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树德中学高2020级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地球因其宜居环境成为我们的家园,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颗温驯的星球,而只是在最近的几十万年当中恰好处于适合人类生存的状态而已。在地球的历史上,既有长达上千万年的严寒,也有持续数百万年的酷热和暴雨。地球的气温在数十亿年间一直在发生长时段的周期变化。因此,衡量全球变暖,需在人类视角下进行。②在讨论地球气候变化时,“尺度”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地质学家把地球历史上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盖整个大陆的时期称为大冰期。衡量大冰期的时间尺度是百万年。当我们把观察尺度从百万年降低到十万年时,就可以观察到大冰期内较小的冰期和间冰期。相对较寒冷的时期被称为冰期,相对较温暖的时期则是间冰期。与大冰期相对的是地质学家所称的温室期,温室期的地球上没有任何大陆冰川(包括南北极)。当前的人类生活在约1.1万年开始的一次间冰期当中,比起约1.8万年前的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期,如今的年平均气温已经高了15℃。科学家预计,下一个冰期将在约9万年后到来,“千里冰封”的世界到那时会再度降临。③地球上为何存在这样大冰期—温室期的周期,大冰期内部又为何存在冰期—间冰期的循环?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假说是以南斯拉夫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名字命名的“米兰科维奇循环”。米兰科维奇推测,冰期与间冰期的形成与地球轨道的变化有关,取决于离心率、地轴倾斜度、北半球夏至位置等因素。至于大冰期的形成原因,科学界提出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板块运动、太阳系在银河系当中的位置等。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质学古生物学方向的学者吴会婷说,地质史上气候变迁会对生物演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20多亿年前的全球性成氧事件导致了真核生物的出现,2.5亿年前的超大型火山爆发事件,使得全球气温增高、海水缺氧和酸化等,造成当时地球上的生物大量灭绝,颠覆了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面貌。⑤和地球历史上这些漫长的周期和剧烈的变化相比,人类在数千年文明史当中经历的气候变化显得微不足道。比起天体和板块运动,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造成的影响看起来也像是沧海一粟。在科学界,全球变暖问题也曾经历整整一个世纪的争议。然而到20世纪末,越来 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确实存在。这种影响已经大到了改变正常变化轨迹的地步,全球变暖由此才成为科学界和政界的共识。“我们发现,当下地球上生物物种数量、气候变化的速率和幅度,实则已经远远超过了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的最惨烈、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吴会婷说,“目前,科学家正深入研究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演化过程同气候变化的关系,并用大数据分析趋势。”⑥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牛羊打嗝、放屁释放甲烷,野猪觅食破坏土壤都会增加碳排放。其中,畜牧业排放温室气体的问题已经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重视,野猪活动排碳则是科学家在2021年新发表的研究成果。不过,比起这些动物活动,人类对化石能源的消费才始终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导因素。⑦地质学家很少关注十万年以下尺度的研究问题。对于存在了46亿年的地球来说,一百万年也不过是须臾而已。但是,在属于人类的时间尺度上,接下来一千年乃至一百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可谓迫在眉睫。保护环境,努力维持适宜的气候,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归根结底是在保护人类自己。(摘编自《第四纪大冰期遇上全球变暖人类生存环境究竟是冷是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球的气温存在起伏变化,现在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状态也只是暂时的。B.在地球处于大冰期的时段里,间冰期的平均温度一般要高于冰期的平均温度。C.米兰科维奇认为冰期与间冰期的百万年计的周期形成与地球轨道的变化有关。D.气候周期循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地球轨道变化、板块运动或为影响因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探讨了地质学家观察尺度下的气候周期划分,并提出人类如今正处于一次大冰期中的论断。B.文章列举真核生物的出现、超大型火山爆发事件来证明生物的演化会受到气候变迁的重大影响。C.文章将生物大灭绝时的生物、气候情况与现在比较,论证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同气候变化的关系。D.文章通过区分地球和人类不同的时间尺度及论述气候变化的成因,阐明了关注全球变暖的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地球气温的高低变化存在周期性,所以气温升高也是正常的变化趋势,人类无需担忧。 