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训练试卷(Word版附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训练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4
2
/24
剩余2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高三2023届第二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正义”一词古已有之。西方的“正义”,原指“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引申为“符合天性,直截了当,不偏斜”。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从人的本性出发,以强调人的权利为重点,重在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对社会加以批判与建构。而在汉语中,“正义”则可拆成“正”和“义”两个字。“正”是“正中、不偏斜”,这与西方的意思有些相同;而“义”的原意是“宜”,即“恰当、合乎情理”。两字合起来的“正义”,就是合乎正当的情理。在中国古代,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正义”成了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荀子说:“苟非正义,则谓之奸邪”,代表了正义与邪恶两分法的正义观,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通过词源考证可以看出,中西方正义观既有总体上的一致,也有思考路径的某些不一致。首先,中西方的正义观在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正义”的共同本意,可以简单概括为“理应如此”,即“应然之理”。“理”既包含自然之理,也包含人性之理。中外古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和追求,创造了“正义”这个最高价值观念,为人类追求高尚的生活提供指南,并让它与一切邪恶、罪行、腐朽等相对立。因此“正义”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人们的信念及信仰对象,成为一个普遍的评价尺度,这个尺度既适用于评判每个人的每个行为,也适用于评判任何国家社会的制度体系。其次,中西方的正义观存在着一定差别。从中文角度说,如何理解和处理“正”和“义”的关系,必然成为一个思考的起点。因为“正”主要是个描述词,源于对人的存在和对象事物本身“实然”状况的认知和理解;“义”则主要是个价值词,源于对人的主体行为的“应然”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正”与“义”之间,可能包含一种偏正关系:是首先确认“正”之本态,以正为义,以正导义,以“实然”指导“应然”?还是首先确认“义”之准则,以义为正,以义导正,以“应然”来指导“实然”?这两种可能的选择,正好反映出中西方传统思维的不同特点。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在西方语言的传统中,从“置于直线上”引申出来的“人人各尽其职”,显示了一种“以 正为义”的本意和思路。这就是“存在即合理”,西方思想家以承认和尊重人的天然本性、自在生命和现实状态为根据,去思考和说明什么是应有的善。因此西方思想家对正义的理解和阐述,多从人的权利与社会秩序出发,进行现实性的具体分析,从中揭示现实生活中构成正义的要素和形式,从而将正义一步步地具体化为诸如“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制度正义”与“程序正义”,“权利正义”与“分配正义”等具体类型,再一一研究如何改进它们的设置。这种日趋实证化的探究,把对正义问题的追究和对正义事业的追求,引上了对社会制度与法律设置加以批判考察的轨道。也正因为如此,“正义”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强势”概念,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正义理论的特色。而在中国历史上,则呈现一种“以义为正”的思考路径。古人先后用“义”与“利”的对立来强调“义”的内涵,用“天理”与“人欲”的尊卑来阐发“义”的根基,用“君子”与“小人”的身份来展示“义”的形象等,这些都是着意于贯彻“以义为正”的正义观,总体上并未超出个体道德和儒家仁义学说的眼界。特别是,由于其中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人权”概念往往被掩盖和淡化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献中,“正义”长期是一个似有似无、可以被各种道德规范替代的“弱”概念,甚至“正”“义”二字也很少在这个意义上连在一起使用。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面临现代化的挑战,加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正义”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正义观进入了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摘编自李德顺《中西“正义”理念之异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来说,作为价值观念的西方正义观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对社会的批判与建构,进而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B.中国的正义是指“合乎正当的情理”,经过儒家的演绎,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是古代最重要的价值判断之一。C.正义的本义是“应然之理”,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正义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的信念和信仰对象。D.直到近代以来,“正义”在中国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方正义观进入了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荀子的话,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代在正义观上的“两分法”,强调其道德评判标准。B.对中西方“正义”理念,文章不仅论述其相同部分,更重点论述两者之间的差异,辩证科 学。C.文章论证中西方“正义”概念强弱性的思路相同:先点明思考路径,继而通过层层因果分析得出结论。D.文章对“正义”含义在中西方的异同进行论证后,分析了正义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地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方正义观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思考路径上则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B.