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二语文试卷(一)第Ⅰ卷(选择题共28分)一、(1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__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__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B.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C.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D海市蜃楼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B.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C.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D.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B.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 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C.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D.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人生哲学,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答案】1.D2.B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空中楼阁:比喻没有根基或虚构的事物。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变幻莫测的情态。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空中楼阁”侧重于没有根基,脱离实际,“海市蜃楼”侧重于虚无缥缈,变幻莫测;“空中楼阁”多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海市蜃楼”多比喻容易幻灭的希望、虚幻的前景等。结合前文“被审美的汁液浸泡”“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幻化”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桃花源虚无缥缈,应选“海市蜃楼”。第二处,按图索骥:比喻做事死守教条而不知变通,也比喻依据一定的线索去寻找事物。顺藤摸瓜:比喻沿着线索,深入下去,探究事物的根本。语境说的是在当代中国各地都能找到“桃花源”,而非探究根本,应选“按图索骥”。第三处,大张旗鼓:原指军队摆开阵势,后比喻声势、规模浩大。大刀阔斧:形容军队声势浩大,后比喻办事果断有力。此处形容“改革”,应选“大刀阔斧”。第四处,脍炙人口:比喻优美的文艺作品人人赞美、传颂。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修饰《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应选“脍炙人口”。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语病为主客体颠倒,主体应是“不同的‘桃花源’”,客体应是“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排除AD。 C项中第二个“不同的”语序不当,“不同的”应修饰“理解”。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与前文“政治家”“游记作家”“哲学家”对应,这里应按照“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的顺序来排列,排除AD。“从来没有”应修饰“诗人”,强调陶渊明的独创性,而不是修饰“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排除B。故选C。4.下列各选项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颜渊曰:请问其目目:目的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回归C.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焉:于是D.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家:家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A.句意: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目,条目、细则。B.句意:一天做到约束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仁德。归,称赞。C.句意: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对它进行治理。焉,于是。D.句意:即使是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封国。家,封地。故选C。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而:连词,表转折,却。B.文胜质则史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C.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者:代词,……的人。 D.其“恕”乎其:副词,大概,也许。【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而:连词,表假设,如果。故选A。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C.风乎舞零D.故亏父而自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齐”:使动用法,使……整齐。句意: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B.“诚”:使动用法,使……真诚。句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C.“风”:名词动用,吹风。句意:到舞雩台上吹风。D.“亏”:使动用法,使……亏损。句意:所以使父亲亏损来使自己获利。故选C。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为仁”的具体做法,也就是说,一切行动都要符合礼。B.《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纠正事务中的错误、纠正事务中的错误才能获得知识。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将其发扬光大。D.《五石之瓠》中,“则夫子犹有蓬之心夫!”