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河北省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建设搞大拆大建还是“留住乡愁”,城市管理粗枝大叶还是“细细绣花”,现代化治理的每一次政策选择,都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B.李希贵校长来我校讲学,他语言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把教育教学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让在场的每一位教师都佩服得五体投地。C.屈原有着怀瑾握瑜的志向,他悲愤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但在那个时代,他的美德、才能和抱负根本不能为人所了解。D.《长津湖》反映的事迹可歌可泣,该片以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兵团义无反顾赴朝作战的壮烈历史。【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粗枝大叶:比喻粗鲁不精细;疏略不缜密。此处指城市管理的粗放,使用正确。B.旁征博引:指说话或写文章时广泛、大量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此处指李希贵校长讲话引用大量的材料,内容丰富,使用正确。C.怀瑾握瑜:怀里揣着瑾,手里拿着瑜。比喻人具有纯洁而高尚的品德。不能作定语修饰“志向”,成语使用错误。D.可歌可泣:形容英勇悲壮的事迹值得歌颂,感人至深。此处指《长津湖》反映的事迹非常感人,成语使用正确。故选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代的发展状况都不相同,相应的教育制度也随之不断变化。殷商时期有“左学、右学”,周有国学和乡学,汉有官学。B.通过在重点领域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将推动投资需求巨大潜力充分释放,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C.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产 品供需结构不平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D.构建地球家园,需要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加强合作,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实现公平正义,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通过……将……”介词开头,淹没主语,可删掉“通过”。C.“解决”缺宾语,可在最后加“等一系列问题”。D.“互利共赢、加强合作”语序不当,应先“将强合作”,再“互利共赢”。故选A。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A.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老子>四章》)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B.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过秦论》)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C.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老子》)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瓠》)D.武能网纺缴(《苏武传》)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均为意动用法。贵:以……为贵。甘乐:以……为甘乐。B.席: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C.均为形容词作名词。安:安定局面。坚:坚硬程度。D.均名词作动词。网:结网。履:登上。故选B。4.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B.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C.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苏武传》)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翻译为:汉皇帝,是我的长辈。为判断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翻译为:对受苦受难的人,如果没有同情心,不能算是人。为判断句。B.“为天下笑者,何也”翻译为: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为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翻译为: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为被动句。C.“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翻译为: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正常语序为:子卿不欲降,以何过陵。为宾语前置句。“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翻译为: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正常语序为: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匈奴使者。为定语后置句。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翻译为: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正常语序为:九层之台,于累土起。为状语后置句。“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翻译为: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正常语序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为状语后置句。