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6
2
/26
剩余2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2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我们要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就是要拿丰富多样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即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走向世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就是文化传播的问题。现在有个说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无法苟同这种说法。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只有经过有效传播才能是世界的。花木兰是中国的,可是直到如今,中国还拍不出一部像好莱坞的《花木兰》那样有影响力的影片。大熊猫是四川的,为什么我们没拍出《功夫熊猫》?所以,文化怎样走出去,是一门大学问。历史上,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的文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及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在古代中国,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以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一旦民间信仰和宗教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也有一种情况,是偶然传出去的。历史上,中国文明的很多东西,并非刻意要传播出去的。比如造纸术,是唐朝军队在中亚打了个败仗,俘虏里有造纸的工匠,才把造纸术传了出去。时至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大障碍,是语言。中国应该下决心把中国文化翻译出去,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四书五经都没有国际通行的版本,还是早年传教士翻译的。当然,文化软实力要通过硬实力才能起作用。现在不少外国人学中文,是因为中国人在国际上的生意越做越大,外国人要跟中国人打交道就想学汉语,而不是因为汉语有魅力。但是,他们掌握了汉语,就能够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了。(葛剑雄《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材料二:“历史”与“写的历史”,乃系截然两事。于写的历史之外,超乎写的历史之上,另有历史之自身,巍然永久存在,丝毫无待于吾人之知识。写的历史随乎历史之后而记述之,其好坏全在于其记述之是否真实,是否与所记之实际相合。近人多说写的历史,宜注重寻求历史中事情之因果。其实所谓一事之原因,不过一事之不能少的先行者;所谓一事之结果,不过一事之不能少的后起者。凡在一事之前所发现之事,皆此事之先行者;凡在一事之后所发现之事,皆此事之后起者。一事不能孤起,其前必有许多事,其后必有许多事。写的历史叙述一事,必须牵连叙其前后之事,然其前后之事又太多不能尽叙,故必择其不能少之先行者与后起者,而叙述之。自来写的历史,皆是如此,固不必所谓“新历史”,乃始注重因果也。不过写的历史,所叙一事之不能少的先行者或后起者,有非不能少者。如叙战事之前,先说星见;叙帝王无道之后,即说日蚀之类。然此乃由于各时代史家对于一般事物之见解不同,非其写的历史之目的或方法不同也。写的历史之目的,在求与所写之实际相合,其价值亦视其能否做到此“信”字。历史之活动的事情,既一往而永不再现。写的历史所凭之史料,不过亲见或身与其事者之述说,及与其事情有关之文卷及遗迹,即所谓“文献”是也。此等材料因与所叙之历史直接有关,名曰“原始的史料”。其有对于一事物之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记录,本为写的历史,但因其对于其事物之发生或存在之时较近,后来史家,即亦引为根据,用作史料。此等史料,名曰“辅助的史料”。 历史家凭此史料,果能写出完全的“信”史与否,颇为疑问。世有史家,或为威劫,或为利诱,或因有别种特别的目的,本无意于作信史,如此之流,当然可以不论。即诚意作信史之人,其所写历史,似亦难与历史之实际完全符合。马克斯·诺都有言:客观的真实之于写历史者,正如康德所说“物之自身”之于人的知识。写的历史永不能与实际的历史相合。此言虽或未免过当,然历史家欲作完全的信史,实有许多困难。《易·系辞》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云:“古之人与其不可传者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言尚不能尽意,即使现在两人对面谈话,尚有不能互相了解之时,况书又不能尽言,又况言语文字,古今不同,吾人即有极完备之史料,吾人能保吾人能完全了解之而无误乎?吾人研究古史,固不全靠书籍,然即金石文字,亦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研究历史,惟凭古人之糟粕,而此糟粕亦非吾人所能完全了解。此其困难一也。即令吾人能完全了解古书,又有好学深思之士,心知作书者之意,然古书不可尽信。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式成》,取二三策而已。”历史家固可以用科学方法,审查史料,取其可信者,而去其不可信者。所谓对于史料加以分析工作者:或于书籍文字之外,历史家另有其他可靠的史料。然史料多系片段,不相连属,历史家分析史料之后,必继之以综合工作,取此片段的史料,运以想象之力,使连为一串。然既运用想象,即搀入主观分子,其所叙述,即难尽合于客观的历史。此其困难二也。研究自然科学,若有假设,可以实验定其真伪。而历史家对于史事之假设,则绝对不能实验。韩非子所谓:“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所谓“人死无对证”。此其困难三也。有此诸困难,故历史家只能尽心写其信史,至其史之果信与否,则不能保证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拍不出《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有效传播出去。B.大批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的中国人走向世界,也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形式之一。C.两人对面讲话还有互相不能理解的地方,古今文字不同,即使有完备的历史资料,我们也无法保证完全理解没有偏差。D.