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8
2
/18
剩余1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学年第一学期湖州市三贤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常常出现“内重外轻、强干弱枝”或“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现象。以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或机构设置中,不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是()A.周初分封制B.秦朝郡县制C.东汉晚期州刺史D.唐朝晚期节度使【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内重外轻、强干弱枝”指的是中央权力过大,地方权力过小,分封制下中央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符合“内重外轻、强干弱枝”;“内轻外重、干弱枝强”指的是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权力,结合所学可知,周初分封制的时候,地方诸侯国的权力还没有达到威胁中央的地步,因此周初分封制既不符合“内重外轻、强干弱枝”,也不符合“内轻外重、干弱枝强”,A项符合题意;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内重外轻、强干弱枝”,排除B项;东汉晚期州刺史、唐朝晚期节度使符合“内轻外重、干弱枝强”,排除CD项。故选A项。2.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的核心观点是()A.分封制的废除是一个渐进过程B.分封制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C.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D.郡县制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形成【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主张分封制是逐步解体,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C项正确;材料的核心观点与分封制的废除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与生产力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郡县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3.西汉以尚书掌机要,成为尚书省的开始。东汉尚书台(省)长官品位低微,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曹魏、两晋尚书省转为外朝宰相机构,皇帝身边咨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发展起来。隋朝三省同时运作,但尚书令称政本之地;唐朝尚书省只负责执行。尚书省职能的变化说明()①专制政体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②皇权对职能机构调整的随意性③专制政体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④集权导致地方自主性不断削弱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尚书省职能变化反映了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可以说明专制政体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①正确,尚书省由原来掌机要变为了三省六部中的执行机构,说明不断完善,③正确,D项正确;随意性不符合史实,②错误,尚书省属于中央官制,不会导致地方权力削弱,④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4.下图为西汉某段时期丞相出身的统计图。其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A.选官律令儒家化的趋势B.儒学影响力在不断加强C.儒学已成社会主流意识D.察举制已经取代世官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汉某时期丞相出身的统计图”可知,丞相中出身儒学的人越来越多, 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加强,B项正确;统计图仅仅反映的是宰相的出身,并不能代表整个汉代的选官趋势,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儒学对选官的影响,但是不能据此得出儒学已成社会主流意识的结论,排除C项;汉代初期就实行察举制,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5.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相较于唐代而言,宋代选官制度()A.政治人才选拔更有效B.流程运作程序更科学C.在公平性方面更完善D.官员考核标准更严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取士,只要及第就可以做官,公平性更加完善,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拔人才的效率,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宋代科举制的流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考核官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6.明朝监察官员形式上受制于都察院,但在实际监察时并不受到其他任何部门制约。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不用再经由吏部进行任免事由。要求官员刚正不阿,学富五车,对各项法令熟记于心;若违反相关规定,处以常人的三倍刑罚。上述规定表明明朝()①监察机构受到皇权的制约②监察以服务于皇权为核心③对监察官人品学识要求高④监察官的职业危险系数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不用再经由吏部进行任免事由”可知,监察官员对皇帝负责,受皇权制约,以服务于皇权为核心,①②正确;根据材料“要求官员刚正不阿,学富五车,对各项法令熟记于心”可知,明朝对监察官的要求比较高,③正确;因此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监察官属于国家官员,职业危险系数大不符合史实,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7.以下四幅图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政权与西北地区关系形势图。对各图所属朝代及中央在该地区采取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A.明朝:设立具有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B.清朝:军事平叛后强制推行“改土归流”C.元朝:设立上统于中央政府的大都护府D.西汉:先军事打击后设行政、军政机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D图是汉武帝时期,汉朝三次出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域,D项正确;A图是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不是在西北地区,排除A项;图B是清朝在西北地区平定准葛尔部叛乱,排除B项;图C是唐朝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排除C项。故选D项。8.北宋在广州专住外国商人的“蕃坊”,设由外商担任的蕃长。在处理公务时,蕃长必须穿上中国官服,驻华外商必须遵守宋朝法律,犯法者由广州官府审理审判。这种举措()A.有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B.有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C.限制了外商在华的活动D.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在处理公务时,蕃长必须穿上中国官服,驻华外商必须遵守宋朝法律,犯法者由广州官府审理审判”可得出宋代政府在处理外国人事务时,强调国家的主权意识,特别是司法主权,B项正确;主一举措与中外文化的交流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处理与外国人的纠纷,并不是限制外商,排除C项;材料中的举措不会扩大对外交往的范围,排除D项。故选B项。 9.有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在该学者看来,中国古代政府推行的朝贡制度()A.以军事经济实力为后盾B.是推行平等外交的体现C.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效益D.是羁縻政策的外交延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可知,朝贡制度不计经济成本,注重宣扬国威,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效益,C项正确;朝贡制度以政治经济实力为后盾,而不是军事,排除A项;朝贡制度不属于平等外交,排除B项;羁縻政策属于少数民族政策,朝贡制度不属于羁縻政策的外交延续,排除D项。