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北斗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北斗联盟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色文化来源于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真实的实践故事,但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很难对历史景观进行场景式书写,如何让历史场景在新时代活起来,智媒技术为其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路径,成为新时代红色文化叙事的场景逻辑。打破叙事的时空观念,重构“沉浸式”体验场景。由于传播能力有限,人们的传播活动大多发生在固定的时空场所,智媒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播框定的限制,使信息的互动更加立体。媒介联通传受双方,将他们置于同一虚拟空间之中,在这一空间中的信息传输与反馈活动构建起各种各样的叙事场景成为智媒传播的主要特征之一。线上虚拟空间的运用,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建构了更广阔、自由的空间。红色历史故事是红色文化最鲜活的载体,真实鲜活的故事浸润着红色文化的崇高性和神圣性,能够让人民群众厘清戏说,拒绝庸俗,崇尚英雄。智媒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崇高的精神和价值内核,通过虚拟技术打造出鲜活的历史场景,让红色精神在影像的流动和沉浸的场景中强化红色文化的当代表达。例如,打造出没有围墙的红色纪念馆和虚拟仿真“沉浸”体验馆,实现线上虚拟空间和线下真实体验的有机结合,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能,增强其辨识度。同时,在“互动”和“服务”上下功夫,设置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参与环节,如文化知识问答、一键换装、虚拟场景线上体验等,增强文化产品的趣味性和沉浸感。强化人民群众作为红色文化叙事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不仅仅是优秀精神文化的创造者,更是优秀精神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人。红色文化的叙事要明确坚持大众的主体地位,增强用户第一视角的代入感,将用户放置在第一人称的逻辑主体展开叙事的思维与实践,使用户由第三人称的局外观看者转变为第一视角的目击者和参与者,增强受众在场景中的体验感。新时代诠释红色文化,更要明确大众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以场景叙事为新视角,更新传播语态,探索年轻化、草根化、轻量化的文化传播路径,以更生动的形式、更亲和的叙事表达,让红色文化深入人民群众,营造出积极向上的传播氛围,进一步巩固、壮大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核和影响力。 红色历史不能成为停留在过去的历史,而应当成为当代人的集体记忆,将红色文化与当下智媒技术相结合,不断革新红色文化的保存与展示方式,创新其媒介记忆的形式,保护、传承好红色文化,是新时期做好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摘编自蒋军营《智媒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分析》)材料二:网络媒介作为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的重要渠道,能够最大限度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物件、图像、音频和视频等融合,并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立体传播。但囿于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分众化和沉默的螺旋效应,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可能会被分解动摇。一是网络传播速度和传播容量限制内容的完整性呈现,红色历史事件、红色革命人物往往具有细节繁琐、过程曲折、要素丰富等特征,网络传播中的眼球经济和流量导向可能导致对完整的事件、严肃的政治人物进行片段式摘取,特别是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在不同语境下对人物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或分析,造成社会大众对历史事件人物认知偏离。因此,红色文化的传播要善用“微手段”,采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见微知著”的叙事手法和表现视角,打造生动、真实、高质量的微媒介产品,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二是海量的网络碎片化信息容易淹没红色文化资源,使其在网络空间的话语主导权被侵蚀,其对于其他非主流文化的整合力受限,在网络空间重大议题、话语筛选、事件讨论中未能发挥引导者角色。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内容为例,关于孔繁森的专题报道评论人次为943、转发人次为2054;而某流量明星歌曲《会好的》评论人次为2.5万、转发人次为111万,这种热搜、关注度的差距体现网络空间红色文化资源影响力弱化的突出问题。因此,在保证内容的严肃性、教育性的前提下,要追求生动性、可读性,吸引受众认真细致地了解红色文化。可将恢宏的红色文化分割成紧密衔接且逻辑缜密的精品小故事或动画等,转化为人们可以接受的语言及形象,并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客户端主动向用户推送高质量内容,提升内容层次,避免审美疲劳,增加用户黏性。同时,鼓励各大应用平台为此类内容进行“官方引流”以增加曝光率、提高影响力、扩大受众群体,并对受众及时进行跟踪推送,使其沉浸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摘编自周琪、张珊《论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境遇与创新实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时代社会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人们难以还原真实的红色文化历史场景,很难对历史场景进行场景式书写。