写的历史运用了想象掺入了主观分子,且历史家对于史事不能实验,所以历史家只能尽心写其信史,至其史之果信与否,则不能保证也。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了,有生命力了,其文化经过有效传播就有可能主宰世界。B.写的历史之外、超乎写的历史之上,另有历史之自身而独立永久存在,丝毫无待于吾人之知识。C.历史叙述一事,不能尽叙其前后之事,故必择其不能少之先行者与后起者,所以注重因果也。D.世有史家,或为威劫,或为利诱,或因有别种特别的目的,其所写历史,与历史实际难以无法符合;诚意作信史之人,人品可信,其所写历史,与历史实际当是符合。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哪个材料是不可信的历史?()A.《大战中的插曲》中写到三团一营的战士们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救助了日本小姑娘。B.《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写到1997年7月1日第一分钟,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C.《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写到1964年3月除“三害”斗争达到高潮时,焦裕禄躺在病床上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大地。D.《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中写到自1月23日“封城”后,疫情扩散得到有效遏制。4.请概括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5.历史著作《明朝那些事儿》创新性地讲述了明朝历史和文化,因其想象性、趣味性、通俗性,受到多人追捧,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可也正因其想象性、通俗性而受人诟病,理由是其与信史差距较大,如此讲述不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看法。【答案】1.A2.B3.C4.①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②具备优良素质和文明举止的“中国人”走向世界。③把中国文化翻译成国际通行版本。④提升中国自己的硬实力,让外国人愿意主动和我们打交道。5.赞成创新性的写法:①“历史”与“写的历史”乃系截然两事。虽然作为写的历史应尽量往“信史”努力,但史料片断要相连属,往往少不了想象之力连缀成串。《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写的历史”,想象也是不可避免的事。②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只有经过有效传播才能是世界的。《明朝那些事儿》很好地传播了明朝的历史和文化。 ③《明朝那些事儿》的传播不是强制的,是大众自发的选择。其趣味性和通俗性让更多人自发自愿地去了解,符合普通百姓对于其的期待。反对创新性的写法:①可以接受非信史的存在,但作为写的历史,也应尽量往“信史”努力。过多的夸张、想象失去了传播正确历史与文化的作用,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②写的历史掺入了作者的主观分子,比较片面且具有导向性,无法让人们辩证看待历史真相,从而关注到历史的多面性,失去了历史的客观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有效传播出去”错误,结合“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只有经过有效传播才能是世界的。花木兰是中国的……为什么我们没拍出《功夫熊猫》?所以,文化怎样走出去,是一门大学问”分析,“我们拍不出《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有影响力的作品”与“我们的文化没有有效传播出去”没有因果关系。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文化经过有效传播就有可能主宰世界”错误。结合“现在有个说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无法苟同这种说法。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只有经过有效传播才能是世界的”分析,原文并未探讨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能否主宰世界这个话题,原文提及这一句话核心是要论述民族文化有效传播的必要性,选择项如此说,于文无据。C.“所以注重因果也”错误,结合“写的历史叙述一事,必须牵连叙其前后之事,然其前后之事又太多不能尽叙,故必择其不能少之先行者与后起者,而叙述之。自来写的历史,皆是如此,固不必所谓‘新历史’,乃始注重因果也”分析,前后无因果关系,原文中是“乃始”。D.“诚意作信史之人,人品可信,其所写历史,与历史实际当是符合”错误。结合“世有史家,或为威劫……即诚意作信史之人,其所写历史,似亦难与历史之实际完全符合”分析,史料的真实与人品无关,诚意作信史之人所写历史与实际难以符合。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然既运用想象,即搀入主观分子,其所叙述,即难尽合于客观的历史”分析,C.“心潮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土地”有作者想象,为不可信的历史。A.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特点,为可信的历史。B.这是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为可信的历史。D.是对抗击疫情事实的叙写,符合实际情况,为可信的历史。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时至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分析,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结合“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分析,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大批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的中国人走向世界。结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大障碍,是语言。中国应该下决心把中国文化翻译出去,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四书五经都没有国际通行的版本,还是早年传教士翻译的”分析,当前存在着语言方面的障碍,把中国文化翻译成国际通行版本,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结合“当然,文化软实力要通过硬实力才能起作用。