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宜城一中枣阳一中曾都一中襄州一中南漳一中河口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22.11.时限∶75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在答题卷上填写清楚。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在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做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穆王三书”、《国语·齐语》《逸周书》等传世文献中的周穆王征巡四方,是深谋远虑、倦勤恳切、善于纳谏、雄心勃勃,追学于文武成康之业的有为君王;《国语·周语》中的周穆王则不听谏言态度强硬,最后西征犬戎导致“荒服者不至”。这些记载表明()A.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B.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C.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D.民本思想取代朴素天命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周穆王征巡四方,是深谋远虑、倦勤恳切、善于纳谏、雄心勃勃,追学于文武成康之业的有为君王”可得出早期的君王在执政时已有仁德之心,说明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下的君臣关系是什么样的,排除A项;起源的说法不能证实,排除B项;“取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三国时期的刺史出现了领兵和专职民事的情况, 这与刺史最初的监察职责不符,说明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刺史制度,不能说明地方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B项;刺史制度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清明,排除D项。故选C项。3.史载唐前期,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谓诸御史曰:“弹劾大臣不先向大夫请示,这合乎道理吗?”众人都不敢回答,只有御史萧至忠道:“故事,(御史)台无长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奏请奏当专达”。承嘉惭。这表明唐代()A.皇权受到制约削弱B.中央权力分割相互制约C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D.政治制度趋于成熟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御史萧至忠道:‘故事,(御史)台无长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奏请奏当专达’。承嘉惭”可知,唐代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可以直接奏请皇帝无需向御史大夫请示,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监察官员的独立性体现的是皇权得到加强,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监察制度,未体现中央权力分割,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并不能得出政治制度趋于成熟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4.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5. 清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变更土地产权(即实行更名田)、招徕流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捐薄赋等措施直至“永不加赋”(1712年)、“摊丁入亩”。这些做法()A.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B.保护和发展了小农经济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承认农民土地所有权、垦荒、减轻赋税、改革税制等均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B项正确;种植经济作物、市镇经济崛起等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而材料仅是统治者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排除A项;土地兼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6.针对列强1854年提出的修约要求,有官员提议:莫若将计就计,由长江直至汉口设立码头,势将无从阻止。这一提议没被清政府采纳,反而受到“上谕”申斥,朝廷对付洋人,“示以抚绥之恩,折其虚之气,俾不致更萌妄念,方为妥善”。这反映了()A.部分官员洞悉列强侵略本质B.清政府着力维护国家主权C.天朝上国观念影响外交态度D.内忧外患促进政府政策调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列强1854年提出的修约要求,有些官员提出“将计就计,派资深望重的大臣与列强议定妥协章程,以免损失更大”;这一提议遭到清政府“上谕”申斥,清廷认为西方国家只是虚张声势,没有意识到与西方列强的差距,这反映了天朝上国观念影响外交态度,C项正确;“部分官员洞悉列强侵略本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清政府着力维护国家主权”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清政府仍固守传统的宗藩外交理念,并未进行政策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7.有学者研究指出,袁世凯当政期间,中央政府对南方各省缺乏实际支配力。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一个日益倾向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的总统,主持着一个事实上的联邦政府。为重新塑造中央权威(亦有个人野心的因素),袁世凯决定回归帝制。据此可知A.民主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恢复帝制基于当时的现实需求C.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D.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答案】D【解析】【详解】 当时的背景之下确实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但是由于受到个人的视野、思想观念与野心等影响,袁世凯把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帝制两件事划上了等号,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从侧面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艰难,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民主共和是当时的发展潮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袁世凯时期中央集权式微,其恢复帝制,有强化中央权威的目的。但恢复帝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中央政府缺乏对南方各省的实际支配力,不能体现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8.1945年7月,一位民主人士对自己的延安之行深有感触:他们(中国共产党)知道贫农的要求,(贫农)不一定在乎自有其田,只在乎有田可耕,于是减轻租额;他们知道贫民要求有钱可借,于是不禁止债主放债,但严定减租保息。这可以印证,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A.抛弃了“耕者有其田”的纲领B.实事求是地调整了土地政策C.维护了无产阶级利益D.肯定并保障地主的民主权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信息“1945年7月,……于是减轻租额;……但严定减租保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是抗战时期我党根据国情作出的对土地政策的调整,B项正确;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整,并不是抛弃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排除A项;维护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与材料的主旨不相符,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的调整,没有体现保障地主的民主权利,排除D项。