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023新课标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教材简析】在“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观察过种子的结构,开展过风仙花的种植活动,他们对于种子的萌发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未曾进行过系统性思考与研究。本课将以此为背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建立假设、开展方案设计、动手实践研究,最终找到“答案”并形成相关认识。该研究过程属于控制变量实验,因此本课将承载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对比实验)设计的任务。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对比实验)设计的任务,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本课以改变“土壤”这个条件的对比实验的设计进行精讲细讲,给学生一个好的例子,从而对他们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探究,知道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认识到植物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科学思维]用对比实验对变量进行控制,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探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态度责任]在探索种子发芽实验中,能意识到植物生长需要的环境,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条件。【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若干萌发的绿豆种子。[学生]1.每组提供干土壤、湿土壤、滴管、水、绿豆种子若干、玻璃皿、面巾纸、标签纸、黑色杯子、透明塑料杯、纸杯、小勺、水槽;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若干萌发的绿豆种子欣赏绿豆种子萌发的图片,图片中的绿豆苗从什么开始新生命的?(预设:种子)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板书:种子发芽)(预设:水、温度、阳光、空气、土壤、养料等)3.生自由交流,师板书。4.出示绿豆种子:这是几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们发芽,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5.讨论:我们又该如何辨别想让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是哪些,不需要的又是哪些呢?怎样的实验办法可行呢?21 6.生交流汇报(板书:实验)引出课题《种子发芽实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种子发芽的图片,了解学生关于种子萌发条件的前概念知识,交流引出要通过过对比实验来研究。二、探索(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实验记录单(一)完成实验计划的设计1.请你以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为例,小组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2.小组合作交流并完成实验记录单(记录可用“文字描述、画图形式、图文结合的方式”等)。3.生汇报交流。4.出示记录单,分组讨论下列的问题。(1)该实验设计成两组的原因是什么?(2)该实验中哪些条件要保持不变?改变的条件是什么?(3)如果这两组的绿豆都发芽了,说明什么?如果没有土的一组绿豆没有发芽,而有土的一组绿豆发芽了,说明什么?5.全班讨论实验方案,小组完善并修改实验计划。6.小结:我们把这种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实验,这种方法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在“实验”下板书:对比实验)(二)学习实验操作方法1.根据实验计划完成相应实验:播放视频自行学习实验操作方法并交流注意事项。2.生汇报交流注意事项。(预设:种子至少要放3粒、贴上标签、水要一样很多……)(三)生根据材料进行对比实验材料准备:干土壤、湿土壤、滴管、水、绿豆种子若干、玻璃皿、纸、标签纸、黑色杯子、透明塑料杯、纸杯、小勺、水槽、实验记录单1.明确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研究水、阳光与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2.每组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水或阳光),设计实验计划,完成后到材料区选取材料进行实验。3.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计划并选取材料进行实验。4.分组汇报交流:同学根据自己的设计汇报,其他组评价并补充。[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结构化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进行对比实验设计,在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三、研讨(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图片、学生记录单1.在实验中,我们为什么要设置两组进行对比?为什么要在每一个玻璃皿中放3粒种子?2.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能验证我们的预测?3.对于种子发芽的必要的其他条件,我们怎样制定实验计划?[设计意图]引导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与疑问,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四、布置实践作业(预设2分钟)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其他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可以从种子的大小、种皮的情况、长芽的情况等方面去观察。2.让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如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阶段变化的照片、视频、画图、写观察日记等。[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做好学生后续的观察方法、记录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疑难解答】1.基于实验方案开展操作的活动中,如何防止学生出现实验方案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实践操作环节,若动手能力较强的小组,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操作,但必须引导学生一边做一边思考“我们组是否按照实验方案动手实践”;也可以“扶”21 着学生按照实验方案逐步开展实践活动。教师需要到每个组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确保学生实践活动的科学性。2.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观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设计观察记录表,如可从发芽的数量、芽的长度、颜色等角度进行观察;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如文字的描述、画图、拍照、录视频等。【教学后记】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分享发现。第二部分是学生汇报交流,研讨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第三部分是移植绿豆芽。教科书要求学生收集整理实验数据,针对前一课所设计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反思实验结果与预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还需反思实验过程或对先前的预测进行质疑,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实验数据来解释实验结论的方法,以及整合全班的发现。由于每个学生在课前只研究过一种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所以本课学生必须通过认真倾听并充分交流,获取他人的信息,才能有效地思考分析,最终构建起对种子发芽必需条件的新认识。这既是对第1课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又为第3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学情分析】在本课之前,学生经历过对比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发芽状况的科学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素养,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但是,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处理数据能力不足,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帮助掌握收集数据,分析对比数据的方法。