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有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试卷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有土地运动,却无土地市场”“土地运动主要是在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卿大夫之间进行的”,其方式有封赏、迁徙土著以重分土地、索取、以土地作政治性交换、对土地作政令性调整等。该学者强调当时A.地主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B.分封制度逐步走向瓦解C.铁犁牛耕推动了社会变革D.土地转让引发社会动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其方式有封赏、迁徙土著以重分土地、索取、以土地作政治性交换、对土地作政令性调整等”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已经可以作为私产进行赏赐交易等,反映出土地私有的出现,也说明以井田为基础的分封制度逐步开始瓦解,B项正确;A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铁犁牛耕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B项。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民”和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C.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D.士人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大同”“尚同”“小国寡民”“一断于法”等社会构想均体现出当时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意识和济世情怀,D项正确;“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排除A项; 百家争鸣不单单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发展,“开放性的特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西汉画像石题材丰富,其中牛耕图占有较大的比例。目前出土的西汉牛耕图画像石具体区域如下表,据表可知出土省份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2幅壁画)A.牛耕技术已在全国普及B.牛耕图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C.汉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D.出土文物不一定能佐证真实历史【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阅读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体现了当时相关地区的农具和农业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汉代牛耕技术已在“全国普及”,故A项错误;仅从牛耕图画像石的分布及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汉代的经济格局,即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故C项错误;出土文物经过考证,能够佐证历史,故D项错误。4.两宋时原本盛行于宫廷和官宦、军旅的马球、蹴鞠、相扑等体育活动逐渐向民间普及,在民间社团的推动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性组织,体育活动的玩法更具多样性和观赏性,甚至成为商人招揽顾客,藉以营利的重要手段。宋代体育活动的变化反映出A.封建专制体制衰落B.新的社会阶层成为国家主导C.平民政治趋势加强D.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马球等体育活动从上层逐渐向民间普及,带动体育活动朝着多样性和观赏性发展,甚至成为商人营利的重要手段 等,反映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D项正确;封建专制体制衰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新的社会阶层成为国家主导,排除B项;宋代“体育”活动的发展变化不能说明平民“政治”趋势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5.下表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5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促进了官吏队伍年轻化【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明朝内阁中的官员担任阁臣的年限都比较短,阁臣的频繁更换就导致国家政策的稳定性受到影响,A项正确;表格内容仅体现了明朝内阁阁臣的任职年限,不能体现明朝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官吏队伍的年轻化,排除BD项;阁臣的任职年限并不能说明内阁辅助作用的大小,排除C项。故选A项。6.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是烧盐为业的灶丁出身,曾从事贩运,后师从王阳明。他曾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这一观点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意识B.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得到重构C.传统社会经济结构逐渐解体D.西学东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可知,王艮认为日常生活即是理,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反映了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对理学的思想活跃局面,故A正确;社会伦理秩序仍以儒学为主,明清时期的儒学得到继承与发展,没有重构,故B错误;传统经济结构仍以自然经济为主体,鸦片战争后才逐渐解体的,故C错误;西学东渐虽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故D错误。7.下表为1750-1790年外国来广东商船数及关税收入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当时 年度商船(艘)关税(两)乾隆15—25年(1750—1760年)2074725312乾隆25—35年(1760—1770年)2201988405乾隆35一45年(1770—1780年)3005629767乾隆45一55年(1780—1790年)5389271536A.闭关锁国政策日渐松弛B.清政府的官方贸易兴盛C广东对外贸易条件优越D.外商对华市场需求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整体来看,外国来广东的商船数量和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明显增加,这说明外国商人需要中国市场,外商对华市场需要增强,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至嘉庆时期并未开放海禁,A项错误;数据反映出的商船数量的增加、关税收入的增加,但不代表清政府官方贸易兴盛,因为官方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B项错误;广大作为沿海地区,在对外贸易方面具有优越条件,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条件,C项错误。