B.全球变暖成为科学界和政界的共识是因为已有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确实存在影响。C.动物活动虽然不是排放温室气体的主导因素,但也已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重视。D.人类如果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应主要解决化石能源消费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答案】1.C2.C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米兰科维奇”“百万年计的周期”错误。由原文“衡量大冰期的时间尺度是百万年。当我们把观察尺度从百万年降低到十万年时,就可以观察到大冰期内较小的冰期和间冰期”可知,冰期—间冰期应是十万年计,大冰期—温室期才是百万年计。由原文“米兰科维奇推测,冰期与间冰期的形成与地球轨道的变化有关,取决于离心率、地轴倾斜度、北半球夏至位置等因素”可知,有关冰期—间冰期的周期长度表述,并非米兰科维奇的观点内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证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同气候变化的关系”错误。吴会婷将生物大灭绝时的生物与气候情况与现在比较,是为了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已经大到了改变正常变化轨迹的地步。生物大灭绝时期与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时期并非同一时期。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气温升高也是正常的变化趋势,人类无需担忧”错误。由原文“到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确实存在。这种影响已经大到了改变正常变化轨迹的地步,全球变暖由此才成为科学界和政界的共识”可知,当下气候的变化不是自然界周期的正常表现,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确实存在,全球变暖应该引起重视。B.“已有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确实存在影响”错误。由原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确实存在。这种影响已经大到了改变正常变化轨迹的地步,全球变暖由此才成为科学界和政界的共识”可知,“由此”的“此”,指代前文的“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已经大到了改变正常变化轨迹的地步”。C.“动物活动”错误。由原文“畜牧业排放温室气体的问题已经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重 视”可知,是“畜牧业”得到了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重视。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而“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材料二: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在不知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太远,读者不能了解它,所以无法欣赏它。《秋柳诗》原来是悼明亡的,“南雁”是指国亡无所依附的故旧大臣,“西乌”是指有意屈节降清的人物。假使读这两句诗的人自己也是一个“遗老”,他对于这两句诗的情感一定比旁人较能了解。但是他不一定能取欣赏的态度,因为他容易看这两句诗而自伤身世,想到种种实际人生问题上面去,不能把注意力专注在诗的意象上面,这就是说,《秋柳诗》对于他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近了,容易把他由美感的世界引回到实用的世界。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材料三: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一个海边农夫当访客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农夫并不会对海之美毫无意识,但菜园对于农夫来说,天天在成长,一分劳动,一分收获。如果说,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的话,那么,这位访客更可能是一位受教育者,受到过关于大海的诗与画的影响。(选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有别于时间与空间相隔的“距离”,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B.明朝的遗老有可能欣赏不了“南雁”“西乌”之美,与访客喜欢大海,反映的是同样的问题。C.《悲愤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作者写切身的情感时,是站在客位上将这种情感客观化。D.“生活中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说明审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这其实是一种能力。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最能体现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的一项是()A.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B.《唐吉诃德》中,看多了游侠小说的唐吉诃德以为自己就是游侠,于是行侠仗义走天下。C.看到尼加拉瓜大瀑布,就想到可利用来发电;看到挺拔的青松,就想到把它锯下来做家具。