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绝密★启用前河南省周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考试用时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科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橡皮擦干净后,涂上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人去世后,实行聚族而葬的“族墓”制度。“族墓”分“公墓”和“邦墓”,“公墓”是国君与显赫贵族实行族葬的公共墓地,事先有一定的规划,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邦墓”则是“国民族葬”的墓地。这反映出西周()A.墓位规划依据血缘B.以礼乐制维护宗法制C.国君拥有绝对权威D.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2、下列图片反映了12世纪至14世纪西欧政治制度的演变。其中正确的表述是()A.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专制转变B.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C.由中央集权制度向君主专制转变D.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转变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决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但沿用原宪法草案,遭到中共、民盟和一些社会贤达的坚决反对,并提出将“中华民国国体为三民主义共和国”改为“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这场争论的实质是()
A.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制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C.是否以三民主义为指导D.民主与专制独裁的较量4、对于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认为只要“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只要皇上“杀二品以上阻挠变法大臣一二人”,然后再对王公大臣“厚禄以养之”,则“新法行矣”。这从本质上反映出维新派()A.企图与守旧势力实现政治妥协B.认为变法的阻力来自官僚贵族C.对守旧势力阻挠缺乏足够重视D.缺乏全面领导变法改革的素质5、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所示(单位:%)。这反映出当时边区()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465251122A.各阶级联合政府得以建立B.政权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C.践行了分权制衡民主原则D.受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影响6、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B.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些措施不当C.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D.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7、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根据《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表明西周时期()A.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力B.孕育了后世选官制度C.破坏了世卿世禄制度D.出现了“礼崩乐坏”8、据清代《畴人传》统计,自西汉至明中叶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约150人,其中出身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身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官员选拔标准制约教学内容B.科技教育成为私学主要内容C.科举制形成的价值观念取向D.封建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9、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官员选拔考试内容(局部)的对比,以下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英国文官制度(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A.英国选官制度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C.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D.海洋与大陆地理环境的差异10、《美国文官法》亦称《彭德尔顿文官法》,1883年由时任美国参议员的彭德尔顿提出。该法案确立了美国文官录用和组织的三项原则,即竞争考试原则、文官地位相对稳定原则、文官政治中立不为党派利益服务原则,并规定设立一个文官事务委员会,作为全面执行文官法的中央机构。这一法案()A.标志着美国现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B.表明两党制已不再适用于美国C.标志着美国分权制衡的局面被打破D.表明美国的民主制度已经完备11、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成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如图是《学部官报》书影。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A.西方文官制度引入B.选官制进入新阶段C.封建教育退出历史D.科举制被彻底废除
12、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有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甄别制的用意在于()A.完善公务员任职体系B.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C.为守旧官僚暗开绿色通道D.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13、中国古代礼俗中,官员遭父母丧事应弃官居家,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一个官员如果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去世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就会立刻被削职为民,在士人阶层中也会为人所不齿。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形成的礼制影响深远B.古代政治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明清时期律令开始儒家化14、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传到今天的《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的律文,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经验②被认为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制度蓝本③废除了自汉代以来礼与法的结合④我国现存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5、辛普森案件经过一年多的审理,检方自始至终缺少案发现场的证明人,也未能找到凶器,而且其所列的作案时间表不能服众,血液证据也出现问题。最终,陪审团在分析了113位证人的1105份证词后,由法庭作出了裁决——辛普森无罪。该案件反映了西方法律制度()A.代表资产阶级的意志B.司法独立原则C.陪审团按律量刑判决D.程序公正原则16、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B.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C.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17、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18、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法律。这些法律的出台()A.确立了党对法治的领导地位B.标志着依法治国载入了宪法C.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法制基础D.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9、下表中三部法律文献的制定()时间文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表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B.提出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C.宣告全国人大立法工作完成D.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20、习近平说:“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指的是()A.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B.保家卫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C.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D.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40分。2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及其限度》材料二
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名纸撕了,掷在地。赵普不做声,把地上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浆糊黏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同权力。——杨天石《帝制的终结》材料四国学大师钱穆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和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君相关系的特点,并说明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革命党人为制约权力进行了哪些设计,结果如何。(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是如何印证材料四的观点的。2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23、(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二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摘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2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主泉。……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代表,在3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同时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制定和修改。至19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丧葬制度属于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题干描述周代的“族墓”制度等级严格,即把贵族与平民的墓地严格分开,“公墓”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这充分体现出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对宗法等级秩序的维护,故选B项;“族墓”分“公墓”和“邦墓”,说明身份等级是墓位规划的重要标准,排除A项;根据题干,国君和贵族都可在“公墓”中埋葬,不能说明国君拥有绝对的权威,排除C项;题干仅提及了“公墓”和“邦墓”,不能据此推论出西周时期的丧葬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排除D项。2、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图片左边是等级制度,而右边实际上体现的也是等级制度,只是左边存在着公侯伯子男等封建爵位,而右边是教会、世俗贵族,所以体现了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的转变,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3、答案:D解析:“三民主义共和国”,意思是凡不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不能参政,且不合法,其实质就是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而中共、民盟等则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独裁的较量,故选D项。A项以偏概全,排除。B、C两项不是这场争论的实质,排除。4、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维新派缺乏成熟的政治能力,一味依赖皇帝,缺乏全面领导改革必备的素质,D项正确。A、B、C三项均是表象。5、答案:D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包括了各个阶层的代表,说明这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共同抗日,是受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影响,故选D;当时陕甘宁边区建立的不是各阶级的联合政府,政权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AB;根据“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并不能体现分权制衡的思想,排除C。故选:D。6、答案:A解析:根据“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得出,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肯定态度,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中并未涉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成效,故排除C、D两项。
