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哈师大附中2021级高二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小题,合计48分)1.考古发掘表明,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开始大规模栽培水稻。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据此可知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D.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2.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A.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B.地方治理有利于君主集权C.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D.专制暴政与秦朝灭亡无关3.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的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C.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D.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4.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5.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6.13世纪的庄园法庭记录中曾出现过以下案件:村民特纳斯及村里其他人在约克福德庄园领主所属的刚收割完的牧场上放牧,违反了法律,但开庭三次争执不下,最终以庄园主人到来并原谅了这些村民而结束。这一案件A.说明中世纪欧洲阶级矛盾弱化B.是庄园封闭性的体现C.反映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D.彰显了法律至上原则7.人们在回顾文艺复兴时发现,彼特拉克、但丁等是基督徒;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圣母形象;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哀悼基督》等雕塑作品。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A.并不反对宗教信仰B.运用写实手法创作C.反对封建专制统治D.主张延续古典文化8.咖啡、可可和茶是世界三大饮料。可可树原产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茶则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这表明A.世界贸易推动社会生活变迁B.新航路开辟开启了物种交换C.工业革命对原料市场的需求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9.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把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783—1842年的“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是1842—1897年的“蒸汽和钢铁时代”或“世界上的铁路化时代”;第三个是1897年以来的“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这样的划分A.揭示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特征B.着眼于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推广 C.以机器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为依据D.突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作用10.下表是“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组织,反映了当今世界国际组织概况二十国集团1999年成立,现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经济总量的80%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成立,维护欧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开发银行2015年成立,是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亚投行2015年中国倡议成立,现有104个成员国(至2021年10月)A.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主题B.发达国家已丧失全球主导地位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基本建立D.区域集团化成为不可阻挡潮流11.下图为春秋战国货币起源原生区域示意图。当时,东西南北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这一现象反映A.争霸战争加速了货币的统一B.经济地理环境影响货币样式C.经济发展推动货币体制改革D.图腾崇拜影响了货币的形式12.《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由此可见,当时A.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B.社会救济程序完备C.民间教化倡导多元价值观念D.察举制度雏形出现13.汉唐时期,对内陆边疆地区主要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辽阳、云南、甘肃、岭北等行省,边疆地区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领直接隶属于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一变化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C.强化了元朝君主专制统治D.推动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14.《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A.尊华鄙夷的思想B.天朝上国的气度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D.农耕文明的包容15.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A.专制主义高度发展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C.以武治国得到贯彻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16.下表为宋代文举状元家世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类别家庭背景人数比例官宦士子祖辈或父辈曾经担任过官职者5042.4%寒素士子祖辈及父辈都不曾担任过官职者1714.4%家世不详根据史料难以判明家庭背景者5143.2%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C.世家大族把持选才D.平民入仕欲望强烈17.《过境税声明》的发表和《海关税则》的制定,是“协定关税”制在中国近代的最早实施。作为清政府方谈判代表的耆英,沾沾自喜地向朝廷报告说,实行《海关税则》不会减少关税收入,“通盘合算,实属有赢无绌”。这说明清政府A.重视外交谈判中的博弈B.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看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D.没有意识到关税主权的丧失18.以下为民国时期县长考试内容及流程。据此可知民国时期的县长考试 第一试第二试第三试第四试考试内容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革命史法学通论、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中外近百年史、中国人文地理现行法令概要、国际条约概要、本身财政、本省实业及教育、本省路政及水利前三试均为笔试,第四试为口试,注重应试人的经验及才识A.注重德才兼备B.强调资格出身C.深受科举影响D.突出行政能力改变过去的“工农共和国”,为“人民共和国”,以更充分的表明苏维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改变过去对富农的政策,对富农的土地和财产,除了封建剥削外,给予保护政策;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主义主张而奋斗的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以入党。19.