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哈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5小题,合计70分)1.“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上述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禅让制形成   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2.“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下》,意思就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礼记》中这一故事的引入,主要是说明孔子A.“为政以德”的主张B.“有教无类”的思想C.“克已复礼”的要求D.“以德服人”的理念3.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总数在70万人以上。其根本目的在于A.推动咸阳经济发展B.均衡社会资源分配C.维护皇帝独尊地位D.加强对地方的统治4.汉武帝时“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以督查郡国守相,强宗豪右为宗旨。此举旨在加强A.中央集权B.思想控制C.君主专制D.军事防备5.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A.指责租庸调加剧社会贫富分化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6.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B.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D.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7.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 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A.三国时火药已经发明B.武器优劣决定战争的胜负C.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D.人们对火药材料有所认知8.汉字是历史悠久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文字。其演变趋势是A.篆书一甲骨文一楷书一隶书B.甲骨文一篆书一隶书一楷书C.甲骨文一楷书一隶书一篆书D.篆书一隶书一楷书一甲骨文9.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10.《剑桥插图中国史》一书中写道:“太祖原是后周的殿前禁军统领,禁军不愿听命于7岁的皇帝,遂拥立他为帝。”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阿保机建立辽B.赵匡胤建立北宋C.阿骨打建立金D.元昊建立西夏11.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实行重武轻文政策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2.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则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有“四百四十行。”这反映了南宋A.商业发展已经超过农业         B.政府增加各种税收C.政府管理商业日趋混乱         D.坊市制度已经瓦解13.南宋“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当时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14.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这表明“理”是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       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 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15.《梦溪笔谈》中记载“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下列对此技术解读正确的是A.唐代己运用此项技术印制佛经      B.在四大发明中其影响最为久远C.由宋代平民在实践中创造发明       D.经海路由阿拉伯地区传到西方16.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中的回族基本上形成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7.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A.西藏地区               B.大都及周边地区C.江南地区               D.蒙古地区1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两代是可以的。”文中空缺处应是A.秦汉B.魏晋C.宋元D.明清19.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20.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他赞扬的应是A.岳飞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21.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台湾岛。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A.巩固东南海防B.发展海外贸易C.接受汉族文化D.鼓励官员进谏22.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A.清朝对外交往的发展B.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23.下表为清代中叶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表。据此可知清朝中期以来年份全国册载耕地面积/公顷全国在册人口数/人人均耕地/亩1753年(乾隆十八年)490150311836782594.00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520488602080957963.751812年(嘉庆十七年)525953033337005602.36A.土地兼并日渐严重B.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耕地面积不断增加24.《农政全书》记载有新的植棉方法,即“张五典种棉法”。它对棉花的制种、栽种气温、土壤选择、根株行距、田间管理、定苗锄耘、打叶掐尖等生产技术都有科学的规定。这表明明代A.植棉技术有了重大进步B.棉花种植的区域进一步扩大C.棉布成为人们主要衣料D.棉纺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25.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A.早期资本家B.雇佣工人C.奴隶D.地主26.《二刻拍案惊奇》记载当时社会岀现这样的现象:“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从侧面反映岀A.汉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政策B.唐朝商人取得了自由民地位C.明清时期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明代的商人地位在不断提高27.《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 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意在A.打开中国市场 B.掠夺中国劳动力C.向中国大量投资D.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28.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如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是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B.加深了半殖民地化进程C.实施了《天朝田亩制度》D.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29.“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材料中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0.据资料统计,从1862~1894年这30余年中,李鸿章所主办和参与筹办的“新政”事业占中国这一时期举办的全部新政的80%以上,其范围包括军火、采矿、民用,此外还举办新式学校。李鸿章“新政”事业的主题是A.废除八股取士,举办新式教育B.发展近代产业,自强求富C.引进先进技术,改革封建制度D.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31.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边疆地区发生严重危机,下列选项中,为解决边疆危机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有A.李鸿章 冯子材B.曾国藩 张之洞C.左宗棠 冯子材D.刘永福 邓世昌32.1897年9月9日,德国通知俄国,根据彼得戈夫会谈的精神,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为此,在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时,俄国外交大臣就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这反映出A.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激烈B.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C.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D.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33.义和团在《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中写道:“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说明义和团①存在明显盲目排外行为 ②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③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④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4.20世纪的大幕刚刚拉开,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应是A.中英鸦片战争中方战败        B.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战败C.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D.签订“中日民四条约”35.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时间代表作鸦片战争后《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甲午中日战争后《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戊戌变法后《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D.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二.材料解析题(36题15分,37题15分,共30分)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他抢救孩子,唯一的原因是出自于天生的同情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岳麓书社材料二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三字经》材料三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到过许多州县,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是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的哪种主张?并列举该思想家其他主张。(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包含的儒家思想,并分析其积极意义。(5分)(3)材料三中的“他”是明末清初哪位思想家?材料三反映了该思想家什么思想主张?(4分)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是。(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6分)(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是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9分)哈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度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5小题,共70分)1—5CADAD6—10ADBCB11-15ADCCC16-20CBDDC21-25ACCAB26-30DAACB31-35CDBCC二、材料解析题(36题15分,37题15分,共30分)36.(1)思想家:孟子。(2分)主张:性本善。(2分)其他主张:仁政等。(2分)(2)思想:三纲五常(2分)意义:注重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3分)(3)思想家:顾炎武。(2分)主张:经世致用。(2分)37.(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2分)事件及影响:公车上书;(2分)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兴起。(2分)(2)事件: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讨论维新变法事宜。(2分)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3分)该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2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5 15:11:02 页数:8
价格:¥2 大小:204.9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