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2023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B(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启用前2023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B(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选择题部分(共50分)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姜寨聚落遗址是下列哪一个()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A.仰韶文化B.河姆渡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2.下列政权不是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是()A.西周B.西晋C.南宋D.明朝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A.<唐六典》B.《唐律疏议》C.《大唐开元礼》D.<唐律》4.北魏时期《杨大眼造像记》拓片,它位于()A.山西大同云冈石窟B.河南洛阳龙门石窟C.甘肃敦煌莫高窟D.甘肃麦积山石窟5.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瀛寰志略》D.《康輶纪行》6.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是()的创办 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D.清华学堂7.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8.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是()A.银元之战B.米棉之战C.土地改革D.抗美援朝战争9.下列国家或政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的有()①波斯帝国②亚历山大帝国③罗马帝国④德里苏丹国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的是()A.波兰B.匈牙利C.保加利亚D.民主德国11.下表中的现象可用于研究15世纪早期1公斤胡椒的价值变化(单位:克白银)印度产地亚历山大里亚威尼斯欧洲消费国1—210—1414—1820—30A.新航路开辟的背景B.价格革命的影响C.工业革命的必要性D.世界市场的形成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有了更广泛的追求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自主性与经济独立、传播自己对世界事务看法等。它们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追求其目标,如建立一些国际商品组织(欧佩克等),成立地区性组织(七十七国集团等)。这A.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团结B.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C.阻碍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13.两极格局瓦解后,在西方的鼓动和支持下,乌克兰持续推动“脱俄入欧”进程,俄罗斯也积极拉拢其加入原苏联地缘政治空间范围。乌克兰在东西取向问题上俨然陷入了一场多边地缘政治博弈的“拉锯战”中。材料旨在说明A.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B.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挑战C.冷战思维仍影响当今世界D.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破坏14.如图是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关于“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一章的目录节选,目录中的①应是()第二章欧洲“三十年战争”及其结局第一节“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17世纪初的欧洲局势34 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的对垒41战争的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45第二节战争的四个阶段第三节①A.《战争与和平法》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C.维也纳会议D.德意志帝国成立15.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简称G7)是西方主要工业国的最高会议,目的是协调内外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后,常邀请俄罗斯参加,变为"7+1"模式。如图中端坐着的寓指西方七国,桌外人物寓指俄罗斯,这反映了A.美俄全面对抗依然存在B.俄罗斯致力于加入北约军事集团C.战后和平思潮日益高涨D.西方发达国家竭力维护中心地位16.1889年德国颁布的《养老法》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70岁,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俾斯麦将之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这表明,当时德国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是(  )A.健全法律体系B.践行凯恩斯主义C.加强对社会的控制D.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现17.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D.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18.有西方学者把美、英两国1979-1982年的经济转变称为“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对其经济举措表述正确的是()A.扩张货币刺激通胀B.削减社会福利开支C.提高企业所得税率D.增加政府财政支出19.明朝思想家李贽提出,“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他又强调“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理、人欲并无区别。李贽的思想()A.打破了传统儒学的僵化B.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倾向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0.“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21.如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这些画作()A.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B.反映出妇女地位的明显提升C.体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风貌D.表达了打破美国封锁的决心22.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23.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24.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A.叙利亚B.阿富汗C.南苏丹D.缅甸25.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是()A.故宫博物院B.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C.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D.中国国家博物馆(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共4个大题50分,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29题分10分)26.中国古代货币形态演变(14分) 材料一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其特点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黄纯艳《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材料二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阶段1秦朝至隋朝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阶段2唐朝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是一个进步。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阶段3宋朝至明朝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纸币自身无价值而法定价值大,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但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阶段4明朝和清朝(1840年前)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有很高的价值,“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形成银钱并用体制。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但是,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6分)(2)从材料二表格中选择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必须前后相继),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货币的变化及其影响。(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从1781年到1787年的这段时间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又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民主的程度和各州独立权的行使都较为充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体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从而使美国内部的形势更加困难和严峻。因而,不少史学家将此时的美国称为“危急时期”。——摘编自张进铭《汉密尔顿的建国思想及对美国的历史性贡献》材料二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政治制度。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对政府权力进行了必要的限制,即“权利法案”。该法案侧重于对公民自由权的保护,对言论自由、正当程序和平等权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此外,美国宪法还规定了基本的政治制度,建立了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原则,由此确立了美式民主的核心。——摘编自周婧《美国宪法全球传播论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学家将1781~1787年的美国称为“危急时期”的理由。(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基本特点。(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美国宪政体制形成的因素。(4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草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特点。(5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上升”材料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沉沦”,直到北洋军阀时期,“ 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但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往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逐渐走出“谷底”。