无论是被看做“天经地义”的自然启示,还是来自人类良知的“绝对命令”,都可以看做正义的“理应如此”的“理”。C.“正”指“实然”状态,“义”指“应然”认知,二者间的指导关系中西方相反,因而“亢旱三年”在西方读者看来是不正义的。D.中国历史上“义”内涵丰富,总体属于儒家“仁”的学说,淡化“人权”概念,导致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答案】1.A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强调对社会的批判与建构”错误,原文是说西方正义观“重在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对社会加以批判与建构”,选项去掉状语,扩大了范围。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继而通过层层因果分析”错误,第6段分析西方的情况用了两层因果关系,第7段分析中国的情况只用了一层因果关系,所以,“层层因果分析”错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思考路径上则是完全不同的”错误,文中说“思考路径的某些不一致”,其中“某些”表明思考路径还是有相同部分的。C.“在西方读者看来是不正义的”推断错误,根据第4段,中西方在这点上认识相同。 D.“由于淡化‘人权’概念,导致……”因果倒置,由原文倒数第二段“特别是,由于其中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人权’概念往往被掩盖和淡化了”可知,“淡化‘人权’概念”是果而不是因。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想要解除烦恼时,想来想去兜了一个圈子之后,结果依然回到烦恼的原点。这样的循环论证几乎随处可见。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循环论证的套路吧。甲因为遭遇堵车而错过了与乙约好的时间,他正在说明原因。我们来听一下他们的对话。甲:“我遇到堵车,错过了与你约好的时间,非常抱歉。”乙:“你说的话不可信。”甲:“为什么不相信我?”乙“我觉得你像是在胡说。”甲:“为什么你会这么想?”乙:“因为你的不可信性格。”其实,乙最后的这句“因为你的不可信性格”和第一句“你说的话不可信”的意思几乎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乙与人争辩时用的是来回兜圈子的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主张看上去像是在说明理由,但它却不是表达正确主张的逻辑。因为,如果“甲有不可信性格”,那么“甲是在胡说”是正确的。但是,最关键的“为什么不相信甲”的理由,却没有在对话中出现。循环论证很容易使人陷入“按既定的结论思考问题”的陷阱中。在定义词汇时,有时也存在循环论证。例如,假设用“东是面向北时的右侧”来定义“东”。同时,用“右是面向北时的东侧”来定义“右”。那么,这就是循环论证的定义。像这样在定义词汇时采用的循环论证也称为“循环定义”。循环定义对于只知道“东”或者“右”的其中一人而言,这样的说明才是有用的;而对于既不知道“东”也不知道“右”的幼儿而言,这样的说明就没用。悖论是指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包藏着矛盾的一种状态。在悖论中常常使用循环论证。悖论有各种各样,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个称为“说谎者悖论”。例如,有一名男子自称“我是说谎者”。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但是,如果要分析一下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那么就会陷入循环论证,进入“不能确定答案”的状态。首先,假设该男子是个说谎者,那么,他说的话就是假的。“我是说谎者”这句话是谎言。但是,这和“该男子是个说谎者” 的假设矛盾。现在假设该男子不是说谎者,该男子说的“我是说谎者”就是真的,那就又一次和假设矛盾。这就是一个来回兜圈子的循环论证。从逻辑角度来论证科学的正当性的“归纳法”,也会陷入“归纳法悖论”中。科学,就是推导出隐含在自然万物中的普遍法则。例如;我们是从“一旦松手,苹果就会从手中落向地面”等这样的观察中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那么,“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是正确的?”那是因为“万有引力定律至今经过无数实验证明是正确的,从来没有得到与之矛盾的结果。”“因为至今是正确的,所以凭经验得出今后也会永远正确”的推论,就是“归纳法”。科学,就是根据归纳法推导出自然万物中的普遍法则。那么,归纳法是否绝对正确呢?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会不会一夜之间变得不正确了?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一就是“自然界在相同条件下做出相同表现”的“自然齐一律”。假设这个原理是正确的,那么,只要今天的条件和昨天完全一样,一旦松手,苹果还是会和昨天一样落地。因此,人们就相信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在今后仍然正确。那么,为什么“自然齐一律”至今依然正确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自然齐一律”一直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个逻辑就是归纳法的逻辑。也就是说,用归纳法来证明归纳法是正当的,这就是循环论证。科学能够准确预测大自然的现象,在社会上也获得巨大成功,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即使是怀疑归纳法的人,每天也在享受着科学带来的恩惠。为了证明科学的合理性,人们一直在尝试证明作为其根据的归纳法的合理性。但无论怎样往前追溯,仍然不能跳出循环。关于“用什么逻辑能够证明看似毋庸质疑的科学合理性”这一问题,科学哲学家至今仍在努力探求。(摘编自三泽龙志《循环论证——来回兜圈子的谬误》,陈敏译)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乙没有给出“为什么不相信甲”理由,他的争辩只是看上去像是在说明理由,实则是在来回兜圈子地循环论证。B.循环定义采用循环论证来定义词汇,对于不理解定义中用来相互证明的两个概念的人来说,很难产生认知作用。C.作者认为悖论有隐蔽性,对此认真分析,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推理情况,导致答案无法确定,陷入循环论证怪圈。D.归纳是从认识研究个别事物到概括一般性规律的推断过程,从逻辑角度来看,科学领域的归纳法也是循环论证。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循环论证的主张看上去有形式上的理性,但很容易使人陷入“按既定的结论思考问题”的陷阱,循环定义可能就有这个特点。B.庄子认为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理都会令原来的意思大打折扣,得出“言尽悖”的结论,庄子的这个论断属于“说谎者悖论”。C.科学合理性是基于经验的判断,依据“自然齐一律”,人们认为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今后仍然正确,这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D.