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台州山海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学年第一学期台州山海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资料中,最能印证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的是(  )A.《史记•殷本纪》B.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D.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证中华文明“起源”具有“漫天”、“八方”特征的最好史料是众多史前文明遗址的发现,D项符合题意;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史记•殷本纪》,只能说明商朝时期的历史,不能推导出以前的历史,A、C项不符合题意;B.三皇五帝的传说,不能够作为历史确凿的证据,B项错误。2.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是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分封制之下,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独立性较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周王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 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之下,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血缘关系并非分封的唯一依据,排除C项;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并非只有四百余年,且西周后期,分封制之下,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了王室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3.“公元前476年,大贵族田氏将国内其他大贵族全部剿灭,扩大了自己的封地,结果田氏的封地比国君的地皮都要大。公元前481年,田常自立为君”。发生上述事件的诸侯国位于图中的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描述的是田氏代齐,齐国位于④,D项正确;A是咸阳,排除A项;B项是洛阳,排除B项;C项是燕国,排除C项。故选D项。4.“……提到战争,人们往往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等情况联系在一起……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可知,春秋时期的战争实质上()A.周室衰微,大国争霸B.列国纷争,诸侯兼并C.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进步D.是华夏文明的扩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战争促进了中原华夏与周围的少数民族之间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有利于华夏文明的扩展,D项正确。周室衰微,大国争霸不属于材料的积极意义,排除A项;列国纷争,诸侯兼并不属于材料的积极意义,排除B项。战争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排除C项。故选D项。 5.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说法正确的是()A.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B.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C.“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D.鼓励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C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实行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政府实行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排除B项;商鞅变法是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排除D项。故选C项。6.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特征是()A.职分细化,运转高效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详解】九卿属于政府官员,但是“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其管理的是皇帝的家事,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家国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C项正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后继的统治者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结合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①处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B.西汉在②处设置了武威郡C.为攻打③所在的少数民族,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D.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去攻打④所在的少数民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匈奴是指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它起源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为了攻打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C项正确;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西汉在河西走廊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AB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8.“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这评价的是()A.《史记》B.《汉书》C.《尚书》D.《礼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可知,反映的是司马迁《史记》的叙事特征,A项正确;《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排除B项;《尚书》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排除C项;《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排除D项。故选A项。9.下列相关史实的表述,正确的是()A.司马昭发兵灭了蜀和吴B.司马睿建立西晋,定都洛阳C.十六国时期,各民族频繁接触,民族隔阂消失D.前秦政权于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前秦大败,前秦政权迅速崩溃,D项正确;司马昭发兵灭蜀,吴是为司马炎所灭,排除A项;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排除B项;十六国时期,各民族频繁接触,民族隔阂并没有消失,排除C项。故选D项。10.有学者认为“唐的鼎盛有一种横向比较的优势,即同一时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不如 唐”,并指出“这些灿烂光环的背后是唐朝内政的修明”。“唐朝内政的修明”主要体现在()①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②设立政事堂提高工作效率③增设藩镇加强了中央集权④完善科举制拓宽统治基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初设立路由四个平行的机构组成,分别为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一路的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当,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系统,隶属于不同的中央机构;为防止三省扯皮推诿,提高工作效率,唐朝设立政事堂供宰相集体办公;增设藩镇会削弱中央集权;唐朝完善科举制,进一步拓宽了统治基础。因此,②④符合“唐朝内政的修明”,D项正确;①③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C项。故选D项。11.下列四张中国古代历史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是 A.②④③①B.②④①③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①中的“北魏、南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①反映的是南北朝时期;根据图②中的“魏、蜀、吴”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②反映的是三国时期;根据图③中的“北周、北齐、陈”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③反映的是北魏分裂后的南北朝对峙时期;根据图④中的“东晋、十六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④反映的是东晋与十六国时期。由此可知,四张中国古代历史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12.隋朝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据此可知,隋朝()A.建立了完善的救济制度B.社会赈济完全由政府主导C.政府重视社会保障救济D.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优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义仓是为了防备出现水旱灾害而设置的,由此可知隋朝政府重视社会的保障救济,C项正确;“完善”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内容仅体现了政府设置保障仓库,但据此说明完全由政府主导则过于夸张,排除B项;这些义仓保障的对象不仅仅是弱势群体,因此不能说明是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排除D项。故选C项。13.观察并分析以下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大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A.主要为解决沿岸灌溉问题B.解决了北方水源不足问题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及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的京杭大运河以南起余杭,北到涿郡(今北京),因此大运河的开凿与整修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C项正确;两条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封建王朝统治,排除A项;两条运河的开凿与解决北方水源不足无关,排除B项;两条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表为唐朝的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此表反映出()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D.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吏的来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唐朝的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可以看出唐朝的进士出身有士族和寒族,但是士族占比仍较大,由此可知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士族、寒族登科对比,不能体现出选拔程序,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世家大族影响仍然很大,不能体现出阶层分化严重,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士族、寒族登科对比,涉及的是出身的不同,不能体现官吏的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1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以下对这一时期科技发明成果的描述正确是的()①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②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③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④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名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是南朝祖冲之,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①④说法正确,B项正确;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②错误;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③错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6.