故选C。二、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其实践展开层面,需要以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尊重、文明交融为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与离散时空状态下的前现代文明不同,人类开启了同步时空的发展节奏,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图景,而且文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正在加快推进。在此背景下,我们首先需要调整好文化心态,尤其是要消除文化自大或文化自卑的两极对立思维,克服文化偏见,消除文化傲慢,倡导文化会通。如果持有盲目的自我文化优越情结,对世界发展的新格局视而不见,对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时代文明充耳不闻,则势必会导致文化的误判与误读。事实表明,文化偏见如果不予以坚决纠正,就会导致文化歧视,导致民族间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而文化歧视的蔓延会危及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进而给世界的和谐发展造成持久伤害。 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经济全球化催生了文化的多样性,面对新的世界发展格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把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展示出来,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但同时我们看到,扩张与掠夺又是资本主义成长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其与生俱来的本性,这就会滋生出文化霸权主义,即以强势心态向世界传播西方价值观,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人,迫使后发展国家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被动接受其价值观念乃至意识形态。由此可以预见,反对霸权主义将是未来摆在全世界各民族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化霸权的实质是对抗世界文明的野蛮、非文明行径,因此必须予以坚决反对。一种文明交融的理想性追求,就在于以承认每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正当性为出发点,确立交互性文化价值观的新视角,将文化冲突背后的价值观冲突给当代人类和平秩序所造成的威胁降到最低,实现真正的文明共存。纵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传播、彼此融汇一直是主旋律。在今天,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联系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各种文化只有在互相关联中才能发展,文明在交往中才能成长。对“他者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将每个国家民族视为独立、平等的文明主体,尝试进行有效的文化和文明对话,并以包容的胸怀和欣赏者的眼光去对待其文化智慧与文化成就,在学习借鉴中丰富完善自身文化。文化既需要“守正”即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更需要“创新”即面向未来展示其发展的活力。以文化创新来驱动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这是时代的选择。唯有创新,才能够赢得主动参与文明交融的机遇。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续动力,更是文化保持其生命活力的重要源泉,每个民族都有义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贡献文明智慧。(邹广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交融》)材料二:“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外交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形态和多元的文化形式,要通过文化的交流交往来增进沿线民众的了解,促进沿线民众的交流合作,搭建起沿线民众心灵沟通的桥梁。因此文化的交流和交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搭建友谊之桥合作之桥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的交流合作,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明的传播、交融和共享。有利于民心相通、增进互信,让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在沿线各国民众心里面落地生根。从实质来看,文化是民族交往的媒介,世界文化交往就是世界各民族间文化产品的交换过程。新形势下,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沿线各民族间传统文化产品的交流交换,既可以加强沿线地区各种文明状态间的了解和沟通,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感情,更可以以文化交流为契机,推动沿线民族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全面深化沿线各民族的相互交 往,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青年网《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插上翅膀,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各民族关系不断密切,交流日益频繁,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构建。