D.雾海航行,水手和乘客镇定自若,并能欣赏水天一色的美景,从中获得自由、恬适之感。6.传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反映了中学生对学习鲁迅作品的畏难心理;可是经过长期学习,一些同学开始逐渐理解并喜欢上鲁迅。请结合材料谈谈学生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案】4.B5.D6.①学生与鲁迅作品的心理距离过大。鲁迅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 体会吻合度太小,作品思想深刻,语言表达的习惯也有隔膜,从而导致学生与作品之间心理距离过大,导致学生无法体会作品情感。②教育和阅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因为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能在鲁迅尖锐冷峻、深刻睿智的思想中找到共鸣。【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反映的是同样的问题”错误,前者反映的是艺术作品与实际生活距离太近,容易把读者由美感的世界引回到实用的世界。后者反映的是教育能培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就是将事物摆到适当位置,不能太近,否则就容易和审美对象混为一谈,甚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太远则不能领会精髓。AB项都是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深陷其中而受其害;C.是实用心理。D.因为有最佳审美心理,所以既能心态从容,又能领略到美景。体现了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运用文中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分析,鲁迅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吻合度太小,作品思想深刻,语言表达的习惯也有隔膜,从而导致学生与作品之间心理距离过大,导致学生无法体会作品情感。所以,学生与鲁迅作品的心理距离过大,导致学生无法体会作品情感。根据“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分析,教育和阅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能在鲁迅尖锐冷峻、深刻睿智的思想中找到共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原骑手嘉措,你想和多吉一样勇敢英武吗?嘉措问自己。嘉措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你想变成多吉吗?你想与人摔跤吗?你想像个勇士拿起鞭子吗?答案都是否定的。四月的最后一天,嘉措家的牛羊要转场了,拆卸下来的毡房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分别由马和牦牛驮运。嘉措走在牦牛身边,眼睛不时瞟向它。过了第一道隘口,嘉措把它身上的一口锅背到自己肩上;到了大坡,又将一个麻袋也挪过来。嗯,我们的小嘉措,开始心疼他的牦牛了嘛。阿妈一边赶着羊群一边对阿爸说。它有名字,它叫扎日!嘉措更正道。晚上扎营,嘉措和哥哥多吉一个帐篷。你睡着了吗?嘉措小声问多吉。嗯。多吉回答。我听见你的枣红马就在我们帐篷旁呢。嘉措说。嗯。多吉闭着眼睛。它刚刚打了个响鼻,你听见了吗?嗯。多吉的声音越来越轻。你说,枣红马愿意参加赛马大会吗?嘉措又问。当然会。多吉猛地坐起来,一匹骏马怎么会不愿意参加赛马大会呢?要是没有赛马大会,世界又何必生出骏马!可是——你闭嘴。嘉措刚张口就被多吉打断。闭了嘴的嘉措却闭不上眼睛,帐篷外牦牛们反刍的声音此起彼伏,嘉措从无数混杂的声音里听出扎日的声音。他坐起来,轻轻走出帐篷。星空很亮,月色如雪。扎日。嘉措轻轻喊了一声,在它旁边坐下。你喜欢“扎日”这个名字吗?扎日不说话,把脸转向嘉措。嘉措注视着扎日,它的眼睛像蒙了一层水雾,在黑夜里显得十分莹亮。扎日眨了眨眼,长长呼出一口气,热气拂过嘉措的手臂,让他有些猝不及防。嘉措想, 这大概是他和扎日最近距离的一次接触吧。白天的时候,嘉措带一本书去噶玛坡。他发现扎日总会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吃草,有时不小心走远了,它又会折回来,把那些啃过的草地再啃一遍。嘉措感到,扎日这么做并不是出于顺从,而是它想和他待在一起。有天傍晚,嘉措把牛羊赶回去,发现草场里停了一辆小货车,车轮卷着草叶和泥巴的混合物,车厢上甩满泥点,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嘉措认得这是住在同德县的阿木乎的车,专门到草原上收购牛羊用的。它都比你还大了嘛,明年再卖的话,连一只羊的价格都不如了嘛。阿爸皱着眉头说。扎日被赶出牛圈时,嘉措无法抑制情绪,他突然冲到阿木乎面前,乞求他,又转身拦住阿爸。留下它吧,它一定会争气的,我保证,我和它可以一起参加牦牛大赛,我们会赢上奖品……嘉措很惊讶能从舌头上卷出这番话。当然,惊讶的还有阿爸和阿妈。扎日,扎日,嘉措对扎日说话,你得和我参加牦牛大赛了,你准备好了吗,扎日?多吉有时会在牛圈外指挥嘉措。咳,嘉措,牦牛又笨又倔,你得用鞭子!嘉措还记得扎日被鞭打的那次,转场时,不太合群的它故意将身上的重物甩到地上,几只酥油茶碗摔得稀碎,扎日被抽了好几鞭子。嘉措,你想和多吉一样勇敢英武吗?嘉措问自己。嘉措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你想变成多吉吗?你想与人摔跤吗?你想像个勇士拿起鞭子吗?高原骑手答案都是否定的。八月到来的时候,嘉措已经能够骑着扎日去放羊了。嘉措记不得扎日什么时候迈出的第一步。嘉措没有给扎日系上缰绳,也不需要扯嚼子,他只要两腿轻轻一夹,后脚跟碰一碰,扎日就知道跑起来了。他们逐渐熟悉了草原上每一条恣意的溪流、每一棵倔强的梭梭柴、每一块裸露在外的孤傲石头。他们会在水花飞溅中穿过沟底的河流,再飞奔到远处的属于他们的噶玛坡上。噶玛坡非常安静,风从坡上刮过,只留下凉爽。嘉措看书,或者发发呆,扎日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啃草。