某内分泌腺激素①血糖浓度升高激素②血糖浓度降低A.图中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B.激素②为胰岛素,是已知的唯一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C.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能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相应的内分泌腺D.激素①和激素②作用的靶细胞都是肝细胞和肌肉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激素②可以降低血糖浓度,故激素②为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激素①可以升高血糖,为胰高血糖素。【详解】A、刺激→下丘脑→某内分泌腺过程是神经调节,激素①使血糖浓度升高、激素②降低血糖浓度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因此图中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B、激素②可以降低血糖浓度,为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B正确;C、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能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相应的内分泌腺,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D、肌肉细胞表面没有激素①(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错误。 故选D。9.下列关于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脑干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人体的呼吸B.控制人体心血管运动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高位截瘫患者,脑与脊髓的联系中断,排尿反射随之消失D.小脑和脑干能控制脊髓,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可以直接到达脊髓等低级中枢,也可以经过小脑或脑干传给低级中枢。【详解】A、人体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A错误;B、控制人体心血管运动的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C、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虽然脑与脊髓的联系中断,但其仍可排尿,排尿发射仍然存在,只是兴奋不能上传到大脑皮层,不能产生尿意,C错误;D、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由图可知,小脑和脑干能控制脊髓,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控制,D正确。故选D10.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将兴奋传入下丘脑产生冷觉,提醒人添加衣物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使组织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增多C.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散热量大于产热量D.在炎热环境中,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导致的,与内分泌系统的激素调节无关【答案】B 【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当受到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将兴奋传入大脑皮层产生冷觉,提醒人多穿衣物,A错误;B、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感受器产生的相应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促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经体液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经体液运输到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从而促进机体产热,B正确;C、在炎热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的作用,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散热量增多,从而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散热量与产热量相对平衡,C错误;D、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所以中暑与内分泌系统的激素调节也有关,D错误。故选B。11.下列关于科学发展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①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他认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②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切除神经)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顽固的神经反射活动③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妙在于运用“磨碎”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④荷兰科学家温特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命名为生长素A.1项B.2项C.3项D.4项【答案】A【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液的分泌。【详解】①坎农认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体液的调节,①错误;②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切除神经)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顽固的神经反射活动,与成功擦肩而过,②正确;③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妙在于运用“磨碎”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提出了胰液的分泌存在体液调节,③正确;④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琼脂块、胚芽鞘,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命名为生长素,④正确。故选A。1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范围比较局限、短暂,体液调节较缓慢、范围广泛B.体液调节有时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C.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而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完成的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分别由神经递质和激素来完成【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调节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神经调节需要经过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详解】A、由分析可知,神经调节具有反应迅速、作用范围准确且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的特点,体液调节反应较缓慢、作用范围广泛的特点,A正确;B、人体内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B正确;C、由分析可知,神经调节需要经过反射弧,体液调节需要经过体液运输,C正确;D、神经调节在突触处需要由神经递质完成信号转换,发挥作用后神经递质被灭活或回收,体液需要激素等化学物质参与,除了激素还有其他化学物质,如CO2等,发挥作用后激素被灭活,D错误。故选D。13.如图为某人被狗咬后的处理和治疗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清理伤口不包扎,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厌氧菌等感染的机会B.狂犬病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注射狂犬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C.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对机体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起到增强作用D.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免疫问题,被狗咬伤后,要及时的清理伤口,是为了减少病毒的感染机会,不包扎能够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繁殖,还需要对病人注释血清,利用血清中相关的抗体杀死病毒,同时注射疫苗,增加机体的免疫力,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详解】狗咬伤后清理伤口,不包扎,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同时抑制厌氧菌繁殖,A正确;注射狂犬疫苗,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正确;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相对于二次免疫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够杀死体液中的病毒,而对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不起作用,D错误。故选D。【点睛】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中,抗体与体液中的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或者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而病原体进入细胞内,体液免疫无法发挥作用,依靠细胞免疫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再通过抗体来消灭抗原。因此,病毒以及胞内寄生菌感染细胞,两种免疫都会发挥作用。14.宋代著作《种艺必用》有如下记载:“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枝条……则根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泥封枝条……则根生”说明小便中含有某物质具有促进枝条生根的作用B.“又晒又浸,凡十余次”说明小便中该物质的含量较少C.“凡十余次”说明适当增加该物质的含量会使其促进生根的效果更好D.尿液中含生长素很少,因为大部分生长素在人体内被蛋白酶催化分解 【答案】D【解析】【分析】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泥封枝条……则根生”说明小便中含有生长素,具有促进枝条生根的作用,A正确;BC、“又晒又浸,凡十余次”说明该物质的含量较少,需要多次浸之,积累总量,以达到适宜浓度,B、C正确;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不能被蛋白酶催化分解,D错误。故选D。15.2,4-D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促进插枝生根的作用。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促进插枝生根的最适2,4-D浓度,进行了预实验和正式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体内能合成与2,4-D功能类似的植物激素B.