B.各国各民族文化是独立平等的,但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在互相关联和互相交往中才能发展。C.以强势心态向世界传播西方价值观,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人,会滋生所谓的文化霸权主义。D.“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了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层面展开。6.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开篇明旨,点明了文化的交流和交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当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B.材料一总体上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既提出了问题,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层次清晰。C.材料一采用了道理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从不同层面全面论证了实现“文明交融”的方法路径。D.材料二从“一带一路”切入,论证文化交融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论证有力,说服力强。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和平等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又要让文化融合,共同发展。B.文化霸权主义根源于资本主义的扩张与掠夺,它必将与资本主义一起长期存在,必须予以坚决反对。C.要实现真正的文明共存就必须对不同文化予以尊重和包容,以交互性文化价值观的新视角去对待文化。D.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坚持创新就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能赢得主动参与文明交融的机遇,保持文化的活力。8.结合材料一,谈谈不同国家民族该怎样进行文明融合。【答案】5.C6.B7.D8.①摒弃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妥善解决世界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问题。②自觉坚守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③需要双向互动,彼此借鉴,相互欣赏。 ④以文化创新为驱动力,积极参与当今世界的文明交融。【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以强势心态向世界传播西方价值观,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人,会滋生所谓的文化霸权主义”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这就会滋生出文化霸权主义,即以强势心态向世界传播西方价值观,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人”可知,“以强势心态向世界传播西方价值观,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人”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而不是其产生的原因。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材料一总体上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说法错误,材料一开篇提出观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其实践展开层面,需要以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尊重、文明交融为基础”,二三四五段分别从“文化歧视”的危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交互性文化价值观”、文化既需要“守正”更需要“创新”等角度展开论述。所以从结构模式上说应属于“总-分”模式。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如果坚持创新就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续动力,更是文化保持其生命活力的重要源泉”可知,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因此“如果坚持创新就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说法错误。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回归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我们首先需要调整好文化心态,尤其是要消除文化自大或文化自卑的两极对立思维,克服文化偏见,消除文化傲慢,倡导文化会通”“文化偏见如果不予以坚决纠正,就会导致文化歧视,导致民族间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可知,不同国家民族进行文明融合时要摒弃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妥善解决世界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问题;依据材料一第三段“正是经济全球化催生了文化的多样性,面对新的世界发展格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把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展示出来,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反对霸权主义将是未来摆在全世界各民族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化霸权的实质是对抗世界 文明的野蛮、非文明行径,因此必须予以坚决反对”可知,不同国家民族进行文明融合时要自觉坚守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依据材料一第四段“一种文明交融的理想性追求,就在于以承认每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正当性为出发点,确立交互性文化价值观的新视角”“将每个国家民族视为独立、平等的文明主体,尝试进行有效的文化和文明对话,并以包容的胸怀和欣赏者的眼光去对待其文化智慧与文化成就,在学习借鉴中丰富完善自身文化”可知,不同国家民族进行文明融合时需要双向互动,彼此借鉴,相互欣赏;依据材料一第五段“以文化创新来驱动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这是时代的选择。