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11月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郧阳中学、恩施高中、沙市中学、随州二中、襄阳三中高二上11月联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2年11月17日上午考试时间:10:40-11:55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战国时期,各国的将相及国君的子弟外戚或多授有一定的封地。这些封君身任要职,权重名大,在食邑内有衣食租税之权,但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国食邑亦失”。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A.顺应了政治形势的发展B.固化了宗法贵族等级C.是郡县制的特殊形式D.继承沿袭了分封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些封君身任要职,权重名大,在食邑内有衣食租税之权,但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国食邑亦失’。”可见战国时期的封君不得世袭,这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特点,顺应了政治形势的发展,A项正确;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国食邑亦失”,这是对宗法贵族等级的破坏,排除B项;根据材料“这些封君身任要职,权重名大,在食邑内有衣食租税之权”可知封君制不同于郡县制的官吏,排除C项;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不能世袭,与分封制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2.秦朝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武帝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元朝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明朝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管理的少数民族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强化边陲管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A.阻碍了农耕游牧文明融合B.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C.采用与内地相同管理体制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从秦朝开始,不同朝代都代取了不同的措施加强对边疆的治理,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项正确;加强边疆治理并不会阻碍农耕游牧文明融合,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并没有突显“拱卫”作用,排除B项;内地与边疆的治理措施是不同的,排 除C项。故选D项。3.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A.监察机构庞大臃肿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监察官员位卑权重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指出“大事奏裁,小事主断”、“知府亦陷膝泥中”,体现出明朝的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员职位较低,但是权力非常重要。材料的论述重点是监察官员为七品官员,但是权力非常重大,排除A;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能是对官员进行监督,排除B;监察官员为七品官员,但是权力非常重大,C正确;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信息,排除D。4.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这一做法A.遏制了政府部门的经济腐败B.推动政府改变了抑商政策C.挤压了民营工商业发展空间D.增强了商品市场活跃程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政府不仅开放工商业领域,而且官府也直接参与工商业竞争,这必然增强商品市场的活跃程度,故选D项;政府部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不等于经济腐败,排除A项;材料现象说明政府放松了工商业限制,而不是改变了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现象说明民营工商业的经营范围扩大,空间得到拓展,而不是受到挤压,排除C项。5.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三代以后,文与武固不可合矣,犹田之不可复井,刑之不可复肉矣。……汉以后之天下,以汉以后之法治之”。王夫之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看法是()A.崇尚实学,反对空谈B.道随器变,法因时改C.顺应法治,批判继承D.道在器先,重道轻器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三代以后,文与武固不可合矣,犹田之不可复井,刑之不可复肉矣。……汉以后之天下,以汉以后之法治之”等内容可得出他强调不同时期的治理之道要随时代变化而改变,体现了道随器变,法因时改的主旨,B项正确;A项是顾炎武的主张,排除A项;CD项并不是材料中的主旨内涵,排除CD项。故选B项。6.公元前18年奥古斯都颁布《尤里乌斯法》。法令规定:“罗马男子如果有三个孩子则可以免除公民劳役;禁止独身者接受遗产和遗赠,无子嗣者只能继承留给他们的遗产和遗赠的一半。”这说明罗马法()A.维护了贵族的利益B.限制了公民的权利C.重视保护私有财产D.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罗马男子如果有三个孩子则可以免除公民劳役;禁止独身者接受遗产和遗赠,无子嗣者只能继承留给他们的遗产和遗赠的一半。”可得出家些规定都是要让公民多生育,从而促进人口增长,维护国家利益,D项正确;这一做法是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而不是贵族,排除A项;这并没有限制公民权,排除B项;材料与保护私产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A不承认罗马教廷B.世俗王权不断加强C.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D.推崇宗教信仰自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说明在教权和王权的斗争中,世俗王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司法案件不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没有反映不承认罗马教廷,排除A项;教随国定原则是在宗教改革时期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王权和教权的关系,无法看出当时推崇信仰自由,排除D项。故选B项。 8.1904年12月《时报》刊载评论:“今日中国之言革新,不论保守党、进步党、急激党,莫不公认教育为当今唯一之问题矣。即就教育而论,不论官立学堂、民立学堂,莫不公认师范为当今唯一之急务矣。”这反映了清末A.“新政”以教育改革为第一要务B.各政治派别均主张兴办官立学堂C.废除科举推动了教育的发展D.时代变革对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1904年12月《时报》刊载评论强调了教育和师范教育的重要性,这体现了时代变革对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D项正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并不是“以教育改革为第一要务”,A说法违背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设立官立学堂为主,而是“不论官立学堂、民立学堂,莫不公认师范为当今唯一之急务矣”,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的,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9.1840年,林则徐说:“诸夷中惟米利坚(美国)及佛兰西(法国)尚足与之(英国)抗衡……自英夷贸易断后,他国颇皆欣欣向荣。盖逐利者喜彼绌而此赢,怀忿者谓此荣而彼辱。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间相暌。”林则徐意在()A.利用列强间矛盾维护国家安全B.向西方学习以解决鸦片问题C.强调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D.师夷长技以挽救统治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英夷贸易断后,他国颇皆欣欣向荣。盖逐利者喜彼绌而此赢,怀忿者谓此荣而彼辱。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间相暌。”可知林则徐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牵制,以夷治夷,从而维护国家的安全,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向西方学习以解决鸦片战争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息是hi利用列强间的矛盾维护自我安全,并非是强调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排除C项;提出“师夷长技以挽救统治危机”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且材料未涉及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维护统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0.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在根据地先后创造了“豆选"(在代表候选人的碗里放豆,得豆多者当选)“香选"(用香在写有候选人名字的纸上烧圈,烧圈多者当选)等基层普选方式,直接选出乡代表、区议员.县议员、特区议员。这些选举方式 A.夯实了中共局部执政的民意基础B.体现了根据地直接民主的全民性C.扩大了基层苏维埃政权的代表性D.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革命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豆选”“香选”均是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民主选举的方式,夯实了中共局部执政的民意基础,A项正确;材料中的民主属于间接民主,排除B项;材料与扩大基层苏维埃政权的代表性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当时处于第二次国共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1.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一系列革故鼎新活动,革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娼妓、鸦片、赌博等社会恶习。同时,采取措施树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平等互助、艰苦创业等社会新风气。革故鼎新活动()A.树立了人民大众的主体意识B.确立了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C.