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外文化频繁交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中国文化也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下列有关中外文化交流,说法错误的是()A.贞观后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B.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取经C.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至日本传授佛法D.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所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经,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一些中国名僧也西行取经,如东晋的法显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所建。BC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17.唐末以来,一向是“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五代军阀公然声称兵强马壮就做皇帝,赵匡胤也是从军校进而掌握禁军大权,最后夺得帝位。所以赵匡胤即位后第一步就是整顿禁军,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是()A.实行更戍法,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B.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C.枢密院专掌军政,有统兵权D.禁军管理机构“三衙”无权调兵【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唐末以来,兵权是决定兴亡的关键所在,五代军阀甚至声称兵强马壮就可以做皇帝,而且赵匡胤正是以军人出身而夺得帝位。当他即帝位后,非常注重解决军人乱政的问题,如枢密院专掌军政,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本题为反向选择题,C项正确;实行更戍法,军队驻地经常轮换,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A项表述正确,排除A项;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削弱了地方军阀割据的基础,B项表述正确,排除B项;禁军管理机构“三衙”无权调兵,D项表述正确,排除D项。故选C项。18.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主要是A.改变旧的土地制度B.整顿腐败的官僚机构C.建立地方行政制度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他们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所以D项正确;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改变了土地所有制,而王安石变法中的措施只是针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涉及整顿腐败的官僚机构,而商鞅变法是废除旧贵族特权,确立县制,主要是加强国君权力,排除B项;商鞅变法建立县制,涉及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王安石变法没有涉及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9.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被佛朗西斯·培根称为“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的伟大贡献,下列有关这三大发明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活字印刷品B.唐中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C.唐朝后期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D.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D项正确;《金刚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排除A项;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朝末年,排除B项;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排除C项。故选D项。20.辽宋夏金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相关历史史实,表述正确的是()①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②西夏的中央机构有两套官称③宋高宗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④金灭北宋,两年后又灭辽,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⑤12世纪后期,金朝出现“大定之治”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③⑤【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②③⑤表述正确,D项正确;①④表述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1.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全国共设十个行省,但也有一些地区不属于行省管辖。下列地区不属于行省管辖的有()①山东②云南③西藏④蒙古A.③④B.①③C.②③D.①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中书省直辖地区称为“腹里”,包含河北、山西、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这些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行省,元朝还设置了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西藏也不属于行省管辖,①和③正确,B项正确;蒙古属于行省管辖,排除A项;云南属于行省管辖,排除C项;蒙古属于行省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22.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下列有关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B.北宋时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C.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出现于北宋时期D.元朝的大部分税收集中在江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出现于南宋时期,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项正确;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表述正确,排除A项;北宋时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表述正确,排除B项;元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项表述正确,排除D项。故选C项。23.北宋时期,佃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离开原有地主而佃种别的地主的土地。同时,佃客在购买少量土地之后,可以自立门户,成为封建国家的税户。这反映了北宋时期()A.佃客不受地主的任何束缚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趋于松弛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门第观念趋于淡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北宋时期,佃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离开原有地主而佃种别的地主的土地。同时,佃客在购买少量土地之后,可以自立门户”信息可知,佃客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了,随着人身自由的增加,社会成员之间趋向平等化,C项正确;根据成立中的“佃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离开原有地主”可知,佃客并非不受地主的任何束缚,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旨是人身关系松弛,“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趋于松弛”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并未涉及“门第观念趋于淡化”,排除D项。故选C项。24.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下列有关明清时期的基本史实,正确的是()A.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南北方后称帝B.明朝定都应天府,位于今河南商丘C.清太祖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洲D.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D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称帝,之后逐渐统一南北方,排除A项;明朝定都应天府,位于今江苏南京,排除B项;皇太极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洲,排除C项。故选D项。25.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该政策是()A.君主专制B.奏折制度C.闭关自守D.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可知指的是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时期强化“天朝上国”观念,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逐渐落后于西方,C项正确;“君主专制”在明清之前就已存在,且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奏折制度”与“防守和排外”无关,排除B项;“中央集权”在明清之前就已存在,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6.下图为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结合所学,下列选项中,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A.明朝修建长城主要为了防范突厥骑兵袭扰B.明朝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管理蒙古族C.鞑靼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获了明英宗D.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D项正确;明朝修建长城主要为了防范蒙古而非突厥骑兵袭扰,排除A项;明朝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是女真族而非蒙古族,排除B项;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获了明英宗的是蒙古族的瓦剌部而非鞑靼部,排除C项。故选D项。27.明朝中期的一位思想家,把“人欲”看做“天理”的对立物,认为先天的“良知”受到了外来物欲的“昏蔽”,人们才会有不善的的思想和行为。但是,只要人们体会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除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上述思想家是() A.陆九渊B.王守仁C.王夫之D.黄宗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朝中期的一位思想家......只要人们体会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除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只要人们体会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除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B项正确;陆九渊是南宋思想家,排除A项;王夫之和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28.