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宜昌市协作体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大传》卷小载,"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周天子在分封诸侯时会留出一小块“采地”,如果以后诸侯子孙因为犯罪而被削夺封地,仍可以使子孙中的贤者在"采地"世世祭祀其始受封的先人。据此可知,"采地"的设立()A.意在防范诸侯的犯罪行为B.说明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的地位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体现出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紧密【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宗法制。根据材料可知,周天子分封诸侯时会预留一块“采地”,以便诸侯子孙因犯罪被削夺封地后其后代仍然可以祭祀祖先,这说明“采地”的设立受到宗法制度理念的影响,D项正确;设立“采地”不是为了借助血缘政治防范诸侯犯罪和弱化贵族地位,而是为了延续诸侯后代对先人的祭祀,排除A项;血缘政治会强化贵族的地位,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紧密”,而不是设立“采地”的影响,C项表述的是分封制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黄帝内经》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并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思想() A.彰显了实践经验体系的建构B.坚持了道家无为而治理论C.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D.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根据材料“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说明人和万物皆同源共生,生命现象是自然演变的结果;“(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说明中医认为人要顺应自然,由此可知《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实践经验体系的构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道家“无为”思想无关,排除B项;唯物论思想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有学者指出,“惟拓跋迁都平城,纯用胡法控勒诸夏,故最为长久。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该学者的言论表明()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孝文帝改革消除了鲜卑族陋习C.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D.孝文帝改革直接导致北魏灭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用胡法控勒诸夏,故最为长久”“力变夷俗……根本既虚,随即崩溃”等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存在全盘汉化,割裂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倾向,最终导致北魏的衰落,这一学者的言论可以说明改革一定要与自身实际相符,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消除了鲜卑族陋习”中的“消除了”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改革是导致北魏衰落的原因,“直接导致北魏灭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辽宋夏金时期的文化。根据材料,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创制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基本上都是在汉字造字的基础上的模仿,说明当时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交流的频繁,C项正确;辽宋夏金时期是处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分裂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是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不是汉字的包容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5.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在传播儒学的过程中,认为“不以老幼贵贱贤愚”“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他独创的“百姓日用是道”和“身本论”思想都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良知”。王艮的这一思想()A.有利于推动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B.践行了“正君心”的理论C.强调格物致知是达到天理的正确途径D.蕴含近代民主启蒙因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王艮把传道的对象列为平民百姓,将自己置身于平民阶层,去重视百姓的个体自觉性,使得儒家思想理论价值不断下移,这有利于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正君心”“格物致知”“近代民主启蒙因素”,排除BCD项。故选A项。6.1879年,上海点石斋印书局出版发行汉英词典——马礼逊《五车韵府》,开本再缩小,两册合并一册,价格更便宜,流行更广。到20世纪初,《五车韵府》一版再版,还将旧版按汉字的罗马字拼音首字母排序改为按汉字部首排列。《五车韵府》在中国的流行主要缘于()A.向西方学习思潮的推动B.列强对华文化渗透增强C.天朝上国思想已被摒弃D.崇洋媚外之风日渐盛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1879年之后的晚清时期汉英词典流行现象,这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密切相关,是为了满足广大英语学习者的需求,以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寻求与国际接轨,救亡图存的需要,A项正确;汉英词典流行与列强对华文化渗透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中国突破天朝上国观念,但是天朝上国观念被摒弃不能解释材料中 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学习英语并非等于崇洋媚外,排除D项。故选A项。7.晚清时期,国内东部沿海的开埠通商或铁路沿线城市皆以上海所在时区的时间为准。广大内陆地区与边疆地区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市民时间观念普遍加强B.中国近代化进程存在空间差异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海关主权意识得以显著的提升【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产生,一定程度上是近代中国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与国际社会的密切联系导致社会生产、生活节奏产生了对精确、协调、统一的社会公共时间的需要。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我国东南沿海的各通商口岸或铁路沿线城市使用上海的区时,而广大内陆地区与边疆地区则使用自己的地方时,这说明近代中国各地的近代化程度不一致,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民观念普遍增强,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和海关主权没有关系,排除CD两项。故选B项。8.下面是一位中国画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扶轮日报》上发表的漫画。该漫画旨在()A.讽刺日本对其侵略行径的美化B.沉重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C.揭露国统区内推行奴化教育D.