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年秋期高中二年级期终质量评估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人通过书写汉字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最终形成了千古传承、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文化自信中具有典型特征的重要内容。中国书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中,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附着在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血脉中,每一种字体的演变发展都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烙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如甲骨文与殷商社会崇拜鬼神的文化信仰有关,金文与西周礼乐文化相联,隶书的成熟与汉代社会的繁荣发展相关等。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经典都建立在深刻理解前代和当时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王羲之取法前代名家张芝、钟繇,并深刻把握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精神,融汇儒、道两家思想,推陈出新而创造出的中国书法经典。历代书法家对于文化精神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传统儒、释、道等各家思想的吸收和借鉴,儒家的中和、道家的空灵、佛家的圆融等,都被书法家融化到笔墨和线条中,形成中国书法独有的精神气韵。二是历代书法家在书写诗词歌赋和尺牍信札时,渗透了对书写内容和文学情感的理解与把握。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彰显着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始终标示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保持着独立的民族特色,熊秉明称其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因为是书写的艺术化实践,所以最能表现人的心灵和思想,是心迹的流淌,正如林语堂所言:“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我们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能够感受到魏晋名士雅集的逍遥和追求自然的风度,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能够感受到忠臣烈士的铁骨铮铮和面对国耻家仇的义愤填膺。中国历代书法经典无不隐含着中国文人丰富的内心情感,这些情感因为共通的、高尚的 思想指向而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民族品格。也正是因为这种民族品格的存在,中国书法才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很少受到外域文化的干扰,始终保持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中国书法少有舶来品的气味,也基本上没有发生精神内核的变异,从这个意义上看,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反映中国文化的灵魂,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书法在对外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理解并接受。书法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感召力,易于被喜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沿线国家理解和接受,早在唐代,中国书法就已经受到高丽、日本等国人民的喜爱,如《欧阳询传》载:“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柳公权传》亦载:“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各国遣唐使在学习中国文化时格外关注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很早就对朝鲜、日本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文字。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一带-路”建设,当代书法要想继续助力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还需将创作的视域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摘编自吕文明《书法文化传承与中国文化自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书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表现丰富的情感和博大精深的文化。B.甲骨文、金文、隶书都带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相依相伴。C.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始终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典型特征和民族特色。D.中国书法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早在唐代就被高丽和日本等国喜爱并接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二、三、四段从三个不同角度围绕“中国书法”展开论述。B.文章援引林语堂、熊秉明等人的语句作为事实论据,论据经典,论证充分而有力。C.文章第三段举《兰亭序》例,论证了中国书法作为书写实践,能表现人的心灵与思想。D.文章既论述了历史上的中国书法,同时也思考书法的当代价值,视野宽广有启发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书法的精神气韵离不开历代书法家对儒、释、道思想的借鉴和文学情感的渗透。B.中国书法很少受到外来的干扰,少有舶来品的意味,所以精神内核基本没有变异。C.从《欧阳询传》《柳公权传》记载看,中国书法在当时已受到其它国家人民的喜爱。D.当前,我国的书法艺术既需要继承更要创新,创作也应该中西合璧,风格多样。