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北京四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三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45年,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开启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篇章。作品把戏曲、民歌精髓有机融入歌唱、吟诵、道白之中,既有传统戏曲中的抒情写意,又有传统唱段的押韵方式,其音乐戏剧性思维也从我们传统板腔体戏曲中继承发展而来。这部作品被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创作出的本土化歌剧的第一个典范作品。1953年,《小二黑结婚》引起广泛的关注。创作者放大了民族戏曲因素,不局限于一个剧种,不拘泥于固定唱腔,通过与戏曲元素的“捏合”进行民族歌剧再创造。不过其风格和创作方法仍不离戏曲的“板腔体”。随后的《刘胡兰》《江姐》均受到其影响。另一类作品则是借鉴民族歌剧的风格,在体裁上却尝试向西洋经典歌剧的“标准”形态靠拢,如《星星之火》。还有《草原之歌》,尝试以更接近西洋歌剧的音乐形态和美声唱法来表现藏族的故事。1987年,歌剧《原野》再次掀起了我国歌剧创作高潮。作品通过我国民族戏曲念白,采用多调性思维与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古诗词吟诵和戏曲念白以及说唱艺术的形式极具有中国特色。歌剧一经推出便获得人们的高度赞誉,更在美、法等国家上演并大获全胜。近年来,我国歌剧创作体现出新时代的新风气。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人民歌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展现中国时代风貌。《大地颂歌》《骆驼祥子》《长征》等原创歌剧应运而生,其中《长征》中的经典唱段《三月桃花心中开》一经面世,就被人们争相传唱。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毛女》是对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积极回应。B.《星星之火》是体裁、内容上尝试向西洋歌剧“标准”靠拢的作品。C.歌剧《原野》在国内引发创作高潮,在国外上演也获得很大成功。D.《大地颂歌》《骆驼祥子》等作品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2.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歌剧的理论自觉B.中国歌剧的革命样本C.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D.中外歌剧的互相借鉴材料二歌剧是以音乐承载戏剧的舞台艺术,音乐和文学脚本是歌剧的灵魂与血肉。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我国歌剧史上不乏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搭档。歌剧《江姐》的作曲家汇集了四川民歌、四川清音、川剧高腔等传统音乐音调,汲取江浙一带传统曲艺、剧种中的音乐元素,使得全剧的音乐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又和谐统一、现代感十足。歌剧的脚本作者,在重庆参加过革命活动,和战友们两下江南,三进川东,观察民情,体验重重,几易其稿,最后呈现出一幕幕经典的戏剧场景。在文学文本到歌剧脚本的转换过程中,脚本作者压缩文学文本,设置戏剧结构;作曲家则根据自身的创作技巧、创作风格,统筹各种要素。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作曲家会将原本的情节内容扩充为抒情段落。以歌剧《雷雨》为例。莫凡身兼作曲家、脚本作者,对原著中的人物及人物关系、戏剧结构、戏剧场景进行删减压缩,集中凸显歌剧的抒情效果。在“繁漪喝药”的情节里,莫凡运用歌剧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来抒发人物内心的情绪,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冲突。在“母子相遇”的情节中,他则通过终场式的重唱将歌剧的情绪推向高潮,以此来弥补由于鲁大海的角色缺失导致的戏剧张力的缺口。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在创作中二者必然会心有灵犀。B.《江姐》的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融合了地方民歌、传统曲艺的音乐元素。C.脚本作家根据创作情况对作品情节进行压缩,或将情节改为抒情段落。D.莫凡改编的《雷雨》由于对原著删减压缩,导致了戏剧张力不够的问题。材料三同一种题材,拍成影视剧与排成歌剧,后者的受众群体与前者存大天壤之别。原因何在?歌剧本身的艺术特质如咏叹调、宣叙调难免让不少观众难以理解、望而却步。使歌剧艺术处于曲高和寡的境地。诚然,当下的大多数中国歌剧创作在音乐方面也做出了调整,但与大众的审美接受水平尚有一定的距离。此外,低成本、碎片化的娱乐习惯,求快、求新的娱乐心态,使得短视频这种不用费思量的现看方式大受欢迎。歌剧等剧场艺术的审美及文化功能遭到了极大的消解或解构。 艺术创作固然应该坚持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但艺术创演团队也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使艺术作品喜闻乐见。比如歌剧的创演团队利用短视频的无限潜能,使歌剧艺术能够在短视频、直播等公共传播领域得到宣传和普及,使得更多民众认识和了解歌剧。短视频的互动还可以为艺术家与大众搭建沟通的平台,观众可以以弹幕评论等方式发表个人观点,艺术家可以从观众的反馈中加深对民众审美的认知,此种双向互动必将为艺术发展带来良性动力。电视文化节目《声入人心》《经典咏流传》,就是通过各种媒介,诸如电视、爱奇艺、芒果TV,各音乐网站等多层同步传播,极大地拓展了节目传播渠道,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声入人心》开始定位为推广美声唱法的小众节目,从冷门不被看好到深受好评,甚至被赞誉为“美声殿堂级之作”,这离不开节目制作组的精心策划、突破创断。4.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歌剧艺术曲高和寡的状况与本身的艺术特质是相关联的。B.求新、求快的娱乐心态消解、解构了歌剧的审美及艺术功能。C.歌剧艺术既应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也需考虑大众的审美水平。