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重庆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日常生活走入数字化的信息空间。面对新变化,筑牢个人信息使用的安全边界,既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企业增强责任意识,也离不开个人数字素养的提升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进入21世纪后,“数字素养”的概念应运而生。数字素养表现为能够熟练应用各项数字技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评估和利用等生存技能和行为,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国民数字素养,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对个人用户而言,要涵养与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相匹配的隐私保护意识、信息安全知识,培养良好的使用习惯,让数字技术服务美好生活。比如,在安装和使用一些应用程序时,仔细阅读隐私权条款,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开启或关闭相关推荐选项,掌握信息获取的主动权。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而言,提升数字素养更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努力。《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显示,只有28%的受访者上过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程,31.3%的家长从来不教授、引导孩子使用互联网。学校应不断完善数字素养相关课程建设,家长也应发挥指导作用,规范子女使用互联网行为,家校形成合力。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60岁及以上的网民达1.23亿人,比前一年增加了约2600万人。老年网民数量不断增长,迫切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贴合需求的数字产品和服务、量身定制的数字技术培训等。(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日第12版)材料二:网络信息参差不齐诱发网络欺凌风险,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叛逆思想逐渐萌芽,未成年人受不良信息侵害的概率逐渐增加。在高中生群体中,21.5%的人曾在网络上被他人辱骂,30%的人收到过黄色图片或视频,14.6%的人收到过暴力图片或视频,27.5%的人曾遇到骗子。在初中生群体中,这些情况有所减少。在收到黄色图片、视频和暴力图片、视频方面,初中生的比例分别下降至17%和10.7%。仅有15.7%的初中生曾遇到过骗子,6.4%被骗钱,但仍有21%的初中生在网络上被辱骂。 青少年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对互联网与新技术的理解、掌握、应用、创新,攸关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是网络强国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成年人网络保护以及未成年人在新技术时代面临的风险,是与发展和治理同步的一个问题的两面。就保护而言,应坚持通过现有的法律、法规开展保护和治理,并基于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具体的司法解释等进行修订完善,应保持发展与保护、治理的平衡,给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成长发展留出空间。为此,蓝皮书认为,要把握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平衡。树立数字公民意识,了解网络世界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使用基本技能,内化网络公民价值观,扮演好数字公民的角色,实现在数字世界的全面社会化进程,这一切既有赖于政府的顶层设计,也仰仗于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第一,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从网络素养到数字公民教育的转向。当前,我国依然停留在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放眼世界,科学对标,着眼于未来青少年作为网络空间竞争的主体,将数字公民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发挥我国强大的国家主导和集体动员能力,实现数字公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建立国家—社会的数字公民教育协同体系。在数字公民教育推进中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学校、互联网企业等社会的自发力量。国家要帮助青少年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字主权与数字安全,同时培养他们在互联网空间的未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互联网建设。第三,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素养框架。当前的数字素养框架内容相对比较复杂,不利于普及推广。应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素养框架,强调简捷性与易操作性。第四,利用媒体宣传,提升数字公民认知普及水平。数字公民教育尽管在国际领域已有一定的发展经验,但对于我国,尤其是公众而言,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应利用专家、媒体等多种渠道,推动数字公民认知。(摘编自《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筑牢个人信息使用的安全边界,需要提升个人的“数字素养”。B.个人用户要掌握信息获取的主动权,让数字技术服务美好的生活。C.我们对互联网与新技术要把握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平衡。D.“数字素养”对于我国公众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要加强宣传普及。