【答案】1.C2.B3.C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有误,原文是“熊秉明称其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仅是一家之言,因此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文章援引林语堂、熊秉明等人的语句作为事实论据”说法错误,引用他们的语句属于道理论据,而不是事实论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A.“文学情感渗透”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历代书法家对于文化精神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传统儒、释、道等各家思想的吸收和借鉴,儒家的中和、道家的空灵、佛家的圆融等,都被书法家融化到笔墨和线条中,形成中国书法独有的精神气韵。二是历代书法家在书写诗词歌赋和尺牍信札时,渗透了对书写内容和文学情感的理解与把握”,由此可知,文学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是历代书法家对于文化精神吸收的主要表现,而不是形成中国书法的精神气韵的原因。B.“所以精神内核基本没有变异”强加因果关系,依据原文“中国书法少有舶来品的气味,也基本上没有发生精神内核的变异”可知,两句话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D.“创作也应该中西合璧”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可知,文中强调的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不是中西合璧。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摘编自任明满、郑国民、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材料二: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用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首先发生改变的是阅读习惯。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与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相比,阅读时读者眼球的转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 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一个人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阅读之前,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那么如果某一个平台不推送某本书的相关信息,你还会不会关注它?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入口开始发生改变,只要你愿意开放自己的“书架”,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同理,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人的批注、圈阅,这会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认知呢?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材料三: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列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面对新媒介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掘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应该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印刷文字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纳入自己的内容体系。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要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跨媒介阅读通过跨越整合传播介质,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联系。B.跨媒介阅读应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及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C.跨媒介背景下的阅读会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使协同化程度加深,个性化阅读逐渐发展成社交型阅读。 D.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强调新媒介兴起背景下的阅读不是完全抛弃传统媒介,更不会使其消亡。5.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A.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B.观看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后给剧中人物写一段颁奖词。C.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片段,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D.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齐白石的名作《虾》,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描绘自己看到的虾。6.在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时,应该规避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你的建议。【答案】4.C5.A6.(1)“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核心仍然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避免培养成新闻学范畴的媒介“素养”;(2)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规避虚假错误信息对认知的影响;(3)规避声、光、电等媒介对学生的干扰,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4)跨媒介阅读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要规避只注重表面形态改变的做法。