唯有创新,才能够赢得主动参与文明交融的机遇”可知,不同国家民族进行文明融合时需要以文化创新为驱动力,积极参与当今世界的文明交融。(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治印聂鑫森著名的老篆刻家厉刃一早起来,心情特别好。他先在院子里看了看花架上一盆盆的太阳花,朱红色的花骨朵正迎着霞光慢慢地展开,然后踱进他的书房。书房的门楣上挂着一块匾额,是他亲手写和刻的三个篆字:“石窝窝”。这个名字似乎有点儿土,但却很有意味。桌子上,博物架上,到处堆着各种各样的印石和关于篆刻的书籍,空气里飘袅着石头的气息。昨夜,厉刃其实睡得很迟,一口气为本城评选出来的五名优秀的清洁工人,各刻了一方印。是总工会的同志交下的任务,酬金当然是按他的润格,每印4000元。但厉刃说:“为他们刻印,我分文不取,而且要刻好。”这几方印确实刻得既有气势又有韵味,采用的是汉官印的风格,下刀雄浑奇肆,但细部却又婀娜多姿。他觉得这些身处底层的工人,正直朴厚,情感丰富,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刻完印,已是凌晨三点,他又兴致勃勃地把印文和边款拓到宣纸册页上,将来可以收入他出版的印谱中去。老伴儿忽然走进来,说:“有个年轻人要见你,他说他是市政府办公室的主任,叫任之。”厉刃说:“我并不认识他,不见。哪有来这么早的!”老伴儿说:“八点都过了,还早?也许人家有急事呢,我去叫他进来吧。”厉刃点点头说:“也好。”走进书房里来的任之很年轻也很英俊,上穿银灰色短袖衬衣,系着一根紫红色的领带,下穿一条牛仔长裤,挺时髦的。“行石老先生,冒昧打扰,请您原谅。” “行石”是厉刃的字,任之不直呼其名,可见这小伙子是很懂礼貌的。任之递过一张介绍信,上面写着:“兹有任之主任前来拜访,求请为市长华阳刻一方印。“行石老先生,不知可否?”厉刃笑了笑:“我给任何领导刻印,都是要收取润金的。这是我的规矩。”“能不能破个例?”“不能!”任之犹豫了一下,说:“我知道老先生是每印4000元,能不能少一点儿?”“分文不少!”厉刃有些不高兴了。这样的事他见得多,头头儿爱风雅,下属要讨上司的欢心,送个字画、印章,却又不想花钱。厉刃从不让人占这样的便宜。“润金我照付……我想三天后来取。”“不,一星期后来取。这几天我没时间。”“好吧,都依老先生。”任之付了润金,悻悻地走了。任之走后,厉刃觉得心里憋得难受,便找了块印石,操刀刻“华阳之印”。仍然是汉官印的格局,但笔笔画画端庄质朴,边款为:“治印必端方,做人亦如是。华阳先生雅正。厉刃奏刀。”不久,市长华阳亲自主持了一个本地著名作家、艺术家的座谈会,厉刃应邀参加了。在开会之前,华阳特地走到厉刃面前,诚恳地说:“厉老,谢谢您赠我的印,刻得真是太好了。”“华市长,您不必客气,那印您是花了4000元定刻的。”华阳愣了一下,随即说:“当然要谢您,艺术——是无价的。”这个座谈会开了整整一天,华阳一直微笑着听取大家对本市文化建设方面的意见,并认真地作了笔记。在中午的宴会上,华阳特意给厉刃敬了酒,祝他在古稀之年再创辉煌。几天后,厉刃收到了华阳一封亲笔信。信是这样写的:厉老:夏安!您在座谈会上发表的意见,令我茅塞大开,获益匪浅。谢谢!首先要向您道歉,办公室主任任之未经我的应允,擅自上门求印,多有打扰。谢谢您的提醒,我特意去财务室查了账,小任竟然用的是4000元公款付的润金。我除补交这笔款子外,还特意在机关党员大会上作了检讨。任之主任虽然年轻有为,但此种行为却不可姑息,已暂调离办公室,去一个乡镇锻炼,以观后效。“治印必端方,做人亦如是。”真乃警醒之语,我会牢记在心的! 华阳厉刃读完这封信,久久说不出话来。他忽然问老伴儿:“捐献给希望工程的五万元寄了吗?”“早寄走了。“那就好,那就好……”文本二:小小说不仅仅是写一个压缩了的故事;也不是一种新闻事件式的匆忙勾勒。我希望我们的小小说,具有一种文化品格。不管是对历史的钩沉,还是对现实生活的切入,贯穿此中的依然是一种古典主义的人文情怀,所要表现的依然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望和坚持。中国古代就有小小说。《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等,讲故事,写人物,注意细节、意境的营造,某些方面更近似诗歌绝句。我写小小说,更多的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搞文学还是要读书,要读古代典籍。国学功底对作家太重要了,过去作家诗书画都精通。没有很深的文化根底,没有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了解,小小说就会很单薄。以我个人的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根底对作家、艺术家来说非常关键。其次,要按材料取舍,因材下笔。小小说的构思要更为巧妙,文字要更精炼,像写诗一样推敲,进行艺术上、思想上的反复磨炼。第三,小小说也要注重文化品格,注重文化底蕴。缺少传统文化的根底,小小说会显得单薄。小小说自然是要有一个好故事的,自然是要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的。但我关注的是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如何强化和丰富他的文化性格。我喜欢描写那些被传统文化深深浸染的人物,琴、棋、诗、画、酒、茶、民俗、风情……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生活的形式,或者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从中去开掘他们身上的文化特质,多侧面地去展示他们的过人才气、磊落胸怀、高贵操守、审美趋向。我力图在塑造人物时,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转化为一种精神形态、精神境界,人物升华为一种文化的精魂。(节选自聂鑫森《小小说的文化品格》)9.下列对文本一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通过写厉刃早上起来心情特别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引出他为五名优秀清洁工免费刻印的情节。