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洛阳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6页,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战国时期,诸子多言天下将归于一统。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一统天下的具体措施。这一取向()A.反映出诸子百家的思想渐趋统一B.表明法家已居于社会主流地位C.顺应了实现统一要求稳定的愿望D.体现了士人阶层参与政治愿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诸子均提出大一统的主张,顺应了实现统一要求稳定的愿望,C项正确;大一统的主张仅仅是诸子思想中的部分内容,无法体现他们的思想趋于统一,排除A项;B项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诸子的主张,没有体现士人阶层参与政治的愿望,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汉武帝刘彻则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变化()A.推动了儒家与道家的相互融合B.意在削弱地方权力维护国家统一C.是社会发展与政治统治的需要D.是为了提升先秦儒学的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西汉治国策略由黄老无为到独尊儒术,这种变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即这是社会发展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导致的结果,C项正确;儒家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而非两者融合,排除A项;推恩令意在削弱地方权力维护国家统一,排除B项;D项不是主观目的,治国策略的变化首先服务于国家统治而非学术流派的政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3.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圣人之学就是致良知而已,并且良知是圣众智愚都具有的,只要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称谓圣人。这一主张()A.使心学成为正统思想B.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C.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D.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良知是圣众智愚都具有的,只要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称谓圣人”体现了只要把握自己的良知,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圣人”,激发了普通大众对理学的学习,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B项正确;明代正统思想是程朱理学,排除A项;材料强调普通人可以把握自己的良知从而成为“圣人”,这并不能强化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经世致用指的是学问必须有益于国家和社会,这和材料中“致良知”的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4.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A.强调社会责任感B.提倡知行合一C.构建新儒学体系D.重建伦理秩序【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故选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5.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 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只要适当配备人力,使用雇佣劳动,即使“单夫只妇”之家,也能从中多获利。这体现了该书()A.突破了重农抑商思想B.关注农业精耕细作C.重视经济效益的思想D.主张改变经济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体现的是《齐民要术》对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商业的地位,排除A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7.唐代学者张怀曜在其《书议》中评价某一字体:“……非草非真,离方通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该字体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非草非真”“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可以看出,该字体介于楷(真)书和草书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A项正确;第二张图的书法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字体方正,每个字大小基本相同,没有连笔,要求用笔起讫必须干净,属于楷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第三张图中的书法是字形稍扁,呈现出一种左右分展的趋势,字形由内向左右两边展开,笔锋藏匿于字体的结构当中,收燕尾,笔画直立,没有小篆的圆润,属于隶书,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第四张图的书法流缓前急后,纵横挥洒,草书流心手合力,尽其法度,草书流恣态横生,快意纵笔,属于草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8.有学者在论及两宋文学艺术时说,“几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因此城市中就聚集了社会的领导阶层,而高雅文化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了市民化的特征。”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是()A.理学思想的影响B.城市经济的繁荣C.偏安一隅的形势D.士人群体的壮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城市中就聚集了社会的领导阶层,而高雅文化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了市民化的特征”可以看出因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聚集在城市里,所以文化、心态也变得都市化市民化了,所以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城市经济的繁荣,没有体现理学思想,排除A项;偏安一隅主要是南宋,这里说的是两宋,排除C项;材料的主要强调的是城市经济的繁荣,不是士人群体的壮大,排除D项。故选B项。9.右图是元代画家吴镇的《芦滩渔父图》,画上所题为:“红叶村西夕照余,黄芦滩胖月痕初。轻拨棹,且归欤,挂起渔竿不钓鱼。”落款是“梅老戏墨”。据此可知,该画()A.符合以形写神的原则B.吸收了外来美术风格C.体现了反礼教的精神D.具有借景抒怀的情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是文人画,文人画主要是为了借助景物等抒发作者的情感,D项正确;以形写神,主要是人物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吸收了外来美术风格,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作者借景抒怀的情趣,没有体现反礼教的精神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0.有学者认为,京剧是雅文化渐趋衰落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 此可知,京剧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是因为()A.市民阶层不断壮大B.文人品味发生变化C.京剧艺术发展成熟D.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并结合所学可知,对比昆曲,京剧更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推动京剧成为了主流戏曲形式,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京剧符合普通民众的趣味,而未涉及文人士大夫阶层品味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京剧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没有涉及京剧艺术成熟情况,排除C项;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并不是京剧成为主流戏曲形式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1.苏格拉底主张人们应去探寻一种确定和永恒不变的真理,即美德和善,将古希腊哲学从主要探讨宇宙本体的自然转向人本身。这一变化()A.打破了神学的权威B.表明追求美德成为社会主流C.提高了哲学的地位D.