8.18纪末,铜钱七、八百文可兑换一两白银,到鸦片战争前夕,则要一千六百文铜钱才可换得一两白银,白银价格在近五十年中涨了一倍。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闭关锁国导致白银流入减少B.生产凋敝严重影响商业贸易C.走私贸易直接引发银贵钱贱D.工业革命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为扭转对华正常贸易的逆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造成我国白银大量外流,从而出现“银贵钱贱”的状况,故C符合题意;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正常贸易中,我国处于贸易顺差,白银流入中国,故A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前夕,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经济侵略,我国传统经济受到冲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下表是甲午战争以前中国买办投资的去向(1840—1894年),据此表可知,买办项目支出额占总数%交存外商企业的保证金约1亿两50附股于外商企业约1200万两6购买城市房地产约3000万两15投资于近代工业、航运业约500万两2.5投资于商业、银钱业约5300万两26.5A.资本的产业资本转化比例较高B.事实上主导了近代中西方贸易C.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双重作用D.阻断了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买办的投资很大一部分比例是与西方列强合作,这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但另一方面,买办也投了中国近代的工业、航运业,因此对民族工业发展有双重作用,故选C;据材料可知,买办本的产业本转化比例较低,A项错误;买办的投入主要是服务于西方列强,并没有主导中西方贸易,B项错误;买办的投资帮助西方列强扩大了对华资本输出,D项错误。10.1912年2月,荷属泗水等地华侨举行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大典,却遭到荷兰殖民当局横暴干涉,撕毁中华民国国旗,开枪打死华侨三人,千余人被捕。华侨纷纷致电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求救。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合作,与荷兰当局严正交涉,取得了事件的尽快解决,维护了华侨的人身安全。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A.力争国权开辟外交新局面B.催生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C.外交理想与现实矛盾交织D.为寻求支持遵守国际惯例【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事件集中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为维护国家权力和开辟外交新局 面而做出不懈的努力,故A项正确;该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维护海外侨民利益,体现了捍卫国家主权、保障人民权利的决心,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产生是无法反映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中国与荷兰双方外交谈判过程,只呈现了最终结果,无法说明外交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交织,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南京临时政府遵守国家惯例,故D项错误。11.下表是对1918-1920年工人罢工斗争概况的统计,据此可以推知罢工原因年份罢工原因191819191920要求增加工资152361反对劳动过重和恶劣待遇7712爱国运动—351工会组织——4A.新型政党领导下工人运动的发展B.工人阶级政治斗争意识逐渐增强C.罢工是工人阶级主要的斗争方式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18—1920年间,工人争取合法权益的罢工次数逐年增多,说明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意识逐渐增强,故选B;新型政党的成立是在1921年,排除A;根据表格信息无法说明罢工是主要的斗争方式,排除C;根据工人罢工的次数和原因也无法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排除D。12.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和赞助,单纯的农民暴动是不能获得最终胜利的”,因此必须要“使暴动的城市能成为自发的农民暴动的中心及指导者”。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努力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B.坚持革命统一战线的独立性C.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D.未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1927年11月”“使暴动的城市能成为自发的农民暴动的中心及指导者”体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革命的出路,A正确;材料与革命统一战线无关,B排除;C是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积极探索,排除。故选A。13.下表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该表从侧面反映出()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时间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具(B)B/A(%)1912—1916年159561180.741917—1921年392697982.031922—1926年430743900.911927—1931年551929981.81A.政府推动农业近代化进程B.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机械制造基本上依赖进口D.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缺陷亟须改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可知,在民国初年,中国的经济、科技水平落后,长期被列强侵略掠夺,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发展十分缓慢,机器主要依靠进口;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客观上阻碍了农业近代化进程,阻碍了农机具的使用与推广。