B. 网络的介入、智媒技术的运用,创新了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也使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碎片化、去中心化的隐患。C.网络传播速度、传播容量限制了红色文化呈现的完整性,运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等“微手段”是很好的解决之法。D.追求生动性、可读性来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在网络空间的话语主导权,不能损害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的严肃性和教育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历史故事浸润着红色文化的崇高性和神圣性,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沉浸在历史故事的场景中,是因为没有运用好虚拟技术。B.相较于第三人称的局外者视角,红色文化叙事的第一人称视角更有代入感,更能增强受众的体验感。C.片段式摘取、结合热点曲解红色文化历史事件和人物等网络乱象,说明网络传播中眼球经济和流量导向是不可取的。D.要使红色文化能凝聚时代共识,要保证红色文化故事的完整性,就不能将恢宏的红色文化进行分割。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观点的一项是()A.重庆“红岩联线”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打造虚拟展览、影音在线等数字产品。B.教育部组织“网上重走长征路”活动,探寻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和宝贵资源。C.知名大V“辣笔小球”在新浪微博上发布诋毁、嘲讽卫国戍边英雄烈士的信息。D.网友系列恶搞涂鸦——“杜甫很忙”引爆贴吧、微博等网络平台。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东莞将举办“走进东江纵队,传承抗战精神”红色旅游景点推介会,请结合材料谈谈推介会主办方如何做可以让推介会产生更好的效果。【答案】1.C2.B3.D4.①材料一首先点出智媒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路径这一观点,然后从重构“沉浸式”体验场景和强化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最后强调红色文化和智媒技术结合的意义,以举例论证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首先围绕网络传播可能会分解动摇红色文化资源吸引力的问题,然后从网络传播限制红色文化内容的完整性、侵蚀红色文化话语主导权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并分别提出解决的方法,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5. ①打破叙事的时空观念,重构“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虚拟技术打造东江纵队抗日的历史场景,让与会者沉浸在鲜活的场景中体会抗战精神。②强化人民群众作为红色文化叙事的主体地位。用第一人称的逻辑主体叙述东江纵队的抗战故事,增强与会者第一视角的代入感。③善用“微手段”保证内容的完整呈现。采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见微知著”的叙事手法和表现视角叙述东江纵队抗战故事。④追求内容生动性、可读性以维护红色文化的话语主导权。可将恢宏的东江纵队抗战历史分割成紧密衔接且逻辑缜密的精品小故事或动画以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C.“运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等”说法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采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见微知著’的叙事手法和表现视角”可知原文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并不是“以小见大”。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沉浸在历史故事的场景中,是因为没有运用好虚拟技术”因果关系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表达的是“虚拟技术打造出鲜活的历史场景,让红色精神在影像的流动和沉浸的场景中”,但未表达“人们无法沉浸在历史故事的场景中”与“没有运用好虚拟技术”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等网络乱象,说明网络传播中眼球经济和流量导向是不可取的”逻辑关系不成立,材料二第二段表达的是“眼球经济和流量导向可能导致对完整的事件、严肃的政治人物进行片段式摘取”,而不是说网络乱象可以证明“眼球经济和流量导向不可取”。D.“就不能将恢宏的红色文化进行分割”判断有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可将恢宏的红色文化分割成紧密衔接且逻辑缜密的精品小故事或动画等”可知,可以分割。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B选项属于网络媒介、智媒技术对红色文化传播的正面影响;C.属于网络媒介对红色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结合热点曲解红色文化人物。 D.“杜甫很忙”不属于红色文化资源。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四段。第一段“人们很难对历史景观进行场景式书写,如何让历史场景在新时代活起来,智媒技术为其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路径,成为新时代红色文化叙事的场景逻辑”点出智媒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路径这一观点。