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有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有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2
2
/22
剩余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①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习近平思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②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很浓厚的“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③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 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④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既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⑥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材料二①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枝,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②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越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正是由于古代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的工艺如瓷器、丝绸、家具等的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B.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追求在坚守中突破,能够为制造业创新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C.只要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就能消除社会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D.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工作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体现了工匠精神,我国古代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也非常浓厚。B.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仍需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C.或认为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励匠人与世隔绝,诸如此类,都不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D.两则材料话题相同,但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阐述工匠精神价值及内涵,材料二侧重阐述如何弘扬工匠精神。3.材料一说“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1.B2.D3.①敬业,把提高技艺水平当作头等大事。②热爱,应发自肺腑热爱,专心如一。③肯付出,废寝忘食,尽心竭力。④精益求精,臻于至善,超今越古。⑤专注,冰心一片,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⑥有信念,要技进乎道,超然达观。⑦重实践,格物致知,脚踏实地。【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正是由于”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二段说是“离不开”;“工艺……的水平”范围扩大,材料中是说“一些工艺水平”。C.“只要……就’”错误,表述绝对。材料一第五段是说“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既要求……,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使他们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文章只是要求健全制度,形成相应机制,从而改变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D.“主要力量”错误,材料二第一段是说“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曲解文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观点态度,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材料一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内涵,材料二侧重阐述如何弘扬工匠精神”错误,应为“材料一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材料二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落脚点在“个人”。由“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可知,要敬业,把提高技艺水平当作头等大事。由“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可知,要热爱,应发自肺腑热爱,专心如一;肯付出,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由“没有臻于至善、超今越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可知,要精益求精,臻于至善,超今越古。由“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可知,要专注,冰心一片,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由“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可知,要有信念,要技进乎道,超然达观;重实践,格物致知,脚踏实地。 (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孕妇和牛铁凝①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②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肯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好似正和远处的熟人打着亲热的招呼:“嘿!”远处没有别人,黑只好独自响应孕妇这恼,它忙着又啃两口,才溜出麦地,拐上正道。③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专心走路的黑弄得挺惊愕。黑停下来,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而孕妇早已走到它前头去了,四周空无一人。黑直着脖子笨拙而又急忙地往前赶,却发现孕妇又落在了它的身后。于是孕妇无声地乐了“黑——呀!”她轻轻地叹看,平原顿时热闹起来。孕妇给自己造出来一点儿热闹,觉得太阳底下就不仅是她和黑闲散地走,还有她的叫嚷,她的肚子响亮的蠕动,还有黑的笨手笨脚。④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⑤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⑥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此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⑦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⑧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⑨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⑩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⑪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的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⑫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⑬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⑭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⑮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⑯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⑰累即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⑱“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⑲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孕妇和牛在平原上结伴而行,互相检阅看,又好比两位检阅着平原的将军,她检阅着平原、星空,检阅着这处的山近处的树,树上黑帽子样的鸟窝,还有噌杂的集市,怀孕的母牛,陌生而俊秀的大字,她未来的婴儿,那婴儿的未来……⑳一般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只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有删节)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午后的太阳干净又暖和。