以下出自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所制定的策略路线。当时,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A.发动工农群众巩固根据地苏维埃政权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C.总结民主革命经验加强全党团结统一D.调动一切力量夺取民主革命最后胜利20.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A.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21.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农村通过集体化改造进行公共资金积累。这些资金除用来购买新式农具、化肥等农资外,还用来防备自然灾害;一些地区还用公共资金开办托儿所,开展“病有所医”的互助医疗,开办社队企业。这些措施A.确立了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普及C.赢得了群众对新生政权的拥护D.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22.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与这一活动相关的原因是A.《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B.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C.《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D.改革开放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基23.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实行累进税率,纳税人收入越多,税率也就越高。“多收入多纳税,少收入少纳税”是个人所得税的显著特点。这说明 A.个人所得税就是国家对居民个人征收的税B.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C.国家对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适当的调整D.防止出现过高的个人收入是我国现在的一项重要任务24.下表所示为1949—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情况统计。它反映出中国年代次数主要出访国家1949—1983年12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亚洲民族主义国家1984—1992年44亚洲、西欧、东欧、北非1993—2014年225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A.始终保持与世界各国密切的双边关系B.出访次数的变化与外交政策调整相关C.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决于国际格局演变D.以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为外交主轴25.在古代雅典民主的极盛时期,真正的权力并不由抽签选举产生的官员掌控,而是操纵在十将军和民众领袖手中。这些所谓的民众领袖,主要是通过其雄辩的演说、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来施展其权力。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B.城邦官员任期较短C.城邦民主制的机制D.公民缺乏参政能力26.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有着规范的仪式要求,封臣必须向自己的封君行臣服礼,褪下自己所有的武器装备,脱帽下跪,然后将自己的手放到封君的手中,以示臣服。但如果得不到封君的善待,封臣可自行离开。这体现出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A.具有契约关系的特征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使封建国家主权分散D.封君具有绝对权力27.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调整与改革文官制度的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不得参加党派间的政治活动。这些规定A.弱化了政党的政治影响力B.有利于国家行政秩序稳定C.强化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D.旨在限制总统的行政权力28.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A.地理环境影响了法律体系的特点B.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C.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29.1791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征用圣热纳维耶芙大教堂改为先贤祠,用以供奉伏尔泰等人。在仿古罗马万神殿的三角门楣上,雕刻了“献给祖国感念的伟人”的铭文,大型浮雕的主题从天使围绕十字架的“信仰之爱”变成了“祖国为公民与英雄加冕”。这反映出A.法国开始形成近代民族国家B.天主教失去精神独裁地位C.启蒙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D.当时政权注重塑造民族意识30.罗斯福在提交雅尔塔会议的文件中说:“否决权与大国维持和平的特殊责任是完全相符合的。”斯大林也曾指出:“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反希特勒德国的各大强国,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这说明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A.不利于联合国发挥作用B.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C.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D.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31.下图是二战后美元的世界流通示意图(箭头表示流动方向)。从中获取的最准确信息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对较为稳定B.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霸权主义C.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中心单一化D.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32.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二、材料解析题(33题24分,34题16分,35题12分,共52分)33.(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次制定“五年倍增计划”,逐步提升对外援助规模,并开始将外援动机与政治安全等问题挂钩。与以往外援主要服务于经济不同,20世纪70年代末,大平内阁提出了“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强调利用对外经济援助来扩大日本在受援国的政治影响。1982年,中曾根康弘就任日本首相后,提出“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日本对世界各个地区的“战略性援助”。通过对外援助,日本加深了与被援助国的交流,增强了国家之间的信任,实现了多重收益。——摘编自刘艳《战后日本对外援助的政策演变及战略分析》材料二新中国在成立后的二十余年间,通过对外援助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斗争和民族解放,并多与受援国直接沟通,其中援助多用于反帝反殖活动。1979年,邓小平表示:“肯定我们过去援助第三世界是正确的,但具体办法要修改。”1980年5月,我国政府明确指出援外既要“促进友好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要为“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方针。互利共赢成为此时对外援助的核心原则,以改变过去对外援助多采取单方面无偿援助的做法。我国还开始通过多边渠道提供对外援助,如1985年,我国向非洲开发银行提供了270万美元的捐款,并为其融资提供便利。随着援助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我国逐步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外援格局。——摘编自唐丽霞《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的实践与经验》(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对外援助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9年前后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发生的原因。