其中“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纠正事务中的错误”错,“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在格物”获得知识 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故选B。8.下列对小说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卫·科波菲尔》课文节选部分中,米考伯先生是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他因无力偿还债务而身陷囹圄。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经常负债累累。小说通过米考伯夫妇对大卫的不良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B.《复活》课文节选部分要表现的主题体现在两个主要人物身上。一是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她,虽然她刻意回避过往的事情,但聂赫留朵夫的热情和善意也多少感染了她,临别时答应再见他,为她情感的“复活”埋下伏笔。二是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良知的“复活”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不顾自己是陪审员的身份,不顾玛丝洛娃已经沦为妓女、“杀人犯”,决意去相认并帮助她。聂赫留朵夫的良知和人性开始“复活”。小说要表现的主题应是复活人们的良知和人性,复活人类最美好的情感。C.象征是小说《老人与海》的一大艺术特点,主人公圣地亚哥不只是一位普通的渔夫,他象征着整个为生存而斗争的人类,而大海者则象征着难以把握的变幻无穷的人生海洋。人在自然面前,在危机四伏的社会中是那么的渺小、无助,人类需要的正是海明威歌颂的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D.《百年孤独》课文节选部分中,马孔多的“失眠健忘症”有集体性和传染性两个特点。这个情节看似荒诞,实则蕴含着作者的深刻思考: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周而复始地贫困、落后、愚昧,永远在原地徘徊。原因何在?作者认为是健忘,他们缺乏对历史的总结,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作者用艺术概括和艺术夸张的方法加以表现,成了马孔多式的“失眠健忘症”。【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小说通过米考伯夫妇对大卫的不良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表述不当。米考伯夫妇债务缠身,全家靠典当度日,生活困窘但不失善良,捉襟见肘中偶尔也乐观豁达。大卫虽然生活环境恶劣,但他善良、诚挚、聪明、不甘于堕落,在与米考伯先生一家的交往中,学会了关爱他人,懂得了怜悯,学会了在困境中如何顽强乐观地生活,所以小说并没有通过米考伯夫妇对大卫的不良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故选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①这一两年,文学出圈和破圈被文学批评从业者作为议题频繁地提出来讨论。这些文学讨论建立在我们有一个假想的文学圈,我们也大致知道哪些人、哪些部分写作在圈内。这个文学圈,说穿了,不过是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严肃文学——有时也替换为精英文学或者纯文学、雅文学的文学“朋友圈”。在很长时间里,这个文学朋友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谱系,有着自己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它是自足的、自洽的,甚至是排他的。因此,一方面,今天文学的出圈或破圈已经被替换成大众传媒推动的“注意力经济”。大众传媒有意识地培育符合他们规格的作家,遴选一些有故事的作家成为招徕读者的卖点;另一方面,更多写作者想象的所谓出圈和破圈,出的、破的这个圈可能连文学朋友圈都算不上——就像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在用微信转发各种文学消息,我们共同制造着我们文学朋友圈的繁荣,但似乎忽视一点,朋友圈就是朋友圈,朋友圈里虽然不都是真正意义的“朋友”,但至少都是通过添加好友才成为一个朋友圈的。因此,朋友圈的文学繁荣至多只是一个文学的小时代。②毋庸讳言,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在重建一个审美等级秩序,使得古典文学时代处在审美低位的小说得以翻盘到“上乘”。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宣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这意味着文学的新旧之别不仅仅在于白话和文言,新文学之新也是文学趣味意义上的有别于游戏和消遣的“严肃”。因此,新文学的排他性,在时间上选择了以新易旧;在共时性的空间上,则是避俗就雅,避游戏和消遣就严肃。新文学发端之初,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的想怎么说就怎么写,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的国民文学,而实践中形成的新文学圈无疑有所偏移,也收缩了很多。胡适和陈独秀,包括更早的梁启超,他们的文学理想落实在新民和启蒙,自然要诉诸通俗和平易的表达和传播。但观察五四新文学后来发展的路线图,即便我们说文学研究会形成的文学意义系统是“为人生”,但它的文学技术路径走的却是精英道路。及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我们现在坚守的文学圈大致已经圈定了。这就是一个相对于通俗和大众文学而圈出来的高雅、精英,也是纯且雅的文学圈。③到这时候,应该看到的一个延续至今的基本事实是,因为国民的文学教育和审是启蒙接驳、接续不上,从五四新文学之初,客观上已经将绝大部分的文学市场和读者拱手让给被其排除的通语文学,进而也很难兑现文学新民和启蒙的实用价值。可以这样说,预先设定了 精英身份和文学理想,也设定了精英和大众的关系方式,才有所谓的出圈和破圈一说。我们很少听说通俗文学会提出圈和破圈的。所以,我们今天常常说的出圈的圈是特指的,而不是全部的文学。④缘此,姑且承认我们假想的严肃文学圈代表着国民审美的金字塔。如果没有圈内自身冒犯性和革命性的审美涤新,吃的还是五四新文学的祖宗饭,那么,出了这样一个文学圈,并不能输送创造性的思想和审美,那么,出圈不过是一个自我想象的幻觉而已。因此,出圈和破圈,首先要做的不是虚造文学繁荣的幻象,而是汲取、拿来和学习,是面向世界敞开自己,是去重建文学和公共生活的关系,是持续有力的审美拓殖。这样,真有所谓的“圈”,也是有机的、开放的和创生的“圈”。破圈而出,也不只是觊觎和争夺没有圈进来的市场、读者和话语权,而是基于文学未来的实践性的国民文学教育和大众审美启蒙。在发微新审美的同时,启发新读者。材料二:①之所以要“破圈”,是因为圈层确实存在。这个“圈”,既是人际关系的图于,也是媒介的圈子,更是舒适圈。在互联网传播范围,传播媒介从“被时代”的纸媒时代转变到了“我时代”的融媒体时代,信息在传播和接受中其价值在不断被重构。