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北师大长春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具有鲜明的特点;虽然吸收了先哲的思想智慧,但主要来自他本人的生活体验;有很强的实践性,不是停在纸面上,而是诉诸实践;是以诗的形式表现的,没有逻辑的论证,而只是若干智慧的火花,这使它类似南宗禅的顿悟。陶诗和玄言诗不同,玄言诗并没有写出切身体验的哲理,只是抄录道家之旨,也没有诗意,而陶诗则是活生生的富有哲理的诗。陶渊明哲学思考的三个特点表明,陶诗虽未完全脱离玄言诗的影响,但已不再是玄言诗,在诗史上有其卓然独立的品格。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可以这样概括: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改变,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那么,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了诗人陶渊明什么呢?首先是异乎寻常的慧眼。在常人看来,南山就是具象的南山,归鸟就是具象的归鸟。而在陶渊明看来,它们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包含理趣和人生的真谛。说陶渊明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性,似乎还不确切;这并不是有意为之的技巧,而是慧眼之慧见。他以哲人的智慧悟彻了宇宙和人生,才能随处见到常人见不到的“理”。陶诗源乎景,发乎事,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这理带有普遍意义,既不游离于情景事之外,也不像玄言诗那样作为一个尾巴拖在诗的最后,而是融化在情景事之中。其次是超然悠然的心境。有不少诗人作诗是在激昂慷慨之际引吭高歌,所谓激愤出诗人,陶洲明偏不然,他是在超然悠然的心境下作诗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心境下写出来的。虽然他的血也沸腾过,但他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吟咏他的诗句。一团火包在冷隽的语言里,自有一种悠然的气度和透彻的力量。深刻的哲学思考还使他把诗看淡了。他既无逞才祁誉之心,更不存以诗求闻达、功名之意,不在乎诗的有用与否、妙与不妙。他吟诗是借以“自娱”(《饮酒序》》,没有什么苦苦的经营,也没有刻意的雕饰。像杜甫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王安石那样为“春风又过江南 岸”的一个“过”字改了又改,或者像王之涣、高适等人旗亭画壁计较高低,这类事在陶渊明是不可想象的。他自然而然,无意为之,而莫不成为佳作。前人异口同声称赞陶渊明的自然、平淡和真淳,以为臻于诗之被致,有人还极力仿效他,能真正体会他的好处已经不容易,仿而效之就更难了。看王维的《与魏居士书》,他与陶渊明大异其趣,没有陶的境界,怎能学到陶的真谛呢?孟浩然、韦应物、柳家元三人的诗也只有陶诗的平淡而没有达到陶诗的深邃。陶诗岂是可以仿效的吗?陶诗岂是可以从字面上仿效的吗?没有陶渊明那种对宇宙和人生的悟彻,那种不以诗为诗的超脱态度,单从风格、字句上学习是学不好的。哲学思维、科学思维和诗(艺术)的思维,是人类的三种既相关又不同的思维方式。诗的思维是具象的、感性的,而且常常是跳跃的、片断的,本不大适合作哲学的思考,然而陶渊明巧妙地把两者融合在一起了。他的思考在当时支持他不与腐朽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躬耕于庐山之下,干干净净地度过了一生。在今天,当物欲几乎要统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它的奴隶时,曾经支持过陶渊明的那种智慧和力量也许能给当代人一点帮助,使人站立起来。(摘编自袁行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源于自身生活体验、具有实践性,具有顿悟性,是陶渊明哲学思考的三个鲜明特点。B.陶诗与玄言诗都表达哲理,不同之处在于哲理的来源、表现哲理的方式和有无诗意。C.陶渊明有一双慧眼,能从具象中看出人生真谛,这使他获得了彻悟人生的哲人智慧。D.王、孟、书、柳诸人学陶诗却不得陶诗真谛,其原因在于缺乏对宇宙、人生的彻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陶渊明的哲学思考,既指出其来源等诸多特点,又对其内容作了概括评析。B.文章从慧眼、心境、对诗的态度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这是对第二段文意的递进。C.文章通过杜甫、王安石、王之涣等人的事例,对比出陶渊明作诗不求刻意雕琢,D.文章基于诗的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差异,彰显了陶诗巧妙融合诗与哲理实属难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以返归“真我”应对社会腐败,虽然无法医治社会,但能提升其个人品德。B.跟陶诗相比,在激昂情绪之下完成的诗作,其悠然气度与透彻的力量会有所逊色。C.玄言诗之所以缺乏诗意,跟它未能将哲学思维与诗的思维有机融合大有关系。D.若能吸取陶渊明哲学思考中的精神成果,也许能帮助当下人们摆脱物欲的奴役。【答案】1.B2.C3.B 【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概括不当。“具有顿悟性”有误,根据第一段可知,陶渊明哲学思考的第三个特点是“以诗的形式表现”,而且原文“这使它类似南宗禅的顿悟”表明,是“类似……顿悟”,而非“顿悟”。C.因果颠倒。“能从具象中看出人生真谛,这使他获得了彻悟人生的哲人智慧”错误,根据第四段可知,先具备“彻悟人生的哲人智慧”,然后才能“有一双慧眼,能从具象中看出人生真谛”。D.信息遗漏。“其原因在于缺乏对宇宙、人生的彻悟”有误,根据第七段可知,原因还有“那种不以诗为诗的超脱态度”。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C.材料和观点不一致。王之涣的例子不能“对比出陶渊明作诗不求刻意雕琢”,而是通过对比表现陶渊明作诗“无逞才祈誉之心”。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B.“在激昂情绪之下完成的诗作,其悠然气度与透彻的力量会有所逊色”推断不当。根据第五段可知,陶渊明的作诗方式能让自己的作品激情内蕴,因而“自有一种悠然的气度和透彻的力量”,但不能由此扩大范围,得出“跟陶诗相比,在激昂情绪之下完成的诗作,其悠然气度与透彻的力量会有所逊色”的结论。故选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半张纸(瑞典)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现在这对新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一生中的两年。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4.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开头,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悲情低沉的情感基调,同时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第一段中说“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这句话意在表明主人公东西搬得非常干净,做事十分细心。