预实验所使用的2,4-D浓度梯度比正式实验的浓度梯度要大C.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正式实验也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D.利用沾蘸法处理插条时,所使用的2,4-D溶液的浓度较大【答案】C【解析】【分析】预实验是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㛑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详解】A、2,4-D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与生长素类似的效应,而植物体内能合成生长素,A正确;B、预实验设置的2,4-D浓度梯度较大,而正式实验设置的浓度梯度2,4-D浓度梯度较小,B正确;C、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但正式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C错误; D、利用沾蘸法处理插条时,所使用的2,4-D溶液的浓度较大,D正确。故选C。16.“唤醒沉睡的种子,调控幼苗的生长,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靠的是阳光雨露,离不开信息分子”。下列有关叙述或操作,不正确的是()A.拜尔的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以排除单侧光的影响B.作为信息分子,植物激素参与调节多种生命活动C.乙烯可以促进果实发育,脱落酸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植物激素和环境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本质都是通过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答案】C【解析】【分析】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生理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乙烯的合成部位:植物的各个部分。生理作用: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详解】A、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拜尔的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单侧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B、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生命活动,B正确;C、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而不是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激素和环境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本质都是通过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来实现,D正确。故选C。17.如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40~60h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稳定不变B.30h后,种内斗争加剧导致酵母细胞数量增长减慢C.调查酵母种群密度时,应用抽样检测法D.70h后,显微镜下计数,不能确定酵母细胞活菌数量【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形:图示为酵母菌种群增长的“S”增长曲线,第50年达到最大值,K值为12000个/mL×10mL=120000个,据此答题。【详解】A、40~60h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但K值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错误;B、30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一定值,随着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继续增加,种内斗争会明显加剧,B正确。C、调查酵母种群密度时,应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D、70h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酵母菌死亡数量增加,显微镜下不能区分活酵母细胞和死酵母细胞,D正确。故选A。18.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间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则种间竞争加剧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种内斗争的加剧可能导致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多【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位主要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据图分析可知,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的生态位出现。【详解】A、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B、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相似的生存空间和资源越多,则种间竞争加剧,B正确;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错误;D、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D正确。故选C。 19.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三个孩子,这是我国防止人口老龄化过度严重的重要决策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类型D.年龄组成为b图所示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种群年龄组成a为增长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多;b为稳定型,预测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c为衰退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详解】A、为应对当前出现的人口问题,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三个孩子,这是我国防止人口老龄化过度严重的重要决策,A正确;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剩余的鱼主要为幼年个体,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的增长型,B正确;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会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衰退型,C正确;D、b为稳定型,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处于动态平衡或在近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但不一定能保持稳定,可能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D错误。故选D。2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大的是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B.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B【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先震荡试管,让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时,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详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液体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则实验所得到数值不一定偏大还是偏小,A错误;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正确;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C错误;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探究酵母菌数量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21.研究发现,斑马群整齐地排列成一队使条纹融合在一起,会让捕食者难以专注于某一个猎物而增加其发现单个猎物的难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是()A.该斑马群属于同一种群,其空间特征为随机分布B.斑马条纹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只能来自于生物C.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斑马群的发展和进化D.斑马群的密度越大,捕食者捕食的成功率越低【答案】D【解析】【分析】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信息素、尿)、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详解】A、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该斑马群属于同一种群,据题干“斑马群整齐地排列成一队使条纹融合在一起”可知,其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A错误;B、斑马条纹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可来自无机环境,也可来自生物,B错误;C、捕食者的存在使食物链中的生物通过反馈进行调节,有利于斑马群的发展和进化,C错误;D、由题“斑马群整齐地排列成一队使条纹融合在一起,会让捕食者难以专注于某一个猎物而增加其发现单个猎物的难度”可知,斑马群的密度越大,捕食者捕食的成功率越低,D正确。故选D。22.“海底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在其中发现了许多生物,包括红蛤、海蟹、管虫、水螅、蠕虫及硫细菌(类似硝化细菌)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高温热液活动区属于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生产者主要是硫细菌B.该高温热液活动区生物的DNA中G-C碱基对所占比例相比浅海区生物的可能要大C.该高温热液活动区的物种丰富度低于浅海区,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只存在捕食关系D.一些生物能在该高温热液活动区中生存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海底黑烟囱”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极端环境,与地表环境有很大不同,其能源是来自于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其中生活的红蛤、海蟹、管虫、水螅、蠕虫及硫细菌等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详解】A、该高温热液区既有生物成分,也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硫细菌类似硝化细菌,硝化细菌能够利用氧化无机物从中获取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故该区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硫细菌,A正确;B、生物的DNA中G-C碱基对所占比例较大,这样DNA热稳定性较高,因此该高温热液活动区生物的DNA中G-C碱基对所占比例相比浅海区生物的可能要大,B正确;C、“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如红蛤、海蟹、管虫、水螅、蠕虫及硫细菌等生物种间存 在捕食、竞争等关系,C错误;D、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在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为自然选择,一些生物对该地区环境的适应性(能在该高温热液活动区中生存)是长期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C。