因此,从近代工业与农业发展来看,经济发展的缺陷亟须改变,D项正确;从材料中农机具所占进口机器和工具的比重来看,得不出政府推动农业近代化进程的结论,而且机械进口也看不出全部或者主体是靠官方进口,排除A项;一战(1914-1918 年)期间,表中数据(中国进口可视为列强出口)翻一倍多或六倍多,从中看不出“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知识可直接得出机械制造基本上靠进口,但这并不符合题目设问的主旨要求(“从侧面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14.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据此可知A.俄国革命经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B.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急需扩大C.中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危害深远【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强调中国的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意在说明中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选C;材料表明,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可见其没有强调俄国革命经验的现实指导意义,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联合资产阶级,是出于完成革命的需要而并非为了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排除D。15.下表为1978~1986年农村劳动力从业人数统计表。可知当时的中国年份农村劳动力总数(万人)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作物种植业人数(万人)197831348.525677.5198032505.926672.6198234533.326155.5198436623.825496.9198638782.425365.8A.人口总量不断上涨B.农业经济增长面临困境C.产业结构发展失调D.农村劳动力转移日益加速【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知,1978~1986年农村劳动力总数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相应时间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作物种植业人数却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走出农村,不再从事农作物种植业,而从事其他行业,D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农村劳动力总数上升,不能得出人口总量不断上涨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作物种植业人数呈下降趋势,并不能说明农业经济增长面临困境,比如有可能是人虽少了,但农村机械化推广,反而农业经济增长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各种产业发展状况、比例方面的信息,“发展失调”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6.智者学派认为消除“自然”与“人定法”对立的途径是人定法的制定应当根据理性、自然,立足于人的本性,也冷静地思考“公民不得违背他们所在国家的法律,同样是正义的要求”。这表明智者学派主张A.法律的制定应依据人的自然本性B.人是万物存在与否的尺度C.人们必须遵守自然法的基本规定D.强调个体道德标准的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人定法的制定应当根据理性、自然,立足于人的本性”体现的是智者学派主张法律的制定应该符合人的自然本性,A项正确;材料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无关,B项排除;自然法是一种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规定,C项排除;材料与强调个体的道德标准统一无关,D项排除。故选A。17.下图是1535一1558年英国诺福克郡庄园财产分布对比图,据此推断()A.教皇与大众矛盾迅速激化B.文艺复兴冲击了神权统治C.人文精神弱化了宗教信仰D.宗教改革强化了世俗权力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535-1558年英国诺福克郡庄园财产分布对比图”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16世纪以来宗教改革的深入开展,国王的经济实力增强,教会的经济实力下降,地方士绅的经济实力增强,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客观上强化了世俗权力,D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财产分布对比”,没有提及教皇与大众的矛盾,排除A项;仅根据题干所述的“庄园财产分布对比”无法推断出“文艺复兴冲击了”,而且从材料中无法解读出“神权统治”的信息,排除B项;人文主义并不会弱化人们的信仰,排除C项。故选D项。18.下表为1522-1700年哥斯达黎加人口比重变化表,据此表明新航路开辟年份总人口土著人口非土著人口(白、黑、混血人种)人数占比(%)人数占比%15222720027200100一一1569174791716698.23131.81611155381490895.96304.11700192931548976.3380423.7A.加速了人才的流动B.带有体现血腥暴力征服C.利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壮大了土著白人的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522-1700年哥斯达黎加土著人口不断减少,非土著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哥斯达黎加是美洲国家,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对美洲的掠夺、屠杀等血腥暴力征服,使得当地土著人口锐减,同时欧洲、非洲等地移民的到来,又使非土著人口增加,故B项正确;“加速了人才的流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这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壮大了土著白人的力量”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19. 1662年,痴迷于科学的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了皇家学会。这里聚集了英国的最强大脑。1703年,牛顿开始担任会长直到去世。1705年,牛顿因他在科学上的伟大贡献而被封为爵士,从平民成为贵族,这在英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主要反映出英国A.政治环境宽松B.崇尚科学和尊重科学家C.文化积淀丰厚D.成为新的世界科学中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政府重视科技,牛顿因为在科学上的伟大贡献而被封为爵士,反映了国家崇尚科学和尊重科学家,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环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积淀丰厚,排除C;英国在此时还不是世界科学中心,排除D。