B.小说插叙了厉刃为清洁工免费刻印的情节,不仅写出了他篆刻技艺的高超,还写出了他高贵的操守和磊落的胸怀。C.厉刃没有答应任之主任要求润金“少一点”以及“三天后来取”的要求,自己反而觉得心里憋屈难受,表现出他遇事不能灵活变通。D.“华阳愣了一下”这一神态描写,表明华市长原本不知道这印是花4000元定刻的,还以为是厉刃送给他的礼物。10.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小说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的情节,虽带有神秘色彩,却是对现实的关照,体现出作者的人文情怀。B.小说在塑造华阳市长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未出场时和出场之后给读者的印象反差很大,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C.华阳市长的亲笔信,使故事峰回路转,既呼应了上文和厉刃对话时的尴尬情节,又展现出了他严于律己、从谏如流的品德。D.聂鑫森认为,小小说要想写得好,就需要作者读古代典籍,只要有了国学功底,小小说就会厚重起来。不能把小小说写作等同于新闻事件式的勾勒。11.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厉刃这一人物形象。12.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是怎样落实作者关于“小小说的文化品格”中的观点的。【答案】9.C10.D11.①技艺精湛的篆刻大师。其篆刻有气势又有韵味,下刀雄浑奇肆,细部却又婀娜多姿,厉老应邀参加本地著名艺术家座谈会,并得到华阳市长的称赞。②坚持原则与操守。不让贪腐之人占便宜,不讨好领导,却为清洁工刻印而分文不取。③富有爱心。免费为劳动者刻印,为希望工程捐款五万元。12.①《小小说的文化品格》一文中提到小小说要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守望和坚持,在文本一中作者写到了中国传统的篆刻技术。②作者认为塑造小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要强化丰富人物的文化性格。文本一中的厉刃就是一个如印一样端方正直的人,不仅才气过人,还胸怀磊落,操守高贵,具备传统文化审美的趋向。【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C.“表现出他遇事不能灵活变通”错,没有答应任之主任的要求,“反而觉得心里憋屈难受”,体现厉刃对“借公务之名,行讨好领导之实,又不想花钱”行为的不满,并不是“遇事不能灵活变通”。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D.“只要有了国学功底,小小说就会厚重起来”错,文本二第②段中“国学功底对作家太重要了,……没有很深的文化根底,没有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了解,小小说就会很单薄”的确强调了“国学功底”对作家、艺术家的重要性,但“有国学功底”,不是“小小说厚重起来”的充分条件。故选D。【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作品人物形象,要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从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中把握人物形象。从总体上说,小说的主人公厉刃是一位人品端方正直、醉心于艺术创作的篆刻大师。①技艺精湛。其篆刻“既有气势又有韵味,采用的是汉官印的风格,下刀雄浑奇肆,但细部却又婀娜多姿”直接表现厉老高超的篆刻技艺;厉老应邀参加华阳市长亲自主持的本地著名作家、艺术家座谈会,并得到华阳市长“刻得真是太好了”的称赞,侧面反映出厉老篆刻技艺高超。②坚持原则。“我给任何领导刻印,都是要收取润金的。这是我的规矩”表明厉老遵守规矩、坚持原则。对待阿谀奉承、讨好附庸风雅的上级的人,分毫不让;给乐于奉献的清洁工刻印,分文不取。③富有爱心。免费为清洁工刻印,为希望工程捐款五万元,乐于奉献。④人品端方。对待艺术,“治印必端方”,笔笔画画,端庄质朴;对待市长“做人亦如是”的劝谏,也能体现出厉老正直的人品。【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二中关于“小小说的文化品格”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一小说的内容,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文化品格”的观点。(1)文本二第①段的观点是:“小小说的文化品格”所要表现的依然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望和坚持。文本一作者写到了技艺精湛的篆刻大师厉刃,“采用的是汉官印的风格”,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篆刻技术的守望和坚持,由“然后踱进他的书房。书房的门楣上挂着一块匾额,是他亲手写和刻的三个篆字‘石窝窝’。这个名字似乎有点儿土,但却很有意味。桌子上,博物架上,到处堆着各种各样的印石和关于篆刻的书籍,空气里飘袅着石头的气息”也可见文化品格——对传统文化的坚守。(2)文本二第③段的观点是:“小小说的文化品格”自然是要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的,要强化丰富人物的文化性格。文本一中的主人公厉刃无论是做人做事,都是一个端方正直、胸怀磊落、操守高贵的人,具备传统文化审美的趋向,比如“厉刃有些不高兴了。这样的事他见得多,头头儿爱风雅,下属要讨上司的欢心,送个字画、印章,却又不想花钱。厉刃从不让人占这样的便宜”“仍然是汉官印的格局,但笔笔画画端庄质朴,边款为:‘治印必端方,做人亦如是。华阳先生雅正。厉刃奏刀。’”“捐献给希望工程的五万元寄了吗?”均可见人物的文化性格。三、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沈太仆光文,字文开,一字斯庵,鄞人也。或以为文恭公之后,非也。或曰布政司九畴之后。以明经贡太学。乙酉,授太常博士。丙戌,浮海至长垣,再豫琅江诸军事,晋工部郎。戊子,闽师溃而北,扈从不及。闻粤中方举事,乃走肇庆,累迁太仆寺卿。辛卯,由潮阳航海至金门。闽督李率泰方招来故国遗臣,密遣使以书币招之。光文焚其书,返其币。时粤事不可支,光文遂留闽,思居于泉之海口。挈家浮舟过围头洋口,飓风大作,舟人失维,飘泊至台湾。时郑成功尚未至,而台湾为荷兰所据,光文从之,受一廛以居,极旅人之困,不恤也。遂与中土隔绝音耗,海上亦无知光文之生死者。辛丑成功克台湾知光文在大喜以客礼见。