C.《半张纸》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男主人公的家庭琐事,情节波澜起伏,情感真实动人。D.《半张纸》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用十来个电话号码展示一幅幅生活画面,表现主人公一生中充满悲欢离合的两年。5.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小说的结尾画线句“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的理解。6.小说以“半张纸”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4.B5.①“相反地”一词意在进行一种对比,当经历了人生的大不幸后很多人将悲痛延续无法自拔,但本文的男主人公却更加坚定乐观。②“高高地抬起了头”这个动作塑造出男主人公不屈服于厄运,经历失去亲人的痛楚后依然积极向上的形象。③卒章显志。不幸的,我们任它随时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拥有的,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6.①半张纸是小说贯穿始终的线索。小说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②半张纸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半张纸通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③半张纸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作者不惜笔墨,精致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半张纸便凸显出来,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小说内容的能力。B.“表明主人公东西搬得非常干净,做事十分细心”错误。句意重在表现妻儿双双离世后男主人公一无所有,情绪极度低落,同时准备告别过去。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来理解,要整体理解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因“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一句是在文末,因此还要考虑是否能表达文章主旨。首先理解“相反地”一词含义,从其字意上理解,该词表示与其他人的做法进行对比,结合文中“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可知,其他人在经历如此的苦难后都会垂头丧气的,但他与一般人的悲观痛苦的态度不同,他不会被苦难的命运打倒,表达的是主人面对苦难的乐观和坚强。其次,理解“高高地抬起了头”的含义,这是一个动作描写,通过动作可以反映人的心理状态,表达人的内心情感。“高高地抬起了头”写出了男主人公的倔强和不屈服,即便是失去了至亲,遭遇了不幸,他依然选择积极乐观的面对以后的生活,“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所以这句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强、乐观、勇敢面对不幸命运的人物形象。最后,结合这句话的结构位置,分析其作为结尾部分的作用。文中交代了男主人公“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的原因,“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的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这告诉我们,生活中难免会遭遇不幸的事,我们应该不悲观、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不追念过去,要勇敢的放下过去,去迎接美好的未来,所以此句卒章显志,点明文章的主旨。【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的好处,可以从情节结构、与人物的关系,与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以及题目本身形式的吸引力等角度分析。本文题为“半张纸”,从文章主旨上看,由“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可知,这“半张纸” 上记录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从幸福快乐的生活到失业以及妻子离世的痛苦,都浓缩在这半张纸上,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写出了幸福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同时强调纸是“半张”,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圆满,暗含了主人公丧妻丧子的不完满的生活;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不仅有这“半张纸”,还有“另外一半”,即此时的不幸经历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还要积极乐观的去面对另一半人生。从情节结构上看,“半张纸”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开篇交代“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情节的主体也是通过主人公这“半张纸”的记录来回顾他的经历和遭遇;主人公的情绪经历了从“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到“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再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的一系列变化,而这一系列变化都和“半张纸”有关,所以该标题贯穿文章始末,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最后,从标题本身的表达效果上看,“半张纸”设置了悬念,会让读者不禁生发出“谁的半张纸”“半张纸上有什么”等疑问,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于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由是朝廷肃然。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 仁杰曰:“是其计穷,且为患。”乃明开首原格,出系者,禀而纵之,使相晓,皆自缚归。帝叹其达权宜。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中宗即位,追赠司空。(节选自《新唐书•狄仁杰传》,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B.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C.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D.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卷”指书籍,古时人们为了防止书蠹,多用黄蘖来染纸,因纸色发黄,故以之代称。