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下列考古发现属于辽河流域的是()A.B.C.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出土 了精美的玉器,C项正确;河姆渡文化属于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存,排除A项;仰韶文化属于黄河中游地区的文化遗存,排除B项;大汶口文化属于黄河下游的文化遗存,排除D项。故选C项。2.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诰命,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周人认为,商灭夏、周灭商,都不过是“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文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具有()A.祭祀占卜的执政思想B.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C.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D.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文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分析可知,西周统治者具有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敬天保民思想,没有提及祭祀占卜,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敬天保民思想,未反映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敬天保民思想,未反映宗法礼制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3.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一规定旨在()A.实现富国强兵B.保护农民利益C.推行重农抑商D.承认土地私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知,商鞅变法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说明商鞅变法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强兵的信息,排除A项;保护农民利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护的是国家的利益,排除B项;承认土地私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4.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他在参考、吸取各家学派观点,认为君主治国重在礼仪教化,应当“平政爱民”,但法治、刑罚也是治国的必要手段。该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认为君主治国重在礼仪教化”“但法治、刑罚也是治国的必要手段”可知,该思想家主张“礼法并用”,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国时期荀子的思想,C项正确;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排除A项;孟子主张“仁政”,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C项。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B.农耕文明的扩展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家国同构的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以“夏”或“中国”自居,还要向前追溯夏商周的过往关系,说明各诸侯国对华夏的认同在加强,都以华夏人自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农耕文明的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是在秦朝时期,排除C项;家国同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6.下图为秦统一后设置的广阳郡,治蓟县等地。下列关于广阳郡表述正确的是()A.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可以世袭B.隶属中央垂直管理C.直接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D.蓟县是广阳郡郡守的封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统一后设置的广阳郡,治蓟县等地”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项正确;郡县主要长官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排 除A项;秦朝时期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乡、里、亭,排除C项;秦朝实行郡县制,蓟县隶属于广阳郡,但不是广阳郡郡守的封地,排除D项。故选B项。7.《说文解字》记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由此可知,李斯主张()A.整顿社会风俗B.实行三公九卿C.统一文字D.统一度量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可知李斯主张统一度量衡,D项正确;材料与整顿社会风俗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三公九卿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统一文字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汉武帝时全国郡国增至100多个,有必要建立监察郡国的制度。为此汉武帝实行了()A.推恩令B.中朝制度C.察举制D.刺史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汉武帝认为“有必要建立监察郡国的制度”,涉及到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设置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郡国,D项正确;推恩令是削弱地方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中朝制度是中央官制,排除B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9.下图是关于“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演变”的时间轴,“?”处应填入()A.春秋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D项正确;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10.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有关某一时期政权的形势图,按政权更迭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①是西晋;②三国;③东晋与十六国;④是南朝。因此排序是②①③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1.(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结合所学可知促使洛阳变化的主要原因()A.改穿汉族服饰推进服饰华美B.迁都洛阳加速了汉化改革C.统一说汉语顺应民族交流交融D.鼓励与汉士族通婚缓减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洛阳较以前发生巨大变化,由“荒土”变为“礼仪繁盛”,汉化程度非常深。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由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减少了守旧势力的阻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汉化改革,B项正确;改穿汉服、改说汉语、与汉族人通婚,每一个方面都不是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进行的汉化改革的一部分,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12.《新唐书·百官志》云:“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二曰制书;三曰慰劳制书之;四曰发敕;五曰敕旨;六曰论事敕书;七曰敕牒。”据此可知,中书省负责()A.草拟诏令B.审核诏令C.执行D.独执宰相之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中书省地位很高,负责辅助皇帝,掌管草拟诏令的重要职能,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排除B项;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排除C项;唐朝设置三省机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排除D项。故选A项。13.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这表明隋朝大运河()A.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加重了农民的负担D.