故选C项。10.宋教仁在1913年2月的一次演说时称:“有人主张总统制,有人主张内阁制,我们是主张内阁制的,希望建设成议院政治。因为如果内阁不称职,是可以更换的,如果总统不称职,是没办法变更的,如果一定要变更,一定会动摇国本。”此演说旨在()A.防止袁世凯的复辟B.维护共和制的稳定C.尝试建立政党政治D.促成国民党的组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因为如果内阁不称职,是可以更换的,如果总统不称职,是没办法变更的,如果一定要变更,一定会动摇国本”可知,宋教仁强调如果变更总统会影响国家稳定,不利于共和制的发展,可知此演说旨在维护共和制的稳定,B项正确;袁世凯复辟是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尝试建立内阁政治,排除C项;宋教仁的演讲强调建立内阁,维护共和制,并不是为了促成国民党的组阁,排除D项。故选B项。11.“那种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政治参与和政治教育的民主,将开辟民主的中国模式,而在抗战中形成的‘延安道路’亦将延伸为‘中国道路’。”这里的“延安道路”是指()A.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B.国共合作的抗战道路C.“三三制”民主道路D.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政权建设,以“三三制”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因此这里的“延安道路”是指“三三制”民主道路,C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开辟的革命道路,排除A项;材料与国共合作的抗战道路无关,排除B项;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建国后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12.图1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印信“中华民国之玺”;图2为新中国成立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两幅图片所示政府的根本不同在于()A.政权名称B.政府权力C.权力主体D.政权性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之玺”“新中国成立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对比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的印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政权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代表的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因此根本不同在于政权性质,D项正确;政权名称、政府权力、权力主体都不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3.1951—1957年间,新中国在参加的国际展览活动中,天安门、毛泽东画像和国旗等经常出现,在展览设计上将重工业展品放在突出的位置。同时,在展览期间还放映了多部精彩的中国电影,虽然语言文字不通,但观众的情绪仍随着剧情而变化。从外交层面看,中国这些参展活动()A.体现了新中国多层次的外交布局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孤立C.有利于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认识D.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国际展览活动上,中国展示的有天安门、毛泽东画像、国旗、重工业展品和中国电影,这些展现了新中国当时的面貌,有利于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认识,C项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多层次外交,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就已经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孤立,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4.1954年宁夏省撤销建制,与甘肃省合并,但党考虑到回族有700多万人,遍布全国各地,建议在回族比较集中的宁夏建立自治区。由于甘肃东北部的回族人口占回族总人口的近50%,因此选择在该地区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由此可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A.使回族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B.遵循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C.出于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需要D.依据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渊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党考虑到回族有700多万人,遍布全国各地”“由于甘肃东北部的回族人口占回族总人口的近50%,因此选择在该地区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可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遵循回族人口的分布特点,符合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原则,B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使回族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自治区的建立遵循回族人口分布情况,不是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需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15.1971年10月25日,在拥有128个成员国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针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有76个成员国投了赞成票。其中非洲有26票赞成,欧洲有23票赞成,亚洲有19票赞成,美洲有8票赞成。投票数据表明新中国()A.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B.已成为有领导力的世界大国C.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活动D.重点发展与亚非拉美的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针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有76个成员国投了赞成票。其中非洲有26票赞成,欧洲有23票赞成,亚洲有19票赞成,美洲有8票赞成”可知,联合国中大多数国家都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项正确;材料强调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态度,而不是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排除B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才开始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互动,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重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模范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如“九天揽星人”孙泽洲式的科技 型劳模;“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式的工匠型劳模;“贫困群众的亲闺女”刘双燕式的服务型劳模。以下是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精神”,与上述劳模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是()A.开拓创新、人民至上B.无私奉献、集体至上C.创先争优、实干至上D.艰苦奋斗、爱国至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科技型劳模”“工匠型劳模”可得出强调创新,根据“服务型劳模”可得出强调人民至上,A项正确;集体至上、创先争优、爱国至上等并不是主旨,排除BCD项。故选A项。17.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其内容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些规定表明《民法典》()A.