此时,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虽然“沉沦”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的主流因素,历史发展呈现出“上升”态势。——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国近代史“沉沦”与“上升”阐释。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时段,围绕“沉沦”与“上升”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需涵盖“沉沦”与“上升”两种态势,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0分) 2023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B历史·全解全析12345678910ADABCBDCDD11121314151617181920ADCBDCBBDD2122232425CCCAA1.【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姜寨聚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遗址,所以A项正确。2.【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是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灭亡的,所以D项正确。3.【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所学知识:《唐六典》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所以A项正确。4.【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魏时期《杨大眼造像记》拓片,它位于洛阳龙门石窟,故B项正确。5.【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瀛寰志略》,故C项正确。6.【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选修3所学知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是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故B项正确。7.【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所学知识: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是武汉会战,故D项正确。8.【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所学知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是土地改革,故C项正确。9.【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德里苏丹国地方都实行了行省制度,选修二讲“条条大路通罗马里面讲到了地方行省”,故D项正确。10.【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所学知识可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的是民主德国,故D项正确。.11.【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商陆被奥斯曼土耳其所阻断,并对来往商队征收重税,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因此,欧洲商人希望开辟新的商陆,A项正确;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排除C项;表中的现象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D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第三世界国家的目标既有经济目标、也有政治目标,其手段主要是建立经济合作组织等,这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但不能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故选D项,排除B项;第三世界国家并不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排除A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答案】C【解析】【详解】乌克兰陷入多边地缘政治博弈的“拉锯战”中体现了双方对乌克兰的争夺,都意图通过争夺乌克兰以压缩对方的战略空间,仍然体现了冷战思维,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冷战思维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不是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排除A项;材料内容和欧洲一体化无关,排除B项;对乌克兰的争夺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题干信息,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第二章主要内容是欧洲“三十年战争”及其结局,第一节讲“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第二节讲战争的过程也即战争的四个阶段,根据第二章标题和叙述逻辑,第三节应当讲战争的结局,结合所学,1648年“三十年战争”参战各方达成和解协议,缔结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三十年战争”完全结束,B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法》是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的著作,排除A项;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是为了解决由拿破仑战争引起的一系列关键问题而召开的,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排除C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国完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5.【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发生,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成立了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用来协调主要工业国的内外政策。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的建立,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常邀请俄罗斯参加,变为‘7+1’模式,但从材料中“如图中端坐着的寓指西方七国,桌外人物寓指俄罗斯”可知,西方发达国家仍在竭力维护中心地位,而俄罗斯只在边缘徘徊,D项正确;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成立体现了国际关系日益紧密,并非对抗,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工业国家对俄罗斯的态度,并非俄罗斯致力于加入北约军事集团,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和平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16.【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89年德国颁布的《养老法》,对于领取养老金的人有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且俾斯麦将之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这说明德国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是加强对社会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保障,不是法制建设,排除A项;凯恩斯 主义当时尚未产生,排除B项;社会保障并不能防止地方分裂,排除D项。故选C项。17.【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法典的制定进程不断推进,即法制建设在适应经济发展,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法制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迎合,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8.【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79-1982年”“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进入经济滞胀阶段,为了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西方国家纷纷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B项正确;扩张货币刺激通胀、提高企业所得税率、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均属于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19.【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天理、人欲并无区别”可知,李贽认为,把见识分为长短之见是可以的,而说把男人的见识视为深谋远虑,把女人的见识视为目光短浅,又怎么可以呢?说明李贽强调男女平等的思想,这一思想变化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打破了传统儒学的僵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说法错误,排除B项;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倾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20.【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可知,土豆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不可或缺的食物,种植土豆的国家几乎不会发生饥荒,说明土豆的种植缓解了世纪的粮食问题,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粮食结构,D项正确;推动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项;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结合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为国家创造财富”,“为国家节省粮食”,“定量供给制度”,都体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风貌,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治意识,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妇女地位的提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美国封锁的打破,排除D项。故选C项。22.答案C【解析】【详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过程,不是结果排除B项和D项,因此选C项。23.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湖南巡抚陈宝箴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新旧势力没有合流,排除A项,早期维新派已经突破了“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陈宝箴没有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排除D项,因此C项正确。24.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所以A项正确。25.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是故宫博物院,所以A项正确。(非选择题50分)26.