激发国人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所示漫画中的日本侵略者以笔为注射器,强行向中国儿童灌输“王道乐土”思想漫画的创作者旨在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与反抗意识,D项正确;讽刺日本美化侵略与揭露日本在国统区的奴化教育是画面呈现的内容,不是该画家的主要创作意图,且日本应该在沦陷区而不是在国统区推行奴化教育,排除AC项;该漫画无法体现沉重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的意图,排除B项。故选D项。9.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由此可见,他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 A.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D.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这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并非高度自治,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推动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面是2004~2009年中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GDP增长率变化情况。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国家对地方经济发展干预的强化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D.国家政策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04年四大区域的GDP增长率还分别为13.9%、13.1%、12.6%和12.2%,而到了2008年,四大区域的增长率排序首次发生了逆转,中部、西部及东北的GDP增长率都超过了东部。2009年这一趋势继续得以保持,中、西及东北地区GDP增长率分别高出东部2.9、3.7和1.9个百分点,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国家为了平衡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中、西、东北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对中、西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的结果,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足以全面解释四大区域GDP的变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国家干预地方经济的强化,排除B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能够反映四大区域GDP的增长变化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1.有学者指出,古埃及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及其对周边地区和西方文化的孕育保存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影响的过程。巴比伦的法典、腓尼基的字母文字等文明元素均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营养成分,同时古希腊罗马的文明也推动着其他文明的发展。从中可以推断,世界文明()A.具有互鉴性和双向流动性B.最早产生于古埃及地区C.发展具有独特性和继承性D.起源以文字发明为标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埃及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及其对周边地区和西方文化的孕育保存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吸收和影响周边文化的过程”,说明世界文明发展具有独特性;而“巴比伦的法典、腓尼基的字母文字等文明元素均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营养,同时古希腊罗马的文明也推动着其他文明的发展”等信息说明,古代文明具有继承性,为世界文明增加了多元的可能,C项正确;材料强调文明的互动与继承,与传播方式无关,排除A项;目前所知最早文明出现在西亚,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西亚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影响,并未涉及世界文明起源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12.“加尔文把宇宙中的一切都归之于上帝的永不更改的先定……个人的公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但人们也不应当放弃现世的努力,应当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蓄有私产、贷钱取利等一切正当经济活动是增加上帝荣耀的一种途径。”据此可知,加尔文的“先定论”()A.坚定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B.意在重建基督教信仰的新体系C.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权威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西欧宗教改革。材料体现出要求个人积极进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D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材料中加尔文强调的是宗教改革,不是坚定对上帝的信仰,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加尔文的观点主旨并不是重建基督教信仰的新体系,排除B项;C项“彻底否定了”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3.16~17世纪,拉古斯所建构的法的体系,明确地重现了《法学阶梯》的物法结构,他用一个图表鲜明地展示了这一物法结构(如下图)。这反映了当时() A.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B.法律应该更加具有普适性C.西欧城市开始初步复苏D.财产不可侵犯原则的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人文精神,结合材料中“16~17世纪”以及图示中人法物关系的相关规范,取得方式上对个人权益的不断承认可知,随着人文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法律体现了对公民利益的进一步重视,A项正确;普适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C项发生在10~11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确立是在古代罗马法中,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4.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5名代表,其中有40人有公债,14个从事土地投机,24人是高利贷者和银行家,12人是工商业家或船主,15人是奴隶主,且往往一个人有数种财产,没有一个工农代表,民主派人士如杰斐逊、潘恩因故没有参加。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A.违背共和主义基本原则B.具有资产阶级性质C.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D.践行了天赋人权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参与1787年制宪会议代表财产资格很高,参加会议的55名代表中,“其中有40人有公债,14个从事土地投机,24人是高利贷者和银行家,12人是工商业家或船主,15人是奴隶主,且往往一个人有数种财产,没有一个工农代表,资产阶级民主派人士如杰斐逊、潘恩因故没有参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体现了其旨在保障少数有产者,捍卫资产阶级利益,即说明美国联邦宪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B项正确。 会议代表由选举产生,这体现了共和主义基本原则,排除A项;C项涉及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的影响,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会议代表中没有工农代表等信息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5.