第二段“打破叙事的时空观念,重构‘沉浸式’体验场景”,第三段“强化人民群众作为红色文化叙事的主体地位”分别从重构“沉浸式”体验场景和强化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第四段“将红色文化与当下智媒技术相结合,不断革新红色文化的保存与展示方式,创新其媒介记忆的形式,保护、传承好红色文化,是新时期做好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强调红色文化和智媒技术结合的意义。由第二段“例如,打造出没有围墙的红色纪念馆和虚拟仿真‘沉浸’体验馆,实现线上虚拟空间和线下真实体验的有机结合,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能,增强其辨识度。同时,在‘互动’和‘服务’上下功夫,设置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参与环节,如文化知识问答、一键换装、虚拟场景线上体验等,增强文化产品的趣味性和沉浸感”等可知材料一主要以举例论证方法加以阐释。最后总结为:材料一首先点出智媒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路径这一观点,然后从重构“沉浸式”体验场景和强化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最后强调红色文化和智媒技术结合的意义,以举例论证方法加以阐释。材料二共三段。第一段“网络媒介作为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的重要渠道……但囿于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分众化和沉默的螺旋效应,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可能会被分解动摇”网络传播可能会分解动摇红色文化资源吸引力的问题。 第二段“一是网络传播速度和传播容量限制内容的完整性呈现”,第三段“二是海量的网络碎片化信息容易淹没红色文化资源,使其在网络空间的话语主导权被侵蚀”分别从网络传播限制红色文化内容的完整性、侵蚀红色文化话语主导权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第二段“因此,红色文化的传播要善用‘微手段’……”第三段“因此,在保证内容的严肃性、教育性的前提下,要追求生动性、可读性,吸引受众认真细致地了解红色文化……”分别提出了解决的方法。第三段“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内容为例,关于孔繁森的专题报道评论人次为943、转发人次为2054;而某流量明星歌曲《会好的》评论人次为2.5万、转发人次为111万,这种热搜、关注度的差距体现网络空间红色文化资源影响力弱化的突出问题”可知材料二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最后总结为:材料二首先围绕网络传播可能会分解动摇红色文化资源吸引力的问题,然后从网络传播限制红色文化内容的完整性、侵蚀红色文化话语主导权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并分别提出解决的方法,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打破叙事的时空观念,重构‘沉浸式’体验场景”“例如,打造出没有围墙的红色纪念馆和虚拟仿真‘沉浸’体验馆,实现线上虚拟空间和线下真实体验的有机结合,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能,增强其辨识度。同时,在‘互动’和‘服务’上下功夫,设置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参与环节,如文化知识问答、一键换装、虚拟场景线上体验等,增强文化产品的趣味性和沉浸感”可知,可以打破叙事的时空观念,重构“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虚拟技术打造东江纵队抗日的历史场景,让与会者沉浸在鲜活的场景中体会抗战精神。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强化人民群众作为红色文化叙事的主体地位……红色文化的叙事要明确坚持大众的主体地位,增强用户第一视角的代入感,将用户放置在第一人称的逻辑主体展开叙事的思维与实践,使用户由第三人称的局外观看者转变为第一视角的目击者和参与者,增强受众在场景中的体验感”可知,应强化人民群众作为红色文化叙事的主体地位。用第一人称的逻辑主体叙述东江纵队的抗战故事,增强与会者第一视角的代入感。结合材料二第二段“红色文化的传播要善用‘微手段’,采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见微知著’的叙事手法和表现视角,打造生动、真实、高质量的微媒介产品,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可知,应善用“微手段”保证内容的完整呈现。采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见微知著”的叙事手法和表现视角叙述东江纵队抗战故事。结合材料二第三段 “因此,在保证内容的严肃性、教育性的前提下,要追求生动性、可读性,吸引受众认真细致地了解红色文化。可将恢宏的红色文化分割成紧密衔接且逻辑缜密的精品小故事或动画等,转化为人们可以接受的语言及形象,并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客户端主动向用户推送高质量内容,提升内容层次,避免审美疲劳,增加用户黏性”可知,应追求内容生动性、可读性以维护红色文化的话语主导权。可将恢宏的东江纵队抗战历史分割成紧密衔接且逻辑缜密的精品小故事或动画以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海明威乞力马扎罗山,常年积雪,在它的西高峰旁,发现了一具风干冻僵的豹子骨架。这头豹子到峰顶寻找什么?没人知道。午后,一棵金合欢树宽大的树荫里,挂着一张帆布床,一个男人躺在床上。他望向刺眼的平原,三只秃鹫令人厌恶地蹲在那里。“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我不明白你的腿怎么会这样。”女人说。“腿刚擦破的时候,我忘了在伤口上涂碘酒。到后来情况严重了,可能是因为碳酸溶液,麻痹了微血管,生成坏疽。”他看着她说,“我累了。”现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喀拉卡奇的一个火车站。他背着包站在那里,看着辛普朗东方快车的头灯刺破夜色。那场撤退之后,他正要离开色雷斯。这是他留着以后去写的一个场景。在施伦茨,圣诞节那天,你从酒馆里望出去,白雪明晃晃的,在那儿,他们那次伟大的滑雪,从山上一下子滑下来,风驰电掣一般,他一直记着这情形。