远处,有人在骑马,有人在赶羊,却与他们毫不相干。比赛快要临近时,嘉措带扎日去溪边洗了个澡。水从扎日的脊背流过,像长着小脚丫似的,在它黑黑的毛发上奔跑,小脚丫经过之处,毛乖顺地贴在皮上。扎日充分享受着这舒服的时刻,在水中一动不动,任其摆布。比赛的日子终于到了,牦牛们被精心打扮,长而弯的牛角上系上了各色彩绸,表示夺魁在望。除了骑手,草原上还站满了观战的人,有的腰上扎了红带,神采奕奕。 牦牛和它们的骑手都一字排开,螺号声声。嘉措站在起跑线上,看着不远处的终点。突然,嘉措看见了远处的噶玛坡,虽然它那么矮小,那么不起眼,但此刻,却像一颗星球正要从草原上缓缓升起。枪声响了,嘉措腿轻轻一夹,扎日便向前跑去,草叶和泥土在牛蹄下翻卷上来。耳边充满欢呼声,分不清每一缕欢呼该分配给哪一个骑手,或许人们并不是给某个特定骑手加油,而是通过这样的呐喊表达一种兴奋。牦牛们不像马,天生就有方向感,或许正是这种愣头愣脑的样子更引起人们的阵阵尖叫和哄笑。终点处人们挥着彩旗,呼喊着“秀加不、秀加不”(加油的意思)。呐喊声震耳欲聋,五彩的旗子就在前方,欢呼声更热烈了。嘉措看见熟悉的溪水永不停息地向前;看见草地上的牛羊都转过脑袋看向他;还看见阳光从噶玛坡后面照过来,给它镶上了一道金边。嘉措分明感到自己的腿在这个时候轻轻一夹,右脚在扎日肚皮上一碰,以他们惯常的默契,这是向右转弯的意思。果然,扎日偏离了主道,向噶玛坡的方向奔去。松软的草皮带着绿草和花朵在他们身后雨点般地溅向空中。人们也发现这个冲在最前面就要夺魁的骑手偏离了方向,发出惊讶和着急的叫声,但嘉措并不去管这些,当然,也管不了这些。这个时候,他的脑海里都是他从同德县舅舅家走向草原的那个夜晚,分不清是舅舅的还是自己的,歌声悠长,久久回荡在天地之间……(取材于汤成难同名小说)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嘉措帮牦牛减轻负担,与后文写二者之间的亲密、默契相呼应。B.扎日洗澡时表现出的温顺与它刚来时的桀骜不驯形成对比,耐人寻味。C.作品的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也间接呈现了人物的内心。D.对观赛者的刻画,表现出作者对“看客”及其文化观念的冷峻的批判。8.请根据上下文推测画线句中嘉措被哥哥多吉打断的话是什么,并写出你的推测理由。9.作品结尾出人意料:明明冲在最前面就要夺魁,嘉措却指引扎日偏离方向,向噶玛坡跑去。请写出这个结尾的用意并结合文本分析。【答案】7.D8.第一问:①“可是,就没有不想参加赛马大会的马么?”(或:“你又不是枣红马,你怎么知道它愿意呢?”“参加赛马,它们就得被鞭子打啊!”……)第二问:②因为从全文看,嘉措对待动物是把它当同伴来看的(或者:爱它的);他和他的牦牛扎日之所以参加牦牛大赛,只是为了保住扎日不被卖掉。9.①结尾用意:真正的“高原骑手”不以胜利来体现自己的勇猛,而把与生灵的心灵相契(或: 生命的自由/人与生灵的亲近)看得重于一切。②简要分析:噶玛坡是嘉措感受到扎日对自己的依恋的地方(噶玛坡对嘉措和扎日来说是自由自在的乐土);比赛前和比赛中,嘉措眼中的噶玛坡“像星球缓缓升起”,被阳光镶上金边,都暗示了噶玛坡对人物的召唤和人物最后的选择。作品中嘉措曾多次问自己是否想像哥哥多吉一样成为一个惯常意义上用鞭子驯化生灵、用胜利来体现自己勇猛人,答案都是否定的;所以,嘉措与扎日会向着自在安宁的噶玛坡跑去,嘉措的选择也是作者的选择。【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对‘看客’及其文化观念的冷峻批判”错,看客形象表现的是对勇猛和胜利的追逐与期待,衬托嘉措与生灵之间的心灵相契,谈不上对文化观念的批判。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上文嘉措的问题“枣红马愿意参加赛马大会吗?”和哥哥的回答“当然会。多吉猛地坐起来,一匹骏马怎么会不愿意参加赛马大会呢?要是没有赛马大会,世界又何必生出骏马”可知,嘉措此时最关心是不是每一匹马都要参加比赛,马儿们愿不愿意参加比赛……“可是”意味着嘉措的问题是对哥哥回答的反驳,据此设计嘉措被哥哥多吉打断的话即可。推测理由的表述要结合全文来看,结合前文“嘉措走在牦牛身边,眼睛不时瞟向它。过了第一道隘口,嘉措把它身上的一口锅背到自己肩上;到了大坡,又将一个麻袋也挪过来”和后文“扎日。嘉措轻轻喊了一声,在它旁边坐下”“嘉措感到,扎日这么做并不是出于顺从,而是它想和他待在—起”“留下它吧,它一定会争气的,我保证,我和它可以一起参加牦牛大赛,我们会赢上奖品……”可知,嘉措视扎日为自己的朋友、伙伴,他不愿意扎日被宰杀,所以说出来参加比赛的话,而他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保住扎日,不被卖掉,所以此时的话应该表现嘉措对马儿的关爱和对动物命运的关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结尾“嘉措分明感到自己的腿在这个时候轻轻一夹,右脚在扎日肚皮上一碰,以他们惯 常的默契,这是向右转弯的意思。果然,扎日偏离了主道,向噶玛坡的方向奔去”嘉措带着扎日偏离赛道,向噶玛坡的方向奔去。结合前文“嘉措,你想和多吉一样勇敢英武吗?嘉措问自己。嘉措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你想变成多吉吗?你想与人摔跤吗?你想像个勇士拿起鞭子吗?”“答案都是否定的”可知,嘉措并不想成为哥哥那样用鞭子驯化生灵的人,他与生灵亲密相处,更看重生命的自由。而结合“白天的时候,嘉措带一本书去噶玛坡。他发现扎日总会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吃草,有时不小心走远了,它又会折回来,把那些啃过的草地再啃一遍。嘉措感到,扎日这么做并不是出于顺从,而是它想和他待在一起”“他们会在水花飞溅中穿过沟底的河流,再飞奔到远处的属于他们的噶玛坡上。噶玛坡非常安静,风从坡上刮过,只留下凉爽”“嘉措看见了远处的噶玛坡,虽然它那么矮小,那么不起眼,但此刻,却像一颗星球正要从草原上缓缓升起”可知,嘉措感觉到噶玛坡是扎日依恋自己的地方,而噶玛坡是嘉措与扎日共同向往的自由乐土,所以嘉措毫不犹豫地带着扎日奔向这片乐土。结尾嘉措带着扎日偏离方向,向噶玛坡跑去,意味着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已经高于一切,而“高原骑手”的意义也绝不是以胜利来体现自己的勇猛。这样的结尾揭示和升华了小说的主题,给读者以新的启示。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繻①。