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精编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6

2/56

剩余5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55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种子发芽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了解种子的特点;知道种子的萌发需要温度、水分和空气等条件;[科学思维]运用对比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探究实践]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3.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栽种种子的知识,并学会栽培。[态度责任]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种子的萌发需要温度、水分和空气等条件;【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视频,发芽的西红柿和黄瓜植株各一盆,西红柿、黄瓜[学生]广口瓶、纸巾、水小勺、种子。【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索种子发芽的秘密。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诗句导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提出问题:①种子有什么特点?②怎么播种种子?③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意图解析:注重学习的“横向”融入,结合语文学科知识,形式新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观察番茄和黄瓜的种子提问:成熟的番茄和黄瓜,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1.用小刀切开西红柿和黄瓜,观察它们的特点。55 【提示】注意安全,别让小刀伤手。观察交流种子的特点,并描述。形状大小颜色软硬其他番茄黄瓜2.番茄和黄瓜的种子观察记录3.小结:不同植物种子的形状、大小、数量等都不同。[意图解析:学会从不同方面观察种子的特点。(三)一起来种番茄视频导入:怎么播种种子?我们先看一段小视频。【提示】注意认真听。1.指导学生开展种番茄活动(1)活动材料花盆、泥土、水、番茄种子(2)活动过程①在花盆土中挖一个小坑,在里面放两粒种子。②盖上一层薄土,浇水。(3)注意事项①选择籽粒饱满的种子;②第一次浇水要浇透。(4)番茄种子栽种记录花盆好吗挖坑深度种子数量浇水量放置位置……2.获取栽种知识(1)提问:怎样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提示】询问父母、查阅书籍、听网络讲课等3.【资料】种植番茄小知识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60~100天可以成熟。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意图解析:通过教师视频讲解的形式,能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种植过程。多渠道获取种植知识,让学生学习资料的获取,拓宽自我学习途径。(四)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1.提问: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猜猜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测。2.实验探究(1)实验材料:广口瓶、纸巾、水、小勺、种子学生认识实验材料。(2)视频:种子的萌发(3)实验步骤①在4个瓶里各放入两张纸巾,撒上同样多的种子。将1号瓶的瓶盖拧紧。②分别在2、3号瓶里洒一点水,将4号瓶里的种子完全浸泡在水中,然后拧紧2、3、4号瓶的瓶盖。③将1、3、4号瓶放在常温下,将2号瓶放到冰箱里。五六天后观察4个瓶里的种子。55 (4)猜猜哪瓶种子发芽?【提示】3号瓶发芽。(5)提问:为什么只有3号瓶的种子发芽?引导学生分析原因。1号瓶2号瓶3号瓶4号瓶(6)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3.寒冷的冬天种子会发芽吗?【提示】寒冷的冬天温度太低,种子不会发芽。[意图解析:通过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培养学生用对比实验的思想进行探究。1号瓶2号瓶3号瓶4号瓶所探究的外界条件水分较低的温度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空气预期结果不萌发不萌发萌发不萌发实验结果不萌发不萌发萌发不萌发三、研讨小结1.在实验中,我们为什么要设置两组进行对比?为什么要在每一个玻璃皿中放3粒种子?2.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能验证我们的预测?3.对于种子发芽的必要的其他条件,我们怎样制定实验计划?四、拓展1、种子和果实有什么不同?(展示图片)【提示】果实都有果皮,内部有种子。2、辨一辨:哪些是果实?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把蚕豆种子横着放,根会()。A.向上长B.向旁边长C.向下长D.无法判断2.做种子发芽实验时,在放种子的纸巾上洒一点水,是因为()。A.保持水分B.保护种子别碰伤C.不让纸巾被风吹走D.保持温度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主要依靠的器官是()。A.种子B.根C.茎D.叶4.把洒了水的种子放在冰箱里不会发芽是因为(    )。A.冰箱温度过低,不适宜种子发芽B.冰箱中没有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足够的空气C.冰箱里光线暗淡,不适合种子萌发D.无法判断5.下列条件中,不属于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的是()。A.适量的水分B.适宜的温度C.人工施肥D.充足的阳光二、判断题6.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7.寒冷的冬天,种子照样会发芽的。()8.种子的萌发离不开水。()9.我们只能用上网查询的方法来获得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10.在寒冷的冬天,所有的种子也会发芽。()参考答案:1.C2.A3.B4.A5.C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55 【教学后记】2.幼苗长大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植物幼苗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科学思维]知道植物的根一般生活在地下,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等的作用;[探究实践]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整理幼苗生长过程中每部分的样子;[态度责任]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根的作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常见的盆栽绿植[学生]番茄或黄瓜幼苗生长记录,自己种植的番茄幼苗。【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幼苗的世界。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导入新课呱呱坠地的婴儿经过幼儿、儿童时期会长成一位翩翩少年。种下一粒种子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幼苗长大了》来学习一下植物幼苗成长的过程及根的作用。[意图解析:通过学生熟悉的人的一生中早期的成长过程,抛出问题引发思考,点明主题。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二)认识幼苗1.展示学生记录成果。寒假中,老师指导同学们种植西红柿种子,要求同学们观察记录西红柿幼苗的形态、高度等变化,同学们做的怎么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家的成果吧。提问:你能说一下这些幼苗有什么变化吗?学生汇报,幼苗长出了叶,叶子变大了,幼苗长高了,变得健壮了……2.对比子叶和真叶提问:观察一周龄幼苗和两周龄幼苗新长出的叶子形态,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幼苗刚开始长出的两片叶子的边缘是平滑的,后来长出的叶子边缘不平滑。番茄幼苗最初的两片叶子是子叶,之后长出的叶子是真叶,我们生活中所见所说的都是真叶。3.观察不同植物叶的形状提问:观察一下你种的番茄幼叶长大后的形状像什么呢?(像羽毛)55 番茄的像羽毛一样的叶称为羽状叶,杨树的叶像心形,枫树的叶像手掌,每种植物的叶都有特定的形状,叶的形状是植物的重要特征。幼苗长大过程中,地上部分枝和叶生长的同时,根也在努力的生长。根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呢?[意图解析:通过观察植株生长过程的照片和幼苗生长记录表,让学生直观感知幼苗长大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番茄叶的特征。设疑问引出根的作用。(三)根的作用1.回顾二下《栽小葱》一课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栽小葱》,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土壤、水分、阳光等。同时我们还做过一个“小葱喝水的实验”,每天记录小葱喝多少水。同学们你还记得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吗?学生汇报,小葱的根要发达,水要没过根……提问:不难发现“小葱喝水”与植物的哪个器官息息相关呢?(根)2.根的吸收作用“小葱喝水”靠的是根,这个实验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根能吸收水分)“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时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被根一起吸收。所以说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能够维持植物的生命,使幼苗不断长大,根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3.根的生长部位提问:你印象中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哪里?(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中)这是玉米的不定根,不定根属于根的一种类型,同学们观察一下玉米的不定根生长部位和特点什么?学生汇报,玉米的不定根从茎的下部长出,数量很多,像一个个铁钉将玉米的茎牢牢的固定在土壤里。4.根的其它作用小组讨论,这样的根会有什么作用?学生汇报,根具有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提问:有一种食物物美价廉被称为“小人参”,你知道是谁吗?不错,它就是萝卜。我们常吃的萝卜、胡萝卜、甘薯都属于根。有句俗语说的好: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潍坊萝卜脆甜爽口、美味多汁。同学们想一想这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汇报,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5.总结根的主要作用[意图解析: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的思考,让学生感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三、研讨小结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汇报交流:我知道了幼苗的生长过程,观察到西红柿的叶是羽状叶,不同植物的叶形态上有稳定的差异;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里。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能维持植物的生命。四、拓展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汇报交流:我知道了幼苗的生长过程,观察到西红柿的叶是羽状叶,不同植物的叶形态上有稳定的差异;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里。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能维持植物的生命。55 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面植物的各部分中,具有支撑和输送作用的是植物的()。A.根B.茎C.叶D.花2.下列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的是()。A.花B.根C.果实D.叶子3.冬青叶片比落叶植物的叶片厚一点,而且表面通常具有蜡质的保护膜,()冬季水分散失。A.减少B.增加C.无法判断D.不会改变4.圆柱形具有最大的支撑力,树木高大的树冠全靠一树干支撑,自来水管、煤气管等就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仿造。此外树干还具有下列哪些作用()。A.吸收B.制造养料C.输送D.保持温度5.植物茎的作用是()。A.输送水分B.进行吸收营养C.制造养料D.支撑植物二、判断题6.番茄生长时需要充足的阳光。()7.将芹菜茎插入红墨水中观察,这个实验证明了茎的作用是吸收水分。()8.植物的叶能为植物制造养料。()9.树干是茎,树枝不是茎。()10.植物进行呼吸的器官是茎和根。()参考答案:1.B2.B3.A4.C5.A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3.植物开花了1课时【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花的简单构造,认识西红柿花的雌蕊与雄蕊,黄瓜花的雌花与雄花,明确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科学思维]1.知道西红柿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学习区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2.认识到花为植物繁殖起到了重要作用。[探究实践]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解剖并观察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结构。2.了解植物的传份方式,并尝试给黄瓜花人工辅助授粉。[态度责任]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花的组成结构。2.乐于尝试对自己种植的黄瓜进行人工授粉。55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为自己栽种黄瓜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小镊子,课件,视频。[学生]自己种养的黄瓜和西红柿。【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植物开花的秘密。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导入新课1.提问:经过我们精心的培育,我们种植的植物已经怎么样?(开花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植物开花了。2.同学们,我们的植物已经开花了,那么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它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学生汇报。同学们,想不想把花拆开后仔细地观察和研究?[意图解析:花,学生们非常熟悉并都喜爱,通过设疑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二)探索植物的传粉方式1.准备几幅开花植物的图片,你认识他们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这些植物是经过怎样的方式完成传粉的呢?试着说出你的观点?学生猜测汇报。根据学生的推测进行板书。2.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花,及一些花的图片(含花粉的特点)同学们近距离的去观察它,研究它,根据它们的特点去分析它们是如何进行传粉的?3.在观察这些花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观察得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哪些观察方法?学生汇报,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经过观察后,我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填写的时候要在结论后面写出你们的原因。4.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讨,大胆推测,这些花是如何授粉的?在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后,把它贴在黑板前相应位置,都完成后,所有同学到前面去参观,带着笔,如果你对对方的观点有疑问可以在上面用“?”标出。5.师分发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6.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后,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后,其他小组进行参观并在有疑问的地方用“?”标出。7.对于发现的问题,由推测的同学进行解答,说出他的观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植物的传粉,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8.提问: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知道了植物传粉的哪些方式?和你的想法一样么?对于植物的传粉方式,及时补充。55 [意图解析: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实物花,利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的方法以及花粉自身的特点大胆推测植物的传粉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最后,通过视频再次进行直观感受花的传粉方式。(三)对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1.提问: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无风或下雨,授粉不均匀。这时植物开花了恰是需要授粉的最佳时机,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人工授粉。