传播土壤和传播路径较之纸媒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新媒体平台的还速崛起使碎片化、去中心化成为当前传播环境中的显著特征,个体围绕特定的兴趣爱好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圈层,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图层的“信息茧房”效应,文学的普世价值被困在一个个透明的“信息泡沫”里,一不小心,就成了“信息飞沫”②“破圈”难,“出圈”更难。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如诗歌等文学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所侵蚀。当我们盘点近两年诗歌“出圈”的热搜事件,一些“诗人”饱受争议,不断地消解着诗歌这门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的深刻与文学价值,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对诗歌而言,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异化传播,在喧嚣过后,严重背离了读者和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在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中,诗人、诗歌和诗坛正被时代和受众所疏远和放逐。③我们呼唤“破圈”,是当我们谈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能在城市森林的冰冷之中感受到海子充满神启式的灵悟,而不仅仅是被地产商引用为广告词时所代表的消费暗示。未来的文学创作,只有技术革命与文学自省共舞,才能让流量与质量齐飞。只有更好地构建“破圈”“出圈”之路,才能更好地提升广度、宽度、美度,走向更加辽阔的传播空间。9.材料一第①段中的“注意力经济”是指() A.有着自己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B.培育或遴选一些能招徕读者的作家,以此谋取经济利益。C.构建一个假想的文学圈。D.重建审美等级秩序。10.以下各项中,属于文学出圈的一项是()A.2006年,特立独行的“梨花体”诗歌引发了读者的广泛争议,甚至集体恶搞。B.2019年,易烊千玺在社交媒体贴出班宇小说集《冬泳》封面,引发大众关注。C.2020年,在薇娅的直播间,3万册麦家的《人生海海》在5秒内即宣告售罄。D.2020年,《中华文学选刊》更名并转为推介关注现实人生的最新的精品小说。11.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被出圈问题困扰的主要是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文学圈。B.文学朋友圈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因此不可能也没必要出圈。C.五四期间形成的新文学圈是指向新民和启蒙的大众文学圈。D.文学要能出圈的关键就在于争夺到更多的文学市场和读者。【答案】9.B10.D11.A【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今天文学的出圈或破圈已经被替换成大众传媒推动的‘注意力经济’。大众传媒有意识地培育符合他们规格的作家,遴选一些有故事的作家成为招徕读者的卖点”可知,所谓“注意力经济”就是培育或遴选一些能招徕读者的作家,以此谋取经济利益。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真有所谓的‘圈’,也是有机的、开放的和创生的‘圈’。破圈而出,也不只是觊觎和争夺没有圈进来的市场、读者和话语权,而是基于文学未来的实践性的国民文学教育和大众审美启蒙。……启发新读者”可知,文学出圈就是要基于文学未来的实践性的国民文学教育和大众审美启蒙,启发新读者。A.“引发了读者的广泛争议,甚至集体恶搞”,说明没有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且本身内容和形式存在问题。故不属于文学出圈。 B.“贴出班宇小说集《冬泳》封面,引发大众关注”,只是利用明星效应起到宣传作用,并未阐明是否对读者有启发。C.属于商业活动,与文学出圈无关;D.“《中华文学选刊》更名并转为推介关注现实人生的最新的精品小说”属于大众审美启蒙,关注现实人生是其在内容上的创新。属于文学出圈。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根据“这个文学圈,说穿了,不过是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严肃文学——有时也替换为精英文学或者纯文学、雅文学的文学‘朋友圈’”可知,被出圈问题困扰的主要是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文学圈。B.根据“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严肃文学……这个文学朋友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谱系,有着自己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它是自足的、自洽的,甚至是排他的”可知,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严肃文学甚至存在排他性,但并不意味着“排他性”是其天然属性,选项推断缺乏依据;C.根据“胡适和陈独秀,包括更早的梁启超,他们的文学理想落实在新民和启蒙”可知,“指向新民和启蒙”的是胡适和陈独秀,包括更早的梁启超,并非五四期间形成的新文学圈,选项曲解文意;D.根据“破圈而出,也不只是觊觎和争夺没有圈进来的市场、读者和话语权”可知,“关键”的说法错误。故选A。三、(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五蠹(节选)韩非①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 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②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于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③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肢,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12.下列文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期:期望,要求B.夫古之让天子者让:责备,责问C.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多:称赞,赞美D.称俗而行也称:符合,相当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B.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C.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D.