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东元高级中学、射阳高级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有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朝觐”在夏商西周三代的国家政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周更是制定了详细的朝觐制度,“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训上下之责,制财用之节,期间无由荒殆”。西周朝觐制度旨在(  )A.缓和贵族之间矛盾B.巩固中央集权统治C.优化官僚政治体系D.维系宗法分封秩序【答案】D【解析】据材料“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训上下之责,制财用之节,期间无由荒殆”,可知西周朝觐制度内容详细,对朝觐的时间、尊卑、秩序进行了明确规定,说明其目的在于维系宗法分封等级秩序,故选D项;西周宗法制的确立旨在缓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秦朝才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排除B项;秦朝才建立官僚政治体系,排除C项。2.战国时期,边远地区的泰、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B.改革变法的必然性C.小农经济具有先进性D.宗法分封的落后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新兴地主阶级虽然经济实力有所发展,但没有掌握政治权力,因此需要通过变法的方式掌握政权,体现出改革变法的必然性,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到战国时期众多诸侯国中出现了地主阶级实力壮大却没有政权的情况,而没有明确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发展情况,故“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确立了小农经济,但材料仅涉及到战国时期众多诸侯国中出现了地主阶级实力壮大却没有政权的情况,而没有明确小农经济与之前农业生产形式之间的比较,看不出先进的具体表现,故“小农经济具有先 进性”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宗法制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起到积极作用,材料仅涉及到战国时期众多诸侯国中出现了地主阶级实力壮大却没有政权的情况,而没有明确战国时期新制度与分封宗法之间的比较,故“宗法分封的落后性”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3.依汉律,夫死未葬即改嫁者,罪当“弃市”。时有一女,夫死未葬而遵父母之命改嫁,董仲舒援引《春秋》“听从为顺”的原则,裁定该女“不与坐罪”,这成为“春秋决狱”的典例之一。“春秋决狱”的影响是(  )A.破坏司法公正,造成伦理冲突B.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道路C.引经决狱巩固封建专制统治D.礼法合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董仲舒援引《春秋》‘听从为顺’的原则,裁定该女‘不与坐罪’,这成为‘春秋决狱’的典例之一”其实质就是把儒家的道德引入法律作为判决的依据,使法律打上了儒家的烙印,故选B项;“董仲舒援引《春秋》‘听从为顺’的原则,裁定该女‘不与坐罪’”体现了人性,有利于统治实施仁政,不会造成伦理的冲突,排除A项;“春秋决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方式,但最直接的影响是儒家思想渗透进了司法领域,排除C项;“春秋决狱”指用儒家的观点的来影响司法,主要体现在司法领域,不代表礼法完全合一,排除D项。4.如表为《宋史》所载部分史事。据此可知,宋代(  )史事出处宋仁宗时,“选谏官、御史,凡宰执之臣尝所荐者,皆不与选”。《刘述传》宋英宗时,“乃诏举三任以上知县为里行(殿中监察御史)”。《王洙传》宋孝宗时,诏定“自今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史”。《职官志》A.行政权和监察权相结合B.重视监察官员的队伍建设C.扩大了监察机构的职权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案】B【解析】按照《刘述传》的记载,在宋仁宗执政时期,凡是宰相等臣子所推荐的人不能当选为谏官、御史,按照《王洙传》的记载,在宋英宗执政时期,诏举三任以上的知县才能当选为殿中监察御史,按照《职官志》的记载,在宋孝宗执政时期,如果没有担任过两任县令,不得担任监察御史,据此可知,在宋朝时期,对于监察官员的选拔,都有一定的条 件限制,如回避限制、任职经历限制等等,据此可知,在宋朝时期,政府非常重视监察官员的队伍建设,故选B项;在题干表格内容中主要述及政府对监察官员选拔的诸多限制,表面上涉及“行政权”,排除A项;表格内容仅是述及在选拔监察官员方面的诸多限制,但是并没有述及其职权的扩大,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监察机构不仅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还对中央官员进行监察,排除D项。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答案】A【解析】据材料“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可知这些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故选A项;礼制和法律是为了约束个人的不法行为,并不是完全消灭个人的私欲,排除B项;“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说明这些治理方式强调礼仪和法律教化,并不是废除刑罚,而是宽柔相济、外儒内法,排除C项;乡约教化主要通过道德感化的形式来引导百姓,而不是严刑峻法,以刑狱威慑百姓,排除D项。6.清政府自雍正时起,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A.旨在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治理C.有利于强化政府赋税征收D.便利了政府的户籍管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改西南地区土司制度为流官制度,打击了地方势力,并进行户籍普查核实地方赋税,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改土归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间融合,但实施改土归流的目的在于解决因为土司世代为官,独霸一方而导致的生灵涂炭及对朝廷叛服无常的弊端,故“旨在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改土归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政府赋税征收,但土司作为地方世袭 官僚不仅拥有经济权力,故“强化政府赋税征收”相对片面,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改土归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政府管理户籍,但土司作为地方世袭官僚不仅负责户籍统计,故“便利了政府的户籍管理”相对片面,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7.20世纪初,清政府将《西法类编》《德国陆军操典入门》等书分发给各营,将书中兵法、军器、测绘、数学等内容统统规定为必学内容;并将世界地图、亚洲东部地图、沿海口岸全图等,也“一体购印颁发,不时翻阅”,“指勇丁以为精通门径”。清政府此举(  )A.贯彻了民主与科学精神B.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C.实现了教育制度的变革D.