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2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1.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种台以“承天载物”为设计理念,创意灵感来自中国传统青铜礼器——何尊。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表明(  )A.“中国”一词历史悠久B.西周已建立大一统国家C.中国自古就是天下中心D.宗法制分封制互为表里2.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B.政教合一C.君主专制D.等级森严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4.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其次是齐、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楚齐赵三地的农耕经济领先关中B.各地对秦文化的认同存在较大差异C.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的时间不一D.秦朝在各地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5.《史记》中记载:“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不可校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初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推行了(  )A.郡国并行制B.盐铁官营政策C.“推恩令”D.与民休息政策6.公元39年,光武帝下诏“度田”(检核垦田顷亩),有官员回答:“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光武帝颇不以为然,派官员考察属实后,以“坐度田不实罪”,处死了有关郡守十余人。光武帝此举(  )A.调整了国家的赋税收入B.与推恩令的政策相一致C.铲除了豪强地主的根基D.阻碍了土地私有的发展 7.阎步克先生认为南朝一改东晋政局,出现了像“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等措施,这些措施中隐含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皇帝垂拱”的门阀政治鼎盛B.“士族当权”的寡头政治消失C.“诸侯擅政”的宗主政治复现D.“主威独运”的皇权政治抬头8.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下表中的政策(  )统治者统治政策前秦苻坚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后秦姚兴注重人才选拔;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厉行节俭北魏孝文帝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崇儒,复兴礼乐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9.据史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末唐初数年战争,库存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的最大教训是(  )A.赋繁役重激化矛盾B.国富而不与民共享C.穷兵黩武暴政而亡D.统治者志大而才疏10.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11.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说明(  )A.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B.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C.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D.尚书省职权进步扩大 12.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3.在对待儒、佛、道的态度上,唐代帝王多有不同。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对此解读全面的是(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B.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C.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D.为政者以维护政治统治为出发点14.有学者认为:“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初年,为了防止形成“严重的军阀割据”采取的措施有(  )①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②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④枢密院与“三衙”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5.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  )A.触动了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C.支持变法的皇帝去世,失去支持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16.辽的疆域辽阔,居民有突厥诸族、女真人及汉人等,为了治理人口构成复杂的国家,创立南北面官制度,其设立的原则为“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说明辽朝(  )A.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C.建立起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D.实施分化相权的三省六部制17.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18.宋太宗时,“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这一举措(  )A.加快了中原农民大量南迁B.改变了传统饮食习惯C.实现了南北经济发展平衡D.提高了农民抗灾能力 19.钱穆曾评价说:“(它)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文中的“它”是指(  )A.秦朝的郡县B.元朝的行省C.西汉的刺史D.隋唐的三省六部20.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反映了宋代(  )A.社会成员等级界限消失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C.商业发展推动婚姻自主D.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21.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型,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早期故事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小说。这主要说明当时(  )A.城市娱乐活动丰富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C.通俗文化成为主导D.工商业市民阶层兴起22.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由此可知(  )A.内阁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明朝中期相权加强C.“票拟”使内阁大学士拥有决策权D.内阁负责监察百官23.三藩之乱后,清政府与盘踞台湾岛的郑氏集团再一次进行谈判。郑经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台湾比照琉球、高丽之例,认为“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这说明康熙对待台湾问题的态度是(  )A.不允许台湾变相的独立B.将其纳入对外政策中管理C.通过谈判方式逐步解决D.要求其接受中央政府册封24.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清代大仓、海门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反映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松动B.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发展C.传统的经济结构开始解体D.经济作物在南方的广泛种植25.明朝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由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材料反映明朝(  )A.商品经济的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加强了中外交流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姓名:年级:班次:考室号:考生号:此线为密封线二、非选择题26.(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逐渐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并简述秦朝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代行政区划的主要划分原则。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6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三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而且统一在这种交替过程中永远居于主导地位。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融合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同化(或融合),而且伴随着每次融合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息息相关,甚至是政治上的分裂动乱愈厉害,民族之间的斗争愈激烈、民族同化(融合)也就愈迅速、愈全面。而民族融合不仅带来统一和安定,而且保证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和汉文化不断推上了主导和核心的地位。——摘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族融合”或“分裂与统一”为中心,提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3宋初300多万户,人口1000多万北宋中叶北方诸路户数突破567万,人口突破2800万,南方六路676万户,3380万口北宋末年2000多万户,人口1亿多材料二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除了大城市外,宋代各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草市和镇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不仅超越前朝而且也为后世所不及。