时海上诸遗老多依成功入台,亦以得见光文为喜,握手劳苦。成功令麾下致气,且以田宅赡光文,光文稍振。已而成功卒,子经嗣,颇改父之政,军亦日削。光文作赋有所讽,乃为爱憎所白,几至不测。光文变服为浮屠,逃入台之北鄙,结茅于罗汉门山中以居。或以好言解之于经,得免。山旁有曰加溜湾者,番社也。光文于其间教授生徒。叹曰:“吾廿载飘零绝岛,弃坟墓不顾者,不过欲完发以见先皇帝于地下,而卒不克,其命也夫!”已而经卒,诸郑复礼光文如故。癸丑,大兵下台湾。诸遗臣皆物故,光文亦老矣。闽督姚启圣招光文,辞之。启圣贻书讯曰:“管宁无恙?”因许遣人送光文归鄞,光文亦颇有故乡之思。会启圣卒,不果。诸罗令李麟光,贤者也,为之继肉继粟,旬日一候门下。寻卒于诸罗,葬于县之善化里东堡。光文居台三十余年,及见延平三世盛衰。前此诸公述作,多以兵火散佚。而光文得保天年于承平之后,海东文献,推为初祖,今之志台湾者皆取资焉。(节选自《结埼亭集》)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辛丑成功/克台湾/知光文在/大喜/以客礼见/B.辛丑/成功克台湾/知光文在/大喜以客/礼见/C.辛丑成功/克台湾/知光文在/大喜以客/礼见/D.辛丑/成功克台湾/知光文在/大喜/以客礼见/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古代京城官办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B.工部:尚书省六部之一。管工程、水利、交通、税赋、户籍等事务。长官为工部尚书。C.浮屠:也做“浮图”,佛教术语。指佛陀、佛教、和尚、佛塔。因伞形似塔,也指伞。D.旬:古代人们为了便于计时,将一月分成三个等量单位,十天为一个单位,叫做一旬。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光文参与政事,四处辗转。他曾被授予太常博士,后来又参加琅江诸军事,后来闽师溃败又到粤中参与政事。B.沈光文拒绝招揽,漂泊台湾。李率泰写信送钱招沈光文,光文烧信退钱。后来由于在海 上出现意外,漂泊至台湾。C.沈光文处境艰难,遭遇曲折。他在台湾尝尽了旅人的艰辛,和中土断了消息。但后因郑经改政,他不得不逃跑了。D.沈光文在台隐居,保留文献。他居台湾时教授学生,并得贤者的帮助,在台湾的著述成为记载台湾的重要资料。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粤中方举事,乃走肇庆,累迁太仆寺卿。(2)光文作赋有所讽,乃为爱憎所白,几至不测。【答案】13.D14.B15.C16.(1)听说粤中正准备举事抗清,于是就逃到肇庆,多次迁升为太仆寺卿。(2)沈光文写文章有所规劝,竟然被憎恨他的人告发,差点儿遭遇不测。【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划线句子中,“成功”是“克”的状语,“成功攻克”,两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再比较BD,“以客礼”是“见”的状语,“用对待客人的礼仪见”,两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译文:辛丑年,郑成功攻克台湾,知道沈光文在这儿,非常高兴,用对待客人的礼仪见沈光文。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管工程、水利、交通、税赋、户籍等事务”说法错误,税赋、户籍是户部掌管的事务,不是工部。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概括和分析能力。C.“但后因郑经改政,他不得不逃跑了”强加因果,依据原文“子经嗣,颇改父之政,军亦日削。光文作赋有所讽,乃为爱憎所白,几至不测。光文变服为浮屠,逃入台之北鄙”可知,光文逃跑并不是因为郑经改政直接导致的,是由于沈光文写文章有所规劝,竟然被憎恨他的人告发,差点遭遇不测,沈光文才乔装为和尚,逃到台湾北边。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赋分点:(1)“方”,正要;“乃”,于是;“走”,逃跑;“累”,多次。(2)“讽”,规劝;“为……所”,被动;“爱憎”,偏义副词,憎恨他的人;“几”,差点儿。参考译文:沈太仆光文,字文开,一字斯庵,鄞人。有的人认为是文恭公的后人,不对呀。又有的人说是布政司九畴的后人。因为明经被推荐到太学。乙酉年,被授予太常博士。丙戌年,从海上到长垣,再一次参与琅江的军事活动,晋升为工部郎。戊子年,福建军队溃败北还,来不及跟随。听说粤中正准备举事抗清,于是就逃到肇庆,多次迁升为太仆寺卿。辛卯年,从潮阳出发走海路到金门。闽督李率泰正在招揽故国遗臣,秘密派遣使者送信和钱招徕光文。沈光文烧了信,退回了钱物。当时粤中的事已经不能支撑,光文就留在了闽,想要在泉的海口居住。带着家属乘船过围头洋口,飓风大作,舟人迷失方向,漂泊到了台湾。当时郑成功还没有到,并且台湾被荷兰占据,沈光文归附,接受一亩半田地居住,尝尽了漂泊的困苦,没有什么顾忌了。于是和中土隔绝音信,海上也没有知道沈光文生死的。辛丑年,郑成功攻克台湾,知道沈光文在这儿,非常高兴,用对待客人的礼仪见沈光文。当时海上各位遗老大多依靠郑成功进入台湾,也把能够看见沈光文作为高兴的事,握手问候劳苦。郑成功命令下属送去食物,并且用土地和房子供养沈光文,沈光文渐渐振作。不久,郑成功去世,儿子郑经继承父职,大变父亲的施政策略,军队也一天天削减。沈光文写文章有所规劝,竟然被憎恨他的人告发,差点遭遇不测。沈光文乔装为和尚,逃到台湾北边,在罗汉门山中建草屋居住。有人在郑经面前用好话解释这件事,得以幸免。山旁边有个叫加溜湾的,是番社。沈光文在那里教授学生。叹息说:“我在孤岛漂泊二十年,放弃祖坟不顾及,不过是想保持全发到地下见先皇帝,但是最终也没能坚持到最后,这就是命啊!”不久郑经去世,诸郑又像以前那样礼待沈光文。癸丑年,清军攻占台湾。各位遗臣都去世,沈光文也老了。福建都督姚启圣招沈光文,沈光文拒绝。姚启圣写信问询说:“管宁没问题吧?”于是答应派人送沈光文回鄞,沈光文也很有思念故乡的意思。正赶上姚启圣去世,没有成行。诸罗令李麟光是贤者,为他提供肉米,每十天来门前问候。不久沈光文在诸罗去世,葬在县里的善化里东堡。沈光文在台湾居住三十多年,能见到延平三代的盛衰。以前诸公著述的作品,很多因为战火散失亡佚。但是沈光文能够在太平后保住性命,海东的文献,可以说是第一名,现在为台湾的做志的人都从里面汲取资料。(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宋代〕 柳边飞鞚①,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②。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注】①飞鞚:鞋是马勒,飞鞋即纵马疾驰。②娉婷:形容女子姿态轻盈美好。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之情。B.开篇两句写出了柳枝上的露水使行人的衣衫都沾湿变重了,表现出行人心情的压抑。