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鄂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秋季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载:“排列好上代祖与父的顺序,是为了尊其所当尊。排列好下代子孙的顺序,是为了亲其所当亲。排列好兄弟等旁系亲属的关系,集合同族的人在祖庙中聚餐,以父昭子穆的次序排列座次,以礼义区别男女,做人的道理,也就这么多了。”材料旨在强调()A.尊敬祖宗乃人之本性B.封邦建国有利于统治C.宗法制利于巩固统治D.家国和亲情本为一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材料中排列祖与父、下代子孙、兄弟等旁系亲属的顺序,体现的是宗法制,“以父昭子穆的次序排列座次,以礼义区别男女”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C项正确;尊敬祖宗只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家国和亲情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下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内容。孝文帝从前方回到洛阳后,见妇女服装仍为夹领小袖,就责备留守京都的官员,认为他们禁止胡服不彻底在废除西郊祀天前数年,孝文帝已开始采用中原地区的祭祀天地仪式,圆丘祭天,方泽祭地,以祖宗配天孝文帝的上述举动() A.旨在表明北魏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B.为北魏顺利迁都扫除了障碍C.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D.赢得了北方大族的坚定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见妇女服装仍为夹领小袖……认为他们禁止胡服不彻底”“开始采用中原地区的祭祀天地仪式”等可知,孝文帝通过衣冠、祭祀等方面的改革,接受中原礼乐文明,目的是表明北魏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继承者的问题,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受到较大破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北方大族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3.唐代科举下,学馆授课、考试均以儒家经典书籍为基础,首先保证学子领悟律法之精神。在策问这一环节中,也有关于律法的内容。学子们登科之后,将断狱之职纳入官员考课范围。唐政府此举旨在()A.规范科举考试的程序B.落实律法儒家化原则C.提升官员的行政效能D.确保士大夫法律素养【答案】C【解析】【详解】由“首先保证学子领悟律法之精神”“将断狱之职纳入官员考课范围”可知,唐代科举考试重视读书人的法律素养和司法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官员行政效能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考试程序的规范,排除A项;落实律法儒家化原则是材料所述举措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B项;确保士大夫法律素养是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4.唐贞观八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嗣位,唐太宗遣使祝贺,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和吐谷浑都娶了唐朝公主,于是遣使求婚,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开始用武力要挟,进犯唐朝松州,但被唐军击败。贞观十四年,吐蕃再次求婚,次年唐太宗命礼部遣使送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该事件表明()A.唐政府理性处理唐蕃关系B.中央集权制呈现强化趋势C.吐蕃日渐被纳入唐朝疆域D.唐蕃关系取决于唐朝国力【答案】A【解析】【详解】由“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嗣位,唐太宗遣使祝贺”“吐蕃再次求婚,次年唐太宗命礼部遣 使送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可知,唐朝对待吐蕃以礼相待,在击败吐蕃军队后遣使送文成公主入藏,说明唐政府理性处理唐蕃关系,A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唐政府对待吐蕃的政策,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制发展趋向,排除B项;唐政府与吐蕃之间并非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唐政府的政策影响唐蕃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5.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政治体制的特点是()A.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B.政事堂处于中央权力中心C.三省六部制初步创设D.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通过分散机构权力以加强专制皇权,设立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D项正确;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政事堂为宰相集体办事的场所,并不是中央权力中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洪武五年二月,明政府以田野之民不知禁令,往往误犯刑宪,乃诏令有司于府州县及乡里社皆立申明亭,“凡境内人民有犯者,书其过,名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据此可知,明政府此举()A.实现了伦理与法治的结合B.以教化来完善中央集权制C.从基层开始灌输儒家伦理D.意在重视基层民众的教化【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往往误犯刑宪,乃诏令有司于府州县及乡里社皆立申明亭”“凡境内人民有犯者,书其过,名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可知,明政府将地方上不懂礼仪或不知禁令误违法 律的民众姓名和罪过写在申明亭警示百姓,体现明政府重视基层民众的教化,从而实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D项正确;材料只强调地方教化,未强调伦理关系,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地方教化,未强调完善中央集权,排除B项;重视地方教化并非等于灌输儒家伦理,排除C项。故选D项。7.1691年,康熙皇帝和蒙古喀尔喀各部族首领在今内蒙古多伦举行会盟,史称“多伦会盟”。康熙帝同意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与内蒙古一样实行了编旗,共编36旗,拨给牧地。取消了蒙古贵族等级中旧有的济农、诺颜之名,一律改为清朝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封爵称号。由此可见,“多伦会盟”()A.