作者从生活谈到科学,列举种种循环论证的情况,指出科学哲学家也无法解决此问题,这让读者认识到循环论证几乎随处可见。6.作为一篇有关逻辑的科普文章,本文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案】4.D5.D6.①知识性强,普及了关于循环论证的有关知识;②有一定的趣味性,从生活中的循环论证现象入手,举例生动;③层层深入,善用追问引导读者思维。【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科学领域的归纳法也是循环论证”错,原文的表述是“从逻辑角度来论证科学的正当性的‘归纳法’,也会陷入‘归纳法悖论’中”“用归纳法来证明归纳法是正当的,这就是循环论证”,并未体现科学领域的归纳法也是循环论证。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D.“科学哲学家也无法解决此问题,这让读者认识到循环论证几乎随处可见”错,原文表述是“关于‘用什么逻辑能够证明看似毋庸质疑的科学合理性’这一问题,科学哲学家至今仍在努力探求”,但并不能得出“让读者认识到循环论证几乎随处可见”这一结论。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知识性强,文章“悖论是指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包藏着矛盾的一种状态。在悖论中常常使用循环论证”“用归纳法来证明归纳法是正当的,这就是循环论证”等内容,普及了循环论证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 趣味性强,文章列举的甲乙约会迟到的对话、定义“东”“右”的例子等,幽默风趣,寓知识于故事,让读者读来趣味盎然。层层深入,善用追问引导读者思维:“循环论证很容易使人陷入‘按既定的结论思考问题’的陷阱中”“在定义词汇时,有时也存在循环论证”“悖论是指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包藏着矛盾的一种状态”“从逻辑角度来论证科学的正当性的‘归纳法’,也会陷入‘归纳法悖论’中”“那么,归纳法是否绝对正确呢?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会不会一夜之间变得不正确了?”作者善于从贴近生活的故事入手,层层深入,步步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从而普及了循环论证的相关知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孙鞅杨刚西北的高天是欢悦的艳明,像发光的蓝水晶,太阳金闪闪,从远际暗暗镶上水晶边沿,烘起一圈宇宙的晕润,如天的冕旒。于满殿的肃静中,秦孝公端整的扬起他宽洁的前额坐在宝座上。消息已经宣布了。大臣们摺眼闪眉毛的期待着,故意闭紧嘴唇,显出自己对于责任的敏感,也提醒自己别在新出现的事物面前丢了身份。有的便起始在心里来研究这新事情的称头,色相,对自己,对人家;当然心里虽十分用力把国事提在前面,那尖头的自己老是由国事的膈肢窝里钻出一只刀子样的眼睛来问:“干这种新事于我有什么份呢?那时要把我搁在哪里去?”胆小的朝臣们却多半是伸头缩颈,东张西看,又朝了殿外阶墀底下望,他们是被没有色泽的好奇心所挥动,如山坡上感受了未来风势的群羊。宰相甘龙颔下飘着半尺长的白须,披在红袍的前胸上;下巴软软垂在胡子的里面。交着手,挺着胸,站在朝廷班首,在他凝聚的眉毛下面仿佛已堆积了一团保卫国家传统的刀剑。他俨然如一尊记路山石立在那里。杜挚,他永远摸索算盘的手指在神经质的跳动。鼠子样窜着的眼睛东溜西溜仍然又回它的老目的上面去,他皱纹特多的那窄窄前额上时常闪过像云雾一样的东西。“有什么利呢?有什么好处?”一时他的鼠眼窜上了另一个同伴身上,做出寻找同情的神气。但公子虔却失陪,没有招待。他今天穿上了一对新的挖花膝裤,一对亮灼灼的黑靴子,这时候尽望自己的脚,又时时提动衣服。雪白圆满的脸上攒聚了一堆焦急,微微泛红,他的头巾穗子轻轻颤摇,厚嘴唇翕动着不 耐烦。他穿了新膝裤的腿似乎在嚷:“把我搁在这里干什么?我得跨在马上呀!把我的膝裤老是盖着,不能忍受呵。”威重的大殿如临盆的产母。阶墀下面的阳光里,直挺挺走来了那位众人所期待的白衣。警惕的三角眼这时是牢牢踞着不动,像是过度矜持,又像是防敌。孝公的响亮声音在殿上震动,大臣们全都提提脚跟,伸长了脖子:“群臣大夫,我三年求贤要图改造国家,继续先君穆公的大业。贤士公孙鞅不远千里来到我国。他对于我有所献议,但是依据他的献议,我国其势不得不对于例行的旧法加以改革。这是国家百年大计,诸大夫可尽量发抒意见。公孙鞅也可以坦白说话。现在,公孙鞅,你先陈述你的理由。”公孙鞅稽首,心里禁不住有一点跳,但他把住了镇定,看着孝公说道:“君主,诸卿大夫,怀疑一种行为,那行为就不会完成;怀疑一件事业,那事业就不会有效果。行径高人一等的,世人原不能谅解他;见解独到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訾议。愚人为既成的环境所蒙蔽,聪明人却在事先就见到了。创始的功业原不能求一般人赞许,等事成了,一般人自会来享受。讲求最高的德行,就不会与流俗相合,要立大业也不必求人人都同意。”说到这里,他顿一顿,眼光将群臣一扫,加重了语气,高声继续说道:“因此,圣人只要能强国,不必取法旧规!只要可以便利人民,不必墨守成礼。”“说得好!”这是孝公响亮的赏赞。宰相甘龙这时可急了。他的白胡子抖抖的,下巴肉也颤颤摇动。他扯起沉重的眼皮,从班次里庞然移出沉重的身体走到孝公面前把双手拱着一举,用元老口腔说:“这话不对,不对!圣人不用变易人民的生活就能够施教化,有智慧的人,”他昂然斥了公孙鞅一眼,“用旧法子照样能治理国家!顺着一般人的习惯来施教,不消费力就可以成功,缘着老法子行事,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还有,还有……”公孙鞅见他摇头结舌,便不客气的截住他:“甘龙这话是世俗一般之见。常人苟且偷安,学者执于旧闻。这两种人只能奉公守法,作个小官儿罢了,哪里能和他们讲到超于旧规以外的事?三代不用同一礼教,却都王了天下,五霸都作了霸王,也各有各的路径。聪明人作法以适应新情势,愚人却为法律所制。有才能的人改革礼制,无用者才被旧礼制捆着呢。”杜挚尖着两眼看住公孙鞅,心里着实不服气。以班次以地位,杜挚觉得朝臣的眼锋都在逼他说话。他只好走出班来硬着头皮对公孙鞅讲:“我想,除非有一百种利益,法律总不好 改变。除非看到有十重功效,工具是不方便改换的。学古总不会学出罪过,按着旧礼走,是不会出岔儿的哟。”这位先生是管财政的大家,他的账簿写得清楚极了。他说话的时候手指拨上拨下,仿佛在空中打算盘。公孙鞅最看不起这种奴性的“现实主义”,他冷冷一笑,面对孝公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只一种。只要于国有利,不须效法古人。试看汤武作了天王并不是学的古法,而夏殷不曾改变古法反而失了天下!反古有何不对,循礼有什么好处呢?”“对极了!”孝公不知不觉的脱口嚷了出来。只这一声就如命运已经宣判了一样,全个朝廷都哑默无言。在不受抵抗的局面之下,公孙鞅受命作了秦国的左庶长,执行变法。(创作于1939年,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变法为线索,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展现了各色人物对变法的态度。B.宰相甘龙“俨然如一尊记路山石”说明他是秦国的元老,是旧制度忠实的维护者,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C.小说中人物刻画细致,性格活灵活现,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方式,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再现了历史人物形象。