(任答出三点即可)【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个性化阅读逐渐发展成社交型阅读”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可知,应该是“个体阅读”,而不是“个性化阅读”。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词,与“散文化的语言”同属于文字媒介,不属于跨媒介学习。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回归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依据材料一“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 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可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核心仍然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避免培养成新闻学范畴的媒介“素养”;依据材料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可知,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规避虚假错误信息对认知的影响;依据材料一“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可知,规避声、光、电等媒介对学生的干扰,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依据材料二“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可知,跨媒介阅读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要规避只注重表面形态改变的做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造白龙涛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①,当成命根子了?”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②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 而去。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走哪条线?”“……”“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这条路经过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切记!”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任蕴清目睹了日伪军在虞城的种种暴行,渐渐握紧了拳头……二十天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任老胖,我是朱友航。”“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没有,没有,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选自《百花园》,2020年第10期,有改编)【注】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爱称。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建国初两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 B.小说中有两次特写明少爷的眼神,“两道寒光”“凌厉的目光”,这目光中有他对父亲不问国事、只顾一己安危的不满。C.“扳指”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它不仅串联了故事情节,“谈扳指、换物资、还扳指”,而且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侬”“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这样典雅整饬的古语。8.小说中两位父亲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9.小说的标题“深造”内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7.C8.(1)任蕴清是一个既矛盾又有爱国血性的父亲形象;文中通过给独子房间上锁,默许儿子参加新四军,由反对儿子抗日到支持儿子投身救国,爱子遗像前洒酒祭奠等情节展现出其家国观念的转变。(2)朱友航是一个具有深明远见和家国情怀的父亲形象;他让儿子去国外留学深造表现出他的远见;举家回国和结尾处的一个军礼,都展现出了他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9.(1)“深造”指在学问上进一步的提升,如文中所说“去国外留学深造”;(2)也指年轻一辈的自我砥砺。明少爷和朱家儿子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多学业上的深造机会,为国家大义而英勇投身,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3)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支持儿子报效祖国,也是深造。【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C.“深刻的象征意义”错。“扳指”没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文中只是说它是任蕴清祖传的,能换五万双胶鞋。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任蕴清是一个既矛盾又有爱国血性的父亲形象。任蕴清很矛盾。他锁儿子是怕儿子去抗日。“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任蕴清认为“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他不锁儿子是默许儿子抗日。