使得内外蒙古最终融为了一体B.导致清朝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C.确立了喀尔喀蒙古的封建秩序D.粉碎了噶尔丹分裂国家的阴谋【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多伦会盟”康熙帝同意喀尔喀蒙古实行和内蒙古一样的盟旗制度,采用清朝的封爵称号,这说明喀尔喀蒙古确立了封建秩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蒙古喀尔喀各部内外蒙古融为一体,排除A项;盟旗制度此前就有,“多伦会盟”没有导致清朝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排除B项;“多伦会盟”后,康熙帝再次亲征,于1697年昭莫多战役最终打败了噶尔丹,粉碎了其分裂国家的阴谋,排除D项。故选C项。8.1910年10月,资政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议员分“民选”“钦选”两种,“民选”议员98人,由各省咨议局议员互选产生,经督抚核准,“钦选”议员由皇家宗室成员组成。这说明资政院的设立()A.巩固了封建专制皇权B.实质是一场政治骗局C.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D.推动了辛亥革命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民选”“由各省咨议局议员互选产生”可知,资政院的设立受到西方代议制的影响,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C项正确;资政院的设立不利于巩固专制皇权,排除A项;不能简单认为资政院的设立属于骗局,“皇族内阁”的成立属于骗局,排除B项;资政院是清政府设立的,并没有推动辛亥革命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9.1936年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行政首脑,行政院对总统负责,行政院下属各部首长由总统任命。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机关,但所提法律均需先经过行政 会议议决,总统对立法院的决议有权提请复议、这一规定()A.推动了共和制民主化进程B.暴露了国民政府一党专政本质C.践行了孙中山的宪政思想D.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政治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规定突出强调了总统权力,保障了总统权力的至高无上,立法院权力小,本质上反映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企图,B项正确;这些规定违背了民主原则,排除A项;国民政府宪政的实质是一党专政,并不是对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实践,排除C项;全民族抗战的政治基础是国共合作抗日,排除D项。故选B项。10.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提交宪法委员后讨论通过,然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方面代表8000多人进行了2个多月的讨论,根据讨论意见修改而成宪法草案,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宪法委员会对原草案再次进行修改,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据此可知,1954年宪法()A.充分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B.制定过程遵循了人民民主原则C.规定了国家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D.规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方面代表8000多人进行了2个多月的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这说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遵循了人民民主原则,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与题干所表达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1954年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但是与材料所体现的内容不符,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图为1954年金肇芳创作的年画《光荣的生产模范》。该作品反映了()A.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B.社会主义制度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 极性C.“双百”方针得到贯彻和落实D.“一五”计划时期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观察《光荣的生产模范》描绘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一五”计划时期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女性在国家建设中所占的比重,排除A项;直到1956年底,中国才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排除C项。故选D项。12.200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规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这一政策()A.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B.说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C.顺应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D.打破了城乡二元体制和经济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经营,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限制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允许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体现,此规定顺应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新时代的农村改革不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排除B项;城乡体制改革与土地流转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每逢要事必与元老院协商,听取意见。执政官根据咨询结果对法律草案进行修改,然后提交公民大会投票通过。元老院还对执政官职权的分配实行有效的控制。多数情况下,元老院的建议左右了执政官实施权力的领域。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罗马()A.公民大会难以有效发挥作用B.共和政体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C.