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据显示,我国的老年网民数量大而且增长速度较快,他们迫切需要社会提供贴合需求的数字产品和服务、量身定制的数字技术培训。 B.我国未成年人上过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程比例约28%,所以约占50%的高中生和初中生在网络上被辱骂过。C.我国的网络强国人才战略,需要加强青少年对互联网与新技术的理解、掌握、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D.我国当前的数字素养框架内容相对比较复杂,应制定简捷、易操作、利于普及推广的数字素养框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素养就是一种公民能够熟练应用各项数字技能,并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评估和利用等生存的技能和行为。B.我国对孩子进行网络教育,要形成家校合力,家长要发挥教授和引导作用,学校要不断建设和完善数字素养相关课程。C.篮皮书认为只有把握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平衡关系,才能够处理好成年人网络保护与面临新技术风险的关系。D.未来青少年是网络空间竞争的主体,我们应将数字公民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实现从网络素养到数字公民教育的转向。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公民个人需要从哪些方面提升“数字素养”。【答案】1.D2.B3.C4.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演绎论证的论证方法,文中举到未成年人的例子和大量数据事实,以及通过论证结论,到具体论证个别事例的论证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5.①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学习信息安全知识,培养数字习惯;②加强数字素养相关课程建设,社会提供贴合需求的数字产品和服务、量身定制的数字技术培训等。③实现数字公民教育的转向、数字公民教育协同体系、数字素养框架、数字公民认知普及水平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数字素养’……较新的概念”错误,偷换概念,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数字公民教育尽管在国际领域已有一定的发展经验,但对于我国,尤其是公众而言,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是“数字公民教育”,不是“数字素养”。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所以约占50%的高中生和初中生在网络上被辱骂过”强加因果,材料一最后一段说“只有28%的受访者上过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程”,材料二第二段说“在高中生群体中,21.5%的人曾在网络上被他人辱骂……但仍有21%的初中生在网络上被辱骂”,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比较材料内容的能力。C.“只有……才能够……”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要把握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平衡……”;“才能够处理好成年人网络保护与面临新技术风险的关系”错误,文中说的是“成年人网络保护以及未成年人在新技术时代面临的风险”。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由原文“在高中生群体中,21.5%的人曾在网络上被他人辱骂,30%的人收到过黄色图片或视频,14.6%的人收到过暴力图片或视频,27.5%的人曾遇到骗子。在初中生群体中,这些情况有所减少。在收到黄色图片、视频和暴力图片、视频方面,初中生的比例分别下降至17%和10.7%。仅有15.7%的初中生曾遇到过骗子,6.4%被骗钱,但仍有21%的初中生在网络上被辱骂”通过未成年人受不良信息侵害的概率逐渐增加。用数字列举的高中生和初中生的数据,提出了未成年受不良信息危害的事实。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原文第二段举出大量数据,显现出高中初中群体受网络危害的事实。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演绎论证:通过前面的论证然后总结后面得出几点需要注意实施的条例。由原文“实现在数字世界的全面社会化进程,这一切既有赖于政府的顶层设计,也仰仗于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和“第一,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从网络素养到数字公民教育的转向;第二,建立国家—社会的数字公民教育协同体系;第三,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素养框架;第四,利用媒体宣传,提升数字公民认知普及水平”得出前面得出论证结论,并个别化阐述方法,所以是演绎推理。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要涵养与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相匹配的隐私保护意识、信息安全知识,培养良好的使用习惯,让数字技术服务美好生活”得出应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学习信息安全知识,培养数字习惯。由原文“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而言,提升数字素养更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努力”可知应该通过完成数字素养相关课程建设,家长也应发挥指导作用,规范子女使用互联网行为,家校形成合力。老年网民数量不断增长,迫切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贴合需求的数字产品和服务、量身定制的数字技术培训等。由原文“第一,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从网络素养到数字公民教育的转向;第二,建立国家—社会的数字公民教育协同体系;第三,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素养框架;第四,利用媒体宣传,提升数字公民认知普及水平”可知要实现数字公民教育的转向、数字公民教育协同体系、数字素养框架、数字公民认知普及水平。