2.提问:看一看我们精心培育的黄瓜,它的花期很短,现在正是需要授粉的最佳时机,你能帮助它完成授粉么?播放黄瓜花人工授粉小视频。3.放手让学生对自己种植的黄瓜进行人工授粉。提示:如果你的黄瓜雌花和雄花没有同时开放,只能留下雄花用塑料袋封好放在冰箱冷藏室里保存,待到雌花开放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三、研讨小结[意图解析:让学生自己结合视频资料,掌握人工授粉方法,让学生动手为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四、拓展1.你的家里有哪些开花的植物?你能判断它是如何授粉的么?2.你能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为自己家中开花的植物进行人工授粉么?[意图解析:通过谈收获,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知道可以利用植物的生长变化为生活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植物中,我们吃的是它的茎的是()。A.甘蔗B.南瓜C.花生D.苹果2.人工辅助授粉是为了()。A.锻炼身体B.解决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C.结的果实更大D.无法判断3.为了解决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的问题,人们常常会对()进行人工辅助授粉。A.桃B.黄瓜C.杨树D.豌豆4.在下列植物的花中,依靠昆虫传粉的是()。A.油菜B.小麦C.玉米D.番茄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鲜艳的桃花能利用___________传粉。A.风B.昆虫C.水流D.降雨二、判断题6.在大棚里栽种黄瓜,需要人工授粉来增加产量。()7.蝴蝶把花粉都带走了,对植物没有好处。()8.玉米、水稻的花里既有雄蕊也有雌蕊。()9.人工授粉时,可以摘下雌花与雄花进行传粉。()10.豌豆的花是依靠昆虫传粉的。()参考答案:1.A2.B3.B4.A5.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55 3.植物开花了2课时【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花的简单构造,认识西红柿花的雌蕊与雄蕊,黄瓜花的雌花与雄花,明确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科学思维]1.知道西红柿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学习区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2.认识到花为植物繁殖起到了重要作用。[探究实践]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解剖并观察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结构。2.了解植物的传份方式,并尝试给黄瓜花人工辅助授粉。[态度责任]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花的组成结构。2.乐于尝试对自己种植的黄瓜进行人工授粉。【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为自己栽种黄瓜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小镊子,课件,视频。[学生]自己种养的黄瓜和西红柿。【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植物开花的秘密。一、导入(一)导入新课1.提问:经过我们精心的培育,我们种植的植物已经怎么样?(开花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植物开花了。2.同学们,我们的植物已经开花了,那么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它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学生汇报。同学们,想不想把花拆开后仔细地观察和研究?[意图解析:花,学生们非常熟悉并都喜爱,通过设疑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二)探索植物的传粉方式1.准备几幅开花植物的图片,你认识他们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这些植物是经过怎样的方式完成传粉的呢?试着说出你的观点?学生猜测汇报。根据学生的推测进行板书。55 2.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花,及一些花的图片(含花粉的特点)同学们近距离的去观察它,研究它,根据它们的特点去分析它们是如何进行传粉的?3.在观察这些花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观察得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哪些观察方法?学生汇报,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经过观察后,我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填写的时候要在结论后面写出你们的原因。4.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讨,大胆推测,这些花是如何授粉的?在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后,把它贴在黑板前相应位置,都完成后,所有同学到前面去参观,带着笔,如果你对对方的观点有疑问可以在上面用“?”标出。5.师分发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6.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后,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后,其他小组进行参观并在有疑问的地方用“?”标出。7.对于发现的问题,由推测的同学进行解答,说出他的观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植物的传粉,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8.提问: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知道了植物传粉的哪些方式?和你的想法一样么?对于植物的传粉方式,及时补充。[意图解析: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实物花,利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的方法以及花粉自身的特点大胆推测植物的传粉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最后,通过视频再次进行直观感受花的传粉方式。(三)对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1.提问: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无风或下雨,授粉不均匀。这时植物开花了恰是需要授粉的最佳时机,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人工授粉。2.提问:看一看我们精心培育的黄瓜,它的花期很短,现在正是需要授粉的最佳时机,你能帮助它完成授粉么?播放黄瓜花人工授粉小视频。3.放手让学生对自己种植的黄瓜进行人工授粉。提示:如果你的黄瓜雌花和雄花没有同时开放,只能留下雄花用塑料袋封好放在冰箱冷藏室里保存,待到雌花开放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三、研讨小结[意图解析:让学生自己结合视频资料,掌握人工授粉方法,让学生动手为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四、拓展1.你的家里有哪些开花的植物?你能判断它是如何授粉的么?2.你能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为自己家中开花的植物进行人工授粉么?[意图解析:通过谈收获,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知道可以利用植物的生长变化为生活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五、练一练1.下列植物中,我们吃的是它的茎的是()。A.甘蔗B.南瓜C.花生D.苹果2.人工辅助授粉是为了()。A.锻炼身体B.解决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C.结的果实更大D.无法判断3.为了解决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的问题,人们常常会对()进行人工辅助授粉。A.桃B.黄瓜C.杨树D.豌豆4.在下列植物的花中,依靠昆虫传粉的是()。A.油菜B.小麦C.玉米D.番茄55 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鲜艳的桃花能利用___________传粉。A.风B.昆虫C.水流D.降雨二、判断题6.在大棚里栽种黄瓜,需要人工授粉来增加产量。()7.蝴蝶把花粉都带走了,对植物没有好处。()8.玉米、水稻的花里既有雄蕊也有雌蕊。()9.人工授粉时,可以摘下雌花与雄花进行传粉。()10.豌豆的花是依靠昆虫传粉的。()参考答案:1.A2.B3.B4.A5.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4.植物结果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有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科学思维]1.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2.知道我们通常食用植物的哪个器官。3.认识植物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探究实践]1.通过回顾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点。2.能利用果实的特征辨别果实和非果实。[态度责任]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调查身边特殊的植物资源。【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整理和交流种植记录表,回顾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点;【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够利用果实的特征辨别果实和非果实。【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观察记录表,视频。[学生]观察记录表、西红柿、黄瓜、小刀。【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55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植物开花的秘密。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导入新课1.谈话:(教师携带2株学生栽种的西红柿)同学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西红柿终于长大了,你们还记得刚见到它时,它是什么样子的吗?(种子)2.谈话:这些西红柿和同学们一起成长,也帮助同学们学习到了很多与植物有关的知识,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利用前知回答:植物的根、茎、叶、花……3.谈话:今天,我们的西红柿要带大家继续学习有关的知识,会是什么呢?[意图解析:通过展示学生栽种的西红柿,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关注。通过展示唤醒学生的前知记忆,展开接下来的学习。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二)西红柿种植观察活动交流汇报会1.谈话:第一次见到西红柿的时候它长什么样吗?它现在长什么样?学生描述西红柿过去和现在的样子,教师适时出示学生拍摄的西红柿照片辅助其描述。2.谈话:在西红柿长大的过程中,有哪些瞬间让你觉得很有纪念意义呢?请展示你的观察记录单,和大家一起分享吧!学生展示观察记录单,汇报种植过程中的重要时刻:播种、发芽、长叶、开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多位学生观察记录单,适时指导学生使用科学语言进行汇报和交流。3.提问:从同学们的观察记录中,你们找到了什么共同点吗?学生阅读观察记录单,思考并发言。4.教师出示视频:西红柿的生长过程、黄瓜的生长过程。提问:这两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有没有共同点?5.师生共同小结: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的过程。[意图解析:通过交流汇报会,了解学生种植观察活动的开展情况;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观察成果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用科学语言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热爱观察、热爱植物的情感。(三)认识植物的果实1.提问:我们的西红柿开花之后会怎样呢?(结果)你知道西红柿的果实长什么样吗?2.谈话:老师今天不仅带来了同学们种出来的西红柿,还带来了和它大不一样的黄瓜。同学们来找一找,圆圆的西红柿和长长的黄瓜之间,有没有什么共同点?3.教师指导学生用小刀小心切开西红柿和黄瓜的果实,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4.学生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结果,班级内汇报发现。5.学生小结:西红柿和黄瓜的果实都有外皮(果皮)、果肉(可能出现)和种子。6.教师出示花生果实图片,提问:花生的果实也具有这些结构吗?7.学生观察,修正结论:植物的果实一般由果皮和种子组成。8.出示图片,学生辨认:哪些是果实?哪些不是果实?9.出示视频:果实的结构。[意图解析:通过设置简单的解剖植物果实的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到不同植物果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通过出示不同植物的果实,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观察、思考和归纳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社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四)了解植物的作用1.提问:刚才在汇报果实的共同点时,很多同学说了“能吃”。当然,大部分植物的果实是可以吃的,那我们可不可以说,我们吃的都是植物的果实呢?55 2.出示课本上图片,提问:这些我们食用的植物都是植物的果实吗?如果不是,它又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呢?3.学生根据果实的特征进行判断。4.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平时吃的植物并不都是它的果实部分,部分植物的根、茎、叶、花也是可以食用的。5.提问:植物除了可以用来吃,还有什么作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言回答。6.出示视频:植物的作用。7.小结:植物在我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是人类在地球上得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应该从身边点滴做起,保护植物,保护环境。三、研讨小结[意图解析:通过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进行判断,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前知和教师介绍,使学生意识到植物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四、拓展(五)总结拓展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植物有了哪些了解呢?2.师生总结: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3.谈话:今天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西红柿的生命历程还没有结束。回去之后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种出的西红柿,为爸爸妈妈做一道菜,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吧![意图解析:通过课堂总结和课后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乐于分享的优良品质。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我们吃的土豆和山药属于植物的()。A.根B.茎C.果实D.种子2.我们食用的胡萝卜是植物的()。A.果B.茎C.根D.种子3.我们常在市场上见到的西瓜是属于植物的()。A.根B.果实C.种子4.依靠昆虫传粉的叫作虫媒花,虫媒花主要特点有()。提示:请选出两个正确选项。A.有鲜艳的花冠B.花瓣退化C.有甜美的花蜜D.没有任何气味5.植物的各个部分在植物的生长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叶的作用是________。A.吸收养料B.制造养料C.发育成果实和种子D.支撑二、判断题6.番茄的栽种记录包括日期、植株高度、形态变化等内容。()7.花生里的花生豆就是果实。()8.植物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只有植物的果实部分是可以食用的。()9.只有植物的果实可供我们食用,植物的其它部分不能食用。()10.只要开花,就可以结出果实。()参考答案:1.B2.C3.B4.AC5.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55 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长环境[科学思维]1.通过对植物生长环境的观察,发现植物的形态与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2.知道一些植物离开特定的环境会无法很好的生存或生长[探究实践]通过比较植物叶子的不同或是否落叶探究它们适应寒冷环境的措施[态度责任]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探究兴趣。2.能以探究现象为依据,设计可行性的探究方案【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不同的生长环境造就了植物的不同形态特征【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1.理解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2.通过比较黄杨和杨树的叶子,探究它们面对严寒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一盆仙人掌,一盆绿萝,一些黄杨树叶,一些杨树叶。