D.《声入人心》等节目的成功无疑给了歌剧艺术传播方式一些启示。5.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我们该如何让歌剧在当代中国更好地焕发活力。【答案】1.B2.C3.B4.B5.①歌剧创作应“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时代风貌或展现中国特色、中国精神。②将传统戏曲和民族音乐融入歌剧创作。③作曲家和脚本作者在歌剧创作中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④创演团队应借助各种媒介,推广歌剧艺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星星之火》是体裁、内容上尝试向西洋歌剧‘标准’靠拢的作品”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另一类作品则是借鉴民族歌剧的风格,在体裁上却尝试向西洋经典歌剧的‘标准’形态靠拢,如《星星之火》”可知,《星星之火》只是在体裁上尝试向西洋歌剧“标准”靠拢的作品。 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一可知,文章回顾了从建国以来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从开篇之作《白毛女》写起,历数了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作品,如放大了民族戏曲因素的《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江姐》等;向西洋经典歌剧的“标准”形态靠拢的《星星之火》等。所以,该篇文章的标题最恰当的是“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创作中二者必然会心有灵犀”说法过于绝对。从材料二第一段中“我国歌剧史上不乏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搭档”可以推知,虽然创作中二者心有灵犀的很多,但并非全部。C.“脚本作家根据创作情况对作品情节进行压缩,或将情节改为抒情段落”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三段中表述为“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作曲家会将原本的情节内容扩充为抒情段落”,是“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并非所有情况。D.“导致了戏剧张力不够的问题”说法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在‘母子相遇’的情节中,他则通过终场式的重唱将歌剧的情绪推向高潮,以此来弥补由于鲁大海的角色缺失导致的戏剧张力的缺口”可知,作者已经通过终场式的重唱弥补了戏剧张力的缺口,并没有导致戏剧张力不够。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求新、求快的娱乐心态消解、解构了歌剧的审美及艺术功能”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二段的表述为“求快、求新的娱乐心态,使得短视频这种不用费思量的现看方式大受欢迎”“歌剧等剧场艺术的审美及文化功能遭到了极大的消解或解构”,只是“遭到了极大的消解或解构”,并非“消解、解构了歌剧的审美及艺术功能”。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年来,我国歌剧创作体现出新时代的新风气。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人民歌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展现中国时代风貌”可以总结出:歌剧创作应“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时代风貌或展现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从材料一第一段“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开启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篇章。作品把戏曲、民歌精髓有机融入歌唱、吟诵、道白之中,既有传统戏曲中的抒情写意,又有传统唱段的押韵方式,其音乐戏剧性思维也从我们传统板腔体戏曲中继承发展而来。这部作品被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创作出的本土化歌剧的第一个典范作品”可以总结出:歌剧将传统戏曲和民族音乐融入歌剧创作。从材料二第一段“歌剧是以音乐承载戏剧的舞台艺术,音乐和文学脚本是歌剧的灵魂与血肉。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我国歌剧史上不乏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搭档”以及后文中通过具体剧目的例子可知,作曲家和脚本作者在歌剧创作中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最后,从材料三第三段“艺术创作固然应该坚持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但艺术创演团队也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使艺术作品喜闻乐见”可以总结出:创演团队应借助各种媒介,推广歌剧艺术。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论贵粟疏西汉晁错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 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1】,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2】;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3】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天下安宁。(有删节)注释:【1】当具:指准备交赋税的时候。【2】倍称(chèn)之息:加倍的利息。【3】渫(xiè):分散,流通。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农,则不地著著:附着,指定居B.赋敛不时时:时常C.鬻子孙以偿债者矣鬻:卖D.