B.“明经”是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明经与进士两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C.“黜陟使”是唐代考察地方官吏并提出推荐或贬黜建议的官员,其中“陟”为“贬斥”之意。D.“高宗”为唐代李治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有时帝王会有多个庙号。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狄仁杰读书专注。他小时候家里有门人被害,官吏询问情况,众人都争着对答,只有狄仁杰不为所动,因此受到官吏礼让。B.狄仁杰推己及人。有同僚需要离开年老病弱的母亲出使到边远地区,狄仁杰主动请求上级官员让自己代替前往。C.狄仁杰善于劝谏。在“砍柏”案中,狄仁杰巧引汉代旧事,成功说服唐高宗,使权善才和范怀义被免去了死罪。D.狄仁杰富有谋略。狄仁杰在岐州公开宽免自首者的条例,释放了被关押的人,让他们回去后相互传话,劫匪都前来自首。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2)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答案】7.B8.C9.A 10.(1)陛下的法律,本来就有差别等次,犯人不至于死却让他们去死,这是什么缘故呢?(2)朝廷假使缺少有才的人,但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却不少。陛下怜惜有罪的人,破坏了现行的法律,这该怎么办呢?【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狄仁杰的父母住在河阳,狄仁杰登上太行山,回头看,看见一片白云孤身飞过,对身边的人说:我的父母就住在它的下面。”他眺望惆怅很久,白云飘走才离开。“仁杰”“吾亲”为主语,应在其前断开;“反顾”“见”为两种先后进行的行为,中间应断开,排除AC。“谓……曰”是固定结构,应分别在其前后断开;“舍”为动词,后面应有表地点的宾语“其下”;“云”是“移”的主语,主语前面断开。排除D。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陟’为‘贬斥’之意”错误。“陟”为“提升,升迁”之意,“黜”为“贬斥”之意。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受到官吏礼让”错误。原文说“吏让之”,这里的“让”意为“责备,责怪”。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固”,本来。“差等”,差别等次。“致”,致使。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们。第二句中,“借”,假使。“贤”,形容词做名词,贤才。“惜”,爱惜,怜惜。“亏”,损害,破坏。参考译文: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当他还是小孩时,家里有位门人被杀害,官吏前来询 问(情况),众人争着申辩对答,狄仁杰读书而不予理会,官吏责问他,他回答说:“我在书中正与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同世俗的官吏说话呢?”(狄仁杰)考中明经科,调任汴州参军。(狄仁杰)被官吏诬告,黜陟使阎立本召他来问询,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道歉说:“孔子称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仁者的用心,你可以称得上是沧海中被遗落的明珠了。”举荐狄仁杰,他被授任并州法曹参军。狄仁杰的父母住在河阳,狄仁杰登上太行山,回头看,看见一片白云孤身飞过,对身边的人说:我的父母就住在它的下面。”他眺望惆怅很久,白云飘走才离开。同府参军郑崇质的母亲年岁大而且有病,郑崇质本应该出使僻远的地方。狄仁杰对他说:“你怎能留给双亲儿子远行万里的担忧呢?”(狄仁杰)到长史蔺仁基那里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蔺仁基赞叹他们的友谊,这时蔺仁基正和司马李孝廉不和,两人相对说:“我们可要稍稍感到惭愧了!”于是两人对待彼此像原来一样,他常常说:“狄仁杰品德贤良,北斗以南,只有他一个人罢了。”不久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一年之中判完了积压时间长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当时的人称道他公平宽厚。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由于用斧头误砍了昭陵的柏树,按律定罪应当免死,高宗下诏书要处死他们。狄仁杰上奏说他们不应被处死,皇帝生气地说:“这使我成为不孝子孙,一定要处死他们。”狄仁杰说:“汉朝有偷盗高庙玉环之人,文帝想要灭其族,张释之在朝廷直言规劝说:‘假如拿了长陵一捧土,该如何按律定他的罪呢?’于是只处以弃市的死刑。陛下的法律,本来就有差别等次,犯人不至于死却让他们去死,这是什么缘故呢?现在误砍一棵柏树,就杀掉两位大臣,后世将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主呢?”于是皇帝免去了二人的死罪。几天后,狄仁杰被任命为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受宠恣意而行,狄仁杰弹劾上奏他的罪过,皇帝下诏宽宥他。狄仁杰说:“朝廷假使缺少有才的人,但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却不少。陛下怜惜有罪的人,破坏了现行的法律,这该怎么办呢?我希望您先斥责他,作为对大臣们的警诫。”王本立受到惩处。从此朝廷上下都严整恭顺起来。(狄仁杰)出使岐州,几百名逃亡的士兵抢掠行人,道路上人们不敢往来。官府抓捕了盗贼党羽严加审讯,然而其他人仍混乱不能制止。狄仁杰说:“这是因为他们方法用尽,只能成为祸患。”于是公开宽免自首者的条例,放出被关押的人,发给他们粮食之后就释放了,让他们相互传话,于是(他们)都自己绑着自己来到衙门。皇帝赞叹他通晓变通之策。(狄仁杰)在圣历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追封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号叫文惠。狄仁杰所推荐引进的人才,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都是唐朝中兴时期的名臣。中宗即位,追封他为司空。(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莎衣①【北宋】杨朴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①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避雨。②直饶:犹纵使,即使。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B.颈联通过渔人的沉醉狂放脱衣和晚晴拢岸乱堆蓑衣的对比,体现了渔人的怡然自乐、无拘无束。C.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做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D.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12.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1.B12.