——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人口状况。(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其繁荣原因。(10分) 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2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BBDADDB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DDACDDBD题号2122232425答案BAABA1.【答案】A【解析】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实物见证,说明“中国”一词历史悠久,故选A项;秦朝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排除B项;中国不是天下中心,排除C项;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二者互为表里,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他(周王)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可知周王不仅是国家的“共主”,同时也是宗族关系中的“大宗”,据此可知,题干中所述内容说明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家国一体”,故选A项;政教合一制度指的是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有关“宗教”的内容,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社会形态是奴隶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排除C项;题干内容中“他(周王)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说明周王的双重身份,并没有述及“等级”问题,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思想主张。A项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D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4.【答案】B【解析】根据推翻秦朝的战争“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可知,曾经的东方六国对“维护国家大一统和推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秦文化的认同存在较大差异,故选B项;秦朝时关中地区是当时的经济重心,农耕经济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排除A项;秦朝建立后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在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的时间应该一样,排除C项;秦朝在各地实行了相同的政治制度,即郡县制,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据所学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故选D项;据所学郡国并行制结果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不会带来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盐铁官营政策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中央财政收入的增加不是民间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不是促进经济发展措施,排除C项。 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派官员考察属实后,以‘坐度田不实罪’,处死了有关郡守十余人”,可知光武帝认为贵族与平民一样都需要接受国家的度田政策,说明光武帝意图打击豪强地主,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故选A项;推恩令的政策目的是为了打击敌方诸侯,而光武帝度田是为了打击地方豪强地主,排除B项;分散的小农经济是豪强地主存在的根基,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排除C项;东汉到魏晋时期,士族庄园经济为代表的大土地私有制持续发展,成为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据材料“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可知,宋朝刘裕采取措施重振皇权,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皇帝垂拱”的门阀政治主要存在于东晋时期,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南朝时期门阀与皇权共天下的局面结束,但士族仍然是皇权之下最有影响力的势力,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南朝时期刘裕采取措施重振皇权,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8.【答案】D【解析】据材料“重用汉官……传授汉文化”“提倡儒学”“改汉服……复兴礼乐”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故选D项;材料是少数民族汉化政策,而不是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排除A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休养生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其结果是国力增强,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9.【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隋朝存储了巨量的财富,但是并没有与民众分享,国富而民穷,是隋朝不得民心最终灭亡的原因,故选B项;隋朝仓储殷实,但不代表都是通过沉重的赋税剥削而来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隋朝仓储殷实,是国富的体现,没有体现隋朝统治者四处征伐,穷兵黩武,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隋朝仓储殷实,是国富的体现,但没有体现统治者的志向和才略,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藩镇割据。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材料图表看,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相同,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央对中原、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维护边疆安全,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故D项正确;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防盗贼,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11.【答案】B【解析】略12.【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前期,“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的两税法实行之后,“改为折钱计征”,这样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快了商业的繁荣,故选C项;唐朝中期两税法之后,“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只是改变了征收的内容,与商人的政治地位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行不到30年,即被迫下令改货币计征为折纳实物,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使得政府对人身的控制有所松弛,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据材料“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可知,不同的统治者基于其统治的需要对待儒、佛、道的态度不同,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统治者对待儒、佛、道的态度,只说儒学的地位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项;据材料“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道教的老祖也姓李,尊崇道家是为李唐王朝正名,而非稳定政治秩序,排除B项;据材料“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可知,统治者并不倡导三教并行,排除C项。14.【答案】D【解析】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可以有效的防止武将在地方专权,从而防止 军阀割据,故①正确;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就消除了军阀割据的物质基础,故②正确;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则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力量,有利于防止地方军阀割据,故③正确;枢密院与“三衙”分权使得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有利于防止武将专权,从而防止军阀割据,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5.【答案】A【解析】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核心,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王安石变法的宗旨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就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所以两次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选A项;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不符合庆历新政,排除B项;支持变法的皇帝去世,失去支持,只符合王安石变法,而不符合庆历新政,排除C项;在皇帝支持变法的情况下,地方官僚有一部分不执行新法政令是可能的,但不会都不执行,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南北面官制度设立的原则是“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等于建立起了适应不同民族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体制,故选C项;辽国的南北面官制度不是为了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制度,而是为了在北方民族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为了让各民族更好地发展以维护统治所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各民族发展的需要,目的是“兼制中国”,而不是人为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提到分化相权和三省六部制,而是为了适应不同民族的需要而在中央建立起两种官僚体系,排除D项。