D.作为一篇故事新编,本文既有历史依据,也有根据时代背景做出的现实考量,“悬揣生象”是为了更好地凸显主题。8.面对变法,大臣们的态度各不相同,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归纳并简要分析。9.文章的标题是《公孙鞅》,而行文中却用大量笔墨描写众位大臣,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的作用。【答案】7.A8.①反对。以宰相甘龙为代表的大臣反对变法,他们认为采用传统来施教,不消费力,如果变化官吏既弄不惯,人民也觉得烦扰。②观望。杜挚和胆小的大臣对变法持观望态度,杜挚首先要确定变化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胆小的大臣则人云亦云。③不关心。公子虔关注的是骑马与享乐,变法与否与他无关。9.①人物方面,将众位大臣与公孙鞅形成对比,他们对变法的强烈反对更加突出公孙鞅立志改革、力行变法的形象。②情节方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章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描写众位大臣对变法的态度,为公孙鞅的出场作铺垫;后半部分众位大臣的反对将情节推向高潮。③主旨方面,用众位大臣对变法的反对或观望态度,突出变法的阻力之大、变法之难,寄托了作者改革现实社会的强烈愿望。 【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错,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话描写,主要是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只有后半部分采用了对话的叙事方式。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对派。“宰相甘龙这时可急了……‘这话不对,不对!圣人不用变易人民的生活就能够施教化,有智慧的人,’他昂然斥了公孙鞅一眼,‘用旧法子照样能治理国家!顺着一般人的习惯来施教,不消费力就可以成功,缘着老法子行事,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这是以宰相甘龙为代表的大臣反对变法,他们认为采用传统来施教,不消费力。如果变化,官吏既弄不惯,人民也觉得烦扰。观望派。“胆小的朝臣们却多半是伸头缩颈,东张西看,又朝了殿外阶墀底下望,他们是被没有色泽的好奇心所挥动,如山坡上感受了未来风势的群羊”“杜挚尖着两眼看住公孙鞅,心里着实不服气……对公孙鞅讲:‘我想,除非有一百种利益,法律总不好改变。除非看到有十重功效,工具是不方便改换的’”,杜挚和胆小的大臣对变法持观望态度,杜挚首先要确定变化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胆小的大臣则人云亦云。不关心。“……公子虔却失陪,没有招待。他今天穿上了一对新的挖花膝裤,一对亮灼灼的黑靴子,这时候尽望自己的脚,又时时提动衣服……‘把我搁在这里干什么?我得跨在马上’”,公子虔关注的是骑马与享乐,变法与否与他无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作用的能力。人物方面,“大臣们摺眼闪眉毛的期待着,故意闭紧嘴唇,显出自己对于责任的敏感……他们是被没有色泽的好奇心所挥动,如山坡上感受了未来风势的群羊”,可知众位大臣不是反对变法就是持观望态度或者漠不关心,没有人支持商鞅变法,而商鞅一一加以反驳,这样众位大臣与公孙鞅形成对比,他们对变法的强烈反对更加突出公孙鞅立志改革、力行变法的形象。情节方面,众大臣的言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章前半部分,“大臣们摺眼闪眉毛的期待着, 故意闭紧嘴唇”“有的便起始在心里来研究这新事情的称头”“胆小的朝臣们却多半是伸头缩颈,东张西看,又朝了殿外阶墀底下望,他们是被没有色泽的好奇心所挥动,如山坡上感受了未来风势的群羊”“宰相甘龙……”“杜挚,他永远摸索算盘的手指……”,用大量笔墨描写众位大臣对变法的态度,为公孙鞅的出场作铺垫;后半部分众位大臣的反对引出商鞅铿锵的答辩,将情节推向高潮。主旨方面,“‘这话不对,不对!圣人不用变易人民的生活就能够施教化,有智慧的人,’他昂然斥了公孙鞅一眼,‘用旧法子照样能治理国家!顺着一般人的习惯来施教,不消费力就可以成功,缘着老法子行事,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杜挚尖着两眼看住公孙鞅,心里着实不服气……对公孙鞅讲:‘我想,除非有一百种利益,法律总不好改变。除非看到有十重功效,工具是不方便改换的’”,用众位大臣对变法的反对或观望态度,突出变法的阻力之大、变法之难,寄托了作者改革现实社会的强烈愿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昧者则不然,攘其九族,远其昆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节选自《家范·治家》) 【注】①箕翼:箕、翼都是二十八星宿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B.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C.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D.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两句中的“是故”含义相同。B.“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与“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徒”字含义不同。C.“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与“先王所以为法者,人也”(《察今》)两句中的“所以”用法不同。D.宗室,文中指国君或皇帝的宗族。通常以与皇帝的父母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德之人重视通过教人礼法,促使父子兄弟间相亲相爱,进而使人们爱其祖宗、爱其家族,是因为依靠家族的庇佑,才能形成合力抵御外敌。B.吐谷浑阿豺在临终之时以众箭难摧的道理告诫弟弟与儿子,意在让他们明白,勠力同心,一致对外,国家方可稳固,反之则无法长久。C.乐豫有先见之明,他以葛藟为喻规劝宋昭公,建议昭公以仁德亲近诸位公子,这样他们就会成为左右辅弼之臣,无人敢有二心。D.宋昭公不听劝诫,除去诸位公子;华亥想代替兄长之职,在平公处说兄长的坏话并请求驱逐兄长;这些行为最终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昧者则不然,攘其九族,远其昆弟,欲以专利其身。(2)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 【答案】10.B11.D12.D13.(1)那些愚昧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排斥九族,疏远自己的兄弟们,想用这种方法使自己独占利益。(2)应当用仁德来亲近他们,(这样他们就会成为你)强有力的辅佐。天下有谁敢对你有二心呢?为什么要去掉他们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阿豺是戎狄之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护才能够强大的道理,何况我们是中原内地的人呢?