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说。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 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议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曰:“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注:①繻:一种帛制的通行证。②传:符信、凭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B.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C.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D.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B.利害,是由两个反义词构成,文本中偏义在“利”。和《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用法不同。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稷为谷神,社为土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D.和亲,是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外国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一去紫台连朔漠”就写了昭君和亲这一历史。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军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B.终军巡视郡国时,把他见到的对国家有利的事都上报给朝廷。返回后向皇上奏事,皇帝很高兴。C.徐偃受命出使巡察,不遵守法纪,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审理此案时驳斥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D.终军请缨赴匈奴,表示自己会全力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也流露出不被重用的愤懑。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2)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答案】10.A11.B12.D13.(1)边境时常有战争的警报,我应该穿坚甲拿利器,冒流箭、飞石,冲锋在前。(2)(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游说)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举国附属汉朝。南越宰相吕嘉不愿归顺汉朝,便发兵攻击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汉朝使者,南越王和汉朝使者都被杀了。终年死时年仅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他为“终童”。据语法结构,“越相”是“吕嘉”的官职,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C;“其王及汉使者”是“攻杀”的宾语,构成动宾短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用法不同”错误。“国家不足以为利害”意思是:国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处。“利害”,偏义词,偏“利”。“昼夜勤作息”意思是:日日夜夜勤劳地操作。“作息”,偏义词,偏“作”。所以二者都是偏义词,用法相同。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终军请缨赴匈奴”错误,应是终军请缨赴南越;“流露出不被重用的愤懑”错,“窃不胜愤懑”意为对自己“年轻才能低下”的愤懑,此处为谦让之辞。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风尘”,指战争;“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甲,利器;“当”,冒着。(2)“乃”,于是,就;“使”,出使;“说”,说服;“比内诸侯”,作汉王朝的诸侯国。参考译文:终军,字子云,是济南人。他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认为他是奇才,就与他结交,终军给太守行了拱手礼节后就离开了。到长安上书谈论国家大事,汉武帝认为他的文章与众不同,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当初,终军从济南步行进函谷关,守关官吏给他一块布帛。终军说:“拿这东西有什么用?”那个官吏说:“这是返回的凭证,回来时应该拿它合符。”终军说:“大丈夫到国都游历,决不返回。”丢下布帛就走了。终军作为出访的人,出使行走于各郡国,出关时,守关的小吏认出了他,说,这个使者是以前丢弃凭证的人。终军巡视郡国,把他见到的对国家有利的事上报朝廷。返回后向皇上奏事,皇帝很高兴。徐偃被派出巡视风俗民情,他假托皇帝的命令,命令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危害极大,依法应判死罪。徐偃认为大夫出京都公干,有关国家安定、万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独断专行。皇帝下诏终军审问,终军责问徐偃:“古时候诸侯各国,国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间就不通消息,时常有访问会见的事情,国家的安危,瞬息万变,所以可以不受君命而独断行事;现在天下统一,到处都一样。你在国家疆域之内巡视,(反而对人)说是出国(指到诸侯国),这是为什么?