23.下图所示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B.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图中d1/d可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因此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b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详解】A、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如果c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1表示蚕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A正确;B、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C、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D、图中d1/d×100%可以表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D。【点睛】1、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 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3、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人是主要成员和中心环节。人们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包括身体代谢的利用和生活上的利用),同时又要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环境污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24.信息传递在生命系统中有着重要作用。无论是细胞与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还是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下列有关信息与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DNA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储存着遗传信息B.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必须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细胞D.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控制有害动物与提高作物产量【答案】B【解析】【分析】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细胞中DNA核苷酸排列顺序(碱基的排列顺序)储存着遗传信息,A正确;B、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除了通过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的形式外,还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的形式,并不一定需要受体,B错误;C、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细胞,C正确;D、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控制有害动物与提高作物产量,如利用生物信息素防治昆虫 等,D正确。故选B。25.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复合菌剂中的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可以分解土壤中的农药等有机物B.该菌剂减少了农药进入农作物,往往会阻碍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与未修复时相比,修复后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可能改变D.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详解】A、由题意知:投放菌剂中的微生物可以降解农药,属于分解者,A正确;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故修复后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可能改变,C正确;D、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故修复后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D正确。故选B。26.“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据生态学家估算,截至2020年7月:澳大利亚丛林大火或已导致超过600万公顷森林被毁,大火约向空中释放了3.5亿吨二氧化碳,气候专家认为,大火释放的二氧化碳被地球上的生物吸收可能需要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含碳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在大火中以CO2的形式转移到大气CO2库B.群落中的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碳元素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D.为了尽早实现“碳中和”,我们应优先选乘公共交通、注意节约用电【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碳元素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而它们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详解】A、含碳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燃烧会产生CO2,转移到大气CO2库,A正确;B、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C、碳元素在分解者传向生产者以无机物(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而生产者传向分解者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D、优先选乘公共交通、注意节约用电,可以减碳节能,D正确。故选C。27.为了防止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加深,我国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川、陕、甘三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主要栖息地、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等80多个保护区有机整合,形成一片基本相互连接起来的国家公园。2021年7月7日,生态环境部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熊猫种群在多个保护区的不同分布表明了其水平结构的差异B.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措施C.科学家对大熊猫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体现其直接价值D.栖息地的破碎化会阻止大熊猫之间的基因交流从而降低遗传多样性【答案】A【解析】【分析】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大熊猫在多个保护区的不同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结构特征,A错误;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故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措施,B正确;C、科学家对大熊猫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体现其直接价值,C正确;D、栖息地的破碎化会形成很多小的大熊猫种群,会减少个体间的交配、繁殖的概率,从而阻止大熊猫之间的基因交流,导致遗传多样性的降低,D正确。故选A。28.某植被严重破坏山区坡地,在退耕还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三个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b→c阶段,物种③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B.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坡地上的演替过程就是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替代的过程C.随着演替的进行,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陡坡在封山育林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图中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所以其种群密度在增大;b→c 随着植被的不断丰富,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土壤表层有机物增多,保水能力增强,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随着植物种类增大,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植株越来越高,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是乔木,高大的乔木占据了更大的空间,能进行更强的光合作用。【详解】A、b→c阶段植物①由于不能适应弱光环境逐渐消失,物种③较能耐受弱光条件而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A正确;B、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坡地上群落的演替过程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B错误;C、随着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因此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正确;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有利于自身生长,D正确。故选B。29.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B.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C.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生物释放的CO2量大于吸收的CO2量导致的D.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答案】B【解析】【分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详解】A、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A错误;B、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B正确;C、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得大气中CO2的含量大量增加,C错误;D、大量开垦森林、草地,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B。30.