爵者,上之所擅擅:专有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非能耕而食之而畜积未及者B.织而衣之也方今之务C.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D.民贫,则奸邪生终岁不制衣则寒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国家)虽然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好像并不能禁止(他们) B.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C.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那些能交纳粮食从而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D.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大恩德9.下列对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以古圣王统治状况与当今政治局面进行正反对比,引出下文应使民务农的话题。B.作者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C.作者指出,当朝政治“损有余,补不足”,不利于民心归附和百姓得利,应当改革。D.全文围绕“重农贵粟”的政治主张,指陈时弊,逐层深入,论述严密,富有说服力。10.本文中晁错提议“贵栗”,具体措施是什么?预期效果有哪些?【答案】6.B7.D8.A9.C10.措施是:让百姓交粮给政府,来求赏或免罚。效果是:①君主/政府的粮食充足;②贫苦百姓的赋税减少;③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④边塞粮食充足,粮食得以流通;⑤社会安宁稳定。【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B.时,预定的时候。“不时”才是“时常、经常”的意思。句意:征收赋税没有一定的时候。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而,连词,表承接。句意: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而,连词,表转折。句意: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B.之,代词,他们。句意:织布匹给他们穿。之,助词,的。句意:如今的迫切任务。C.以,介词,因为。句意: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以,介词,用、拿。句意: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 D.则,就。句意: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则,就。句意: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A.“虽”,“即使”;“犹”,“还”。句意: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损有余,补不足”错误,“不利于民心归附和百姓得利”的政治不是“损有余,补不足”,而是“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问:依据“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概括出具体措施是:让百姓交粮给政府,来求赏或免罚。第二问:依据“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可概括出“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依据“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可概括出“边塞粮食充足,粮食得以流通”;依据“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天下安宁”可概括出“社会安宁稳定”。参考译文: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因饥饿而死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 早已作好了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现在农户中一家如果有五口人,当中去服徭役的,就有两个以上;能耕作的田地,却不超过一百亩;这一百亩地所能收的粮食,也没有超过一百石。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暑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征收赋税没有一定的时候,早上下令,晚上就改了。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如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 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天下就会安宁了。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②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③子曰:“民之于仁也,基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1)翻译划线语句,并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2)请分条概括②③两段材料中孔门师生对“为仁”的态度。【答案】(1)工匠想要做好他的事务,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这句话用类比(比喻)的手法,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形象有力地表明,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2)②殒身不恤(奋不顾身)③努力(勇于)为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理解句子表达效果能力。“善”,做好;“利”,使……锋利。