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首次实现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使“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说明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正确;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是在元朝时期,排除A项;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4.唐中期客观上允许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严重,土地被集中于王公贵族、官僚、地主手中,农民逃亡,政府所控人口迅速减少,重税人税户的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必须以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A.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B.一年分春季夏季两次纳税C.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降D.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A【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唐中期客观上允许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严重……必须以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可以看出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掌控的土地和人口减少,均田制遭到破坏,财政收入无法保障,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了两税法取代原来的租庸调制,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A项正确;两税法在一年之中以夏秋两季征收,排除B项;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两税法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15.读下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朝代统治年限节妇数烈女数节烈合计倍数隋唐3263229611两宋3191521222744.49表: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A.妇女注重贞洁B.理学的影响C.政府教导有方D.妇女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与唐朝相比,两宋时期节妇数量明显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强调伦理纲常,倡导忠孝节义,因此两宋时期的节妇数量明显增多,B项正确;根据两宋时期节妇数量明显增多可以得出“妇女注重贞洁”,但此题主旨问的是“变化的主要原因”而非“变化”本身,排除A项;“政府教导有方”也就是统治者支持,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无法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B项。16.作为北方民族政权,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国家,反映到政治制度上,也有其独特的特征。这一特征是()A.南北面官制B.猛安谋克制C.驿站制度D.四等人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 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A项正确;B项是金朝,排除B项;CD项是元代的,排除CD项。故选A项。17.某著作出版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有三大部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构成,该著作是()A.贾思勰《齐民要术》B.沈括《梦溪笔谈》C.王祯《农书》D.徐光启《农政全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王祯《农书》是元代出版,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排除A项;《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的,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代的,排除D项。故选C项。18.《元史》记载:“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下列项中,直接有助于这一现象出现的是()①驰道、直道的修筑②驿站的设置③奏折制度的设置④急递铺的设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说明公差往来人员途中有提供生活服务的场所,根据所学可知,元代设置的驿站、急递铺,能满足以上需求,D项正确;驰道、直道的修筑有助于交通往来,不能直接提供生活服务。奏折制度始于清朝,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19.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出现海防与边疆危机,下列关于明朝表述正确的是()史实影响A明朝朝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彻底解决了倭患问题。B沙俄势力侵入黑龙江流域,明军围攻入侵俄军,迫使俄国进行谈判从法律上承认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C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双方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D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置了隶属于福建省的统治机构。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课本知识可知,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双方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史实与影响对应关系成立,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据此可判断“彻底解决了倭患问题”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沙俄势力侵入黑龙江流域,清军围攻入侵俄军,迫使俄国进行谈判,从法律上承认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史实中的“明军”应为“清军”,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排除D项。故选C项。20.清初皇帝的谕旨由内阁发给各部院执行。军机处设立后,机密谕旨经军机处缄封,由驿站直接发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清朝谕旨颁行制度这一变化主要目的是()A.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强化君主专制C.简化军务处理程序D.提高军机大臣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处设立后,机密谕旨经军机处缄封,由驿站直接发给地方督抚”可知,清朝的“廷寄”制度使皇权意志直达地方,君主专制得以强化,增强政务保密性,B项正确;国家治理能力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属于“廷寄”制度的目的,不属于军务处理程序,排除C项;“廷寄”制度并不能提高军机大臣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1.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周公制礼便将夫一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正如《礼记·内则》所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 合法程序。这一制度()A.强化了中央集权B.增强权力继承稳定性C.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D.降低了女性的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公制礼便将夫一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可知,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已经很完善,强调的是身份的重要性,结合西周的政治体制,可分析出婚姻制度与政治相关,有利于增强权力继承稳定性,B项正确;西周时期未出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降低了女性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2.