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二(上)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总分:100分一单选题(1.5分*32)1.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上述义利观()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B.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C.体现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D.直接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2.老子的名言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这反映了老子()A.以德治民的思想B.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C.休养生息的思想D.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3.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4.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5.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丞相田蚡奏请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又延揽儒者数百人做官,不治儒家经书的博士均被废罢,只剩下儒家的“五经博士”。这表明当时()A.儒学学说受到高度重视B.儒学成为唯一的治国方略C.法家学说因此不复存在D.儒学以外的学说全部罢黜6.汉武帝时期,文化繁荣,气势恢宏,辞藻华美的赋备受推崇;贯通古今,篇幅宏大的《史记》横空出世。这些都体现出()A.儒家思想已成为正统思想B.奋发向上和大一统的气势C.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D.文化认同与多样化的结合7.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8.北宋欧阳修认为,佛教“为中国患千余岁”,魏晋以来“扑之未灭而愈炽”,是由于“未知其方也”,故主张“修其本以胜之”。这一观点()A.指出了儒学复兴的方向B.奠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C.推动了儒学与佛教合一D.重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9.元初大儒许衡指出:“大而君臣父子,小而盐米细事,总谓之文;以其合宜之义,又谓之义;以其可以日用常行,又谓之道。”《元史·许衡传》载:“听其言,虽(即使是)武人俗士、异端之徒,无不感悟者。”由此推知,许衡的学术活动()A.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B.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C.批判了儒家的义利观D.消除了社会等级差别10.“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贞节观B.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C.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D.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11.王夫之认为:“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D.启示了后人的思维方法12.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万载辛氏族谱》的族规中有言:敦孝悌,端心术,积阴德,存心向善,重读书,勤职业,尚节俭,完国课,严赌博,谨交游,慎婚嫁,周族谊,息争讼。而且明清时期的族谱内容大都如此。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朝廷重视谱牒的修撰B.宗族势力恶性膨胀C.主流价值观日益强化D.族规代行国家法权13.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谈到李贽时说:“他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材料中的“环境”特指()A.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B.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14.明代文人唐寅、文征明、祝允明等皆以替别人书写寿序、墓志铭以及卖画等为业,其中不乏为有钱的商贾之家所定制。这反映出当时()A.世俗生活改变绘画的技法B.市民阶层对绘画要求提高C.文人画淡化神韵意趣追求D.绘画艺术市场化倾向凸显15.康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祭孔子,褒扬孔子为“万世师表”。雍正追封孔子先世五代为王爵,敬避孔子名讳。至乾隆将孔庙的大成殿改铺黄色琉璃瓦,意将孔子与帝王同尊。清朝尊孔旨在() A.恢复传统儒学教育B.消除满汉部族界限C.革新传统祭孔礼仪D.强化国家一统意识16.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组织摘译的《各国律例》不仅部分翻译了瑞士滑达尔所著的《国际法》,还创造了关于西方政治体制诸如“律好司”(上院)、“甘文好司”(主院)厂“巴厘满”(议会)等一些新鲜词汇。这说明,《各国律例》()A.全面介绍了西方的政治法律B.为国人引入了近代意识C.旨在服务于现实战争的需要D.瓦解了清廷天朝上国观念17.编译《四洲志》时,林则徐有意调换了原书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非洲--欧洲一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同时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由此可知,林则徐()A.彻底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B.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和器物C.缺乏对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D.率先迈出向西方学习的步伐18.甲午战争后,李鸿章上书光绪帝:“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张之洞也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这反映出()A.李鸿章张之洞接受维新变法思想B.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有新发展C.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D.变法图强思想成为思想界主流19.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国,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书中盛赞西方的政治制度。该书在国内小量印发后,遭到顽固派的攻击、谩骂,朝廷将其书毁版,禁其流传。导致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存有戒心B.中国书刊发行体制尚不规范C.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D.守旧官员极力维护传统体制20.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它们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时人将这些文章的写法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这一现象()A.反映了戊戌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C.印证了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D.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21.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22.下图所示为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全国部分新设普通中小学堂课程要览。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A.中体西用得到实践B.近代科学教育得到发展C.新式学堂影响广泛D.维新变法成为社会共识23.下图为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目录。据此可知此时()A.维新思想影响深远B.女子权利得到保障C.民主科学成为主流D.传统思想渐趋改变24.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25.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有《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法国革命史》等;同期近代中国的文献中多次使用“维新”、“革命”等词汇,这反映出当时()A.欧洲启蒙思想已控制中国舆论界B.革命思想逐步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C.民主革命力量完全超过改良势力D.资产阶级政体之争仍然持续进行26.新文化运动开始时,陈独秀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在于它只是“一党一派之所主张”,“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故今后的革命,要由“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陈独秀强调()A.革命成功后要注重开发民智B.政治斗争无益于解决国民需求C.国民须掌握辛亥革命领导权D.唤起民众的政治觉悟意义重大27.1919年,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 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有助于()A.抵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B.实现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C.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D.