7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西周时期乡的长官注重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和后世选官制度中的察举制类似,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到诸侯国,A项排除;由所学可知,西周的选官制仍然是世卿世禄,C项排除;D项与题干无关,且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出现,排除。8、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官学培养各种封建统治人才,不太注重天文算学方面人才的培养,由此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员选拔的标准制约着教学内容,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私学的教学内容,B项排除;科举制从隋朝出现,C项排除;题干没有提及士子创新思维,D项排除。9、答案:B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已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且完成工业革命,由表中内容可知,英国的文官考试内容以实用知识为主,强调综合素质;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思想意识。二者差异的实质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与材料主旨不符。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文官制度。材料显示《美国文官法》明确规定了美国文官制度的相关原则和组织机构,这标志着美国现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1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在此大背景下,官员选拔只能依赖近代教育所提供的人才,从学堂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中选官为大势所趋,这说明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西方文官制度,A项排除;设立学部后教育的管理、教育的内容等仍保留了许多封建因素,C项排除;科举制被彻底废除的标志是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D项排除。12、答案:D解析:根据“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可知,北洋政府时期加强对在任官员的考核,考核合格即可留任,这有利于使优秀官员取得继续任用资格,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D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官吏”的称谓才逐渐被“公务员”代替,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学习西方文官制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13、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礼俗中的“丁忧”,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由“一旦被告发就会立刻被削职为民”可知,我国古代政治受到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西周礼制主要强调的是等级,A项排除;历代王朝并不都是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C项排除;汉朝律令就已开始儒家化,故D项排除。14、答案:B解析:①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经验符合唐朝《唐律疏议》特点;②《唐律疏议》被认为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制度蓝本是正确的;③《唐律疏议》继承了自汉代以来礼与法的结合;④《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故选:B。15、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陪审团在分析了113位证人的1105份证词后,由法庭作出了裁决”可知,陪审团分析证据,就事实作出决定,反映了西方法律程序公平原则,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代表资产阶级的意志,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司法独立,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陪审团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公正,不是按律量刑判决,故C项错误。16、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罗马法发展为成文法,而英国是不使用成文法的国家,因此得出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B项正确,A项排除;地理环境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决定因素,C项排除;题干涉及的是罗马法的影响,但并没有体现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D项排除。17、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中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宗教改革中主张因信称义,都是对人的重新审视,冲破了传统的束缚,故选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能够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排除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而非神学,排除C;文艺复兴中没有沉重打击罗马教会的统治,排除D。18、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9年通过的七部法律草案为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奠定了法制基础,C项正确;党对法治的领导地位在1979年前已确立,A项排除;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B项排除;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D项排除。19、答案:D解析:从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到1982
年宪法的修订,中国在一步一步地推动民主法制的建设,故D项符合题意。当时我国法律体系尚未完备,排除A项。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排除B项。法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排除C项。20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坚持工作,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D项符合题意。21、(1)答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藩国问题。内涵: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注意分析题目的具体要求,“以郡县制”为例回答,故要抓住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对于“现代化的内涵”要从政治体制特点的角度分析。(2)答案:特点: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是真实情况。丞相制度自秦朝建立以来,都是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同时赋予宰相制约皇帝的权利,因此它是真实情况。不是真实情况。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及财权,相权削弱,皇权加强,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材料中的情形不是宋代君相关系的普遍反映。赵普之所以能那样做,只因宋太祖信赖他,这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任答一种即可)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政治制度的分析与认识。回答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归纳,材料二中丞相赵普两次推荐宋太祖不喜欢的人,最终皇帝只能同意,就表明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式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然后再结合宋代的相关史实分析回答。(3)答案:设计:明确主权在民原则;召开参议会,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结果: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民主共和的象征。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与分析。联系所学及材料可知,通过立法、制度来进行约束。结合史实回答结果。(4)答案:
近代资产阶级照搬西方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制,都未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参照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又参照了近代中国、西方的民主法治,在传承文明、学习西方、立足国情、有所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材料的观点,材料四认为政治制度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然后联系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程来论证。注意,尽量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22、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材料二“全国百余郡”“构建起……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归纳相同点;据材料一、二,从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语言文字、法律、教化、对待境内民众的态度等方面归纳不同点。第(2)问,结合所学从疆域奠定、民族统一和国家认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回答。23、答案:(1)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2)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解析:(1)问据材料一“清末新政前后”“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2)问据材料二“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分析说明。24、答案:(1)原因:政治运动干扰;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2)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认识:依法治国;民主法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民主法制要与时俱进。
(3)特点: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解析:(1)依据材料一“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这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是:政治运动干扰和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进行概括可得: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民主法制要与时俱进。(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