况且,盐铁,那些郡都有积蓄,(熬盐炼铁)国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处,你却拿使国家安定、万民生存为借口,这是为什么?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威作福,来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个人的名誉,这就是圣明的皇上一定要惩罚你的原因。”徐偃理屈词穷。当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主动请示说:“我没有驰骋疆场的功劳,却能担任宫中侍卫,白吃了五年俸禄。边境时常有警报,我应该穿坚甲拿利器,冒流箭、飞石,冲锋在前。我不熟悉军事,今天听说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辅佐使者,在单于面前讲明是非利害。我年轻才能低下,不熟悉位臣之职,不足以胜任使者之职,自己心中有难以承受的郁闷怨恨(对自己)。”皇帝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升为谏议大夫。南越与汉朝和亲,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举国附属汉朝。南越宰相吕嘉不愿归顺汉朝,便发兵攻击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汉朝使者,南越王和汉朝使者都被杀了。终年死时年仅二十多 岁,所以世人称他为终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贺人移学东轩朱淑真旷轩潇洒正东偏,屏弃嚣尘聚简编。美璞莫辞雕作器,涓流终见积成渊。谢班①难继予惭甚,颜孟②堪希子勉旃。鸿鹄羽丁当养就,飞腾早晚看冲天。【注】①谢班:指“咏絮才”的东晋才女谢道韫和东汉大史学家班固的妹妹班昭。②颜孟:孔子的高足颜回和亚圣孟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就照应诗题,写友人移住到偏东那座宽敞的小轩里去读书,暗含祝贺。B.颔联的“莫辞”表达了对友人的劝诫,希望友人做一块浑然自天成的“美璞”。C.颈联诗人惭愧于不能接续谢道韫、班昭的成就,同时引出了后面对友人的勉励。D.尾联的“鸿鹄”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鸿鹄”相同,都喻指志向远大者。15.从诗歌内容来看,怎样才能做到“飞腾早晚看冲天”?请结合诗句简要作答。【答案】14.B15.①专心读书。“屏弃嚣尘聚简编”,屏却远离喧嚣嘈杂的环境,可以聚精会神地读书为文。②砥砺自我。“美璞莫辞雕作器”,不要推辞被雕琢的机会,要不断打磨自己。③积少成多。“涓流终见积成渊”,涓涓细流,不断前进汇集,最终必定成为巨渊大海。④努力进取。“勉旃”,以颜回、孟轲等杰出的人为榜样,不断努力进取。⑤立鸿鹄志。“鸿鹄羽丁当养就”,应当立下鸿鹄大志,更上层楼。【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希望友人做一块浑然自天成的‘美璞’”错误。“美璞莫辞雕作器”,意思是美好的璞玉就不要放过被雕琢成精致玉器的机会,可见不是作“美璞”,而是要不断地雕琢自己。这是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和鼓舞。故选B。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旷轩潇洒正东偏,屏弃嚣尘聚简编”,“东轩”坐落在朱宅东边,很是空敞洒脱,不拘一格。这里远离世俗尘嚣,远离人间浮华,显得清静自在。屋子里只有书籍典册为伴,翰墨书香,清幽绝尘,可见是个读书好地方。由此可概括出应当远离世俗喧嚣,摒弃浮华,静心读书。颔联“美璞莫辞雕作器,涓流终见积成渊”,美好的璞玉就不要放过被雕琢成精致玉器的机会,涓涓细流积少成多终会形成渊深的大川。这是勉励友人读书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要放弃被雕琢的任何机会,不断地打磨自己,让自己成为美玉;要坚持读书不能懈怠,积少成多,让知识慢慢积累起来。由此概括出要严格要求自己,砥砺自我,脚踏实地逐步积累。颈联“谢班难继予惭甚,颜孟堪晞子勉旃”,这两句诗连用了四个典故。这里,朱淑真是说谢、班两位才女之后无人能继,我已经非常惭愧。“颜孟”分别指孔子的弟子颜回和亚圣孟子。这一句意思是你要多加努力,成为颜回、孟轲那样的人物还是有希望的。可见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努力进取。尾联“鸿鹄羽仪当养就,飞腾早晚看冲天”是说那鸿鹄的翅膀一旦生成,你冲天飞腾之日迟早会到来。这最后一句就是很热切地鼓励和期勉了。可见诗人认为友人应当立高远之志,最后像鸿鹄一样一飞冲天。(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要劝人为善,最终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斜阳草树②.寻常巷陌③.而神明自得④.圣心备焉⑤.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巷陌、衡、虑、作、征、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在“两代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源于父母的________和愚昧落伍,但也有一部分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有时不能像朋友般_________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未能尽可能地过一种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东东,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你可以在我的书架上找到)。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有许多惹儿女厌烦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孩子,即使对于温柔慈祥的母亲,我也曾不假思索的盲目反抗,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已是__________!