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A)(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A)2022.1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自“20世纪文学整体观”被提出,文学研究者试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20世纪文学的整体性,经历了从时间向空间转化的研究范式。上世纪末叶,学者们开始对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刮目相看,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青睐,纷转移到空间上来。空间反思的成果最终影响到了文学和艺术作品的重新解读。以流域作为审美空间,将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汇聚到这一空间内,增强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互动性。以流域文化对作家、作品进行分类研究,既能够明显地看出同一流域内的作家不同的叙事风格,又能够感受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书写同一河流时,心态和情感随时代的转变。以流域作为空间线索,梳理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会发现,作家由于个人经历的差异,使得他们在书写同一条河流时,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写作模式。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年龄,对河流的情感和描写也略显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作家的河流叙事更加富有张力,他们的创作,仿佛带领读者泛舟游于河流之上,以文学的方式不断为我们创造新的审美空间。他们既不忘历史的族群和民俗文化的记忆,又紧跟时代步伐的再现和关乎人类未来的想象;既引领人们回顾过去,又让人们遐想未来。文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然而,高于生活之处,恰恰是作家将自己的想象和现实经历融入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很多作家把流域内的人和事作为一种再现和想象叙写出来。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承载着对儿时记忆的呼唤;沈从文笔下的沅水,象征着对希腊小庙里人性美好的探索;张炜笔下的芦清河,寄托着一种独立的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以20世纪的作家创作来看,河流的书写离不开作家头脑中记忆的重现和在精神上的想象。这种地域文化的融入,让作品变得丰满,更具时代意义。(摘编自樊奕萌《20世纪文学整体观与河流文学》)材料二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文学艺术的命脉,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中国是大河文明国家,长江、黄河孕育了璀璨、悠久的中华文明,催生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如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有不少与河流相关,河流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家名家大多数都出自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大江大河流经之所。不同的河流自然环境又生发、积淀了不同的河流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学风格 便迥异。更重要的是,河流触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不少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中,存在着大量的河流文学文本,如《诗经》《楚辞》,以及众多诗词歌赋,甚至部分明清小说,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都对空间现象进行了描述,并试着做出了解释和说明","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地理景观的简单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这些景观"。文学作品的"主观性”言说了地理空间的社会、文化意义。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呈现与创造,通过艺术性的虚构、想象,以创作主体的情感审美,富于诗性的重塑河流景观,积淀、丰富了河流文化,赋予“河流”这一地理空间文化表征的意义。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河流,如长江、黄河、湘江、秦淮河等正是因为历代文人骚客的反复书写吟咏而成为质感厚重的文化之河,它们奔涌流淌在那些光华璀璨的文学作品之中。在古代社会,河流是重要的乡土空间,在文化文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文学创作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由于政治、经济、职业等各方面的因素,各地交往日益密切,物质往来、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们与河流更为亲近。在现代工业文明、商业文明、城市文明的挤压下,在各种“现代”的历史语境中,“乡土”又被重新发现,成为文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乡土上具有流动性、诗意性、媒介性的“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场景或主要描写对象。文学家的群体流动,如离乡、归乡,以及抗战流亡、上山下乡等都使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存体验与河流更为密切。