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大门B.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特点C.建立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黄河、辽河、长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玉器、祭坛、神庙,表明黄河、辽河、长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源性,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我国的文明特点,“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大门”的说法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时间不符,排除C项;家国一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家既是国,国就是家,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柳宗元的《封建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材料中“公天下之端”指的是()A.“废分封,行郡县”B.“明法度,定律令” C.“六王毕,四海一”D.“设三公,置九卿”【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长官皆由皇帝来任命,不能世袭,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项正确;“明法度,定律令”,涉及的是秦朝的法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六王毕,四海一”,涉及的是秦的统一,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设三公,置九卿”,涉及的是秦朝的中央官制,材料涉及的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3.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先秦、汉、唐、宋等时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隶书、中朝、水排、《神农本草经》②理学、柳词、三衙分权、四监司③雕版印刷、曲辕犁、禅宗、藩镇④刀形币、何尊、田氏代齐、铸刑书A.④①③②B.②③①④C.④①②③D.①④②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先秦时期的刀形币、何尊、田氏代齐、铸刑书。汉朝时期的隶书、中朝、水排、《神农本草经》,唐朝时期的雕版印刷、曲辕犁、禅宗、藩镇,宋朝时期的理学、柳词、三衙分权、四监司,因此按先秦、汉、唐、宋等时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③②,A项正确;BCD项排列顺序颠倒,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4.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议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釆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该议论主要表达()A.分夏秋两次征税从而简化了税收名目B.制度创新增加财政收入C.征税以人丁为主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D.新法推行增加百姓负担【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釆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可知两税法采取就高原则进行定额,并以此立为常制,这无疑增加了百姓的负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税收名目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侧重表述两税法征税“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无法体现其创新,排除B项;两税法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排除C项。故选D项。5.上(指宋神宗)谓辅臣曰:“盖北有强敌,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宋神宗认为“难制二敌”是由于()A.辽与西夏呈联合之势B.辽与西夏实行南、北面官制度C.金与西夏比汉唐强盛D.辽与西夏兼具民族旧制和汉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可知辽与西夏实行了两种不同的制度。结合所学,辽采取南北面官制,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D项正确;辽与西夏联合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南北面官是辽朝的制度,排除B项;宋神宗是北宋皇帝,当时北宋与辽、西夏对峙,排除C项。故选D项。6.《晋书•段灼传》记载:“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太平广记》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材料所述现象的变化反映了()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B.官员选拔权收归中央政府.C.科举取士得到社会认可D.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靠九品中正制来选官,选官的标准主要是门第家室,发展到隋唐时期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选官的标准主要是才学,根据材料“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可知贞观年间,社会对科举制极为推崇,说明科举取士得到社会认可,C项正确;在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社会成员身份不可能趋于平等,排除A项;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还是隋唐的科举制,选官权 一直在中央,不在地方,排除B项;隋唐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确实是科举制,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为科举取士得到了社会认可,排除D项。故选C项。7.元朝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形成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有利环境,同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下列表述属于元朝的是()①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②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③在云南等地设置行省征发赋役④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A.①②③④B.②③C.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①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是清朝。②③④都是元朝的内容,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8.北宋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作为支付凭证流通。1023年,北宋政府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官府统一发行“官交子”,流通范围限于四川境内。后因供应军需超额发行,导致交子严重贬值。到南宋嘉定年间,“会子”贬损严重,民间绝使用。这反映了A.纸币取代金属币的法定地位B.民间而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C.货币信用是金融稳定的前提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通货膨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因官府超额发行,导致交子严重贬值,民间拒绝使用,说明货币信用是金融稳定的前提,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失信于民,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纸币取代金属币的法定地位”,故A项错误;发行“交子”对商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通货膨胀是政府超额发行纸币的结果,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9.民国中学教材《评注国史读本》写道,“鸦片之战,为西力东渐之第一著,而同盟军之役次之”,并强调“鸦片之战”后的鸦片不绝是“辱国病民,不亦甚哉”,“同盟军之役”中的咸丰出逃、城下之盟更是“辱国甚矣”。