孩子,希望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易盲目地对父母下评断。而我的思想,能对你们“下一代”进行更深的了解与同情,不至于老得追不上属于你的时代。十八岁,羽翼甫健。孩子,我真希望你把父母看作能谈心的知己,让我们共享你的喜乐,分担你的烦恼。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而我能对你们“下一代”提供更深的了解与同情,从思想上不至于老得追不上属于你的时代。B.而我的思想,能对你们“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不至于老得追不上属于你的时代。C.而我能对你们“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得追不上属于你的时代。D.而我的思想不至于老得追不上属于你的时代,也能对你们“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在“两代的矛盾”中B.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C.他父亲一样有许多惹儿女厌烦的“严父”怪癖D.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答案】17.抱残守缺推心置腹追悔莫及18.C19.D 【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和愚昧落伍连用,表示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可以填“抱残守缺”。“抱残守缺”,抱住残缺东西,不肯放弃。比喻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事物。第二空,语境强调父母和孩子应该真心对待对方,故填“推心置腹”。“推心置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诚意的待人;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第三空,前面有“对于温柔慈祥的母亲,我也曾不假思索的盲目反抗”,表明这是不应该的,所以等到理解时,必然会后悔,但已不能改变。可以填“追悔莫及”。“追悔莫及”,后悔也来不及了。【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偷换主语,“能对你们‘下一代’……”的应是“我”,删去“的思想”;二是搭配不当,“进行……了解与同情”搭配不当,改为“有……了解与同情”;三是成分残缺,“不至于老得追不上属于你的时代”缺少限制词,应是“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追不上属于你的时代”。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引号的用法是引用。其它各项引号作用都是强调。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某种程度上,滑雪与开车性质相似,当运动速度非常快、突遇前方有障碍物时,身体由于惯性很难第一时间协调好方向,①,来不及进行“刹车”制动,那么身体以这样的高速冲出道路,轻则骨折、四肢受伤,②,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对于滑雪者尤其是初学者而言,③,做好准备工作和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滑雪如何做到尽兴又安全?首先,除了熟练的滑雪技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也要作好自身的安全防护工作。其次,滑雪前的热身运动不能小觑,滑雪前热身10~15分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含氧量,短时间内激活身体的运动机能,不仅可以让后续的运动更加舒适,还能减少运动带来的损伤。对于新手而言,热身运动还能有效缓解滑雪结束后第二天的腰背酸痛和肌肉痉挛。再次,滑雪过程中,摔倒也是一门学问,姿势很有讲究,正确的摔倒姿势及有效的自救措施可将身体承受的伤害最小化。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对于滑雪这项运动应该具备哪些安全常识?请提取五个关键词进行概括。【答案】20.①如果反应再些许迟疑②重则威胁生命③加强安全意识21.掌握技巧、着好装备、学会自救、做好热身、(学会/掌握)正确的摔倒姿势【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运动速度非常快”可知,在“突遇前方有障碍物时”因为速度快,反应距离一般会变长,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及时制动。根据后文“来不及进行‘刹车’制动,那么身体以这样的高速冲出道路”可知,这是不及时制动的后果,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不及时制动的原因是速度快、反应慢,而速度问题已经说明,故本处填写:如果反应再些许迟疑;第二空,根据空前“轻则骨折、四肢受伤”和空后“后果十分严重”的提示,可知,本处需要填写比骨折受伤更重的事故,格式可以是“重则……”,为了突显后文防护措施的重要性,本处可填写:重则威胁生命第三空,根据上文滑雪运动危险性的提示和后文“做好准备工作和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的结论,可知,这里主要说明对于初学者而言,需要加强安全意识。故本处可填写:加强安全意识。【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提取关键词的能力。提取关键词,首先要对文段进行甄别,分层。滑雪运动的安全常识主要在第二段。根据“首先,除了……也。其次,……再次……”等内容归纳即可。由“熟练的滑雪技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概括出:掌握技巧; 由“要作好自身的安全防护工作”概括出:着好装备;由“滑雪前的热身运动不能小觑”概括出:做好热身;由“正确的摔倒姿势及有效的自救措施可将身体承受的伤害最小化”概括出:(学会/掌握)正确的摔倒姿势、学会自救。