元老院的政治影响力比较大D.权力机构的职责分工尚需明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执政官每逢要事必与元老院协商”“元老院还对执政官职权的分配实行有效的控制”“多数情况下,元老院的建议左右了执政官实施权力的领域”可知,在共和国时期,罗马元老院的政治影响力比较大,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公民大会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谈及共和政体是否阻碍社会发展,排除B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项。故选C项。14.《大宪章》规定,王在议会是英国政治的第一公式。国王不能单独为王,必须在议会之中,必须通过议会来统治;议会也不是贵族的俱乐部,而是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最高政治机构。国王和贵族的斗争是一面,但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另一面。这表明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落空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复合型的权力结构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根据《大宪章》的规定,国王和贵族联合行使国家权力,国王不再是单独的权力中心,这体现了英国复合型的权力结构,C项正确;根据“《大宪章》”可知此时英国尚未爆发光荣革命,排除A项;根据“《大宪章》”可知此时英国也没有确立立宪政体,排除B项;此时英国国王还是专制君主,并不是仅保留某些名义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15.马丁·路德提出:“属灵政权”与“属世的政权”是两种国度,应该“彼此划分清楚”。前者宣传上帝之道,端正社会伦理道德;后者“维持治安、防止恶行”,并为人民谋福利。据此可知,马丁·路德()A.强调放弃宗教信仰B.提倡民众思想统一C.肯定神职人员地位D.主张实行政教分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前者……端正社会伦理道德;后者……为人民谋福利”可知,马丁•路德认为“两种国度”即教会和世俗政权都有存在的必要,但必须“彼此划分清楚”,这是一种政教分离的思想,D项正确;马丁•路德创建路德新教,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思想统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神职人员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16.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议员选举都是以州为单位产生代表,州成为事实上的选区,体现了权力的地方性特征,使得美国联邦政治生活成为各种地方性特殊利益的博弈平台。而在国家立法活动中,美国国会的工作原则不是追求符合整体利益的最优解,而是实现一项法案能够通过所需要的最低限度。上述状况反映出美国()A.州权主义长期盛行不衰B.选举制度符合整体利益C.难以有效整合社会力量D.立法维护联邦政府权威【答案】C 【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美国参、众两院的选举方式“使得美国联邦政治生活成为各种地方性特殊利益的博弈平台”,国会立法的原则“不是追求符合整体利益的最优解”,反映出美国难以有效整合社会力量,C项正确;材料主旨信息是强调社会力量分歧较大,对抗较多,难以整合,并非“州权主义长期盛行不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选举制度是否能够符合整体利益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立法维护联邦政府权威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法律与教化]材料一“春秋决狱”兴起于汉武帝时期,为董仲舒所倡,是指以儒家经典《春秋》里记载的事迹和体现的原则作为判案的依据,又因为在实践中也经常援引其他儒家经典作品如:《诗》《书》《礼》《易》《论语》中的微言大义等作为断案的依据,所以又称“经义决狱”或者“引经决狱”。随着“春秋决狱”影响的日渐加深,儒家一系列原则被概括出来,如:父为子隐、君子大居正、以功覆过、不娶同姓、大义灭亲、诛首恶而已、逐君侧之恶、子不报仇非子也。——摘编自牛阿曾《从春秋决狱看儒家正统思想地位的形成》材料二《唐律》之所以被推崇,就在于它“于礼以为出入”。唐朝统治者在制定、修撰法律的活动中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思想。从《唐律》条文上可以看出,皆“一准乎礼”。唐代第一部律是《武德律》,唐太宗对此律做了修正并为《唐律》制定了蓝本,以后的数位皇帝虽然也对此律做过修正,但改动的内容微乎其微。《唐律》不仅要制裁违反唐律的行为,还要制裁违反唐令、格、式等其他形式的行为,其范围大大超过了《唐律》本身500条的范围。《唐律》中的死刑、流刑大量减少。就法定刑罚而言,采用一罪一刑的方式,不采取一罪数刑的方式。——摘编自刘磊、邵东伟《试述〈唐律〉立法方面的特点》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春秋决狱”的含义并对其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的特点。【答案】(1)含义:以儒家经典《春秋》里记载的事迹和体现的原则作为判案的依据。评价:实质在于用儒家经义架空法家法条;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维护统治;开启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大门,对中国乃至东亚法制史影响深远;从整体上减轻了刑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随着“春秋决狱”影响的日渐加深,儒家正统地位日益巩固。(2)特点:以礼为本,礼法结合;内容相对稳定;内容严密,适用范围大;体现宽仁慎刑的 思想。【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中“是指以儒家经典《春秋》里记载的事迹和体现的原则作为判案的依据,又因为在实践中也经常援引其他儒家经典作品如:《诗》《书》《礼》《易》《论语》中的微言大义等作为断案的依据”可知春秋决狱是以儒家经典《春秋》里记载的事迹和体现的原则作为判案的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决狱实质在于用儒家经义架空法家法条,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维护统治,开启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大门,对中国乃至东亚法制史影响深远,从整体上减轻了刑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随着“春秋决狱”影响的日渐加深,儒家正统地位日益巩固。【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中“一准乎礼”可知《唐律》的特点之一为以礼为本,礼法结合,根据材料二中“以后的数位皇帝虽然也对此律做过修正,但改动的内容微乎其微”可知《唐律》的特点之一为内容相对稳定,根据材料二“不仅要制裁违反唐律的行为,还要制裁违反唐令、格、式等其他形式的行为,其范围大大超过了《唐律》本身500条的范围”可知《唐律》的特点之一为内容严密,适用范围大;根据材料二中“死刑、流刑大量减少”可知《唐律》的特点之一为体现宽仁慎刑的思想。18.