反映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主张人们探寻美德和善,将古希腊哲学从主要探讨宇宙本体的自然转向人本身,这一变化说明苏格拉底主张人们去探寻自身,认识自我,这反映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不是打破了神学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苏格拉底主张人们探寻美德和善,没有体现追求美德成为社会主流,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反映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没有体现提高了哲学的地位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乔托的《哀悼基督》以及画中的天使。该作品一改中世纪冷冰冰的天使形象,通过绘画使人物鲜活起来,终于有了自己的“表情包”。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 A.批判基督教会B.重视商品经济中C.追求理性主义D.崇尚人文主义【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一改中世纪冷冰冰的天使形象,通过绘画使人物鲜活起来”、“表情包”及所学知识可得,欧洲的文艺复兴旗帜是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尊严,所以出现了材料当中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对基督教的态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人文主义,而没有提到商品经济的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理性主义是在后来的启蒙运动中体现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说“教宗本人并无任何赦免罪咎的能力,他只能宣告或见证罪咎已为上帝所宽赦”、“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使不靠赎罪券,也有权获得罪咎与刑罚的总放”。这份论纲()A.加强了君主的专制统治B.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C.否定了宗教的神圣权威D.论证了赎罪观念的荒谬【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教宗本人并无任何赦免罪咎的能力,他只能宣告或见证罪咎已为上帝所宽赦”、“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使不靠赎罪券,也有权获得罪咎与刑罚的总赦”可得出其主张是强调信仰即可得救,这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推动了思想解放,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君主专制,排除A项;马丁路德并不否定宗教的神圣权威,排除C项;原罪观念下,基督教都强调赎罪观念,马丁路德只是提出了不同的赎罪学说,而非否定赎罪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14.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经验”基于()A.信仰自由思想的确立B.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C.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D.君主专制权力被打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是因为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推动了人类不断用理性的方式去思考和分析社会和自然,这说明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经验”基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C项正确;信仰自由思想的确立是在宗教改革,重点不是强调理性,排除A项;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主要强调的是人的感性和价值,排除B项;君主专制权力被打破,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5.有一部著作“总结了过去时代人类探索宇宙哲学和隐藏在世界后面的物理学所累积起来的理论成果,不仅埋葬了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而且也宣告比较新的笛卡尔机械宇宙体系的完结,直接促成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这部著作()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B.抨击了上帝创世说的理论基础C.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D.拉开了近代天文学革命的序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总结了过去时代人类探索宇宙哲学和隐藏在世界后面的物理学所累积起来的理论成果,不仅埋葬了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而且也宣告比较新的笛卡尔机械宇宙体系的完结,直接促成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部著作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它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C项正确;《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排除A项;抨击了上帝创世说的理论基础是进化论,排除B项;拉开了近代天文学革命的序幕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排除D项。故选C项。16.马克思认为所有社会制度都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自人类有史以来,一种社会已让位于另一种社会。……所以,他满怀信心的预言,资本主义制度将让位于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自然科学方面与马克思这一认识不谋而合的是A.经典力学理论B.光电效应理论C.生物进化理论D.量子力学理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内容“社会制度的变化”,资本主义制度将让位于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可知,马克思主义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低到高的发展演进规律,这与自然科学中生物进化论的规律相似,故选C项;ABD项科技成就内容均与材料题干材料所述的社会进化发展观不同,故排除ABD三项。17.有科普作家解说某科学理论:“水平伸开的一块布是平坦的,而当你在布上放置一个铅球,布面就变得弯曲了,这时再放置一个小玻璃球在布上,它就会滚向中央的铅球……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被弯曲的现象。”这一科学理论()A.揭示了时间和空间本质属性B.彻底否定了经典力学理论C.推动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D.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理论【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材料符合相对论的 观点,揭示了时间和空间本质属性,A项正确;相对论没有彻底否定经典力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量子论推动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排除C项;达尔文的思想挑战了封建神学,否定了创世说,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8.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种可以同时纺织许多根线的装置,最初靠水力运转,后又采用蒸汽作为纺纱的动力,这样就需要安装重型设备。于是,有人就将发动机、纺纱机连同工人都集中在一起,搬进大房子里。这种大房子,就是后来通常所说的工厂。由此可知,“工厂”制度的创立()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扩展B.使生产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C.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D.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垄断产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有人就将发动机、纺纱机连同工人都集中在一起,搬进大房子里”及所学可知,阿克莱特最早成功地开办了机器纺纱厂,被誉为“工厂制度之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工业革命由英国向其他地区扩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将发动机、纺纱机、工人集中到一起,提高生产效率,没单独强调蒸汽机的使用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排除B项;“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垄断产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9.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20.