这句话是子贡问孔子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认为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因为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对偶的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孔子为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这一问题就联系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即工匠想要做好他的事务,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所以本句话使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②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所以这句话表明为了仁要有“殒身不恤”的态度。③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民众对于仁的需要,超过对水火的需要。水和火,我看见有人死在里 面,却没有见过有为实行“仁”而死的。所以这句话表明为了仁要不断地努力。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蓦mò山溪①辛弃疾赵昌父②赋一丘一壑③,格律高古,因效其体。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拙。高处看浮云,一丘壑中间甚乐。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钓前溪月。病来止酒,辜负鸬鹚杓sháo(酒具)。岁晚念平生,待都与邻翁细说。人间万事,先觉者贤乎?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注释:①1195年,辛弃疾于福建任上被弹劾罢官,本词作于作者退隐田园之后。②赵昌父:辛弃疾好友,于1196年辞官归乡,居住之地与辛弃疾相邻。③一丘一壑:作者退隐之地有小丘和沟壑,后即成为作者退隐之地的代称。①先觉者:赵昌父归乡稍晚于作者,作者戏称自己是“先觉者”。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莫嘲吾拙”意思是:朋友不要嘲笑我“饭蔬饮水”这样愚拙的生活状况。B.“尚何堪?堪钓前溪月”表明作者已年老体衰以致田园生活都无法好好享受。C.“待都与邻翁细说”中的“待”“细”体现了作者与邻里好友之间相处的状态。D.“一枝开”中的“一”字写出梅花的早开,更体现出梅花对春意的先知先觉。13.辛弃疾词中多用典,下列对本词用典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饭蔬饮水”典出《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B.“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典出《孟子》,烛之武拒绝佚之狐的请求时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鸬鹚杓”典出李白《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D.“先觉者贤乎”典出《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14.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词蕴含了哪些思想情感。请分条作答。【答案】12.B13.B14.①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坚守。如“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拙”,“高处看浮云”。 ②醉心田园生活的快乐与满足。如“一丘壑中间甚乐”,“堪钓前溪月”。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幽愤。如“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钓前溪月”。④对热衷钻营功名富贵小人的嘲讽。如“高处看浮云”,“功名妙手”。⑤和邻里好友与大自然相处得和乐融洽。如“岁晚念平生,待都与邻翁细说”,“人间万事,先觉者贤乎?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表明作者已年老体衰以致田园生活都无法好好享受”错。“尚何堪?堪钓前溪月”,现在老了,还有什么可以,能钓前溪月,表明作者醉心于田园生活的快乐与满足。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典出《孟子》”错。这两句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意思是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词蕴含了多方面思想情感:第一,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坚守。如“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拙”,“高处看浮云”。意思是吃蔬菜喝水,客人不要嘲笑我笨拙,运用《论语·述而》颜回的典故,写诗人吃粗陋的饭食仍然淡泊安然,不慕名利。诗人身处高处远离世间名利浮云,自得其乐。由此可以概括出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情感。第二,醉心田园生活的快乐与满足。如“一丘壑中间甚乐”,“堪钓前溪月”。一山一壑中间很快乐地生活着,还有什么可以,能钓前溪的明月这样逍遥自在。由此看出诗人满足于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第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幽愤。如“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钓前溪月”。运用烛之武的典故,说明壮年时未得重用,年老隐居田园,表达内心的幽愤之情。 第四,对热衷钻营功名富贵小人的嘲讽。如“高处看浮云”,身处高处远离世间名利浮云,心境淡泊,自得其乐;“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对功名利禄的攫取,壮年时都不如别人,更何况是年老的时候,表明诗人对名利的淡泊核对汲汲于富贵的讽刺;第五,和邻里好友及大自然相处得和乐融洽。如“岁晚念平生,待都与邻翁细说”,意思是岁晚念一生,等都与邻居老翁仔细解释,表明诗人淡然看待过往;“人间万事,先觉者贤乎?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人间万事,首先发现的是贤能的人吗?