提供了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D.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革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娼妓、鸦片、赌博等社会恶习……”,可以看出通过对旧中国陋习的革除,树立社会新风气,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的主体意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马列主义,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12.1951年3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自4月1日起,用人民币按1:9.5的比价,收回东北银行和内蒙古人民银行发行的地方流通券。10月1日,决定在新疆发行有维吾尔文的人民币在全国流通,同时停止使用并限期收回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银元券。中央人民政府的举措旨在()A.发展金融与提振经济B.统一货币与抢占市场C.因地制宜与改善民生D.统一财经与巩固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收回东北银行和内蒙古人民银行发行的地方流通券,同时停止使用并限期收回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银元券,这些都属于新中国统一财经、巩固政权的措施,D项正确;这一时期术语经济的恢复时期,发展金融 与提振经济不属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史实,排除A项;B项统一货币与抢占市场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题中主要是在金融领域的恢复措施,不涉及改善民生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3.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二中全会是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是历史转变点”。林伯渠也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历史上转变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工作会议’”。“历史的转变点”是指()A.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B.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已经覆灭D.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准备工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正如林伯渠也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历史上转变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工作会议’”,A项正确;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已经覆灭的标志是渡江战役攻克南京,排除C项;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准备工作是在新政协的召开确立的,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1960年6月,毛泽东指出,1958、1959年我们曾经讲数量,今年要讲质量、品种,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同时,他认为“二五”计划后三年(1960—1962年)的指标“仍然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还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中国()A.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B.经济建设已经摆脱艰难困境C.对“左”倾错误进行全面反思D.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毛泽东指出,1958、1959年我们曾经讲数量,今年要讲质量、品种,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可得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已经认识到建设的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调整,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D项正确;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全面”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93%下降到28.61%,材料主要说 明我国A.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B.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C.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给出的史实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后取得了显著地成效,这也表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逐渐完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C选项错在“观念”上;D选项错误,与题意相悖。16.20世纪80年代,外汇市场存在官方汇价市场和外汇调剂市场,外汇调剂市场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明显高于官方汇价市场。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同时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1994年汇率改革()A.有利于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B.加大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C.导致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D.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同时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可知,1994年,通过汇率改革,中央统一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并提高了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数据体现了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这刺激了出口,从而助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C项正确;“有利于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夸大了我国汇率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提高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价,能推动我国商品出口,缩小对外贸易的逆差,排除B项;我国于21世纪初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为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形成“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遂造成了“国 弊家丰”的严重局面……东晋、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实行“土断”。户籍上,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材料二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东晋、南朝政府“土断”的背景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归纳草原民族中原文化认同的途径及目的。【答案】(1)背景:国家战乱,北民大量南迁;侨人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豪门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的交流;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扩大了兵源;缓和了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分,答出三点即可)(2)途径:祖源认同(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目:获得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材料“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可分析出国家战乱,北民大量南迁;根据材料“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可分析出侨人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根据材料“形成‘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可分析出豪门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意义:根据材料“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可分析出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可分析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扩大了兵源;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缓和了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根据材料“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可分析出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分,答出三点即可)【小问2详解】途径:根据材料“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可分析出祖源认同(改姓或攀附 华夏族祖先);根据材料“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可分析出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目的:根据材料“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可分析出获得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受气候、棉花生产特性等自然因素影响,中国棉花主要产区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江苏、陕西等省。