20.1731年,英国政府实行税制改革,引起非议,沃波尔主要依靠王室支持,更换了政府官员,恢复了议会多数,渡过危机。对此,多年未能进入政府的卡特赖特感慨而言:“谁能得到国王的支持,谁就能蔑视一切!”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国王违反了《权利法案》B.国王掌握最高行政权C.代议制度仍需不断完善D.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沃波尔主要依靠王室支持”“谁能得到国王的支持,谁就能蔑视一切”,可知这一时期王权对国家政治建设依然存在很大影响,说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限制王权,故选C项;根据《权利法案》的规定,首相需要对国王形式负责,当内阁与议会相冲突时,首相有权申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大选,排除A项;首相和内阁掌握最高行政权,国王统而不治,排除B项;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是逐渐确立完善的,1721年财政大臣沃尔波尔担任首相,标志着英国责任内阁制的正式形成,排除D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材料二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2)根据材料二,概括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答案】(1)演变:西周时,“国”为诸侯的封地,秦以后为“王朝国家”:西周时,“天下”为周天子统治区域,秦以后为政治辖区及影响力所及的地域,并不断扩展。(2)内涵:顾炎武思想中的“天下”,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而是包含了民众之天下:严复的“国”,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孙中山推动了民族平等、统观念发展:章太炎强调了“中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解析】【详解】(1)演变:“国”:据材料“西周时期,‘国’为诸侯封地”可知,西周时,“国”为诸侯的封地;据材料“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可知,秦以后为“王朝国家”。“天下”:据材料“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可知,西周时,“天下”为周天子统治区域;据材料“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可知,秦以后为政治辖区及影响力所及的地域,并不断扩展。(2)内涵:“天下”:据材料“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可知,顾炎武思想中的“天下”,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而是包含了民众之天下。 “国”:据材料“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可知,严复的“国”,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中华”:据材料“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可知,孙中山强调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从而推动了民族平等、传统观念发展;据材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可知,章太炎强调了“中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情况。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统一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确定两个“严加限制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1977年11月公安部规定了“农转非”的内部控制指标,即每年从农村迁入市镇的“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农业人口的15‰。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86—1995年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县秦栏镇实行“绿卡户籍制”。以此为代表,部分地区实行投资入户、购房入户或蓝印户口等政策,以吸引人才和资金2001年3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变革。论述:1958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同时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生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被打破,大量高学历或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加入流动大军。在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的今天,人口的合理流动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旧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冲击。因此,近年来,我国不断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我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8年以前,这一时期户籍制度还未形成;第二个阶段是1958年至1977年,这一时期户籍制度形成,但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第三阶段是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户籍制度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据此拟定论题,展开论述即可。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摘编自《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材料二(美国)教科书的第一个错误是淡化先前探险家的重要性。1492年之前,其他各大州就有人多次到达美洲。哥伦布的重要性首先可归因于欧洲形势的改变,而不是到达了一个“新”大陆。在众多被教科书遗漏的重要因素中,首先是军事技术的进展。1400年前后,欧洲统治者开始使用大型枪炮并学会在船上装备它们。欧洲连续不断的战争助长了这种军备竞赛,而军备竞赛又导致射击、军事演练以及围攻技术的发展。关于哥伦布的动机,史料讲得极其清楚,但是大多数教科书在描述哥伦布时,并不敢说追逐财富是他们来到美洲的动机。——摘编自【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材料三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 年左右,它变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如由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疾病,美洲人口大量减少;非洲出现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远至澳大利亚,则是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的毁灭。