现在不少外国人学中文,是因为中国人在国际上的生意越做越大,外国人要跟中国人打交道就想学汉语,而不是因为汉语有魅力。但是,他们掌握了汉语,就能够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了”分析,文化软实力要通过硬实力才能起作用,中国需要提升自己的硬实力,让外国人愿意主动和我们打交道。【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如赞同创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结合“然史料多系片段,不相连属,历史家分析史料之后,必继之以综合工作,取此片段的史料,运以想象之力,使连为一串。然既运用想象,即搀入主观分子,其所叙述,即难尽合于客观的历史”“‘历史’与‘写的历史’,乃系截然两事”分析,“历史”与“写的历史”乃系截然两事。历史家分析史料之后,尽量往“信史”努力,但还是需要运以想象之力,使片段连为一串。《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写的历史”,带有想象是难免的。 结合“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只有经过有效传播才能是世界的”分析,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只有经过有效传播才能是世界的;同样,优秀的民族文化只有经过有效传播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明朝那些事儿》确实传播了明朝的一些历史和文化。结合“从不同文化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分析,《明朝那些事儿》的传播不是强制的,是大众自主的选择,是大众自愿接受的,那么其趣味性和通俗性,可以更利于大众接受,符合普通百姓对于其的期待。如反对创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结合“写的历史永不能与实际的历史相合”“然历史家欲作完全的信史,实有许多困难”“写的历史所凭之史料,不过亲见或身与其事者之述说”“故历史家只能尽心写其信史,至其史之果信与否,则不能保证也”等分析,可以接受非信史的存在,但《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写的历史,也应尽量往“信史”努力。大量的想象,一味的通俗,有哗众取宠之嫌,失去了历史的严肃性,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结合“然既运用想象,即搀入主观分子,其所叙述,即难尽合于客观的历史”分析,《明朝那些事儿》运用想象,写的历史掺入了作者的主观分子,其所叙述难尽合于客观的历史,有些内容是创作者的片面的观点和认识,无法让人们辩证看待历史真相,失去了历史的客观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列车上遇到的姑娘拉斯金·邦德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为这位姑娘送行的夫妇可能是她的父母,他们似乎对姑娘这趟旅行放不下心。那位太太向她作了详细的交代,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不要把头伸出窗外,避免同陌生人交谈,等等。我是个刚刚瞎了眼的盲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黑暗世界,我感到更多的是对一望无际的黑暗世界的无奈,于是我选择在空闲的晚上,找一个无人的角落,坐上这班通往穆索里的列车,不必感受大白天的人来人往,只有车轮轧过铁轨时发出的富有律动的声响……以及这车厢内挂着的盛开着大丽花的秋日穆索里的美画。在充满幻想与静谧的夜里,我就能忘记自己已经全然陷入黑暗的现实。我不知道这位刚上车的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列车上的大长椅轻微地向下抖动了一下, 我断定她已坐下了。“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是啊,这是常事,眼明目亮的人往往连鼻子底下的事物也看不到,也许他们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而那些看不见的人反倒能靠着其他感官确切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我的姨妈在那里接我。你到哪儿去?”“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不错,那是黄金季节,充满了诗意,就像这车上的画一样,你也觉得这画里的移索里美得很别致,对吧?”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远山在青黑色的夜幕里只剩依稀可见的几条弧线。偶尔能听见露水从松针上滑落的声音,然后落地,绽开,又归于平静……就象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还是说她也沉浸在这画中的移索里了呢?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你千吗不自己看看窗外?”听上去她安之若素。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晚风扑在脸上,似乎要把微凉的信息传达到我脸上的每一根绒毛。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象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这是常有的现象。”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 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嘛这么认真?”“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象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拔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火车慢慢地驶进站。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车门附近传来一位妇女的尖嗓音,那想必是姑娘的姨妈了。“再见!”姑娘说。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门口有人相互撞了一下,只听见一个进门的男人和姑娘几乎同时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声“对不起”。