挽救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答案】B【解析】20世纪初,清政府将西方《西法类编》《德国陆军操典入门》等书中兵法、军器、测绘、数学等内容统统规定为各营必学内容,并要求世界地图、亚洲东部地图、沿海口岸全图等要精通,这依然属于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范畴,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故选B项;题干信息主要涉及到的是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与民主和科学精神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是教育内容的规定,而不属于教育制度变革,排除C项;清政府20世纪初的改革和新政并未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最终还是被推翻了,排除D项。8.图2为1862—1874年中国进口货物关税收入情况统计柱状图(单位:两)该图体现了中国(  )图2A.日益卷入世界市场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贸易主权逐步丧失D.关税成为主要收入【答案】A【解析】据上图可知,1862—1874年中国进口货物关税收入呈上升趋势,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故选A 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就开始解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进出口货物关税收入,无法说明中国贸易主权丧失,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进出口关税收入,并没有涉及中国财政收入的构成,无法说明关税成为主要收入,排除D项。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立了考试院,确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考试由考试院主持。但在几十万公务员中,通过考试的不足2000人,通过高等考试的仅有600人。这说明当时(  )A.考试无法考查真才实学B.考试未与任用相互结合C.考试院的职能名不副实D.考试选官制度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看,民国时期大多数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进行选拔,表明考试选官制度存在缺陷,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当时文官考试的内容,不能确定考试能不能考查考生的能力,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确有两千多名公务员是通过考试方式任命的,这表明考试和官员任用进行了结合,只是结合并不紧密,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考试院的确组织了考试,并且也有部分官员是通过考试方式选拔任命的,的确考试院在官员任命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但“名不副实”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10.下表为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及规定,这些规定(  )时间录用规定2005年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2018年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2021年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一级主任科员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的考察工作A.确立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B.沿用了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C.不断完善了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D.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答案】C【解析】2005年、2018年和2021年的录用规定上来年看,从一级科员到其它各层次的科员以及相关规定说明我国在公务员录用上的规定越来越完善,说明我国在不断完善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公务员选拔和任用制度,不是党管干部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只是从2005年开始,无法判断与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关系,排除B 项;材料只有公务员的录取办法,没有公务员的监察与考核内容,无法保证其廉洁自律,排除D项。11.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来一片新天地。下列选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②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载入党章③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④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A.①④③②B.③④①②C.④①③②D.④②①③【答案】C【解析】①是2012年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②是2017年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载入党章 ,③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④是198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③②,选择C项符合题意。12.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A.人民的自愿选择B.各州(邦)实力不同C.建国路径的差异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答案】C【解析】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是基于美国是在各州联合斗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取得成功的条件下建立的,而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则是基于德国统一和建立起德意志帝国是通过普鲁士领导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当然普鲁士就拥有了与其他各邦国不同的地位和权力,所以上述两国的不同是根植于建国路径的不同,故选C项;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都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愿,而不是人民的意愿,所以上述现象不是人民的自愿选择,排除A项;各州(邦 )实力是有不同,但是实力再弱也不愿意让渡自己的权力给其他的州(邦),所以B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美国和德意志帝国在颁布宪法时都处于本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题干中现象的不同,排除D项。13.表2所示为美国总统尼克松第一个任期内部分有关中国的言行。这些言行(  )表2时间内容1969年7月22日尼克松发表讲话:我盼望这一时刻的到来;那时中国人民和我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所有人民可以在一起散步;在一起谈话。”