文中说“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 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当陷入绝境之后,任蕴清明明知道儿子“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其实是想为新四军置办,但他还是答应了,并暗示儿子路线——“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还把祖传的扳指给了儿子,儿子也明白了父亲的心意,含着泪磕头,任蕴清“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这次他没有锁儿子。总之,“锁”意味着任蕴清反对儿子抗日,“不锁”意味着任蕴清支持儿子投身救国。这一变化更意味着任蕴清的家国观念发生转变,由只图自保到国土沦陷、难以自保后决意有所作为。(2)朱友航是一个具有深明远见和家国情怀的父亲形象从“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分析,他让儿子去国外留学深造和举家回国表现出他的远见。从结尾处“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分析可知,朱友航的一个军礼,都展现出了他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1)首先解释“深造”的表层含义,“深造”的本意是“在学问上进一步的提升”,文中有“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就是这个意思。(2)“深造”的深层含义,指的是年轻一辈的自我砥砺。如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后来在任蕴清的支持下“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最后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又如朱友航的儿子,“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明少爷和朱家儿子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多学业上的深造机会,为国家大义而英勇投身,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3)“深造”也指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如任蕴清开始反对儿子抗日,后来在看清日本侵略者的真面目之后,暗中支持儿子抗日,报效祖国;如朱友航,本是一介商人,上海沦陷后随儿子一起去了美国,后和儿子一起举家回国,为儿子参与了建设祖国而自豪。这是老一辈人的“深造”。 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诸将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房玄龄尝言:“秦府【注】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反出前宫、齐府人之后。’”上曰:“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下,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前世唯皇子及兄弟乃为王,自余非有大功,无为王者。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有删改)【注】秦府:唐太宗即位前被封为秦王时居住的府邸。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B.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C.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D.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西,“关”通常指函谷关,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地方,又可称为“关左”。B.刀笔,古代在竹简上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因此把有关公文案牍的事叫做刀笔。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其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后用社稷来代指国家。D.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人争相表功,唐太宗叔父李神通认为自己首先响应起义,比房玄龄、杜如晦功高,太宗指出他起义有私心,且在战役中表现狼狈。B.唐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韬略能够安邦定国,功劳应该高于叔父,论功行赏应当在李神通的前面,太宗公平持正使诸位将领心悦诚服。C.秦府的旧人多年侍奉在太宗身边,却在授官时都比不过前宫、齐府的人,纷纷抱怨,太宗则认为设官分职,为民选才,当择贤而用。D.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2)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答案】10.D11.A12.C13.(1)我真的没什么可吝啬的,只是不能凭着对你的私情肆意地和功臣一样奖赏罢了!(2)假如新人有贤能,旧人不才,怎么可以放弃新人而取用旧人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划线句子中,“定”的宾语中心语应该是“爵邑”,而不是“勋臣”,因此应该在“爵邑”后面断开,排除AB;再比较CD,“勋赏”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卿等勋赏或未当”整体做“叙”的宾语,因此应从“未当”之后断开,排除C。译文:九月二十四日,皇上亲自确定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封邑,叫陈叔达在殿下唱名宣示给大家,并且说:“我叙定的你们的勋赏,可能有不恰当的,应该各自谈谈。”故选D。【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又可称为‘关左’”说法错误,关西,古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也可称为“关右”。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秦府的旧人多年侍奉在太宗身边”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可知,是秦府旧人中没升官的人抱怨,而不是多年侍奉的旧人抱怨,范围不对。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1)“诚”,确实;“爱”,吝啬;“可以”,可以凭借。(2)“新”“旧”,形容词作名词,新人、旧人;“不肖”,不才;“安”,怎么。参考译文: 九月二十四日,皇上亲自确定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封邑,叫陈叔达在殿下唱名宣示给大家,并且说:“我叙定的你们的勋赏,可能有不恰当的,应该各自谈谈。”