深雪中,一枝梅花盛开,先觉知春天的讯息,写诗人在大自然中惬意地生活。15.默写。(略)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向南公元1097年的海南是怎样的呢?孤悬海外的一个岛,像一个被关在家门外的落拓弃儿,漫无边界的海水箍出貌似柔软却比岩石更坚硬的边界,路延伸到这里戛然断了,不再通向远方,仅能够年复一年默默眺望,望断夏水春水冬水以及浩荡秋水了。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初抵海南岛时住的是一间废弃的官舍,残垣断壁,瓦片四处破损,风来风去,上下哗哗作响。岛上雨多,雨来了,一夜得把床移这里又移那里。但最终他们连这样的房子也住不下去了,朝廷不许他住,扫地出门。他冷笑几声,抬腿出门。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 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些质朴的人做点什么。他曾在岛上凿过井。那时他刚到达海南,见当地无洁净的水可饮,于是绕着城墙低头细查。起先没有人相信这个老夫子有这能耐,以为装腔作势,以为装神弄鬼。不料,他手指某处说有泉,再指一处说也有泉。居然真的有,一下子就凿出两口井,清澈而甘甜。岛上无医无药,病倒了,当地人唯一的办法是到庙里祷告,并把从大陆运来的牛杀掉祭祀神明。他很着急,他必须以一己之力有所改变。热带丰沛的阳光与雨水之下,植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兴旺生长。群山上、野地里,人们看到这个姓苏的高个子,穿着短衣短衫终日忙忙碌碌。他采草药,也研究草药,他给人看病,他采药让他们服下,他治好他们的病。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 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有宋一代,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他的老家四川曾流行一个传说:当年山川草木以所有的精华竭力打造了绝世才子,他一出生,当地老彭山便秃了,直到他去世,草才重新发芽,树才重新长叶。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取材于林那北的同名散文)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次第:依次B.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苟且:得过且过C.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跌宕:起伏无常D.诗句里款款跳动起款款:慢慢地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对海南岛的描写,烘托了苏轼去海南前的黯然心境。B.苏轼给自己建的茅草屋取名,表现了他苦中作乐的豁达精神。C.文中列举苏轼在海南创作的篇数,是为了突出他的笔耕不辍。D.写海南岛宋代就出了十二位进士,从侧面反映了苏轼的贡献。17.作者在文末叙写了苏轼老家四川的传说,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1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画线句的具体含义。 【答案】15B16.C17.①让苏轼的一生染上了传奇色彩,突出了苏轼的才华绝世;②照应前文苏轼在海南传播文化的功绩,引出下文作者对苏轼带给海南巨大影响的思考;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18.①苏轼到了海南岛并没有消沉沮丧,而是乐观顽强地造福当地的百姓。(或海南岛让被贬谪的苏轼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苏轼也乐观顽强地造福当地的百姓。)②“安慰”是指海南岛上植物旺盛的生命力给了苏轼好好活下去的信念;③椰子树高大笔直,仿佛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让苏轼感受到了知音般的精神慰藉;④淳朴敦厚的岛上居民用他们的善意温暖了苏轼;⑤“回馈”是指苏轼查找并让人凿了两口井,为当地人民解决饮用水问题;⑥苏轼为改变当时无医无药的状况,亲自为岛上居民采药治病;⑦苏轼在海南传道受业解惑,大开教育之功,改变了海南文化水平落后的状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B.“苟且”在这里是暂且的意思。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是为了突出他的笔耕不辍”错误。文中写到“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可知这里面是为了表现苏轼对海南的不舍。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这一段是写到苏轼的老家四川曾流行的关于苏轼的一个传说,从而让苏轼的一生染上了传奇色彩,当年山川草木以所有的精华竭力打造了苏轼这一绝世才子,从而突出了苏轼的才华绝世。 本段是通过传说来表现苏轼的才华绝世,而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的时候,他开始在海南传播文化,做起了教书先生,所以这一段对苏轼绝世才华的描写和上文苏轼在海南传播文化的功绩相照应。而下文写到九百年后的今天,当“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到是不是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从而写出了作者对苏轼带给海南巨大影响的思考,所以这一段叙写苏轼老家四川的传说引出了下文。对传说的描写,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的把握能力。当年苏轼被贬海南岛的时候,他也曾心灰意冷过,但是岛并不荒凉,当他看到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他想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海南岛上植物旺盛的生命力给了苏轼好好活下去的信念,给了苏轼“安慰”。当地的黎族百姓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他又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应他们的敦厚善良温暖了苏轼。苏轼也“回馈”了当地这些质朴的百姓:他曾在岛上让人凿出两口井,清澈而甘甜,为当地人民解决饮用水问题;岛上无医无药,他采草药,也研究草药,给人看病治病;他又摇身一变,变成了教书先生,在海南传道受业解惑,大开教育之功,改变了海南文化水平落后的状况。