1970年2月尼克松在其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中称:“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1971年2月25日尼克松在外交报告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来称呼中国;使这份报告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称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文件A.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有助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C.意在离间中苏两国的关系D.表示美国将放弃霸权政策【答案】B【解析】据材料“那时中国人民和我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所有人民可以在一起散步”“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可知尼克松希望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这有助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故选B项;尼克松的言论不可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排除A项;1964年中苏已经断交,排除C项;美国至今仍然未放弃霸权政策,排除D项。14.欧洲货币体系(EMS),是指欧洲共同体国家通过决议建立的货币集团,于1979年3月正式成立。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对非成员国实行浮动汇率制,旨在共同体内部保持成员国之间的汇率稳定,避免美元不稳的影响。该体系的建立(  )A.削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B.推动世界多元化货币机制的形成C.消除了欧共体国家间个体差异D.实现欧洲各国货币汇率持续稳定【答案】B【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洲货币体系旨在共同体内部保持成员国之间的汇率稳定,避免美元不稳的影响,结合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史实可知,该体系的建立推动世界多元化货币机制的形成,故选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初,排除A项;“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持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15.下表反映了15——18世纪英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变化。据此可知,英国的户籍制度(  )年代历史事件1495年亨利七世法令: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配偶、子女情况,主教登记在册。1593年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1785年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①以法律方式加以确立②标志现代基层管理制度确立③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④管理部门由教会转向政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15——18世纪英国户籍制度都有法律保障,故①正确;现代基层管理制度的确立在工业革命后逐渐确立的,故②错误;据表格信息可知,英国的户籍制度可以掌握各区信息并进行管理,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故③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亨利七世时期管理部门为各区主教,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为治安官,1785年变为议会,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6.现代美国一法律规定:“为建立联邦老年待遇,授权各州就老年、盲人、依靠他人生活者和残疾儿童、母亲和儿童福利、公共健康、失业补偿作出充分的法律保证,以及提供总的福利;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委员会”。该法律(  )A.标志该国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B.说明社会保险制度普遍推行C.解决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D.大大缓解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答案】A【解析】题干法律的内容出自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并根据选必一第106页所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建立,故选A项;“社会保险”不合题意,应为“社会保障”,排除B项;“解决了”不合史实,应为“缓解了”,排除C项;“缓解了”不合逻辑,应为“增加了”,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算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科举制的长期存在,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政治、文学乃至社会风俗等各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科举制的作用一直是双重的:它曾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也一度使得中国衰败落后;既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又使学校沦为其附庸;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总的说来,在科举制实行的前期,其进步作用较明显,而后期消极作用较突出。及至清末,科举制还来不及完成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变,便在历史的浪潮中消失了。——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材料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彻底摒弃了文官对于权势的依附关系,使得文官成为一种常任职业。西方各国都确立了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的制度。要求文官对政党必须是公正超然的,不得参加党派之争和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保持缄默,忠诚地为政府服务。同时近代文官以技术资格为根据进入文官系统。在贯彻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基础上,录用文官的条件只看其是否具备任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文官系统中,官员的工作完全与管理资料的所有权分离,文官本身并不占有非人格化的生产资料和管理资料。——摘编自郭素萍《论西方文官的职业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举制的双重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中外人才选拔的启示。(6分)【答案】(1)影响:有利于促进国家强盛统一、吏治清明;推动了文化普及和学校教育的发展;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有利于官员队伍素质的提升;扩大了统治基础。