[学生]黄杨树叶,杨树叶。【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索不同环境植物的秘密。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了解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1.展示老师带来的一盆仙人掌和一盆绿萝提问1:你们认识吗?它们长得有什么不一样?提问2:你们谁养过这两种植物,说一说在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浇水方面)2.展示图片水瓶树、仙人柱、椰树、芭蕉、雪松提问: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五种植物,它们的样子有什么特点水瓶树:树干粗,叶子少仙人柱:无树枝,会长刺椰树:叶大像羽毛,树干高且细芭蕉:叶片宽大,主叶脉粗厚雪松:四季常绿,针状树叶55 [设计意图]这一节分为两个部分,先是展示学生可能平常会参与养殖的植物入手,让他们对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养殖手法(不同的环境)有点感觉,接下来展示生活中不那么常见的五种植物,观察他们的形态特征,尤其的某一种有别去其他四种的特殊形态特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二)了解不同环境的特点——和植物不同形态的关系1.教师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沙漠,高山,热带草原,沿海地区提问1:这些分别是哪里?提问2: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环境特点?(沙漠:干旱,水分少,温度高)(高山:温度低,风大)(热带草原:降水时间集中,一段时间降水,一段时间不降水)(沿海地带:常年温度较高,海风大)(可在PPT中用文字资料进行提示)[设计意图]先对这四种环境的明显特征做以详细的了解,也为之后给环境找主人,给植物找家打下良好的基础。2.小组讨论:我们刚才说的五种植物,根据植物形态的特点,你猜猜它们的家是哪个,并说出你的理由,看看你么能不能准确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3.(沙漠:最适合耐旱的植物居住,沙漠的主人应该就是仙人柱)提问:为了更加适应沙漠的环境,仙人柱的特殊形态特征起到了哪些作用?(仙人柱茎高大呈柱状为了储水,根分布广且浅,刺状叶是为了减少水分丢失)4.(高山:最适合耐寒的植物居住,所以高山的主人应该是雪松)提问:为了更好的适应高山环境,雪松的特殊形态特征起到了哪些作用?(雪松的叶子,针状叶,硬且尖,更加耐寒,植物整体外观呈现三角形状,更加抗风)5.(热带草原:最适合储水能力强,且能相对的减少水分蒸发的植物居住,所以热带草原的主人是水瓶树)提问:为了更好的适应热带草原的环境,水瓶树的特殊形态特征起到了哪些作用?(在热带草原的雨季,水瓶树粗粗的树干能够很好的储存水分,在热带草原的旱季,它少量的叶子又能减少它的蒸腾作用,防止水分快速流失)6.(沿海地带:最适合比较抗风的植物,所以它的主人主要以椰树或芭蕉树为主)提问:为了更好的适应沿海地带的环境,椰树和芭蕉树的共同形态特征起到哪些作用?(椰子树和芭蕉树有个共同点就是叶片都比较大且都形似羽毛,具有很好的抗风作用)7.提问:探究完这些植物以及它们的生长环境,你有什么发现?8.思考:那如果让椰树去沙漠中生长,你觉得可以吗?[设计意图]这段教学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适者生存”的道理,先通过分析环境的特点寻找最适宜居住的植物,再反观这种的植物的特殊形态特征在帮助植物适应这种环境起到了哪些作用来让学生发现植物的形态特征与植物的生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最后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明白植物离开特定的环境会无法很好的生存和生长。(三)比较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1.谈话:现在拿出你们事先准备好的黄杨和杨树的叶子,老师这里也有几片这两种植物的叶子。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观察一下这两种叶子有什么不一样?(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厚度,正面反面都要观察)2.提问:那你们知道在冬天的时候这两种植物的叶子会有什么变化吗?(黄杨树是四季常青的,因为表面有蜡质的表皮,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而杨树则是选择把自己的叶子都掉光来减少水分流失来度过寒冷的冬天)3.谈话:所以说啊,每个植物为了适应环境都会有它自己的本领。三、研讨小结[设计意图]这段主要是通过比较冬青树和杨树叶子的,来观察不同的植物在应对寒冬的时候都有哪些属于自己的本领。四、拓展(四)探究常青树是否落叶的方案55 1.谈话:我们刚才发现了有的植物呢为了度过严寒会让树叶在秋天掉落,有的树叶则并不是这样。那么你能否设计一个方案来探究一下我们熟知的一些常青树它们是否会落叶呢?请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设计意图]本段主要是作为拓展内容。2.谈话:有一句话叫“适者生存”你们看植物为了适应他们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都有了各种各样的形态特征,接下来的课程中,老师会带大家认识更多的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植物中适合在干燥的环境中生活的是()。A.水稻B.香蕉树C.仙人掌D.水仙2.冬天大叶黄杨适应寒冷靠()。A.落叶B.长叶C.不落叶、靠表面蜡质减少水分蒸发D.大棚温室3.在比较大叶黄杨和杨树叶子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大叶黄杨树叶上覆盖有比较厚的蜡质,所以比较光滑;大叶黄杨树叶冬天落三分之一左右,总体看来还是绿色的。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推测,它冬天是靠()适应寒冷环境。A.树叶蜡质B.树皮C.根系发达D.茂盛的树叶4.人们常以()植物为原料制作化痰止咳药。A.贝母B.蓝靛果C.甘蔗D.玉米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里的植物不需要呼吸B.红树能在海水中茁壮成长C.骆驼刺有庞大的根系D.沙漠能生长仙人掌二、判断题6.落叶是植物过冬的一种表现。()7.大叶黄杨的叶子比杨树的叶子表面光滑。()8.红树适宜生长在浅海的滩涂地区,能减少海岸线的后退。()9.热带沿海地区全年高温,有些地方常受季风影响。()10.杨树的叶子比大叶黄扬的叶子薄。()参考答案:1.C2.C3.A4.A5.A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沙漠中的植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长环境,了解沙漠中的典型植物。[科学思维]1.能发现图片中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一些沙漠中的植物。2.认识仙人掌的形态结构。55 3.知道仙人掌和芦荟能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储水来适应沙漠环境。[探究实践]1.学会通过用放大镜观察、用勺子挤压仙人掌的茎和叶等方式,了解仙人掌茎和叶的特点。2.探究仙人掌补水秘密,进一步了解仙人掌补水的秘密,了解仙人掌能够在沙漠中生存的原因。3.知道沙漠植物的根系非常发达,了解不同的沙漠植物的共同特点[态度责任]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认识沙漠的典型植物,并且了解它们的共同特点【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了解仙人掌储水的秘密,探究仙人掌能够在沙漠生存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视频[学生]一盆仙人掌,仙人掌的茎,芦荟的叶,餐巾纸,蜡纸,勺子【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索沙漠中植物的秘密。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导入新课1.出示沙漠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提问:沙漠有怎样的环境特点?2.谈话:在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究竟有没有植物能够生存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沙漠中的植物。3.揭示课题[设计意图]先从环境入手,相比于沙漠中的植物来说,学生应该更熟悉沙漠的自然环境。(二)认识沙漠中的植物1.谈话:沙漠中,有没有植物能够生存呢?那么,哪些植物能够在沙漠中生存呢?出示图片:沙漠中的植物提问:你们都认识吗?2.谈话:想不到有这么多的植物能够生长在沙漠中。这些植物究竟有哪些本领,让他们能够在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呢?下面我们就以仙人掌为例,来探究沙漠中植物的独特本领。[设计意图]既然知道沙漠有着恶劣的自然环境,认识了沙漠中生长的植物,为接下来探究沙漠中生长的典型植物的生存本领做铺垫。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三)探究仙人掌的本领方法一:观察仙人掌1.教师出示一盆仙人掌55 提问:你们看到的仙人掌是什么样的?2.那么大家能够找出仙人掌的茎和叶吗?并出示放大镜辅助学生观察3.学生分小组活动,小组成员轮流使用放大镜观察仙人掌,找出仙人掌的茎和叶,了解仙人掌的茎和叶的特点。4.提问:仙人掌的茎和叶分别是什么?并说一说它们的特点。(仙人掌的茎就是我们看到的厚厚的、绿色的、呈椭圆形的东西,我们平时说的刺,其实就是仙人掌的叶子,这些叶子细小而尖锐。)5.提问:仙人掌的茎和叶分别有什么作用呢?(仙人掌的茎肥而厚,适宜储存水分,每当雨季来临,仙人掌的茎中就会储存大量的水分,以应对干旱。而仙人掌的叶子非常细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最大程度的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两点为仙人掌能够在干旱的沙漠环境中生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最熟悉的沙漠中的植物,找出茎和叶,猜测这样“特殊”的茎和叶对他们生长在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有什么优势,再去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方法二:用勺子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子1.谈话:我们刚刚用放大镜找到了仙人掌的茎和叶,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仙人掌的茎。2.教师出示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子,。提出活动要求,下面我们用勺子来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子,看一看会出现什么现象?(活动工具——勺子、塑料垫板、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子切成小块。活动要求——分别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子,仔细观察在挤压的过程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3.全班交流活动情况,提问:你们用勺子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子,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当我们用勺子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子时,发现会有大量的绿色的汁水流出来。这说明在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子里储存着大量的水。)4.提问:通过这样的实验现象,你们知道仙人掌的茎有什么作用了吗?[设计意图]通过之前的猜测,我们再用实验证明了仙人掌的茎中确实能储存大量的水分,利于它们在沙漠中生长。那茎又是有怎样特殊的结构才能让它的储水能力如此强呢,就需要我们继续用模拟实验来探究。方法三: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1.谈话:仙人掌的茎能够储存大量的水,不过要想在沙漠的环境中生存,仅仅凭借这一点还不够。下面我们用一个实验进一步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2.实验器材:三张纸巾、水、蜡纸、塑料布。实验方法以及步骤;第1步:把三张纸巾充分浸湿,一张平铺,一张卷起来,一张卷起来后用蜡纸包住,都放在窗台前的塑料布上。第2步:一小时后观察三张纸巾的干湿程度。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特此说明:因为课堂关系,纸巾晾晒20分钟之后,就可以进行比较。这20分钟,可以安排学生先行学习下面的内容。)4.提问:三张纸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平铺的那一张纸巾干的最快,卷起来的那一张纸巾外面一层比较干,而里面仍然是潮湿的,而卷起来用蜡纸包住的那一张纸巾完全是潮湿的。)5.提问:为什么平铺的纸巾干的最快,而卷起来用蜡纸包住的那一张纸巾还完全是潮湿的呢?(因为平铺的纸巾充分接受阳光的照耀,水分蒸发最快,因此干的最快。卷起来的那一张纸巾,只有外面一层受到阳光的照耀,因此外面一层纸巾干的最快,里面的水分很难蒸发,所以干的比较慢。第3张卷起来用蜡纸包住的那一张纸巾,没有受到阳光的照耀,水分蒸发非常缓慢,因此这一张纸巾是最潮湿的。)6.提问:根据这一点,我们再联系一下仙人掌的叶子,大家想一想仙人掌的叶子,为什么是一个个细小的刺?这样的叶子有什么作用呢?55 (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一个个细小的刺,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体内的水分,这也是仙人掌储水的秘密,是仙人掌能够在沙漠中生存下来的原因。)[设计意图]其实这是一个模拟实验,我们用包着蜡纸的纸巾去模拟带有刺的仙人掌的茎,得知了仙人掌不仅有强大的储水能力,并且刺状的叶子还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水分的蒸发,双管齐下的让仙人掌更好的在沙漠中存活。7.谈话:通过以上三个活动,我们发现仙人掌能够在沙漠中生存下来,一是因为它巨大的茎能够储存大量的水分,二是因为它细小的刺,最大程度的减少水分的蒸发。因为这两点,仙人掌才能够在干旱少雨的沙漠中顽强的生存下来。(四)了解沙漠植物的根1.出示骆驼刺和梭梭树的图片提问:观察图片,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点?2.你知道它们的根系为什么分布这么广泛吗?3.谈话:其实除了这两个植物,沙漠中还有很多植物都有这样强大而发达的根系,这也是它们长期生存在沙漠中练就出来的本领。4.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也认识到了许多沙漠中的植物,你能总结一下它们的共同特点吗?三、研讨小结[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仙人掌的生存优势我们知道了它不仅能储水,还能减少水分蒸发,但是这些本领的先决条件都得是有水可储存,那在沙漠这样一个极其干燥的地方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沙漠中的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强大的根系,这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了真正的“适者生存”。四、拓展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仙人掌的()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养料。A.根B.茎C.叶(刺、毛)D.花2.仙人球圆圆的球体上的刺是它的()。A.叶B.茎C.果实D.花3.沙漠植物的共同特点是____。A.浅根系B.无根系C.具有强大的根系D.有很多树叶4.把3张纸巾充分浸湿,1张平铺,1张卷起来,1张卷起来后用蜡纸包住,都放在窗台前的塑料布上,1小时后观察到()的水分基本没有减少,能拧出水来。A.平铺的纸巾B.卷起来的纸巾C.卷起来后用蜡纸包住的纸巾D.无法确认5.形态不同的沙漠植物有()的共同特征。A.叶片大B.耐旱力强C.高大D.需要大量的水分二、判断题6.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生活,叶子逐渐变成了刺。()7.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所以没长叶子。对吗?()8.沙漠里的降水很少。白天阳光强烈,气温很高;夜晚气温骤降。()9.仙人球和仙人掌适合生长在沙漠中。()10.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仙人掌的叶子长成了针刺状。()参考答案:1.C2.A3.C4.C5.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55 7.水里的植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生活中常见水生植物。知道水生植物的结构特点:内部中空能通气且能漂浮在水面,茎柔软则能适应水流。[科学思维]1.了解更多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生存的本领初步了解水里有哪些植物,它们的形态和生长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通过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观察金鱼藻的特点,观察莲藕的叶柄和地下茎等活动,了解水里植物的特点,认识到水里的植物都有一些适应水中环境的本领。[探究实践]1.通过观察能描述生活中常见水生植物的外形。2.能以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完成对水生植物的观察活动,并在讨论交流中归纳出水生植物的结构特点。3.通过栽种碗莲,进一步了解碗莲的特点。[态度责任]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的秘密。2.能在已有的技能基础上,与同学合作完成观察实验。【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水生植物的特点【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探究了解水生植物在水里生活的本领【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视频[学生]水葫芦金鱼藻水盆【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索水里的植物的秘密。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了解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生长位置1.谈话: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知道沙漠中的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茎非常大,可以用来储存大量的水分,叶子非常细小,防止水分的蒸发。