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红桥区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三历史第Ⅰ卷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允许地方自招军队,军饷也由地方自筹,直接带兵的大员由地方推荐,交中央政府任命,因而也就直接听命于地方。由此可见()A.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B.中央统兵大权下移到地方C.清朝的选官制度发生变化D.政府统治根基已严重动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直接听命于地方”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内忧外患,中央没有能力镇压太平军,只能给地方以政策,统兵将领由中央任命,但军队、军饷等由地方自招自筹,反映了统兵的权力下移到了地方手中,B项正确;材料“大员中央政府任命"说明中央并未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还要听命于中央,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选官制度仍是科举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统治根基严重动摇,排除D项。故选B项。2.如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主张张之洞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李鸿章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认为应该先炼铁然后修筑铁路,李鸿章认为应该先修筑铁路然后炼铁,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张之洞与李鸿章争论“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方面的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19世纪八九十年代,梁启超主张对孔子进行宗教化塑造,认同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教主;而1902年他在《新民》上发表的《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认为孔子是哲学家、教育家,而非宗教家。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国近代教育的进步B.封建迷信思想逐步瓦解C.对孔子评价标准转变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解释【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对孔子形象变化的转变主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环境及其主张的变化,说明的是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解释,D项正确;材料与近代教育发展、封建迷信思想瓦解的说法无关,排除AB项;C项仅是材料的表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项。4.二十世纪20年代,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A.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B.选择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国情C.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D.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并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建立后,社会秩序仍然很混乱,表明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众参政,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军阀割据混战,排除C项。故选D项。5.1922年7月,中共“二大”审议通过《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对“妇女运动”的认知已不再局限于争取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婚姻自由等具体问题,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发动、领导妇女在社会阶层、斗争实践、自身解放中提升地位,发挥能力、实现价值。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A.认为社会革命实现了男女平等B.将民主革命与妇女运动相结合C.唤醒了全社会女权意识的觉醒D.主张妇女在经济上要独立自主【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发动、领导妇女在社会阶层、斗争实践、自身解放中提升地位,发挥能力、实现价值”,可知中共二大强调妇女的社会价值,说明将民主革命与妇女运动相结合,B项正确;当时男女平等并未实现,排除A项;“唤醒了全社会女权意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仅包括妇女经济独立,还包括社会和政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6.下图是1924—1937年中国农民革命心态的演变示意图。农民革命心态的变化主要是基于()A.革命形势的变化B.国共合作的开展C.土地革命的进行D.全面抗战的开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24年到1934年农民革命热情不断高涨,到1934年达到顶峰后不断下降,这与1927到1934年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1934年开始长征,农民革命热情下降,说明农民革命心态的变化主要是基于革命形势的变化,A项正确;在此时期并没有国共合作,排除B项;土地革命的进行可以说明1927至1934年农民革命心态的不断高涨,但不能解释为什么1934年后的下降,排除C项;此时全面抗战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7.下图是1938年10月廖冰兄根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的思想创作的漫画《战争的堆积》。该漫画的主旨是 A.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持久抗战B.抗日战争已转入战略相持阶段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必将胜利D.中共担当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论持久战》思想的漫画《战争的堆积》,用日本军人自杀的过程,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主旨,C项正确;全民族的持久抗战强调的是全民族抗战和持久抗战,属于抗日战争的特点,而漫画强调的是抗日战争的结果,排除A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与抗日战争的战略态势有关,材料讲的是抗战必胜,排除B项;材料主要描绘的是侵略者的下场而非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8.从1946年3月开始,党中央领导的延安文化机关、院校和专业文艺团体,经过长途跋涉,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阻隔,陆续汇集到黑龙江佳木斯开展工作。之后,一大批延安文艺工作领导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先后来到佳木斯,一同在佳木斯掀起了新文艺运动的热潮。这反映了() A.佳木斯成为全国文艺中心B.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开始C.延安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D.文艺交流助推解放区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延安文化机关、院校和专业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辗转来到佳木斯,在佳木斯掀起了新文艺运动的热潮,这种文艺交流有助于解放区的建设,D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出当时的佳木斯市在全国文艺领域的地位,排除A项;这一时期三大战役尚未开始,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延安文化在文化领域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9.1956年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市场的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一思想()A.是对改良计划经济的探讨B.总体与苏联模式背道面驰C.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D.将计划与市场融合在一起【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可以看出中共八大对经济思想进行了讨论,提出集体与个体相结合,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思想,是对我国原有经济的探讨,A项正确;该思想是对苏联模式的补充和调整,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0.基辛格在《论中国》写道,“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B.目的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C.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D.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基本一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议与美国打开 关系是基于当时与苏联的紧张关系和中国的战略利益,故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C项正确;改革开放后才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与美国打开关系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排除B项;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基本一致,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1.从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的四个月中,国家领导人出访总次数为79次,平均每月20次。而此后到1977年6月30日的八个月多中,国家领导人出访总次数为252次,平均每月30多次。国家领导人频繁出访的主要目的是()A.服务于改革开放启动大局需要B.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努力扭转被动开放为主动开放D.进一步打开外交新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文革”结束后,从1976年到1977年间,国家领导人频繁出访。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为即将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服务,因此,国家领导人频繁出访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改革开放启动大局需要,A项正确;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独立自主与其他国家开展各方面的合作,排除C项;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权益,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12.1993年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表述道:“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1994年,有关内容改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以上关于就业状态用词的变化反映了()A.思想解放助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市场机制的无序性弊端已显现C.国有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经济活力【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统计公报表述看,就业状态用词有两处关键的变化:一是“新安排”变为“新增”,一是“待业率”改为“失业率”。“新安排”“待业”这些词汇,反映的是计划经济时期劳动者的一种独特状态,带有浓厚的旧体制色彩,国家统计局统淡化这些词汇,改用“新增”“失业”,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问题,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种可行的解决办法,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用语的变化反映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的无序性弊端已显现”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就业状态用词的变化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不单单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排除C项;“激发了经济活力”缺乏材料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13.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对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统一,即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进行代表选举。这反映出中国A.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B.民主制度的日趋完善C.基层民主建设成就显著D.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修改的《选举法》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进行代表选举。这反映了中国民主制度的日趋完善,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城乡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进行代表选举”与基层民主建设不符,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4.