并且由于一些原因,可能个别学生的实验效果不明显,或者数据不准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研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地观察绿豆种子的发芽,知道种子发芽的条件,认识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根据事实区别哪些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探究实践]在实地观察中,能在收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并将数据转化为证据,形成一定的解释。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在研讨的过程中,能在收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增进对植物生长发芽的关注。【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难点]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学生]1.每组提供花盆、土壤、水、绿豆苗;2.实验信息统计表。【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学生实践研究活动中的照片1.呈现课前收集的有关学生实践研究活动中的相关照片。(学生观看图片。)2.提问:同学们种下的绿豆都发芽了吗?21 (预设:有土壤和没有土壤的绿豆都发芽了,有水分的绿豆发芽了……)3.哪些是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揭示课题: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板书)[设计意图]呈现学生实践活动的照片,利用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绿豆发芽情况,为后面的研讨活动做好铺垫。二、交流研讨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实验信息统计表活动一:组内交流数据,整理发现。1.现在请同学们将小组实验数据,整理到记录表中。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的实验记录改变的条件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1号组()2号组()备注:表中1号组与2号组直接写实验中改变的条件。2.观察记录表,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以下三个问题。两组的实验数据有什么不同?实验结论和我们的预测一样吗?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活动二:汇报小组实验信息,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1.哪一小组率先来分享小组交流结果?(整个小组上台汇报分享。)2.其他小组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还要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填写统计表哦!(其他小组将相同实验数据收集在相应汇总表中,汇总表如下图。)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的实验记录统计表共有小组进行这个实验改变的条件实验小组号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1号组()小组小组总计2号组()小组小组总计我们的解释备注:表中1号组与2号组直接写实验中改变的条件。3.小组汇报结束后,提问:相同实验的小组实验现象一样吗?实验结论一样吗?4.如果出现不一样的回答,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活动三:全班交流研讨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1.邀请学生将相同实验的数据汇总表呈现在黑板上,并逐一分析数据。2.提问:我们统计的是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的实验?(预设: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壤的实验……)3.提问: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预设:根据有土壤和无土壤的绿豆种子发芽数都是18,未发芽数都是0,我们可以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土壤……)4.提问:支持我们研究结论的证据是什么?(预设:对比实验中种子发芽的现象,以及相同实验的数据汇总……)5.根据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总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活动四:查阅资料,确认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21 1.提问:通过观察绿豆发芽过程图,以及阅读种子发芽基本条件的参考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预设: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以及充足的空气,不需要光照和土壤。)[设计意图]首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整理数据并交流,接着整理统计相同实验小组数据,最后全班交流研讨。按着这样的顺序开展研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三、移植绿豆苗并预测绿豆苗的生长条件。(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花盆、土壤、水1.提问:绿豆种子已经发芽,以后会怎么样?2.提问: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预设:阳光、土壤、水分、……)3.出示移植说明。1.准备好和移植相关的工具和材料:带有排水孔的花盆2个,花盆中要有土壤,还要一把勺子、一些水。2.把土壤填至花盆的1/3处,用勺子把绿豆芽从种植盒(杯)中取出来,小心不要破坏了根。3.在花盆中部轻轻地疏松一下土壤,把绿豆芽放在花盆中间,小心将花盆中的土加至离花盆口两三厘米处,轻轻地压一下绿豆芽周围的土壤。4.给花盆浇透水,直至水从排水孔流出来,然后把花盆放在阳台上。[设计意图]由于课堂时间不够,所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将发芽的绿豆苗移植到花盆里,持续观察绿豆苗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四、观察活动中的新发现(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提问: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有什么新的问题吗?小结:课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还可以继续观察,有问题可以及时找老师解决,保持这一份探索的兴趣,你会有更多收获![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与疑问,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疑难解答】1.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时,由于很难保证真空的环境,空气组的数据容易出现问题,不利于学生通过数据得出结论,怎么办?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的辨析、研讨,理解空气组数据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者阅读资料,让学生明白空气对种子发芽的影响。2.在班级研讨活动中,如果每个小组轮流上台汇报时间不够,怎么办?教师可以课前制定大尺寸的实验统计表,让每组派一个组员上台填写数据,然后出示在黑板上,开展全班研讨活动。【教学后记】21 3.绿豆苗的生长【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3课。在前两节课种子发芽实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绿豆苗的生长与光照的关系,激发学生经历更加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绿豆苗生长对环境因素的需求,激发其探究兴趣。在本课中,学生将对绿豆苗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种在土壤中的绿豆苗生长得一样好。对于该现象背后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思考,这也将成为本课教学意义所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知道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但植物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需要学生用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来支撑说明。另外,以自然界植物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讨论不同环境里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对比实验了解植物生长与光照的关系。通过每天坚持记录的图片和视频了解植物在光照充足与黑暗环境中的变化。活动二:研讨。