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陕西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选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1.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A.形成部落联盟B.呈现多元一体C.生产力发达D.阶级分化明显2.考古发现,三星堆文化中有大量商文化的典型因素,尤其是青铜容器,但在中原商文化核心区却鲜见三星堆文化的相关因素。这反映了A.商文化领先干当时世界B.青铜器是商文化的代表C.中原文化传播范围扩大D.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3.云南是世界人类起源地之一。1965年5月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这可以作为研究元谋人的A.文字史料B.实物史料C.口碑史料D.影像史料4.下面是关于春秋时期“出奔”(出亡、逃亡)现象的一些记载。这反映出,春秋时期记载出处“九月,夫概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棠溪氏。”《左传·定公五年》“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九》“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左传·昭公三年》A.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B.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宗法分封制遭到了冲击D.社会转型推动了人才流动5.战国中期,各国国君对各级官吏一般是给予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青铜)。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禄的多少,既有万担厚禄的高管,也有“斗食”的小吏。这种俸禄制度说明A.国家政治构建发生转变B.国君集权趋势已经出现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6.秦非常重视道路交通建设,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系统,西南开秦蜀栈道、云贵五尺道,向北修直道至九原郡,南开灵渠连通珠江、长江水系。秦的这些做法A.开始了中国的路网建设B.利于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C.旨在满足军事战略需要D.实现了对郡县的直接管理7.秦朝实行“轻罪重罚”,许多刑徒离开土地,作为强制劳动力,汇聚为行走的官奴大军。汉初承秦制,但文景二朝奉行无为而治,不需要众多刑徒建设公共工程。这造成汉初A.法令要求严格而执行宽松B.儒家思想逐渐获得统治地位C.秦制在汉朝沦为一纸空文D.众多刑徒安心从事农业生产8.《汉书·张骞传》记载,元狩四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武帝批准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永元)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者,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由此可知,两汉时A.政府保证丝路畅通B.外贸以西北丝路为主C.政府推动丝路交流D.中外经贸往来频繁9.东汉时期,多位皇帝登基时皆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实上主宰了朝政。到了东汉末年,起兵争夺天下的地方军阀往往也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东汉A.君主专制制度存在弊端B.制度赋予皇帝的权力较小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崩溃D.郡国并行的危害并未根除10.20世纪50年代后,在河南、山东、北京、江苏等地相继发现了许多汉代冶铁遗址;其出土的铁农具类型齐备,从开荒整地到收获加工,拥有一套完整的农具体系。据此可推知A.铁犁牛耕已在西汉得到普及B.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长足发展C.汉政府重视官营手工业发展D.汉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进步11.两汉人身依附关系最显著的是奴婢,奴婢地位几乎与物质财产相同。魏晋时期成熟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部曲佃客制”,他们为豪强地主种地交租,服劳役杂务,战时为私兵部曲,不单独立户,世代相袭,大批释放后的奴婢多转化成部曲佃客。这反映两汉魏晋A.人身依附现象逐步减少B.租佃制度日益普遍化C.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强大D.部曲佃客制度较成熟12.公元204年曹操下租调令: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地方官不得擅兴发。《资治通鉴》称:“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两税法改为“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即通过评定户等实现的按资征税。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A.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被消除B.士族豪强势力削弱C.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D.土地兼并得到抑制1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 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14.北魏均田制规定: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则要求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这说明A.农民土地利益得到制度保障B.小农经济受到巨大破坏C.魏唐时期社会贫富差距缩小D.土地兼并问题有效缓解15.唐玄宗时期,根据宰相张九龄的奏请,初置十道采访处置使,并许各使置印,兼领地方事务的固定职务,督查地方的事务包括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不务农桑、仓库减耗,以及当地有妖讹宿宵、奸猾盗贼、不事生业、为公私蠹害者。这一设置A.冲击了地方行政体制B.改变中央派员的身份C.强化了对百官的监察D.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16.唐代“诸州及镇、戍之所,各自有城。……纵无城垣,篱栅亦是”;宋初曾令江淮诸郡毁废城垣,以至两宋时代的内地州县治所大部分都没有完整的城郭,基本上处于无城状态。