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法制基础B.重在保护我国广大公民的私权利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D.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文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可知,民法典涉及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维护我国广大公民的私权利,B项正确;新时期的一系列法律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法制基础,排除A项;54宪法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但并不是基础性文件,排除D项。故选B项。18.“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这些内容()①突出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意识②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化的体现③有利于实现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④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确立新时代党的 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可知,决议突出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意识,有利于民族团结,实现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决议不属于法律,因此并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化的体现,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9.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同149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21年前10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9.3万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5.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9%;进口4.03万亿元,同比增长24.5%。由此可知,“一带一路”体现我国的外交特点是()A.“与邻为善、以邻为伴”B.主场外交、多边主义C.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D.普惠均衡、合作共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1世纪中国国家影响力增强,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共商、共享、共建”是其核心理念,众多国家积极支持和参与,取得巨大成就。因此“一带一路”体现我国的外交特点是普惠均衡、合作共赢,D项正确;“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主场外交是以东道主身份发挥主导作用的外交活动。多边主义是多个国家进行国际合作。主场外交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是超越冷战思维,摒弃霸权主义,不拉帮结派的外交理念,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0.公元前461年,雅典通过法案剥夺了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使得雅典的3个民主机构——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独立担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据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贵族的参政权力由此被剥夺②雅典具备近代三权分立雏形③法案由公民大会制定并通过④雅典推行的是城邦民主政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雅典逐步确立了民主制,取代了贵族政治,雅典公民集体是城邦的主人。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分权制衡,具备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的雏形。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②③④正确,因此B项正确;① 贵族的参政权力由此被剥夺,此说法错误,贵族仍有参政权力,排除ACD。故选B项。21.有古罗马大法学家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奴隶在古罗马不受法律保护②罗马法的理论与现实相矛盾③西方法律制度源自于罗马法④人人平等是自然法重要理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罗马法并不保护奴隶,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①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罗马自然法宣扬一切人平等,而现实中的罗马法却把奴隶排除在外,体现了罗马法的理论与现实相矛盾,②正确;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分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英美法系本身受罗马法影响较小,而大陆法系虽然受罗马法影响较大,但不能说源自于罗马法,而是源自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③;结合所学可知,罗马自然法宣扬自由、平等,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④正确,综上,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22.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这表明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A.君主专制政体尚未形成B.君权与教权的分权制衡C.封君与封臣间互不隶属D.国王与教会的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君主的权利并没有达到专制的程度,表明君主专制政体尚未形成,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君权与教权的制衡关系,排除B项;封臣隶属与封君,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中世纪西欧君主的权利并没有达到专制的程度,并没有涉及国王与教会的矛盾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23.在英美法系中,判例法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形式。判例法是成文法,它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但是在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可以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创制法律,而且还可以对先例作出新的解释。英美法系的这种特点()①使公民的活动具有可预测性②意味法官可以创制新的罪名 ③程序上违背了民主主义原则④有利于强化立法机关的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判例法是成文法,它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但是在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可以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创制法律,而且还可以对先例作出新的解释”,可知判例法使公民的活动具有可预测性,法官可以创制新的罪名。但是判例法强调先例的重要和法官的重要地位,因此英美体系在程序上违背了民主主义原则。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判例法强调先例的重要和法官的重要地位,而没有强调立法机关的地位,④错误,排除B项;判例法没有强调立法机关的地位,④错误,排除C项;判例法没有强调立法机关的地位,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4.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年-1990年在任),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对文官“专业性”考核主要原因是()A.建立职业官僚体系的需要B.