引导学生以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活动三:拓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探究,探究不同方向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种子发芽实验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已经知道了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环境,有较浓厚的探究兴趣。但对绿豆苗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思考,需要老师引导,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探究植物生长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其主要成分,初步了解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科学思维]可以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探究实践]能用画图、拍照,视频等方法记录观察所得,运用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态度责任]表现出对植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是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绿豆苗的生长状况。[难点]设计绿豆芽生长与光照关系的对比实验方案。【教学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2.长势基本类似的绿豆苗。[学生]1.每组实验计划表和实验记录表;2.长势基本类似的绿豆苗;3.纸箱4.剪刀。【教学过程】一、聚焦:复习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出示绿豆种子萌发图片,复习引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那么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2.展示绿豆苗图片。提问: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光对植物生长起什么作用?21 3.揭示课题:绿豆苗的生长(板书)[设计意图]以种子萌发活动引入,从“绿豆种子萌发所需要条件”的探讨延伸至“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阳光对绿豆苗、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作用”的思考,自然聚焦本课主题,指向性明确。二、探索:实验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长势基本类似的绿豆苗、学生记录单、纸箱、剪刀(一)小组设计实验计划(预设15分钟)1.小组讨论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计划。提问:这个对比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和保持不变的条件分别有哪些?(预设:保持不变的条件有水、温度、空气、绿豆苗的长势、绿豆苗的数量等等;改变的条件是光照。)2.师生讨论如何控制变量。提问:我们如何操作,才能在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光照条件?3.学生填写交流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操作。[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经历过绿豆种子萌发条件的对比实验过程,包括制订实验计划、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全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订实验计划,同时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改变的条件和不改变的条件。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一起规范并完善实验计划。(二)分析交流实验中的现象(预设5分钟)1.实验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先观察教师课前一周做的实验视频和对比照片,交流讨论。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比较来知道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呢?(预设:从“绿豆苗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方面进行比较。)2.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有阳光照射的绿豆苗生长得好,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视频和照片的方式实现当堂观察,引导学生在后续的观察中,用画图、文字照片等方式记录两组幼苗的生长情况。同时引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观察,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观察记录单,要求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比较观察。三、研讨:观察发现,植物与环境的联系(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照片、学生记录单1.师生讨论交流绿豆苗生长需要的条件。提问:绿豆苗的生长还需要哪些条件?2.阅读资料,交流研讨。教师出示光合作用图片并介绍: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3.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相同吗?(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2)香蕉、松树、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几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小结: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地适应环境。提问:你还能举出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阳光、水分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基础上,拓展到不同环境中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不同需求。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丰富关于植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联系的认识。四、拓展:光的照射方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两盆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用两个纸盒罩住。一个纸盒在左壁挖个圆孔,一个在纸盒在右壁挖个圆孔,使光能从圆孔中射入。提问:一个星期后,两盆植物会生成什么样?2.布置学生回家利用实践作业验证自己的推测。[设计意图]拓展实验是“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1 的延续,本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可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疑难解答】1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实验现象至少需要一周时间,才便于学生观察。如何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现象呢?教师在课前一周先做该实验,用照片和视频做好记录,让学生在课堂上便能观察,从而更加直观感受到光对绿豆苗生长的影响,实现当堂观察。2.观察记录光对绿豆苗生长是否有影响的实验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观察过程,怎么记录方便后续观察得出结论?对于五年级学生,可以尝试引导用图文结合方式来描述记录植物的形态变化,此外还可指导学生借助拍照,视频等方式记录植物变化特点,以便后面交流汇报。【教学后记】4.蚯蚓的选择【教材简析】对于动物而言,与植物一样,其生存、生长发育的相关需求都来自周围的环境。该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其中,不同的动物对环境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对此,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但较为零散且缺乏足够的依据。本课通过对蚯蚓这个动物的研究,从而探讨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本课的研究主要运用了对比实验,实验一研究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二研究蚯蚓对干燥或潮湿环境的选择。本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和不改变的条件,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分析。让学生一步步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学情分析】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所需的条件。