当时诸将争功,乱哄哄地闹个不停。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兴兵,首先响应起义的大旗。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专靠耍笔杆子,功劳在我之上,我心里不服。”皇上说:“开始起义,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举兵,大概也是自谋免祸。后来窦建德吞并山东时,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纠合余党攻来,叔父被打得望风逃窜。房玄龄等人在军帐中出谋划策,坐在那里安定了国家,论功行赏,本来应该在叔父的前面。叔父是国家至近的亲人,对您,我真没有什么可吝啬的,只是不能凭着私情和功臣同赏罢了。”诸将这才互相说:“皇上最公道了,即使是淮安王,尚且没有什么私心,我们怎敢不安分呢。”于是都心悦诚服。房玄龄曾说:“秦府旧人没升官的都抱怨说:‘我们伺候皇上多少年了,现在任命的官职,反而在前宫、齐府人的后面。’”皇上说:“国王大公无私,所以能让天下人心服。我和你们每天所吃所穿,都是索取人民的。因此设立官员分掌职务,为的是人民呀!应当选择有才能的来用,怎么能根据新人旧人来排定官次的先后呢!真要是新人有才能,旧人不像样子,怎么可以抛开新人用旧人呢!现在不谈他们有才能没才能,而光说他们不满,难道这是掌管国家大政的原则吗!”……当初,高祖想加强皇室宗亲的力量来威震天下,所以高祖的叔伯兄弟、远房叔伯兄弟以及他们的子弟,即使幼子童孺都被封为王,这样的王有几十人。太宗语气和缓地问群臣说:“把皇室子弟通通封为王,对于国家有利吗?”封德彝回答说:“以前只有皇子和其兄弟才能封为王,其他皇室子弟没有大功的就不封王。太上皇为了促使九族和睦,便大封皇室,自两汉以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的。既尊崇爵位,又赐给大量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昭示公正。”太宗说:“有道理。我作为天子,理应养育百姓,怎么可以劳累百姓来奉养自己的宗族呢!”十月庚寅(初五日),把皇族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有几位有功的没有降低爵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庭芳·归去来兮苏轼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①,留别雪堂②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③,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④,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⑤,时与晒渔蓑。【注】①去黄移汝:苏轼被调离黄州,改任汝州,此时他已48岁。②雪堂:苏轼在黄州的居所。③再闰:诗人自元丰二年贬黄州,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④底事:何事。⑤江南父老:此处指诗人邻里。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的前五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以他乡为故乡的旷达情怀。B.下阕的前四句申述自己不得不去汝州,表露出宦途失意,身不由己的痛苦之情。C.“秋风”“洛水”用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而弃官的典故,表达了归隐之思。D.这首留别黄州父老的词,语言似脱口而出,纯任性情,不事雕琢,无穷清新。15.这首词从哪些方面婉转含蓄地表达出词人对黄州和百姓的情谊,请简要分析。【答案】14.A15.(1)通过写自己的孩子在黄州学会“楚语吴歌”,从侧面表现出词人与黄州百姓交往密切,情谊深厚;(2)通过写黄州百姓取酒食为诗人饯行的热烈场景,侧面表现词人与黄州百姓的亲密关系;(3)通过写居所的柳树会思念自己(对写),嘱咐乡亲不要剪去嫩枝,并恳请父老常为自己晒渔蓑,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留恋不舍,希望重返黄州故地的心情。【解析】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以他乡为故乡的旷达情怀”错误,首句“归去来兮”搬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表达了自己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同时这三句还包含了一段潜台词,这就是:当年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是归隐之志已经得以实现之时的欢畅得意之辞,而东坡虽然一心想效法渊明,无奈量移汝州是不可抗拒的“君命”,此时仍在“待罪”之中,不能自由归去,因此自己吟唱“归去来兮”是表示欲归不得的怅恨而已;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浓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找到词人提及黄州和百姓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词人对黄州和百姓的情谊。如上片“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意思是“眼见黄州五年两闰,孩予会唱楚语吴歌”,从词人的孩子学习“楚语吴歌”侧面说明词人和黄州百姓交往密切。如“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意思是“山中友备上酒赛,盛情款待相劝老东坡”,鸡豚社酒,黄州的父老乡亲对东坡先生敬之爱之的热烈场面,以及东坡临别依依的情怀,都能展现词人和黄州百姓的亲密关系。如“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意思是“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我从不剪你柔柯。请传话左右邻里,时不时为我晒晒渔获”,这是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再温习一下这段难忘的生活,措辞非常含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2)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牧《阿房宫赋》中写梁柱上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朝菌不知晦朔②.蟪蛄不知春秋③.雕栏玉砌应犹在④.只是朱颜改⑤.钉头磷磷⑥.