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水里的植物,探究水生植物的生存本领。(揭示课题)2.知道哪些植物是生长在水里的吗?(水葫芦、芦苇、菱、莲藕、香蒲、金鱼藻等等)3出示水生植物分布图提问:这些水生植物的形态有什么不同?生长的位置又有什么不一样?(形态不同的主要表现:叶子的大小,茎的粗细、长短,花的形态等。55 生长位置不同的主要表现:金鱼藻生长在水底;菱、水葫芦生长在水面;芦苇、香蒲生长在水边;莲扎根在水底,从水中长到水面。)4.出示更多的水生植物,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水生植物。5.出示水族箱图片,提问:你认识水族箱里有哪些植物?想一想看到水族箱中的植物,你会不会有一些疑问呢?(漂浮植物是怎么漂在水面上的?水里的植物也要呼吸吗?他们是怎么呼吸的?他们是怎样获得空气的?他们需要肥料吗?他们需要晒太阳吗?......)6.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水生植物的秘密。[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池塘植物的形态特点和生长位置。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二)探究水生植物的秘密活动一: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1.出示水葫芦,提问:看看水葫芦长得有什么特点。2.提问:还记得刚才在看水生植物分布图的时候水葫芦是分布在哪里的吗?提问:那水葫芦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呢,你们知道吗?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水葫芦到底有怎样的本领让自己漂浮在水面上3.活动a:挤一挤水葫芦叶柄中下部膨大似葫芦的部位,仔细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当轻轻挤压水葫芦叶子下方葫芦似的部位时,会发现这个部位像海绵一样,松软有弹性,挤压下去,又会反弹回来。)4.活动b:掰开葫芦状的部位,并观察它的特点。(掰开葫芦状的部位,发现里面是海绵状组织,像海绵一样是空的,里面有大量孔洞。)5.提问:你们现在能解释水葫芦为什么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了吗?(水葫芦漂浮在水面上,就是因为叶柄中下部膨大似葫芦的部位,它里面有大量气体,比较轻,容易漂浮。)[设计意图]本节中通过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观察,让学生通过猜测证实更加直观的感知水葫芦生长的秘密。活动二:观察金鱼藻的特点1.出示金鱼藻,提问:看看金鱼藻的外形有什么特点。2.谈话:同学们,金鱼藻同样也是生长在水里的一种植物,那么金鱼藻有哪些特点和本领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3.活动a:用手搅动水箱中的金鱼藻,会发现什么?(茎随水流扭动,金鱼藻没有根,不会固定其位置)4.活动b:在水箱中加入大量的水,会发现什么?(金鱼藻随着水面的升高,漂浮在水中)[设计意图]通过用手搅动水箱中的金鱼藻,在水箱里加入大量的水两个活动来更直观的观察金鱼藻的没有根的特点,来探究金鱼藻的生存本领活动三:探究莲的叶柄和地下茎1.出示莲藕的图片提问:认识吗?它们是分布在水里的什么地方?2.活动:分别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仔细观察,看看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3.提问: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有这些孔,这些孔对它来说有什么用?(莲的叶柄和地下茎,中间都有贯通的气腔,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藕孔。那是因为莲藕在水下也是需要呼吸的,水下没有空气,所以为了使莲藕能够呼吸来适应水下无空气的环境,其内部结构就要形成中空,形成气腔,使上部的荷叶叶柄与水下的茎贯通,便于输送氧气。)4.再出示一组水生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水生植物,进一步体会水生植物的特点。提问: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到的水里的植物都有哪些适应环境的本领呢?55 (水生植物有的具有漂浮在水面上的本领,它们的叶子漂浮在水面上,根扎进泥土里,可以最大限度的接收空气和光照。有的水生植物具有很发达的通气组织,就像莲藕一样,莲藕的叶柄和地下茎中有很多孔眼,这就是通气道。有的水生植物身体非常柔软,可以随着水波摇晃,它们的叶子柔软而透明,有的成为丝状,就像金鱼藻一样,丝状叶子可以大大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让叶子最大限度的得到水里很少能得到的光照和吸收水里溶解得很少的二氧化碳,保证光合作用的进行。)三、研讨小结[设计意图]本节是着重观察的第三个水生植物—莲藕,发现莲藕虽然生活在水下,但是它有自己能够正常呼吸的本领。最后基于对这三个活动的结尾来总结水生生物能够适应水中环境都有怎样的特殊本领。四、拓展(三)红树和碗莲1.了解红树出示红树照片,提问:你们认识吗?你看它的样子有什么特点?出示红树的文字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红树。2.栽种碗莲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要知道水葫芦能浮在水面的秘密,小明需要观察水葫芦的()。A.叶片B.叶柄C.根D.花2.请仔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我们把幼苗的叶子都摘光,植物仍然能成活。B.我们在任何一朵花里,都能看到雄蕊和雌蕊。C.青苔地下部分的根状物主要起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D.我在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实验中,发现它漂浮的主要原因是叶柄中下部膨大的葫芦里有大量的气体。3.下列植物不是生长在石头上的是()。A.青苔B.睡莲C.卷包D.地钱4.下列哪项不是水葫芦的特点()。A.生长在水中,叶柄膨大有气囊B.有根、茎、叶,会繁殖后代C.生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和水分D.无法确定5.生活在海水中,主干上长有支持根,还有呼吸根从土中伸出地面。这种植物是()。A.水葫芦B.金鱼藻C.红树D.碗莲二、判断题6.水里的植物不需要呼吸。()7.金鱼藻生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和水分。()8.碗莲,常指荷花中的中小类型,学名同荷花。()9.莲的地下茎里有很多孔眼。()10.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的主干一般会无限增长。()参考答案:1.B2.D3.B4.C5.C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55 8.石头上的植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认识石头上生长的植物。2.观察青苔的根茎叶,了解他们的特点,知道青苔表面可以直接吸收水分和养料,这对青苔的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思维]认识卷柏,了解卷柏的外形特点以及耐旱力极强的特殊本领,知道正是这种特殊的本领,使卷柏能够在向阳山坡、干旱的岩石缝中生存下来。[探究实践]1.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青苔根、茎、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比较卷柏在干燥缺水和水分充足时的不同形态,发现卷柏耐旱的秘密。3.寻找我们周围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仔细观察并了解他们有哪些特殊的生存本领[态度责任]1.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青苔根、茎、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比较卷柏在干燥缺水和水分充足时的不同形态,发现卷柏耐旱的秘密。【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认识石头上的植物,以及他们的生存本领【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观察青苔和卷柏,来探究它们的特殊本领【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视频[学生]青苔,牙签,干燥的卷柏,水【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索石头上的植物。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1.谈话:我们之前认识了沙漠中的植物,水中的植物。那你们知道植物还可以在哪里生存吗?2.出示三张“石头上的植物”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它们生长在什么地方?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图1:南庭芥,长在石头边,喜光、耐干旱、耐低温。图2:青苔,长在石头上,附近水多,比较潮湿。图3:虹如玉,长在石缝中,喜光、耐干旱、喜温暖。)3.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是生长在石头上的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石头上的植物,来探究一下它们的生存本领。[设计意图]之前的三节课学生知道了沙漠中的植物,水中的植物。那从思考还有哪些环境是不适应大多数植物生存,但是又有一些有特殊本领的植物生活在这里进行导入。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55 (二)探究青苔的特点1.出示青苔放大图。提问:你们认识吗?你看这个植物有什么特点?(补充:青苔是一种苔藓植物,依附于物体表面蔓延生长,故也称苔衣。青苔,色泽翠绿,茎细如丝,可以像毛发一样附着在山、水泥、屋瓦、颓墙、湿地等阴暗潮湿、人迹罕至之处,是一种极不起眼却极富生趣的植物。)2.活动:用牙签轻轻的从青苔丛中分离出几株个体,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株青苔,并画下他的样子。学生通过他们的画作交流他们观察到的青苔3.提问:我们之前在学习沙漠中的植物的时候知道了,沙漠中的植物为了生存都有着强大又广泛的根系来吸收更多的水分,那你现在来找找青苔的根在哪里呢?(青苔是一种苔藓植物,他其实没有根,青苔地下部分的根状物体,其实是假根,主要起固定作用。青苔仅仅包括茎和叶两部分,青苔生存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是通过其表面那些细小的叶状结构直接吸收的。)4.提问:青苔表面可以直接吸收水分和养料,这对青苔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青苔表面可以直接吸收水分和养料,有利于青苔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和水分,供自己生存需要,这样有利于青苔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5.再出示一组青苔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青苔生存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体会青苔生命力的顽强。[设计意图]通过用牙签辅助观察来研究青苔适应石面环境的结构特点,体会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三)探究卷柏的耐旱力1.谈话:你们知道吗,在1959年日本有一位生物学家采集到了一种植物,把它做成了标本,过了11年,他把标本放到水里,标本居然活了,这个植物就是卷柏,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生命力强大的植物的生存本领吧。2.探究活动:让干燥的卷柏复苏教师出示几根干燥的卷柏,要求:大家把这几根干燥的卷柏放到清水里,仔细观察,并记录他们复苏需要多长时间。3.谈话:干燥的卷柏放到清水里,仍然能够复苏,这说明它的耐旱力极强。那么卷柏的耐旱本领和仙人掌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卷柏的耐寒本领体现在即使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干燥的卷柏也能够保持生命力,并且在遇到水之后迅速的复苏。而仙人掌则体现在用他强大的茎储存大量的水分,再凭借细小的枝叶减少水分的蒸发,通过这种方法保持生命力。这两种植物保持生命力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是适应自然的结果,对他们的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4.提问:卷柏的耐旱本领对他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卷柏有这样的耐旱本领,就可以在没有水的环境中生存很长时间,保持生命力,等到有水的时候再次复苏,这种本领为卷柏的生存提供了保证。)5.谈话:卷柏能够随风移动,遇水而荣,因为它耐旱性极强,在长期干旱后,只要根系在水中浸泡后就又可舒展,所以卷柏又被称为九死还魂草。三、研讨小结[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对卷柏超强耐旱能力的好奇心,引起探究的兴趣;讨将学生熟悉仙人掌与陌生的卷柏对比,让学生体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通过演示卷柏复苏实验,让学生感受卷柏的生理特点及其生存意义。四、拓展(四)了解其他石头上的植物1.谈话:刚刚我们了解了青苔和卷柏这两种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了解了他们的特殊生存本领。除了这两种植物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呢?他们又有哪些特殊的生存本领呢?55 (独蒜仁是我国特有的花卉,还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野外,独蒜兰多生长在苔藓覆盖的岩石上,能开出淡紫色的小花,非常美丽。苔花清代文学家袁枚有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让人感受到其生命的顽强与价值。苔花多生长在山间的岩石上,有水就能顽强的生长并开花。常春藤常春藤野外多生长在岩石、山壁以及树木上,叶形好看,生命力强,成为一种常见的绿化植物,在很多高架桥下的支柱上都可以看到他们。)2.提问:今天我们探究了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大家想一想,石头上的植物总的来说有怎样的生存本领呢?(总的来说,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生命力都是极其顽强的,并且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吸取水分和养料。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是()。A.柳树B.杏树C.青苔D.金鱼藻2.下列植物不是生长在石头上的是()。A.青苔B.睡莲C.卷柏D.金鱼藻3.卷柏有一个特殊的本领,耐旱力()。A.极强B.极差C.一般D.无法判断4.喜欢生长在石头上,喜欢比较潮湿的环境,不靠根吸收水分的植物是()。A.芦苇B.青苔C.柳树D.狗尾草5.在下列植物中,能直接长在潮湿的石头上是()。A.南庭芥B.青苔C.虹如玉D.卷柏二、判断题6.青苔地下部分的根状物,吸收水分和养料,供青苔生存。()7.卷柏的耐寒能力特别强。()8.干燥程度较低的卷柏放到清水里,复苏的时间很长。()9.卷柏靠着“假死”保持水分,延续生命。()10.青苔的地下部分的根可以吸收水分和养料。()参考答案:1.C2.B3.A4.B5.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9.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55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科学思维]1.培养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发展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探究实践]1.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2.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3.能够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4.能够通过反证法,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态度责任]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2.能够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视频[学生]塑料袋、钢尺、音箱、气球、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索声音的世界。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1.听声音手势暗示安静,描述: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2.制造声音拿出塑料袋,描述:你能用多少种不同的方法使塑料袋发出声音?学生动手尝试。完成实验,整理器材,讨论:(1)你用哪些方式使塑料袋发出了声音?(2)这些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方式有什么共同点?[设计意图]首先提供安静的环境,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充分调动感官,体会声音的多样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通过不同的方式使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探索声音产生的奥秘,预设学生能够想到都用了力使塑料袋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为下文探索,什么样的状态改变能够产生声音作出铺垫。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55 二、层层递进,探索声音的奥秘1.展示实验材料钢尺,演示弹拨以及按压钢尺的方法,讲解实验记录的方式。讲清实验注意事项,倾听,细看,思考。弹拨时避免钢尺敲击桌面的声音,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单。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现象,组内交流讨论,提出声音的产生的原因的猜想。记录单1:材料:组别:。用力方式弹拨按压是否发声画出钢尺运动方式我的猜想2.视频展示趣味实验,将气球挂在发声的音箱前方。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将你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进行描述,并记录下来。3.用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描述:什么感觉,互相交流体会。