下列论述符合该书观点的是()①“鸦片之战”揭开了近代化第一篇章②将战败和国耻联系起来 ③“同盟军之役”指第二次鸦片战争④“城下之盟”取得设厂权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评注国史读本》写道,“鸦片之战,为西力东渐之第一著”,强调“鸦片之战”后的鸦片不绝是“辱国病民,不亦甚哉”,即认为鸦片战争是西方殖民国家入侵中国的开始,鸦片战争让国家蒙羞、人民蒙难,可见该书总体上谴责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并没有论及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化,①论述不符合该书观点;《评注国史读本》强调“鸦片之战”后的鸦片不绝是“辱国病民,不亦甚哉”,“同盟军之役”中的咸丰出逃、城下之盟更是“辱国甚矣”,将战败和国耻联系起来,②论述符合该书观点;根据所学,咸丰出逃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可见“同盟军之役”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同盟”指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合入侵中国,③论述符合该书观点;“城下之盟”指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等侵略者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是《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而设厂权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取得的,④论述不符合该书观点。综上,②③论述符合该书观点,①④论述不符合该书观点,因此B项正确;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10.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决定推行训政及地方自治。为此,1935年蒋介石致电河南省政府王安石政略研究会熊公哲,“令其对王安石遗规作一深切研究,并作庐山训练教材之一”。据此判断,最有可能被“深切研究”的“王安石遗规”是()A.里甲制B.保甲制C.十家牌法D.邻保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认为以当时中国国民的素质水平,暂时无法行使作为国家主人权力的能力,因此需要由中国国民党领导国民政府对国民的素质进行训练、教导,以开化民心,为此30年代初,国民党政府在地方严密基层统治网,加强对国民党、国民政府和军队的控制,强化对民众的统治,从而王安石变法的保甲法受到重视,因为王安石的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平时种田,闲时练兵,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军事力量,减少了军费开支,符合当时国民政府的需要,B项正确;里甲法是明朝的地方基层管理方法,排除A项;十家牌法也是明朝的措施,排除C项;邻保制度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1.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 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引自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的是()A.百日维新B.清末“新政”C.《钦定宪法大纲》D.《皇族内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孙中山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毅然决然走上革命的道路。根据材料“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可知以下选项中有利于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是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反之对于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没有起到作用的,是符合材料主旨的选项。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所以A项有利于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B项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1908年8月27日)中国晚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由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由明治天皇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日本宪法中限制君权的有关条款,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法旨意。彼时光绪帝因戊戌变法失败被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所以是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C项只是名义颁布,没有实施,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庆亲王内阁,又称皇族内阁,是清末的责任内阁。成立于清朝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结束于同年的九月十一日(11月1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内阁,由庆亲王 奕劻组阁。清末责任内阁的出台,皇族占大多数。皇族大量涌上政坛,从表面上看是显示了皇族力量的强大,但在实际上却未必有利于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因为皇族庞大,就难免参与到权力的角逐之中,造成皇族从深层分裂。D项加速了清政府倒台,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2.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共第一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变化()A.旨在巩固中华苏维埃政权B.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C.旨在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D.标志着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1928年第一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但到1929年土地法的规定发生变化,没收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土地,不再没收农民阶级土地,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由强调没收一切土地到没收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土地,其目的并非巩固中华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排除B项;土地革命路线的正式形成是在1927年8月7日的八七会议,排除D项。故选C项。13.“1948年7月至11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00万人,使其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至此,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引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关于材料背景分析正确的是()A.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东北野战军结束辽沈战役C.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D.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48年7月至11月”和材料“至此,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并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的长春守敌,或就义或投降,长春解放,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B项正确;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A项;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 东和中原地区,排除C项;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但平津战役1949年1月胜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某同学在学习亚非文明古国时査找了一张地图,相关内容标注正确的是()A.将阿拉伯数字标注在①B.将人首飞牛石雕标注在②C.将莎草纸制作标注在③D.将大小麦原产地标注在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亚述王朝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现霍尔萨巴德)内修建的皇宫最为辉煌,“人首飞牛”即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兽的雕像。亚述王朝在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带,与②区域的位置相符,B项正确;阿拉伯数字与印度人及阿拉伯人有关,①是古埃及,排除A项;莎草纸是古埃及的,③是印度,排除C项;小麦原产地在西亚,④是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15.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从亚历山大远征罗马最终征服托密勒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祢为“希腊化时代”。