文官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C.社会分工日益复杂的现实D.政府工作持续性稳定性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一步分工,这种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建立专业化的文官队伍。因此,英国对文官“专业性”考核主要原因是社会分工日益复杂的现实,C项正确;专业化文官推动了职业官僚体系的发展,排除A项;文官的知识结构缺少专业化是引起英国对文官专业性考核的直接原因,“过于单一”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19世纪末英国建立的文官制度解决了政府工作持续性和稳定性差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25.史料辨伪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史书辨伪是史料辨伪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坊间有说法认为,神农著《本草》、黄帝著《素问》、夏禹著《山海经》,但这些书的作者是传说中的人物,且那个时代还没有文字,不可能留下文字记录,故是伪书。另外,如果某一本史书在体裁、风格、词汇等方面与那个时代不符,此书大体是伪书。上述辨别史书真伪的依据是()A.借助考古史料来确定其真伪B.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辨别C.内容与作者所处时代吻合度D.作者和时代特征来判断该书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这些书的作者是传说中的人物,且那个时代还没有文字,不可能留下文字记录,故是伪书。另外,如果某一本史书在体裁、风格、词汇等方面与那个时代不符,此书大体是伪书”可知,辨别史书真伪要根据史书的相关任务和体裁,即依据作者和时代特征来判断该书,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考古史料,排除A项;现代科技手段用于考古史料,但材料强调的是作者和体裁,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依据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27题各10分,第28、29题各15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维新变法主要内容简表变法领域主要内容政治鼓励大小官员和普通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经济中央设立铁路矿物总局、农工商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鼓励和保护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军,改用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文教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废除八股;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习图册》改编材料二1978——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相关数据项目1978年2017年GDP(万亿元)0.3782.7货物进出口总额(万亿美元)0.024.1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7125974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63.929.3农村贫困人口(亿人)7.70.3——摘编自《经济日报》(1)依据材料一,分析维新变法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说明“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爱国思想体现”的依据。(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8——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谈谈历代变法和改革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答案】(1)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或冲击封建制度);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军事上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或有利于反击外来侵略);文化教育上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人才培养(人才或西学均可)。依据: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进行,救亡图存是其目的之一(有“救亡图存”意思即可)(2)特点: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关系:“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改革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改革也是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因素。(可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但要明确与中国历史的关系)【解析】【小问1详解】影响:根据材料“鼓励大小官员和普通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得出政治上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或冲击封建制度);根据材料“鼓励和保护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得出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裁减绿营,训练新军,改用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得出军事上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根据材料“废除八股,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得出文化教育上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人才培养。依据:结合所学“维新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可知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进行,救亡图存是其目的之一。【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1978年--2017年GDP的数据变化”得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根据材料“1978年--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变化”可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关系:综合 上述材料可以从改革是中国的历史传统;改革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改革也是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因素等角度分析历代变法、改革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27.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20世纪,其范围和作用都有了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格劳秀斯认为)……根据一般原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摘自高中历史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思之窗”材料二(国际联盟)……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和安全……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的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间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约上之一切义务……——《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1)写出格劳秀斯所著的奠定国际法基础的书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格劳秀斯的观点。(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国际联盟盟约》对战争态度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答案】(1)书名:《战争与和平法》。