那一年,在高尔塔尔,圣诞节的大雪也整整下了一周。他们住在伐木人的屋子里,一个逃兵,站在雪地里,双腿淌着血。他们给逃兵穿上羊毛袜子,把追上来的宪兵截住闲聊,一直等大雪盖住逃兵的脚印。但是,关于这些事,他从没写过一行字,也没有写过那个冷冽的圣诞节,巴克尔飞过防线,在奥地利军官四处逃散之际,用机枪向他们扫射。夕阳西下,一片阴影横跨平原,那几只大鸟不在地上等了,它们都沉甸地栖息在一棵树上。“夫人打猎去了,”男仆说,“先生想要什么?”他来到她身边的时候,他早已完蛋了——但这不是她的过错。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写写这个国家,由一个明白自己笔下写的是什么的人来写这个国家。但是他却每天都不写一个字,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嗜酒成性,好吃懒做,贪恋安逸舒适,成了他所鄙视的那种人。他听到山那边传来一声枪响。 非洲,这是他度过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地方,所以,他现在来到这里,想一切从头再来。他原想,这样可以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可以将心灵上的脂肪消除掉。现在他看到她走过来,穿过那片空地朝营地走来。“我打了一只野公羊,可以为你煮一锅美味的肉汤了,你感觉怎么样?”“好多了。”“那可太好了!你知道,我觉得你或许会好的。我走的时候你正熟睡呢。飞机明天就来。”夜幕已降临,仆人们在生火,火光映出的影子在帐篷上跳跃。就在这时,他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散发着邪恶气息的空虚。“我想写东西。”他望着她那动人的微笑,“你会听写吗?”战后,我们在德国黑森林租了一条小溪钓鳟鱼,小溪边长着一溜桦树,小溪清澈而湍急,在桦树根边冲出了一个个小潭。但巴黎那个护墙广场,你无法口授了。那里,卖花人在大街上给他们的花染色,颜料洒满路面;老头儿和女人们总是用甜酒和劣质白兰地将自己灌醉;小孩子们在寒风中鼻涕直流;饭馆里充斥着汗臭、贫穷和醉酒的气味。那时,哈里与街坊邻居很熟,他们是巴黎公社社员的后裔,就在这样的贫困中,就在这个地方,他开始了写作生涯。“不再喝点儿肉汤吗”女人问他。“我想喝威士忌苏打。”他从未写过巴黎。从未写过他喜爱的那个巴黎。可是他从来没有写过的其他东西呢?他记得,也是很久以前的那天晚上,投弹官威廉逊钻过铁丝网爬回阵地的时候,被一个德国兵扔来的手榴弹击中。威廉逊厉声尖叫,乞求大家把他打死。打死我,哈里!看在上帝的分上,打死我!他感到死神又一次降临了,他可以闻到它的鼻息,它趴在他的身上,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可是当仆人抬起帆布床的时候,他胸口的重压突然消失了。现在已是清晨,他听见了飞机声。两个男仆跑出来用汽油点起了火,平地的两端冒起了两股浓烟。飞机绕了两圈,平稳着陆。迎面朝他走来的是老康普顿。“我们得马上把你抬进飞机,”他说,“不过我想我恐怕要在阿鲁沙停一下加点油。我们最好马上出发。”他们飞过了第一批山丘,大羚羊正往山上跑去。他们飞过森林,穿越一座座尖峰和深谷。飞机并不朝阿鲁沙方向飞,而是转向左方。很明显,他揣想他们的燃料是够用的。往下,他看到了一片曙光下粉红色的云翻滚着掠过大地,极目远眺,他看到,好像整个宇宙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大宏伟,而且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 听到深夜里的鬣狗发出一种奇怪的哭声,她拿起手电,照照另一张帆布床。她看到他的那条腿耷拉在帆布床边上。“哈里,”她提高了嗓子,“哈里!哈里!”没有回答,她也听不到他的呼吸声。(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哈里想要改变过去那种贪恋安逸舒适的生活态度,重新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消除掉“心灵上的脂肪”,因此与妻子来到非洲生活。B.小说中关于“那场撤退”和高尔塔尔圣诞节帮助逃兵等战争场景的回忆,与下文“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我想写东西”相关联。C.小说中“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体现了哈里的担忧和对生的渴望,但小说结尾飞机飞向乞力马扎罗山巅看到的高大宏伟的景象意味深长。D.小说中哈里在弥留之际被抬上了飞机,但是伴随着死亡的来临,哈里最终失去了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机会,这一情节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隐喻了坚持不懈的力量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秃鹫和鬣狗象征着死亡,反衬了哈里强烈的求生意识。B.小说第三人称突转为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变化,缩短了叙述者、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便于人物抒发内心情感,也让读者身临其境。C.小说通过哈里在半昏半醒间的浮想增加了现实之外的人物的存在感,借助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在现实和死亡之间架起了桥梁。D.小说标题有两处象征:“乞力马扎罗山”象征着主人公哈里不朽的精神追求,“雪”象征着哈里本真的理想和灵魂的净化。8.请简要分析哈里这一人物形象。9.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请结合文本简析。(明线一般指贯穿全文的事或者从头到尾都有提及的某事某物;暗线是人的情感,比喻深层含义)【答案】6.D7.A8.①哈里是一个与自我抗争的悲剧式英雄。如“哈里想要改变过去的生活,重新训练写作能力”。②有过热血与激情,一度堕落与迷惘。如“哈里曾帮助逃兵”“哈里曾嗜酒成性,好吃懒做”。③想要改变自己,寻求新生。如“与妻子前往非洲,改变现状”(答出两点即可) 9.明线:主人公哈里生命终结之前的时间进程(生命历程),体现哈里肉体上的由生到死。暗线:哈里感染坏疽后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意识流动(心理活动),体现他精神上的由死向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小说中哈里在弥留之际被抬上了飞机”错误。哈里在弥留之际被抬上了飞机是哈里的幻想,不是真实情境。