南朝时期各地农业经济普遍发展,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侨雍州(襄阳地区)“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益州一直号称“天府”,南朝时仍是“土境丰富”。交州一年二熟,“恒为丰国”。促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A.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B.玉米、甘薯推广种植C.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推广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朝时期,荆州、侨雍州、益州等南方地区农业生产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经济有了明显发展,A项正确;玉米、甘薯推广种植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唐代曲辕犁在江南地区推广,排除C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23.陈寅恪先生指出:“进士科虽然设立于隋朝,但是……至玄宗时期,科举正式成为官方认证的入仕途径。”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唐玄宗()A.始设进士科B.增加考试科目法C.首创武举和殿试D.任高官主持考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进士科虽然设立于隋朝,但是……至玄宗时期,科举正式成为官方认证的入仕途径。”可得出唐玄宗时期任高官主持考试,重视科举制度,也反映出科举正式成为官方认证 的入仕途径,D项正确;A项是在隋朝,排除A项;B项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是在武则天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4.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下列关于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唐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②法显东渡日本传授佛法③唐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等港口城市定居④空海到日本传佛法⑤玄奘到天竺取经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③⑤D.①④⑤【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唐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玄奘到天竺取经,都属于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①③⑤C项正确;法显是东晋时期的人物,赴印度求佛经,未东渡日本;空海是日本佛教僧侣,促进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排除ABD项。故选C项。25.《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七年(1270年),国内商税“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有溢额者别作增余”,到至元二十六年,已增至“腹里为二十万锭,江南为二十五万锭”。这主要反映了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外贸税成为主要财源C.商品经济相当繁荣D.民族压迫日益加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代商税到至元二十六年已增至银四十五万锭,商税收入的增加反映商品经济相当繁荣,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在元朝以前就已经开始,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元朝外贸税额和财政收入构成情况,不能得出外贸税成为主要财源,排除B项;商税收入的增加与民族压迫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6.明朝名臣张璁,温州府永嘉县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在明世宗初年三度位居首辅,张为首辅时,“事取独裁”,次辅李时“不敢有所评议”,并“随孚敬(张璁)后,拱手唯诺而已”。这主要反映了明朝内阁()A.分割了宰相的权力B.有效制约了皇权C.成为法定决策机构D.阁权有所强化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世宗张璁位居内阁首辅,权力很大,这主要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一时期内阁权力有所强化,D项正确;明朝初年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A项;内阁首辅权力上升,是君权强化结果,排除B项;明朝内阁是非正式机构,不是法定决策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27.下图为门头沟煤窑执照,是由直隶承宣布政使司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颁发给窑商徐友松的执照。窑照的内容明文规定“倘窑户凌虐窑夫,短克工价等弊,许别窑户报县审明详究”。要求窑商设立底簿,“将每月雇募工人姓氏、年貌、籍贯逐日填注,按季送县审核”。这表明当时()①采矿业已出现手工工场②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③政府对采矿业管理严格④煤窑规模大范围广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将每月雇募工人姓氏、年貌、籍贯逐日填注,按季送县审核”可得出当时采矿业已出现手工工场,并出现了雇佣关系。根据“是由直隶承宣布政使司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颁发给窑商徐友松的执照”可得出政府对其有监管,且较严格。①③C项正确;窑主与矿工是雇佣关系,材料不能体现煤窑规模大范围广,②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28.从康熙二十三年到道光二十年(1684-1840年),清政府先后颁发《防范夷商规条》《民夷交易章程》等,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并先后严禁军器、铁器、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统产品以及蚕丝也不准出口。这些规定()A.绝对禁止了中外贸易往来B.根本上消除海上走私及海盗行为C.保护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规定其实是清朝闭关锁国的表现,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闭关锁国并非绝对禁止中外贸易往来,排除A项;根本上消除海上走私及海盗行为说法太过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禁止某些商品的出口,而未提及进口,无法体现保护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9.不同时期儒家思想家提出了不同主张,推动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以下关于儒家思想家与其主张匹配正确的是()①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②诸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③致良知,知行合一点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A.黄宗羲、王阳明、董仲舒、孔子B.顾炎武、董仲舒、王阳明、孔子C.顾炎武、董仲舒、王阳明、孟子D.黄宗羲、董仲舒、王阳明、孟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顾炎武的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点”是王阳明致良知是思想,“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是孟子仁政的主张,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项。30.2022年9月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成为会议亮点。从遗址中发现了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成组码头、木质栈道、干栏建筑、沉船、大量宋元瓷片、漆木器、砖雕、植物种子等古代遗迹遗物。该遗址发现不仅实证温州港是宋元以来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商港”,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堪称近年来我国海洋考古、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这一实例说明()A.考古发现决定了历史研究水平B.考古遗存可与文字记载相佐证C.可借助考古发现探知历史真相D.