接着门“砰”地一声关上,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列车员嘴里一声哨响,车就开动了。列车慢慢加快速度,飞滚的车轮唱起了一支歌。车厢在轻轻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摸到窗口,脸朝外坐了下来。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对不起,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哦,我只是和她聊了聊天气,以及这辆车的目的地。”我不动声色地接话。“是穆索里吗?那个美丽的地方。”“是啊,很美的一个地方,就像这车里的画一样,漫山遍野的大丽花……”“您也很喜欢以前这车里的画对不对?”那个男人问道,“不过一个月前换上的这幅夕阳下的恒河也很美呢!”正准备发挥精湛演技的我听到这话愣住了,我本打算好说出口的有关穆索里的一切风景在这一刻都被我咽回了肚子里去。“可刚刚那位姑娘……”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哦,那姑娘很有意思……”他说。 “您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您注意到了吗?”6.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三次写到姑娘的声音,通过对姑娘清脆的声音、动听的笑声的描写,突出姑娘美好的形象,表达“我”对姑娘的喜爱之情。B.“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这句话的一个“隔”字,不仅表现了“我”所在的车内与车外世界被车门隔开,还表现了“我”在心理意义上的隔绝。C.文中的“我”因为某种原因成为了一个盲人,这并没有让“我”的内心出现厌世的情绪,而“我”在车上不断“小施骗技”,让自己多了一些乐趣。D.“马上你就要下车了。”这句话并非对上文姑娘的询问做出的回答,却是“我”的内心写照。虽然“我”的旅程因为有了与姑娘的谈话变得有趣,但“我”还是希望这段美好的时光早早结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调动了嗅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多方面描写,既丰富了小说细节,使得文笔细腻生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作为一个盲人的身份。B.小说除了使用大篇幅的对话来完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外,还穿插了“我”的心理描写,来反映一个盲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推动“我”与姑娘的交往,进一步丰富“我”的人物形象。C.小说第二段用了补叙的情节叙述手法,交代了“我”的身份以及夜晚出现在列车上的原因,对小说的中心事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说明。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我”的心理活动,使得小说情节内容真实亲切,让读者身临其境,有限视角的使用使得小说情节及伏笔具有合理性。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多次写到“大丽花”的作用。9.小说结尾采用了“欧·亨利笔法”,即“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内容赏析这个结尾。【答案】6.D7.C8.①大丽花作为物象,串连了全文的情节,成为文章的线索。②烘托人物形象。通过我心目中漫山遍野的大丽花的描绘,烘托出我虽是一位盲人,但“我”对美好生活仍在憧憬。③彰显小说主题。大丽花象征着美的事物,美好的生活,多次写到大丽花更能表现当遭遇人 生困境时我们当如何面对的主题。④渲染环境,体现心境。大丽花是描绘穆索里场景的主体事物,跟阳光、远山等其它事物一起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体现了“我”心目中色彩明丽,清新静谧的穆索里。9.①小说结尾借新上来的乘客之口说出那姑娘是个瞎子,然后戛然而止,隐去了“我”的想法,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列车上遇到的姑娘是位盲人,文中作了多次伏笔:姑娘的父母送行时对姑娘很不放心,详细交代各种注意事项;我向姑娘问话时,她吓了一跳,说不知道这里有人;我问外面天气怎么样时,姑娘叫我自己看看窗;我赞美她的脸有趣,她舒心地笑了,说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③小说结尾实现了突转,使得小说情节出现波澜,增加故事性的同时也使得“我”在列车里与姑娘的对话变得合理且耐人寻味。④乐观而富有感染力的姑娘实则也是盲人,进而与我形成补充与对照,不仅丰富人物形象,而且突出小说主题,引导读者审视遭遇人生困境时当如何面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希望这段美好的时光早早结束”错误,文章说“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可以看出“我”不希望这段美好的时光早早结束。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C.“补叙的情节叙述手法”错误,小说第二段采用的是插叙的情节叙述手法。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的作用的能力。文章第二段介绍“……这车厢内挂着的盛开着大丽花的秋日穆索里的美画”,这是“大丽花”第一次出场;在跟姑娘交谈的时候,“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大丽花”又一次出现;姑娘下车后,在跟男子闲谈过程中再一次出现“大丽花”——“是啊,很美的一个地方,就像这车里的画一样,漫山遍野的大丽花……”。 文中的“大丽花”作为物象,串连起全文的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文章通过我心目中漫山遍野的大丽花的描绘,反映了“我”作为一个盲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中的“我”经常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提到穆索里美丽的山和大丽花,这是令失明前的“我”格外印象深刻的景物,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以及对自己已然失明的惋惜之情,烘托出我虽是一位盲人,但“我”对美好生活仍在憧憬。“大丽花”本身被视为大方、富丽的象征,因此人们将它尊为国花,文章通过我与姑娘、男子的攀谈,可知“大丽花”象征着美的事物,美好的生活,文中多次写到大丽花更能表现以“我”为代表的不幸人士遭遇人生困境时应当如何面对的主题,从而使小说主题更鲜明。