即在“蚯蚓对光照的需求情况”及“蚯蚓对水分的需求情况”两个实验中,学生根据蚯蚓爬行状况判断蚯蚓对环境的选择来了解蚯蚓对环境的需求。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享、分析研讨而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其他动物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发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动物的身体结构不同,对环境的需求也不同。学生在前面几节课中已经学习过对比实验法,所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设计实验的能力,也能自己探究出实验结论。但本节课需要通过蚯蚓这种动物延伸至其他动物,探讨出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这就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分析能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蚯蚓的研究,知道蚯蚓适宜的生存环境,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科学思维]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能知道不同的动物需要不同的环境条件。[探究实践]能用控制变量法开展对比实验研究,探寻蚯蚓对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态度责任]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能关注周围的一些动物,增进喜爱动物的感情,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难点]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21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每组长方形带盖盒子两个、剪刀、黑色记号笔、吸水纸、透明塑料薄膜、双面胶、塑料薄膜、蚯蚓10条、干土、湿土、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寻找大自然中蚯蚓的视频]1.提问:我们知道植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这样吗?2.提问:观看了寻找蚯蚓的视频,对于蚯蚓来说,适宜的生存环境是怎么样的?3.揭示课题:蚯蚓的选择(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寻找蚯蚓,并试着推测蚯蚓适宜怎样的生存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光照、水分两个条件,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预设25分钟)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材料准备:10条蚯蚓、一个长方形带盖盒子、黑色记号笔、吸水纸、剪刀、双面胶、透明塑料薄膜、实验记录单]1.提问:根据你的经验推测蚯蚓适宜明亮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预设:蚯蚓生活在地下,我推测它喜欢黑暗的环境。)2.提问: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预设:运用对比实验,将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盒盖剪开一部分,看看蚯蚓会向哪边。)3.提问: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改变的条件又有哪些?(预设:改变的条件是明亮和黑暗的环境。不改变的条件是水分、空气、温度等。)4.实验方法: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将盒盖的一端剪掉一块,并在开口处覆盖贴上透明塑料薄膜,然后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内黑暗与明亮的交界处,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3次,并记录下我们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学生完成实验进行交流反馈。蚯蚓对水分的选择实验[材料准备:10条蚯蚓、一个长方形带盖盒子、干燥的土壤和湿润的土壤、塑料薄膜、双面胶、实验记录单]1.提问:根据你的经验推测蚯蚓适宜干燥还是潮湿的生活环境?(预设:干土里很难发现蚯蚓,我推测它不喜欢干燥的环境。)提问:如何设计实验,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改变的条件又有哪些?(预设:改变的条件是干土壤和湿土壤。不改变的条件是空气、温度、光照条件等。)实验方法: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盒子底部铺上塑料薄膜,用双面胶固定住,再在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将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3次,并记录下我们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学生实验并完成实验单记录。[设计意图]在实验探究前,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后,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交流我们的发现(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学生实验记录单]1.提问: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21 (预设: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预设:企鹅——南极,天鹅——湖泊、沼泽,青蛙——稻田、池塘,蜥蜴——陆地地表、草丛、沙漠、海岛,狼——草原、森林、荒漠、丘陵。)3.小结: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动物在形态、构造、习性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继续探究(预设2分钟)提问:除了我们课堂中提到的动物之外,你还想知道哪些动物的生存条件?请你课后继续探究,查阅相关的资料,下节课时与大家分享交流。[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继续探究,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分享交流。【疑难解答】学生或者教师所准备的蚯蚓,有时候是网购的,有些蚯蚓活动迟缓,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反应很迟钝,或者说根本没有反应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自己动手实验,提前做一做实验,看看准备的蚯蚓是否活动迟缓,如果活动迟缓,可以提前做实验并录制视频,让学生自己操作过实验后观看视频。2.在本课中有两个探究蚯蚓适宜的生存环境的实验,在课堂上先后进行两个实验时间不够怎么办?本课中两个实验的实验时间可能需要较长,如果每个小组两个实验都做的话可能时间会不够,教师可以采用两组实验同时进行的方式,让一半的学生进行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另外一半的学生进行蚯蚓对水分的选择实验。【教学后记】5.当环境改变了【教材简析】本课探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图片分析。教科书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青蛙的四种不同行为和春夏秋冬四种不同季节的环境。要求学生先基于原有认知经验将青蛙的行为与季节进行联系,接着进一步从气候、草木、蝴蝶以及青蛙四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在不同季节里,青蛙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青蛙的这些行为变化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二部分出示了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迁徙,丹顶鹤在不同的季节会在不同的地方开展不同的活动,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环境的变化与丹顶鹤的行为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再将丹顶鹤与青蛙的适应环境行为进行比较分析。联系本单元的“科学阅读”,进一步认识动物的一些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学情分析】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历过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的观察、认识、研究活动。他们对于生物与环境的联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零散、模糊。在本课学习中,将带领学生经历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了解青蛙生活环境变化和青蛙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资料阅读分析丹顶鹤的环境变化与丹顶鹤行为变化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改变后,动物会做出反应,以适应新环境。