“干净”本是常用词,但用“干净”形容阳光,新奇而准确,令人眼前一亮。B.多次描写孕妇唤牛“黑——呀”的情境,既活现出孕妇与孕牛的相互怜惜,又使小说浑然一体,首尾呼应。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D.本文用诗意的笔调,描绘了孕妇完整的心灵成长过程和激烈的情感冲突,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传达出生命的庄严和母性的神圣。5.请结合文本分析孕妇的性格特征。6.铁凝在《我看短篇小说》一文中说,当她写作短篇小说时,想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景象”。“景象”指小说中呈现的画面与情景,包含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等要素。本文是如何描绘“景象”的?请结合划线段落加以赏析。7.很多人认为《孕妇和牛》可视为“香雪”的回归。然而铁凝却说“实际上,细读起来,《孕妇和牛》表达的感动更内在、更深厚一些,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归”。请结合全文阐释作者的评价。【答案】4.D5.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孕妇从不忍心去骑怀有身孕的牛,宁愿与“黑”相依为命,并排在平原上行走。她极富耐心,“走快走慢也由着黑的性儿”。②自强有责任心,做事认真,对知识、文化心存敬畏。孕妇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内心始终渴望学习知识,专心描摹碑文。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对腹中孩子、对生命与未来满怀美好期许。6.①以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营造细腻的情感氛围,使读者获得审美愉悦。②通过孕妇不住地抚摸牛,牛拿脸蹭着孕妇的手,这一亲昵的动作描写,勾画出人与动物之间和谐、温暖、默契的画面。③四个动词“检阅”,表现出了孕妇学写碑文后的自豪之情,与文中“将军”的比喻互映成趣。④检阅的对象由“平原、星空”到“嘈杂的市集”,再到“未来的婴儿”,由自然到人世,由眼前之景到心中之人,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构成一幅天人合一、充满温暖与希望的田园风景。7. ①叙述笔调与节奏更平静舒缓,《孕妇和牛》平铺直叙,以孕妇与牛的同行贯穿,节奏更为舒缓从容,景物描写重在营造静穆、和谐、天人合一的氛围。②人物形象更沉稳内敛,文盲孕妇借抄写碑文的举动,书写出超越自我的心灵探索,不仅是求知识,更是出于对新生命的期许。小说通过塑造孕妇这一形象再现成年女性的人生体验和微妙的心理世界,更彰显出生命岁月的沉淀。③思想主题更丰厚深刻,小说不仅表达了对文化和文明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生命的庄严和母性的神圣的礼赞。【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和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激烈的情感冲突”错误,本文行文舒缓,娓娓道来,没有波澜起伏的情感冲突,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要根据故事情节、事件,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肖像)角度入手。答题时应从文中孕妇的言行举止、具体事例、作者对孕妇的直接描述等方面概括孕妇的性格特征。“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路上有黑作伴”“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孕妇心软,不忍骑怀孕的母牛,体现出她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女性的美。“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_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孕妇为了孩子,不辞辛劳,以怀孕之身坚持描字,体现出她自强有责任心,做事认真,对知识、文化心存敬畏。“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这几段话体现出孕妇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对腹中孩子、对生命与未来满怀美好期许。【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划线的语句描绘了孕妇和牛行走在平原上的景象, “自然景物”是远处的平原、星空、山树和鸟窝等景观;“人物活动景物”有孕妇和牛结伴而行,“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景象”营造出人物和环境融合为一体的和谐、细腻的诗意情感氛围,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使读者获得审美愉悦。“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这一亲昵的动作描写,勾画出人与动物之间和谐、温暖、默契的画面。“互相检阅看,又好比两位检阅着平原的将军,她检阅着平原、星空,检阅着这处的山近处的树”,四个动词“检阅”,表现出了孕妇学写碑文后的自豪之情,与文中“将军”的比喻互映成趣。“她检阅着平原、星空,检阅着这处的山近处的树,树上黑帽子样的鸟窝,还有噌杂的集市,怀孕的母牛,陌生而俊秀的大字,她未来的婴儿,那婴儿的未来……”,检阅的对象由“平原、星空”到“嘈杂的市集”,再到“未来的婴儿”,由自然到人世,由眼前之景到心中之人,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构成一幅天人合一、充满温暖与希望的田园风景。【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依据题干的要求应该先了解《哦,香雪》小说,从叙述节奏、塑造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题意蕴角度来分析。《哦,香雪》以情节为线索进行叙述,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合,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她们对新生活的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孕妇和牛》平铺直叙,以孕妇和牛一路结伴而行而生出的情节结构全文,平淡的叙述,透出浓浓的乡村气息和人物伟大的母爱,“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等景物描写重在营造静穆、和谐、天人合一的氛围。 《哦,香雪》作品中对香雪的刻画采用了正面、侧面等多种手法,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而《孕妇和牛》人物形象更沉稳内敛,“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的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孕妇借抄写碑文的举动,书写出超越自我的心灵探索,不仅是求知识,更是出于对新生命的期许。小说通过塑造孕妇这一形象再现成年女性的人生体验和微妙的心理世界,更彰显出生命岁月的沉淀。《哦,香雪》作品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孕妇和牛》思想主题更丰厚深刻,“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从孕妇描摹大字到对腹中孩子的期许,以及对怀孕的母牛的呵护,表达了对文化和文明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生命的庄严和母性的神圣的礼赞。总结以上,可见《孕妇和牛》比起《哦,香雪》更加深沉内在,在生命的体验上更加多元和宽广,探讨主题也比《哦,香雪》更有本质的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乙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选自王灼《碧鸡漫志》)[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9.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D.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12.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概述。【答案】8.A9.C10.C11.(l)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抗洪)。(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不是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的礼数吗?12.①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②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③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④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⑤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轼”作“庐于其上”的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BD;“过家”指路过家门口,“家”作“过”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宾语“家”后断开,排除C。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错误,“京口”指的是现在江苏镇江。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不欢而别”错误。原文说的是“轼戏(开玩笑)曰……”“安石笑而不言”,可知二人并非“不欢而别”。故选C。