下列不能体现希腊化时代文化特征的是()A.托密勒埃及统治者戴上了法老的王冠B.安条克和帕加马成为新的文化中心C.被征服地区的学者们研究《荷马史诗》D.象形文字文物代表那尔迈调色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亚历山大远征罗马最终征服托密勒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祢为‘希腊化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那尔迈石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埃及考古发现,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1 世纪,含有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象形文字铭文,与希腊化时代文化特征无关,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希腊化”时代文化融合的表现有在埃及,亚历山大自称法老之子,托密勒埃及统治者戴上法老的王冠符合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征,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成为新的文化中心,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成就有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6.《欧洲史》中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西欧庄园的存在()A.是中古西欧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B.促进了中世纪奴隶制发展C.是相对独立兼有自治特点的政治集团D.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单位,C项正确;西欧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具有相对的封闭性,排除A项;中世纪的欧洲属于封建社会,庄园居民不同于奴隶社会的奴隶,排除B项;庄园主掌握经济、行政和司法权力,司法权不独立,不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排除D项。故选C项。17.有学者称:他(马丁路德)所要求的是教会必须专注于传扬上帝的话语,教会应当认识到自身是上帝话的工具而不是救赎的通道。因此,在失去属灵权威之后,教会自然更不应该掌握世俗性的司法和政治权力,那么中世纪教会对政治权力和治理的介入和干预也就失去了基础。下列选项与该学者观点一致的是()A.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B.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权力的并立C.基督教会的救赎作用不可替代D.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使得教会干预世俗权力丧失了合理性,世俗的政治和司法权力最终由世俗政权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开启的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而民族国家的形成使得世俗权力有了新的基础,D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项;世俗王权和教会的对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强调两者的 对立属性,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8.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恩格斯说:“拿破仑军队的刺刀之所以这样有力,是因为刀尖上有思想。”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拿破仑战争重构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文化B.拿破仑战争激起了被征服地区的反抗斗争C.拿破仑穷兵黩武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D.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思想和原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拿破仑军队的刺刀之所以这样有力,是因为刀尖上有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思想和原理,促进了被征服地区人民的觉醒,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重构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激起了被征服地区的反抗斗争”、“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BC项。故选D项。19.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交通大动脉以及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高等的经济生命体。依据材料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交通运输推动世界市场的成熟B.欧洲经济步入资本输出的时代C.欧美国家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D.18世纪的英国己步入铁路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在火车和轮船没有出现之前,传统的交通工具速度较慢,而新型交通工具能够迅速的将人和商品运送到世界各个角落,进而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C项正确;交通运输工具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并未最终形成,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经济进入资本输出时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8世纪的英国尚未进入铁路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20.在19世纪,中产阶级成立了众多的学术团体开办讲座,建立一系列的设施和机构。例如在一些工业城市开办机械学院,不仅向工人提供有用的技术知识,而且也向他们提供了一个 社交的场所。还有许多城镇兴建博物馆和大型图书馆,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此外,理性休闲运动还倡导人们走出室外,来到乡村漫步思考和研究自然。……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该时期()①大学教育趋向世俗化与商业化②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③社会矛盾因经济发展而消解④图书馆具有服务公众的职能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例如在一些工业城市开办机械学院,不仅向工人提供有用的技术知识,而且也向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场所。还有许多城镇兴建博物馆和大型图书馆,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可以看出通过开办学院,兴建博物馆和大型图书馆,来传授知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同时图书馆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②④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大学教育世俗化倾向,社会矛盾也不会因经济发展而消解,排除ACD项。故选B项。21.马克思指出:“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是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英国向印度倾销工业品②英国掠夺印度的原料③英国摧毁了印度传统的手工业④英国垄断贸易获取利润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是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可得出英国向印度倾销工业品的信息;根据材料“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可得出英国摧毁了印度传统的手工业的信息;材料未体现英国掠夺印度的原料的信息;材料未体现英国垄断贸易获取利润的信息;所以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22.1813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品德的形成》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工人阶级”一词。到1817年—1818年,“工人阶级”一词被欧文不断阐释,并作为同“上等阶级”“中等阶级” 相对立的概念。以后,工人的刊物广泛地接受和使用了“工人阶级”一词,这一现象表明()A.欧文的理论观点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B.空想社会主义主张阶级斗争理论C.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D.