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牵涉河流,涌现出一大批河流文学大家、名家,如鲁迅、废名、茅盾、萧红、沈从文、孙犁、刘绍棠、张承志、北村等,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与河流话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摘编自蒋林欣《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者们从上世纪末叶开始走上正确的研究轨道,将关注视角转移到人文生活的空间性。B.对河流的书写离不开生活,作家把流域内的人和事借助想象叙写出来表现时代的意义。C.中国的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与河流相关,长江、黄河等流域产生了众多名家。D.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与河流更为亲近,作家们对河流的书写也达到了新高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家的河流叙事张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可见时间的积淀能够让作家的思想更深邃。B.作家经历的差异会影响其表达,萧红和沈从文即使生长于同一地区其风格也可能不同。C.河流是文学艺术的命脉,缺乏河流的地区文学艺术的起源要远远晚于河流丰沛的地区。D.文学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文学中的河流要比自然的河流内蕴更丰富。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河流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既可属于城市,又可属于乡村,具有媒介的作用,是最具有弹性的乡土空间。B.想象力是世界的创造者,理解力思考河流,而想象力则开掘一条新河流。C.作家记忆中的许多干净、清澈的河流已经不存在了,他们想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现代化的批判提升人们对河流的保护意识。D.诗人必须有力量把自己从自我中救出来,因为人民和生存、天和地是歌唱的源流,是唯一的海洋。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当代作家应如何书写好河流文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有一段时间彻底从他记忆中藏匿了,中断的切口是他在弄堂里奔跑,有千军万马在身后追随,所谓千军万马,不过是他的兄弟及邻家的男孩。他一直跑到后门口,祖母身前,祖母将手指探进他的后衣领,说了声∶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颈,倘是汗津津的发黏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这是从她相继两代的育儿经验中得出的方法,百试不爽。祖母探过后颈之后,还有一段杂乱的印象,所以,记忆中那个切口并不是齐整的,而是很有些毛糙,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那一段杂乱的印象是以昏睡为主,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母亲的诉说,母亲对祖母的抱怨,以及对兄弟的呵斥;再有被母亲还是祖母挟持着起来,去医院挂号,在等候的长椅上继续昏睡;有几次母亲试图让他睡在膝上,可他的身量和心理都已不适宜躺在母亲的怀里,于是挣着出来体温表冰凉地放进舌下,很快又滚烫地取出;脚踩到地上,没有站起来,而是蹲下去,最后是负在父亲的背上;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又碾成粉状,和了水灌下,在喉咙口打着旋酒精辛辣凛冽的气味四处都是……祖母探这小人儿的后颈时,其实已经在发热,小孩子通常都不怎么惧怕发热,任凭到三十八甚至三十九度,依然无知无觉。此时,正是从三十八往三十九度攀爬的过程,祖母自然不依,立马驱去床上躺着,这一躺下,原本被抑制着的热度便一径直升上来,等孩子的父母下班到家,七月天里裹在一床棉被里的小孩子已烧成一块火炭,再量体温,水银柱几乎升到顶头。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他,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到底犟不过强悍的媳妇,由她解开棉被,却见那小孩像剥了皮的老鼠,浑身赤红着打战,无奈再将棉被裹上。思忖一时,决定去医院。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门去医院挂急诊。急诊间满是发热的大人小孩,差不多都是诊为热伤风,打一针退热针,再配些药片,便退出来。虽是昼长的季节,此时亦已暮色满天,街灯亮起,催促着夜晚来临。白日的暑气略退去,风吹来有些微凉意,方才的退烧针起了作用,那孩子振作了些。问他想吃什么,回答面条;又问面条里放些什么,回答什么都不放;祖母说,原来是要一碗阳春面,回答却很坚执∶“阳春”也不要!显然食欲不振,想吃得清淡,只是不知道“阳春”仅为修饰,与任何实物无干。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和解了。医院去过了,针打过了,药也吃下了,再加上捂被子发汗的老法,余下的就是等待。寒热就像潮汐,自有运动的规律,一夜过去,早晨醒来又是新鲜活泼的一天。这一晚格外平静地过去。那孩子的兄弟比平日乖许多,早早也上了床。大人呢,急躁过去之后安详下来,将病了的那个掖紧被子,没病的也搭上一角毛巾毯在肚子,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这平静里藏着些指望,因此指望又生出欣悦。这也是平常的居家日子里的波澜,微小的危境与解脱,凝结的亲情,将一家人团得更紧。由于早睡,那夜是要比以往漫长。小兄弟有一两次醒来,朦胧中,房间里有黄黄的电灯和轻轻的呢喃,是祖母服侍哥哥喝水,吃药,还有撒尿。那小的是有纠缠的习惯,可这一夜却不,翻个身兀自睡熟。小孩子都是有感应的动物,感觉到不寻常,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事端。所以,潜意识里就有回避,存了侥幸,也许,一觉醒来,一切回到原状。灯光在眼睑里恍惚一下,又被睡眠盖住,将发热的同胞手足留在了灯下,连同墙上摇曳的影。七月的夜晚,其实是爽利的热,身下竹席滑滑的,风习习拂过身上。热杀去了黏滞的物质,空气变得轻盈,很远的地方的声音和气味传过来,又扩散开去,这静谧里有了一股跃动,飘然的。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骤然在黑暗中匿去。睡眠席卷了夜晚。(节选自王安忆《救命车》)文本二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创作风格最嬗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从创作伊始就对现实主义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沿袭着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原则,她努力探寻着现实的自然原貌。