所以苏轼到了海南之后,是海南的人、物“安慰”了他,让他有好好活下去的信念,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苏轼也“回馈”了当地的百姓,乐观顽强地造福当地的百姓。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19.语言基础运用①在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一书中,传主个人从小到大的一张张照片牵出回忆的线头。②顺着线头,作者往下编织索引,往事历历呈现。③当那些有过共同岁月经历的人们,对号入座地找到了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场景并会心一笑之后,他们便又被作者对时事的酷评和苛责牵引到形而上的思索之中。④正是在这些夹叙夹议的嬉笑怒骂中,流露出作者闪光的智慧。⑤她以作家的敏感直觉,【甲】加上史学家式的举证和分析,【乙】弥补了枯燥的历史词典和教科书的不足。⑥传主不用“我”而用第三人称“她” 来指代和叙事,将叙述者从繁冗的历史琐屑中抽离出来,使所有的论述有了公正客观和旷远的意味。(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句中加点词“历历”不可以写作“厉厉”。B.第③句中“对号入座”这个成语用错了。C.第④句是病句,应该删掉句中的“在……中”D.第⑥句中画线部分的双引号可以删掉。(2)“构筑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二战以后的法国民间史”这句话若要加在第⑤句中,最合适的位置是(填写甲或乙)。【答案】(1)D(2)乙【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字形、标点、成语、病句的综合运用能力。A.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非常清晰。厉厉:形容憎恨。此处形同往事清晰呈现,写作“历历”正确。B.对号入座:现在常用来比喻有些人沉不住气,对于未点名的批评自己跳出来认账。用在此处不合语境,使用错误。C.“在……中”误用导致原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该去掉。D.“画线部分的双引号可以删掉”错误,此处引号作用为表示强调,不能删去。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以作家的敏感直觉”“加上史学家式的举证和分析”都是“构筑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二战以后的法国民间史”的前提条件,故句子应该放在其后,即乙处。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20.按题目要求写作。很多同学有用搜题软件搜索答案的习惯。对于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呢?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答案】例文: 对于很多同学用搜题软件搜索答案的习惯,要辩证地去分析。搜题软件是寻找解题思路的工具,客观上具有答疑的功能,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别,关键是看同学怎样使用。如果为了提升解题能力,搜索解题过程和思路,就会有助于学业发展;如果仅仅为了搜得答案应付学业,那就成了一个不良习惯。因此,使用搜题软件最重要的是人的观念,劝告那些使用软件应付学业的同学能转变思想,正确合理地去使用,以促进学习的进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这是一道议论类的题目。题目是问对很多同学用搜题软件搜索答案的习惯阐述自的观点看法。搜题软件有答疑的功能,是学生寻找解题思路的工具,也有可能成为部分同学抄答案的“捷径”,利弊兼有。谈看法无论是认可或不认可,言之成理就可以。一种观点认为搜题软件有不利因素,部分学生直接看答案,没有学会独立思考,解题能力会下降;一种看法认为要正确使用搜题软件对学习有力,提供解题思路,提高同学的学习能力;一种认为关键是使用者如何使用搜题软件。行文思路上,如认可软件的作用,可阐述要正确使用搜题软件,做到有广度和深度地利用搜题软件学习。如不会的题先思考,思考到再想不出再查;答案出来慢慢往下滑,看与自己的思路是否有出入,看到哪一步就会了然后赶紧自己做;一些题做完后查一查,有时能发现新的方法。也可以阐述搜题软件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别。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搜题软件完全看人怎么用,有的人拿来学习知识,了解解题思路;有人只是为了搜答案。所以要改变学生的观念,留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不是学会正确答案。这个思路转变很重要。外界的发展永远阻断不了,只是人的欲望驱使与自己的自制力强弱的问题而已。立意:1.软件只是工具,关键是能否正确使用。2.软件使用者的观念要正确引导。3.正确使用软件,提高学习能力。21.学校在期中考试之后将组织同学们去颐和园秋游,请你以年级组的身份拟写一则通知,向同学们说明相关事宜。要求:信息明确,语言简明。【答案】例文:通知 全体高三同学: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和热爱自然科学的精神,本学期学校拟定于X月X日组织高三学生去颐和园秋游,集合地点是学校大门口,出发时间是8:45,返程时间是16:00,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集合。如遇雨天或特殊情况则改期,另行通知。高三年级组X年X月X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通知的能力。题目要求以年级组的身份拟写一则通知,向同学们说明学校在期中考试之后将组织同学们去颐和园秋游。通知首先要写上称呼,是全体高三同学,可以说明秋游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和热爱自然科学的精神。还要写清楚集合的地点,出发的时间和返程的时间,最后写上署名和日期。22.请以“你好,未来!”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答案】例文:(1)你好,未来!2022年让我们从冰雪奥运开始,迎接新生!这一天,一片寒冰,一片白雪,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在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那一日,十四亿人民的热情与期盼,即将点燃奥运的圣火!