工人阶级接受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欧文创造出了“工人阶级”一词,并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应用,由此可知欧文的理论观点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A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不主张阶级斗争理论,排除B项;欧文创造出了工人阶级一词并得到广泛应用,但这不代表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并不算是科学的理论,排除D项。故选A项。23.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下列能佐证“亚洲本身都变了”的是()A.一战导致亚洲殖民体系土崩瓦解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政党政治C.亚洲无产阶级主导民族解放运动D.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并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6年”可知这场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进程离不开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高涨,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排除A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排除B项;一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主导并非是无产阶级,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4.美国早在内战时就基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美国黑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终于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下列与此有关的是() ①帕克斯被称为“现代民权运动之母”②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③马丁·路德·金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④新墨西哥洲保留区制度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罗莎·帕克斯是一位美国黑人民权行动主义者,美国国会后来称她为“现代民权运动之母”。马丁·路德·金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与黑人运动有关,①③D项正确;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神庙、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分别代表了1492年以前的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排除②。新墨西哥洲保留区制度与黑人奴隶制度无关。④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5.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两则材料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年代久远真相难以还原B.材料记载互相矛盾均不可信C.启承禹位应是历史事实D.均认为“家天下”由此开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两则史料均承认启承禹位,这说明启承禹位应是历史事实,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启承禹位,“年代久远真相难以还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两则史料反映的是启继位的方式不同,“相互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天下”是指王位世袭制的确立,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春秋开始的社会大动乱,使一切旧制度、旧秩序都维持不住,把许多“礼”都弄得名存实亡,徒具形式,甚至大夫竟敢乱用天子的礼乐,简直闹得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这真是古代贵族统治下的社会大危机。为着挽救这个社会危机,于是 孔子出来,要把周朝的旧典整理恢复,以继承文、武、周公的大业。——摘编自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材料二春秋时代,王权衰微,诸侯坐大,乐崩礼坏。统治者,士卿以及人民的私欲都在增长,德配、德育、德治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治理乱世了,也不能给诸侯国以“国富兵强”的方法,所以,以管仲为代表的治国者,运用了“法家”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观念。但管仲延续了“以德化民”的传统,让“以法治国”和“以德化民”共同治理国家和天下,形成了“德法共治”的思想和行为。管仲以及春秋时期的法家人物提出的“法”的思想还带有“礼乐文明”的烙印,和后期战国时代的“法家”思想不太一样,战国时代法家人物则进一步提出了“法、术、势”的思想,提倡用严刑峻法治国和驭民。其根本区别就在于管仲是“化民”、“用民”,而后期的法家思想是“驭民”,“治民”。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华文明基本上就走在这条道路上。”——摘编自《中华文明的起源》(孟维)(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挽救这个社会危机”的新阶层、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地位。(2)据材料二归纳管仲“德法共治”思想形成的背景。以唐为例简述中华文明行走在“管仲道路”上。【答案】(1)社会新阶层:士阶层。文化现象:百家争鸣。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2)背景:王权衰微,乐崩礼坏,德治无法治理乱世。管仲道路:政府颁行《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是礼议法典,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解析】【小问1详解】社会新阶层:根据材料一“春秋开始的社会大动乱”及所学可知,士阶层的崛起。文化现象:根据材料一“孔子出来,要把周朝的旧典整理恢复,以继承文、武、周公的大业”及所学可知,百家争鸣局面。地位: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放、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等角度分析说明。【小问2详解】背景:根据材料二“王权衰微,诸侯坐大,乐崩礼坏”、“德配、德育、德治已经不能够很 好的治理乱世了”可知,王权衰微,乐崩礼坏,德治无法治理乱世。管仲道路:根据材料二“德法共治”,可知管仲实行德法共治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颁布《唐律疏议》和《大唐开元礼》的意义来说明。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奥罗修斯记载了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的一段话。阿图尔夫这样说道: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鸯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以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材料二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1)据材料一指出阿图尔夫对罗马帝国态度的转变?结合所学分析西哥特人“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对欧洲区域文化的影响。(2)阅读材料二,结合示意图(注:“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简述该时期“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带来的积极影响。【答案】(1)转变:由消除、替代到接受、复兴。影响: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科学成就较少;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基础。(2)意义:少数民族内迁,形成民族大交融局面;部分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开发。 【解析】【小问1详解】转变:根据材料一“阿图尔夫这样说道: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因此,我选以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得出由消除、替代到接受、复兴。影响:根据材料一“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鸯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结合所学可得出,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基础;联系所学可知,西哥特人科学成就较少,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小问2详解】意义:根据材料二“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结合所学可得出,少数民族内迁,形成民族大交融局面;部分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开发。