进一步锻炼,利用科学语言交流讨论的能力。4.试管里放些泡沫屑,吹试管口。描述:(1)听到了什么?(2)看到了什么?将实验现象用一句话记录在记录单上。精练语言,提炼实验现象。5.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描述:听到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完成实验记录:敲击音钹:我听到了;我看到了。轻轻按住:我感觉到了。6.结合以上五组实验的实验记录,请你分析归纳,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现象?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三、研讨小结[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实验活动的设计,从自发可视的实验到探索人体的发声器官,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探讨声音产生的原因。通过现象看本质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交大,因此活动记录以及语言描述的引导采取了层层递进的方式。首先,采用画出钢尺运动轨迹的方式,直观性的记录,更能给学生的推理提供有力的证据,进而引导学生将声音的产生于运运动的方式相联系。实验记录单的设计,能够简洁明了的理解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实验不敌,同时帮助整合学生的实验现象,理清思路,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进而提出猜想的逻辑推理方法。其次,采取文字描述的记录方式,是在前面画出运动方式上的进一步提升,培养利用科学语言交流讨论的能力,并逐步靠近声音的产生的原因。最后综合几组实验记录,分析总结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实验原理。四、拓展1.播放实验视频,敲击音叉,接近水面;水鼓表演。提出问题:你知道为什么会有下面两种现象吗?2.图片展示,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描述:动物有自己的“语言”,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1)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2)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3)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4)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5)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55 [设计意图]利用习得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检验课堂内容的掌握的程度,拓宽视野,同时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鸟类的发声器官是()。A.羽毛B.鸣管C.足D.扇动翅膀2.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阻止物体振动,物体就不会发声C.声音是由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D.声音是有振动产生3.不会发生在操场上的声音是()。A.铃声B.鼓掌声C.跑步声D.叫卖声4.敲锣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A.锣面B.槌C.手D.空气5.击打音叉后,将音叉迅速轻轻触及水面,我们看见水面()。A.出现一圈圈的波纹,有小水花溅起来B.动一下就不动了C.没有变化D.激起大浪二、判断题6.鸟类的发声器官是声带。()7.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没有看到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8.哺乳动物的发声器官是鸣管。()9.物体发声时会振动,这是物体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现象。()10.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参考答案:1.B2.C3.D4.A5.A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10.声音的传播【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2.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设计趣味实验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科学思维]1.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四面八方。3.了解鼓膜的作用,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55 [探究实践]1.比较观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2.通过阅读材料,知道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屏”实验理解鼓膜的作用。[态度责任]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阅读材料,知道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屏”实验理解鼓膜的作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视频[学生]手机、水槽、带铁圈的铁架台、线、防水袋、小鼓、纸屏、泡沫小球、纸杯【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研究声音的传播。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设计情境,引入新课描述:上课铃响了,为什么在校园不同方位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方向--四面八方,同时初步关注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二、探索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1.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播放实验视频(1)让铃声响起;(2)盖上钟罩,抽去罩内空气;提出问题:铃声有什么变化?通过对比实验,有空气时和抽去空气的条件下,铃声的变化,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探索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实验:听一听浸没在水中的手机的铃声。(1)打开手机铃声,将手机用防水袋密封起来;(2)将手机利用绳子固定在铁圈上,悬在水中,不触碰水槽;(3)从水槽的各个角度听手机的铃声。[设计意图]手机悬挂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与水槽接触所带来的声音是在固体中传播的干扰,同时为了验证声音能在水中传播,选择从各个角度听铃声,排除职能通过绳子等固体物传播声音的干扰。3.探索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小组实验55 (1)一名同学轻挠桌面,另外三名同学站着听一听。(2)三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不同部位,再听一听。声音在不同的材质中传播效果不同。[设计意图:两组实验采取了对比的方式,同时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中比较听到的声音,突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效果比气体中更好。此外第二个实验同样的声音同时在不同部位听,以此拓展同样是固体,不同的材料也会影响传声效果。4.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设计意图]本环节包括四组实验,采用不同的实验探究的方式,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控制变量法,对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思考材料对声音传播效果的影响。三、探索声音的传播形式1.展示实验器材,小鼓,纸屏(悬挂着泡沫小球)2.提出猜想:敲小鼓,织屏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3.小组实验1:敲击小鼓,观察纸屏以及小球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泡沫小球的运动方式,初步体会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四、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1.相互观察同桌的耳朵,认识耳朵的结构。图片展示耳朵的结构。2.结合耳朵的结构,采用类比的方式,交流谈论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视频展示声音在耳朵中传播历程。三、研讨小结[设计意图]首尾呼应,联系课始的问题,听声音,关注人体的声音器官。四、拓展通过土电话传声,分析声音在土电话中的传播路径,结合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能力不同这两大核心要点,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__________。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在小溪边听到“哗哗”声2.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会引起()振动。A.内耳B.中耳C.鼓膜D.耳道3.声音在下列物体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快的是()。A.铜线B.空气C.水D.都一样4.声音在()中的传播速度最快。A.空气B.真空C.固体D.无法判断5.小华和夏利正在玩“土电话”(如图),小华对夏利说:“你好,夏利。”夏利听到()。A.“你好,夏利。”B.夏华没有听到声音C.“你好,小华。”D.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二、判断题6.声音以波的形式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7.医用听诊器是利用了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效果好的科学道理。()8.小鱼在水中游动,听不到岸上人们的声音。()9.在水中游泳时,只能听到水中的声音,不能听到岸上的声音。()55 10.为了避免打扰他人,我们应该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参考答案:1.C2.C3.A4.C5.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11.不同的声音【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声音是客观存在的,人随时随地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它是自然科学组成部分之一。[科学思维]1.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以及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2.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探究精神。[探究实践]1.通过比较、感受人嗓音有强弱、高低和音色的不同。2.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态度责任]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讨论自制一个乐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区分音调的高低。【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视频[学生]小皮鼓、三角铁、长短不同的管子、铝片琴,【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索不同声音的秘密。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游戏导入:猜猜我是谁1.全班闭上眼睛,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2.教师任选3个学生回顾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以及声音是怎么传播的。3.选人时,采取轻拍学肩膀的方式,不发出声音55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趣味游戏引入新课,体会声音的多样性,初步了解不同的人的音色不同,激发继续探究不同声音的欲望。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二、探索声音的强弱不同1.请同一个学生唱:1234567ⅰ独唱:1合唱:1提问:独唱和合唱同一个音符有什么不同?讲解: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表示,单位是分贝,dB[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唱同一个音符,引入声音的不同点之一----音量,同时利用人声衔接上文。2.出示小皮鼓,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能够制造音量不同的声音?学生敲击制造不同音量的声音。追问:敲击小皮鼓时,是什么导致了音量强弱不同?描述:敲击力的大小不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影响音量强弱的因素,同时渗透控制变量法,同一个乐器,不同的力度。3.出示三角铁,任务:请你制造音量不同的声音。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三角铁。选择教室不同地方的同学提问:你们听到的音量是相同的吗?追问:音量的强弱还与什么有关?---距离声源的远近。提问:影响音量的强弱的因素还有哪些?请举例说明。[设计意图]利用控制变量法,联系上文引入新的影响音量强弱的因素---距离声源的远近。结合生活,进一步利用实例说明影响音量强弱的可能因素,渗透振动幅度与音量的关系。三、探索声音的高低不同1.再请同一个学生唱:1234567ⅰ唱的时候控制音量相同。提问:有什么不同?讲解: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设计意图]前后呼应,使课堂结构更严谨,引入另一个声音的不同点---音调,联系实际初步感知什么是音调。2.制造音调不同的声音。演示实验:敲击水量不等的瓶子。提出问题:猜测,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测:物体的长短。实验验证:①用相同的力度,敲击长短不同的管子②敲击铝片琴,找出最高音和最低音[设计意图]初步了解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长短有关,越短音调越高。提问:影响音调的高低的因素还有哪些?请举例说明。追问:发出高音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发出低音的物体呢?小组同学敲击不同长度的金属管,试着合奏一段乐曲。[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运用生活经验,体会影响音调的高低的因素的多样性,渗透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四、噪音的危害与防护1.播放不同场景发出的噪音,提问:什么感觉?2.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三、研讨小结55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趣味游戏引入新课,体会声音的多样性,初步了解不同的人的音色不同,激发继续探究不同声音的欲望。四、拓展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还了解到如何保护自己的耳朵。2.利用手边的材料,试做一件小乐器,试着弹奏一番。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物体中不会污染环境的是()。A.噪音B.废气C.森林D.空气2.高低和强弱变化混乱、听起来嘈杂刺耳且不和谐的声音,被称为()。A.噪声B.和声C.乐音D.音乐3.摩托车上消音器的作用是()。A.美观B.加快机器散热C.增加摩托车机身重量D.减少噪声4.敲击右图中1号到8号依次变短的金属条,发出声音最高的是()。A.1号金属条B.4号金属条C.8号金属条D.无法判断5.音量的强弱主要与()有关。A.用力的大小B.物体的松紧C.物体的长短D.物体的粗细二、判断题6.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影响听力。()7.长期生活在噪声中不会导致疾病。()8.噪音会影响身体健康。()9.长期戴耳机听音乐,会对听力有一定的损害。()10.敲击长短不同的管子,长管子发出的声音高。()参考答案:1.C2.A3.D4.C5.A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2.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3.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科学思维]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观念,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探究实践]55 1.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2.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异同之处。[态度责任]1.能就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观察与分析。2.能基于身边材料的生活经验,对常见材料有感性认识。3.珍惜资源,爱护环境。【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多、少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视频[学生]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索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世界。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1.出示房子图片,思考建房所需材料。提问:你知道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吗?2.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教师出示图片:木材、钢筋、砂石、水泥等。3.