古代的贤德之人知道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不能够独立,所以又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作为辅助。即便如此,仍担心它不够,所以又爱护和抚育百姓,让百姓来做自己的护卫。“彼戎狄也”中,“也”是句末判断词,应在其后断开,排除选项AD;“姻娅”的目的是“辅之”,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通常以与皇帝的父母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错误。宗室,通常以与皇帝的父亲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两句中“是故”的意思都是“因此”。“是故圣人教之以礼”的意思是“因此有贤德的人用礼法来教导人们”,“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意思是“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两字含义相同。B.“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中“徒”的意思是“只是”,“而迁徙之徒也”中“徒”的意思是“被罚服役的人”。“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的意思是“哪里只是为了清楚明白和秩序井然以达到表面上的繁荣景象呢”,“而迁徙之徒也”的意思是“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两字含义不同。C. “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中“所以”的意思是“用来……”,“先王所以为法者,人也”中“所以”的意思是“……的根据”。“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的意思是“爱护天下的民众,是用来爱护自己的亲戚的”,“先王所以为法者,人也”的意思是“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人”。用法不同。D.“通常以与皇帝的父母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说法错误。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彼”,那些;“然”,这样;“攘”,排斥;“远”,疏远;“以”,用;“专”,独占。(2)“亲之以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德亲之”;“亲”,亲近;“股肱”,强有力的辅佐;“贰”,二心。参考译文:人的爪牙再锋利,也比不上虎豹;力量再强大,也比不上熊罴;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麋鹿;飞得再高,也比不上燕雀。如果不是靠大家的力量来抵御外患,就会被其他动物吞食。因此有贤德的人用礼法来教导人们,告诉人们父子兄弟应该相亲相爱。一个人如果爱他的父亲,就同样会爱他的兄弟;爱他的祖宗,就同样会爱他的宗族。人与自己家庭的关系,就如同枝叶依附于根干,手脚长在身体上,不可分离。哪里只是为了清楚明白和秩序井然以达到表面上的繁荣景象呢?实在是希望互相保护,抵御外敌啊。吐谷浑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他患病快死的时候对儿子们说:“你们各拿一支箭给我,我要演示个游戏。”一会儿对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折断它。”慕利延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去拿十九支箭来,将其折断。”慕利延却不能折断。这时阿豺对儿子们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很容易折断,众多的箭在一起,就难以折断,只要你们戮力同心,国家就可以稳固。”说完就死了。阿豺是戎狄之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护才能够强大的道理,何况我们是中原内地的人呢?古代的贤德之人知道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不能够独立,所以又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作为辅助。即便如此,仍担心它不够,所以又爱护和抚育百姓,让百姓来做自己的护卫。所以说,爱护自己的亲戚,是用来爱护自己的;爱护天下的民众,是用来爱护自己的亲戚的。 如果能这样,那么自己就会安如泰山,永无危殆。别人怎么能够侵犯、侮辱你呢!所以,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没有不先亲近自己的本族远亲,然后能够施加到他人身上。那些愚蠢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抛弃九族,疏远与自己的兄弟们的关系,想用这种方法来使自己独占利益。却不知道自己一旦孤立无援,别人就会来戕害你,最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从前,周厉王抛弃九族,当时的人们写诗来讽刺他:“君王广施仁德国家才会安宁啊,宗族子弟是王室的坚强护卫。不要损坏自己的护卫啊,不要独任其力。如是什么事都自己独断专行,这样实在是太可怕了!”宋昭公将要去掉群公子,乐豫说:“不能这样做,整个公族好比是公室的枝叶,如果去掉这些枝叶,那么公室这个树根就没有庇护了。连葛藟这种植物都懂得去庇护它的根,所以君子都用葛藟来比喻做人的道理,况且是国君呢?这就是谚语所说的‘受到它的保护却任由别人用斧子砍掉它’,这肯定不行,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对待本家公族,应当用仁德来亲近他们,这样他们就都会成为你的强有力的辅佐。天下有谁敢对你有二心呢?为什么要去掉他们呢?”昭公不听乐豫的话,果然导致了国家的大乱。华亥想取代他的兄长合比成为右师,便到平公那里去说合比的坏话,让平公把合比赶走。左师说:“你这个华亥呀,早晚必定要灭亡!你削弱你的同宗本族,对别人会怎么样呢?别人又会对你怎么样呢?”过了不久,华亥果然灭亡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宋)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中猛虎闻军声吼叫,水中鱼龙因战火发怒,借想象中动物的强烈反应突出了战事之激烈。B.“一鼓困曹瞒”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C.面对美景却无心观赏,而是感伤时世,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作者应生活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南宋。D.词中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情、景、理有机统一,水乳交融。15.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请从手法与用意两个角度分析两首词塑造周瑜形象的不同点。【答案】14.B15. 手法:①正面描写的方式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使用了外貌、神态描写,“羽扇纶巾”“谈笑”形象地展现了周瑜的儒雅;《满江红•赤壁怀古》则总括性地点明周瑜气度不凡。