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严复通过大量介绍西学名著,鼓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谭嗣同以独特的洞察力,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些主张()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B.旨在激发国人救亡意识 C.成为社会普遍共识D.否定了君主制的合理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人主张学习西方,或反思传统文明,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国人思想,启发民智,救亡图存,B项正确;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成为社会普遍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否定了君主制的合理性,他们并没有否定君主制,这是否定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21.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劳动界》创刊号上写道:“既然是劳工神圣,既然是人工如此重要,为什么大家都说做工的人是下等社会,不做工的人反来是上等社会呢?”陈独秀意在()A.总结五四运动的经验B.启发工人思想觉悟C.壮大中国共产党力量D.号召工人武装斗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既然是劳工神圣,既然是人工如此重要,为什么大家都说做工的人是下等社会,不做工的人反来是上等社会呢?”可知,陈独秀在反问工人这个问题,希望以此去启发工人去思考,从而达到思想觉悟,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启发工人思想觉悟,没有体现总结五四运动的经验,排除A项;中共还未建立,排除C项;材料只是启发工人思想觉悟,没有号召工人武装斗争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22.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指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宣传“均贫富”政治理想B.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C.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D.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可以看出孙中山是主张吸取欧美国家贫富差距的教训,要求在中国革命中解决西方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内容,我们可知,孙中山主张民生主义,通过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C项正确;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主要目的,而是手段,排除B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是在1905年提出来的,联合苏俄是在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3.毛泽东的某部著作发表后,在沦陷区,日伪政权将其严行查禁;而在国统区,诸多国民党人围绕中国 近代以来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步骤论等问题对其发动围攻。这部著作()A.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B.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C.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沦陷区,日伪政权将其严行查禁,诸多国民党人围绕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性质,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丰富和发展了马列王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B项正确;毛泽东提出“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在国民革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4.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的共同点是A.有利于思想解放B.推动了工作重心转移C.完成了拨乱反正D.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方针束缚,解放了人们思想;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人们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疑虑,解放了人们思想,所以两次谈话的共同点是有利于思想解放,故A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完成了拨乱反正,故排除BC;“南方谈话”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排除D。25.下表呈现了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时间科技发展战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20世纪八十年代初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20世纪九十年代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 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C.彰显意识形态鲜明导向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的时间和发展战略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是同当时国内外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国家的发展而调整的,B项正确;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主要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A项;材料科技战略调整无法体现意识形态的导向,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突出服务民生”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26.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我国取得这一系列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海权意识增强B.国防实力增强C.综合国力提升D.造船工业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所反映的我国在交通、航天等方面的成就,正是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海洋与海权,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不是国防,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造船,排除D项。故选C项。27.“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是《感动中国》为一位科学家颁奖时的颁奖词。这位科学家的成果()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B.使我国成为农业发达国家C.开辟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D.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可知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他的成果--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A项正确;使我国成为农业发达国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开辟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与袁隆平无关,排除C项;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8.1954年,党和政府规定,电影放映建设重点对象是工矿、农村和小城市。在积极兴建、改建城市电影 院的同时,也抓紧组建大量的流动电影放映队,以低廉的票价甚至免费让工农士兵欣赏电影,使过去的小资文化、市民享受升级成为事实上的大众文化和人民体验。由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A.体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功能B.旨在落实社会主义改造方针C.