(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的第一个上级马峰去年夏天,我被分配到县防汛指挥部工作,农建局田副局长是我们的领导,他走路总是低着头,背着手,慢慢的迈着八字步;讲话也是少气无力,好像什么事情都不能使他激动。我来到的第九天夜里,山洪爆发了。接到电话,一口气跑到农建局,撞开田副局长的房门:“老田,永安河发洪水!安乐庄决口了!”他一只手支起半个身子来问道:“安乐庄什么地方决口了?”我说:“在汽车路东。”他听完,竟又躺下了,不紧不慢地说:“没甚要紧。”我又急又气:“你知道有多么大流量?一百多个!”“那更没办法!”“三岔河也发洪了!”小秦急忙跑进来。他的话音刚落,老田就像中了电似地“呼”一下坐了起来问道:“多大流量?”小秦说:水已经漫到龙王庙背后了。”老田说:“那至少有九十个。”他一面急忙穿衣服,一面说:“赶快通知海门村、田家庄,全体上堤。快!”我跑回办公室把电话打完,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抓起电话:“马上接杜村,上舍……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拨开一孔……什么?已经全拔开了?我就怕你们来这么一手,马上闸住两孔……”他放下这个耳机,马上又抓起另一个,详细的指示:要防守哪段河堤,开哪个支渠闸,闭哪个支渠闸,先往哪个水库蓄,后往哪个水库蓄 ……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他根本没看一眼,继续讲他的。老田打完电话,回头对我说:“咱俩到海门去,恐怕那里南堤要出问题。”在车上,我问他,两条河都发了洪水,安乐庄还决了口,一点都不着急;而三岔河只有九十多个流量,为什么就急成那个样子?他说:“永安河坡度大,洪水来源少。别看来势猛,顶多四个钟头水就退了;再说,汽车路东种的都是高秆作物,过一下水也淹不死。三岔河不一样,洪水来源多,同时愈往下游坡度愈小。你想想,水量大,泄洪慢,这不要命?”下了车,他走得飞快,我气喘吁吁地跟着他奔跑。爬上南坡的时候,只见河里的水已经漫到平台上来了。他走到防汛指挥部,老田扫了一眼说:“怎么老姜头没来?”“刚才觉得不要紧,就没叫他。”老田生气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马上把他请来。”不多一会儿,有人扶着个白胡子老汉进来了,是堵决口的行家老姜头。过了一会儿,堤坝决口了,堤上灯火通明,人们奔跑着,叫喊着,来来往往的运送沙袋。老姜头吆着号子,指挥人们打桩;老田领着一些人填沙袋。决口在慢慢缩小,夜里三点多钟,眼看很快就要合拢了。可这时水更猛更急,木桩刚打下去一半,就被冲走了。老姜头哆嗦着爬上堤堰,气喘吁吁地对老田说:“堵不住啦!我是没有这个本事了!”老田对老姜头吼道;“非堵住不可!要真的决口了,南边这七个村,都得灌了老鼠窝!你再胡说八道惑乱人心,我先把你填到水里!”老田一面叫喊让快往前运沙袋、木桩,一面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吗?”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看又跑出来几个,又是几个……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乡党委瞿书记挽着一串人下到河里了,挣扎着往这边移动,老田和瞿书记一次又一次想靠拢拉起手来,但一次又一次被巨浪打开了。堤上的人都急得要命,都替他们提心吊胆。蹲在地上的老姜头,猛一下站了起来,向堤上的人喊道:“快!抬一根长电线杆来!”电线杆很快抬来了,老田和翟书记靠着电线杆,终于挽到一起了。水里的人也都一个个紧挨着,靠在了电线杆上。这时,堤上又有很多人呼喊着手挽着手下到水里。转眼间,决口上就排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结成了一条冲不断的堤。大股的洪水终于被拦住了。可是风浪也更加凶猛起来。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照他们劈头盖顶反扑。当巨浪扑上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吞没了;当巨浪退下去的时候,无数的头才又露出水面……堤上的人们继续打桩,填沙袋,决口逐渐在缩小,沙袋堤逐渐在增高…… 黎明时候,决口终于合拢了。人们欢呼起来,水里的人也叫喊着爬上堤岸。大家七手八脚把老田拉上堤岸,他两条腿弯曲得像两张弓,鼻子里只有一点微弱的气息。老姜头含着两眶热泪,脱下自己的夹袄,轻轻地盖在老田身上。过了半个多小时,老田渐渐缓过气来了,慢慢睁开眼看着老姜头说道:“大叔,我骂你了,我……”老姜头哭着说;“孩子,别说这话,你骂得对……”两个月之后,老田出院了,步子迈得更慢了,背更驼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五年前的秋天,他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田根本不看“我”铺在桌子上的河流渠道图,这一细节描写着重渲染了洪水来袭时的紧张气氛,突出了时间的紧迫、形势的危急。B.决堤时洪水滔天,人们奋力抢救,小说中这一场面描写一方面表现出险情的严重,另一方面显示了干部群众抗洪抢险的勇气与决心。C.小说结尾处补叙部分回应了开篇田副局长走路慢,讲话“少气无力”的描写,交代了老田落下病痛的原因,使小说情节更加合理。D.小说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没甚要紧”“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灌了老鼠窝”等语句的使用,通俗易懂又精练质朴。7.文中划线部分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田之所以“吼”老姜头,一是老姜头是他的大叔,二是老姜头指挥打桩不力。B.老田之所以大“吼”,是因为这个堤坝一旦决口,七个村将被淹没,后果很严重。C.老田平时说话“少气无力”,而这次却“吼”起来,是形势太严峻,他太担心了。D.老四之所以大“吼”,一是坚定自己和大家的信心,二是要老姜头不要惑乱人心。8.小说以“我”的角度来塑造老田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既刻画了老田的形象,又塑造了抗洪民众的群像。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答案】6.A7.A8.①作为抗洪事件的参与者,“我”见证了老田超强的治洪能力,使老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既参与了抗洪事件的始终,还从旁了解到老田在1954年防汛中受伤的情况,在小说结尾处补叙出来,使老田形象更加丰满感人。③作为老田的下级,“我”在最初认识老田时觉得他疲沓散漫,后来才发现实际上他精通业务、果敢有魄力,叙述上先抑后扬,使老田的形象更加鲜明高大。9. ①既叙写了老田抗洪经验丰富,也写到了村民面对洪灾群策群力,点面结合,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场景,使小说的内容更丰富。②既刻画了老田等基层干部形象,又塑造老姜头等普通村民抗击洪灾的群像,两者互相烘托,充分展现了中国劳动者的整体形象。③既有基层于部身体力行,也有人民群众全员参与,反映了中国劳动者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这一细节描写着重渲染了洪水来袭时的紧张气氛,突出了时间的紧迫、形势的危急”错。