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反衬了哈里强烈的求生意识”错误。本文写的是哈里弥留之际的情形,文中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正面衬托出哈里强烈的求生意识,不是反衬。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鉴赏能力。由原文“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喀拉卡奇的一个火车站……”“在那儿,他们那次伟大的滑雪,从山上一下子滑下来,风驰电掣一般,他一直记着这情形”可知,哈里曾经是一个士兵,参与战争,并进行写作,是有过热血的青年。由原文“但是他却每天都不写一个字,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嗜酒成性,好吃懒做,贪恋安逸舒适,成了他所鄙视的那种人”可知,哈里一度堕落与迷惘。由“非洲,这是他度过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地方,所以,他现在来到这里,想一切从头再来。他原想,这样可以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可以将心灵上的脂肪消除掉”“哈里想要改变过去的生活,重新训练写作能力”可知,哈里想要改变自己,与妻子来到非洲,重新训练自己,寻求新生。由原文“往下,他看到了一片曙光下粉红色的云翻滚着掠过大地,极目远眺,他看到,好像整个宇宙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大宏伟,而且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可知,哈里最终得到灵魂的净化与超越。他有过激情与热血,后来又一度堕落,最终又得到超越,因此他是一个与自我抗争的悲剧式英雄。【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结构的把握能力。本文写的是主人公哈里临死之前的情形。这篇小说采用对话和意识流的形式,写到哈里临死之前的情形,哈里最终走向死亡,所以本文的明线是主人公哈里生命终结之前的时间进程,体现哈里肉体上的由生到死。本文写到主人公哈里临死之前的意识活动。先写到他认为或许飞机到死也不回来,这时候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嗜赌成性、好吃懒做。由原文“他现在来到这里,想一切从头再来。他原想,这样可以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可知,哈里的性格由最初的好吃懒做,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到最后先想象飞机飞向乞力马扎罗山巅看到的高大宏伟的景象。所以本文的暗线则是哈里感染坏疽后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意识流动,体现他精神上的由死向生。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乙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丙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端: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B.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也可指世界各地。选文中“天下”是“四海”义项之一。C.合从连衡: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横”;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从,同“纵”;衡,通“横”。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要对父母孝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先王有仁慈之心,也就有了仁政。如果当下的统治者也能把善心推广到政治上,也能达到“治天下可运之掌上”。B.孟子用刚刚燃起的火、刚刚涌出的泉水作比,突出“四端”力量旺盛的特点,如果人们能扩大充实它,就一定能安定天下。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D. 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14.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答案】10.B11.D12.D13.(1)这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友间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讨厌他的哭声才这样做的。(2)在家侍奉父亲兄长,在外敬重长辈主上,(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14.①仁政主张是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的(或提及“人皆有不忍之心”),其理论在当时很难被君王所采用。②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③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品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宣王不能用”,“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因此在“不能用”后断开,排除AC;“不果所言”中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作“果”宾语,在其后断开;虚词“则”前一般停顿。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其中‘孝悌’指的是要对父母孝顺”错误,“孝”指“对父母孝顺”,“悌”指“对兄长敬爱”。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误,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表原因,因为;“内”,通“纳”,结交;“要誉”,博取声誉;“非……也”,表示判断。