在回望自己独特人生经历,书写个体生命特有体悟的过程中,她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其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不同于我国古代写实传统中强调的“实录”,也不同于“五四”以来政治性观念映射下对生活的客观反映,王安忆崇尚的客观真实更具有西方现实主义所倡导的认识论上的意味。(节选自皮进《王安忆小说创作观念中的“真实性”阐释》)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昏睡中杂乱的印象的描写,渲染了朦胧隐约的氛围,表现生病中的孩子虚弱单薄的形。B.祖母用捂被子发汗退热的老办法,使孩子的体温不降反升,写出了年老的祖母思想的落后。C.母亲和祖母二人因孩子生病争吵,又因孩子的童真和解,细节中体现家人之间的爱与关怀。D.小兄弟在哥哥生病时像有了感应,并不纠缠,“兀自睡熟”,充分表现小兄弟的乖巧懂事。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人物没有有个性的姓名,只有"他""这小人儿"等代称,使其生命体验具有了概括意义。B.小说从寻常百姓家的小危机写起,语气平和温厚,主要以白描手法,凸显平常人家的生活气息。C.小说景物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风习习拂过身上”,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孩子的病情好转。D.小说影像化的叙事风格,对光线格外偏爱,如“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让小说有画面感。8.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9.文本二指出,王安忆的小说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小说创作"真实性"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毅下之事,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箭以兵遇赵于长平。(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B.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C.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D.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军队分上、中、下三军,由主帅所居中军发号施令,故文中用“中军”指统帅主力。B.“且以与秦”的“与”为给予之意,与《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义相同。C.寡人,春秋战国时常用作君主、诸侯王、诸侯夫人的自称,其后皇帝一般自称“朕”等。D.太守,战国至秦朝时对郡守的一种尊称,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王采纳了公子他的建议,出兵两路分别逼近韩国的荥阳和太行,想要通过让韩国恐惧而达到割取其更多土地的目的,并非真要攻打韩国。B.赵王得到冯亭的消息后大喜过望,虽然认为是无缘无故获得的利益,但禁受不住不用武力就能得到十七座城的诱惑,最终决定去接收上党。C.赵豹认为韩国把上党献给赵国的原因,是想把祸患转嫁给赵国,秦国已经自认为可以坐得上党,赵国再想从秦国手中得到利益是不可能的。D.冯亭辞谢了赵国的封赏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已发兵占领上党,韩国又转告秦国,成功挑起了秦、赵间的战争。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4分)(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4分)14.秦王认为韩国是心腹之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水调歌头·送杨民瞻①辛弃疾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②。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梦连环,歌弹铁③,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④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注】①辛弃疾得知友人杨民瞻即将返乡(一说出山宦游),有感而作此词相赠。②菟裘:春秋时鲁隐公隐退后居住的地方,后指代隐退之所。③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门客冯谖因不受重用,就弹铁作歌,表示不满。铁,佩剑。④夷甫∶西晋末宰相王衍,喜空谈,不管国事。这里暗指南宋当权者。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开篇从日月旋转、万物消长的自然规律落笔,流露出流光飞逝、时不我待的身世之慨。B.上阕描绘了词人在瓢泉听风观雨、在雪楼看草赏花的闲居画面,借景抒情,表达了内心的平淡与超脱。C.下阕由己及友,前三句交代友人经历了冯谖弹铁、王粲登楼般的遭遇,这正是友人梦乡思归的缘由。D.全词运用比喻、用典等手法,借送别友人来抒写对个人身世和国事的感慨,情感真切,豪迈悲壮。16.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邀请琵琶女的经过和琵琶女的羞涩之态。(3)“舟”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透露了诗人沉重的身世之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科院院士施蕴渝,1960年考入中科大生物物理系,自此她与生命科学结下了__①_。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取得诸多创新性成就,为中国生物核磁共振研究在国际上占有___②__作出了贡献。施蕴渝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儿时的经历让她意识到,个人命运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父亲施士元是受居里夫人指导的物理学博士。