(6分,答出三点即可)易导致朋党政治出现;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学术进步。(2分,答出一点即可)(2 )特征:摆脱了对权势的依附;政治上保持中立;强调文官的技术资格;强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文官实行管理资料所有权与行政权分离。(3分,答出三点即可)启示:人才选拔制度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大力发展教育,提升未来人才的素质;加强人才选拔过程中的监管;加大人才培养,实行分级管理。(3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据材料一“它曾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既有利于吏治的清明”得出,政治——有利于促进国家强盛统一、吏治清明;据材料一“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得出,教育——推动了文化普及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据材料一“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得出,官员素质——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有利于官员队伍素质的提升;最后,从总体上概括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据材料一“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得出,政治——易导致朋党政治出现;据材料一“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得出,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据材料一“阻碍了学术的进步”等得出,阻碍学术进步。(2)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彻底摒弃了文官对于权势的依附关系,使得文官成为一种常任职业”得出,摆脱了对权势的依附;据材料二“西方各国都确立了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的制度”得出,政治上保持中立;据材料二“近代文官以技术资格为根据进入文官系统”得出,强调文官的技术资格;据材料二“在贯彻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基础上,录用文官的条件只看其是否具备任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得出,强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据材料二“在文官系统中,官员的工作完全与管理资料的所有权分离”等得出,文官实行管理资料所有权与行政权分离。第二小问启示,结合科举制和西方文官制度的优缺点,并从历史长河中认识人才选拔,从选拔原则、人才储备、选拔过程、人才管理等方面来分析得出,选拔原则——人才选拔制度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人才储备——大力发展教育,提升未来人才的素质;选拔过程——加强人才选拔过程中的监管;人才管理——加大人才培养,实行分级管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明代白银货币化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中国巨大的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求远大过于供,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白银货币的扩展,官可以买得,学可以进得,徭役可以代得,有了罪过也可以通过纳银顶罪。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再认识》材料二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摘编自马克·格里格拉斯等著《企鹅欧洲史1517—1949》(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作用。(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白银大量流入后欧洲社会发生的变化。(8分)【答案】(1)历史作用:使中国市场变得活跃,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改变了明代的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推动明代赋税制度的改革。(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2)变化:促进了欧洲社会的竞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资本;改变了人们的宗教观念,推动了金融体系的改革;引起了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解析】(1)据材料一“明代白银货币化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可知明代白银货币化促进了明朝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据材料一“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可知白银货币化加速了货币的流通,有利于促进商品市场的活跃,带动商品经济的繁荣;据材料一“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可知白银货币化使国内对白银的需求旺盛,客观促进了对外私人海上贸易的繁荣;据材料一“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可知白银货币化带来了社会风尚的改变,崇尚奢侈、崇尚金银的社会观念逐渐兴起。(2 )据材料二“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活跃”,可知白银流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商业的繁荣,也加剧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据材料二“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可知白银流入欧洲使人们对世俗世界的关注逐渐提升,追求享乐、活在当下成为一种社会观念,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宗教观念;据材料二“人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可知白银流入欧洲使人们对信托的态度放松,促进了西欧和中欧地区的金融体系改革;据材料二“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可知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金银等贵重金属不断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最后,白银持续流入欧洲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也进一步强化了欧洲与美洲、亚洲之间的远洋贸易,促进世界市场的拓展。19.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西方两大法律体系,其形成与发展对世界各国法律制度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材料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依据,法官的地位突出,因此,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也被称为“法官制定的法律”。