故选B项。9.1956年,某位参加中共八大的代表在谈到参会心得时说:“各民主党派所联系和代表的是我国具有比较丰富的现代文化知识的人们。也就是说,他们在许多事情上比较内行,能够看到外行人看不到的问题,提供外行人不能提供的建议和批评。”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主张各党派()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B.密切开展党内合作C.深入基层,为民发声D.广泛团结知识分子【答案】A【解析】【详解】中共八大的代表肯定各民主党派联系和代表知识分子的作用,认可其提供建议和批评的能力,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主张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A项正确;开展党内合作与“提 供外行人不能提供的建议和批评”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深入基层,为民发声无关,排除C项;广泛团结知识分子并非中国共产党对各党派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A项。10.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这些成就表明()A.我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度B.民法典取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D.表明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答案】C【解析】【详解】在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中,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这说明我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律体系的完善,而非法律意识的提升,排除A项;民法典不是国家根本大法,不能取代宪法,排除B项;材料没有指出法律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1.古代雅典的官职津贴来自于城邦的库藏,但很多情况下,雅典的库藏不足以支付这种津贴。于是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雅典()A.法律服从全体民众意愿B.经济基础难以支撑民主政体C.公民的参政热情并不高D.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漏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可知,古代雅典为了应对财政困难,经常以法律判决的形式没收富人财产,这反映了雅典的直接民主下,多数公民容易做出不理性的判决,D项正确;材料中的判决服从多数雅典公民意愿,违背了少数富人民众的意愿,排除A项;雅典奴隶制工商业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经济基础,排除B项;雅典发放官职津贴以致出现财政困难,这反映了公民参政热情很高,排除C项。故选D项。12.法兰克王国成立初期,国王赏赐贵族和功臣的土地不附带任何条件。到8世纪早期,国王以分封土地为条件,要求受封者宣誓为其效忠,战争时提供兵员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这反映了()A.西欧城市兴起B.商品经济发展 C.王权逐步加强D.教会控制严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8世纪早期,法兰克王国国王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要求受封者宣誓为其效忠,战争时提供兵员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改革使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加强了王权,C项正确;材料与城市兴起、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B项;材料未体现教会控制严密,排除D项。故选C项。13.1215年颁布的英国《大宪章》规定:“如果国王因某个事项,譬如对外战争,确实需要附庸们的经济支持,需要额外征收税赋,必须召开由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和贵族参加的全体会议讨论决定。”这表明《大宪章》A.促成英国建立起议会君主制B.注重维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C.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D.形成了“王权有限”的原则【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大宪章》规定,不经过教会和贵族组成的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征税,这说明了《大宪章》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形成了“王在法下”、“有限王权”的局面,D项正确;英国议会君主制也就是君主立宪制,是在《权利法宝》颁布后建立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保护自由民私有财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王权受到限制,而不是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4.1503年,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发表《基督战士手册》,强调基督教徒必须内心虔诚,反对只注意宗教仪式(如斋戒、朝圣、赎罪券)和口传教义,否定仪式和教士的中介作用。这一主张()A.有利于冲击传统思想B.实现世俗王权地位的上升C.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D.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伊拉斯谟在《基督战士手册》中强调,基督教徒必须内心虔诚,反对只注意宗教仪式(如斋戒、朝圣、赎罪券)和口传教义,否定仪式和教士的中介作用。这一主张强调人的信仰自由,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冲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俗王权地位问题,排除B项;1517年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C项;由材料中“强调基督教徒必须内心虔诚”可知,伊拉斯谟的这一主张并不反对民众的宗教信仰,排除D项。故选A项。15.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方案二(新泽西方案)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终方案既兼顾了州又兼顾了人口的数量,这是一个伟大的妥协,也就体现了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存在权力中枢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也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方案一只兼顾人口,方案二只兼顾州,最终方案是二者均兼顾,这其实是两种方案相互妥协的产物。16.据下列表格的相关信息,可以推知相继加入北约的国家时间(年)194919521955198219972004 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土耳其联邦德国西班牙波兰、捷克、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A.北约大国之间国力有明显的差距B.欧洲大国增强了对北约的控制力C.俄罗斯对北约不断东扩无能为力D.欧洲安全格局显露了不安定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内容可得出,北约成员国不断增加,并且呈现东扩的局势,这反映出欧洲安全格局显露了不安定因素,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差距,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大国的控制,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17.【基层治理】材料一宋代宗族活动进一步下移,庶民化的宗族开始参与社会治理,基层官府依托地方宗族行使权力,主导乡村基层治理,但同时又试图以地域性行政组织来取代宗族组织,削弱其权力地位。理学家主张恢复古代宗法、重建宗族制度。北宋张载认为宗法能够“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世系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当时朝廷采纳了这些想法,鼓励士大夫阶层建宗祠,修族谱。