(2)“事”,侍奉;“制梃”,拿起木棍;“挞”,打,打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可知,仁政主张是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的(或提及“人皆有不忍之心”);由原文“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可知,其理论在当时很难被君王所采用。②由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知,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③由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可知,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品德。参考译文:甲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友间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讨厌他的哭声才这样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乙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丙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哪一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 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亲兄长,在外敬重长辈主上,(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门人欧阳秀才①游江西梅尧臣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②,乌哺不得共。无忘桂枝③荣,举酒一相送。注:①秀才:这里是即将参加科举的学子的泛称。②桂林:传说桂林是凤凰栖集之处:③桂枝:《晋书•郤诜传》:“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及第为“折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先从对方着笔,写出欧阳秀才出游江西的愿望如草木在春风中萌芽一般,随风而动。B.三四句描写眼前落花飘飞之哀景,用“落花”“梦”来暗示诗人对门人远游江西的担忧之情。C.五至八句中,诗人以“家无梧桐”自谦,然后以凤为喻,表达了对门人才情与品性赞赏。D.诗中大量使用比喻,使诗在含蓄蕴藉的同时富有形象性,增添了诗情画意,颇具艺术效果。16.诗的后四句饱含诗人对门人的谆谆嘱咐,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嘱咐的具体内容。【答案】15.B16.①“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达了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②“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写眼前落花飘飞之哀景,用‘落花’‘梦’来暗示诗人对门人远游江西的担忧之情”错误,由萌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此处是虚写想象之景,不是眼前实景。写落花飞举飘扬,充满生机,用比喻手法,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这里的落花不是哀景,写“梦”也没有担忧之情。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桂林指桂树林,传说桂树林是凤凰栖集之处。此诗即以“乌哺”指乌鸦,是凡鸟,借喻平庸之辈。此诗“凤巢”两句即暗用其意,是要欧阳秀才去江西以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同时也是奖誉欧阳秀才,说他今后前程远大,绝非“乌哺”辈所能相比;结尾紧接“桂林”,举酒相送,以功名相期,补足送别之意。“无忘桂枝荣”,就是要欧阳秀才不要放弃科举;举酒相送既是送别,也是祝愿他异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在科举时代,一般读书人要跻身仕列,只有应试及第一途,所以作者以此作结,郑重叮咛,表达了对门人的殷切期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理解性默写。(1)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形象,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告诉我们做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作为君子虽人生失意依然要潇洒自信。总之,要想成为谦谦君子,正如《大学之道》中“______”所言,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根本。(2)《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就不会失败。(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思愁,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天生我材必有用③.千金散尽还复来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常于几成而败之⑥.慎终如始⑦.谁家今夜扁舟子⑧.何处相思明月楼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士、弘毅、材、壹、慎终。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近日,全国各地的航天开放日、知识竞赛、科普讲堂等各类线上线下活动①。航天日期间的科普氛围显得格外浓厚,人们为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②。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开启中国太空时代。