其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大陆体系国家的代表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选择性必修1“历史纵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法律体系形成的特点及其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异同。(6分) 【答案】(13分)(1)特点:法律至上;形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立法司法独立;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4分)原因:政治上,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的影响。(3分)(2)同:都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都与罗马法有联系;都或多或少受到日耳曼法的影响。(任意2点2分)异:历史渊源不同:英美法系主要受日耳曼习惯法影响(或以判例法为渊源),突出法官地位;大陆法系深受罗马法影响(或以成文法为渊源),强调宪法地位。(2分)原则不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原则(或以遵循先例为原则);大陆法系以遵循法律条文为原则。(2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可知法律至上;据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美国……,构成了‘英美法系’”,可知形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据材料一“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可知立法司法独立、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在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方面,启蒙思想的影响。(2)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论“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它们都属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并且,它们都与罗马法有联系,都或多或少受到日耳曼法的影响。第二小问不同点,就“历史渊源”而言,据材料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依据,法官的地位突出”、“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可知,英美法系主要以判例法为渊源,突出法官地位,而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渊源,强调宪法地位;就“原则”而言,据材料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依据,法官的地位突出”、“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可知,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原则,而大陆法系以遵循法律条文为原则。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一英国的济贫历史十分悠久。1601 年的《济贫法》就规定,地方教区负有救助贫民的义务;国家开征救贫税,作为济贫费用的专项开支;各地方保安审判官负责组织当地教区的救助事宜。《济贫法》的实施标志着英国的济贫体制基本确立。其中一些重要原则影响深远,如对老、弱及残疾人、穷人实行院内救济,不准对不愿意入(济贫)院的贫民给予任何院外救济;收容贫困儿童、青少年到贫民习艺所进行技术培训;对寻找工作的穷人,给予劳动介绍;对健壮的流浪者和乞丐,采取强制收容和强迫劳动。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颁布《住所法》,规定凡擅自变更居所的人,都得被送回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非法居留者则被驱逐出境。——摘编自毛日清《论英国社会福利的历史演进与特征》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期,英国农业连年歉收,物价飞涨。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加剧了谋生的竞争。1779年,兰开夏地区出现大规模反机器骚乱。1793年,英法开战,法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英国贸易受到阻碍,食品价格飞涨。1795年,英王颁布法令,正式废除《住所法》中的“预防性驱逐权”,人口流动得到保障。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出台,该法案对进入收容机构的穷人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人身约束制度,如进行日常劳动,男女隔离,不准吸烟、喝酒,外出、会客须经请示、汇报等。收容机构往往食物粗劣、劳动繁重。时人嘲讽道,身体健全的人要么设法自立,要么进入“井然有序的劳动院”。——摘编自卢海生《试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济贫法的调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近代英国的济贫政策。(4+3=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济贫政策调整的原因。(4分)【答案】(11分)(1)评析:积极性:政府以法律形式一定程度上保障类贫民的利益;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制度成熟,影响深远;对不同的民众,制定不同的措施,因人而异,有利于开展对民众的济贫工作;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4分)消极性:民众的人身受到的严格的约束,环境恶劣,待遇差等。(3分)(2)原因:农业的歉收;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的封锁;物价的飞涨。(4分)【解析】(1)评析:积极性,依据材料“1601 年的《济贫法》就规定,地方教区负有救助贫民的义务;国家开征救贫税,作为济贫费用的专项开支”,得出政府以法律形式一定程度上保障类贫民的利益;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得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济贫法》的实施标志着英国的济贫体制基本确立。其中一些重要原则影响深远”,得出制度成熟,影响深远;依据材料“对老、弱及残疾人、穷人实行院内救济,不准对不愿意入(济贫)院的贫民给予任何院外救济……”,得出对不同的民众,制定不同的措施,因人而异,有利于开展对民众的济贫工作;从统治角度分析,得出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消极性,依据材料“收容机构往往食物粗劣、劳动繁重”,得出民众的人身受到的严格的约束,环境恶劣,待遇差等。(2)依据材料“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期,英国农业连年歉收,物价飞涨”,得出农业的歉收;依据材料“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加剧了谋生的竞争”,得出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1793年,英法开战,法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英国贸易受到阻碍,食品价格飞涨”,得出法国的封锁;物价的飞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8 08:10:04 页数:15
价格:¥2 大小:97.4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