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直至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之前,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整个西线盟军在欧洲大陆上未与德军交战,出现了所谓“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这一局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东欧战火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B.西方国家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了教训C.反法西斯同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D.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及扩大的重要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二战。材料反映了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实际上仍然奉行绥靖政策宣而不战,导致战争的进一步扩大,说明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D项正确;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并未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教训,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德军入侵波兰时尚无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表所示是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一体化进程的比较情况。由此可知()A.发达国家是区域集团化的主流B.区域差异影响着集团化的走向C.经济全球化导致区域发展失衡D.政治多极化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共体在合作趋势、一体 化程度、国家主权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密切相关,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发达国家在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中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差异,而非体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经济的发展会推动政治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另外,材料没说明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印度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在中国初传,主要是作为信仰和方术(旧时指医、卜、星、相、炼丹等技术)流行于民间的。佛教被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是从两晋(公元265年至316年为西晋,公元317年至420年为东晋)时期开始的。知识分子特别感兴趣的是佛教的思想理论,尤其是佛教提出的一些中国传统学术较少研究的理论问题。到了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几乎遍及整个中国。——摘编自张明、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二传教士利玛窦与一行人来到中国广东,他们自称是来自印度的僧人;在知府王磐收到铃铛等礼物后,允许他们留在肇庆。利玛窦是一位博学的传教士,喜欢结交朋友。他随身带着自鸣钟、菱角镜、山海全图,吸引了不少人观看。马礼逊是拉开晚清新一轮西学东渐序幕的第一人。1807年9月,马礼逊抵达澳门,然后进入广州。当时,中国海禁未开,仍然禁止西人传教,马礼逊只能先隐匿于广州的美国商馆。不久,他有了合法身份,有了稳定收入,还结婚成了家。此后,直至1834年逝世,马礼逊一直在广州、澳门及南洋各地进行传教活动。——摘编自张明、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说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普及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马礼逊来中国传教的中外背景。如何评价这些传教士的传教活动?【答案】(1)条件:中国实行的开放政策;佛教理论县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使得人民厦章从佛教当中寻求精神慰藉∶丝绸之路的开通便利印度文化传入中国。(答任意3点)(2)背景∶西方工业革命进行,积极对外扩张;中国实行"闭半锁国"政策,不利于外国传教 士在中国开展传教活动;中西文化存在激烈冲突,中国十大夫对外来文化有排斥心理。(答任意2点)评价∶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同时也将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生机;西方传教士是西方侵略扩张的先锋,进行文化侵略;对于西方的文化,我们不能照单全收,但是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在辨析的基础上进行有益地吸收。【解析】【小问1详解】条件: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实行的开放政策;根据“佛教被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得出佛教理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使得人民厦章从佛教当中寻求精神慰藉;丝绸之路的开通便利印度文化传入中国。【小问2详解】背景∶根据时间可得出西方工业革命进行,积极对外扩张;结合中国的政策可得出中国实行"闭半锁国"政策,不利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展传教活动;根据所学可得出中西文化存在激烈冲突,中国十大夫对外来文化有排斥心理。评价∶结合所学得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同时也将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生机;西方传教士是西方侵略扩张的先锋,进行文化侵略;对于西方的文化,我们不能照单全收,但是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在辨析的基础上进行有益地吸收。18.【中国古代及近代对外贸易】材料一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其海上贸易可谓全球化了。例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贸易后的几十年里,向中外商人开放的大大小小港口计有一百多处,逼及沿海南北,而以广东最多。清代商船的数量不断增加,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也不断增加。如1758~1767年的10年间,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而1828~1937年的10年间增至为784864050两。明清时期的航海贸易,中国之所以占绝对优势,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在宋代已经达到的高水平上惯性向前发展的结果,由于生产力水平较高,手工业品工艺精湛,中国输出的商品不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而且物美价廉。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以禁为主,实际上,随着政策的时宽时严,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时还出现了较大发展。郑和的航海活动震动了西太平洋和印度详沿岸各国,各国统治者纷纷遣使"执圭棒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使中国所特有的朝贡贸易发展到了极点。这在客观上对中国私人海上贸易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摘编自张增香《试论明清时期时外贸易的特色》 材料二——摘编自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1936年中国近代对外贸易进口商品的变化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答案】(1)特点∶明清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和贸易额不断增加;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仍占绝对优势;中国海外贸易受西方排挤但仍具有竞争实力;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以禁为主,但时有放宽;中国传统朝贡贸易在明清时期发展到极点。