基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国家通过电影放映网络建设、让民众低价免费欣赏电影的方式,实现了小资文化、市民享受向大众文化、人民体验的升级,在这一措施实施过程中,党和政府宣传了与新中国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体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功能,A项正确;题干内容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B项;电影放映属于精神文化需要层面,并不是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29.1951年,中央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工农干部学校、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纳人学校系统中;教育部提出高小、初中毕业生除升学、就业外,尽可能进入各类艺徒学校、技术学校。这些举措()A.遵循了人民教育的方针B.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求C.照搬了苏联的教育模式D.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国家有农干部学校、技术学校、业余学校,还有高小、初中,高中、大学和各类艺徒学校、技术学校,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需要恢复和发展生产,需要国家建设人才,所以这些举措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求,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其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求,没有体现遵循了人民教育的方针,排除A项;照搬了苏联的教育模式,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30.195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发文,鼓励毕业的中小学生从事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劳动观。2015年教育部把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这表明新中国的教育A.与时俱进并顺应时代需要B.培养了社会急需人才C.注重五育并举和全面发展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4年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重心在从事生产劳动;而2015年即进入21世纪的中国,劳动教育重心在应在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 可见,中国教育因时而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社会需要哪种人才,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五育并举,排除C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1.面对社会的疾速变化,他们表现出一种“非理性”态度,有的把中世纪当作“黄金时代”以与资本主义来对立,有的高举“回归自然”的主张乐于描写自然风光;他们的笔下流露出忧郁感伤,也有着超凡的叛逆形象。以下属于“他们”的作品是A.《十日谈》B.《人间喜剧》C.《巴黎圣母院》D.《老人与海》【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材料“他们的笔下流露出忧郁感伤,也有着超凡的叛逆形象”是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描述,《巴黎圣母院》是其代表作,C项正确;《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排除A项;《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排除B项;《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排除D项。故选C项。32.下图是西方绘画作品《加泰隆风景》,在画中,黄色和橙黄的两块平面,相交于一条曲线。猎人和猎物都画成几何的线条和形状。一些不可思议的物体散置在大地上,有些可以辨认,有些好象暗示海上的生物或显微镜下的生物。这一绘画作品()A.注重作者对事物的瞬间感受B.反映画家内心浪漫主义情怀C.强调客观真实再现社会风貌D.表现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迷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猎人和猎物都画成几何的线条和形状。一些不可思议的物体散置在大地上,有些可以辨认,有些好象暗示海上的生物或显微镜下的生物”可以看出用几何图形作画,画面支离破碎,体现出反传统的特点,这是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根据所学可知,现代主义作品主要表现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迷惘,D项正确;注重作者对事物的瞬间感受,是印象画派,排除A项;反映画家内心浪漫主义情怀,是浪漫主义,排除B项;强调客观真实再现社会风貌是批判现实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33题22分,34、35题各15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古人家国情怀的形成,与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存在密切关系。自从大禹把“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后,“家国同构”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的家国同构格局下,个人、家庭、家族、邦国、天下,形成一个等级序列,每个个体与层级具有固定的角色和功能。“天下一国一家一身”的格局最典型地体现在王者、君主身上,家国情怀最初、最直接的代表者是君主。基于这种文化基因,在国家统一的时代,君主逐渐成为朝廷、国的代表,忠君即爱国就是这种文化基因的产物。民众之家在家族结构与管理方式上效法帝王之家,处于被支配地位。家国情怀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随着个体身份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要求。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一致是家国情怀中以情感认同引导国家认同的关键。材料二中国人的“现代国家”观念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孕育出来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入侵,把古老的中国推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一大批具有近代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国家是民族发展的有力后盾。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们提出了近代国家观念,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以这种共同体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士大夫阶层根深蒂固的经邦济世观念,以及心怀天下的意识是推动中华民族认同现代国家观念的基础。在家国意识向国家观念的变迁中,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现代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对于国家、主权、法制等国家认同的核心内容也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侪《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国情怀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家国情怀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以家国同构为基础;强调忠君即爱国: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具有一致性。影响: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个人对国家的认同;强化了忠君爱国思想;增强了国人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基层社会的宗族凝聚力。(2)变化:强调个人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相结合;追求民族独立与复兴。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国家观念的传播;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传统大一统观念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与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存在密切关系”“‘家国同构’就成为中国古代社 会的基本特征”等信息可得出中国古代家国情怀以家国同构为基础;根据材料“家国情怀最初、最直接的代表者是君主”“忠君即爱国就是这种文化基因的产物”等信息可得出强调忠君即爱国;根据材料“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一致是家国情怀中以情感认同引导国家认同的关键”可得出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具有一致性。