②侧面衬托的媒介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用美人小乔初嫁来衬托周瑜的英雄风度;《满江红•赤壁怀古》则主要用战场情形、曹操被困来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用意:《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意气风发表达自己华发早生、功业难就的苦闷;《满江红•赤壁怀古》则借周瑜昔日气概不凡、功业卓著而今英雄不在来表达对时世的感伤。【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错误,本词用曹操来正衬周瑜,但“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没有衬托周瑜之意,而是借英雄均埋没在时光长河中来抒发人生感悟。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塑造人物的手法及作用的能力。手法上:首先,正面描写的方式不同。本词写“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意思是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在鼓角声中,孙刘联军围困住了曹操。借用赤壁之战困住曹操的事实,总括性地点明周瑜年轻有为、意气风发、气度不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象地展现了周瑜的儒雅。其次,侧面衬托的媒介不同:本词写“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主要用战场情形、孙刘联军围困曹操来侧面表现周瑜的年轻有为。《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用美人小乔初嫁来衬托周瑜的英雄风度。用意上:本词说“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当年建立起丰功伟绩的周瑜,如今又怎么样呢?显然是感慨世事变迁,即使是再伟大的英雄,也不免随时光而淹没,表达的是对人世沧桑变化的感伤。《念奴娇》中则通过周瑜的年轻有为与自己“早生华发”,却依然功业难成的对比,表达的是自己功业难就的苦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来比喻生命短暂的语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面对污浊、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在《离骚》中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3)《曹刿论战》中,曹刿向鲁庄公解释其“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击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朝菌不知晦朔②.蟪蛄不知春秋③.忳郁邑余侘傺兮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⑤.吾视其辙乱⑥.望其旗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晦朔”“蟪蛄”“忳”“邑”“侘傺”“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夏季是草木生长旺盛的季节,天气愈热,万物愈加①____________。在山里,这种蓬勃的生命力达到了高潮,仿佛有看不见的通道,将所有热烈的色彩汇聚起来,如涓涓细流般不声不响,却鲜翠得几乎要溢出来。在一片翠绿之间,②________地点缀着一块块金黄的色彩,颜色稍微跳脱,但并不显得突兀。这便是山里的麦田。山里不比平原,没有一望无垠的土地,也没有如黑土地般膏腴的土壤,不过,勤劳的山里人总能用他们的智慧去创造耕地。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一趟趟担肥,他们清除荒草,拣尽石块,让硬结的土地变得松软、肥沃,于是山间就有了耕田,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大的能顶得上两个篮球场,最小的不过三五尺见方。因为只能依据地势开垦,它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不规则图形,几乎没有方方正正的标准的农田。但是话又说回来,什么才是“标准”?只要种子能够生根发芽,结出果实,不就是农田的标准吗?进入五月,麦穗开始泛黄,麦芒恣意生长,被包裹着的麦粒开始饱满,麦秆弯曲。初夏的风一起,它们便欢腾起来,笑得③________,一株麦穗倒向另一株麦穗,挤挤挨挨,互相推搡着涌向一边,再兴奋地奔涌回来,不亦乐乎地进行着一场场接力。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为何要多次使用“一次次”“一趟趟”“一块块”等形式的叠词表达,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意分析。 【答案】17.①生机勃发(生机勃勃)②星罗棋布③前仰后合18.①第一处:“一次次”“一趟趟”,表现劳作次数频繁,更能体现出山里人开垦耕地的辛劳。②第二处:“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量词的多样性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山中耕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特征。叠词使用舒缓了语气,强化了情感。【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描写夏季万物生长旺盛,充满生机活力等,可填“生机勃发”“生机勃勃”。生机勃发:生命力极其旺盛。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第二空,语境讲“在一片翠绿之间”有“一块块金黄的色彩”,也就是说翠绿中夹杂着一些金黄的色彩,后面说金黄的色彩是山里的麦田,麦田块数多,且范围广,可以用“星罗棋布”。星罗棋布:意思是像天空中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罗列、分布着。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第三空,麦子在初夏的风的吹拂下“笑”的姿态,可以用“前仰后合”。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一趟趟担肥”,描写山里人开垦土地不怕辛劳,其中叠词“一次次”“一趟趟”的使用,突出了劳作次数的频繁,从而写出山里开垦田地的不易,写出山里人的勤劳和艰辛,更表现出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珍惜。“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是描写山里土地的形状,正如后文所说“大的能顶得上两个篮球场,最小的不过三五尺见方……它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不规则图形”,叠词的运用突出了山中耕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特点。使用这些叠词,可以舒缓语气,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由此产生了社会生活噪音对人们耳部的危害不容忽视 。