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思想。【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颈联通过渔人的沉醉狂放脱衣和晚晴拢岸乱堆蓑衣的对比”说法错误,颈联“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写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并没有把两种情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之意。故选B。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现手法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题目已经给定了赏析表现手法特点的诗句是诗歌的尾联,然后仔细阅读诗歌尾联,指出尾联在表现手法的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尾联“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象征诗人向往的平淡自由的生活。“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同时把“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表达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思想感情。【点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君子和小人的义利观,指出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2)《大学之道》中,指出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应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认为车的功用产生于车毂的中空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进酒》以古人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君子喻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三十辐共一毂⑥.当其无⑦.有车之用⑧.古来圣贤皆寂寞⑨.惟有饮者留其名【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喻、庶、壹、毂、寂寞、惟。三、基础选择题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人喻于利喻:知晓,明白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C.虽父之不慈子慈:慈爱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说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劝”,劝导,鼓励。句意:怎么能不禁止邪恶、劝导人们相爱呢?故选D。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任重而道远A.聚族而谋之曰B.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C.敏于事而慎于言D.人而不仁,如礼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连词,表并列。A.连词,表承接。B.连词,表转折,但是、却。C,连词,表并列。 D.连词,表假设,如果。故选C。1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其脆易泮,其微易散C.当察乱何自起D.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内”,同“纳”,结纳,结交。B.“泮”,同“判”,分离。C.“当”,同“尝”,尝试。故选D。1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B.无辞让之心,非人也C.一日克己复礼D.小子何莫学夫《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强行”,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B.“辞让”:谦让不受,客气地推让。古今同义。C.“一日”,古义:一旦/今义:一天。D.“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故选B。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C.见贤思齐焉D.故亏父而自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封”,动词,分封,没有活用。B.“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C.“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D.“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故选A。1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治天下可运之掌上A.仁以为己任B.止,吾止也C.请买其方百金D.克己复礼为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状语后置句兼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字,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正常语序为“治天下可(于)掌上运之”。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B.判断句,“也”表判断。C.为状语后置句兼省略句,与例句相同。省略了介词“以”字,请买其方(以)百金,正常语序为“请(以)百金买其方”。D.判断句,“为”表判断。故选C。2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颜渊和子贡就是其中的两位。B.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如儒家、道家、墨家等。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中的“夫子”是对人的尊称。古代尊称男子或者称学者、老师也可用“夫子”。D.“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中的“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他们名义上要服从王令。【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错,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故选B。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管是在西方文学中,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同民族的历史____。