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纠正藩镇割据之弊B.传统坊市制度走向瓦解C.中央政府财政困难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17.唐代明确提出了“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的生产指导原则。从《杂说》中可以看到唐人“少好”的基本做法是:仔细规划、多种经营、精耕细作、多种多收。这说明唐代A.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B.人地矛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C.集体劳动方式不断得到强化D.农业生产呈现集约经营特征18.唐代天台宗为了提高小教派地位,有意识地把玉泉寺的兴建与关羽这位历史名将联系在-起。而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面相丰腴、形貌秀丽、含睇若笑、温雅敦厚,这是与当时的时代风尚密切联系的。这反映出唐代A.儒家思想遭到冲击B.佛教的本土化发展趋势C.三教之间斗争激烈D.佛教盛行影响社会稳定19.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20.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21.宋太宗时,开始在枢密院中兼文武,以互相牵制。北宋中叶后,进一步以文臣取代武官。南宋时期也大致如此,文官大臣往往出任重要战区的统帅。这反映了两宋A.科举制度成熟B.强调文武相制C.地方势力强大D.部院矛盾尖锐22.北宋熙宁年间,陕西蓝田吕大钧兄弟制定了《吕氏乡约》,其“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目,规定了处理乡党关系的基本准则和乡民安身立命的行为规范。促使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是A.传统宗法制度的传承和发展B.儒学的社会担当与家国情怀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D.中央对地方控制管理的放松23.江苏金坛市发现两座北宋时期的土坑夫妻合邦草,站中出土了一件油烟墨,上面刻有“王氏双桂堂”和商品名“油麋”的字样。无锡出土的宋漆盒上有“辛丑四月周六郎造”戳记。这些出十。文物可以用来佐证当时江苏地A.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B.最早出现了工商业广告C.人们有一定的商业意识D.商业发展的环境宽松24.酒课、商税均是北宋的重要财政收入。如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北宋熙宁十年酒课排名前五位(单位:万贯)两浙路陕西永兴军路陕西秦凤路开封府河北西路162.8114.1104.593.778.0北宋熙宁十年商税排名前五位(单位:万贯)两浙路成都府路京东东路(山东)河北东路淮南东路89.848.447.345.442.2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南北社会经济颇为繁荣C.北方饮酒文化更发达D.好酒风气制约商业发展25.读下图,结合所学推断,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方式的根本变革B.南北交通的日益便利C.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D.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26.宋元时期,豪放的北方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中的民间小调融合,形成了一种刚健清新的新乐调——散曲。散曲的形成反映了A.士族阶层推动文化多元发展B.汉族民众喜爱北方民族音乐C.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D.民族交融助推文化创新27.宋代女子在结婚时往往会带去大量的嫁妆,富裕家庭出身的女子,她的嫁妆往往会包含可观的地产、金银珠宝、丝绢布匹和家具。结婚后,“妻产”一般不计入丈夫家的家庭共有财产。材料表明,宋代A.理学对家庭财产观念影响较大B.商品经济水平较高C.以父权为中心的传统伦理瓦解D.社会阶层流动增加28.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A.疆域拓展B.民户管理C.文化认同D.政权认同29.元代行省以下的路、府、州各级政府,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尹、知府外,还设达鲁花赤一名。达鲁花赤是蒙语,意为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代表中央驻扎地方。达鲁花赤的设立A.完善了元朝的监察体系B.提高了行政效率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D.削弱了门阀势力30.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由此可见A.明朝的科举制走向衰落B.明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C.分卷制度相对公平合理D.录取比例反映经济水平31.清代中后期的国家政务处理程序如下:当各部遇有施政建议或交议事件时,须由六名或 七名堂官共同讨论,将意见写入奏折,并逐一署名,才能最终上递。一旦有人对奏折内容表示反对,不论其品级高低如何,奏折将难以上递。这一程序A.助长了各部官员因循守旧习气B.推动了行政决策的民主化进程C.削弱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有效避免了中央政府决策失误32.宋元时期,香药成为舶来品的代名词,在很多时候特指从南海诸国进口的沉香,乳香,檀香等香货。明清时期,沉香,乳香,檀香等香货不再被冠以“香药”总称的情况更为明显,它们更多时候是以各自具体的名称出现。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A.香药在国内已得到普及B.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范围扩大D.香药种植在国内得到推广二、材料分析题(33题22分;34题12分;35题18分,共52分。)33.(22分)中国古代的“士”是历代的精英阶层,其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时期的士是等级制度中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需要在官学中学习“六艺”等文武知识与才学。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崛起,以知识与才学为各诸侯国所重视;士的来源广泛,私学成为“士”的教育主要途径,士在各诸侯国中担任各种官职有带兵作战、有纵横外交、有担任一国之相和各级行政、有从事教育的,士的派别也非常之多。材料二经历两汉,“士”成为儒学之士的主要称谓,以学习儒家经典“五经”为主,也重视“御”“射”“求”“数”等六艺中的实际才学,但到魏晋时期,“士”固化为特殊的阶层。隋唐宋元,“士”的来源又逐渐广泛。