这一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老田非常熟悉县域内各河流渠道,根本不用看地图。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内容的作用的能力。A.“一是老姜头是他的大叔,二是老姜头指挥打桩不力”错误。结合“可这时水更猛更急,木桩刚打下去一半,就被冲走了”“老姜头哆嗦着爬上堤堰,气喘吁吁地对老田说:‘堵不住啦!我是没有这个本事了’”等分析,老田之所以“吼”老姜头,不是因为老姜头是他的大叔和指挥打桩不力,而是在这危机时刻,老姜头说堵不住了,动摇军心,惑乱人心。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我”是此次抗洪事件的参与者,通过“我”的眼睛,看到了老田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如“我跑回办公室刚把电话打完,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抓起电话:‘马上接杜村,上舍……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拔开一孔……什么?已经全拔开了?我就怕你们来这么一手,马上闸住两孔……’”“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他根本没看一眼,继续讲他的”,这说明老田对所管辖的区域的水域情况了如指掌;“老田一面叫喊赶快往前运沙袋、木桩,一面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大家七手八脚把老田拉上堤岸,他两条腿弯曲得像两张弓,鼻子里只有一点微弱的气息”,这些描写写出了老田的以身作则、舍己为人。这些都是通过“我”的眼睛亲眼看到的,使老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后面补充了“我”听到的关于老田的故事,“后来我才知道,他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1954年秋天,他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这个补叙使老田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我”作为老田的下级,通过“我”对他的认识的改变来塑造形象。如开头“他走路总是低着头,背着手,慢慢地迈着八字步;讲话也是少气无力,好像什么事都不能使他激动”,感觉他很疲沓散漫;到来“下了车,他走得飞快,我气喘吁吁地跟着他奔跑”,“老田生气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马上把他请来。’”“老田领着一些人填沙袋。决口慢慢在缩小”,再到后来他不顾病痛亲自下水等,逐步发现他精通业务、果敢有魄力。这样叙述上先抑后扬,使老田的形象更加鲜明高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及特色的能力。本文塑造了老田的形象,他是“农建局田副局长”,从身份上看是干部,本文塑造了他抗洪经验丰富、舍己为人等优秀品格,在抗洪事件上他领导有方,展现了一个优秀干部的风采。由“他听完,竟又躺下了,不紧不慢地说:‘没甚要紧’”“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一手拿着件雨衣,精神抖擞,满面红光。他把雨衣一扔,抓起耳机就开始给各村打电话”“‘马上接杜村,上舍……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拔开一孔……’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他根本没看一眼,继续讲他的”“老田一面叫喊赶快往前运沙袋、木桩,一面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等内容表现了老田抗洪经验丰富、沉着冷静、舍身忘我、作为基层于部身体力行的形象。而对群众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如“不多一会,有人扶着个白胡子老汉进来了,是堵决口的行家老姜头”“只听人群中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吗?’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着又跑出来个……”“堤上灯火通明,人们奔跑着,喊叫着,来来往往运送沙袋。老姜头吆着号子,指挥人们打桩;老田领着一些人填沙袋”等描写,可以看出,此次抗洪群众们也是群策群力,共同奋斗,才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这样写点面结合,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场景,使小说的内容更丰富。老田是干部代表,老姜头是群众代表,加上群众群像,有领导有群众,这样两者互相烘托,充分展现了中国劳动者的整体形象。干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舍己为人,群众全员参与、指哪打哪。既突出了基层干部抗灾形象,又塑造老姜头等普通村民抗击洪灾的群像。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场景,这样写也表现了中国劳动者齐心合力、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深化作品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因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瑕丘江生为《穀粱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以,卒用董仲舒。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选自《史记·儒林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B.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C.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D.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体史书,后人对其补充、解释、阐发,代表作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粱传》。B.博士,古代指精通某一门学问或传授经学的官名,也指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人,或对有某种技艺、从事某种专业的人的称谓。C.废,是指古代官员被“贬谪”的意思,有“废弃、废除”“废黜、罢官”等意项,文中之意是指董仲舒被降为“中大夫”之事。D.