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情况而采用的相同办法来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观点。B.作者顺手拈出“守株持兔”的寓言,论证“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乃不识时变,“必为 新圣笑”,切近事配合浅近寓言,文字古朴,不露锋芒。C.文中以古今实异作比照,论证社会发展,世俗变异。苦水遗水、饥穰二喻,说明由于财富的多寡、权势的轻重,决定了古今的辞让、争夺与否。D.文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波澜多姿的比喻,文末,又用五个“非”字句,否定短促,反复层层阐明事理,得出“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结论。15.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2)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答案】12.B13.D14.A15.(1)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2)所以在荒年的春季,就是幼小的弟弟也没饭吃;在丰年的秋天,即使是疏远的过客也一定请他吃饭。【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B.“让:责备,责问”错误,“让”在这里的意思是“让出”。句意: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需要做费力的事,给养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用采取重罚,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人民”是一个词,中间不断开,排除A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句式相同,中间断开,排除B。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不同情况而采用的相同办法”错误,应是不同情况而采用的不同办法。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麂裘”“葛衣”,穿小鹿皮做的袍子,穿葛布做的衣服;“虽”,即使;“亏”,差。(2)“饥岁”,荒年;“饷”,吃东西;“穰岁”,丰年。参考译文: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这样说来,那么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着。不需要做费力的事,给养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用采取重罚,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现在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这样祖父没死就有了二十五个孙子。因此人民多而财物缺少,干体力活干得很劳累,可是给养还是很少,所以人民发生争斗。即使加倍奖赏和加重惩罚,还是不能避免纷乱。尧统治天下的时候,用茅草覆盖屋顶,屋顶的椽子也未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大腿、脚胫皆不长毛,即使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奴隶的劳苦,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如今的县令,一旦自己死了,他的子孙接连几代都享受出门乘车的特殊待遇,所以人们才看重这个官职。因此人们对于谦让职位这件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的天子,却难以舍弃如今的县令,这是因为待遇上 的微薄与优厚确实不同啊。在山上居住而从山谷中取水吃的人,每逢腊祭就把水作为礼物相赠;在洼地居住而苦于水灾的人,却要雇人来疏通水沟排水。所以在荒年的春季,就是幼小的弟弟也没饭吃;在丰年的秋天,即使是疏远的过客也一定请他吃饭。这并不是要疏远骨肉亲人而偏爱过客,而是因为粮食的多少实在不同啊。因此古代人看轻钱财,并不是讲仁爱,而是财物很多;如今的人争夺财物,并不是品德卑鄙了,而是因为财物太少。古人轻易地辞去天子,并不是品德高尚,而是因为天子的权势太小了;如今人们争着当官或依附贵族,并不是品德卑贱,而是权势太大了。所以圣人衡量社会财富的多少、考查权势的厚薄来制定政治措施。所以处罚轻微并不是因为讲仁爱,惩办严厉也不是因为暴恶,而是适应社会习俗来行事而已。所以政事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政治措施也一定要适应变化了的政事。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2分)四、(1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清平乐张炎①候蛩②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暗教愁损兰成③,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注】①张炎:南宋末年词人。宋亡时,家产籍没,以卖卜为生。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②候蛩:蟋蟀。③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庾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曾作《哀江南赋》,抒发故国之思。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用“候蛩”“西风”“落月”“秋江”“芦花”等意象,展现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B.“望尽芦花无雁”句,既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切,也抒发了词人乡思难以寄托的愁苦。C.下片用典,借庾信之事,表现了词人因漂泊流浪、生活困顿而身体日渐消瘦的艰难境况。D.这首词上片侧重于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是对上片所写之景的总结与升华,侧重于抒情。17.“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句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6.C17.①诗句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写一叶梧桐叶的飘落,而知天下秋声,表达人生沧桑之感。②词人写的梧桐,只有“一枝”,仿佛是孤苦无依的自己,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孤独潦落的处境。③同时,“一枝”与“多少”形成对比,抒发了作者不尽的家国之痛故国之思。