【教学目标】21 [科学观念]通过将青蛙行为图片与环境图片相对应,知道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物会努力适应新环境,认识到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科学思维]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环境改变后动物是怎样适应新环境的。[探究实践]在探究活动中,能依据事实独立思考,研究动物适应新环境的方法。[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意识到动物要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保护环境就保护了许多动物。表现出进一步探究动物与其生活环境联系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不同动物是怎样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难点]探究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丹顶鹤相关阅读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谜语1.谜语:三人同日去观花,百友原来是一家。禾火二人相对坐,夕阳底下一对瓜。谜底:春夏秋冬2.当环境改变后,人是怎样适应环境的?请同学说说我们都有哪些适应变化的行为。3.教师概括:当环境改变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在不同季节会做不同的事情。那么当环境改变了,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板书:当环境改变了)[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关注自身在不同季节的各种行为出发,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认识到人类在不同季节的行为变化均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为接下来研究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做铺垫。二、动物如何适应环境(预设30分钟)青蛙如何适应环境材料准备:教学课件、青蛙行为图片、环境图片、学生记录单1.关于青蛙你知道些什么?请说一说(预设:春天在田野里很少能看见青蛙,在水里能看见小蝌蚪;青蛙夏天比较常见,青蛙冬天会冬眠。)2.青蛙在春夏秋冬有什么表现?小组讨论3.出示图片,将青蛙的行为图片与环境图片相对应。4.四季变化中气候、草木、蝴蝶及青蛙有什么变化?(1)以春天为例:从气候、草木、食物、青蛙、蝴蝶等方面进行交流,初步认识环境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其它季节,青蛙的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青蛙又会做什么事情?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分析:夏天、秋天、冬天里青蛙生存环境(气候、周围的草木、食物等条件的变化)以及青蛙在这种环境下会有哪些行为?将想法记录在记录表内。季节气候草木蝴蝶青蛙春温暖发芽由卵孵化成幼虫由卵孵化成蝌蚪夏秋冬21 (2)汇报交流(3)小结同学们,通过之前的交流,我们发现了很多青蛙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行为。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青蛙的这些行为变化,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预设:气候等非生物环境,青蛙食物和周边植物等生物环境,青蛙自身身体特征等)[设计意图]以春天为例引领学生从非生物条件、生物条件、青蛙相对应的行为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引领学生初步认识环境与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为接下来学生自主交流做示范。丹顶鹤如何适应环境材料准备:教学课件、丹顶鹤图片、阅读资料、学生记录单过渡:青蛙、蝴蝶随着季节的变化,有不同的行为,我们周围其它动物又有哪些行为来适应环境变化呢?1.阅读资料(出示丹顶鹤图片)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对丹顶鹤并不熟悉,让我们一起阅读教科书上关于丹顶鹤的资料。(1)用横线画出当环境改变时,丹顶鹤会做出怎样的反应?(2)丹顶鹤的这种行为是为了适应哪些环境条件?(预设:丹顶鹤在天气变冷后,会迁徙到南方去。天气变暖,会重新回到北方。)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哪些行为?[设计意图]这里以文字、图片材料呈现丹顶鹤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并建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三、如何帮助动物(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图片、学生记录单如果在野外遇到正在冬眠的动物或迁徙中“掉队”的鸟,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它们?小组讨论(预设:不打扰是最好的帮助)[设计意图]在学生研讨的基础上呈现专家的建议,最终帮助学生达成“不打扰是最好的帮助”的共识。【疑难解答】随着季节的变化,环境中哪些条件发生了变化?动物会做出怎样的反应?随着季节的变化,气温、水、食物等都会发生变化。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有的动物会冬眠,如蛇;有的动物会迁徙,如大雁;有的动物会储存食物,如松鼠;有的动物会洄游,如小黄鱼。【教学后记】6.食物链与食物网【教材简析】在自然界中,每一种植物、动物都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其中有机物营养、能量)的获得就是其中之一。但植物、动物对于有机物的获得方式不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能量,动物则通过进食获得。因此,在自然界中,动物或植物之间都会由于有机物或能量传递的关系,与同一区域内的其他动植物之间形成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构成食物链、食物网。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植物、动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环境。21 在学生的认知中这些环境主要为非生命环境很少有学生能系统地认识到生物生存也需要生物环境。本课就是在此背景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一区域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促使学生认识到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可能就是其他动物或者植物生存所需要的条件,进而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初步的生物群落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记录的方法,本节课需要在一定的区域内找出所有的动物植物,了解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但是有的食物关系不容易发现,还需要上网查询资料了解食物关系。所以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好相关动植物资料的准备,或是开放计算机房、平板电脑方便学生查找分析,便于学生分析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找出多条食物链,形成食物网。【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地观察一定区域内的动植物相互影响的现象,分析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找出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形成食物链,知道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分)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科学思维]能够通过“模型”的观察、分析与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探究实践]正确使用观察方法和工具,并记录下动植物及相互影响的现象,分析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能形成链条状的联系。[态度责任]在分析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时,能够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套筒游戏了解食物关系,完成食物链的绘制。[难点]正确认识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对绿豆苗田进行观察,弄清该区域内动植物的名称及生长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动植物标签,辅助学生观察。[学生]1.一次性纸杯(分别写有落叶、瓢虫、蜘蛛、蜗牛、蟋蟀、蚯蚓、蚜虫、绿豆苗、小草、小鸟);2.不同颜色的棉绳5条(长4~6米)塑料套圈6个、生物头环(绿豆苗、蚜虫、蜗牛、瓢虫、青蛙、鸟)。【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校园中植物的照片1.用ppt展示学生观察所种的绿豆苗时发现的问题。提问: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如绿豆苗一些叶子表面有小洞说明某种动物会吃绿豆苗等。