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宁波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浙江省宁波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 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材料三: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 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答案】1.C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错误,由“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可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原因不是因为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B项,“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错,由“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可知,只是要求“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但是诗歌创作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当前。D项,“有不同意见”不准确;“‘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错。材料二论述“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材料三论述“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二者观念一致,本质相同。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和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C项,“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现实主义的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从材料二的论述中心看,一是谈“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写”的问题。A项,答案符合论述中心。B项,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C项,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D项,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材料二: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 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材料三: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述说,正确的一项是()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C.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完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D.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作为人,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独特性与人工智能写作展开竞争。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B.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主要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几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在不断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C.虽然“奇点”的来临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人工智能并不理解那些数值背后的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D.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答案】4.D5.B【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A.“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错误,原文说“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B.“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错误,应该是“思辨能力”而不是“鉴赏能力”;C.“完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可去掉“完全”。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B.“主要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几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错误,原文是“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是“主要”和“几个领域”。故选B。(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戴车匠汪曾祺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 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儿子玩的。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们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做弓把,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了。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一九八五年七月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文本叙事,相较于第一人称,其充分调动了叙事语气的功能,采用有限叙述视角,有着更为便捷的观察和访问的机会。B.叙述者的写作线索是童年的回忆。文本的叙述时间十分模糊,主要描写的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C.开篇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与结尾形成了呼应,点明了传统手工艺之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因为“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D.作者将回忆中的人事、回忆中的生活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极,将现实生活浓缩成一两句的感慨作为结构的另一极,一显一隐,在两极共构中抒发一种淡淡的忧思。7.小说中的戴车匠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8.汪曾祺曾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小说《戴车匠》是怎样体现出汪曾祺的创作观的?请简要分析。【答案】6.A7.①从“戴车匠很喜欢‘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副对子”看出戴车匠是一个生活志趣清雅的人。②相比同行,戴车匠早起做工,和车床子成为一体,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工作专注勤奋的人。③从“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可以看出戴车匠技艺高超。④根据戴车匠给儿子养洋老鼠、做特号的大弓,表现了戴车匠对儿子的疼爱。⑤戴车匠自己改造车床,眯着眼睛看儿子在门槛上吃螺蛳,思考儿子将来做什么,表现了他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和行业忧患意识的传统手工艺人。