当谈到穆索里场景的时候,文章几处出现“大丽花”,如“是啊,很美的一个地方,就像这车里的画一样,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大丽花是描绘穆索里场景的主体事物,“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远山在青黑色的夜幕里只剩依稀可见的几条弧线”,大丽花跟阳光、远山等其它事物一起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体现了“我”心目中色彩明丽,清新静谧的穆索里。故“大丽花”又起到渲染环境、体现心境的作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表达效果上来讲,“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您注意到了吗?”小说结尾借新上来的乘客之口说出那姑娘是个瞎子,然后戛然而止,省略了“我”的想法,目的是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这种写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列车上遇到的姑娘是位盲人,作者在文中作了多次伏笔,如“他们似乎对姑娘这趟旅行放不下心。那位太太向她作了详细的交代,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不要把头伸出窗外,避免同陌生人交谈”,姑娘的父母送行时对姑娘很不放心,详细交代各种注意事项;“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我向姑娘问话时,她吓了一跳,说不知道这里有人;“你千吗不自己看看窗外?”我问外面天气怎么样时,姑娘叫我自己看看窗;我赞美她的脸有趣时,“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姑娘说她都听腻了!“我”本来不知道姑娘是盲人,小说结尾实现了突转,告诉我们她是盲人,使得小说情节出现波澜,增加故事性的同时也使得“我”在列车里与姑娘的对话变得合情合理,耐人寻味。姑娘乐观而富有感染力,文章通过对姑娘清脆的声音、动听的笑声的描写,突出姑娘美好的形象,但她原来也是盲人,与“我”这个想要逃避,有点悲观的人形成补充与对照,结尾的 “欧·亨利笔法”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主题,引导读者思考应当如何面对人生中遭遇的困境与不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第二章》)(二)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雷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10.下列对选文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B.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C.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D.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1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长,地久”中的“长”和“久”均指时间长久。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B.恶已,“已”通“矣”。易泮,“泮”通“判”。赘行,“行”通“形”。C.伐,自我夸耀。户牖,古代指门窗。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D.“强行者有志”,指发愤图强,克服困难,才算有志气。“慎终如始”,指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老子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矛盾对立、互不干扰、永恒不变的道理。B.《老子》认为“退其身”“外其身”和“身先”“身存”是统一的。但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当下社会,这种谦退的精神显得不合时宜。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D.“其安易将,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认为对待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机,及早扑灭,要防患于未然。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14.三组选文均体现了《老子》论说很强的思辨性,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请概括 三条,并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B11.D12.D13.(1)因此有道之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身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自身。(2)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名,自我为是的不能彰显。14.①要客观、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②利他和利己是统一的。③重视“无用”之用。④人贵自知。⑤积累的重要性。⑥要慎始慎终。【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为而弗志也”和“成功而弗居也”结构一致,句中的“也”为句末语气词,两句内部不能断开,排除CD;“行不言之教”与“居无为之事”结构一致,故“行不言之教”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化常识、翻译句子的能力。D.“强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强行”,勤勉而行;“志”,意志。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阐述了世间万物充满着矛盾对立,互不干扰,永恒不变”错误。由选文(一)“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可知,老子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看似矛盾对立,但都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B.“这种谦退的精神显得不合时宜”错误,老子用朴素的辩证法说明谦退利他的同时往往能成就自己,这种谦退的精神在当下是有积极意义的。C.