(14分)34.(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高祖时就令臣下制订《唐律》,至唐太宗时完成了这一工作,在637年颁行全国。《唐律》共502条,分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贼盗、斗讼、断狱等十二篇。刑名有笞刑五等,杖刑五等,徒刑五等,流刑三等,死刑二等,凡二十等。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沿袭隋《开皇律》。此书今存,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法典。唐律中宣称,皇帝是“奉上天之宝命”的“至尊”,是兆庶之父母,神圣不可侵犯。谁要对以皇帝为首的地主阶级的统治进行反抗,就要被加上“谋反”“大逆”的罪名,不仅本人处斩,而且父子皆绞,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没为官奴婢,其他近亲流三千里。唐律规定,贵族、官僚以及他们的家族能享受多方面的特权。他们犯了罪,有权通过议请、减刑、赎刑“官当”(以官抵罪)等方法逃避惩治,逍遥法外。材料二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在《唐律》中也有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防止地主官僚过分迫害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的规定。如鼓励农民到地多人少的“宽乡”垦荒。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 官“诸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赃或枉法论罪。因此,《唐律》的制订有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的积极的一面。——以上材料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唐律》的特点谈谈你的看法。(8分)(2)对比材料一的内容,材料二的编写体现了何种历史观?如果让你补充完善《唐律》的内容,你会补充哪方面的内容并说明理由。(8分)3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下表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时间名称主要内容春秋时期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两汉时期编户制度汉政府把百姓编入政府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人头税、田租、徭役和兵役。(租以土地计,较轻;人头税以丁计,较重)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税。明朝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哈师大附中2021级高二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小题,合计48分)1—5:DCABD6—10:CAABA11—15:BADCA16—20:ADDBC21—25:CDCBC26—30:ABCDB31—32:DD二、材料解析题(33题24分,34题16分,35题12分,共52分)33.(1)特点:对外援助规模提升,援助动机政治化,对外援助对象选择战略化。(4分,三取二,每点2分)作用:加强了日本与受援国的交流与联系;推动了日本国内经济发展和海外市场的扩大;改善了日本国际形象,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受援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世界多极 化发展。(6分,四取三,每点2分)(2)变化:从服务于政治和外交需要为主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主,从以双边交流为主到重视多边渠道,从多采用单方面无偿援助到强调互利共赢。(6分,每点1分)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前对外援助的经验与教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局势总体趋向缓和;世界大国力量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及多边金融机构的发展。(8分,六取四,每点2分)34.(1)特点:《唐律》内容全面详实,名目繁多;对前代的法律进行借鉴和继承;强调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对后世法律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分,五取二,每点2分)看法: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对其他阶级专政的依据;君权神授是为了强调其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唐律》在我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4分,三取二,每点2分)(2)历史观:唯物史观,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历史问题。(2分)补充内容:《唐律》对农民权利义务的规定。(2分)理由:农民占人口总数的绝大多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需要法律的保证;更能全面反映唐律的阶级实质。(4分,三取二,每点2分)35.示例1:论题: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了人头税。(2分)两汉时期的编户制度和隋唐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来征收赋税,农民承担的人头税很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或庇护豪门,或成为流民,激发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来征收赋税,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大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同时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扩大了征税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农民负担过重,而其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清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这部分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人身控制进一步的松弛,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推动了我国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8分)总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时作出调整,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分)示例2:论题: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发展趋势。(2分)从征收的标准来看,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这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从地租的形态来看,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役征银既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又推动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代役方面来看,由必须服徭役和兵役到可以代役,以租庸调制的“庸”为标志,使农民劳动时间有了保证,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从税种来看,从繁多到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简化了税种,从而减轻了农民负担。(8分)总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越来越趋向公平,合理。(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5 15:13:04 页数:7
价格:¥2 大小:110.4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