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图为距今约60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对此解释比较恰当的是A.河姆渡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B.时人可能产生初步的审美意识C.河姆渡人以制陶作为主要产业D.证实牲畜驯化始于中国的南方【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个刻有野猪图案的陶钵,野猪形象栩栩如生,反映出了时人淳朴的审美情趣,B项正确;河姆渡人以农业为主要生计,而不是畜牧业,排除A项;河姆渡人以农耕为主要产业,而不是制陶,排除C项;陶器上的动物形象不能证实牲畜驯化始于中国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已意识到祖先有灵,会关照子孙,因此托祖先转达对“帝”的请求,体现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D项正确;题干反映出商人敬祖畏神,但不能得出祖先地位高于神,排除A项;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 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商人敬祖畏神,但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3.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反映出()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指的是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是“华夷之辩”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而战国时期,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夷变夏”的观念,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C项正确;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材料与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孔子、孟子的思想都是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夷夏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史上,先秦时期实行的封建政治即分封制,以血缘为基础,属于贵族政治,秦朝以后实行郡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不能世袭,是官僚政治,B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仅适用于郡县制,不适用于分封制,排除A项;以血缘为纽带的是分封制而非郡县制,先秦时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而非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5.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致使“私学勃兴”。 此社会现象A.表明古代教育实现公平公正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标志着儒学体系的基本确立D.表明古代文官体制的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私学兴起,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私学的兴起,未体现教育公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学体系,排除C项;私学的兴起与古代文官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B.开创皇帝制度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多为后世多继承,所以说“秦,虽死犹存”,D项正确;AB项都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三公九卿制也被后世所继承,他们都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部分内容,不能全面涵盖题意,排除。故选D项。7.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C.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是“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推行的前提条件,说明的是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项正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统一同郡县制的关系,排除B项;郡县制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 选C项。【点睛】8.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何尊(青铜酒器),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四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礼乐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C项正确;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排除A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项;礼乐制是统治阶级内部行为规范,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9.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中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实质上反映了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田氏取齐”指的是战国初年,齐国的吕氏政权被田氏所取代的史实;“六卿分晋”指的是战国时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秉持国政,相互兼并,导致晋室瓦解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西周的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所以出现了“田氏取齐”“六卿分晋”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卿大夫取代诸侯,而非异姓诸侯日益坐大,排除A项;大夫势力左右政权反映的是材料表面现象,而非实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而非权威加强,排除D项。 故选B项。10.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被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称为“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被称为“提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儒家的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被称为“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12.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D项正确;ABC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项。13.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B.加强了经济控制C.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D.解除了国家威胁【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复弛商贾之律”“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B项正确;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是在汉武帝之前,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商业市场秩序,排除C项;“解除了”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4.《史记》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为少数民族单独述史。《史记》记述了境内外少数民族的起源史与演变史,全方位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民风民俗等基本状况以及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史记》这种民族书写A.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形成B.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C.体现了民族平等共同进步D.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史记》记述了境内外少数民族的起源史与演变史,全方位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民风民俗等基本状况以及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可知,反映的是当时中国民族交流和融合的状况,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著作,当时大一统局面形成并巩固,因此《史记》这种民族书写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需要,D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形成在西汉之前就已经形成,排除A项;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平等共同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15.《隋书·经籍志》曰:“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语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转变()A.利于加速民族融合进程B.导致汉族文化取代了鲜卑文化C.致使民族矛盾基本消除D.实现了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规定,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违反的免官。禁鲜卑语、说汉语利于加速民族融合进程,A项正确;禁鲜卑语、说汉语不会导致鲜卑文化被完全取代,排除B项;“民族矛盾基本消除”的说法夸大了汉化政策的作用,排除C项;实现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多个方面的改革,仅凭“禁鲜卑语、说汉语”不能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16.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据“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豪强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把控了选官权力,体现了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影响,不能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进步,排除B;考试选官制度的确立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17.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少数民族“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反映了当时()A.汉族政权强制少数民族汉化B.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D.民族融合强化了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中之人,戎狄居半”“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少数民族‘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可知,此时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在文化习俗方面相互借鉴,强化了文化认同,D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族融合强化了文化认同,未体现汉族政权强制少数民族汉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排除B项;早在两晋南北朝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已开始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18.南朝人食用用麦制成的胡饼、烧饼十分流行,不仅有众多文士作《饼赋》《饼说》之类时文颂之,而且从皇家到百姓都以饼作为节令食品或祭祀食品。此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有() A.北方人民的南迁B.铁犁牛耕技术传播C.丝绸之路的开通D.南方土地大量开垦【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南朝人食用用麦制成的胡饼、烧饼十分流行,不仅有众多文士作《饼赋》《饼说》之类时文颂之,而且从皇家到百姓都以饼作为节令食品或祭祀食品”可知,北方人食用的饼在南方受到了欢迎,这是由于北人南迁将其饮食习惯带到了南方,A项正确;铁犁牛耕技术在东汉时期就推广到了珠江流域,排除B项;西汉时丝绸之路就已经开通,排除C项;南方土地大量开垦与南方人食用北方食物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9.