17.【答案】D【解析】辽宋“开展互市贸易”从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来看边境的和平会促进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材料要求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而不是军事的角度,排除A项;合约使边境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跟别送统治危机加重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看不是从辽的角度看,排除C项。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农业发展的影响。粮食品种的交流和多熟种植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即“参植以防水旱”。故D项正确。加快北民大量南迁主要因素是战乱,A项错误。南北饮食结构有所改变,长期形成的传统饮食习惯则难以改变,B项错误。安史之乱后,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局面逐渐形成,C项错误。19.【答案】B【解析】据材料“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可知为元代管理地方的行省制,故选B项;秦朝的郡县制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所,排除A项;刺史属于监察机构,排除C项;三省六部属于中枢权力机构,不属于管理地方机构,排除D项。20.【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结婚注重门第,宋朝结婚注重资财,这是由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门第等级观念淡化,故选D项;宋代社会成员等级存在界限,并未消失,排除A项;商人提高的是社会地位,不是政治地位,排除B项;婚姻注重资财,并非自主,排除C项。21.【答案】B【解析】据材料“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小说”可知,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出现适合民间百姓,说明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小说的产生,不能说明城市娱乐活动丰富,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小说是由话本演化而来,是一种通俗文化的产生而非主导,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小说的产生,没有涉及工商业市民阶层兴起,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的大小与地位的升降取决于皇帝旨意,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明朝朱元璋已经废除丞相,排除B项;内阁是皇帝的咨询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没有决策权,排除C项;内阁是皇帝的咨询内侍机构,没有监察百官的职能,排除D项。 23.【答案】A【解析】从“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可知,康熙认为台湾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即台湾必须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故选A项;据题意可知,康熙认为台湾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故不可能将其纳入对外政策管理中去的,B项错误;材料仅是显示当时清朝采取了谈判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不等同清政府就是主张通过谈判方式解决,C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从“康熙坚决不同意台湾比照琉球、高丽之例”可知,康熙反对对台湾实行册封制度,D项错误。24.【答案】B【解析】据材料“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以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说明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故选B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比较严格,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传统的经济结构才开始解体,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江南种植棉花,无法说明整个南方,排除D项。2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并结合所学可知,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没有涉及国家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不属于中外交流,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于手工业领域,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6.【答案】(24分)(1)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每点2分,计6分,答巩固统一的措施可酌情给分)措施: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每点2分,计4分。)(2)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2分)意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减少君主专制下的重大决策失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或完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3)原则:犬牙交错(2分)历史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27.【答案】示例观点: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扩大,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随着诸侯争霸,局部统一加快,最终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长期混战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我国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民族矛盾不断缓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统一后,隋唐统治者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而文成公主入藏,更是成为汉藏民族交往历史上的佳话。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民族之间思想感情日益加深,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巩固。 综上所述,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共同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解析】首先需要提出观点,据材料“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融合中曲折地发展”“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息息相关”可知中国历史统一居于主导地位,且伴随着民族不断融合,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结合题目要求可拟定观点为: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然后进行阐述,结合所学春秋分裂、秦朝统一、魏晋分裂、隋唐统一等知识进行阐述。如: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扩大,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随着诸侯争霸,局部统一加快,最终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长期混战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我国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民族矛盾不断缓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统一后,隋唐统治者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而文成公主入藏,更是成为汉藏民族交往历史上的佳话。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民族之间思想感情日益加深,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巩固。最后总结升华,综上所述,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共同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28.【答案】(1)户数多增长快,人口多增长快;南方户数、人口超过北方。(4分)(2)表现:商业城市众多;城市数量剧增;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发达。(每点3分,任答3点6分)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坊市分开;重文轻武国策;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市民阶级扩大。(每点3分,任答3点6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2 15:50:06 页数:12
价格:¥2 大小:106.3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