[宋代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材料汉代的刺史握有行政、司法、人事、军事方面的大权,形成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势力。唐代的节度使同样也是因为掌握了地方过多的权力而导致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宋代吸取了汉唐教训,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实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宋代的诸路监司之间实行分权管理,互不统属,且相互监督,有利于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削弱州县长官的权力,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加强行政监督,不但有效地实施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对廉政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地方政府的腐败问题有所遏制,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操守廉洁、注意为民除害的地方官。宋仁宗时的蔡襄记载当时的官场风气说:“臣自少入仕,于今三十年矣。当时仕宦之人粗有节行者,皆以营利为耻。虽有逐锥刀之资者,莫不避人而为之,犹知耻也。”——摘编自屈超立《宋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简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全方位改革;重用文官;分权制约;加强监督。 (2)意义: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规范了地方行政管理;遏制了地方腐败问题;避免了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局面的重演。【解析】【详解】(1)宋代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宋代吸取了汉唐教训,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实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可推出全方位改革;根据材料“。削弱州县长官的权力,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可推出重用文官;根据材料“宋代的诸路监司之间实行分权管理,互不统属,且相互监督,有利于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可推出分权制约;加强监督。(2)宋代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根据材料“不但有效地实施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对廉政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地方政府的腐败问题有所遏制,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操守廉洁、注意为民除害的地方官。”并结合所学可以推出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规范了地方行政管理;遏制了地方腐败问题;避免了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局面的重演。19.[唐朝“大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材料一“大部制”早在隋唐时期已经以三省六部制的形式存在和推行。唐初,中书省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制定重大决策,参与讨论国家政治、军事重要事项,审理文书,并按照皇帝的授意草拟诏书和下行文书,接着必须将诏书、文书奏章等交由门下省进行审议。门下省首先对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进行审议,然后签署奏章和审阅上下文书,如果门下省认为诏令有问题,他们有权将诏令封还给皇帝。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中书省就不能发布诏书。门下省可对其认为不合适的诏书拒绝副署,意味着该诏书不能被颁布。只有经过门下省副署,皇帝的诏令才能有效。尚书省官员可以参议国家军政大事,专门负责执行皇帝诏令,也可以通过署印、勾检、行朱、对公文的检覆等方式,实现对中书、门下两省的决策权的制约。——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的“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材料二美国总统只有在与参议院协商并经后者同意后,才能任命大使、公使及政府其他重要官员;经过国会参议院2/3的议员同意后,总统及政府对外缔结的条约才能生效。美国国会中的参议院有权批准或否决总统提出的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人选,国会有权弹劾联邦法院系统的法官。国会通过的立法案要交总统签署,而总统往往根据立法案的内容是否符合政府的意愿来决定签署与否,而不是例行公事般地一律照签不误。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人选首先由总统提名,然后经参议院批准,最后由总统正式任命。联邦最高法院可以通过行使宪法解释权宣布国会的立法违宪而予以废止。联邦最高法院也可以通过解释宪法含义宣布总统和政府部门实施的行政行为因违宪无效,或宣布总统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违宪作废。——摘编自黄金桥《美国宪政中的分权制衡机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大部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唐朝“大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在运行机制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不同影响。【答案】(1)特点: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最终决定权归皇帝。(2)相同之处:都注重国家机构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保障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影响:唐朝“大部制”实现了三省之间的制约,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巩固政治统治;美国三权分立体制通过国会、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之间的彼此制约,维护了民主共和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中书省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制定重大决策,参与讨论国家政治、军事重要事项”“门下省首先对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进行审议,然后签署奏章和审阅上下文书”“尚书省官员可以参议国家军政大事,专门负责执行皇帝诏令”可知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根据材料“如果门下省认为诏令有问题,他们有权将诏令封还给皇帝。