——摘编自【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至187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食物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历史教科书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上存在错误的依据。(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殖民扩张使食物品种相互交流;工业文明的需要和促进。作用:世界各地的食物品种增加,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世界物种的广泛交流,打破了食物品种的地域限制;有利于餐饮礼仪的进步和发展;加强了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2)依据:忽视了早期探险家航海重要性;夸大了哥伦布航海的重要性;遗漏欧洲武器和战术改进是发现和征服新大陆的重要因素;未明确指出哥伦布远航的动机是追逐财富。(3)途径:全球航路开辟。影响:使欧洲形势发生了改变,军事技术得到发展;大量的财富流入欧洲;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欧洲传来的疾病导致美洲人口大幅减少;奴隶贸易导致非洲青壮年劳动力锐减;美洲、澳大利亚等地传统文化和语言的毁灭。【解析】【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食物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据“15世纪末16世纪初”可得出15、16世纪之交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据“欧洲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可得出殖民扩张使食物品种相互交流;据“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可得出18世纪中后期以来工业文明的需要和促进。第二问分析作用,从物质生活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地的食物品种增加,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世界物种的广泛交流,打破了食物品种的地域限制;从餐饮文化的角度来看,有利于餐饮礼仪的进步和发展;从世界市场的角度来看,加强了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历史教科书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上存在错误的依据,据“(美国)教科书的第一个错误是淡化先前探险家的重要性”可得出忽视了早期探险家航海的重要性;据“1492年之前,其他各大州就有人多次到达美洲。哥伦布的重要性首先可归因于欧洲形势的改变,而不是到达了一个‘新’大陆”可得出夸大了哥伦布航海的重要性;据“在众多被教科书遗漏的重要因素中,首先是军事技术的进展”可得出遗漏欧洲武器和战术改进是发现和征服新大陆的重要因素;据“但是大多数教科书在描述哥伦布时,并不敢说追逐财富是他们来到美洲的动机”可得出未明确指出哥伦布远航的动机是追逐财富。(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但在1500年左右,它(大西洋)变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可知“这一变化”是指大西洋沿岸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商路和贸易中心,而出现的主要途径是15、16世纪之交全球航路开辟。第二问根据材料三“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从对欧洲的影响来看,使欧洲形势发生了改变,军事技术得到发展;大量的财富流入欧洲,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对亚非拉的影响来看,根据材料三“如由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疾病,美洲人口大量减少;非洲出现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远至澳大利亚,则是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的毁灭”可知欧洲传来的疾病导致美洲人口大幅减少,奴隶贸易导致非洲青壮年劳动力锐减,美洲、澳大利亚等地传统文化和语言的毁灭;从对整体世界的影响来看,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逐渐形成。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高呼在人类社会里位于中心地位的是人而不是神,人是世界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而不是虚幻的神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又是在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评价空前提高。中世纪以上帝为主审、人类为臣仆的世界结构在人们脑中根深蒂固,当人类意识到有能力改变自身地位的时候,上帝无限崇高的主宰地位自然成了人类最向往的目标,于是人类无限标榜自身,无形中又重塑了一个上帝——人类本身。在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因为众神也在命运之中,不能摆脱命运的掌控。同祥希腊人也不会标榜自身的全知全能。材料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看来,命这是一股改变人们生活轨述的外在力量。通过人自身的不懈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安排,让未来向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在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尤其是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作品表明希腊人对命运有着另外一种理解:希腊人是宿命的,他们承认命运的不可抗拒性。材料三 苏格拉底之死存在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选择:苏格拉底被不公正的处死,但他甘愿公正的执行这个判决。苏格拉底的理由表明他对死亡的选择绝不只是对个人尊严的考虑,他更看重的是法律的权威性和他所在的政治共同体得以存在的神圣性,由此可以清晰地透视希腊人文精神中人与其所在政治共同体的关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人文主又思想中单纯基于欲望、功利之上的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在自由主义浪潮的冲击下的苍白与脆弱。——摘编自马晶洋的《论希腊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在差异》(1)根据材料概括并说明希腊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在差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差异产生的社会背景。