历史真相必须以考古文物的形态呈现【答案】C【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现了宋元时期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成组码头、木质栈道、干栏建筑、沉船、大量宋元瓷片、漆木器、砖雕、植物种子等古代遗迹遗物,有助于了解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和城市发展的状况,是我国海洋考古、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这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知历史真相,C项正确;“决定了”的说法夸大了该考古发现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字记载,排除B项;D项中“必须”的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C项。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31.有学者认为两宋是伟大的朝代,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建国以来采取的一系列措置,促成新的开国气象。北宋政治的三项核心特征: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追求国家——社会平衡的政策倾向以及实施有效的批评纠错机制。有学者认为,“祖宗之法”及其体现的制衡原则,反映着赵宋统治阶级的政治智慧。——整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赵冬梅《大宋之变》材料二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材料三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使中国人在工技发明、物质生产、政治哲学、政府文化、士人文化等方面领先全世界。……与欧洲相比,十一世纪的中国是先驱,在多数文明层面上远远超前。——整编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费正清《中国新史》(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北宋王朝开国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宋统治阶级在地方上如何进行“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两宋时期“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工技发明、物质生产两个角度简述“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答案】(1)开国者:赵匡胤。制度设计: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 为虚衔;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社会背景:商品经济繁荣;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3)物质生产:农业稻麦复种制,提高了粮食产量;有些农户固定种植经济作物,对自然经济有所突破;棉花的种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制瓷业技术有重要改进,成为继丝绸之路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煤的大量开采,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工技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页献。【解析】【小问1详解】开国者:依据材料“北宋”,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建立者是赵匡胤。制度设计:依据材料“北宋政治的三项核心特征: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追求国家——社会平衡的政策倾向以及实施有效的批评纠错机制”,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行政、财政以及军事方面解答,即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小问2详解】社会背景:依据材料“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并结合所学从商品经济繁荣;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角度分析。【小问3详解】物质生产:注意限定信息“工技发明、物质生产两个角度”,物质生产方面:结合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发展状况解答,如农业稻麦复种制,提高了粮食产量;有些农户固定种植经济作物,对自然经济有所突破;棉花的种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制瓷业技术有重要改进,成为继丝绸之路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煤的大量开采,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工技发明:结合三大发明及其影响解答,即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页献。32. 国家“大一统”作为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治国追求与圭臬,是其治国理政的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一统”思想虽然形成于先秦时期,但具体付诸实施则是秦汉时期,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可以说,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摘编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材料二唐王朝确立了羁糜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糜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这些制度和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体现了唐朝统治者的理念和气度。——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三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辩”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整编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的关系”方面汉朝的实践活动,并简述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和理念,并简要说明唐朝的繁盛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大一统’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阁疆域的历史价值。【答案】(1)实践: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打击匈奴(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只要写出北击匈奴就可以得分);设立河西四郡(具体写出两郡也可得分);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2)措施:武力征服;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会盟;军镇屯戍等;理念:开明态度。关系: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交融是唐朝繁盛的重要原因和表现。(3)表现:疆域大一统;政治大一统;观念大一统(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也可以得分)。历史价值: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解析】【小问1详解】实践:根据材料“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打击匈奴(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只要写出北击匈奴就可以得分);设立河西四郡(具体写出两郡也可得分);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意义:根据材料“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材料“唐王朝确立了羁糜府州制度”“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可知武力征服;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会盟;军镇屯戍等。理念:根据材料“这些制度和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体现了唐朝统治者的理念和气度”可知开明的态度。关系: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交融是唐朝繁盛的重要原因和表现。【小问3详解】表现:根据材料“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可知疆域大一统;政治大一统;观念大一统(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也可以得分)。历史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2 15:51:04 页数:17
价格:¥2 大小:1.84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