多于在庾之粟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晦朔”“蟪蛄”“磷”“庾”“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书简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同样突出,一批批传世书简已成为重要典籍,记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人与人之间,每当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有了或长或短的分离,书简总能及时派上用场。古时,书简是重要的通信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及至时下,通信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便捷,音频视频瞬间抵达,书简似不再有。然而,疫情突如其来,“隔离”骤然闯入我们的生活。“隔离”状态下的亲情、友情、爱情、乡土情、家国情,来得浓烈,来得澎湃。手机上的除了音频、视频外,书简又一度登场,共同表达情感的澎湃与浓烈。《战“疫”书简》共5辑。所列各篇,并非,而是你中有我,相互包涵。亲情中含家国之思,成长中有笃志之愿。不论信出何人,谁在阅信,都是。每一封书简,都是一次深情的目送。每一次捧信阅读,都会感觉到身后站着很多很多的人:你为这身后许许多多人的岁月静好奔走前线,逆行战疫;他为身后许许多多人的平安健康坚守后方,深情守望。这些普通人写下的书信,细数的是家常,道不尽的是对家人、亲人、朋友的牵挂,还有他们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心贴着心、的故事。一封书信,串连起前方和后方,凸显出满满的家国情怀、家国祈愿。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感情通过书简表达,信息通过书简传递B.人类的感情和信息是通过书简表达和传递的C.书简是人类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D.人类是通过书简这一重要载体传递情感、表达信息的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立锥之地泾渭分明如沐春风休戚与共B.用武之地自成一格见字如面同心同德 C.立锥之地自成一格如沐春风同心同德D.用武之地泾渭分明见字如面休戚与共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除了手机上的音频、视频,书简又一度登场,共同表达情感的澎湃与浓烈。B.除了手机上的音频、视频,书简又一度登场,共同表达情感的浓烈与澎湃。C.手机上除了音频、视频外,书简又一度登场,共同表达情感的浓烈与澎湃。D.手机上除了音频、视频外,书简又一度登场,共同表达情感的澎湃与浓烈。【答案】17.C18.D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依据上下文话题一致的原则,下文是“书简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同样突出”,而前句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说明括号内要说的是“书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所以句子的主语应是“书简”,不是“人类”,排除BD。而A主语是“感情”“信息”,也需要排除。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立锥之地:强调极小的地方。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文中并是强调小,而是强调其用处,因此应使用“用武之地。”泾渭分明: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人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自成一格:意思是指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下文内容可知,文意并不强调风格,而是内容。“泾渭分明”与下文“你中有我,相互包含”形成对照,填入“泾渭分明”。如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见字如面:见到字就如同见到本人。看到这些字的内容,就像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见字如面更符合“阅信”的内容,填入“见字如面”。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同心同德:思想统一,信念一致。此处依据“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心贴着心”可知,强调的是关系紧密,故应用“休戚与共”。故选D。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为语序不当,一、根据分析可知,这里是拿“音频、视频”与“书简”对应,“手机上”应做定语,修饰“音频、视频”,因此应将“手机上除了音频、视频外”调整为“除了手机上的音频、视频”,故排除CD;二、“澎湃与浓烈”是两个形容词,如用其来形容感情,有程度的深浅,“澎湃”指声势、气势等浩大雄伟。“浓烈”,浓重强烈。从词义上来看,应是“澎湃”程度更深,因此应是“浓烈与澎湃”的顺序,排除A。只有B项修改最恰当。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和天然环境相比,行道树的生存条件可谓极其恶劣:废气笼罩,高温烘烤……①,根域空间狭小,土壤肥力不足。所以能种在树池里的树,②。所谓“抗逆”,就是能抵抗逆境,耐受寒冷、干旱、贫瘠等各种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条件。行道树除了需要满足这些“硬”条件,还有“软”条件——颜值要高。总体来说,南方喜欢用能开出满树鲜花的树种,比如开紫红色花的羊蹄甲、开蓝紫色花的蓝花楹等。③,秋天树叶变色时可以大显身手。如今不少北方城市都有“银杏大道”,一到秋季,满树满地一片金黄,恍若童话世界。然而传统园艺中的“彩叶”树种,如槭树、黄栌等,却很少能当行道树,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们也曾尝试过,结果却发现它们入秋后,绿叶只是逐渐枯萎、掉落,直接跳过了由金橙变艳红的最精彩环节。原来,很多彩叶树变色,需要昼夜温差很大。而城市环境因热岛效应温度始终较高,温差不够大,叶子就不变色。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答案】20.①尤其是种在树池里的行道树②最重要的是“抗逆性”强③北方则经常打“彩叶”的主意21.热岛效应下,城市环境温差不够大;一些需要昼夜大温差的彩叶树在入秋后叶子不变色,只是逐渐枯萎、掉落;因此很少能当行道树。 【解析】【分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后语境“和天然环境相比,行道树的生存条件可谓极其恶劣:废气笼罩,高温烘烤……”“根域空间狭小,土壤肥力不足”都在强调生存条件差、环境恶劣,但前语境是泛指客观环境方面,后语境是从个体生长、特殊的角度(根部、土壤)而言,后语境程度更重更具体,再结合“所以”后面的“种在树池里的树”分析,空处应该强调“种在树池里”,于是确定答案为:尤其是种在树池里的行道树。