在西方,():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所以,如果说诗歌往往被冠以艺术之王的美誉,那么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从艺术的功利目的来看,这是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读者对长篇小说的一种阅读期待。人们都希望在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中,不仅读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看到几个____的人物,读到一段的历史,而且看到一幅细腻开阔、的民族生活风俗图画。这是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最高要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从作家的角度对这一要求作了很形象的表达:做社会的秘书。当然,做好社会的秘书,不仅要记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段历史的风俗人情,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的历史。所以,勃兰兑斯说,一部文学史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的是长篇小说B.民族史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篇小说C.长篇小说经历了演变,成为民族史诗D.长篇小说是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 22.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患难与共绘声绘色风雨如晦语重心长B.息息相关栩栩如生风云际会意味深长C.患难与共栩栩如生风雨如晦语重心长D.息息相关绘声绘色风云际会意味深长2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把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B.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C.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掌控住民族在某个时代、某段历史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D.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住民族在某个时代、某段历史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答案】21.D22.B23.D【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根据后文的“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可知文中的陈述对象是“长篇小说”,陈述的内容应该是起源,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第一处语境是强调“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历史有关系”,应该用“息息相关”。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第二处用来修饰“人物”,用“栩栩如生”。风雨如晦:原指白天风雨交加,天色昏暗。后用以形容局势严重,社会黑暗。风云际会: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根据文中的“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第三处选取修饰“历史”的词语,应该用“风云际会”。意味深长: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语重心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第四处修饰对象为“民族生活风俗图画”,用“意味深长”。故选B。 【23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这是一道选择题。首先对比四个选项,发现异同,也可通过语感或分析句子成分判断判断。首先,从前后衔接连贯看,选项A和B的“民族某段历史、某个时代”的顺序与前文的“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段历史的风俗人情”不衔接,可以排除A和B;其次,从词语辨析的角度看,“掌控”是掌握控制的意思,“掌握”是熟知并能运用和把握控制的意思,“掌控”和“掌握”与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不搭配,故B和C都不恰当;再次从关联词的搭配来看,句子前面有“不仅”,后面要有与之照应的词语“而且”。故选D。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我国的饮食一向讲究食医结合,有“食医同源”和“膳药同功”的说法。很多食材,_______________,又能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________________。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1)既能做成美味佳肴②.(2)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③.(3)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后文的“膳药同功”和“又能达到”,可知应该填写“既能做成美味佳肴”等反应“膳”方面的内容的句子;第②空根据前面的“春夏秋冬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可知应该填写“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根据前文“春‘行夏令’必有天殃”和“不时”“一是”,可知应该填写“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之类的句子。六、写作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屈原辅佐楚怀王制定全国的法令,得罪了上官大夫,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而疏远了屈原;楚怀王去世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因为进言得罪了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顷襄王听信他们的谗言而放逐了屈原。屈原走到江边,遇到一位打渔的老人,老人说“举世混浊,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酒糟)而啜其龋(薄酒,淡酒)?”劝屈原与世沉浮,避免被放逐的命运。屈原则回答:“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形容洁净的样子),受物之汶汶(污染)者乎!”选择自投汨罗江而死。如果有机会与屈原或打渔的老人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你更想与谁对话?