明中叶以后,基层政权通在宗族内部推行乡约或依据乡约的理念制定宗族规范,实现了宗族的组织化。明清实行保甲制,宗族的互助功能大大加强,通过宗族公共财产来济贫、助学,宗族的社会保障功能加强,呈现出一种自治性的倾向。———摘编自张绍良《宗族组织与基层治理关系探析》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土地改革、集体改造、政党下乡等三大组织化方式,推动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政治整合。1955年,农村党员总数达到600万至700万,自此以后,党组织基本下沉和覆盖了所有乡村,将原先离散化的传统乡村吸纳到党的组织体系之下。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国家权力开始从乡村抽离,乡村社会出现了短暂的“治理真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助推了乡村基层治理体制向村民自治体制转型。———摘编自颜德如《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基层治理的探索:基于组织化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以来宗族基层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意义。【答案】(1)宗族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织,承担社会教化职能:有一定自治性:政府逐渐加强基层治理,实现宗族组织化;宗族具有社会保障功能。(2)有利于调动农民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改革开放):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探索(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宗族活动进一步下移,庶民化的宗族开始参与社会治理,基层官府依托地方宗族行使权力,主导乡村基层治理”,可知,宋代以来宗族逐步下沉基层,成为治理基层的重要组织,并且承担了部分社会教化的职能。根据材料宋代官府“试图以地域性行政组织来取代宗族组织,削弱其权力地位”,“呈现出一种自治性的倾向”说明这一时期的宗族有一定的自治性,但政府逐渐加强对基层的治理。根据材料“明中叶以后,基层政权通在宗族内部推行乡约或依据乡约的理念制定宗族规范,实现了宗族的组织化。”可知,明中叶以后,宗族逐渐实现组织化。根据材料“宗族的互助功能大大加强,通过宗族公共财产来济贫、助学,宗族的社会保障功能加强。”可知,明中叶以后,宗族的社会保障功能增强。【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土地改革、集体改造、政党下乡等三大组织化方式,推动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政治整合。”“1955年,农村党员总数达到600万至700万”,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三大组织化方式有利于调动农民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所以1955年,农村党员人数增多。根据材料“党组织基本下沉和覆盖了所有乡村,将原先离散化的传统乡村吸纳到党的组织体系之下”。可知1955年后,党组织实现了全国乡村的整体覆盖,原来的离散化乡村政权,转变为党领导下的正规基层组织,这一举措十分有利于巩固政权。根据材料“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助推了乡村基层治理体制向村民自治体制转型”。可知,党的基层治理取得成效,推动了我国自1978年起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助推民主制度探索,进而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8.【文官制度与公务员制度】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既要负责治安、国防等传统事务,又要担负经济管理等新 的社会事务管理,政府工作变得复杂化和专业化。1854年,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导致英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强烈不满,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1855年,英国首相面对强大的压力,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二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锉叙(审查考核)。1933年颁布《公务员退休法》,1947年《公务员退休法》提高了公务员退休薪资待遇。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摘编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请对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公务员制度作出评价。【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职能的变化;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2)评价:选拔、任用、考核体系完善,为后世公务员聘用提供了经验;强调资历和劳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突出党性,一党专政,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用人唯亲,导致政治腐败。【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既要负责治安、国防等传统事务,又要担负经济管理等新的社会事务管理,政府工作变得复杂化和专业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职能的变化;根据材料一“……1854年,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导致英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强烈不满,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根 据材料一“……1855年,英国首相面对强大的压力,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小问2详解】评价:根据材料二“……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选拔、任用、考核体系完善,为后世公务员聘用提供了经验;根据材料二“……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锉叙(审查考核)。1933年颁布《公务员退休法》,1947年《公务员退休法》提高了公务员退休薪资待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强调资历和劳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根据材料二“……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突出党性,一党专政,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公务员制度还存在“用人唯亲,导致政治腐败”等局限性。19.【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与调整】材料一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潮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材料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指联合国曾召开的三次海洋法会议,以及1982年第三次会议所决议的海洋法公约。在中文语境中,"海洋法公约"一般是指1982年的决议条文。 此公约对内水、领海、临接海域、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等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对当前全球各处的领海主权争端、海上天然资源管理、污染处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裁决作用。联合国第1、2次海洋法会议,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参加会议的国家中,亚、非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不多。会议通过的4项日内瓦海洋法公约,也不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和海洋权益。