C.最后两句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生动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和羞涩天真的心性。D.本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清新,语言淡朴,别见幽情奇趣,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18.这首宋词写景很成功,请赏析本词的写景技巧。【答案】17.B18.①动静结合。柳密雾浓原是静景,词人却用露湿征衣动像来表现。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②虚实结合。看到宿鹭目迷影动,便断定它在做梦,宿鸟梦见了鱼虾吧。写来生动多趣。③移步换景。全词以作者的行程为次序,选取沿途所见众多景物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描绘出一幅情彩俱胜溪山夜景长卷。【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表现出行人心情的压抑”说法错误,“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熟练掌握写景常用技巧如动静角度、虚实角度、空间角度、感官色彩角度等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判断并分析。第一、动静结合:此词上片描绘自然景色,写栖宿在芦苇丛边的白鹭的睡态:头朝着水边的沙滩,睡梦中时不时地晃动身躯;下片写水边浣纱女,在月光下,浣纱女边劳作边嬉戏,浣纱女出门浣纱,听到孩子的啼哭声,急忙背着大伙儿,溜回家照顾孩子。全词采用白描手法,上片写物,下片写人,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出一幅清新的农村风景图;第二、虚实结合:“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这是运用了想象,虚实结合,画面因此生 动、多趣。第二、移步换景:“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二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二句又真实而自然的描绘生活情味。全词以作者的行程为次序,选取沿途所见众多景物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描绘出一幅情彩俱胜溪山夜景长卷。(三)名篇名句默写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孔子指出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四章》中阐明那些对人类社会有过巨大贡献或者品德高尚的人,认为他们虽然死了,却被人怀念千秋万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屈原列传》中写屈原自动远离污浊环境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天下人拥护,追随者甚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伶官传序》中由“满招损,谦得益”得出的自然之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君子喻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不失其所者久④.死而不亡者寿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⑥.蝉蜕于浊秽⑦.天下云集响应⑧.赢粮而景从⑨.忧劳可以兴国⑩.逸豫可以亡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濯淖、浊秽、赢、景、逸豫”。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德国人类学家认为,笑是一个行为符号,是从人类起源前就有的,最初它是高级灵长类动物群落内部相互表示和平喜爱的一个行为,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它逐渐有了更复杂的含义。狒狒猩猩也有笑的表情,前者粗犷豪放,后者甜润清脆,①这是由于它们与人类有共同远祖的缘故。其他动物虽然也有愉快情绪的表现,②而是采用另外的方式表达,如马在高兴时昂首奋蹄、狗在高兴时摇头摆尾、猪在高兴时哼哼歌唱、老鼠在高兴时眉飞色舞等。世界上没有从来不笑的人,有关学者统计过,情绪正常的人每天平均要笑15次左右,愉快时甚至达到300~400次之多。就是以不苟言笑著称的德国人,每天笑 的时间平均也有6分钟。笑的产生取决于大脑的调节功能,德国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内容是给参加者讲幽默笑话,0.4秒钟后测定他们的脑电波,结果发现,所有参加者的大脑皮层都有特殊脑电波产生。如果产生的是正电波,笑就随之发生了;③。实验者还发现人的左侧大脑负责分析笑话的语词和结构,右侧大脑负责对笑话进行智力分析,然后决定是否可笑,各种类型的笑话在大脑皮层的反应是不相同的,但都要经过大脑皮层额叶前部,越好笑的内容其反应越明显,研究人员因此把这一部位称为“笑点”。笑既在外来刺激下产生,也是特定环境的产物,也就是说笑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换一个环境可能就产生不出相同的效果。如外国人认为非常好笑的内容,中国人不一定发笑;中国人认为好笑的,外国人也不一定发笑。20.在横线上补写恰当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请用三个关键词概括笑产生的条件。(每个关键词不多于4个字)【答案】20.①与人类的笑极其相似②但它们不会发笑③如果是负电波则不发笑21.①大脑调节②外来刺激③特定环境【解析】【分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处,由下句“这是由于它们与人类有共同远祖的缘故”可知,它们与人类有共同远祖的,所以狒狒猩猩的笑与人类的相似,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与人类的笑极其相似”。第二空处,由下句“而是采用另外的方式表达,如马在高兴时昂首奋蹄、狗在高兴时摇头摆尾、猪在高兴时哼哼歌唱、老鼠在高兴时眉飞色舞等”可知,其他动物采用另外的方式表达愉快情绪,说明它们不会笑,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但它们不会发笑”。