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检测(一)(PDF版有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2022学年顺德区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一)高三历史2022.11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山西陶寺遗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这A.说明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B.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C.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D.表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规制理念2.汉初通过严密的关禁制度监视诸侯与中央的来往,后来汉文帝为彰显“天下一家”的理念,将这一制度废除。这一举措A.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恢复B.是“汉承秦制”的体现C.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D.奉行了尊崇儒术的政策3.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匈奴与其他民族交融的情况如图1所示。图1高三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图1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A.关键在于文化认同B.在复杂形势下的趋同性C.在过程中的互动性D.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4.安史之乱后,“太仓空虚,雀鼠犹饿”,宰相刘晏改革盐政,政府只掌握采购和批发两个环节,又整理税务,如旧例须加二等征收户税的“邸店行铺及炉冶”等,一律按原本户等纳税,分夏秋两季纳税等。后来部分措施被宰相杨炎废除。据此可知,刘晏改革A.强化国家经济管控B.基本消除财政困难C.为两税法提供条件D.贯彻了抑商的理念5.郑成功后人投降后,水师提督施琅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必归荷兰”,故奏请康熙帝派兵一万分守台湾、澎湖。施琅的上述主张在当时有助于A.捍卫东南海疆安全B.加快统一台湾进程C.强化闭关自守政策D.驱逐荷兰殖民势力6.1853年10月,刑部侍郎雷以諴向扬州附近米行按每石米50文钱为标准征税,以解决军饷困境,名为厘金,半年之中收钱即高达约2千万文。此后,各地相继征收厘金。这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基层治理的完善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折射出农民革命运动对清朝统治的打击D.抵制了西方侵略7.1912年1月29日,天津革命党人攻打直隶总督衙门,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林少甫、韩佐治等起义军领导相继阵亡,起义失败。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A.民主革命的进程有其客观性B.革命政权尚未建立导致反清力量涣散C.民主共和观念渐成国人共识D.实际上延缓了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成果8.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人民大会。根据该大会决议,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反对帝国主义是应该立刻开始的主要行动”。这A.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实现B.推动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D.重申了中国共产党一大的纲领9.日方《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写道:“该战斗……同时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发动奇袭,尤其在山西省的攻势特别猛烈,……将铁路、桥梁及通信设施加以炸毁或破坏,……损害甚大。”与该记载对应的这场战争A.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B.是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C.推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D.打破日军“囚笼”政策高三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 10.1949年6月,毛泽东指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这一主张A.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B.指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C.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营造国际氛围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即将实现转移11.英王约翰曾投靠法王腓力二世,成为其封臣,并在法国拥有大量封地。后来腓力二世借口约翰与其他领主有纠纷,召其来法国受审,约翰拒绝出庭,腓力二世趁机指责约翰对自己不忠,宣布剥夺其在法封地。这反映了封君封臣制度A.加剧了社会动荡B.维护了庄园法庭权威C.强化了西欧王权D.孕育了民族国家因素12.1609年,歌剧《女王们的假面舞》在伦敦上演。剧中,来自埃及、亚马逊、埃塞俄比亚等地的12位女王,向英国王后安妮齐声高呼“海洋的女王”。这一剧情反映了A.女权运动的进步B.哥伦布交换的兴起C.整体世界的发展D.英国殖民地的扩张13.1796年是美国总统选举年。联邦党主张有产阶级男性领导的精英政治,共和党则主张人民大众来领导国家。共和党人企图操纵选举失败,最终联邦党人亚当斯当选总统,共和党人杰斐逊担任副总统。这一选举反映了美国A.实行三权分立原则B.南北矛盾积怨已久C.共和制度尚待完善D.邦联体制弊端显露14.表118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部分地区的棉纺织业情况时间(时段)地区所属国家棉纺织业发展情况1763-1785年鲁昂法国棉纺厂数目增长了1800%1775-1800年米兰意大利开始加工棉花1782-1786年布拉格奥地利新建了10家棉纺厂18世纪90年代阿尔萨斯法国印花棉布产量高达12万匹1815年/法国棉纺业共有100万个纱锭表1说明18世纪下半叶以来A.法国棉纺织业在欧洲最发达B.工业革命扩展到欧洲大陆C.欧洲已经进入“蒸汽时代”D.技术革命始发于棉纺织业高三历史试卷第3页(共6页) 15.克里奥尔人是拉丁美洲的土生白人,17世纪时,他们一面承认自己在种族、语言和宗教上与母国西班牙的一致性,一面又强调社会环境和习惯使得他们在文化上有别于西班牙,并且宣称印第安人的祖先是自己的祖先。这主要反映了拉美地区A.民族意识觉醒B.族群混合程度高C.启蒙思想传播D.反殖民运动兴起16.表2美国贸易禁运国家名单(部分)时间国家1951年朝鲜1962年古巴1965年巴基斯坦1975年土耳其1980年伊朗1996年利比亚据表2可推知美国贸易禁运政策A.配合了冷战战略的实施B.缓解了国内滞胀危机C.破坏了布雷顿森林体系D.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有同学研究古代中外交往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文若虚羡慕“别人经商图利”,便买了一些橘子,跟着“专一做海外生意”的同乡出海。橘子在吉零国大受欢迎,文若虚净赚近千倍利润。返航时,水手“扯起半帆”,漂至一无人岛躲避风暴。文若虚在岛上捡回一个龟壳,后由在福建经商的波斯人玛宝哈出价白银五万两收购,二人“议定立契”,“合同为照”。从此,文若虚“家道殷富不绝”。——摘编自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材料二《一千零一夜》故事多处涉及“中国元素”。如辛伯达第七次航海时抵达了中国,并得到一位善良老人的帮助。在《阿拉丁与神灯》原版故事中,主人公阿拉丁是一位中国人,其日常生活充满了沐浴熏香等典型的阿拉伯色彩,也出现了饮茶、喝交杯酒等中国习俗。——摘编自《一千零一夜》材料三在广州象岗,考古学者从西汉初年南越王墓中发掘出犀形璜、犀角杯、陶犀角等制品。这些制品,有学者认为是从东南亚、南亚等产犀地,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摘编自王子今《西汉南越的犀象——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资料为中心》等高三历史试卷第4页(共6页) (1)从材料一中提取故事情节,分别概述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一千零一夜》“中国元素”的史料价值。(6分)(3)有学者反对南越王墓犀牛制品系舶来物,认为其恰恰证明了西汉初年岭南本地产犀。如果要确证这一问题,你认为还需要哪些类型的史料?(2分)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03年,清政府颁布《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规定“乐歌”即音乐为必修课程。——摘编自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二清末以来,学堂乐歌逐渐传唱于新式学堂。