8.①情节生活化、真实化。小说叙事归结为“回忆”,不以虚构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②人物性格质朴自然,小说写戴车匠,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呈现人物本真的性格特点。③语言抒情化。使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戴车匠的工作状态、戴车匠爱孩子的品性和童心。④叙事风格舒缓,营造了一种对传统技艺流逝的淡淡的忧伤。【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采用有限叙述视角”错误,第三人称是全知视角。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戴车匠的店布置的有点像个小戏台,而且他很喜欢“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副对子,可见他是一位生活志趣清雅的人。根据“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通过对戴车匠早起做工,和车床子成为一体的描写,表现了戴车匠工作的勤奋和专注。根据“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这段文字运用鲜活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以及侧面描写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表现了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根据“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儿子玩的”“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通过对戴车匠给儿子养洋老鼠、做特号的大弓,表现了戴车匠对儿子的疼爱之情。根据“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了”,写戴车匠自己改造车床,眯着眼睛看儿子在门槛上吃螺蛳,思考儿子将来做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 ,还是另学一门手艺”,表现了他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和行业忧患意识的传统手工艺人。【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中汪曾祺的创作观认为小说要有生活化,要有真诚性的特点,在分析小说《戴车匠》是怎样体现出汪曾祺的创作观时要抓住“生活”“真诚”“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三个特点来分析。“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技艺的高超赞美之情,引起了作者的回忆。本文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主要描写了戴车匠的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消失的惋惜之情。叙事情节生活化、真实化,正文也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这些都体现了“小说是谈生活”的特点。小说的主人公戴车匠是一个生活志趣清雅,工作专注勤奋,车床技艺精湛,疼爱孩子,具有行业忧患意识的传统手工艺人形象,对他的描写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呈现了人物本真的性格特点,这体现了“小说要真诚”的特点。“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这段文字用语散文化,运用鲜活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以及侧面描写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表现了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这段文字用语散文化,表现了戴车匠爱孩子的品性和童心。这些体现了“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劝学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 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节选自《精骑集·序》)(乙)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删减)9.秦观《劝学》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10.对下列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被赋予了道德高尚的含义,如荀子《劝学》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C.“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以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锲而舍之”的“而”和“顺风而呼”的“而”是一样的用法。D.“金就砺则利”,“金”在古代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就砺”是指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是接近、靠近之意,“砺”是指磨刀石。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故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B.秦观年轻时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背诵,默写一遍,也无大差错。虽有较强记忆力,学业因其不勤奋而荒废。秦观在《劝学》中毫不隐瞒自己当时的状况。C.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三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案】9.B10.C11.D12.(1)年轻时不勤奋,没有什么办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3)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擅长游泳,但是能横渡大江大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然负此自放”,“负此”作“自放”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C;“旬朔之间”,时间状语,一般位于句首,且独立成句;“把卷无几日”,“无几日”作“把卷”的补语,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一样的用法”错误。“锲而舍之”的“而”表假设关系,句意:(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顺风而呼”的“而”表修饰,句意:顺着风喊。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D.依据原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可知,并不是摘取了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而是摘取了写文章时可以用的句子。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少”,年少的时候;“长”,成年的时候;“庶几”,也许,或许。(2)“博学”,广博地学习;“日”,每天;“参省”,检验反省;“知”,通“智”,智慧。(3)“假”,借助;“舟楫”,借指船只;“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绝”,横渡;“生”,通“性”,天资,禀赋。参考译文:《劝学》秦观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劝学《荀子》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度浮桥①至南台陆游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注】①浮桥:宋时由船只连成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言浮桥桥面宽广。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说诗人客中多病久未登临山水,闻南台之名试作一次探访,点明出游缘起。