第三空处,根据空前的分号可知,和句子“如果产生的是正电波,笑就随之发生了”是并列的关系,说明是两种相反的情况,所以此处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产生的是负电波,笑就不会发生了”,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如果是负电波则不发笑”。【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提取关键词的能力。由句子“笑的产生取决于大脑的调节功能,德国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内容是给参加者讲幽默笑话,0.4秒钟后测定他们的脑电波,结果发现,所有参加者的大脑皮层都有特殊脑电波产生”可知,笑的产生取决于大脑的调节功能,据此可提取关键词“大脑调节”。 由句子“笑既在外来刺激下产生,也是特定环境的产物,也就是说笑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换一个环境可能就产生不出相同的效果”可知,笑既在外来刺激下产生,也是特定环境的产物,据此可提取关键词“外来刺激”和“特定环境”。五、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代养生家李度远深明养身养心之道,他提出的和、慈、静、俭等原则,对世人很有教益。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则国家兴旺,父子和则家庭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朋友和则必然互相维护。慈就是心底慈善。盖人心能慈,即不害物、不损人。慈祥之气,养其天和也。静者,心不可轻动也。古贤苏老泉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此静之致也。俭者,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语则养气息,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竭除烦恼。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前人的智慧,请从上述观点中选择至少两个为基础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静俭修己身,以和慈待他人“和慈静俭”,是清代养生家李度远提出的养生四字诀。他提出的养生之道,不仅让他得享九十高寿,也对后人之养生产生了深远影响。静、俭适用于自我修身养生。俭,是对物欲的克制。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语则养气息,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蠲除烦恼。这都是对我们个人生活方式的约束。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约束物欲一刻,或享一生之福。若一个人骄奢淫欲,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这自不必多说,更可能因为招人怨恨而带来无妄之灾。就如春秋时期的卫庄公过分宠爱儿子州吁,导致州吁骄横、奢侈、荒淫、好逸,到处惹是生非,甚至在其父死后还杀死其兄姬完,篡夺王位。最终,州吁因为众怒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与此相反,那些作息有时,起居有常的山野之人,往往延年益寿,得享天年。此中真意,不言而喻。个人之养生,不仅在乎身体之物欲,更在乎心静。唯有心静,才能心定于诱惑,才能临危于不乱。苏洵曾言“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 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其实,不只是为官为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要具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心理素质。如此,才不会在遇到危险时心惊肉跳,焦心忧虑。而面对利益,心浮者只看到好处,趋之若鹜,最终付出惨痛代价;而心静者却能看到利益背后的利害、甚至是陷阱,能够权衡利弊,甚或不为一时之小利所动,失去了自己的初心。于己,我们当持静、俭,于人,我们却当以和慈之心待之。慈是面对他人时我们该有的心态,和是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交往关系。有时候,为了金钱、权势,人们或面目可憎、怒目争面,或不择手段、陷害他人,却又难逃良心的谴责,最终于己惶惶不可终日,对外友朋散尽,甚或妻离子散。难道这样的为人处世方式,合乎养生之道吗?显然并不。合乎养生的交往之道,应该是每一个你、我、他尽显慈善之态,应该是人与人之心充分自尊和尊重、真正平等与互助的关系。就像说出“和慈静俭”这四字养生之道的李度远,他懂医识药,所以常常上山为人采药,为民排忧解难。若不是一颗仁慈之心,他何以如此?所以,只有做到和与慈,才能实现家庭和谐、朋友亲和、国家安泰。修身养心,不仅是个人养生之道,也是国泰民安之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要求我们从清代养生家李度远的养身养心之道中,得出有益于自己修养身心的道理。“和”,指的是温和、和平、不起冲突。做到“和”,不仅能让我们与兄弟、朋友、父母处好关系,也能让国家和平兴盛。“慈”,主要讲的是内心的态度和接人待事的方式——不害物、不损人。“静”,既是指不被外物利益轻易诱惑,也是指不惧怕危险,淡然处之、自信对待。“俭”,要求我们对充满诱惑的外物以勤俭节约为标准,而讲究内心的充盈。试题写作任务还要求我们从上述观点中选择至少两个为基础立意。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如选择“和”和“慈”,可论述内心“慈悲”才能做到处世“和平”。如选择“静”和“俭”,可论述要真正做到“俭”需要内心实现“静”。如选择“和”和“俭”,可分析只有做到“俭”,才能让我们不过分追求外物,减少与他人的利益冲突,从而真正实现“和”。当然,选择哪两条进行论述并无定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立意:1.内心“慈”方能处世“和”。2.内心“静”方能待物“俭”。3.持“俭”或可与人“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3 09:33:03 页数:19
价格:¥2 大小:47.5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