明清时期,“士”主要指科举达到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所读之书基本以“四书”“五经”为主。(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内涵出现重大变化的原因,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士”对当时社会的作用。(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明清时期“士”的内涵出现的几次重大变化,并指出这几次变化的主要因素。(12分)3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元朝漕运、海运示意图提取隋朝、元朝时期水运交通变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列出信息,表述有据,逻辑清晰。)35.(18)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降,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材料二  下表为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现象分析观点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瓷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 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同哪种观点,试说明理由。据此谈谈你对历史研究中史料问题的认识。(10分)陕西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答案一、单选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CBCBBACADCCBAA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DBBDBBCBCDBCCC题号3132答案AB二、材料分析题(33题22分;34题12分;35题18分,共52分。)33.(22分)(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大变革时期,井田制瓦解,铁犁牛耕、个体农耕、地主土地私有制等经济变革;宗法分封制礼乐制度瓦解专制集权制度孕育确立、各国争霸兼并变法等政治变革;私学兴起教育文化普及学术下移;战乱割据时代人才需求大、自由度高。(任答3点得6分)作用:促进了封建制度确立或促进了社会转型,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促进了中国走向统一。(任答2点得4分)(2)变化:汉武帝后成为儒学之士为主,魏晋成为“士族”特殊阶层,隋唐之后阶级来源广泛,明清时期多为八股之“士”。(答出3个变化表现即可得6分)因素:统治者思想政策因素,选官制度因素,教育条件因素,经济因素或答到具体的汉代独尊儒术,汉代察举变异和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明清八股取士制度。(答出3个因素即可6分) 34.(12分)示例一信息: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大运河直接连接起大都和杭州。(2分)说明:洛阳是隋朝统治的政治中心,通过漕运将财赋集中到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同时加强南北交通,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元朝定都在大都,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却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提高了粮食和财赋北运的效率,巩固了元朝统治,进一步加强了南北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影响了沿崖城镇的兴衰。(8分)示例二信息:元朝水运交通方式多样,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2分)说明:元朝定都在大都,经济中心在南方,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国家对南方经济和财税的依赖度进一步增强。为将南的经济文化交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提高了粮食和财赋北运的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南北间流。宋元时期造船技术的发展,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为开通长途海运创造了条件。海运开通提高了江南粮食的运输数量,推动了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巩固了元朝统治。(8分)35.(18)(1)原因:农耕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宋代城市化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燃料的需求增加;北方长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燃料需求量大;北方战乱与农业开发,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8分)(2)认同材料一的观点;理由:有出土文物材料为依据,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冶铁、制瓷等行业均受到燃料短缺的影响,说明燃料危机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开封作为当时重要的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认同材料二的观点;理由:燃料短缺问题主要发生在开封等城市,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手工业衰落的原因应综合分析;观点一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片面剪裁。(8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认识: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类型是多样的;只有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历史史料才能更科学合理的得出结论;历史研究要遵循一分材料一分结论的实证精神;要客观、准确的利用史料,不能主观剪裁史料。(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2 15:50:12 页数:9
价格:¥2 大小:325.8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