(14分)【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货币自成体系;与小农经济相适应;长期采用铜铸币的形式;货币材料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6分,每点2分写出任意3点即可)(2)示例 阶段1:历史背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分)货币变化:秦统一币制;(1分)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1分)影响:五铢钱的长期使用影响商业发展和后来的货币制度。(1分)阶段2:随着隋唐大一统国家的重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铜铸币经验的积累,唐朝铜铸币从重量货币发展为名义货币,铸造标准进一步规范,质量提高。(2分)铜铸币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对后世货币制度影响深远。(2分)阶段3: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2分)纸币出现并大量流通,是历史发展的进步。(1分)官府利用大量发行纸币搜刮人民,导致纸币信用丧失。(1分)阶段4: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新航路开辟后,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2分)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限制了官府对人民的剥削,也增加了中国经济受国外经济形势影响的可能。(2分)【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可得出,中国古代货币自成体系;根据材料一“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可得出,与小农经济相适应;根据材料一“其特点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可得出,长期采用铜铸币的形式;根据材料一“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可得出,货币材料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可知,材料二给出了四个阶段的主要货币形态变化,任选其中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根据材料所给内容并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货币的变化及影响即可。如可以选取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从秦朝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背景、秦汉时期货币的变化和影响,隋唐大一统国家的重建,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背景,唐朝铜铸币与之前相比的变化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也可以选择其它阶段,言之成理即可。27.(12分)答案】(1)中央政府即邦联政府的权力很小;邦联制度阻碍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邦联制度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对外贸易;邦联政府没有力量维护国家的稳定。(4分)(2)以法律形式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主权;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 衡。(4分)(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政治家的努力;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4分)【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政体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使美国内部的形势更加困难和严峻。因而,不少史学家将此时的美国称为‘危急时期’”和所学知识可从邦联制的弊端方面回答,即中央政府即邦联政府的权力很小;邦联制度阻碍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邦联制度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对外贸易;邦联政府没有力量维护国家的稳定。【小问2详解】关于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二“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政治制度”得出以法律形式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该法案侧重于对公民自由权的保护,对言论自由、正当程序和平等权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所学知识可从人民主权、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等方面分析作答。【小问3详解】关于影响近代美国宪政体制形成的因素,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政治家的努力、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等方面思考作答。28.(14分)【答案】(1)原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进步);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经济发展;农奴逃往城市。(4分)影响: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5分)(2)特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规模大;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人口流动推动城市化发展。(5分)【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可推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进步)和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经济获得发展;根据材料一“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可推出农奴逃往城市。影响:根据材料一“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并结合所学 可知,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2)特点:根据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和材料二“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可推出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规模大;人口流动推动城市化发展;根据材料二“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可推出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根据材料二“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可推出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29.【答案】示例时段1840——1864(2分)论题: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双重影响(2分)随着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外国侵略者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为代表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沉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也做出初步的反应。部分士大夫开始突破传统“天朝上国”的束缚,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为了挽救国家颓势,把“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开展了“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而农民阶级则发动太平天国运功,进行反封建反侵略斗争。(4分)总之,两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沉沦”、“屈辱”的开端,中华民族的“奋斗”与“探索”也就此发端,但由于时代与阶级局限并未改变历史“沉沦”的趋势。(2分)其他论题(分值分配同上)时段:1895——1900(19世纪末)论题:甲午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时段:民国初年(1912——1919)论题: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与经济、思想的新气象时段: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论题:日本全面侵华与中华民族的新觉醒【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是学者对中国近代史“沉沦”与“上升”阐释,要求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时段,围绕“沉沦”与“上升”主题拟定一个论题,论题必须涵盖“沉沦”与 “上升”两种态势,根据材料可知,沉沦与上升有阶段性特点,第一个阶段是鸦片战争到北洋军阀时期,主要是“沉沦”,“上升”因素弱小。第二个阶段是北洋军阀往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沉沦”的因素仍然存在,但主流是“上升”态势。所以,论题可以是多样性的,只要符合材料和问题要求即可。例如可以选时段1840——1864,论题可以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双重影响。论述时,写出“沉沦”的原因和表现,就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沉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外国侵略者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为代表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沉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论述时,还需写出“上升”态势的原因和表现,结合材料可知,“上升”因素需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陈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的形势下,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也做出初步的反应。部分士大夫开始突破传统“天朝上国”的束缚,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为了挽救国家颓势,把“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开展了“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而农民阶级则发动太平天国运功,进行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最后进行总结,两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沉沦”、“屈辱”的开端,中华民族的“奋斗”与“探索”也就此发端,但由于时代与阶级局限并未改变历史“沉沦”的趋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其他论题,例如1895——1900(19世纪末)甲午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民国初年(1912——1919)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与经济、思想的新气象,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日本全面侵华与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2-13 09:14:04 页数:16
价格:¥3 大小:366.3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