毕业后,时年25岁的施士元回国任教,成为中国核物理学研究和核物理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施蕴渝看来,科研报国的精神在父亲身上展现得___③___他的言传身教,也激发了施蕴渝投身科研的热情。上世纪70年代,施蕴渝和同事们迫切想跟上国际学界,为了快速推进项目,她和同事跑遍了上海的图书馆,查文献、翻资料,连续熬了两个星期,就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申请书写完。上世纪90年代初,她领导的研究组解析了系列重要蛋白质的溶液结构,揭示了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义。如今,满头银发的她依旧每天步履匆匆地到实验室工作。她认为,每一个新的领域都有大量知识需要学习,探索不可止步,研究不能停歇。登山的快乐不仅仅是在抵达山顶的那一刻,更是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之中。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句类型并修改,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木星是距离太阳第五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大、自转速度最快的行星。因其公转周期约为12年,中国古代称它为“岁星”,而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十二地支”概念的主要起源。天文科普专家介绍,9月27日天宇将迎来一次木星冲日。所谓木星冲日是指木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两侧,_____①____,当天木星被太阳照亮的一面会完全朝向地球。这次冲日时,木星正好运行至近日点(木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附近,_______②____,所以看起来也更大、更亮。如果天气晴朗,木星一定是当晚最不容忽视的亮星,黄昏前它从东南方升起,黎明前它在西南方落下,______③______。感兴趣的公众可用肉眼直接观测。若使用双筒望远镜或小型望远镜观测,不仅可以看到木星表面色彩斑斓的平行条纹和赤道南侧的大红斑,还可以看到环绕在木星附近的四颗伽利略卫星。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源于作者对我们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B.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帮助我们同学准确理解词义。C.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说“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我想对他说∶“我们的感觉一样。” D.随后,我们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症状迅速消失!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马克思将人类真正的幸福归结为劳动的幸福,并明确指出了劳动幸福观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当人在消费劳动产品时所带来的主体感官上的满足和享受。第二个层次认为劳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的目的通过对象化得到实现,从而获得一种幸福感。第三个层次认为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在他人身上才能得到实现,人的劳动幸福也只有通过他人在享用其劳动产品中才能得到满足。“为千百万人谋福利”的劳动是最幸福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试题(A)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1.(3分)D(A项“开始走上正确的研究轨道”错;B项“借助想象”错;C项“均与河流相关”错)2.(3分)C(“缺乏河流的地区文学艺术的起源要远远晚于河流丰沛的地区”错)3.(3分)C4.①先交代河流文学提出的时代背景②然后从流域作为审美空间和作为空间线索两个方向阐明了河流文学的研究意义;③最后举例说明河流的书写和地域文化的融入给作家作品带来的影响。(4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给4分)5.①用心、用情体悟河流,跟随时代的变化去感受河流的审美特征,以及它滋养的乡土;②锤炼自己的文笔,提高自己的文学功力,用优美诗意的笔触描绘与河流相关的风土人情;③通过艺术性的虚构、想象,富于诗性的重塑河流景观,积淀、丰富河流文化。(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乎文本事理,亦可酌情赋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6.(3分)B(“体现祖母的思想落后”错)7.(3分)B(主要是细节描写)8.①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回忆故事,冷静、客观地记述了童年的一次感冒危机,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②按时间顺序围绕发烧前后展开情节,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注重对原生态生活的摹写。③叙述与环境描写相结合。本文在叙事时选取“微风、青虫、蚊香”等多种物象,注重景物的细节描绘,富有画面感。(6分。每条2分,言之成理即可)9.①取材于现实,贴近读者生活。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孩子发烧生病的小事件,贴近现实生活,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②人物形象立体,给读者以真实感。通过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气质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③主题映照现实,易引发读者共鸣。通过描写面对“感冒发烧”事件表现出来的家庭凝聚力,映照了现实中危机面前家庭的温馨和谐,凸显人性美。④场景描写细腻逼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文中对蚊香烟的描写极富画面感。(6分。每条2分,任答三点意思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A11.