②结合后文“所谓‘抗逆’,就是能抵抗逆境”确定空处必然要引出“抗逆”这种说法,再结合上文“所以能种在树池里的树”分析,要突出“抗逆”这一性能的重要性,确定答案为:最重要的是“抗逆性”强。③结合上文“总体来说,南方喜欢用能开出满树鲜花的树种,比如开紫红色花的羊蹄甲、开蓝紫色花的蓝花楹等”分析,空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总结上文的“彩叶”,再结合后文“秋天树叶变色时可以大显身手”分析,空处强调充分利用这一“变色”性能,然后由”如今不少北方城市都有”可见此处主体对象与上文南方人相对应,强调北方人的特点——对“彩叶”的关注,于是得出答案:北方则经常打“彩叶”的主意。【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选用句式的能力。首先由设问句推出主要信息为“传统园艺中的‘彩叶’树种很少能当行道树”,再分析答语部分,即“其实人们也曾尝试过,结果却发现它们入秋后,绿叶只是逐渐枯萎、掉落,直接跳过了由金橙变艳红的最精彩环节。原来,很多彩叶树变色,需要昼夜温差很大。而城市环境因热岛效应温度始终较高,温差不够大,叶子就不变色”,从中提取出要点为“热岛效应下,城市环境温差不够大”“一些需要昼夜大温差的彩叶树在入秋后叶子不变色,只是逐渐枯萎、掉落”。然后确定设问部分为结论,答语中的两点为原因,据以上分析整理出答案即可。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战国初年,李克和魏文侯谈及丞相人选的标准时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大意是,要根据一个人平时亲 近的人、富裕时看他如何支配财富(或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达时举荐的人、困厄时不做的事,贫穷时不拿的东西来确定他是否堪当大任。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提升修养、肩负大任以启示,请结合材料中“标准”的一两个方面和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心有丘壑,举贤让能在材料所说的五个标准中,我对“达视其所举”最有感触。有人能抵御贫穷的困苦,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有人能恪守人格的底线,面对不义之财不为所动;而最难得的是登上高位之后不嫉贤妒能,而是举贤让能,这样的人才是胸有丘壑,是吾辈青年之楷模。想起了管仲和鲍叔。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韩愈在《马说》里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啊,各行各业我们不缺乏人才,更多的时候,我们缺乏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缺乏像鲍叔这样肯举贤让能的人。鲍叔是一位识才的伯乐。他目光如炬,发现了管仲这样一匹千里马。鲍叔之于管仲,就像萧何之于韩信,他俩都是识才的能人,前者助力齐国成就霸业,后者帮助刘邦开创汉朝。作为领导者,与诸葛亮相比,鲍叔这种识才的能力,更显得弥足珍贵。马谡失街亭,主要责任不在于马谡,而在于识才不准的诸葛亮自己。霸道盛行的春秋年代,齐国有这样识才的鲍叔,怎会不成就霸业?如果目光如炬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那么举贤让能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著名电影《七宗罪》给我们展现,嫉妒是圣经里记载的人类与生俱来原罪之一。萨列里嫉妒莫扎特,庞涓眼红孙膑,李斯谗言韩非。这不都是“既生瑜,何生亮”的红眼病吗?嫉妒好像是人的天性。我等凡夫俗子很难跳出。可是,鲍叔超越了周瑜的气度,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那一刻,注定鲍叔将在历史中脱颖而出。管仲和鲍叔,同是人臣,曾为对手。站在胜利一方的鲍叔,竟然没有落井下石打压管仲,反而举贤让能,屈居人后,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放下利益,放下权力,让贤于人,这等气魄这等气度,试问天下几人能有,几人能行?这样的鲍叔怎能不让人感佩?鲍叔不仅有目光如炬之才能,还有举贤让能之气度,更有胸怀天下之丘壑。鲍叔告诉齐 桓公,欲成就霸王之业,非用管仲不可。斩钉截铁的谏言,显露出鲍叔心中的丘壑和战略眼光。鲍叔不担心管仲地位居于自己之上,不担心自己在齐桓公面前的地位被管仲撼动,而是一心为了国家“一统天下”的大业,诚心诚意推荐管仲,这样的胸襟气度,才是最值得我辈青年学习的。格局、视野、境界,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青年要想成才,除了必要的学识能力之外,也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识才之举、举贤让能、心有丘壑,这是我们修养身心的崇高境界。有了这样的修养,何愁不能担当大任?何愁不能一展抱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中李克和魏文侯谈及的丞相人选的标准从不同角度对高尚的人格进行了界定。“居视其所亲”是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从他交往的人中看他的人品;“富视其所与”是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是满足私欲还是造福社会;“达视其所举”是看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他如何选拔部属,是举贤任能还是任人唯亲;“穷视其所不为”是看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其操守如何,是安贫乐道还是鸡鸣狗盗;“贫视其所不取”是看人在贫困潦倒之际是否不取不义之财。题目提示我们,这些给当代青年“提升修养、肩负大任”以启示,表明这五个方面是修养身心,锤炼品格,以备将来担当大任的。这就把人的修为与将来的成就联系起来,说明了人的修为的重要性。“结合材料中‘标准’的一两个方面和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限定了立意范围,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方面来写,并且要谈到自身的发展。比如可以写平时的交友,要选择那些“益友”,通过与他们交往提升自己;也可以写贫贱之时人应当如何坚守自己的品格,如何对待财富等。立意:1.交往亲近贤能之人,提升自己。2.乐善好施,不奉行拜金主义3.举贤任能,造福社会。4.穷且益坚,恪守原则底线。5.人穷志不短,不取不义之财。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3 09:33:04 页数:22
价格:¥2 大小:46.7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