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400多项国际公约,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余人次,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这表明,中国()A.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国际社会B.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C.扩大了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D.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400多项国际公约,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余人次”可得知,中国扩大了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证明中国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国际社会,在此之前就融入了国际社会,排除A项;材料中只能体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没有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已经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材料中的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简各类重复审批,改革创新审批方式,大幅提高核准审批效率。这表明我国() A.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B.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简各类重复审批……大幅提高核准审批效率”,可以看出“放管服”改革有利于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服务效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D项正确;“放管服”改革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范畴,排除A项;“放管服”改革只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方面,仅凭此不足以得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3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孕育了一系列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红色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谱系,为党带领人民指引方向。A.五四精神B.特区精神C.长征精神D.西柏坡精神E.抗美援朝精神F.建党精神G.延安精神H.探月精神I.遵义会议精神J.“两弹一星”精神(1)请按时间轴上的时间提示,写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四个历史时期。(2)请写出每个历史时期对应的上述红色精神。(填写字母)(3)请将中国轮廓图数字位置与上述有关精神的产生地相对应。(填写字母) (4)请任选上述红色精神中的一个或一类进行阐述。(要求:史实准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答案】(1)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与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时期;②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③为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④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①时期:AFCI;②时期:GD;③时期:EJ;④时期:BH(3)①F;②I;③G;④B;(4)遵义会议精神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红军严重受挫,为了纠正博古、李德等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遵义会议,运用马列主义原理实事求是的解决自己的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处理中国革命重大问题。【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对历史时期进行划分,1919年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至1931年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与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时期;1931年至1949年,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时期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与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时期,五四精神是1919年,建党精神是在1921年,长征精神诞生于1934年长征路上,遵义会议时间是1935年,因此AFCI对应①时期;② 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间是1931年到1945年,西柏坡精神是1949年,延安精神诞生于抗战时期,因此DG属于②时期;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间是1949年到1978年,抗美援朝发生于建国初期,两弹一星精神诞生于60年代左右,因此EJ属于③时期;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1978年至今,因此BH属于④时期。【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是上海,1921年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对应的是建党精神,①处填写F;结合所学可知,②是遵义,对应的是遵义精神,②处填写I;结合所学可知,③是延安,对应的是延安精神,③处填写G;结合所学可知,④是深圳,对应的是特区精神,④处填写B。【小问4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阐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红军严重受挫,为了纠正博古、李德等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遵义会议,运用马列主义原理实事求是的解决自己的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总结:遵义会议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处理中国革命重大问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材料二八七会议后,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材料三 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以及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各地武装起义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新中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正确。)【答案】(1)表现: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传播中心活跃;舆论界的热情。认识: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2)作用:树立了榜样,提供比较完整的经验。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3)政治领域: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确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济领域: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工业化道路。【解析】【小问1详解】表现:根据材料“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得出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根据材料“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得出传播中心活跃;根据材料“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得出舆论界的热情。认识:根据材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得出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根据材料“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得出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小问2详解】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八七会议后,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各地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提供比较完整的经验。意义:根据材料“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得出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结合所学,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毛泽东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土地革命路线,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对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小问3详解】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等方面阐述新中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政治领域:结合所学,从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方面阐述,具体而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确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济领域:结合所学,从建国初期对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方面阐述,具体而言,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工业化道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材料二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 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谈谈对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答案】(1)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粮食耕种出现机械化;近代农业变革思潮的兴起;农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农业家庭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生产。原因:列强的殖民掠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传统重农思想的影响;解决粮食匮乏问题的要求;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政府的推动。(2)特点:农业转型因时因势;注重立法与制度保障;农业政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认识:农业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农业发展要注重科技创新;农业政策的实施应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析】【小问1详解】表现:依据材料“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可以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依据“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可以得出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粮食耕种出现机械化;依据“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可以得出近代农业变革思潮兴起;依据“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可以得出农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依据“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得出农业家庭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生产。原因:依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强的殖民掠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传统重农思想的影响;解决粮食匮乏问题的要求;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依据“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可知,政府的推动。 【小问2详解】特点:依据材料“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农业转型因时因势;农业政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可以得出注重立法与制度保障;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可以得出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认识:属于开放性题,综合材料信息,结合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从农业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农业发展要注重科技创新;农业政策的实施应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等角度分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5 15:13:13 页数:14
价格:¥3 大小:327.0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