【答案】(1)差异:①对人与神的认识不同:希腊: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会标榜自身的全知全能;文艺复兴:人是世界的主宰,而不是神;②对命运的认识不同:希腊:承认命运的不可抗拒性;文艺复兴:人可以与命运抗争,改变命运;(5③对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认识不同:希腊:共同体秩序优先于个体利益;文艺复兴:更强调个体的利益。(2)背景:①在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中世纪上帝无限崇高的主宰地位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最向往的目标。②希腊城邦制度下,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将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地理大发现,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个人主义方面更加突出。【解析】【详解】(1)差异:①对人与神的认识不同:希腊:根据材料“在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因为众神也在命运之中,不能摆脱命运的掌控。同祥希腊人也不会标榜自身的全知全能。”可得出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会标榜自身的全知全能;文艺复兴: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高呼在人类社会里位于中心地位的是人而不是神,人是世界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可得出人是世界的主宰,而不是神;②对命运的认识不同:希腊:根据材料“希腊人是宿命的,他们承认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可得出承认命运的不可抗拒性;文艺复兴:根据材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看来……通过人自身的不懈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安排,让未来向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可得出人可以与命运抗争,改变命运;③对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认识不同:希腊:根据材料“他更看重的是法律的权威性和他所在的政治共同体得以存在的神圣性,由此可以清晰地透视希腊人文精神中人与其所在政治共同体的关系”可得出共同体秩序优先于个体利益;文艺复兴:根据材料“文艺复兴以后的人文主又思想中单纯基于欲望、功利之上的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在自由主义浪潮的冲击下的苍白与脆弱”可得出更强调个体的利益。 (2)背景:①根据材料“在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可得出在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当人类意识到有能力改变自身地位的时候,上帝无限崇高的主宰地位自然成了人类最向往的目标”可得出中世纪上帝无限崇高的主宰地位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最向往的目标。②根据材料“由此可以清晰地透视希腊人文精神中人与其所在政治共同体的关系”可得出希腊城邦制度下,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将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又是在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地理大发现,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个人主义方面更加突出。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美国独立后,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法、西班牙在周边虎视眈眈,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材料二如此状况的共和制度不是一个派别所理想的制度,而是当时各主要派别能够接受的政治制度。他们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历史传统、王族血缘、派别利益,直至法律条文的措辞和获得通过的可能性等。他们即使坚持着脑海中的信条,也必须脚踏实地维护着已经拥有的政治权益。因此,在谁也无法独占鳌头独断专行的情况下,彼此妥协成为唯一的出路。由于宪法的残缺、矛盾和可变性,使人们有了对宪法作出重新解释的余地,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可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而生存下来,无须彻底变更。中、小资产阶级又依照自己的愿望对宪法条文作了微小的修改。——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沈坚《试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中的稳定因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875年宪法制定的特点。【答案】(1)原因: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州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松散的联盟难以应付危机;启蒙思想的影响。(2)特点:兼顾各政治派别的利益;相互妥协;灵活变通并适时修改。 【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独立前是十三块殖民地,各自拥有很大独立性和自主权,十三块殖民地联合起来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也即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州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根据材料“美国独立后,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法、西班牙在周边虎视眈眈,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得出松散的联盟难以应付危机;结合所学,华盛顿、杰斐逊等美国建国元勋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这是美国确立联邦共和制的重要原因。(2)特点:根据材料“如此状况的共和制度不是一个派别所理想的制度,而是当时各主要派别能够接受的政治制度”,得出兼顾各政治派别的利益;根据材料“在谁也无法独占鳌头独断专行的情况下,彼此妥协成为唯一的出路”,得出相互妥协;根据材料“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中、小资产阶级又依照自己的愿望对宪法条文作了微小的修改”,得出灵活变通并适时修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8 08:11:03 页数:19
价格:¥3 大小:76.7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