“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既是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体现对几代航天人不懈追求航天梦的褒奖,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今年“中国航天日”以“航天点亮梦想”为主题,正是希望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激发汇聚更多人逐梦筑梦的磅礴力量。航天事业是一项需要接续奋斗的事业,也是一趟传递梦想的征程。我们钟爱航天,还在于航天人为如何追寻梦想“打了个样”,激励更多人为实现个人理想努力奋斗,不断抵达人生新的高度。锚定的目标即使如月背之暗、火星之远、银河之深,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依靠科学、尊重规律,我们也能像航天人“上九天揽月”一样,在③中开拓前进,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打通阻碍成功的关卡,更好实现人生的梦想。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答案】18.①.精彩纷呈②.欢欣鼓舞③.劈波斩浪19.修改:即使锚定的目标如月背之暗、火星之远、银河之深,依靠科学、尊重规律,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我们也能像航天人一样“上九天揽月”。【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各种关于航天的线上线下活动很多、很精彩,可填“精彩纷呈”。精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 第二空,语境是说人们为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感到高兴振奋,可填“欢迎鼓舞”。欢欣鼓舞:形容非常高兴振奋。第三空,语境是说我们可以向航天人那样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开拓前进,与“攻坚克难”照应,可填“劈波斩浪”。劈波斩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即使”应放到第一个主语“锚定的目标”前面;语序不当,“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依靠科学、尊重规律”应改为“依靠科学、尊重规律,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成分残缺,“我们也能像航天人‘上九天揽月’一样”缺少谓语,应改成“我们也能像航天人一样‘上九天揽月’”。(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20.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心情与本语段作者心情最相近的一项是()A.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D.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的声音,如金声玉振,又如黄钟大吕,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20.C21.D22.①强调的内容不同:改句用的是“如……又如……”,内容显得笼统;原句用三个“有时”,强调雨声的不同表现,原句语言表述更准确。②运用的句式不同:改句是长句,“声音”的定语冗长、拖沓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感强,原句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雨声轻重缓急的变化。【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能力。语段中,根据“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心花怒放,风生笔底”等语句可知,此时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A.诗句是送别之作,表达的是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B.在“君问归期未有期”时秋夜下雨,诗人想念远方之人,心情是忧伤的。C.根据“喜雨”可知,此时诗人为春雨及时而喜悦。D.入梦的“铁马冰河”代表为国杀敌的峥嵘岁月,此诗表达诗人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与壮志难酬的苦闷。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例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雨声)转化成感觉(饮了仙露,吸了醚酬,大有飘飘欲仙之感)。A.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B.“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C.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丝竹”代指音乐。D.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笛声的听觉转换成落梅花的视觉。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回答时,定位原文语句,从内容、修辞、句式、语言等多方面进行赏析。本题可以从内容、句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强调的内容看,原句先总说“这声音”,然后用三个“有时”,强调雨声的不同表现,强调重点在声音的变化,表现内容更准确,符合上下文的语境;而改句将三个“有时”变成“声音”的定语,重点在“声音”,而非声音的变化,与整个文段的表达不协调。从句式来看,原句采用短句,能突出雨声轻重缓急的变化,同时节奏鲜明,生活活泼;而改句是一个大长句子,内容冗长拖沓,强调重点不鲜明。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人立身特别重视“己”“人”关系。《论语》中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说法,《中庸》也说:“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大意都是君子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小人则专在他人身上做文章,“己”与“人”畛域分明。