“‘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误,由选文(三)第三段“胜人者有力,白胜者强”可知,应该是“自胜”比“胜人”更难得。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以”,因此;“退”,谦退/使……谦退;“外其身”,将自己置身于度外;“成其私”,成就自身。(2)“企”,踮起脚尖;“自见”,自我显露。“自是”,自以为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先后之相随,恒也”可知,要客观、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②由“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可知,利他和利己是统一的。③由“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知,要重视“无用”之用。④由“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可知,人贵自知。⑤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知,积累的重要性。⑥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可知,要慎始慎终。参考译文:(一)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互相转换,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和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老子·第二章》)(二)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老子·第七章》)(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老子·第十一章》)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名,自我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从道的角度看,只能说是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他们,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老子·第二十四章》)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不衰,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把持,问题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时就早做准 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筐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就会失败,有所把持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老子·第六十四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买花(唐)白居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壮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卖花翁(唐)吴融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②。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注】①戋戋:形容众多:五束素:二十五匹帛。②许史家:汉宣帝的外戚,代指豪门势家。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塑造了老翁形象,白诗中叙写了一位偶入买花处、目睹买花情景而低头长叹的田舍翁,吴诗则描写了一位清早挑着担子给宫城内的豪门势家送花的老翁。B.《买花》前十四句从视觉、听觉客观地描绘了牡丹盛开的时节,京城贵族驱车走马、呼朋引伴地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的场面;后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叹买花的场景,令人心酸。C.《买花》诗中,人们对如此“灼灼”而又“戋戋”的牡丹花,用“幄幕庇”“笆篱护”,可谓百般呵护,说明他们生活情趣高雅,对于美有着十分苛刻的追求。D.“担入宫城许史家”,写出了那些深居宫城之内,过着豪华奢侈生活的豪门势家不费半分力气即可坐在家里欣赏到美丽的鲜花。此句虽不加任何评价,但其中却暗寓褒贬,揭示出权贵们的作威作福、不劳而获的丑行。16.两首诗末两句都揭示了主题,但在手法运用和情感侧重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末两句分别进行赏析。【答案】15.C16.①《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直接抒情,这些“高贵”买花者,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②《卖花翁》中“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则是借东风之口,通过间接抒情,揭示出权贵们的作威作福、不劳而获的丑行。【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说明他们生活情趣高雅,对于美有着十分苛刻的追求”分析错误。应是讽刺统治阶级生活的奢侈豪华。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及艺术手法的运用的能力。《买花》诗中最后一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意思是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了。此处读者直抒胸臆,诗人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就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最后这一警句使读者恍然大“悟”: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 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卖花翁》诗中最后一句“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意思是东风吹来,不见百花绽放,寂寥空空,心中失落无比,只知百花闭锁进豪门深府。东风送暖,大地春回,鲜花开放,本该是一片烂漫风光。