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 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命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审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堂考试75分钟,满分100分;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材料反映了当时的(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礼乐制2.祠堂主要供奉先祖牌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最隆重的礼制,这一现象主要源于()A.王位世袭制B.礼乐制C.分封制D.宗法制3.文献中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作为出土文物,西周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这说明传统典籍(  )A.能够完整反映历史真实B.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D.比出土文物更有价值4.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5.在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6—前3世纪),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6.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7.《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  )A.“与民休息”政策B.“推恩令”C.郡国并行制D.刺史制8.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 归中央。这一措施()A.改变了抑商政策B.抑制了农业生产C.实现了国家统一D.加强了中央集权9.如下表是汉赋与乐府诗的代表作及其特点,据表可知汉代(  )文学体裁代表作特点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铺陈排比、辞藻华丽、穷极声貌乐府诗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体现真实,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A.市民阶层队伍发展壮大B.阶级分化和民族对立C.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D.经济和文化重心南移10.阅读书籍目录是把握书籍结构与主题的重要途径。如图目录反映的主题是()第1节三国鼎立第2节西晋的短期统一及其崩溃第3节东晋十六国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第4节南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南方经济发展第5节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和民族大融合A.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B.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C.政权分立与藩镇割据D.封建国家的建立统一11.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B.南方经济区域差异分工明显C.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D.北民南迁推动生产技术传播12.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13.晚唐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A.直接导致了隋朝灭亡B.阻碍了南北经济交流C.有利于隋朝实现统一D.推动了水利事业发展14.《新唐书·狄仁杰传》记载:“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衬(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迎庐陵王于房州,还尔太子。”这反映出(  )A.男尊女卑根深蒂固B.家庭等级观念浓厚C.宗法观念影响深远D.官僚体制渐趋完善15.历代统治者奉行“非我族内,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人耳,非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统治者A.奉行民族平等观念B.尊崇儒学以德治国 C.巩固了西南边疆D.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16.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A.土地兼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B.征税的主要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C.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生产时间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17.有同学以“科举取士”、“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作为关键词整理知识。据此判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A.隋唐盛世B.民族交融C.制度创新D.藩镇割据18.下图是唐代张旭所书《古诗四帖》。该作品反映的书法形式(  )A.书写气象突出灵动写意B.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C.文字结构强调谨严整饬D.技法以内敛含蓄著称19.下面是南宋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的发生在961年的一段君臣对话。这段对话主要(  )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A.反映了宋初的边防形势严峻B.印证了宋朝的财政入不敷出C.反映出宋初皇帝的政治担忧D.表明陈桥兵变事先计划周密20.宋朝通过政策倾斜,对偏远地区的士子给予特殊照顾,布衣出身的进士比重大为增加。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录取的601名进士中,有417人出身布衣。这说明宋朝科举制度(  )A.加速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B.扶植布衣士子打击门阀士族C.提升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D.改进选官方式实现公平公正21.宋代以前,尤其是唐代,中国城市的市场推行市坊制,即居民区和市场分开,市场的开市和闭市受到严格的控制。进入宋代后,城市中市场深入到街区,更出现了夜市。据南宋《梦粱录》载“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以上现象反映(  )A.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C.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22.辽、夏、金、元在学习中原制度的基础上呈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他们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完全传承了汉人的政治制度B.达到了巩固国家统一的目的C.体现了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D.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23.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A.努力推动政治清明B.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C.积极倡导经世致用D.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24.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型,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早期故事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小说。这主要说明当时(  )A.城市娱乐活动丰富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C.通俗文化成为主导D.工商业资产阶级兴起25.从地理形势上看,元代湖广行省的归州西扼长江三峡,遏制四川行省。同时,又犹如打入江北河南行省的楔子,使其不能独据长江北岸之险。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划界旨在(  )A.便利民族交流B.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C.发展交通运输D.推动南北经济的互补26.明初内阁本为“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仁、宣时,内阁始得“密封言事”之特权,以致出现“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的情况;英宗时,各部奏章皆交内阁阅览草批后,再交皇帝“朱批”。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  )A.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B.中央权力制衡日趋完善C.内阁已经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D.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27.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B.体现了朝贡体制的优越性C.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D.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28.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D.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29.下表是学生根据某一主题梳理的相关史实。他们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时间史实16世纪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A.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B.清政府抗击外来侵略有得有失C.新航路开辟对中国沿海的影响D.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新问题30.“胤禛(雍正)以通政司职权太重,扼中外庶政之要……乃别设奏事处,命内外诸臣,有机密事,改用折奏,直达御前。”材料反映的是(  )A.奏折制度的形成B.内阁制的建立C.军机处的设立D.文字狱的推行 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秦、汉、唐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 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2分)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4分)(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6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怎样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新发展。(8分)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0分)1—5BDBBA6—10ACDCB11—15DCDCA16—20DCACA21—25ACDBB26—30DACDA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答案】(12分)(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与劳动力;统治者重视;南方相对稳定;人民辛勤劳作等;南方自然条件优越。(6分)(2)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促进南方文化发展等。(4分)32.【答案】(18分)(1)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6分)(2)创新: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2分)不同: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4分)(3)人才持续流动,且制度化;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激励个人奋斗精神。(4分)33.【答案】(12分)(1)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4分)(2)经济上,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一些地区出现经济作物的固定种植。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都发展迅速。商业繁荣,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民族政权间互市贸易活跃。经济中心南移完成。(2分)思想上,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并逐渐受到官方尊崇。(2分)文学艺术上,词进入鼎盛时期,早期白话小说出现,书法追求个性,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2分)科技上,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2 15:50:13 页数:7
价格:¥2 大小:307.2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