公卿,是古代“三公九卿”的简称,“三公”即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如“司马、司徒、司空”,或者“太傅、太师、太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博学多才弟子多,居家教书时采用先进门的弟子教后进门的办法,结果有的弟子从未见过他,但都很敬重他。B.董仲舒用自己著的《灾异之记》来求雨,在江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却因该书差点被判死刑,故后来就不敢再讲论了。C.董仲舒研究《春秋》的成就高而遭到公孙弘的妒忌,但受到胶西王的礼遇,他仍怕惹祸上身,就称病辞官回家著书。D.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曾认为《灾异之记》愚蠢至极,后来却根据《春秋》来断案子,即使未先请示,皇上都认为很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2)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答案】10.C11.A12.B13.(1)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2)直至逝世,他始终不曾营治私产,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持节使决淮南狱”语法结构完整,“于诸侯”作下句的状语,其前断开,排除AD;“天子”作“皆以为是”的主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断代体”错,《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用自己著的《灾异之记》来求雨”错,原文“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是依据《春秋》的记载来求雨,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居家写作了《灾异之记》。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灾”,发生火灾;“疾”,嫉妒;“取”,窃取。(2)“卒”,去世;“治”,经营;“以……为事”,把……作为本职。参考译文:董仲舒,是广川人,因为研究《春秋》,孝景帝时当上了博士。他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读经典,弟子们依照入学时间的先后长短,递相传授,后来的弟子有的竟从未见过他的面。有三年时间董仲舒没有去观赏屋旁庭园中的景色,专心致志研究学问到了这种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当今皇上即位后,董仲舒被任命为江都相。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这种做法在江都国实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居家写作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它愚蠢至极,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于是董仲舒始终不敢再讲论灾异之说。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孙弘 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卿大臣。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当胶西王的国相。”胶西王一向听说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礼遇他。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会惹祸上身,就称病辞官回家。直至逝世,他始终不曾营治私产,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所以自汉朝开国以来历经五朝,期间只有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他师承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瑕丘人江生作《穀粱春秋》。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粱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褚大官至粱王国相。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作郎官、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①。[注]①君平:西汉时期的严遵,字君平,蜀人也。隐居不仕,尝卖卜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见说”显得很委婉,恍如两人在娓娓而谈,感情诚挚而恳切。B.颔联“起”“生”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异,境界奇美。C.尾联借用君平的典故,十分直接地劝诫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可谓语短情长。D.《蜀道难》充满想象与夸张,有雄浑之势;本诗偏重写实,叙事状物,一脉相连。15.本诗中的“笼”字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与“芳树”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笼秦栈”与“绕蜀城”,对仗工整,字凝语炼 ,远景与近景配合,形成蜀道胜景,给入蜀的友人以抚慰与鼓舞。【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直接地劝诫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错误,诗人用君平的典故,委婉告诫朋友不要沉迷名利,其中也不乏对自身身世的感慨。不是“直接”。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笼”字写出了山上树木繁茂、枝叶婆娑并笼罩栈道的景象,生动传神。“芳树笼秦栈”,译为“芬芳的花树茂密葱茏,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 它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  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用两句话“______,______”,强调从君王到百姓都应该以修身为根本。