请给屈原或打渔的老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他们所交流的问题的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坚持理想,坚守本心敬爱的夫子:您可安好?  夜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我仿佛穿越千年时空隧道,与您悠悠心会于汨罗江边。江上,龙舟竞飞;江边,粽叶飘香。可是,您孤高的灵魂又在何处飘泊?您为什么要自沉汨罗江啊,您可真傻,我真为您感到惋惜!那个昏庸的楚怀王不明是非,不辨黑白,在楚国灭亡的警钟已经敲响时,把您流放到偏僻的蛮荒之地。您却还执着地数次上书,盼望自己的君主能够醒悟。然而这时的楚怀王早已听不进一点不同意见,忠言逆耳,又一次把您流放到更加偏远的汉北地区。既然您在楚国得不到重用,您又为何不另寻知音,秦、齐等国可都对您伸出橄榄枝了呀。或者像孔圣人那样,在鲁国无法施展抱负,便游历四方,传播思想,收三千弟子,桃李满天下,功成名就,也不失在“山重水复”中寻找“柳暗花明”的上策啊。再退一步说,您还可以做个自由诗人,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家乡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可您却在第一次流放期间,对别国使者的邀请不屑一顾,放弃了齐国、秦国的高官宰相、千石俸禄,忠贞不渝地把自己交给楚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颜进谏。眼见楚怀王沉迷于声色犬马,纸迷金醉之中,眼见朝堂上那些奸佞之徒必将把楚国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眼见楚国百姓将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眼见秦国军队将楚国池城占为己有……您痛不欲生,悲伤地闭上双眼,为楚国的未来担忧至极,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离骚》。从您的身上,我看到一个傻得可爱的屈原,一个宁死不屈的性格屈原,一个把祖国的利益看得比生命更重的屈原!人总是为某一理想而活着,您的理想是什么呢?我想您绝不是仅仅只想做一位名闻中外的伟大诗人。是的,您的理想抱负是在政治方面。您倡导“美政”,您希望自己的祖国强大, 您希望能与强大的秦国抗衡;于是您辅佐楚怀王实行大量的体制社会变革,联合齐国抵抗秦国,您做出了种种努力,作出过卓越贡献。但最终都趋于失败。我们知道,这是您一生的悲哀、遗憾啊!理想破灭,您的精神也随之坍塌。纵身一跃,是对理想的坚守和捍卫!或许有人会说您傻,说您该像渔父那样懂得变通。可我知道,您对理想的执着,对本心的坚守。这世上总要有人飞蛾扑火。总要有人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燎起守护楚国这片壮丽山河的炙热,若这庸聩的君主懦弱,麻木的国民推脱,庸碌的大臣无果,那便只有我,也只能是我,去为世人扫清前路!夫子,我记住了,记住您的坚持理想,坚守本心!待到明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真想站在汩罗江畔,且听风吟,为您再吟一曲《离骚》,愿汩罗江之水能够带去我的信笺,我会时常怀念您!此致晚辈崇高的敬礼!您的弟子:秦汉风辛丑年腊月望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本次作文以《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为材料,实际上是表达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观。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表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其实他就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正如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他们的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逃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崇高理想的捍卫。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唤的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而渔夫的选择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智慧,懂得变通,能屈能伸,最后得到的结果或许更好。总之,无论赞同哪一种,其实都是自己选择的人生观,要讲出充分的理由。题目要求以书信的形式来写,注意书信的格式,书信的表达与一般写作有所不同,注意措辞等要得体。【立意】1.与世沉浮,学会变通;2.坚守理想,保持尊严; 3.不随波逐流,坚守本心。【素材】1.这个世上是不缺隐士的,缺的是像屈原一样不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的人。缺的是高歌一曲“广陵散”慷慨就义的嵇;缺的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缺的是“吾以吾血溅轩辕”大文豪鲁迅。就像谭嗣同说的那样,没有不流血的革命,正是这样不为尘世所染,不为权利所动人的鲜血,才染红千万热血青年的心,才染出了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他们就像民族的脊梁,虽倒下了,但精神却还屹立在那,民族脊梁也会屹立在那,永世长存。2.渔父采取的态度,不是消极的回避,也不是激烈的对抗,而是顺应历史自然发展的潮流,以自然变化为法则,与世界同步。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这就是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道法自然,顺天应人的道理。渔父代表的是道家的主要思想和处事生活方式。“无为而自。然也。”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很有限,当我们无力去改变世界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绝望?并在绝望中选择极端的方式与丑恶的世界隔绝?如果我们把自己当作拯救世界的圣人,那就注定了我们的失败。如果我们明白自己并没有责任去拯救整个世界,那么面对我们无力改变的丑恶局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泰然处之,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能够从中得到自己的快乐和满足。3.苏妻评论东坡说:“满肚子的不合时宜。”这不是抱怨,而是赞扬。去合时宜,去追逐把持朝政的一方,去奉承,去称赞那些不合己见的声音,去与黑暗的官场同污,去与祸国的奸臣为党,这不是我们的东坡!就算全天下的人都那样做,他也不会。黄州如何,杭州如何,台州又如何,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相伴”便是人生的圆满。他宁可“一尊还酹江月”也不愿用酒去巴结那些不屑之人。他走进了那个世人都不愿走的道路,走出了北宋文坛的一条天路,闪耀四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3 09:34:08 页数:21
价格:¥2 大小:46.3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