有时我们坐地铁可以清楚地听见旁边陌生人耳机里播放的音乐,这说明他的耳机音量已非常大了,若长此以往,他很可能会出现①_________________。英国一项研究也表明,长时间戴耳机听歌,有可能导致耳聋提前到来。听力损失不像其他疾病一样②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噪音性听力损失(噪音性聋)最初听力损失的频率在4000Hz(高频),这一频率的听损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随着噪音的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会出现下降,最终导致“噪音性聋”,需佩戴助听器来解决。噪音性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听阈位移和永久性听阈位移。暂时性阈移也叫听觉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听力损失,脱离噪音环境,③__________________。永久性阈移是指在噪声作用下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爆震性(急性)或噪声性(慢性)声损伤都可发生。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请根据文段内容,为“噪音性聋”下定义。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答案】19.①耳部暂时性阈移的情况②容易被察觉和重视③即可在一定时间内恢复20.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由此产生的社会生活噪音对人们耳部的危害不容忽视。或者改为:科技的发展使各种电子产品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由此产生的社会生活噪音对人们耳部的危害不容忽视。21.噪音性聋是由于长期受噪音刺激而发生的一种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失。【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文“英国一项研究也表明,长时间戴耳机听歌,有可能导致耳聋提前到来”“噪音性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听阈位移和永久性听阈位移”可知耳机音量过大有可能造成暂时性听阈位移的后果,句式上结合“出现”一词,可选择类似“……的情况”的句式,可以填:耳部暂时性阈移的情况。第二空,结合后文“这种噪音性听力损失(噪音性聋)最初听力损失的频率在4000Hz(高频),这一频率的听损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可知噪音性听力损失不易被发觉和重视,不像其他疾病一样。可以填:容易被察觉和重视。 第三空,从前文“是一种暂时性的听力损失”可知,这种听力损失是可以恢复的。接着联系“脱离噪音环境”这一条件,再结合“永久性阈移是指在噪声作用下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这一内容,说明暂时性的听力损失是有恢复的可能性的,可以填:即可在一定时间内恢复。【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应该作句子的主语,而后面又出现名词性主语“产品”,可见句子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应在“科技”前加上“随着”,使之掩盖名词短语“科技的发展”,形成介词短语做整个句子的状语。或保留“科技的发展”,在“各种”前加“使得”或“使”。二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语意重复,表意不明,可以改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三是结构混乱搭配不当。“由此产生了社会生活噪音对于人们耳部的危害不容忽视”的主干应是噪音不容忽视,“噪音”的定语应是前面的短语,因此应将“由此产生了”改为“由此产生的”。【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从第一段中“长时间戴耳机听歌,有可能导致耳聋提前到来”,第二段“随着噪音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会出现下降,最终导致‘噪音性聋’”可知,噪音性聋是由于长期受噪音刺激而发生的。从第三段“噪音性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听阈移和永久性听阈移”可知,这种耳聋可能是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失。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噪音性聋的特点,然后结合给事物下定义的基本格式组织语言。“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特点)的×××(属概念)”。“噪音性聋”的属概念是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失,而表示特点的内容应修饰属概念,故最后可得答案:噪音性聋是由于长期受噪音刺激而发生的一种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失。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是有关“乐”的三种表达。 如果把“三乐”进行不同的排序,可能会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比如,有人把三者排序为“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认为自得才能获得自由,自由才能知道知足的标准,知足后才有可能去助人。那么,你对“三乐”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快乐三重境我们走在成长,从孩提时习得助人为乐,到长大后后面对得失时晓悟知足常乐,到人生黄昏时参悟万象到达自得其乐的境界。快乐有三重,人生有三境。这是人生成长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升华、由外而内、以达到内生和谐的精神修炼历程。当我们还小时,当学会的是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因此倡助人为乐。作为社会意义的人,当恒得个体只能在整体中存在。年龄尚小时不懂或依稀感知,那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投入实践,通过帮助他人来使他人乐,也使自己乐。于是,我们学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学得“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学得“将心比心,解人危难”的善良。像孔融殷让梨推枣,如王安石般施粥赠饭,我们就会很快乐。虽然未必真懂为何快乐,但助人可以生乐已根植于心,这初步建立了我们与世界的正确关系。当我们长大后,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使我们面临更复杂的情况。得失成败,处处相随。