用ppt展示学生对绿豆苗田大搜查的结果图片,有落叶、瓢虫、蜘蛛、蚯蚓、蚜虫、绿豆苗、小草、小鸟。提问:绿豆苗的叶子会是谁吃掉的呢?[设计意图]通过对绿豆苗的观察,发现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激发学生思考到底是谁吃了绿豆苗。二、食物链与食物网(预设10分钟)教学准备:若干个一次性纸杯(分别写有落叶、瓢虫、蜘蛛、蜗牛、蟋蟀、蚯蚓、蚜虫、绿豆苗、小草、小鸟)、动物食性介绍资料、学生记录单。1.从学生汇报中提炼出最有可能吃绿豆苗的动物,如蚜虫。提问:蚜虫能从绿豆苗的叶子里获得什么?蚜虫又会被谁吃掉?1.教师引导介绍:动物捕食是为了获得食物、能量及营养物质,而绿豆苗通过直接或间接被其他动物食用,使绿豆体内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在不同的动物中传递。2.套筒游戏(1)请学生演示套筒游戏提问:谁愿意来当老师的小助手?21 (2)游戏方法:遵循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将被吃的生物套入吃该生物的套筒中。提问:绿豆苗被谁吃?蚜虫被谁吃?瓢虫被谁吃?(3)将套筒转化成食物链将这组套筒一个个取出,按从内到外的顺序记下来,并用箭头连接。提问:箭头的方向该朝哪边?教师引导介绍:绿豆苗被蚜虫吃,蚜虫被瓢虫吃,瓢虫被小鸟吃,注意箭头的方向,也就是能量和营养物质的传递方向。4.出示食物链的定义:我们将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提问:一条食物链要从绿色植物开始,到肉食动物结束才算完整。这条食物链完整吗?5.利用套筒游戏找出更多的食物链(1)出示生物的食性介绍资料。提问:面对文字较多的材料,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记录分析?(2)出示套筒游戏提问:还记得套筒游戏的规则吗?记录食物链又要注意什么?(3)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用套筒游戏建立多条食物链,用画箭头的方式表示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链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了。[设计意图]通过对该区域动植物的食性调查,了解动植物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用套筒游戏引出食物链,教师先演示学生后实验。在观察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三、食物关系和能量传递(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记录单1.展示学生的成果,找出多条食物链,并汇总在黑板上。提问:同学们,这么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像什么?教师引导介绍:这种多条食物链构成了网状的食物关系图被称为“食物网”。创设情景:有的同学觉得蜘蛛很可怕,希望蜘蛛数量大幅减少甚至消失。提问:你觉得他这样的想法对吗?会对其他生物会有什么影响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蜘蛛呢?小结: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食物链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是同等重要的一环,保护一种动物就是保护很多种动物。[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与食物链相关的所见所闻创设情景,引发思考,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四、模拟食物网(预设10分钟)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棉绳5条(长4~6米)塑料套圈6个、生物头环(绿豆苗、蚜虫、蜘蛛、瓢虫、青蛙、鸟)。1.游戏规则选择班里的2名同学作为“生物考察员”,将剩下的同学分成8~10组,每组同学分别扮演一种生物,共同用手握住一个圆环。提问:在田野绿豆苗丛中能吃谁,又会被谁吃掉?2.体验生物缺失的影响“生物考察员”将田野食物网里的几条食物链用“线”和“圆环”连接起来,形成“食物网”。减少一种“生物”的数量或者去掉其中的一种“生物”,观察分析游戏中的“网”会发生什么变化。提问:自己扮演的生物会不会受到影响?[设计意图]利用线和圆环连接成食物网做模拟实验,让学生更真实的体会到每一种动植物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疑难解答】1.学生在校园观察动植物时,向教师求助动植物的名称,但是教师也不认识,怎么办?21 利用现代化技术,通过手机或平板下载“形色”“花伴侣”等植物识别软件或小程序,对植物进行拍照搜索。对于不认识的动植物可以先用手机拍照留下照片,然后打印成照片或者画下来,并标上记号,向园林维护人员等专业人士进行问询。2.学生对观察到的动物食性不清楚,向教师求助,但教师也不是很了解,怎么办?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上网搜索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观察结束的时候带学生去计算机房上网搜索,或者当做一次家庭作业,在家上网搜索,也可以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教学后记】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材简析】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生物的生存需要非生命环境和生命环境,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设计生态瓶、制作生态瓶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分析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存条件,进行有依据的设计,实践制作活动,最终达成概念整合的目的。【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是非常感兴趣的,具备一定的设计和制作能力。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如何设计并制作一个生态瓶,如何维持一个小生态系统的平衡,根据生态瓶的大小,设计考虑非生物的多少,植物、动物数量多少、品种多少、体量大小等方面是有所欠缺和考虑的,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设计和制作生态瓶,知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共同组成,认识到动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科学思维]观察池塘的生物环境图片资料,分析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等因素,认识到生态瓶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平衡,生物才能和谐共存。[探究实践]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态度责任]对探究生态瓶的奥秘表现出兴趣,能听取合理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能在课后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并进行管理观察。【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难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微视频、班级记录表。[学生]大塑料瓶(可以是大的饮料瓶或色拉油桶)、若干种水生植物、金鱼2条、沙子、水槽和水、镊子、设计单、水桶、大玻璃水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1.(出示绿豆苗图片)绿豆苗丛中有哪些生物?除了食物关系外,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2.学生讨论交流。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什么?21 动物可以为植物提供什么?小结:动物死后给植物提供肥料,蚯蚓给绿豆苗松土,绿豆苗给动物提供栖息地和氧气。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生物群落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绿豆苗和其他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引导学生探讨生物间的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群落”的概念。二、探索活动(预设30分钟)1.探索活动1(1)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班级记录表观察绿豆苗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教师可提示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向:生物有什么、非生物有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非生物为动植物提供什么?动植物的存在对非生物有什么影响?)(2)小结: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3)学生交流:基于自身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来举例说一说“我们知道的生态系统”。