揭示概念:(1)天然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材、棉花、羊毛等,它们属于天然材料。(2)人造材料: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等,它们属于人造材料。[意图解析:通过观察图片思考造房子所需的材料,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谈话和提问,揭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一、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1.出示房子图片,思考建房所需材料。提问:你知道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吗?2.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教师出示图片:木材、钢筋、砂石、水泥等。3.揭示概念:(1)天然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材、棉花、羊毛等,它们属于天然材料。(2)人造材料: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等,它们属于人造材料。[意图解析:通过观察图片思考造房子所需的材料,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谈话和提问,揭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二、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1.活动一:给周围的物品分类55 要求:调查一下你书包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它属于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调查身边的常见物品,从熟悉的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基础上,会正确区分物品的材料种类,初步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差别。2.活动二:比较棉花和晴纶棉的异同(1)提问: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两种东西,你能区分它们是什么材料么?(棉花:天然材料;腈纶棉:人造材料)(2)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区分开?(方法指导:看一看、摸一摸、浸一浸、烧一烧)(3)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方法我的发现看摸浸烧(4)小结:棉花比晴纶棉吸水性好。棉花是植物纤维,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腈纶棉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有黑色固体物质残留。[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让学生直观感知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比较出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不同特性。三、将天然材料加工成人造物1.看图片,了解:(1)木材可以加工成纸。(2)砂粒可以加工成玻璃。(3)石油可以加工出塑料。2.思考: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各有什么利弊?三、研讨小结[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了解人造物的产生过程,通过提问和交流,让学生感知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利与弊。我们需要做的是合理有效利用材料,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四、拓展四、拓展延伸1.思考:你认为我们身边天然物品多还是人造物品多?为什么?(从资源的消耗、材料的性能和成本等方面进行思考)2.小结: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一方面要保护环境,禁止乱砍滥伐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开发研制新型材料。[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教育提升。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一方面要保护环境,禁止乱砍滥伐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开发研制新型材料]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自然中有很多材料是天然材料B.棉花与腈纶棉没有不同点C.生活中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D.大自然中只有天然材料2.植物是人类离不开的资源,全棉内衣就是用()制成的。A.棉花B.橡胶树C.柳树D.麻料3.下面各种材料中,属于天然材料的是()。A.羊毛B.塑料C.钢筋D.纸55 4.下列材料属于天然材料的是()。提示:请选出两个正确选项。A.木材B.玻璃C.羊毛D.纸5.下列属于人造材料的是()。A.塑料B.皮革C.煤炭D.木头二、判断题6.玻璃是由沙粒与其他矿物质反应而制成的,属于人造材料。()7.绝大部分金属都是由矿石提炼加工得到的,所以这些金属是人造材料。()8.人造材料的原料一定是天然材料。()9.木材、羊毛、石料都是天然材料;砖、玻璃、胶水都是人工材料。()10.在常见的材料中,有的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属于人造材料。()参考答案:1.A2.A3.A4.AC5.A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13.纸【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纸,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2.了解纸的发明史,懂得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生产出不同特点的纸张,方便了生活。3.知道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防水性能不同,根据这些纸的特性,不同的纸做可以成不同用途的物品。4.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的工艺和材料,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科学思维]1.了解纸的发明发展史;2.知道纸的一般性质和用途,理解性质决定用途;[探究实践]1.在纸的吸水性实验设计中能运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即: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设计完成实验。2.能设计实验了解纸的结实程度、防水性能,在实验操作中控制好变量与不变量。[态度责任]1.知道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分享实验成果。2.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3.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纸的一般性质和用途。【教学难点】55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理解性质决定用途,合理利用不同类型的纸。【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视频[学生]各种纸制品(宣纸、餐巾纸、报纸、打印纸、牛皮纸等)、滴管、红墨水、油画棒、水槽等。【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索纸的秘密。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认识各种各样的纸1.讲解纸的发明发展史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时期的蔡伦通过总结前人用布、麻造纸的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绳头、破布、旧渔网等作为原料的造纸方法,生产出了轻便且价廉的纸张,让更多的人可以用上纸,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2.认识各种各样的纸过渡:纸发展到现在,种类达400多种,用途各不相同。提问:不同的纸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你知道有哪些纸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用途?(教师出示不同类型的纸:宣纸、卫生纸、餐巾纸、报纸、A4纸、牛皮纸等)[设计意图]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发展史,提升科学素养。在学生对纸的前世今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调用其生活经验,以谈话和提问的方式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纸及其用途。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二、比较不同纸的特性1.活动一:研究不同纸的吸水性(1)谈话:桌上放有大小完全相同的四种不同类型的纸(宣纸、餐巾纸、打印纸、牛皮纸),猜一猜它们的吸水性如何?最强的用数字1表示,最弱的用数字4表示。(2)讨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大小完全相同的不同纸的同一高度、同一位置滴上1滴红墨水,观察水渍的大小和蔓延快慢比较其吸水性。(注意指导学生实验中进行控制变量和正确使用滴管。)(3)小结:吸水性:宣纸1、餐巾纸2、打印纸3、牛皮纸42.活动二:研究不同纸的结实程度(1)提问:怎样判别纸结不结实?猜一猜宣纸、餐巾纸、打印纸、牛皮纸的结实程度如何?最结实的用数字1表示,最弱的用数字4表示。(预设:易撕开就不太结实,不易撕开就相对结实)(2)讨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把大小完全相同的宣纸、餐巾纸、打印纸、牛皮纸分别用相同大小的力横拉、竖拉各三次,观察纸的变化。(3)小结:结实程度:宣纸4、餐巾纸3、打印纸2、牛皮纸1[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讨论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得出结论。在实验方案讨论时,暗含对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三、动手做一只不渗水的纸船1.谈话:老师想做一只不渗水的纸船,你觉得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你会选用哪些材料55 (应考虑吸水性、结实度、可折叠,选用牛皮纸或在纸表面用蜡笔、油画棒上色)2.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动手做一只不渗水的纸船。3.评价:在水槽中检验所做的纸船是否不渗水。三、研讨小结[设计意图]动手做不渗水的纸船这一环节,是对不同纸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的运用。组织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进一步理解性质决定用途。四、拓展四、拓展延伸1.谈话:现在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一年就节约4745亿张纸,就可少砍伐158万棵树。我们平时要注意节约用纸。2.思考:你能想到哪些节约用纸的办法?[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教育提升。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保护环境,禁止浪费用纸行为。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各种纸中,吸水性最好的是()。A.打印纸B.牛皮纸C.餐巾纸D.铅华纸2.拉伸强度好的纸张一般吸水性()。A.好B.差C.一般D.无法判断3.要做一个装文具的纸袋子,应该选用()。A.卫生纸B.复写纸C.牛皮纸D.宣纸4.纸的主要原料是()。A.木材B.金属C.泥土D.煤炭5.小明想折一架纸飞机,用()最好。A.硬板纸B.餐巾纸C.图画纸D.皱纹纸二、判断题6.用过的纸张可以放在炉子里烧掉,这样做不会浪费资源。()7.纸是可以循环使用的,所以不需要节约用纸。()8.为了保护树木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9.改进造纸术的是西汉时期的蔡伦。()10.现在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用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参考答案:1.C2.B3.C4.A5.C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14.金属【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知道性质决定其用途。2.知道不同金属间存在共性的同时也存在个性差异。55 3.会根据不同金属的特点进行合理使用。[科学思维]1.了解常见金属的共同性质。2.知道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探究实践]1.能够利用多种感官观察金属的特征。2.能够利用简单工具探究金属的性质。[态度责任]了解选择金属材料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不同金属的共同特性和个性差异。【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理解性质决定用途,合理利用不同类型的纸。【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视频[学生]铁丝、铜丝、铝丝、砂纸、铁棒、铜棒、铝棒、木棒、玻璃棒、铁锤、热水、烧杯、天平。【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索金属的世界。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认识常见的金属制品1.提问: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金属制品,请你找一找,你周围有哪些金属物品?它是由哪种金属制成的?(拉链、钥匙、窗户边框、黑板边框、卷笔刀的刀片等)2.谈话:认识它们吗?想一想人们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出示一些常用物品图片)3.谈话:看来,金属这种材料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今天,我们就以铜、铁、铝三种金属为代表,一起来探究金属的特性。[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寻找身边的金属制品,拉近金属与学生的距离。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金属,为什么要利用这些金属,金属究竟有哪些性质?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二、研究金属的共同性质1.活动一:打磨金属棒,观察金属光泽(1)观察未打磨前金属棒表面(2)用砂纸依次打磨铜棒、铁棒和铝棒(3)观察打磨后金属棒表面(预设:比打磨前金属表面更亮了,有金属光泽等)(4)小结:许多金属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生锈,用砂纸打磨后可以露出金属原本的模样,我们发现金属有光泽。55 2.活动二:锤打金属丝,观察金属变形情况(1)观察金属丝锤打前的模样。(2)讨论实验注意事项:锤打时注意安全、锤打时下面垫块布、锤打次数一致,每次锤打均匀用力。(3)观察锤打后金属丝的情况。(4)小组汇报,交流总结。3.活动三:放热水中,感受不同棒表面温度变化(1)将三种不同的金属棒、玻璃棒、木棒同时放到热水里,过5分钟后,用手摸一摸感受温度的变化。(2)小结:玻璃和木头导热性较差,金属导热性较好。其中,铜导热性最好,其次是铝,最差是铁。[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活动旨在认识金属的共同特性。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对比实验探究,从而发现金属的共同特征。例如:金属都有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延展性。其中,在研究导热性实验中,增加了木棒和玻璃棒的对比,发现金属具有导热性;进一步比较铜棒、铁棒和铝棒的温度变化,进一步发现不同的金属之间还存在导热性差异,为接下来不同金属的个性研究做出了铺垫。三、研究金属的不同之处1.活动一:比硬度(1)用手掰一掰,初步感知不同金属的硬度;(2)相互刻划,进一步比较它们的硬度;(3)借助指甲、钥匙、小刀等比较不同金属的硬度。2.活动二:比轻重(1)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相同大小的铜棒、铁棒和铝棒的轻重(2)用天平称一称,精确比较相同大小的铜棒、铁棒和铝棒的轻重[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金属的特征,利用多种方法分层次进行金属硬度和轻重的比较,发现金属的不同之处。三、研讨小结四、探究不同金属的用途1.提问: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制作?(出示铁锅、铝罐、铜锣、金首饰等图片)2.总结:归纳比较不同金属的硬度、轻重、延展性、导热性和加工等。四、拓展拓展:介绍钛合金等新型合金的运用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设计意图]此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合金较于单一金属具有突出的优势让学生体验到新型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金属容易拉成丝或打成薄片,这是利用了金属的()。A.光泽B.延展性C.硬度D.形状2.请仔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B.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C.放置百叶箱时,箱门朝北,箱底离地面1.5米。D.我们用锤子分别锤打不同物质的金属丝,发现它们都是非常坚硬的。3.弹簧门在打开之后可以自动关闭,最适合做弹簧的材料是()。A.石料B.塑料C.金属D.木头4.将木头、铁钉、牛皮纸、塑料盒按照硬度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A.木头、铁钉、牛皮纸、塑料盒B.木头、铁钉、塑料盒、牛皮纸55 C.铁钉、塑料盒、木头、牛皮纸D.铁钉、木头、塑料盒、牛皮纸5.材料的()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A.硬度B.导热性C.延展性D.光泽二、判断题6.易拉罐很好地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7.