于此,我们倡知足常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子于千年前即发出此叹!世事岂能尽如人意?现然风雨难料、祸福难期,何不保持颗平常心,常持一颗知足之心呢?“处涸辙以犹欢,酌贪泉而觉爽”。豪华福贵或贫贱卑微难道真能主宰人生的幸福大局?不能!知足常乐去留无意,静观庭前花开花谢;宠辱不惊,漫看天际云卷云舒。知足之故也!知足常乐!学会知足,完善了我们与外部社会的关系,而初步形成了精神上的动力。年华逝去,我们终将走向老年。很多人将老年与衰颓伤感相联系,一见白发便替他人生愁。而我以为那时才是我们快乐的最高境界——自得其乐。这是自我与自我关系的升华与高度和谐,亦是人生智慧在返璞归真后的凝结。自得其乐,因为快乐并非来自或依赖外部的施与,主要是来自于内在的丰盈。观山看水,知其广博与浩大,其展示与人生智慧的联系不让人快乐吗?施善而不留名求赞,因为善在自己心中已然得到了足够的赏赐-一快乐。以童真之眼看人,以宽容之心待人,视其长,容其短,护其伤助其行。虽着意却似漫不经心,不求外在的感动于回馈,而更多是为了内在的和谐- 一也是最深的最持久的快乐!自得其乐,使人生升华到朴实无华、厚重而无形的阶段,是真正的陈述语魅力。快乐三重,人生三境。三乐都不可少,那就潜心遂个追求吧!蓦然回首,或许乐已融进了生命的历程。【解析】【详解】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要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立意。具体过程:助人为乐的侧重点在“助人”,是个体实现其社会功能即“善”的层面而获得内心价值判断,知足常乐的侧重点在“知足”,是个体对其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得”而进行自我评判,并有所约束、克制而带来的内心满足感。“知足”与“不知足”相对,主要是针对“欲”而言。是一个社会人对自己在他的环境中所给的欲望的克制。当然,这种克制的动力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外部。自得其乐的侧重点在“自得”,“其乐”为个体的内心获得的快乐,但是,这种“乐”是否真的为“乐”,还在于自我认同,这是哲学层面的“乐”。助人为乐,主要是寻求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寻求外界的肯否。“助人为乐”的“为”是“成为”“以之为”的意思,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的乐趣,使整个助人的体验过程达到内心的平衡和满足,并从中获得道德教益和情感的升华,即便获得一时的不解和委屈,也能凭借一种内心的信仰获取乐观的力量。这个作文题,一般多通过排序,阐释不同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比如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的人生精神、知足常乐的坦然之“人生态度”、自得其乐的内在之“人生状态”。换言之,无论如何排序,都只是围绕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去转。譬如写成这样的:从甚于奋斗的自得其乐出发,经由控制欲望的知足常乐,最后抵达助人为乐,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获得源源不断的快乐,让人生意义和价值得以彰显。但若以“人生境界”或者“构建自己的快乐体系”为立意,则境界顿时高出好些。此谓之思想有高度。譬如上面的文字则呈现如下:人生三乐,渐次而来,构建成了我的快乐体系。基于奋斗的自得其乐,为我们的快乐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珍惜当下的知足常乐,则为我们的快乐体系平添了保障由此带上快乐出发自然很容易就抵达快乐体系的王座——助人为乐。【立意】 “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三乐排序,但代表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认识价值观。从数学的排列组合来看,有6中排法:1.要做出自己的排列,必须先对三乐有自己的诠释理解。比如:“助人为乐”,即以帮助他人为快乐,愿众皆幸福,然后自己快乐。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体现的是付出和奉献的高尚情操和人生价值。“如足常乐”,即以珍惜拥有为前提,以拥有的为满足,从而获得快乐,是人生的平常心是种自在自由的快乐,体现的是种船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与人比,易满足。显真我风采。“自得之乐”,则是对自我的肯定和认可,体现的是一种自信的人生态度。对未来满怀憧憬,是奋斗者的得意。这解释,既要遵循本来的意思,也要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以此为前提,可以深挖宽拓。2.三者排序,需要弄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紧密结合人生观。排序是任务指令,规定动作,必须完成。然后阐释清楚这样排序的原因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能结合人生的三层境界给人以人生的启发为最佳。【素材】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2.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列子天瑞》)3.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4.三国时期,鲁肃家庭富足,好施舍救济别人。与其共事的周瑜,任巢长急需军粮,率领几百人到鲁肃家请求援助。当时鲁肃家有好几个米仓,每仓有米三千解,他就将其中一仓送给周瑜。周瑜对鲁肃更加钦佩,两人也因此结为好友。5.清代著名山水画家王子凝在北京做官时,有一个仆人叫陈桂。这人家境十分贫困,家里缺吃少穿,被子也只有一条。到了晚上他就把被子给毋亲盖,自己穿衣服在草窝里睡。王子凝知道了这事,非常感动,对陈桂说:“让我给你想个办法!”于是就给他画了一幅山水画,并题上一首诗:“刮毛龟背不成毡,破盖将来老母眠;戏语山憧休怅望,为伊十指换青钱。”又在诗后写了一行字:“此画悬之市肆,当有好事者,以布袅易之也。”后来这画被拿到街上挂卖,果然有人用重金买了去,解决了陈桂的被子问题。6.做人要知足,知足才能常乐。陶渊明弃五斗米,知足与归隐生活,才有了“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陆羽知足与参苦禅悟茶道,才有了茶圣香茗源远流长。【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知足常乐为基,助人为乐为要,方得自得其乐之境界。”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论证学会的是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倡助人为乐。然后论证人生得失成败,处处相随,应提倡知足常乐。再论自得其乐。这是自我与自我关系的升华与高度和谐,亦是人生智慧在返璞归真后的凝结。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训练试卷(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09 07:53:04
页数:24
价格:¥3
大小:47.0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