2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深入思考和探索怎样建立新中国、怎样治理新中国的时代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材料二从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及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进展。从后来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来看(1981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它所归纳的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就包括了这一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文化工作的理论以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可见,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就是在这次探索中形成的,从而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引自《中共“八大”前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出发”的历史定位与理论启示(1956年—1957年)(刘会,济宁医学院)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引自《人民日报》(2015年02月25日)(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是新中国建立的理论基础,结合所学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据材料一指出其创新之处。(2)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探索是事关全局的时代课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成功探索。(3)阐释材料三中“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内涵?并以中共十九大以来法制建设重要成就予以说明。【答案】(1)背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覆灭,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得以解洪。(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创新:人民民主专政即人民内部民主和对反动派专政结合;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到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消灭阶级和世界大同。(2)探索: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基本解洪,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況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闸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中的全面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和“全面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两个层面给分)说明: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解析】 【详解】(1)根据“1949年6月30日”可知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出现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所以背景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覆灭,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得以解决。创新根据“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可知是人民民主专政即人民内部民主和对反动派专政结合;根据“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得出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到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消灭阶级和世界大同。(2)根据“从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及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成功探索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況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的内涵根据“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得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中的全面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十九大以来法制建设的重要成就包括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29.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关系国家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古代世界的希腊、腓尼基、罗马到近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除了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摘编自刘家沂《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材料二中国并非内陆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明朝时期的郑开阳在《海防图论》、胡宗宪在《筹海 图编》中提出“经略海上”的构想,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摘编自冯天瑜《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材料三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海洋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被称为世纪三问之一,请结合所学回答“梁启超之问”。【答案】(1)特点:海洋与商业贸易紧密结合;海洋文化中包含掠夺和殖民等;海洋文化广阔,具有世界性。作用: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特点:重视鱼盐之利等海洋开发;重陆地交通,轻海洋交通;先河川,后海洋;海洋战略以近海防御为主。(任三点)影响: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抗击了倭寇侵扰;忽视海权意识,使近代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3)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国家带来了财政负担,未能持续。其实质上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得出海洋与商业贸易紧密结合;根据“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得出海洋文化中包含掠夺和殖民等;根据“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 界市场。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得出海洋文化广阔,具有世界性。作用:根据“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得出重视鱼盐之利等海洋开发;根据“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得出重陆地交通,轻海洋交通;根据“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得出先河川,后海洋;根据“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得出海洋战略以近海防御为主。(任三点)影响:根据“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抗击了倭寇侵扰;忽视海权意识,使近代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可从当时中国远航的目的、及国家经济基础等方面理解,可得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国家带来了财政负担,未能持续。根据所学可得出其实质上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5 15:13:14 页数:20
价格:¥3 大小:347.7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