所有的金属都有光泽。()8.人们佩戴的金银手镯是利用金属的光泽。()9.制作金属物品时,要综合考虑金属材料的性质和价格等因数。()10.铝片比铁片硬。()参考答案:1.B2.D3.C4.C5.A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15.塑料【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认识塑料的优缺点。2.会正确辨别羊毛制品和塑料制品。3.了解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科学思维]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2.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多缺点。3.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探究实践]1.对于塑料的性质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态度责任]1.在对塑料性质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2.能意识到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3.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4.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认识塑料的优缺点。【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了解塑料的特点,理解塑料与环保的关系。【教学准备】55 [教师]1.课件,视频[学生]塑料尺、钢尺、塑料袋、纸袋、塑料碗、瓷碗、木椅、塑料椅、羊毛线、塑料绳、酒精灯、镊子、手套、护目镜【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索塑料的世界。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1.谈话:塑料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你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塑料制品?(预设:水盆、课桌、尺子、笔盒)2.汇报交流对塑料的认识。[设计意图]从观察教室里的塑料制品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塑料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既能拉近塑料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二、比较中认识塑料的优点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纸、金属等材料的特性。你觉得塑料制品与其他材料制品相比,有哪些优点呢?2.分组观察:四人一组,每人认领一组物品进行观察比较。第一组:塑料尺、钢尺;第二组:塑料袋、纸袋;第三组:塑料碗、瓷碗;第四组:塑料椅、木椅;3.学生交流汇报4.小结:塑料制品具有防摔、耐腐蚀、弹性好、便宜、轻便、隔热等优势。[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学习过金属、纸、木头等材料的特性,运用多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出塑料的一些优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塑料特性的理解。通过分组合作观察的形式,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又可以做到人人有观察任务,提高教学效率。三、鉴别羊毛制品和塑料制品1.谈话:这两根绳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预设:羊毛、塑料)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区分开?(预设:看一看、拉一拉、烧一烧、捻一捻)3.分组实验,用不同方法区分羊毛绳和塑料绳。(烧一烧和捻一捻环节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并正确使用酒精灯)组别方法现象第一组看一看羊毛绳表面有细毛(羊毛纤维);塑料绳没有第二组摸一摸、拉一拉羊毛绳软、不易变形;塑料绳硬、易变形第三组烧一烧、闻一闻羊毛绳有烧焦羽毛味;塑料绳有塑料焦味第四组捻一捻羊毛燃烧后有灰烬;塑料绳燃烧后形成黑色硬球状4.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一看、拉一拉、摸一摸、烧一烧、闻一闻、捻一捻等方法来鉴别羊毛制品和塑料制品。55 三、研讨小结[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鉴别羊毛制品和塑料制品。在实验中,暗含对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和安全实验的教育。通过多感官、多角度进行观察,了解到塑料也有一定的缺点。四、拓展四、塑料与环境的关系1.播放视频:塑料的危害2.提问:通过视频,你了解到塑料对环境有哪些危害?3.思考:我们可以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短片让学生看到塑料对环境的危害。让学生们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要正确认识到任何事物兼具优缺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从小树立社会责任感。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塑料尺子是大家经常使用的学习工具,它的优点是()。①透明②不易断③质量轻④价格便宜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塑料的缺点是()。A.轻B.价格便宜C.不易分解D.美观3.能造成“白色污染”,对环境有害的材料是()。A.纸B.金属C.塑料D.石油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白色污染的是()。A.废弃的黑色塑料袋B.一次性塑料餐盒C.废弃的白色纸张D.超市的塑料袋5.“白色污染”是指()对环境的污染。A.电池B.污水C.塑料D.煤炭二、判断题6.塑料的显著特点是不易分解。()7.焚烧废塑料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所以严禁焚烧废塑料。()8.人类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材料,而一些材料的利用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9.塑料制品有些是有毒的,千万不能随意更改用途。()10.塑料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易分解。()参考答案:1.B2.C3.C4.C5.C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55 第五单元观测天气16.测量气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通常用气温计来测量。[科学思维]1.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人们知道准确的气温有什么作用;2.了解同时在不同的地方测量气温,测得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原因,知道国家气象局规定的测量气温的标准是什么。[探究实践]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2.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态度责任]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不同地方的气温。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讨论百叶箱为什么会有这些要求。【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通常用气温计来测量,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气温。【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正确测量气温的方法,并学会测量气温。【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学生]气温计等等【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学习测量气温。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单元起始1.自由阅读课本第43页的一首诗。我向风儿问好:你好!你从哪里来?风儿呼呼刮过:你猜!你猜!我向雨儿问好:你好!你下得有多大?雨儿滴滴嗒嗒:55 你猜!你猜!⋯⋯可我猜不出,该怎么办?2.风和雨都是常见的大自然气象,本单元我们学习天气的相关知识。[设计意图]通过课本上的一首小诗引出单元内容。本身诗的内容就包含了“风和雨是怎样形成的”,用富有童趣的对话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平时十分常见的风和雨究竟是怎么来的,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二、了解气温1.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平时气象员们都用气温计来测量气温。展示气温计引导学生观察,初步了解气温计。2.气温计上有两个字母,C表示摄氏温度,F表示华氏温度。我们一般使用摄氏温度。3.气温计的正确读写。提问:同学们,平时看到气温计,我们怎样读出气温计上的气温数据呢?出示课本44页上面的两幅气温计插图,试着读一读。提问:气温计上的温度我们会读了,那么又该怎样去书写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4页有关“气温计的正确读写”的内容。出示几组气温数字进行练习。[设计意图]这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引入气温的概念并且告诉学生平时在天气预报上看到的气温是怎么得出来的。再接着拿出气温计,让学生自由观察气温计的构造,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气温计上不同的字母,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气温单位,而常用的气温单位是摄氏度。认识了气温的单位之后,就要尝试着自己来读出气温计上表示的气温,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气温读数以及书写方法,最后通过几组练习强化加深印象。三、温度对人的作用1.提问:平时人们都非常关心温度,我们知道准确的温度有什么作用呢?出示课本44页下面4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在这4种情况下,我们知道准确的温度有什么作用?图1:知道明天降温8摄氏度,就可以及时添加衣服,防止着凉。图2:知道外面是38摄氏度,天气很热,要尽量的少外出,还要多补充水分,防止中暑。图3:零度以下有冰冻,知道外面的天气在零度以下,道路会结冰,开车前就好防护措施,开车、步行等等都要注意安全。图4:知道空调间里面的空调温度最好定在26度左右,这样不仅制冷效果最好,而且还能节约能源。除了书中列举的这4种情况之外,请同学们再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知道准确的温度还有哪些作用。[意图解析:这个环节先通过展示课本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温度会对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同的情况下怎么样的温度才是最合适的,从而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温度。四、学会测量气温1.提问:我们一般了解温度都是从天气预报中知道的,那么天气预报中的温度数据是如何得来的?气象员们又是怎样测量温度的呢?出示课本45页上面4幅插图,将学生分成4组分别在在草地上,水泥地上,阳光下离地面1.5米处,背阴处离地面1.5米处4个地方测量温度并把数据记录下来。2.全班交流讨论,各小组汇报本小组测得的数据。引导学生比一比这4组数据,想一想通过比较有什么发现?3.提问: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测得的温度数据不一样呢?我们该以哪一个数据为准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出示课本55 45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读一读旁边的这段文字,了解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测量温度的。[设计意图]通过在4个不同地方测得的气温,将4组数据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存在差异的特点,思考哪种情况是最适合用来描述气温的由此引出对百叶箱的介绍。三、研讨小结五、课堂小结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了准确的气温,就可以应对日常生活中气温的变化四、拓展在了解了气温的相关知识后尝试让学生观察一天内气温的变化规律。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时,要将它放在______________。A.教室里B.操场阴凉处C.操场阳光下D.冰箱里2.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气温通常用气温计进行测量。下列气温计的读写正确的是()。A.气温计标示的温度读作:二十二摄氏度B.气温计标示的温度读作:零下二十二度C.气温计标示的温度写作:22℃D.气温计标示的温度写作:-22℃3.气温通常用()测量。A.气温计B.体温计C.湿度计D.耳温枪4.下列操作,()是使用温度计时的正确操作。A.手持温度计的玻璃泡。B.放置在测量环境内,待温度计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C.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D.没有特别的规定。5.-5℃读作()。A.5摄氏度B.零下5摄氏度C.减5摄氏度D.零上5摄氏度二、判断题6.同一时间测量的水泥地上的气温比草地上的气温高。()7.同时在校园的不同地方测量气温,发现草地上的气温比水泥地上的气温高。()8.为了美观,百叶箱的内外可以涂多种颜色的漆。()9.气温计的数值显示38℃,我们读作三十八摄氏度。()10.同一时间,阳光下和背阴处的气温不同。()参考答案:1.B2.D3.A4.B5.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55 17.云量与雨量【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认识云量和降雨量。2.知道降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科学思维]1.了解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2.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降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探究实践]1.通过观测云量的活动,学会以简单的方法度量和描述天空中的云量。2.会做雨量器,并且会用雨量器来测量雨量。[态度责任]1.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降雨的对人生产、生活的影响。2.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做一个雨量器,测一测雨量。【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说明云量和雨量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学生]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等。【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云量和雨量的奥秘。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认识常见的气象要素1.放映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观看。提问:这段视频告诉了我们哪些气象要素?(降雨、降温、大风等)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气象要素,云和雨也是重要的天气要素。2.概念云量:描述天空中云的多少(晴转多云,阴天、多云等)雨量:描述降雨的多少(小雨、中雨、大雨、大暴雨等)[意图解析:由天气预报引出各种各样的气象要素,再引出“云和雨也是重要的天气要素,如何描述云和雨的多少?”从而揭示概念:天空中云的多少叫作“云量”,降雨的多少叫作“雨量”。而晴转多云、阴天、多云等是用来描述云量的气象用语;小雨、中雨、大雨、大暴雨等是用来描述雨量的气象用语。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二、云量的划分标准1.展示几幅不一样云量的图片。55 提问:你会描述它们的云量吗?你是根据什么来描述的?(生活经验)2.如果把天空看成一个圆,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我们就可以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3.室外观察,将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表中。[意图解析:这里是一组不同云量的图片展示。在有明显的对比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地描述出不同图片中云量的多少,却无法对不同的云量进行总结概括。此时就需要更精确的研究方法——四分法。气象学家将只占天空四分之一以内云量的天气称之为“晴天”;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称之为“多云”,四分之三以上的称之为“阴天”。在学会了描述云量的方法之后就可以尝试观察天空中的云并进行相应的记录。三、云量和雨量的关系1.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云的多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2.当天空中乌云密布,天空很暗,云层很厚时会下雨。3.雨停后天空中的云少了,天亮了,能见度变高。[设计意图]由云的变化引出雨,通过师生活动,使学生知道云量和雨量的关系。四、制作雨量器,测量雨量1.看云,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天空是否会下雨,但却比较难准确地判断雨下得到底有多大。生活中,你是根据什么判断雨下得有多大的?2.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3.概念降雨量:24小时内降雨的多少。4.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测量降雨量的工具——雨量器。5.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三、研讨小结[设计意图]的如何准确得出降雨的多少呢?