(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西方国家对中国奢侈品的需求;中国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任答两点即可)(2)趋势∶开埠初期占主导的鸦片逐渐减少;19世纪90年代以后以棉纺织品占较大比重;20世纪20年代以后进口商品呈现多样化。(任答两点即可)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但在客观上对我国经济近代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其海上贸易可谓全球化了”可得出,明清对外贸易范围扩大;由材料“清代商船的数量不断增加,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也不断增加。如1758~1767年的10年间,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而1828~1937年的10年间增至为784864050两”可得出,商品种类和贸易额不断增加;由材料“明清时期的航海贸易,中国之所以占绝对优势”可知,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仍占绝对优势;由材料“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以禁为主,实际上,随着政策的时宽时严,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时还出现了较大发展”可得出,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以禁为主,但时有放宽;由材料“郑 和的航海活动震动了西太平洋和印度详沿岸各国,各国统治者纷纷遣使"执圭棒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使中国所特有的朝贡贸易发展到了极点”可得出,中国传统朝贡贸易在明清时期发展到极点。原因:根据材料“中国之所以占绝对优势,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在宋代已经达到的高水平上惯性向前发展的结果,由于生产力水平较高,手工业品工艺精湛,中国输出的商品不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而且物美价廉”可知,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小农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中国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及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进行作答。【小问2详解】趋势:根据图示材料可知,1894年前即开埠初期占主导的鸦片逐渐减少;19世纪90年代以后以棉纺织品占较大比重;20世纪20年代以后进口商品呈现多样化。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影响具有双重性,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但在客观上对我国经济近代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思想家主要思想孟德斯鸠(1689~1755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伏尔泰(1694~1778年)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卢梭(1712~1778年)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中材料二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它。 ——摘自美国《独立宣言》材料三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摘自法国《人权宣言》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对所拟观点作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述有理有据)【答案】示例观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论述: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顺应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对专制王权和教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即“理性王国”,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践行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民主权”等思想,对两国的社会变革起到了鼓舞和指导意义。因此,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它们共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解析】【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故考生可以提炼观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论述要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从启蒙思想的内容与促进社会变革的关系去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20.【美苏冷战及两伊战争】材料“两伊(伊朗、伊拉克)战争”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虽然仍有对峙之势,但是对中东的策略已经发生微妙复杂的变化。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阐述了美国对两伊战争的四项原则∶第一,保持中立;第二,期望苏联会采取克制态度;第三,并不意味着美国不关心这场冲突;第四,必须早日结束这场冲突。阿富沙战争是此时苏联中东战略的关键一环。作为阿富汗的邻国,伊朗将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的行为视为对其安全的挑战。虽然苏联在两伊战争爆发后向伊朗频频示好,但是伊朗仍在阿富汗问题上坚决反对苏联,这也导致了苏联在战争中后期开始对伊拉克有所倾向。虽然伊朗在阿富汗问题上一直不愿对苏联言听计从,但是并不能说毫无成效,在1987年后,伊朗在该问题上立场逐渐软化,可以说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外交目的。——摘编自冀开运《美苏对两伊战争的政策对比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对待两伊战争态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伊战争给国际局势带来的影响。【答案】(1)相同点:战争初期宣布“严守中立”;均不希望伊朗获胜;均推动两伊战争停战、和平解决。(2)影响:导致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影响着阿富汗战争;引起美苏外交政策变动。【解析】【详解】(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阐述了美国对两伊战争的四项原则:第一,保持中立;第二,期望苏联会采取克制态度;第三,并不意味着美国不关心这场冲突;第四,必须早日结束这场冲突。”和材料一“虽然苏联在两伊战争爆发后向伊朗频频示好,但是伊朗仍在阿富汗问题上坚决反对苏联,这也导致了苏联在战争中后期开始对伊拉克有所倾向。”可知战争初期宣布“严守中立”;均不希望伊朗获胜;根据材料一“虽然伊朗在阿富汗问题上一直不愿对苏联言听计从,但是并不能说毫无成效,在1987年后,伊朗在该问题上立场逐渐软化,可以说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外交目的。”可知均推动两伊战争停战、和平解决。(2)影响:根据材料一“‘两伊(伊朗、伊拉克)战争’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虽然仍有对峙之势,但是对中东的策略已经发生微妙复杂的变化。”可知引起美苏外交政策的变动;根据材料一“阿富沙战争是此时苏联中东战略的关键一环。作为阿富汗的邻国,伊朗将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的行为视为对其安全的挑战。”可知影响着阿富汗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两伊战争导致中东地区局势动荡。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3 08:10:04 页数:14
价格:¥3 大小:637.1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