教师可以出示草原、大海、森林等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不同区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物圈就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探索活动2:设计一个模拟池塘生态系统的生态瓶(1)明确生态瓶的设计要求:生态瓶里面的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能平衡和谐地生存下去。(2)选择合适的材料提供相应的材料(鲢鱼、泥鳅、鲫鱼、小龙虾、田螺、黑藻、金鱼藻、水葫芦、沙子、石头、池塘水、自来水)思考并交流研讨:生态瓶中非生物环境是怎样的?选择自来水还是池塘水?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生态瓶中放什么生物种类?为什么?生态瓶中水放多少?各生物数量是多少?再动手设计,并提供动物吃什么、动物的生长周期以及繁殖的信息资料库。水葫芦:浮水植物,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金鱼藻:沉水植物,弱光和强光下不易生长。黑藻:沉水植物,喜欢光照充足环境。鲢鱼:以藻类为食,每年4~5月产卵。鲫鱼: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居而行,每年4~5月产卵。泥鳅:以水生昆虫、甲壳动物、藻类、水底腐殖质为食,生长2年后才可繁殖,每年4月繁殖。田螺:以水底腐殖质、微生物为食,每年3~4月繁殖。小龙虾:适应性极强,以植物、小鱼、小虾、藻类为食,每年5~9月繁殖。(4)学生讨论交流后可采用图文方式记录自己的设计,也可以根据活动手册中的活动记录来完善自己的设计。根据学生自己的设计交流研讨为什么这样来设计生态瓶?有没有符合生态瓶的设计要求?生态瓶设计方案日期种类、数量草图生物21 非生物探索活动3:制作生态瓶①利用视频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生态瓶的制作流程,帮助学生完成生态瓶的制作。②探讨交流:为了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和谐地生存下去,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如何来进一步改善、完善我们的生态瓶,使生物之间能和谐生存?③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生态瓶,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上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记录观察结果。[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池塘生态系统来设计制作生态瓶,引导学生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现自己的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三、拓展延伸:改变生态瓶的条件(预设5分钟)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开展对比实验研究,观察生态瓶的变化。1.如果倒去一半水会怎样?小鱼生活得怎样?2.如果拿掉部分水草或加入两条小鱼,又会出现什么现象?[设计意图]通过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来对比研究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疑难解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生态瓶的方案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水生植物生存需要水、阳光、养分等非生命环境,水生动物生存需要相应的食物(植物或比自身弱小的动物)和非生命环境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讨,从生态瓶所放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出发到思考这么放的理由及注意事项,最后引导学生用图文的方法展现自己的方案。【教学后记】科学阅读【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科学阅读部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从较为熟悉的绿豆开始,再扩展到其它植物、动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经历从个体研究到发现联系再到形成系统意识的学习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逐渐加深,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初步建立“大自然”观。本课是整个单元科学知识的拓展,学生虽通过学习,却无法从生物生存需求的角度思考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本课就一部分科学阅读:东非动物大迁徙。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东非的食草动物迁徙是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动物为适应环境变化而采取的特殊行为。并能通过阅读《发现大熊猫如何变成“素食者”》和《鹤的繁衍》这两篇短文,发现它们是通过什么特殊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当环境改变了”21 ,学生通过对不同季节生物行为变化的分析,认识到当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会改变自己来适应新环境。同时,科学阅读是学生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阅读是本节课需要关注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尝试用科学的方法阅读科学短文,同时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从各类书籍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科学阅读,知道有一些动物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科学思维]用分析比较的方法,知道一些动物为适应环境变化而采取的特殊行为。[探究实践]能够通过分析动物在环境改变后的行为,研究动物是怎样适应新环境的。[态度责任]在科学阅读中,能持续关注周围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变化的,增进学生喜爱动物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阅读知道东非的食草动物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些动物的一些特殊的行为。[难点]阅读科学短文后,能发现动物是通过什么特殊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阅读拓展;3.科学视频。[学生]1.学习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一些东非食草动物的图片(角马、斑马)。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动物吗?在哪里见过?它叫什么?2.你知道这些动物是通过什么特殊的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的?。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阅读一篇科普短文?揭示课题:东非动物大迁徙(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图片,并让学生说说,这些动物是通过什么特殊的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的,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的兴趣。二、阅读科学小短文(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观察记录单1.阅读短文,思考以下问题:(1)想一想东非动物迁徙的原因?(2)迁徙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呢?2.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科书第19页科学阅读《东非动物大迁徙》。3.交流阅读体会和思考问题。(1)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和阅读思考问题。(2)班级中交流阅读体会和阅读思考问题。(3)阅读课件中的:阅读加油站。4.观看视频《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选看部分)5.介绍CCTV《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视频集合网址。[设计意图]在学生科普阅读开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会更有成效。在阅读后,组织小组、班级开展交流阅读体会和思考问题,让学生阅有所得。后面选看部分视频和提供视频集的网址,让学生课后可以继续观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阅读拓展(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阅读拓展1.阅读拓展一(事先打印)。(1)教师发放《大熊猫如何变成“素食者”》和《鹤的繁衍》。(科学教师用书五年级下册第51页和52)(2)学生自行阅读,小组交流所得。2.阅读拓展二:(1)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动物也是需要通过迁徙而生存的?我们一起来阅读课件上提供的阅读拓展。21 (2)阅读完短文,你有什么想说的?3.