我们坚信,这片冰雪,会让中国再一次创造奇迹,谱写辉煌的天地!2022,面向未来,新的一年准备好了!奥会准备好了!运动员们准备好了!中国,准备好了!世界,准备好了!让我们,一起向未来!(2)未来可期你好,未来无论多么严寒难捱的冬都不过是春的暖场就像千帆过尽的人生 必定是多起多彩的旅程你看昨天石头为王的山坡上今天不是已经隐隐泛青你看恐怖如暗渊狱火的噩梦不是在睁眼的那一刹消失无踪你看即使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霜雪都消失于那一派暖意融融这都是春的力量啊谁不曾被扼住命运的咽喉一息尚存就是郁郁葱葱醒来吧醒来吧未来已来就在那,梦想升起的地方就在那,在这圆梦的季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抒情性命题作文,让以“你好,未来!”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首先,理解题干的用意,以“你好,未来”为开头,实际上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的向往和期许。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对未来的生活有不同的追求和规划,有向往,有期待,可能也有迷茫和困惑,那么,在写作过程中要把高中学生作为抒情的主体,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某种情愫。因为“你好,未来”的情感倾向是积极向上的,所以考生对抒发的情感要有所选择。 对“你好,未来”的解读是写作的关键。考生要充分理解“未来”的内涵,明确写作角度和中心主题,这样才会脱颖而出。可以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或表达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希望。“你好,未来!”里有态度、有倡议、更有行动方案,可以倡导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宣扬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中国精神,抒写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向往。注意表达方式是抒情,感情要真挚,多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思想要积极健康。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3.作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应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请以“说人才”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说人才人才,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高瞻远瞩谋划人才事业布局,大刀阔斧改革创新,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钱学森,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与钱伟长、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人才让中国扬眉吐气!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步入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奏响人才强国的时代乐章。爱才重才,为人才强国谋篇布局。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集聚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的历史。从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人才强国谋篇布局。百年大党求贤若渴、爱才重才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接续投身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精彩动人的篇章。 改革创新,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因此,释放人才活力是改革的“必答题”。从完善人才培养到改进人才评价机制,从畅通人才流动到激励人才发展……一项项举措环环相扣,协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日臻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厚埴沃土,以人才报国汇聚合力。一身本领投伟业,一片丹心为报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更须汇聚起各类人才的合力。伴随着新时代“横琴方案”“前海方案”的出炉,越来越多港澳青年人才来到内地创业兴业;聆听着雄安这座“未来之城”拔节生长的声音,五湖四海英才齐聚共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大量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纷至沓来……如今,祖国已厚植成长沃土,搭建广阔舞台。既如此,我辈就更需弘扬家国情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让自己汇入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矢志报国、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聚天下英才,续百年华章。奋进新征程,在人才事业发展的春天里,国家要广聚天下英才,为人才强国谋篇布局,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奋进新征程,在祖国事业发展的春天里,我辈更应努力成为人才,汇聚合力,奏响人才强国的时代乐章,为续写百年华章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材料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尊重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质量,营造优秀的人才培养环境,多方吸引人才、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我们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高质量培养的目标。