可豪门势家把盛开的花朵都闭锁进自己的深宅大院,剩下那白茫茫的田野,不容点缀些许春意,景象十分寂寥。“不教”一词,显示了豪富人家的霸道,也隐寓着诗人的愤怒,但诗人不把这愤怒直说出来,却托之于东风的惆怅。东风能够播送春光,而不能保护春光不为人攫走,这真是莫大的憾事;可就连这一点憾恨,也无处申诉。权势者炙手可热,于此可见一斑。作者借东风之口,间接抒情,对权贵的豪华奢侈进行了辛辣地讽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______,……”(3)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记夫妻相见令人潸然泪下的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物格而后知至④.知至而后意诚⑤.相顾无言⑥.惟有泪千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贤、焉、省、至、顾、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壮歌“刀放头上不胆寒”……革命先烈的话语虽朴实无华却①,只言片语却微言大义,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立场。品读红色家书,仿佛斗转星移,时光 回溯,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感受到那段②的历史。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一封封红色家书,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流逝,却③,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18.请在文中横线①②③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铿锵有力②波澜壮阔③历久弥新19.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20.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生动地写出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为国杀敌,杀身成仁的精神。【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刀放头上不胆寒”可知,革命先烈的话语响亮有力,可以用“铿锵有力”。铿锵有力:形容言辞或声音响亮有力。第二空,结合前文“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可知,那段历史的宏大壮阔,可以用“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第三空,结合前文“虽经岁月流逝,却”可知,此处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可以用“历久弥新”。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有:一、搭配不当,“凝聚起……精神”要改为“凝聚起……力量”;二、语序不当,“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要放到“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之前。【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杀身成仁”对“矢志为民”;“恨不饮尽”对“何能老去”;“倭奴血”对“革命心”,句式整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杀身成仁”“饮尽倭奴血”写出革命者为国杀敌,奋战牺牲的精神;“矢志为民”“革命心”写出革命者永远保持一颗为民之心,革命精神永不消逝的品格。(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从最初的网络流行语到现在的网络热词,①:由网友们别出心裁、主要只是自娱自乐的新奇样式转而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新锐话语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②,它们往往直接反映某一个或一些成为一时焦点的社会现象与事件,并且这种反映还是即时性的。比如“涨价系列”的“蒜(算)你狠”,与之同类的还有“油(由)不得你”、“棉(勉)为其难”等。③,类似的热词也在不断地产生,如食糖也开始涨价,于是就有了“糖(唐)高宗”,而这几天价格又开始下跌,使人们有些看不懂,所以又有了“糖(唐)玄宗”一词。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8个字。【答案】①其实已经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②网络热词也可以称之为社会热词③随着涨价风的持续不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前文“从最初的网络流行语到现在的网络热词”说明期间有变化,再结合后文“由网友们别出心裁、主要只是自娱自乐的新奇样式转而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新锐话语形式”,可知变化是比较大,而且从个别行为变成“全社会”的话语形式,故可填写“其实已经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第二空:依据前文“由网友们别出心裁、主要只是自娱自乐的新奇样式转而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新锐话语形式”,可知网络热词演变成为社会热点的集中展示,再结合后文“它们往往直接反映某一个或一些成为一时焦点的社会现象与事件,并且这种反映还是即时性的”确定了上述的判断,故可填写“网络热词也可以称之为社会热词”;第三空:依据前文“比如‘涨价系列’的……等”,可知前文讲述了由于涨价而诞生的网络 热词,再看后文“类似的热词也在不断地产生……”,推断出涨价现象不断出现,故应填“随着涨价风的持续不断”。(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3分)22.下列选项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是()A.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B.晏子使楚,驳齐人善盗之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C.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D.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论证方法的能力。A.类比论证。