揭示降雨量的概念,强调描述降雨量的时间以及单位,从而引出测量降雨量的工具——雨量器。雨量器为什么是用降雨的高度来描述降雨的多少的,不同大小的雨量器作用是否相同。让学生在制作雨量器的过程中体验到精准测量降雨量的好处。四、拓展五、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1.我们已经认识了测量雨量的过程,那么下雨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影响我们出行,要不要带雨具穿雨鞋……2.下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建筑工人外出作业时,碰到下雨就得停工;农作物生长需要雨水……3.降雨与我们关系密切,适量的雨水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如果降水过多易引发洪涝,降水过少易导致干旱。洪涝和干旱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常常无法估量。4.那么应对极端天气,我们可以怎么做?及时关注天气预报。5.除了观看天气预报,我们充满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总结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设计意图]该环节主要由课堂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的天气对于人类或环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能利用天气预报等科学技术应对恶劣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24小时内的降水量是80毫米,这个降水量的等级是()。A.暴雨B.中雨C.大雨D.小雨2.根据你的观察和体验,在下列说法中,下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没有好处的是()。A.灌溉农田B.调节气温C.引发洪涝D.净化空气55 3.若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则当天的天气是()。A.阴天B.晴天C.多云D.降雨4.下列情况可能会下雨的是?()A.万里无云B.乌云密布C.白云朵朵D.晴空万里5.某小组同学利用雨量器在24小时内收集了40毫米雨水,这说明()。A.该地区下了中雨B.该地区下了大雨C.该地区下了小雨D.无法判断二、判断题6.云量多的情况下一定会下雨。()7.天上云量是天空的一半就是晴天。()8.雨量器使用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9.在同一地点、同一时段,用不同的雨量器测出的雨量是不一样的。()10.特大暴雨会造成自然灾害。()参考答案:1.A2.C3.B4.B5.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18.风向和风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能说明什么是风向和风力;2.会借助操作轻飘物体判断风向和风力,能复述“风级歌”的内容;[科学思维]通过阅读资料,列举龙卷风、台风等极端天气现象对人类的影响。[探究实践]1.能够用一些轻飘物体判断风向和风力。2.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并测量风向和风力。[态度责任]1.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2.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判断风向和风级。【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利用“风级歌”,在自然场景中面对复合现象判断风级。【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学生]制风向风力计的材料;用来观测风向的轻飘物体,如塑料袋、纸片、纸条等。【教学过程】55 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风向和风力的奥秘。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谜语导入1.出示谜语:水见它皱眉,花见它弯腰,树见它摇头,云见它就跑。(答一自然现象)(谜底:风)2.仔细观察这几幅画,找一找风的踪迹?(PPT出示)树叶在动,旗杆上的红旗飘了起来,衣服的飘动,窗帘的起伏……3.虽然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风的影子,因为风就在我们身边。4.看看天气预报是如何描述风的,天气预报中是怎么描述有风的天气的?(视频播放天气预报)偏北风四到六级。四到六级指的是什么?偏北风又指的是什么?5.揭示概念:描述风时主要描述“风向”和“风力”。[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风在生活中的踪迹,并通过天气预报中描述有风的天气的视频,既让学生明白了描述风的时候要注意风向和风力,从而自然地导入学习内容。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二)辨认风向、风力1.辨认风向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天气预报视频里的偏北风就是风向。回想《晒太阳》一课,我们怎样辨别方向的?游戏:吹纸巾,辨方向(请三位同学到前面,一位同学不同站位造风,其余两名同学指风向)学生分组游戏。2.辨认风力风力就是风的强度。风力指风吹到物体上所表现出的力量的大小。一般用风级表示风的强度。天气预报视频里的四到六级。游戏:吹纸巾,辨强弱(请三位同学到前面,一位同学造风,其余两名同学排序风力)学生分组游戏。[设计意图]由《晒太阳》引出前置概念,使学生回忆起对于方向的辨别,从而认识到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再经过一组游戏加深学生对于方向的概念,通过游戏让学生可以借助身边的轻飘物来初步判断风向和风力。(三)组装风力风向计,测量风力风向1.要比较准确地知道风力大小和风向就要使用工具测量,我们常常用风向风力计来测量。2.了解风力风向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3.四人小组合作—组装风力风向计①观看风向风力计制作视频②利用材料包小组合作组装风向风力计合作要求:a.确保风向标和风杯要能自如的旋转b.注意音量控制(零级音量四级控)c.造作中注意安全4.室外测量风力及风向5.为了更准确测量风力,我们还可以用电子风力仪进行测量55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组装风向风力计,直观地理解风向风力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通过亲身测量,领会记录天气信息的意义。三、研讨小结(四)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学习“风级歌”2.风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3.总结:风可以带给我们很多资源和帮助,但同时也会带了不少灾难和困扰。因此我们只有全面认识风能源,并进行合理的利用其有利于人类的一面,而躲避其负面影响,从而与风和谐相处。[设计意图]通过风级歌进一步熟悉风级与对应的景物的变化,能有效提高学生辨认风力的准确率。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风对人类的好处和危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对天气知识的充分、精确的认识与掌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运用风能服务人类。四、拓展(五)提高与延伸1.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连续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记录气温、云量、雨量、风向、风力等各种数据,并填写记录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天气相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乐于与人合作,分析数据,描述天气,与环境和谐相处。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早晨,张同学看到国旗向东北方向飘动,所以此时吹的是()。A.东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2.小明奶奶早上洗了一些衣服,晾在自家的院子里,然后上街买菜,这时天刮起了大风,回来后发现衣服全部都在院子的东南角,那么刮的风的风向可能是()。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3.至少达到()级风时,我们走路难以打伞。A.6级B.5级C.4级D.10级4.风吹来的方向叫作风向,看到红旗飘向北方,风向是?()A.北风B.南风C.无法判断D.西风5.风速计上风杯转动速度越快,()。A.风速越快B.风速越慢C.风向转变越快D.无法判断二、判断题6.风级歌里把风一共划分为13级。()7.风能是一种清洁的不可再生能源。()8.七级迎风走不便。()9.我们在乡间考察,观察炊烟可以判断气温。()10.龙卷风通常会带来暴力性的损害。()参考答案:1.C2.C3.A4.B5.A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55 19.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什么是气候,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2.知道天气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认识不同的气候环境下造就了不同的生物,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科学思维]1.能够说出气候是一定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2.通过对不同地区气温,降水量等要素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指出其区别,并能据此进行判断,预测,决策等思维活动;3.通过搜集资料,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列举在雨林,草原,极地等常见气候下生活的动物与植物;4.知道天气和气候与生物生存联系密切,树立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动植物的意识。[探究实践]1.通过对不同地区降水、气温等天气要素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2.能借助可测量的气象信息,利用科学语言描述天气和气候。[态度责任]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不同地区气候变化规律。2.能多渠道获取气象信息,与同学合作尝试推测未来天气变化。【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什么是气候及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根据可测量的天气要素数据分析出气候特点。【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学生]四季的风景图片,不同气候下生活的动植物照片。【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天气和气候的奥秘。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天气预报视频,学生把获得的天气信息记录在活动单上。2.我们可以从天气预报中获得未来几天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变化情况3.归纳天气的概念,天气是指气温,风向,风力,降水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的综合状况。4.天气在一定的地区内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调节日常生活。[设计意图]通过之前对于天气的学习,用天气预报总结概括各种天气要素,从而归纳天气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天气是有一定变化规律的,激起对气候探究的欲望。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55 (二)讨论家乡的天气情况,知道气候是说什么1.我们常常听说,有的地方“四季如春”,有的地方“常年炎热”,有的地方“四季分明”。(课件出示3种气候特点的图片)2.“四季如春”就是四个季节都象春天一样……“常年炎热”是指每年天气都很热,常年高温……“四季分明”是指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的特征表现得很明显……3.归纳梳理气候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的气候)。4.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时间短,变化无规律,很不稳定;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比较稳定。)[设计意图]由讨论家乡的天气情况入手,引导出气候的概念,强化对四季气候特征的认识。阅读与比较数据,分析两个地区的气候特点1.课件出示两地区气象数据图片,并做读图引导(两地区的气温比较图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月份,纵轴上的数据表示温度,红色曲线表示2015年气温变化趋势,绿色曲线表示2016年气温变化趋势;两个地区的降水比较图,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月份,纵轴上的数据表示降水量,蓝色条形表示2015年降水量变化趋势,黄色条形表示2016年降水量变化趋势)。2.从数据来看,哪个地区比较炎热?哪个地区降水量多?3.地区二比较炎热(地区二的气温曲线变化走趋比地区一高);地区一降水量多(地区一的降水量变化走趋比地区一高)。4.预测一下,今年地区一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可能是几月?地区二全年最高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5.今年地区一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可能是7月(地区一2015、2016年降水量的峰值都出现在7月,平均值为150毫米,并且常年趋于稳定);地区二全年最高气温大约46摄氏度(地区二2015年气温峰值出现在6月份44摄氏度,2016年气温峰值出现在7月份45摄氏度,气温峰值升高1摄氏度,并且全年气候有变暧趋势)。6.如果你想去地区一和地区二旅游,分别在什么时候去比较合适?7.去地区一旅游选择5月比较合适(地区一5月份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降水量适中平均在80毫米,不冷不热,空气湿度好,是领略地区一夏季地理风貌,体验风土人情,品尝各种美味小吃的最佳时机);去地区二旅游选择12月份比较合适(地区二12月份气温在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之间,降水量为0毫米,不冷不热,降水量稀少方便出行,是欣赏地区二冬季自然风光,感受暧冬的最佳时机)。[设计意图]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结合生活实际,解决自己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天气和气候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研讨小结(四)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说气候与天气1.下面哪句话是在说天气,哪句话是在说气候?2.昆明四季如春(说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昨晚一直在下雨(说天气,时间短,变化没有规律);未来两天内有寒潮(说天气,时间短,变化没有规律);北极全年严寒(说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梅雨天马上要到了(说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今天可真热(说天气,时间短,变化没有规律)。3.你还知道哪些说天气和气候的语句?4.说天气的语句有(风和日丽、暴风骤雨、阴转多云……),说气候的语句有(冬暧夏凉、海南全年皆夏、终年干燥少雨……)。[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描述天气和气候语句的辨别,强化学生对天气和气候区别的认识,并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天气和气候。四、拓展查阅资料,列举适宜在不同气候特征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1.气候与动植物密切相关,不同的气候下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同的气候,揭开不同气候环境下秘密世界的神秘面纱(播放视频《雨林守护的秘密》)。55 2.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量等气候特征不同,生活的动植物也不同,让我们走进几种典型的气候类型,共同探秘不同气候类型下生活着的不同动植物(课件出示图片)。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典型植物典型动物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芭蕉、大榕树、望天树、皇冠蕨……长臂猿,绿孔雀,蟒蛇,巨蜥……草原气候全年干旱或半干旱野牛草、黑麦草、甘草、三叶草……斑马、角马、长颈鹿、羚羊……极地气候终年严寒苔藓、地衣……企鹅、鳞虾、北极熊……………………[设计意图]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体现科学教育学科学用科学的初终。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雪以后,人们会在积雪冰冻的道路上洒工业盐,这是为了()。A.降低路面的温度B.增大路面硬度C.加快积雪和冰面的融化D.防止滑倒2.下列不是冬季的特点的是()。A.常会下雪花B.天高云淡C.夜晚温度会降至0℃以下D.无法判断3.当你表述“除了撒盐和不撒盐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说明你是在()。A.设计方案B.作出假设C.提出问题D.得出结论4.下列那句话是描述天气的()。A.昆明四季如春B.昨天一直在下雨C.海边常年炎热D.冬天特别寒冷5.企鹅适宜生活在下列哪种气候中()。A.雨林气候B.草原气候C.极地气候D.亚热带气候二、判断题6.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是风和日丽。()7.气候是经常变化的,有时在1分钟内能变很多次。()8.我们说一个地方四季如春,就是说这个地方只有春季。()9.经常打雷下雨的季节是冬季。()10.气候就是指一两天时间内天气变化的规律。()参考答案:1.C2.B3.A4.B5.C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55 5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3-02-08 16:56:03 页数:56
价格:¥8 大小:209.5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