千秋伟业,人才为先,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新中国百年梦,更是要人才先行。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由此看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是要求我们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保护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梦。立足于新时代青年的身份,我们欣喜于生逢盛世,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人生舞台,个人发展遇到了更好的机遇,因此,我们要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成为合格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试题要求以“说人才”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在行文思路上,可以首先提出人才发展重要性,然后设置分论点,一要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如以“三顾茅庐”的执着和“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包容,全方位让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二要做到慧眼识才,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家喻户晓,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关键在于在上位者是否能识别人才、任用人才。对于人才的识别,要有求贤若渴的精神,要彻底领悟人才的重要性,懂得办天下事就要用天下人,广收贤才,筑巢引凤;三要立足于时代青年的身份,指出如何成为人才:要找准定位发挥自身特长,在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最大化实现自身价值。同时通过不断学习以应对知识更新和迭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具体行动。最后总结全文,时代青年生逢其时,要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一代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在实干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立意:1.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2.千金买骨,招贤纳良。3.磨炼意志,增长才干。4.赢得人才资源,实现民族振兴。24.写作。请以“这,就是标准答案”作为文章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字数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给开头续写的作文题。 试题要求以“这,就是标准答案”作为文章开头。这里审题的重点就在于解读“这”可以是怎样的标准答案?又可以是什么的标准答案?而对于“标准答案”,则可以引发到底怎样的才算是标准答案的思考。比如,对个人学习来说,有的时候我们提倡标准答案,因为这涉及到固定的知识、定理等,得不出标准答案就意味着没有准确掌握这一知识或定理;而有的时候,我们却又会对“这,就是标准答案”打个问号,因为一个唯一限定的标准答案,反而会限制我们学习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对个人发展来说,也许也各有各的标准答案。比如,有人认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标准答案,有人认为“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标准答案,也有人选择带上拳套,奋力搏击作为标准答案。对这些,也许自己问心无愧便是标准答案了,而无需看他人如何评判。而对社会或国家来说,怎样才算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标准答案,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比如,四十多年前,我们找到了改革开放的正确答案。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遇到了许多新问题,而什么又是深化改革、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准答案,也是我们仍在追寻的内容。写作时,以“这,就是标准答案”作为文章开头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内容,在“答案”后添加句号或问号。若添加句号,则表明对“标准答案”是持肯定态度的。对此,可记叙自己在参加某项活动时,一开始较为迷茫,或消极以待,而后或经他人激励或通过自己感悟,终于领悟到不管结果如何,都应该努力去尝试去奋斗,从而得出“哪有什么开挂的人生?奋斗!这,就是唯一的标准答案!”的感悟。也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记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发现的家乡和祖国点滴变化,从而得出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标准答案的感悟。若在“答案”后添加问号,则可通过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具体细节,描述自己在脱离标准答案的束缚后反而激发了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心路历程,从而对“标准答案”进行质疑。立意:1.奋斗就是人生的标准答案。2.一切为了人民是祖国的标准答案。3.改革开放,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准答案。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3 09:51:02 页数:25
价格:¥3 大小:48.9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