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B.建立自然保护区和进行易地保护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保护就是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和所有的野生植物D.保护生物多样性要防治环境污染,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B、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B正确;C、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并非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和所有的野生植物,C错误;D、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往往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31.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图中a、b、c、d代表四种激素;乙图表示垂体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的示意图;丙图是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示意图,A、B代表结构,C代表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调节过程是: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___________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 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调节相关生命活动。(2)人进入寒冷环境时,甲图中激素___________(填字母)的分泌会增加,其中激素___________(填字母)作用于机体细胞促进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激素b、c的产生会促进激素a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激素b、c的合成和分泌,以上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调节。(3)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发生变化,会改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A,促使A合成、分泌物质[C]___________,经[B]___________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同时,引起___________兴奋,产生口渴感觉,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答案】(1)下丘脑(2)①.a、b、c、d②.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③.负反馈##反馈(3)①.抗利尿激素②.垂体③.大脑皮层【解析】【分析】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为,饮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当机体受寒冷刺激时,机体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相关神经传入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同时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进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立毛肌收缩减少散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分析题图可知,图甲中b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为促甲状腺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d为肾上腺素。图丙中A为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B为垂体,C为抗利尿激素。【小问1详解】人在寒冷环境中,当受到寒冷刺徼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调节相关生命活动,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小问2详解】由分析可知,人进入寒冷环境时,下丘脑分泌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垂体细胞合成并分泌c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a甲状腺激素;另一方面下丘脑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分泌d肾上腺素增加,即人体进入寒冷环境中图甲中的a、b、c、d四种 种激素的分泌量都会有所增加,其中a甲状腺激素和d肾上腺素会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图中激素b、c的产生会促进激素a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激素b、c的合成和分泌,即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保障机体內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状。【小问3详解】由分析可知,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A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分泌C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经过B垂体释放出来,随体液的传送到达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部位,并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同时,下丘脑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产生口渴感觉,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点睛】熟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以及体温调节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图中各个字母的含义以及相应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32.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属于一种带有包膜的RNA病毒。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其包膜上的刺突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分子结合,随后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衣壳与遗传物质进入细胞内,完成感染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2019-nCoV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鼻腔中的黏膜和毛发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______道防线,可抵御部分病原体的侵袭。(2)多次注射恢复期康复病人的血清有助于某些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某些患者在注射过程中或以后出现了皮肤荨麻疹、气管痉挛、呕吐等症状,医生判断其出现了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目前,科学家正在积极研发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请结合题目信息及所学知识,为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研发提出新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2)①.康复者血浆中含有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的特异性抗体②.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过敏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素乱(3)研发能够抑制新型冠状病毒RNA复制药物、阻止包膜上的刺突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分子结合的药物 【解析】【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只能寄生在特定的活细胞内。人体的三道防线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小问1详解】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鼻腔中的黏膜和毛发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小问2详解】康复者血浆中含有与新冠病毒结合的特异性抗体,多次注射能帮助某些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过敏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素乱。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小问3详解】结合题目信息可知,新型冠状病毒需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分子结合才能进入细胞内,要研发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一些治疗新思路:研发能够抑制新型冠状病毒RNA复制药物,阻止包膜上的刺突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分子结合的药物、提高免疫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等。【点睛】本题以“2019-nCoV”为载体,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根据免疫调节相关知识,结合背景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33.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1)实验步骤:①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②用喷壶分别将蒸馏水和等量的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 ③将两组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的___________。(2)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试验中,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是否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高度(2)A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实验组)植株平均高度(3)①.有影响##是##影响②.因为每组实验材料的数量过少(或样本数过少),代表性差(4)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后,可以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据此可以验证该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解析】【分析】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后,可以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据此可以验证该大豆品种的矮化特征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小问1详解】实验中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题干是为了探究大豆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关系,是否含有赤霉素是自变量,因变量是大豆高度,故应测植株高度。