(2)贾谊《过秦论》中写始皇帝统一天下后,声威浩大又非常暴虐,其中说胡人和勇士都十分畏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3)《国风》和《小雅》都是《诗经》的一部分,前者多为民歌,后者多属贵族文人作品,司马迁对其内容的评价是“______,______”。【答案】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④.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⑤.《国风》好色而不淫⑥.《小雅》怨诽而不乱【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庶、壹、牧、报、淫、诽。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曹雪芹植根于传统文化,塑造了______的红楼群芳。欧教授提出重像视角,重新理解红楼佳人。书中宝黛钗等诸多形象考论多涉及重像手法。林黛玉的重像从形到神相对较多,既有“貌合”的晴雯、尤三姐,又有“情投”的妙玉、茗玉,也有西施、飞燕、娥皇女英等历史人物,用这些______而才华出众、性情高傲的女性,来烘托黛玉的才情美貌。相较而言,作者偏爱薛宝钗、贾探春这类______的女子,其重像多取自古代的文人雅士。借杨妃摹钗之美貌,以孔子之“时”、陶渊明之“雅”、屈原之“洁”,赞美其周全大体、藏拙含蓄之情性,言宝钗“山中高士”之风。赞贾探春为“泱泱大气的将相雅士”,选颜真卿、王羲之、苏东坡等名士来映衬其“才自精明志自高”______的人格。作者用金玉指代世俗标准下物质联姻的婚姻生活,而木石前盟则代表着心心相印的纯真爱情。《庄子·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好似宝黛木石前盟般超越物质的知己爱情。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千姿百态红颜祸水德才兼备襟怀坦白B.千姿百态红颜薄命德才兼备光明磊落C.绰约多姿红颜祸水德高望重光明磊落D.绰约多姿红颜薄命德高望重襟怀坦白18.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借杨妃摹钗之美貌,以孔子之“时”、屈原之“洁”、陶渊明之“雅”,赞美其周全大体、藏拙含蓄之情性,言宝钗“山中高士”之风。B.借杨妃摹钗之美貌,以孔子之“时”、陶渊明之“雅”、屈原之“洁”,言宝钗“山中高士”之风,赞美其周全大体、藏拙含蓄之情性。 C.借杨妃摹钗之美貌,以孔子之“时”、陶渊明之“雅”、屈原之“洁”,言宝钗“山中高士”之情性,赞其周全大体、藏拙含蓄之风。D.借杨妃摹钗之美貌,以孔子之“时”、屈原之“洁”、陶渊明之“雅”,言宝钗之情性,赞美其周全大体、藏拙含蓄“山中高士”之风。【答案】17.B18.D19.D【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运用成语的能力。千姿百态:形容事物或景色的姿态、形状多种多样。绰约多姿:形容女子姿态柔美。这里形容红楼群芳,故选“千姿百态”。红颜祸水:比喻漂亮女人是祸害的根源。贬义词。红颜薄命:指女子容貌美丽但遭遇不好。这里感叹美女们命运不好,无贬义,故选“红颜薄命”。德才兼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很有声望。这里形容薛宝钗、贾探春,重在才德,故选“德才兼备”。光明磊落:形容胸怀坦荡,光明正大。襟怀坦白:形容胸怀坦白、光明磊落。这里形容“人格”,故选“光明磊落”。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文章划线句的修辞手法是比喻。以庄子超脱现实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比喻宝黛爱情的精神之恋。A.拟人。“护田”“送青”有拟人之意。B.夸张。以“三千丈白发”写愁之多之长。C.借代。以“轮台”代国家边防。D.比喻,把雪比作盛开的梨花。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孔子、陶渊明、屈原应按时间顺序排列,即“以孔子之‘时’、屈原之‘洁’、陶渊明之‘雅’”。二是搭配不当。“以孔子之‘时’、屈原之‘洁’、陶渊明之‘雅’”言情性,以“周全大体、藏拙含蓄”赞风度。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①。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②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思想③,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刚健有为”的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和对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也起了作用是由于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孔子所作的《周易大传》的思想影响很大而成就的。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②“天人协调”思想③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21.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孔子所作的《周易大传》的思想影响很大,其一是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其二对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也起了作用。【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和前文“不是”相搭配的关联词为“而是”,前文说到基本思想不是单纯的,并且后文说到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所以可填“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 第二空,前文列举出了包含的四点要素,而后文所说主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这个要素应该是天人协调,可填“‘天人协调’思想”。第三空,这里主要说的是“和与中”思想所要解决的关系,根据后文“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可知,这里面解决的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可填“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长句变短句的能力。画线句中,包含三个句子,一个原因,两个结果。原因为“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孔子所作的《周易大传》的思想影响很大”,结果为“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和对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也起了作用”(可以拆分成两句话)。