B.颔联“九轨”、“千艘”是虚指、夸张之词,写出浮桥的雄伟气象,以虚见实。C.颈联一“自”字,在冷静的叙述中透露感慨:人世与自然都在不断缓缓变迁着。D.中间两联语言质朴、笔墨简淡,描绘出远近相宜、层次丰富的画面,意趣悠远。14.同为病中登高,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3.D14.(1)本诗乐观奋进:颔联写长桥千船,怒涛大江,气势磅礴;颈联写 暮鼓晨钟,村落云烟,开阔辽远;尾联写醉中拈笛,荫下横吹,放旷豪迈。(2)杜诗悲慨沉郁: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诗人羁旅漂泊、年老多病的个人感慨;“艰难苦恨”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悲。【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中间两联语言质朴、笔墨简淡”错误,中间两联语言雄伟瑰丽。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乐观奋进:“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两句写浮桥,这是一异常壮观的景象。“长桥跨江,奔涛触石”,可见诗人听说的不是茂林修竹的幽秀,而是一种气势磅礴的壮观,因而才引起诗人的兴致,渴望一睹为快。个中也透露出诗人的向往、意趣和追求。在怒涛奔腾的江面上,缓步徐行,从容悠闲。这是诗人眼中的浮桥的客观写照,同时也是诗人主观思想的外现,这是写实,也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壮阔心怀,是一种蔑视一切艰难险阻的意绪的流露。而这也正是在多病废却登临之后,特意为南台而“一寻”这一行动所包含的深层的意蕴,是诗人渴望奋发有为的写照。对句“千艘横系大江心”,则体现了一种征服自然的气魄。“横”字用得极有气势。无数的船只,横锁江面,境界已是十分壮阔;何况横锁住的是一条大江,一条怒涛奔腾的大江,气魄更为壮大。在客观的景象描绘之中,熔铸着诗人创功立业的热望。五六句拓开境界,以景抒情,从内心情感的抒发中体现客观的物。“寺楼钟的物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是写至南台所见所闻。诗人登台而听到寺楼的钟鼓声,看到升腾在村落间的云烟,顿生感想,思绪悠悠。因钟鼓声而想到,它在早晚催促人们须及时有所作为。继而放眼远望,闽江两岸村落之间,云霞掩映,烟雾升腾,顿悟古往今来,人世变迁,悠悠不尽;而自然界的变化,自循轨迹,并不因人的意志而变更。尾联仍以直写自己作结束。和开头互相照应,又是中间两联所表露的意绪的自然归结。因景象的壮阔雄浑,激发了豪情;因光阴的迫促,更觉须及时努力。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因多病而早生华发,但豪情壮志依然存在,仍将奋发拼搏。而言外之意,却也正是事业并无成就,抱负尚未实现,不禁略觉伤感,于是,“醉吹横笛坐榕阴”。诗人醉中拈笛,在榕荫下,抒发情怀。这里颇有抑郁之感,但并不消沉,而是一种更强烈的渴望。放旷 之中,仍抱有坚定的信念。也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诗人在以后的岁月中,时刻不忘恢复大业,慷慨激昂地奋击抗争,讴歌呐喊。杜诗悲慨沉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诗人羁旅漂泊、年老多病的个人感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艰难苦恨”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悲。(三)名篇名句默写15.根据语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喜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3)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常和同学到湘江游泳并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气势豪迈的诗句,后来他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这一时期这一生活场景的回忆,其实两者都是借写游泳以言志。(4)“烟”的意象比较多见,如《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村落炊烟随风飘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一句形容瀛洲烟波渺茫。(5)曹操《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匪女之为美②.美人之贻③.同是天涯沦落人④.相逢何必曾相识⑤.到中流击水⑥.浪遏飞舟⑦.依依墟里烟⑧.烟涛微茫信难求⑨.明明如月⑩.何时可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匪”“贻”“沦”“遏”“墟”“掇”。三、语言文字运用16.下列各项,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挥斥方遒(qiú)幽咽(yàn)泉流钿头(diàn)百舸争流(gě)B.越俎代庖(zǔ)怨声载道(zài)纶巾(guān)狼居胥(xū)C.忸怩不安(nì)猝不及防(cù)霓裳(cháng)疾风劲草(jìng)D.含蓄隽永(juàn)追根溯源(sù)笨拙(zhuō)满目疮荑(chuāng)【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幽咽”“咽”应读yè。C.“忸怩”的“怩”应读ní。D.“满目疮荑”的“荑”应为“痍”。故选B。17.以下课文内容或文本在情境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立苍茫”——情境:百年党史丰碑人物纪录片标题。B.“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情境:高考出征誓师口号。C.《念奴娇·赤壁怀古》——情境:入选“古诗词中‘酒’意象的审美内涵”群文阅读专题。D.《声声慢》——情境:作为“古代女性情感表达”课题研究的对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得体和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A.“独立苍茫”表现丰碑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形象。恰当。B.此句展现的是为真理献身的生活态度,闻一多先生以此激励自我,坚毅地追求理想、服务大众,不计较结果。高考出征誓师口号应以激励为主,与高考目标性强的特点不符。C.“一尊还酹江月”中有“酒”的意象,恰当。D.《声声慢》是女词人李清照的词,恰当。故选B。18.以下对于文学形象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站在眺望地球的立足点上,放声呼喊,为伟大的“五四精神”而呐喊,其中的自然形象是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反映。B.《短歌行》中,诗人借助“明月”意象,借酒抒怀,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时不待我的个体悲伤;诗人也化用典故,抒写自己的怀抱,恰到好处,浑然一体而不露痕迹。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诗人生活的简朴。诗人的草屋虽然不是雕梁画栋却有榆树柳树遍植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绿树红花,相映成趣。D.创设物象是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如《百合花》中“百合花”意蕴丰富,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生命的朴实与纯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形象的能力。B.“表现了……时不待我的个体悲伤”错误,诗句写曹操的求贤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因此是“表现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故选B。19.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B.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C.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D.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错误。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应该是“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故选C。