【解析】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现了词人因漂泊流浪、生活困顿而身体日渐消瘦的艰难境况”错误,“愁损”意为愁杀,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表达国破家亡之痛。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两句,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秋之梧桐,由梧桐叶落,而知天下秋声。而“梧桐树”、“梧桐雨”在古典诗词中是愁苦、悲伤、凄凉的代名词,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直接由梧桐雨而写到离情别绪,作者借写“一枝梧叶”,表达人生沧桑之感。词人写的梧桐,只有“一枝”,仿佛是孤苦无依的自己,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孤独潦落的处境,刻画人物情景入木三分。这首词原是作者赠给他的学生陆行直的,当时,张炎已年过半百,再加上当时北宋灭亡的历史背景,所以词中弥漫着浓重的悲秋之气。同时,“一枝”与“多少”形成对比,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在对比中,抒发了作者不尽的家国之痛故国之思。18.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时代青年要勇担重任,志向高远,努力实现祖国复兴的远大目标。这可用曾子的两句话来表达: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______。(《老子》四章)【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敏于事而慎于言④.就有道而正焉⑤.千里之行⑥.始于足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弘”“敏”“焉”。五、(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匆匆过客 路遥天还没有亮,我就急忙向汽车站赶去。不知什么时候天阴了,空气里满含潮湿,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一进车站候车室,我赶忙把目光投向售票处—802次的售票口,我看见车次牌上用粉笔写着:增加一辆车。一种难言的兴奋涌上心头,我笑了。我觉得我是面对着我的老伴和孩子们笑的。当我正要赶过去排队买票的时候,身边交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这的人发出的一种求助的呼唤。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它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接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我急急忙忙赶了过去。我在两条队伍的末尾犹豫了一下:先排哪个队呢?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当我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后就站到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当然是这个队伍的最后一位。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像是故意弄成那个样子的。他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时髦青年!不用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让我反感。就在这时,我又发现这条队伍的前面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她既像在排队,又不在队伍里边;眼睛斜视着窗口,像在探索什么,又像在等待什么。她身边还站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应该是她的孩子。由于这一男一女两个人站在前面,我有点丧气了。我深知他们会在紧要的时候做出什么事来。倒霉的事终于来了:当只剩下我们三个人的时候,票已经只剩最后一张了。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个青年妇女丢下孩子,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等那个男青年反应过来的时候,票已经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男青年刚要找售票员算账,售票口的小门却“啪”一声关了,小门板上“票已售完”四个字嘲笑似的对着他。男青年马上把全部的愤怒转向了青年妇女。他两只拳头紧握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并强硬地让她把那张票交出来,说如果不交出来的话,她今天无论如何也走不成。青年妇女在男青年暴风雨一般的攻击下,眼帘低垂着,嘴唇微微颤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然而却不知她嘟囔了句什么,结果,男青年更愤怒了。坏了!看来他要动武了!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正在这时,那个小姑娘护着她的妈妈,小嘴一张一张地说。暴怒的男青年吃惊地盯着那个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竟然举起一只僵硬的手,在小姑娘的头上轻轻摩挲了一下,说:“你……别怕!叔叔……不打人……”男青年沉思了一会儿,转过头来对青年妇女说:“同志,您不要生气,刚才……我太过分了……”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张车票,把它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他的举动使我茫然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青年妇女也茫然了,迷惑地眨着眼睛。“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但让您买了。不过这不要紧,您带着孩子,在这里待下去太不方便了。我不走了,但请您帮个忙,替我在路上照料那个人。”“谁?”她问他。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失明老人。”只见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也拿出了自己的那张车票,递到了男青年面前,惊喜地喊叫着说:“呀,这太巧了!我这张也是给他买的呀!”“他是你什么人?”她摇摇头:“不认识……”一刹那,他们谁也不说话了。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人太可怜了,我觉得应该帮帮他,就决定先给他买一张。我想现在您应该相信我了吧?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个老人上车吧!”男青年从她手里接过车票,并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便转身走了。