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两名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5天半从山东到北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公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的青春梦。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为轮滑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交通法规,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知其“对”,守其“好”似乎自古以来,“对”的事与“好”的事常常处在对立面。“对”事绝不能带有丝毫轻浮,只有就事论事的严肃性。“有意思无意义”的事情却向来讨巧,为不愿拘泥于条条框框的人们所向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此话不差。在多数大是大非面前,我们需要的无疑是拂去轻浮,持重沉稳,以正确的是非观来为人处世。可事实上好事趣事与坏事错事绝不能一概而论,更忌讳一棒子统统打死。须知“好事”有其独特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虽说有时会有悖于社会规则,但若将其管控在无伤大雅的范围之内,岂不是为社会环境平添了一份活力?让“好”事奏响生活插曲,为人心注入能量,更应让“对”事带上人文关怀的精神。我们深知事物拥有其两面性的特征。诚然,事物就当分对错,当讲规矩,却绝非万事总是涉及大是大非,无丝毫的人情可讲。在社会舆论、人心倒向事物的一面时,人们所应当站立的,是道德的至高点。与此相对,当人们处于道德理性的抉择点上进退维谷时,何不让“对”事为“好”事松绑,让道德约束为人心松绑,让规矩教条更有人情味,让“对”事为“好”事让步,更让社 会上吹起几缕人文之风。“对”事不见得总是符合时代的价值取向,终究万事绝非是一成不变的,当人心指向与规则有所出入时,一味地墨守陈规无疑是迂腐的。规矩终究也是人制订来为人服务的,明者因时而变,智者因时而动,当规矩对“好”事打上同情分的时候便应当开始思考其本身趋近于社会价值还是与其相悖。在很多情况下,“对”未必总能与“好事”画上等号。然而依笔者之愚见,“对”事又何尝不能转化为“好”事?个中的区别只在于心态的转变。在遭遇了贬官这样的人生低谷之后,苏东坡丝毫不以为忤,仍是挥笔造就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尔”等等诸多的千古名句。规矩教条使他饱受了贬谪之苦,可苦中为乐的豁达人生态度却让他在困境中“自成方圆”,终成一段美谈。明者因时而变,让规矩为人心让路的同时,更应在心中自成一方天地,化端庄肃穆为自得其乐,当为人生至味。知其对错,守其方圆,不拘泥于合理性可疑的条条框框,方为正确的处事原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材料的话题核心为“对与好”,“好”是指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结果,是指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让人感觉不错的,(有青春朝气,有励志效果,能磨砺意志,有正能量的,有有益成分的,引发人们的好感,让人有心理和情感认同,激发人们某种积极的欲望);而“对”是指正确的,也就是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顺应社会与自然规律,符合正确的价值观的事情。材料中大学生踩轮滑车“长途刷街”,网友叫好交警却指出违规,好的却不对,在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同样也有对的却不被叫好,究其原因,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各自评判的标准不同。由此,考生要就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亮明自己的观点,怎么辨证看待好与对,分析原因,阐述理由。不可只涉及一方,不能只谈“好”或只谈“对”。“好”与“对”之间的争辩主要源于评判的标准不同。但是我们需要对其关系有明确的认识,“对”比“好”更具有优先性,我们首先要做“对”的事情,即便不是很“好”。如果我们只追求“好”而忽视“对”,那么必将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是自私的表现。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平衡“好”与“对”。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乱点,我们要在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的同时,关照他人的利益,最大化的使“好”与“对”达到平衡;紧接着列举《我不是药神》里徐峥演的药店老板冒着违法的风险,通过地下渠道贩卖印度仿制治癌神药,得到了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拥护,但是最终要得到法律的制约的例子论证我们要积极的探索好与对的平衡统一之路;再次列举作家余华的小说《黄昏里的男孩》的例子论证对的事情也不一定都是好的;最后总结升华主题,我们期待在平衡好与对的探索进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更多人性美好的愿望。立意:1.“好”的事不一定是“对”的。2.“对”的事不一定是“好”的。3.“好”的也可以是“对”的,“对”的也可以是“好”的。4.好”“对”可以融合,兼而有之。5.做“对”做“好”,更加和谐,是做人做事的更高目标。6.当“好”与“对”出现冲突时,我们尽量做“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09 07:53:06 页数:22
价格:¥3 大小:45.6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