(3分)B(两个“与”的意义不同)12.(3分)B(“认为是无缘无故获得的利益”错)13.(1)韩国十分恐惧,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4分。译出大意给1分,“谢”“效”“以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占,项羽燃起了一把大火,可惜豪华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4分。译出大意给1分,“举”“一炬”“可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①韩国曾与诸侯联合起来进攻秦国。②韩国与秦国边境接壤,反复无常不遵守盟约。③在秦、楚蓝田之战中,韩国不坚守盟约,只追求利益。(3分。每点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B(表面上平淡、超脱,实则寓悲愤于闲适)16.①对友人抑郁不得志的同情。通过引用冯谖弹铁、王粲登楼的典故,写出了友人经历了冯谖、王粲一样不受重用的遭遇。②对友人返乡享受古朴纯真之乐的祝愿。想象友人回到家里会吃黄鸡,饮白酒,祭土地神,生活自在安详,充满情趣。③对南宋统治者空谈误国、屈辱求和的批判与激愤。引用西晋末宰相王衍的典故,怒斥群小误国,以致志士投闲。④勉励友 人担当起收复北方失地的重任。“西北有神州”代指故土,以抗金大义相激励,希望友人效法当年范蠡,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功成而后身退。(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意思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3)示例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示例二∶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6分。每句一分,错字、漏字该句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18.①不解之缘②一席之地③淋漓尽致(3分。每空1分)19.①成分残缺,缺少“跟上”的宾语“脚步”或“步伐”。②不合逻辑,把“就”改为“才”,强调两个星期的艰难过程。(4分。每点2分)20.①对偶∶“探索不可止步,研究不能停歇”,形式上,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内容上,概括力强,强调研究学习的持续性;②比喻∶将探索研究比作登山,强调结果固然重要,过程更加重要。形象生动,加深读者印象,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4分。每条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21.(3分)A22.①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②因距离地球更近;③整个晚上都可看见。(6分。每空2分)四、写作(60分)23.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3分为基准分。附参考译文∶秦昭王对公子他说∶“去年毅下的战争,韩国作为统帅主力,而与诸侯联合起来进攻秦国。韩国与秦国边境接壤,他们的土地方圆不到千里,反复无常不遵守盟约。从前,秦国、楚国在蓝田交战,韩国派出精锐部队帮助秦军,可是秦军战斗不利,韩国因此反而与楚国联合,不坚守盟约,只追求利益。韩国对于我国来说,是心腹之患。我准备进攻他们,怎么样”公子他说∶“君王出兵韩国,韩国一定恐惧,恐惧就可以不用战争而多割取土地。”秦昭王说∶“好。”于是就出动军队,一支军队逼近荥阳,一支军队逼近太行。韩国十分恐惧,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冯亭坚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可是上党的民众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臣民。现在上党作为大邑拥有十七个县,愿意拜献给大王,希望君主决定这件事情。”赵王大喜过望,召来平阳君并告诉他。赵豹说∶“臣下听说圣人认为无缘无故获得利益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们感念我的恩义,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赵豹回答说∶“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往韩国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认为可以坐得上党。再说韩国把上党献给赵国的原因,是想要把祸患转嫁给赵国。秦国遭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弱小的国家能从强大的国家手中得到吗?如今君王得到上党,可以说是有缘故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种,从水道运送军粮,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能与他们交战。君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赵王 非常生气。(赵王)召赵胜、赵禹告诉他们说∶“韩国不能守卫上党,上党太守准备把它献给寡人,有十七座城池。”二人回答说∶“用兵多年,没得到一座城市,现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是大吉大利的事。”(赵王)于是就派遣赵胜前去接受土地。赵胜到上党说∶“敝国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赵胜,太守以前有要求,赵王让我转告∶‘愿以三万户的都邑封赏太守,以千户的都邑赏县令,郡内大小官吏都晋升三级,百姓能安定服从的,每家赐金六斤。’”冯亭流泪推辞,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而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现在已发兵占领上党了。”韩国报告秦国说∶“赵国发兵占领了上党。”秦王大怒,命令孙起、王卫士箭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交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09 08:06:14 页数:10
价格:¥3 大小:36.0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