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中书省就不能发布诏书”“也可以通过署印、勾检、行朱、对公文的检覆等方式,实现对中书、门下两省的决策权的制约”可知三省之间相互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最终决定权归皇帝。小问2详解】相同之处:根据唐朝三省之间的关系和美国的三权分立可知都注重国家机构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保障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影响:根据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可知唐朝“大部制”实现了三省之间的制约,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巩固政治统治;根据所学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和影响可知美国三权分立体制通过国会、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之间的彼此制约,维护了民主共和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0.[中西方的文官制度]材料项目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用人标准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政治立场政治中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管理原则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党管干部行政价值取向公平正义、公共利益、公共责任、依法行政坚持为人民服务——摘编自袁珠妮《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对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的文官制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史实准确。)【答案】论题: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影响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论述:不同国家的文官(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差异甚大的文官(公务员)制度。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方式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形成了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往往伴随着执政党的更换,大批政府官员也随之更换,政党分肥不仅容易造成腐败,还影响了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以来,为适应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国家进行了文官制度的改革。通过文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西方国家形成了“两官分途”的官员分类原则,文官要保持政治的中立,其考核和管理也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不受政党更迭的影响。在选用标准上,更加注重专业知识,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标准的选用原则。在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方文官注重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取向。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管干部。我国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党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要求,也是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公务员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影响了当代公务员的用人标准,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才标准。总之,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充分考虑本国传统和时代需要,合理借鉴他国可取之处。【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西文官制度的对比”可知看出中西在对公务员进行选拔的时候,在用人标准、政治立场、管理原则和行政价值取向上皆有不同。在用人标准上,西方更加注重专业知 识,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标准的选用原则。在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方文官注重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取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影响了当代公务员的用人标准,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才标准。在政治立场上,西方国家形成了“两官分途”的官员分类原则,文官要保持政治的中立,其考核和管理也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不受政党更迭的影响;而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管干部。在行政价值取向方面,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平等、民主,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方文官注重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取向;而中国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党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中西方文官制度的种种差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故可以“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影响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论题展开论述,在论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5 15:13:04 页数:13
价格:¥2 大小:1.2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