【小问2详解】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已知赤霉素可以促进大豆植株的生长,所以预测应是A组的植株平均高度应低于B组植株平均高度。【小问3详解】只选用1株幼苗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因为数量太少出现误差就大,代表性差,所以不应选择1株幼苗进行实验,应该选择多株求取平均值。【小问4详解】因为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使植株增高,所以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后,可以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据此可以验证该大豆品种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点睛】本题以赤霉素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能力,把握实验目的,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题的关键。34.2020年年初爆发的沙漠蝗虫灾害持续数月,席卷了从西非、东非、西亚至南亚的20多个国家,这轮蝗灾的主角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严重威胁当地的 农业生产和人民生计。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沙漠蝗虫幼体跳蝻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2)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沙漠蝗虫迁徙到新环境后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若要预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蝗虫种群的___________。(3)群居型成熟的沙漠蝗雄成虫会释放出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驱避同种其他雄虫,以减少求偶竞争,提高交配效率。该化合物属于一种___________信息,上述实例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4)可以利用创造不利于蝗虫生活的生态条件控制蝗灾,例如修筑堤坝、疏浚河道、挖排水沟等方法,这是从根本上降低其种群的___________。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都可快速有效地控制蝗灾,生物防治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样方法(2)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②.年龄组成(3)①.化学②.有利于种群的繁衍(4)①.环境容纳量②.引入该生物的捕食者、寄生者和引入有利于人们的该生物的竞争者【解析】【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的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2、虫害防治方法可分为化学防治(采用杀虫剂等化学物质)、物理防治(利用光或射线、建造障壁)、生物防治(利用天敌为主)等。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微生物防治;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小问1详解】跳蝻活动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沙漠蝗虫幼体跳蝻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小问2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两大种群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沙漠蝗虫迁徙到新环境后,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若要预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蝗虫种群的年龄组成,因为种群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 【小问3详解】沙漠蝗雄虫释放出化合物苯乙腈,驱避同种其他雄虫,以减少求偶竞争,提高交配效率,该化合物属于一种化学信息,说明该种群的繁衍离不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小问4详解】沙漠蝗虫入侵会极大地降低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为了控制蝗灾,可以创造不利于蝗虫生活的生态条件,增大蝗虫生长的环境阻力,从而降低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通过修筑堤坝、控制水位和耕垦湖滩荒地等方法,降低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生物防治主要采取的方法有引入该生物的捕食者、寄生者和引入对人类有利的该生物的竞争者。【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有害生物的防治等知识点,了解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及功能和降低害虫环境容纳量的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35.荒漠藻类是一种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土壤藻类,可通过自身的生理生态作用影响和改变荒漠环境,是一种良好的环境监测生物。在荒漠藻类的作用下,干旱的荒漠地表依次经历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和高等植物的入侵和拓殖,进而发展到草木阶段。回答下列问题:(1)在荒漠群落发生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物种被替代,群落中物种的___________逐渐增加。(2)在演替过程中发生的优势取代和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优势取代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影响是不同的,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干旱高温的荒漠地区最终___________(填“能”、“不能”)发展到森林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荒漠藻类一般只生活在环境污染程度小的荒漠地区,因此研究荒漠藻类的数量可以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丰富度(2)荒漠地区高等植物与别的本地植物物种竞争,逐渐成为优势种并不断拓殖,增加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是通过自然或非自然途径迁移到生态系统的,可能会降低当地物种的多样性(3)①.不能②.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荒漠地区无法演替成森林(4)监测空气污染程度【解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指一段时间内一个群落被另外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其实质为优势物种的替换。自然条件下,一般环境适宜时群落演替的方向会向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 方向去发展,但最终演替的方向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小问1详解】在荒漠藻类的作用下,干旱的荒漠地表依次经历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和高等植物的入侵和拓殖,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逐渐被替代,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加。【小问2详解】荒漠地区高等植物与别的本地植物物种竞争,逐渐成为优势种并不断拓殖,增加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是通过自然或非自然途径迁移到生态系统的,可能会降低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小问3详解】荒漠地区由于干旱(水少)和高温(温度)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荒漠地区最终不能演替成森林群落。【小问4详解】由题干可知,荒漠藻类一般只生活在空气污染程度小的荒漠地区,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点睛】该题重点考查了群落演替的方向,群落演替的方向影响因素较多,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36.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1)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在①、③过程中碳以___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2)图乙中,若鼠和昆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3)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 具有___________,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DB##BD②.二氧化碳##CO2(2)N+R(3)①.自我调节能力②.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2.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粪便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题图分析,图中A、B、C、D依次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①②③依次表示光合作用、摄食、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有两条食物链:植物→鼠→蛇;植物→昆虫→蛙→蛇。【小问1详解】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因此图乙中的生物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即图甲中的DB,①是光合作用,③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在①、③过程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小问2详解】图乙中,鼠和昆虫都为第二营养级,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植物的同化量,即M包含在植物同化量中,根据分析可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等于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和第二营养生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N+R。【小问3详解】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讲,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反之,就越强,因此,该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量流动的过程,明确自我调节能力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2-16 11:08:03 页数:32
价格:¥2 大小:671.9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