而第3次海洋法会议一共有168个国家或组织参加了会议,是一次所有主权国家参加的全权外交代表会议,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联合国召开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国际社会立法会议。———摘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影响【答案】(1)背景:民族国家的产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国家主权意识增强(或国家民族意识的增强);战争频发,渴望通过法律制度处理国家的关系;《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奠定的理论基础。特征:西方国家主导;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等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使用范围上排斥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服务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等。(2)影响: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有利于促进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有利于世界各国维护海洋主权;有利于通过和平方式协调各国关系。【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材料一“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潮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可得出民族国家的产生;根据材料一“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可得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合近代国际法形成的历史背景,还可以从国家主权意识增强;战争频发,渴望通过法律制度处理国家的关系;《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奠定理论基础等角度进行归纳。特征:根据材料一“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可得出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等原则;根据材料一“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可得出西方国家主导;根据材料一“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可得出使用范围上排斥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服务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结合近代国际法的特征,还可以从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角度进行归纳。【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材料二“此公约对内水、领海、临接海域、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等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对当前全球各处的领海主权争端、海上天然资源管理、污染处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裁决作用”、“是一次所有主权国家参加的全权外交代表会议,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联合国召开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国际社会立法会议”并结合现代国际法的历史影响,可以从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维护海洋主权、协调各国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20.【民族危机与历史的变革】某中学的历史学习小组在老师带领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对清朝晚期提炼出如下历史信息:工业革命俄国1861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鸦片战争西藏、新疆、台湾等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及战后民族危机加深三国干涉还辽八国联军侵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及发展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通过以上信息分析,有些同学看到了中外历史的关联,有些同学看到了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看到了晚清中国错失改革良机的遗憾教训。请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自拟论题,运用相关的史实进行论证说明。【答案】参考答案:论题:19世纪60年代,中国错失良机,民族危机加重论述:19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另一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深渊。在内外交困下,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仅局限于学习西方技术,没有真正走上近代化道路。放眼世界,工业革命正在从英国扩展到北美和欧洲大陆,各国工业化迅速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俄国进行了1861年改革,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美国发生了南北战争,这些都为它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结论:顺应时代变革,国家才能抢占先机。而晚清洋务运动太过保守,未能推动本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中国在19世纪末更深重的民族危机。【解析】【详解】通过阅读材料及图表可知,历史学习小组对晚清提炼出的信息侧重于,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都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因素,却殊途异路,走上了不同的结局,西方实现社会转型,走向工业文明,中国则继续在农业文明中沉沦,历史在此出现了大分流。发展到19 世纪中期,整个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在政治上资本主义政体逐步确立并完善,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军事力量强大,外交上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而此时的中国依旧停留在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下,主导的经济形式依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军事落后,外交上闭关锁国,所以发展到19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错过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期,远远落后于世界,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眼中廉价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地,中国民族危机加重。但此时的清政府一方面要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另一方面列强侵华进一步加剧,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在内忧外患下,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对于西方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器物、技术层面,核心思想为“中体西用”,最终以失败告终。综上可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抢占先机,只有大力发展本国生产力,才能使中国立于不败之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3 07:57:05 页数:14
价格:¥2 大小:37.9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