民国时期,这些省份的棉花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1914年,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为4124千亩.1937年增至12760千亩。近代中国棉花的消费对象主要是.上海、天津、汉口以及华北4省的华商纱厂、日本纱厂以及日本本土纱厂。这一时期新增的棉花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毗邻纱厂或近代交通线的地方,如山东棉花种植集中在黄河以北、小清河流域、津浦沿线一带。由此可见,棉花种植所引发的农村经济结构变动是区域性的。——摘编自王建《市场导向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材料二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实业家开始注意中国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问题。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曾呼吁改良中国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并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探索,优质棉种试种在第三年获得成功,产量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不久,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并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开辟了更大规模的植棉试验场,推广美国优质棉种。——摘编自戴鞍钢《民族工业与近代中国农村》(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民国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初年工商界的植棉改良行动进行评价。【答案】(1)有利条件: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料;近代棉纺织技术的传播;交通便利。(2)评价:传播传播植棉改良知识,引入并推广了优良品种,提高了棉花的产量,有助于棉花种植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改良行动不能从根本上挽救中国。 【解析】【详解】(1)有利条件:根据材料“民国时期,这些省份的棉花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可知,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近代棉纺织技术的传播;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新增的棉花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毗邻纱厂或近代交通线的地方,如山东棉花种植集中在黄河以北、小清河流域、津浦沿线一带”可知,交通便利。(2)评价:根据材料“并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并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开辟了更大规模的植棉试验场,推广美国优质棉种。”可知,传播传播植棉改良知识,引入并推广了优良品种,提高了棉花的产量,有助于棉花种植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改良行动不能从根本上挽救中国。【中国的基层民主建设】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这个文件对整个解放区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明确规定了政权建设中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原则。村(乡)、区、县人民代表会议的建立,有一个发展过程。开始阶段,一般都以贫农团和农会作为临时政权机构,之后才召开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村(乡)、区人民代表会议,作为村(乡)、区的正式权力机关,并由人民代表会议选举政府委员会。在村(乡)、区人民代表会议基础上,又召开县一级的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县政府委员会。——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自治最突出的进展是实行“海选”,即村主任领导人完全由村民提名和选举产生。“海选”是授权机制的一大突破,即村委会干部的权力由本村村民所授予,从机制上保证干部更好地为村民负责和服务。当村主任由指定候选人和,上级派定候选人变为村民直接提名和选举村主任后,实际执掌村庄公共权力的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举方式由少数党员选举的方式受到冲击。为此,在一些地方,村支书实行“两票制”和“两推一选”制,其共同特点是扩大村党支书的民意基础。中央甚至提倡先选村主任,选不上村主任就不要再参加选村支书了。——摘编自徐勇《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解放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基 层民主建设相同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启示。【答案】(1)相同点:都坚持党的领导;都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和保障;都具有广泛的民主性;民主机构都由村民选举产生,对村民负责;都推动了基层民主建设。(任答四点即可)(2)启示:基层民主建设需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法律是推动基层民主建设的有力保障;基层民主建设需随时代发展不断推进。(任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二“其共同特点是扩大村党支书的民意基础”并结合所学解放战争时期政权建设的史实可知,都坚持党的领导、都推动了党领导下的基层民主建设;根据材料一“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并结合所学村民自治的史实可知,都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根据材料一“并由人民代表会议选举政府委员会”和材料二“村民自治最突出的进展是实行‘海选’”可知,都具有广泛的民主性、民主机构都由村民选举产生,对村民负责。(2)根据材料二“其共同特点是扩大村党支书的民意基础”可知,鼓励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制度创新;根据材料一“陕甘宁边区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这个文件对整个解放区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可知,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法律;结合所学基层民主建设的史实可知,结合时代发展持续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革命战争时期的毛泽东诗词不仅表达了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还记录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第一首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区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满湘(注:在湖南省)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第二首风云突变,军阈重开战。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①》,1929年秋【注释】①蒋桂战争,指1929年春发生于国民党南京军阀蒋介石和广西(简称“桂") 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战争。第三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磷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1935.10【注释】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根据材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以“毛泽东三首诗词里的革命史”为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毛泽东三首诗词里的革命史毛泽东的三首诗词反映了1927年秋收起义、根据地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长征等史实。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八七会议,提出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受党中央委托,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首诗词就是反映秋收起义的历史,表明了工农革命的性质和军队的名称,起义的时节和区域.以及农民反抗地主剥削的斗争内容。》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转向井冈山,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首诗词反映了蒋桂战争期间,根据地不断壮大,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革命出现转机。1935年10月,红军越过岷山,即将胜利,第三首诗词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以上三首诗词,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答题第一步,结合每首诗词的时间和内容提取包含的历史信息,如:秋收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军阀混战、长征等历史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历史信息,写历史短文,包含每首诗词的背景、内容和评价。毛泽东三首诗词里的革命史毛泽东的三首诗词反映了1927年秋收起义、根据地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长征等史实。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八七会议,提出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起义。1927 年秋,毛泽东受党中央委托,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首诗词就是反映秋收起义的历史,表明了工农革命的性质和军队的名称,起义的时节和区域.以及农民反抗地主剥削的斗争内容。》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转向井冈山,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首诗词反映了蒋桂战争期间,根据地不断壮大,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革命出现转机。1935年10月,红军越过岷山,即将胜利,第三首诗词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最后作总结,以上三首诗词,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5 09:40:04 页数:13
价格:¥2 大小:33.3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