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8.五四新文化时期,学者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梁启超主办的《国民公报》等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B.马克思主义成为各界共识C.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D.救亡图存更符合时代需求29.1920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提出:“新文化运动影响到政治上,是要创造新的政治理想。”随后,他又撰文明确强调“我以为即在最近的将来,不但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这主要表明当时()A.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界共识B.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C.知识界深刻反思共和思想D.欧美政治体制被国人抛弃30.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进行大量的农村调查,形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兴国调查》等调查报告,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等论断。这些论断()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B.纠正了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C.扩大了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D.提供了土地革命政策的理论依据31.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之整个基础上”;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该通告提出的总策略()A.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反映B.客观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形势C.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D.带有“左”倾冒险主义倾向32.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客人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A.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C.扫除了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最大障碍D.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二非选择题52分33.(20分)材料一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材料二在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地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 时。他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因此,他不仅对内进行改良,改革封建司法体制,严格培养法律人才,普及法制观念,争取司法独立于立法、行政之外,而且对外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各国领事在我国领土内的裁判权,争取我国在国际上的司法独立。总而言之,司法独立是梁启超进行司法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和梁启超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34.(20分)中国的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在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它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带有巫术色彩的歌舞活动。周朝开始由职业演员“优伶”替代巫师。汉代出现了“百戏”的繁荣局面。宋代适应市民口味的文化娱乐形式获得长足发展,戏曲步入了它的形成期。北宋灭亡后,宋杂剧南下北上一分为二。南下杂剧与南方地方音乐、民间戏融合而成我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正式戏曲形式——南戏。而在北方,以金院本和北方音乐为基础的一种戏曲形式也迅速成熟起来,这就是元杂剧,或称北曲杂剧。元杂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宾白、舞蹈、演奏、歌唱融为一体,开辟了我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到了明代,在吸收了元杂剧北曲基础上形成的新戏曲形式——传奇取代了杂剧在剧坛的主导地位。清康熙年间,由“南洪(洪昇)北孔(孔尚任)”创作的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在亡国之际于爱情和国难之间寻觅历史的兴亡之感和人生之慨,引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摘编自《中国戏曲史钩沉》材料二钱玄同说,“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关闭不可”,“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傅斯年自言“对于社会上所谓旧戏、新戏,都是门外汉”,却声称“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的价值”,“现在流行的旧戏,颇难当得起文学两字”。同样自称“门外汉”的周作人,断言中国旧戏该废的理由是“从世界戏曲发达上看来,不能不说中国戏的野蛮”和中国旧戏“有害于‘世道人心’”,“至于于建设一面,也只有兴行欧洲式的新戏一法”。——摘编自陈平原《触揽历史与进入五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学者谈“旧戏”的社会背景并对其观点加以评价。35.(12分)下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从上表中,选取3~5个与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相关联的历史人物,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人物,论题具体明确,构建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答案BCDCABAAACDCADDBCBDBCBDADDCDBDDB33.(1)背景:周王室衰微,列强争霸,兼并战争盛行;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正在形成中;百家争鸣影响:使法家思想大放异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2)不同:韩非子认为:法律为君主所设,为君主专制服务,不顾臣民利益,实质是一种人治。梁启超主张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兴民权,实行司法独立,普及法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实行西方的法治。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近代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34.(1)历史悠久;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内容上,雅俗共赏,劝教于民;形式多样化,兼容并包;体现鲜明的地域特点。(2)社会背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严重,军阀割据,日趋黑暗;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与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评价:该学者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与肯定。其观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辛亥革命仍末能完戓民主革命的任务,积极反封建,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忽视了文化的民族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场。对待传统文化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35.【示例一】人物: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论题:儒家思想在继承中不断发展。阐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解决当时问题,孔子主张“仁、礼”的学说,并开办私学,儒家思想至此产生。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并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体系,推动儒学发展的系统化、理论化进程。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融合阴阳五行、道、法等学派思想,提出满足统治者需要的“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等思想,儒学由此被统治者确定为封建正统思想。但随着魏晋佛道的兴盛,儒学正统受到挑战,直到南宋,朱熹在结合佛道,以及北宋五子思想基础上,将儒学发展为足以抗衡佛老的完整思想体系,并且在明清两代被尊为儒学正统哲学。儒家思想自产生开始,便在继承中不断吸收其他思想,取得了重大发展,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试卷》【示例二】人物:魏源,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论点:近代中国救亡图存逐渐深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3 07:59:07 页数:8
价格:¥2 大小:124.3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