“尼采”和“中国人”是同类,都是人,用同类进行类比,运用了类比论证。B.类比论证。晏子用橘子因气候等自然因素变化而导致口味不同,类比楚国的不良社会风气对人们成长的不良影响,有效地回击了楚王的故意刁难。C.比喻论证。把“人的天性”比喻成“野生的花草”,即未经过人工培育;把“求知学习”比喻成“修剪移栽”,即人的有目的行为。D.类比论证。邹忌列举了自己与齐威王各自身边的三类不同的人物,邹忌与齐威王都位高权重,两人身边的三类人行为相似,邹忌与齐威王的处境相似,由邹忌受到蒙蔽推论出齐威王也受到蒙蔽。故选C。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最好的零售店”——河南许昌“胖东来”超市,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给管理者和员工发高工资,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胖东来的成功,也印证了伟大企业家杰克·韦尔奇的理论——“工资越高的时候,企业经营成本越低”。 世上万事万物往往存在着相反相成的现象,有些看似违背常理,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高”与“低”的对立转换不仅出现在企业经营中,也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平衡人生的高低之处卞之琳在《断章》里说过:“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以为自己所在的高处,其实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低处。我们在不断攀峰追寻人生的高度时,也要在低回处浅尝人生的温暖与柔情,平衡人生的高处与低处,做一位权衡的智者。高处是你不断奋斗所要达到的成就,而低处则是你回归本心的地方。“田连阡陌,桃花流水”,李子柒在房屋雅舍中煮酒烹茶、栽果种花,以古风短视频的形式呈现中国乡村的衣食住行,收获了无数粉丝,更吸引了大量国外观众,让他们对中国文化心声向往。在外人看来,李子柒功成名就,本可以住在高楼大屋里看着高处的风景,她却回到了生养她的土地,回归生活的本质,在低处品尝花开四季、人情冷暖。所以,不因贪慕富贵而忘记本心,也不因安逸享乐而谋取上进,要像李子柒那样平衡自己的人生。一味追寻位高权重,失势时便会跌得惨重,及时看看低处,自然便是抚慰心灵的一阵清风。那个开创浪漫主义诗风,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屈原,追求内心的高洁,屡屡失意时,便选择了自然,“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饮露餐英,骑马散心,借自然聊以慰藉。那个和苏轼齐名,被称为“人中之龙,词中之杰”的辛弃疾,报国无门时也选择了自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他看山观水,听风临音,大自然沐浴他疲惫的心灵。当高处与地处无法平衡时、需要借助某种力量,让一颗驿动的心渐趋于平静。但是,若这两者中有任何一个没有满足都不能达到和谐的人生。楚汉之争,项羽称霸一方,兵败后自刎乌江,若项羽能忍一时之败,低身屈就一方,那就是卷土重来未可知了。再者如奥斯卡金奖《寄生虫》中的主人公,甘愿寄生在富人的家里,也不愿靠自己双手拼搏奋斗,若他们选择勤劳上进,也会拥有灿烂的人生。想拥有完整的人生,我们既要“左手指月”,也要“对影成三人”。为了攀至人生高峰,我们以坚硬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也要在低处释放人生的温暖与真情,找到高处与低处的平衡点。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只是个引子,本材料主要是希望通过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工资越高,企业经营成本反而越低”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高低变化背后的辩证法。这“高”与“低”,不只是指企业经营成本和收益之高低,还可引中到人生中高潮和低容,高调与低调,高尚与低俗。高端与低端,高明与愚下等等。世间万物往往相反相成,高低会呈现相反的变化,而这变化的主宰是人心,或为人的态度等。高中寓低,低中含高,生活的辩证法如此,要关注起决定作用的人心,或为人的态度等。由此,我们可以思考,人生的高处和低处,只是个体生命的相对位置,身在低谷,亦可能是精神之高处;而身在高处,或许正是滑向深渊的前兆。高处意味着顺风而行,抵至名利双收的成功巅峰;低处则是生命中遭受打压、低头蛰伏的失意阶段。然而,生命的高度并非取决于用旁人的眼光测量的一时处境的高下,得意与失意皆是教会我们如何应对不同的人生境况的必修课,因此二者并不矛盾,还可能相互转换。身处人生的低谷,生命的失意与逆境更能激发我们对精神高处的追求和向往。作为天地间渺小的个体,人终究是有限度的,当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激流中挣扎翻滚,以至于淹没沉沦时,我们更能在泥泞和绝境中激发与逆境搏斗的精神意志。身处人生的颠峰,往往更需引起我们对一着不慎、滑向深渊的警惕。高峰与低谷或许只有一步之遥,数不尽的鲜花、荣誉和掌声,未尝不是自此止步不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以致最终放弃对自我底线的要求,而跌入泥潭的先兆。如何在其中泰然处之,不因外在境遇磨灭的心中的热忱和毅力,才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努力修习的功课。无论在高处与低处,我们都要居高不自傲,处低不自怨,找到最美的生命姿态。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高处与低处。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人生既能识乾坤之大,又能辨草木青青,高处固然风景无限,但要肩负起更大的责任,低处虽不被世人仰慕,但自可成就一番伟业;其次列举张桂梅的例子论证有的人自愿站在低处,是为了让他人更好的爬上高处;然后列举建筑工人李小刚、“脑瘫诗人”余秀华等例子论证有的人生来站在低处,但他们却仰望高处的天空;再次列举现在社会上有部分“投机者”,不择手段地敛财,将他人踩在低处而使自己爬上高处的例子论证当我们鼓吹物质的浮华,却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高处;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粗粝能甘,铅华不染,看似是处在身体和心灵的低处,孰 不知高尚者以低处为阶梯,坚定地迈向理想的高处,踏过自己所经历的磨难,我们最终方能走入人生的至高殿堂。立意:1.踏在低处,走向高处。2.高低处见人生。3.在低谷守候心灵的高地。4.放眼低处,处高不骄。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3 09:50:12
页数:26
价格:¥2
大小:51.2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