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科学小短文,谁来说说今天的收获,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拓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科普阅读的兴趣。【教学后记】单元复习【教材简析】“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已进行过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而进一步研究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本单元教学活动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绿豆切入,再扩展到其他植物、动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经历从个体研究到发现联系再到形成系统意识的学习过程。第1~3课研究植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第4~5课研究动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第6课探索动植物之间的能量传递,认识动植物互为生长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第7课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的科学概念与探究技能实践制作池塘模型,初步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逐渐加深,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初步建立“大自然”观。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3.2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8.1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9.3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12.1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12.2.1说出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12.2.2说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历过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的观察、认识、研究活动。对于生物与环境的联系已有一定的了解;能认识到动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了解其背后存在的能量传递的认;能说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能从生物生存需求的角度思考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在实践研究方面,他们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探究技能,发展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他们还学习使用图示的方法梳理较为复杂的生物关系。此外,在本单元中,他们还经历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实践活动,这些都将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通过一节单元复习课,让学生查漏补缺,进一步在巩固本单元知识和学习方法,形式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单元知识的梳理、整理,进一步认识动植物生长条件,理解动植物的身体结构和特定行为有助于适应其生存的环境,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等相关知识。[科学思维]学会单元复习的一般方法,能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将各课时知识点联结形成知识体系,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探究实践]21 能用微课进行学习,自我梳理、整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态度责任]在科学实践研究中,发现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与同区域内其他生物、非生物都有密切联系,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探究技能,发展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难点]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梳理,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初步建立“大自然”观。【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微课【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预设1分钟)今天,我们将通过“理一理”、“用一用”两个环节来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二、温故知新:(一)理一理:理单元架构、理主要内容这个单元,我们研究了自然界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知道了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适宜的环境,那么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1.先看单元整体架构:(出示PPT)可以把本单元内容分为几个板块?学生小组讨论、表述、师生评价。预设:第1~3课研究植物生存与环境的关系;第4~5课研究动物生存与环境的关系;第6课探索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第7课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的科学知识与探究技能实践制作池塘模型(生态瓶);最后《科学阅读》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拓展。2.学习了那么多有关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并动手制作了生态瓶,你是如何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吧!(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①明确要求:认真观看,积极思考,查漏补缺。②用关键字把不理解的内容记下来。现在,你还有哪些内容是不理解的?先小组内相互解决,如果都无法解决稍后提出,请班里其他同学解决。学生互助学习[设计意图]这一节课是单元复习课,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也有科学实践经验。所以,在这节复习课中,要让学生梳理、概括单元学习内容,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学生再通过观看微课查漏补缺,并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对本单元教材结构的理解。(二)用一用:解决问题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能熟练运用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做几道练习题吧!学生做课堂练习学生讲题[设计意图]用几道基础题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通过学生讲题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运用“教别人”的方法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作业设计】1.草、鹰、鼠这些生物构成了田野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正确的是()。A.鹰→鼠→草B.鼠→鹰→草C.草→鼠→鹰2.把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放在常温下,一组放在冰箱内,保持低温,同时都加适量的水,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A.光B.温度C.水3.将蚯蚓放入木盆内,木盆上面盖一个瓷盘,用电灯从木盆的一端照射蚯蚓,我们会看到()。21 A.蚯蚓向灯光处爬去B.蚯蚓向黑暗处爬行C.蚯蚓原地不动【疑难解答】1.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中,学生会以个例为依据,写反食物链。如:鼠在饥饿情况下,吃冬眠的蛇。学习自然科学,建立在大多数的自然现象上,一般不考虑个例或偶然性的事件。2.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中,学生会把自然情况下两种没有交集的动物加以研究,形成食物链或食物网。如:狮子和老虎,存在怎样的食物关系?狮子是生活在非州热带的猛兽,老虎是生活在北温带和寒带以及南亚的猛兽,自然情况下这两种猛兽是不可能相遇的。而食物网和食物链都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不能把两个没有交集的生物放在一起形成食物关系。【教学后记】2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3-02-07 14:55:03 页数:21
价格:¥4 大小:864.0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