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材料中汉代到隋唐五代时期,汉人坐姿受少数民族风俗影响,形成垂脚坐凳椅的生活习俗,反映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儒家思想此时仍是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0.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答案】B【解析】 【详解】少数民族的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在中原地区较为流行,这说明当时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百家对社会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旨未涉及到区域开发,排除C项;上述所列内容不属于地方特产,排除D项。故选B项。21.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江都郡的设置()A.受行省制度的影响B.意在防范分裂割据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D.利于市镇经济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代江都郡的设置,意在防止地方官员利用长江天险与运河通道割据自守,B项正确;行省制度出现在元代,排除A项;江都郡的设置打破了山川形便原则,具有典型的“犬牙交错”特征,排除C项;材料与市镇经济兴起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2.《新唐书•兵志》中记载:“由是方(藩)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是A.巩固了丞相权力B.削弱了中央集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代藩镇割据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唐代中后期藩镇管辖面积较大,军事力量强大且不服从中央管理,这导致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弱化,削弱了中央集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势力的坐大,与丞相权力无关;C选项错误,地方势力的坐大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势力的坐大削弱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3.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端,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其出产的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这表明隋唐时期() A.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B.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C.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D.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隋代疏通大运河后,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代“地大人众,政繁务殷”,细、棉布、纸张等特产被列为唐代贡品,表明隋唐时期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D项正确;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还未完成,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大运河等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项;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4.贞观四年,唐朝灭东突厥汗国后,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突厥降户;在突厥原居地设置了定襄、云中两都督府对突厥留居民众实施管理。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职位可以世袭。唐太宗这一做法A.维系了与突厥的友好关系B.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C.沿用了郡县制管理方式D.化解了中国与外国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唐太宗攻灭东突厥汗国之后,采取了羁縻政策,在保证对突厥的管理前提下,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而且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职位可以世袭。这些举措有助于缓和突厥和唐朝政府的关系,维系了与突厥的友好关系,A项正确;东突厥不是位于西域地区,排除B项;对突厥的管理不是用郡县制的管理方式,排除C项;突厥与唐政府的关系不属于中外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25.《晋书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寿三年(东汉156年),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太康元年(西晋280年)平吴,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中国时,人口数量已经大为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时期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导致人口数量变化,A项正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改变了人口布局,但不会导致人口总数量大量减少,排除B项;北方自然条件恶劣并不是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26.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D.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不包括括繁荣开放,排除A项;该时期,佛教传入,中外文化交融,不能体现文化停滞,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7.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尊贤使能”,强调君主不用贤则国家危亡:墨子认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韩非子要求将才干纳人考核体系,这些主张A.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B.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C.表明诸子思想趋于-致D.标志着宗法制度的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竞相招揽人才以赢得兼并战争中的优势地位,B项正确;重视选贤举能有助于打破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人才流动,排除A项;各学派重视人才,但其立场、标准等均存在差异,“诸子思想趋于一致”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重视人才不代表宗法体系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2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A.强化大一统B.繁荣思想文化C.扩大地方权力D.强化君权神授【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有利于思想上的统一;“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即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上的统一。因此,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强化大一统,A项正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不会起到繁荣思想文化的作用,排除B项;“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削弱了地方权力,排除C项;“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29.2008年8月间,在玉门关小方盘城南侧废墟中发现的褐黄色麻纸残片,约10平方厘米大小。虽是残片,隶书字迹却清晰可辨。专家考证该麻纸为汉成帝刘鹫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的物品。该麻纸残片的发掘A.表明隶书为当时的流行字体B.说明纸已成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C.证明西汉纸已有了规模生产D.可印证蔡侯纸是对前人成果的改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西汉成帝时期(公元前7年)就已经出现了纸,再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据此可知,蔡侯纸是对前人成果的改进,D项正确;在甘肃玉门关小方盘城南侧废墟中所发现的褐黄色麻纸残片上的字体是隶书,但是不能据此扩大为“隶书为当时的流行字体”,因为题干隶书仅仅是“麻纸残片”上的字体,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能证明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带有隶书字体的纸,但不能据此扩大为“纸已成为西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在西汉时期出现了“麻纸残片”,不能据此扩大为西汉纸已有“规模化”生产,排除C项。故选D项。30.夏商时期,青铜兵器脆硬易折,不便锻打炼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以其特有的锋芒,坚韧的躯体而很快取代青铜兵器。这一变化表明A.铁器得到广泛应用B.青铜器具不如铁器C.古代冶金技术进步D.官营武器工业出现【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的材质在不断变化,武器的锋利和坚硬程度在不断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治金技术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铁器 很快取代了青铜兵器,并不能说明铁器得到广泛应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青铜器具不如铁器这一说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治铁的经营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材料二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墨子》中说:“一同天下。”《荀子》中说:“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中说:“一匡天下。”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实施的目的。(2)概括材料二中思想家共同政治主张;并指出秦统一之后采取了哪些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裂都会而为之郡邑”与汉朝“有叛国而无叛郡”分别指的哪种制度;并分析秦推行该制度的历史意义【答案】(1)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政治主张:实现国家统一。措施:确立皇帝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焚书坑儒等。(3)制度:秦朝郡县制;汉代郡国并行制。意义: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在逐步取代贵族政治。【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可知,该制度为分封制。目的:根据材料一中“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可知,周代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在于,巩固西周的统治。(2)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二中“定于一”“一同天下”“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和“一匡天下”可知,其共同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国家统一。措施: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巩固中央集权,确立皇帝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焚书坑儒等。(3)制度:根据材料三中“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根据“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可知,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意义:根据材料三中“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结合所学知识,从地方管理、国家格局和政治文明等角度分析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正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8 08:04:04 页数:14
价格:¥1 大小:208.3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