但《论语》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己”和“人”应是一体的,紧密相连。上述材料能给你什么样的思考与启示?请你从青年学生的角度结合对新时代的理解,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字数不得少于800个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谈对新时代己人关系的思考与认识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己身与时代的关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已经给出过答案。夫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己”“人”本就不可分割,需相互成就。可见中国的儒家在处理己人关系 时并不选择独善自顾,而是践行众善兼济。夫子以仁为己任,一生奔波劳碌,于困顿中而不改初衷,传道天下,博施济众。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为了建设大同治世、提振国民精神、唤醒民族灵魂而奔走呼号,将个人的生命与他者的幸福紧密相连,将己身的遭际与国家的命途融为一体,与民同袍,与国同振,其熠熠之辉光耀史册。新时代青年亦当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我们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复兴中华需要集众人之力久久为功。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需要三代造林、九转功成的塞罕坝人,需要祈盼稻菽浪千重的袁隆平,需要“嫦娥”团队中的那些90后们,需要哈工大那些成功抢救回“龙江二号”的二十几岁的青年们……在当下的时代里,那些以身许国、佑护和平的战士们,那些逆行出战、白衣执甲的勇士们,那些隐功埋名、不负华夏的国士们……每个人都不是独善其身,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体与他者紧密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书写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征程中携手同行。我们生活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势必要与他人有更深广的交集。在这个万物互通互联的时代,很多人却活成了孤岛。殊不知,万物互联的时代,人、机、物无处不在地按需求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传输和协同交互,单个企业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单个人更无法独善其身,只有人人安全、合作伙伴都安全、整个环境都安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网络安全。《神曲地狱篇》中,诗人维吉尔拉着但丁走出地狱,来到地面,“一起攀登,我随他向前,直至圆洞之外的穹隆,看熠煜归于碧落,我们于是趋步,仰见星辉重现……”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中,人与人将在更深广的层面互联,一起实现人类价值。所以,新时代的青年要构建新的“人己”关系,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窗口下,每一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防疫,我们面临全球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面临全球挑战。需众人携手努力、同舟共济。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迎接全球挑战,创建美好人类社会。新时代里,每一个人都要先做好自己,“己”是“立人”的始点与依托,“人”是“立己”的砥砺与验证,新时代的青年不能脱离时代与他人而独善,我们既要砥砺修身,又要心怀他人,心怀世界。【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阐述“己”与“人”的关系。前半部分以《论语》和《中庸》中的语句为例,意在阐述要关注“己”少关注“人”,使“己”与“人”界限分明。后半部分以《论语》中的语句为例,意在阐述要为他人着想,不要只考虑自己,使“己”与“人”紧密相连。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关于“己”与“人”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这二者应该界限分明,另一种观点认为二者应该紧密相连。结合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然后论述“己”与“人”的关系。新时代青年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己”“人”关系,考生可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去谈“己”“人”关系,如谈自己对“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解;也可以谈自己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解;也可以综合立意。考生可以在材料基础上延伸思维,比如可以举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的例子,本身又构成对比论证;也可针对材料中的名言展开深度思考,如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可思考怎样做才能做到“立人”而“立己”,“达人”而“达己”。这些再和新时代的不同特点结合起来,又可产生新的关联。立意:1.新时代“己”“人”一体,可互相成就。2.做最好的自己,点亮时代之光。3.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4.以律己之态正心,以容人之量待人。5.“己”“人”一体,做新时代的君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3 09:50:10 页数:23
价格:¥2 大小:47.8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