1902年,由留日学生沈心工作词的《男儿第一志气高》(又名《体操——兵操》),被广泛认为是近代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摘编自商务印书馆编《民国唱歌集》等(1)如果你是材料一《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的起草者,你会为“乐歌”课设定哪些目标?(6分)(2)假设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某委员会,召集你参与讨论《男儿第一志气高》是否可以在学校传唱的问题,请写出你的意见及理由。(8分)高三历史试卷第5页(共6页)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43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劳动英雄(模范)评选标准:甲、从事农业、工业、运输、打盐及纺织等生产之一而积极生产,成绩特出;乙、推动他人生产,并获得成绩……——摘编自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一)材料二1950年7月,政务院全体会议决定表彰工人、农民和士兵中的劳动模范,评选标准除了要求技术先进、发展生产有显著成绩之外,还特别强调认同党和国家、敢于同旧势力斗争、支援前线有特殊功绩等。——摘编自孙云《1950年全国英模表彰大会的召开及意义》材料三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在生产技术上有重大改革或有重大合理化建议”、“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等,强调以生产建设一线的职工为重点,以生产成绩、革新论英雄。——摘编自姚力《1977-1979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材料四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不仅完善了“劳动”的概念,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而且也丰富了劳动者的主体构成,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摘编自中国政府网《新闻办举行2005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新闻发布会》等(1)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材料一中劳动模范标准设立的原因,并分析材料二、三中劳动模范标准变化的原因。(6分)(2)概括材料四中劳动模范评选标准的新内涵,并简析其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历史上的苏联,曾被冠以多种称呼:“革命摇篮”“红色灯塔”“超级大国”“老大哥”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苏联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世界史,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高三历史试卷第6页(共6页) 2022学年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CBCACAADC题号111213141516答案DCCBAD二、非选择题17.(1)情节:“羡慕别人经商图利”、“家道殷富不绝”。现象:反映传统抑商观念的变化。情节:“专一做海外生意”等。现象:反映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情节:“扯起半帆”。现象:反映航海技术的进步。情节:“出价白银五万两”。现象:反映白银货币化。情节:“议定立契,合同为照”。现象:反映商业契约的发展;情节:文若虚出海致富、波斯人在福建经商。现象: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每点2分(情节1分,现象1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评析:①是外国文学作品,对研究中古时期中国与阿拉伯的友好交流具有一定的价值;②基于阿拉伯人的生活,是文学作品,对中国有想象、虚构的成分;③不可单独使用,必须与其他史料形成证据链等。每点2分,三点共6分。(3)类型:历史文献、更多的考古证据、外国历史记载、古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等。(每点1分,任答两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1)目标:①维护清王朝专制统治②推进“新政”的实施(或答推进新式学堂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等)③贯彻传统纲常伦理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⑤为维护清朝统治培养人才⑥推进中外交往(如果回答“不能灌输反帝、反侵略的思想”,也可得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注:回答反帝、反侵略不得分,回答推进君主立宪也不得分。(2)意见:支持传唱,但歌词有待修订。(2分)支持理由:①有助于培育爱国情怀;②有助于激发救亡图存思想;③体现尚武精神;④有利于培养学生军事素养;⑤有利于开启民智或思想启蒙;⑥有利于强身健体、摆脱“东亚病夫”蔑称;⑦有利于加强美育或培养“新民”等。(每点1分,任答四点4分)修订理由:①“龙旗”歌词不当;②忽视女性等。(答出一点2分)意见2分,理由总分不超过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若回答“完全支持”,理由须答出6点。19.(1)设立原因: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缓解经济困难,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2 分)变化原因:①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解放战争仍在进行后期作战,急需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2分)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放弃“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2分)(2)新内涵:劳动形式和劳动者构成进一步多元化。(2分)意义:①使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或答使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激烈社会各行业劳动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奋斗;⑤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20.答案示例1:称呼:红色灯塔论述: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联成立后,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帮助苏联成为二战战胜法西斯的中流砥柱。苏联支持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革命或反帝反殖民运动,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成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结论:综上,苏联(俄)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成为全世界进步力量向往的“红色灯塔”。(考生要从“红色”和“灯塔”两个角度对称呼进行总结升华)答案示例2: 称呼:社会主义建设的镜鉴之国论述:镜鉴一:社会主义建设应立足国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等措施是必要的,但在内战后继续,超越了国情,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镜鉴二:社会主义建设应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影响了苏联经济的长远发展。镜鉴三: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加速了苏联解体。结论:综上,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走了不少弯路,其成败得失,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参考提示:“革命摇篮”可选的史实有:列宁主义;十月革命;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等。“超级大国”可选的史实有:政治方面,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经济方面,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军事方面,核大国;科技:航空航天技术;版图世界最大。“老大哥”可选的史实有: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支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8 08:07:04 页数:10
价格:¥3 大小:552.8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