影响,根据材料“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国情怀强调个体对家庭、家族及对国家的认同、维护和热爱,这有利于提高个人对国家的认同;根据材料“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可知,家国情怀强调个体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感,这有利于增强国人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家国情怀最初、最直接的代表者是君主……忠君即爱国就是这种文化基因的产物”可知,家国情怀最初、最直接的代表者是君主,强调忠君,这有利于强化忠君爱国思想,同时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可得出强调个人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相结合;根据材料“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现代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可得出追求民族独立与复兴。原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入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我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我国民族危机逐渐严重,是我国进代中国家国情怀变化的重要背景;根据材料“中国人的‘现代国家’观念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孕育出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我国民族危机不断严重的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国家观念得到传播;根据材料“一大批具有近代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国家是民族发展的有力后盾”“梁启超提出……”等信息可知,随着我国民族危机不断严重,一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得到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也是近代中国家国情怀变化的主要原因。【点睛】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80年,福建官员杨捷等人为缓解百姓生活压力、防止敌对情绪再次高涨,上琉请求开海贸易,同年,金门、厦门、铜山、海坛四岛率先开海,之后整个海禁政策随之松动。1683年,郑氏反清力量覆灭,1684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海禁政策,大量中国商船出海贸易,海外商船也纷纷来华,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外交往也随之增多,清朝国力进一步提高。材料二1684年海禁政策废除后,众多沿海华人到东南亚的吕宋、马六甲等地进行贸易,并逐渐定居于此,这些海外华人中包括部分明末反清移民和从台湾出逃的郑氏后人。康熙帝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逐步禁止内地人民前往南洋。1717年“南洋禁海令”出台,禁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前往东南亚、南亚等南洋海域进行贸易。——以上均摘编自王玉婷《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废除海禁政策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康熙帝时期海外政策变化的认识。【答案】(1)背景:海禁政策影响沿海人民生计;地方官员建议解除海禁的政策;收复台湾后,沿海局势稳定。影响:改善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认识:康熙帝时期海外政策变化实质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收复台湾后,沿海局势稳定后,开放海禁,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后来为防止反清势力的集结,禁止人民到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贸易,这一做法不利于沿海地区人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因素之一。【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材料“1680年,福建官员杨捷等人为缓解百姓生活压力、防止敌对情绪再次高涨”可得出,海禁政策影响沿海人民生计,同时加上地方官员建议解除海禁的政策;根据材料“1683年,郑氏反清力量覆灭,1684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海禁政策,大量中国商船出海贸易”可得出,收复台湾后,沿海局势稳定。影响:根据材料“为缓解百姓生活压力、防止敌对情绪再次高涨”可得出,改善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根据材料“大量中国商船出海贸易,海外商船也纷纷来华,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外交往也随之增多”可得出,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小问2详解】认识:清政府采取的政策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得,随着还进的废除,收复台湾后,沿海局势稳定后,开放海禁,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但是随着形式的发展,清政府的政策页在不断发生变化,根据材料中的“这些海外华人中包括部分明末反清移民和从台湾出逃的郑氏后人”可得,为防止反清势力的集结,禁止人民到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贸易,这一做法不利于沿海地区人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因素之一。【点睛】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0年3月12日,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发动“食盐进军”,开始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甘地率领70多名崇拜者向海滨丹地进军,沿途宣传,号召人民破坏英国殖民政府的食盐专卖法。当他们到达丹地海滨时,远征的队伍达到几千人之多。各地人民纷纷以海水制盐,这种破坏食盐专卖法的狂热席卷了整个印度。4月9日,甘地为运动规定范围:自制食盐,对酒店、鸦片烟馆和洋布商店进行监视,自己纺织棉纱棉布,学生罢课,公务人员退出公职等。殖民者当局恼羞成怒,他们出动警察到处镇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还把甘地抓了起来,并下令取缔了甘地领导的国大党。但是,广大人民没有屈服,全国性的示威游行更加风起云涌,一些地方的示威游行转化为武装起义。在这次运动中,英国殖民政府和资本家遭受很大 打击,英国总督欧文寻求妥协,1931年3月5日与甘地反复协商后签订《甘地——欧文协定》,殖民政府承认国大党合法,国大党将结束不合作运动,并派代表参加它曾抵制的英印伦敦圆桌会议。1931年12月国大党卡拉奇会议通过此协定。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结束。(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运动的指导思想,并简要评价这一思想。【答案】(1)特点:参与人员多,规模大;由非暴力演变为武装斗争;持续时间长;取得一定成效。(2)指导思想:非暴力不合作。评价:是甘地领导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团结印度各个阶层共同斗争,推动了印度人民的反殖民斗争;但是这一思想把运动限制在非暴力的范围,限制了民族独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在思想上的体现。【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远征的队伍达到几千人之多,各地人民纷纷以海水制盐,这种破坏食盐专卖法的狂热席卷了整个印度”可知参与人员多,规模大;根据材料“广大人民没有屈服,全国性的示威游行更加风起云涌,一些地方的示威游行转化为武装起义”可知由非暴力演变为武装斗争;根据材料“英国殖民政府和资本家遭受很大打击,英国总督欧文寻求妥协”可知取得一定成效;根据材料的时间跨度可知持续时间长。(2)指导思想:根据材料“开始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暴力不合作。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去分析,根据第一小题的特点可知积极影响是:甘地领导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团结印度各个阶层共同斗争,推动了印度人民的反殖民斗争;局限性主要从非暴力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这一思想把运动限制在非暴力的范围,限制了民族独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在思想上的体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5 11:27:04 页数:17
价格:¥2 大小:5.0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