我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的步伐,走到了青年妇女面前掏出了自己的车票,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运气真好!太谢谢您啦!”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1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部分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烘托了年前人们急于回家又难买车票的心情,为抢买车票发生冲突做铺垫。B.小说设置了男青年与青年妇女之间的误会,渲染两人的矛盾,直至两人之间即将爆发冲突的时刻又解开误会,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C.小说结尾中的“一片银白的世界”“走在洁白的路面上”,给人强烈的暗示,表现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也写出了“我”的灵魂受到洗礼之后的感受。D.小说段落短小,这样写能清晰、准确地展现情节发展,使得剧烈的矛盾冲突变得舒缓一些,也便于灵活刻画人物形象。20.小说除了使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手法以外,还借助了哪些手法来塑造男青年的形象?21.小说从“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9.D20.欲扬先抑。文章先写男青年外貌时髦,与女青年争执、冲突,对其贬抑;再写他内心充满爱心,进行褒扬。②对比衬托。与“我”先考虑自己再考虑别人的做法形成对比,突出了男青年的先人后己。21.①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增加小说的真实感,使小说颂扬的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风尚更加可信,突出了作品主题;②从有限视角来叙述,便于写“我”的惊诧疑惑,以设置悬念,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③便于自然、真切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写春节前“我”急切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同时巧妙地展示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心情;最后写“我”的羞愧,突显了三个人物的品质。【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使得剧烈的矛盾冲突变得舒缓一些”错误。恰恰相反,小说段落短小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情节发展。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的能力。欲扬先抑。文章描写了男青年的时髦,“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像故意 弄成那个样子的。他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要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通过“我”的视角,写“我”最开始反感男青年;描写他与女青年争执,“男青年马上把全部的愤怒转向了那个青年妇女。他两只拳头紧捏着,开始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并强硬地让她把那张票交出来,说如果不交出来的话,她今天无论如何也走不成”,甚至似乎要动手打女青年,这样写让男青年的形象显得很粗鲁、令人反感。但当真相揭露时,前后反转,欲扬先抑,更衬托出男青年形象的高尚。男青年和青年妇女都为了帮助瞎眼老头而放弃了先给自己买票的机会,这让先给自己买票、再去帮老头买票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虽然都是乐于助人,但“我”是先考虑自己再考虑他人,男青年是先帮老人买票,再买自己的,这就形成对比,衬托出男青年的无私。【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视角和写作技巧的能力。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男女青年为了给老人买票而舍弃了自己的利益,这都是在“我”的见证之下发生的,这样写让故事中所发生的人间真情更加真实可信,让人物高尚的品质更加真实,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旨。从情节作用上看,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是有限的,但这样写有利于通过“我”的所见所感设置悬念,让情节前后形成对比,也更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本文就是通过写“我”的所见以及由此产生的惊诧疑惑等心理活动,设置了“误会”,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从人物塑造上看,写“我”的心理活动,巧妙自然地展示了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如“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写“我”渴望春节回家与家人团聚,其他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而男女青年却为了帮助老人而让自己有可能回不了家,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而最后写“我”的羞愧,“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以及最后“我”把票让出去,则塑造了三个人的人物形象。六、微写作(4分)22.请联系《大卫·科波菲尔》中童年的大卫和《百年孤独》中的丽贝卡两个人物,谈谈你对于“孤独”的认识。(200字以内)【答案】品味孤独是一种本领。任何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历孤独的磨练,一个人只有经历孤独之旅,才能真正成熟起来。如童年的大卫,他是孤独的却又不乏自强,他在困境中奋发向上, 刻苦努力。丽贝在卡父母死后无依无靠投奔布恩迪亚家族,命运把她赶回到最初的孤独境地,她不服输的对抗着。灵感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迸发;智慧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起源;创新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成形;诗情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溢出。品味孤独,享受孤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议论类微写作题目。