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越来越多的国外艺术精品进入中国以后,促使我们加快树立自己的世界艺术品牌。B.一个优秀的作家,一个本着良心用笔杆服务世界的作家,要从人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C.一篇网络帖子看似无足轻重,最终却玷污公民名誉,破坏国家形象,影响社会稳定,难道后果不可谓不严重吗?D.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A.滥用介词,导致句子没有主语,可去掉“在……以后”,让“国外艺术精品”作主语。B.句式杂糅。句中的“从……出发”与“以……为出发点”句式杂糅,可去掉“为”。C.多重否定失当。“难道后果不可谓不严重吗”该句中有反问词“难道”表否定,同时又有两个“不”字表否定,本句就含有三重否定,根据整个句子的意思来看,是要说明后果严重,故去掉后一个“不”字。故选D。21.古诗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它是我国文人墨客卖弄文才的一种文字游戏,虽然是游戏之作,却也颇见遣词造句的功力。据说,有一次苏轼专程上门拜访秦观未果,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秦少游便写了一封排成一圈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在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聪明的你,请给它断句,使之形成一首七言绝句。 【答案】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诗歌知识的能力。本题是考查回文诗,回文诗的特点在题干中已经明确“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根据题干的提示,是一首七言诗,那么,根据七言诗的特点和语意关系,可以得出答案,即“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22.《沁园春·长沙》《红烛》《百合花》《劝学》《拿来主义》都是同学们学过的经典文学作品。仿照下方的例句,任选两部作品,为它们各写一段话,评价作品的特色与意义。例句:《背影》,一个站台上的笨拙身影,一段父爱无言的动人回忆,细腻平淡的文字中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答案】《沁园春•长沙》,一段青年人的激情呐喊,一声“还看今朝”的自信豪迈,澎湃热烈的诗句里饱含担当天下的豪情。《红烛》,一支燃烧着的灼灼红烛,一颗但问耕耘的赤子之心,优美抒情的诗句里蕴含执着理想的信念。《百合花》,一条枣红底的百合花被,一段战争年代的伤感往事,娓娓道来的故事里歌颂纯洁崇高的人性。《劝学》,一段千年前的谆谆教诲,一篇勉励学习的智者之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中藏着发人深省的道理。《拿来主义》,一段观古今的深刻思考,一篇嬉笑怒骂的犀利文字,充满讽刺的语言中尽显抨击时政的胆识。【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首先,仿写时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文章题目+一(量词)+(文章描写对象)+一(量词)+(读者的感悟)+(对读者的影响)。其次,要理解文章内容。二者结合,即可拟定答案。比如:《沁园春•长沙》描写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学子的激情呐喊,让读者感悟到在革命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勇担重任的自信与豪迈,这首澎湃热烈的诗歌对让读者充满了担当天下的豪情。《红烛》以燃烧的红烛为描写对象,让读者感悟到了一颗但问耕耘的赤子之心,在这优美抒情的诗句里使读者对理想的追求更加坚定。《百合花》以百合花被为线索,讲述了革命战士与新媳妇的纯真感情的故事,在这令人感伤的故事中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纯洁与崇高。《劝学》以勉励学习为中心,一句句勉励的话语,在生动形象的比喻中让读者深受启发。《拿来主义》是作者面对当时中国的崇洋媚外之风,以嬉笑怒骂的犀利文字带给读者以深深的思考,在充满讽刺的语言中让读者看到了作者抨击时政的胆识。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游览山峰,有人多止步于位于山腰的知名景点;有人定要登上绝顶才觉得是真正来过;有人随兴所至,走到哪里都能欣赏美景。游山如此,人生亦然。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记述你的经历发现或论说你的观点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不同的境界,演绎精彩的人生登上峰顶,体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站在山腰,感受世界美好;随兴所至,走到哪里都能欣赏美景。不同的境遇,上演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境界,演绎精彩的人生;不同的人生,欣赏别样的风景。处庙堂之高,施展平生才华,演绎一段传奇人生。三顾茅庐,三分天下,从南阳到荆州,从荆州到益州,诸葛孔明演绎出自己别样的精彩人生。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烧尽曹洪之胆;火烧新野,燃化曹仁之心;火烧赤壁,燎尽曹兵之魄。舌战群儒,尽显英姿才华;草船借箭,折服周郎之心;借风七星台,天神共助。 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施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孔明一生,尽显才气,英雄有用武之地。玄德给了他施展机会,攀上西蜀权力顶峰,演绎精彩人生。安心为民,宠辱不惊,纵情山水,终成二赋。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可谓穷已,然在这穷山恶水间,你却欣赏到别样的风景。大江一词,赤壁二赋,道不尽你的豪情壮志,却抒发出你心中超然的豁达。友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孟德之诗乎?而今安在哉?你说,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而色”,这份豁达使你超脱世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使你与众不同。本可为官一任,却被那贬黄州,这或许是你仕途的不幸,却恰恰是你人生之大幸。兴之所至,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人生的风景。侣鱼虾友麋鹿,你华丽转身,借一只秃笔,演绎出人生精彩别样的人生。抵达目的地,知足常乐,未尝不是精彩人生。身为泰斗,心为平民,季羡林用平实描绘出金碧辉煌的万里长卷。“三顶桂冠一摘,还我了一个自由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皆大欢喜。”面对这些年外界加在身上的“国宝”“泰斗”诸多头衔,季老并无半点骄矜自大之意,而是将自己置身半山腰尽观世事变化,季老视名利为泡沫,抛去名利光环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只要懂得欣赏,何处都是风景。不同的境界,演绎不同的精彩人生,不同的人生,欣赏别样的风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围绕登山的三种游玩方式审题立意。材料由浏览山峰为例,列举了三种浏览的方式。一种是止步山腰,只看知名景点;第二种是定要登上绝顶;第三种是游兴所至,走到哪里都能欣赏美景。最后“游山如此,人生亦然”则是材料的升华部分,也是我们写作的重点,由登山喻人生,关键看你选择哪一种人生方式。第一种人,“知名景点”代表着他们的人生目标,达到了目标,他们就不再继续攀登,这种人是现实主义者;第二种人,“登上绝顶”是他们的人生理想,毫无疑问,这种理想很高远,也比较难以实现,属于理想主义者;第三种人,没有给自己制定目标,而是随兴游玩,并且懂得“欣赏美景”,因此在他们眼里处处皆风景,这样的人是人生的智者。材料以登山喻人 生,三种游玩方式,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行事作风和人生追求。第一种人目标明确,直奔主题;第二种人志存高远,勇攀巅峰;第三种人善于发现,懂得欣赏。比较普通的立意是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展开自己的论述。更高一筹的立意,是综合两种甚至三种方式进行论述,比如把第一种人看成现实主义,第二种人看成理想主义,立意为两者的结合;或者整合第一、三种,立意为既懂得欣赏普通之美,又追求超越之美,等等。立意:1.志在山顶的人不会待在山腰看风景。2.山腰,这边风景独好。3.人生何处不精彩。4.山到绝顶我为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3 09:49:02 页数:24
价格:¥2 大小:67.5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