下列历史事件和现象反映的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①统治危机初步显现②孕育着社会转型的因素③商品经济繁荣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口增长资源短缺”、“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可见明清时期存在内外危机,①正确;根据材料“出现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出现晋商、徽商等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商品经济发展繁荣,西学东渐,包括早期民本思想的产生,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②正确;根据材料“出现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出现晋商、徽商等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中戏科技水平的比较,无法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世界,④错误,排除B项;④错误,排除C项;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9.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以下关于这些新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A.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B.全国普遍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生产C.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D.兴起的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即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由此可知,“全国普遍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B项符合题意;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等传入中国并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自明朝后期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0.下表是据《清实录》记载和清朝户部记录所做的民数(人口数)统计。此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段起始数(万人)增加至(万人)年均增长率乾隆六年至三十九年143412210310.2‰乾隆四十年至五十九年26456313288.9‰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十七年31328361698‰A.社会矛盾缓和B.疆域开拓并巩固C.对外贸易发达D.农业经济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在此基础上,乾嘉时期农耕技术进一步发展,土地大量开垦,农业经济繁荣,使得这一时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D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乾嘉年间,由于政治腐败严重、土地兼并频繁等问题,社会矛盾加剧而不是缓和,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疆域开拓并巩固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排除C项。故选D项。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题16分,第32题10分,第33题14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一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等。这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材料三: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请分别列举一例战国时期儒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并指出其主要思想主张。(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的主要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所产生的影响。(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为重振儒家文化,北宋中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指出南宋时期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并说明实现“理”的方法。根据材料分析理学的影响。【答案】(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②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③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儒家:①孟子。人性善,“仁政”;②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二选一)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2)秦始皇: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使儒家思想遭到严重打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均可给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3)儒学复兴运动;朱熹;“格物致知”;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材料一“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可得出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新兴士阶层的崛起的角度进行归纳。儒家:根据题目要求“战国时期儒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其主张性本善、仁政;荀子,其主张性本恶、隆礼重法。阴阳家:根据题目要求“战国时期阴阳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其主张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小问2详解】秦始皇:根据材料二“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思想的措施是焚书坑儒,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角度认识其影响。汉武帝:根据材料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尊崇儒术,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角度进行认识其影响。【小问3详解】运动:根据材料三“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运动为儒学复兴运动;人物:根据题目要求“南宋时期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方法:根据题干要求“实现‘理’的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影响:根据材料三“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角度进行归纳。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均田制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剥削制度愈来愈难以维持了。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造成了“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的严重局面。为了整顿赋税制度的这种混乱局面,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了新的调整。——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唐德宗实行新的税收制度的名称,并写出其具体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答案】(1)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2)品质:诚信或重义轻利。表现: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发展(写到榷场、民间贸易活跃也可酌情给分);②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③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国库重要财源;④城市商业兴盛。【解析】【详解】(1)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具体内容是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2)品质:根据材料二“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可得出,宋朝商人诚信、重义轻利。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发展,榷场互市贸易、民间贸易活跃;根据材料“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 可得出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城市商业兴盛。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摘编自任怀国等《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历代的统一政权,尤其是清朝的统一,无疑对现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清朝能够最终确立统一中国的政权,完成这一巨大的历史性工程,与它成功地实行了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不开的。——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相对应的制度名称,并指出“兼相”对应的制度是由哪个皇帝设立的以及该制度的性质。(2)阅读材料二概括清朝采取民族政策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最终是如何解决沙俄的边疆危机的。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清朝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请结合所学指出清朝在新疆、蒙古与内地分别采取的管理措施。【答案】(1)名称:“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明朝内阁制。时间:明成祖。性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2)原则:因地制宜沙俄:清军雅克萨之战胜利,迫使沙俄同意谈判,最终签署《尼布楚条约》新疆: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蒙古:清朝在蒙古地区设置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内地:清朝内地分设18个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解析】【详解】(1)名称:“独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群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兼相”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内阁制,内阁始终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2)原则:根据材料“与它成功地实行了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不开的”可知,因地制宜。沙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军雅克萨之战胜利,迫使沙俄同意谈判,最终签署《尼布楚条约》。新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蒙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蒙古地区设置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内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内地分设18个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2 15:51:03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1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