本题关键是了解两个人物的“孤独”,抒发对“孤独”的认识。可以谈“孤独”的作用和影响,如何走出“孤独”,身处“孤独”该如何做等。建议多用议论类语句,可以兼有抒情内容。注意字数要求。要求结合两个名著中的人物来谈谈对“孤独”的认识,首先,需要熟悉这两个人物,大卫在未出生前父亲去世,不久母亲改嫁,在大卫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不友善的人。他是孤独的却又不乏自强。他在困境中奋发向上,刻苦努力。丽贝卡是《百年孤独》中孤独入骨的典型代表,父母死后无依无靠投奔布恩迪亚家族。爱情的到来毁了一切,命运把她赶回到最初的孤独境地,她是那种不服输的对抗着却又在失败的对抗中饱尝痛苦的可怜的女子。了解这两个人物的“孤独”,或者是他们如何应对“孤独”的,然后谈自己对“孤独”的认识。七、(40分)23.写作。关于自己与他人的关联,《论语》中有如下论说:“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一位诗人也说过: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你对“自己与他人”这个问题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己与人》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己与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势必要与他人有更深广的交集。在这个万物互通互联的时代,很多人却活成了孤岛。殊不知,万物互联的时代,人、机、物无处不在地按需求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传输和协同交互,单个企业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单 个人更无法独善其身,只有人人安全、合作伙伴都安全、整个环境都安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网络安全。《神曲地狱篇》中,诗人维吉尔拉着但丁走出地狱,来到地面,“一起攀登,我随他向前,直至圆洞之外的穹隆,看熠煜归于碧落,我们于是趋步,仰见星辉重现……”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中,人与人将在更深广的层面互联,一起实现人类价值。而在这万物互联中,我们又该如何认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我看来,推己及人,需先自知,而后知人;为人处世,需先爱己,而后爱人。自知、爱己的目的在何处?是在困境中理清万千思绪,明确初心并坚守自我。屈原“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他明白,于楚国,自己愿竭忠尽智,不惜穷矣。他自知,所以他自尊自立,浮游尘埃之外,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而苏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19年的屈辱,触手可及的富贵,在他不变的忠诚、不忘的使命面前一文不值。知己、爱己,才能坚守。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知己、爱己,也是为了更好地知人、爱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了解自己这颗小宇宙,再与其他人产生联系、理解、认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岂不美哉?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知人、爱人并非易事,如何真正知人、爱人,是需要智慧的。就如庄宗沉溺于伶人之语,迷失自我,认不清他人,认不清局势,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孔子有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爱人,更是不易。毛主席正是因为关心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才走上革命道路。一路上,长征路上两万五千里,抗日艰辛一十四年,个中艰辛,我辈尽知。所以,把握好自己内心的准绳、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有助于拨云见日,了解他人,认清他人。当今时代不同以往,我们中华民族必须知己,方可知人,不被花言巧语所迷惑,不被不安定因素动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每个人唯有爱己,爱人,才能让人间如处天堂,平和安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解析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阐述“己”与“人”的关系。前半部分以《论语》中的语句为例,意在阐述要为他人着想,不要只考虑自己,使“己”与“人”紧密相连;同时,对于“人”,要抱着善意的、有原则的态度去交往,以君子之德去尽量帮助他人,促成好的结果,而不是一味无原则地顺 从、纵容,使别人误入歧途。后半部分选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这句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说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没有哪个个体可以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强调做事要有合作、团队意识;众人智慧胜于个体力量;成功来自集体的团结、协作努力。写作时,要从一体两面的角度去进行思考,首先,要从观个体看他体和观个体看整体的角度,肯定“已”与“人”是必然存在联系的,我们这个“己”不仅要与一个个他人产生联系,也要与一批他人,也就是集体产生联系,因此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如能全面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或如认识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在此基础上,也要指出,在与“人”产生积极联系的同时,我们还应保有“己”的思想独立性,以审慎、冷静的态度去处理这段关系,帮助他人成长,对待犯错误的个别他人不能助纣为虐,对待犯错误的集体,则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努力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立意:1.新时代“己”“人”一体,可互相成就。2.做最好的自己,点亮时代之光。3.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4.以律己之态正心,以容人之量待人。5.“己”“人”一体,做新时代的君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3 09:50:09 页数:21
价格:¥2 大小:45.4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