观点:君主有权发动战争(或缔结条约);主权国家有权发动战争;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拥有主体地位。(2)变化:建立国际组织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限制国家战争权。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灾难(必须要体现战争的危害性);战争严重破坏了国际法;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解析】【小问1详解】书名: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荷兰人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观点:根据材料一“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及所学,可知君主有权发动战争(或缔结条约);主权国家有权发动战争;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拥有主体地位。【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二“(国际联盟)……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和安全”、“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的义务”,可知建立 国际组织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限制国家的战争权。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从一战造成的灾难、战争对国际法的破坏、战争促使人们观念的改变等角度分析。28.中国古代统治者在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中,既重视法律的防范惩处之效,也关注教化的教育引导之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书·元帝纪》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简《二年律令告律》载,“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其告者市”。西晋《泰始律》载,服制愈近,即血缘关系越亲,以尊犯卑者,处刑愈轻;相反,处刑愈重。服制愈远,即血缘关系疏远者,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唐朝《名例律》中具体罗列了种种不孝行为:“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据相关资料整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至唐法律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唐以后的历代王朝大多以唐律为蓝本创制法律”的观点。(2)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君之养民者,五教五刑焉。……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无有敢犯者。”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朱元璋“五教五刑”思想进行阐释。(要求:解读合理,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答案】(1)基本特点:法律与礼教并用;律令儒家化;礼法结合。说明:《宋刑统》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清朝法典基本沿袭《大明律》。(任意两点)(2)能说出“五教五刑”体现中华法系特点五教,即教化;五刑,即刑罚(或法律)。教化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朱元璋的“五教五刑”即教化与法律。能进而写出“朱元璋五教与五刑并用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典型特点”【解析】【小问1详解】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二年律令告律》载,‘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其告者市’”可知法律与礼教并用;根据材料“唐朝《名例律》中具体罗列了种种不孝行为”可知律令儒家化;结合所学可知礼法结合。 说明:根据所学中国古代的法律和教化相关知识可知《宋刑统》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清朝法典基本沿袭《大明律》。【小问2详解】阐释:根据题干“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无有敢犯者”并结合所学明朝的法律和教化相关知识可知“五教五刑”体现中华法系特点,五教,即教化;五刑,即刑罚(或法律)。教化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因此,朱元璋的“五教五刑”即教化与法律。朱元璋五教与五刑并用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典型特点。29.考试选官是历史的进步,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进步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材料二(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高中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三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初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3)综合上述所有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和近代中国公务员制三者间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概括近代中西方选官制变革的共同因素。【答案】(1)特点:有明确法律规定;分类(或分级)考试;有不平等性(或性别歧视);分笔试和口试;注重对应试者综合考查;考试及格才有任用资格(任意3点)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一系列法规草案;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为必答点,其余两点任意一点。)(2)基本特点:不与政务官共进退;负责具体事务;政治中立;(无错)可长期任职。(任意3点)影响: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但文官通过推荐产生,官员昏庸无能现象比较突出。(3)关联:中国古代科举制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传到西方,对西方近代通过考试选用文官做法,有一定影响(写到中国影响西方就可)。近代中国公务员制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科举制(或考试监察制)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必须点出科举与西方文官制度)因素:不同文明(或中西方)的交流与互鉴。(交流、互鉴)【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可知有明确法律规定;分类(或分级)考试;有不平等性(或性别歧视)。根据材料一“(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可知分笔试和口试。根据材料一“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可知注重对应试者综合考查。根据材料一“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可知考试及格才有任用资格。背景:结合所学,从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政府颁布的文官选拔的法律法规、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等分析说明。 【小问2详解】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二“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可知文官不与政务官共进退;负责具体事务;政治中立;(无错)可长期任职。影响:结合所学,从保持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文官的弊病等角度分析说明。【小问3详解】关联:根据材料及所学,从科举制传入西方对其影响、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对传统科举制和西方制度的吸收等角度分析。因素:根据材料及所学,中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变革反映了中西互相借鉴与交流。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5 15:13:09
页数:18
价格:¥2
大小:352.0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