根据逻辑,确定分句主谓宾,调整语序即可得到答案。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学生的压力来源于学校、家庭、自己、互联网和社会。约80%被调查同学的压力来自对成绩的忧虑,约60%被调查同学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约40%被调查同学的压力来自自己,约30%的被调查同学感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压力。调查认为,压力如一把“双刃剑”,它既可成为生活的重负又能成为向上的动力。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学校团委准备举办以“中学生与压力”为话题的演讲比赛。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谈压力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谈压力”。自我们来到世间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承受着各种压力:或来自老师,或来自父母,亦或是源于自己。生活就像一杯苦咖啡,即使我们知道它的苦涩,却仍面带微笑地将它饮下;因为苦涩过后,便是回味无穷。其实压力也是这样,它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我们身上,但我们也只能承受;只是当你习惯了它的重量,并坚持向前走,便会发现,沉重之余我们也变得越来越坚韧。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鸿。适当的压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青松顶住了酷寒的压力,于是才可以欺霍傲雪;白杨承受住了风沙的侵袭,才能于戈壁黄沙中屹立如山。酷寒与风沙就好比那压力,青松和白杨就好比那人生,它们因压力而雄伟,而昂然卓立。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外在压力增加的时候,内在的动力也会相应增强。我们应该学会适当增加自我压力,去突破自我,展示出一个更精彩的人生。但同时,压力也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当则利,用之不当则弊。生活在动物园中的美洲狮因为没有压力而放松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野性,但在引入了它的天敌之后,它因为有了压力不再怠慢,于是逐渐恢复了原有的野性。与之相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本来有着不同的奔跑速度,繁殖速度,但将西岸的羚羊送往东岸后,原本十只的羊到最后只剩下了三只;而运往西岸的东岸羚羊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四只。原因何在?西岸的羚羊因为承受不了东岸狼群过大的压力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也应该与这羚羊一样,正视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使自己更强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很容易就会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顶用。”列宁也曾说:“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在我们感到压力过大,做事没有进展时,不妨试试以各种方式去释放压力,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唐代大诗人白乐天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在苏州当刺史时,因为公务繁忙,便喝酒排遣,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的的身心?”长时间的生活在高压力的环境下,会使我们心中的弦崩断,在面对生活中沉重的压力时,学会减压,未必不是战胜困难的一种好方法。生命因压力催化而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可过度的压力却会压垮我们。世上没有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只有不敢承受压力的心。我们不应该拒绝压力,而要将压力当作自己的磨刀石,以使我们的刀尖更锐利;但我们也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多太大的压力,压力的大小也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愿我们正视压力,在压力中前行,在压力中成长,笑傲人生。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的话题作文题。 审材料:材料一共三段。第一段是围绕中学生的压力来源做的调查,中学生大多数压力来自成绩的忧虑和父母的希望。第二段是对压力的看法,认为它是“双刃剑”,既可成为重负又能成为动力,要正确对待压力。第三段是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明确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压力,变压力为动力。任务要求写演讲稿,要以“中学生与压力”为话题。写作时,运用辩证思维,理性表达,要写出中学生对待压力的态度。应如苏格拉底所言人要认识你自己。压力太大,承受不了,会压跨我们,这个时候要学会减压;没有压力,生活“躺平”,做“佛系青年”,这是不可取的,要学会增压,变压力为动力。行文思路:先引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的话:“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很容易就会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顶用”引出论点,然后用三个分论点并列式论证,这三个分论点也用有关压力的名言,如莎士比亚说:“压力是一柄双刃剑”,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也说过:“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等,最后再次照应中心论点。立意:1.正确对待压力。2.变压力为动力。3.学会减压,战胜困难。4.学会增压,超越自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3 09:34:07 页数:20
价格:¥2 大小:44.4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