【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害”,毁坏;“事”,情势;“虽”,即使;“且”,暂且。(2)“所以”,用来……;“非常”,非同寻常;“可以”,可以用;“岂……乎”,反问句式,难道……吗?【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比冠,博通经史”可知,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由此可知,苏轼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由“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可知,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而以《春秋》对义一文为第一。由此可知,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由“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可知,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由此可知,苏轼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由“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可知,宋仁宗初次读到苏轼、苏辙的治政方略,下来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得到了两位可做宰相的谋士。”由此可知,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由“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可知,宋神宗更是喜欢他们的文章,在宫中不断品读他们的文章,常常专研得忘了进食,称他们为天下奇才。由此可知,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参考译文:甲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而以《春秋》对义一文为第一。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被淹,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说一个字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皇上不按一般礼节对待您,您对待皇上,怎么也可以用一般的礼节呢?”王安石大声说:“那我必须得要进言了。”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人一定要明白每一个不正确的行为,处死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错误的事),才可以。”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当官的,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宋仁宗初次读到苏轼、苏辙的治政方略,下来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得到了两位可做宰相的谋士。”宋神宗更是喜欢他们的文章,在宫中不断品读他们的文章,常常专研得忘了进食,称他们为天下奇才。然而他们(苏轼、苏辙)最后却没有得到重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乙长短句虽然一直到本朝才兴盛起来,但是自从前朝的人所创立,就一直没有达到用真情去创作的阶段。东坡先生并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偶尔作一首歌,却能指引出一条奋发向上的道路,让所有人都有新的认识,文人才开始知道振奋自身。(选自王灼《碧鸡漫志》)(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B.《登高》颈联诗人点明题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C.《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D.《登岳阳楼》颈联叙述身世,凄凉落寞,意境由广而狭。尾联笔力一转,以“戎马关山北”的博大胸襟,与颔联恢弘伟丽的自然气象相得益彰。14.结合作者写作这两首诗时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答案】13.B14.(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意思是:遥望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一想到这,凭轩遥望的我不禁老泪纵横。(2)诗人此时年老多病,又遭逢乱世,亲友被分隔在别处,没有音信,让自己思念不已。自己晚境凄凉,连一个稳定的住所都没有,只能孤舟相伴。所以这一联中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衰老多病、穷困潦倒以及举目无亲境况的感慨和哀叹。(3)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个人境遇哀伤之中,此时此刻他心中想的仍然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戎马关山北”表明了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担忧,同时又隐蔽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悲苦。要点:个人境况: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 感情:时值战争未平、国家多难,因而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怨天尤人”错。结合杜甫生平,以及由第二首诗《登岳阳楼》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句可知,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第二首诗中,作者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而登上岳阳楼之后,看到浩渺的湖水,引发了作者复杂的思绪。联系《登高》一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几句的内容,以及《登岳阳楼》一诗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知,作者这“涕泗流”,一是为自己而流:“艰难苦恨繁霜鬓”,诗人此时年老多病,又遭逢乱世;“潦倒新停浊酒杯”,自己晚境凄凉,连一个稳定的住所都没有,只能孤舟相伴;“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百年多病独登台”“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所以这一联中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衰老多病、穷困潦倒以及举目无亲境况的感慨和哀叹。此外,作者这“涕泗流”,还有一重原因,就是为国家而流,战争未平,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此句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由此可知,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个人境遇哀伤之中,此时此刻他心中想的仍然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戎马关山北”表明了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担忧,同时又隐蔽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悲苦。所以,在这一句诗中,作者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三)名篇名句默写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山、海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情绪,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山不厌高②.海不厌深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使我不得开心颜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⑦.书生意气⑧.挥斥方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摧”“事”“尊”“酹”“遒”。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合)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慰藉(jiè/jí),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的旅游(圣/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竖)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6.文中加点词的注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亲和力胜地慰藉(jiè)树立B.亲合力胜地慰藉(jì)树立C.亲和力圣地慰藉(jiè)竖立D.亲合力圣地慰藉(jì)竖立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方兴未艾趋之若鹜踌躇满志饱经风雨 B.如火如荼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雨C.如火如荼胸有成竹趋之若鹜饱经沧桑D.方兴未艾饱经沧桑纷至沓来胸有成竹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答案】16.A17.B18.B【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第一处,亲和力: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亲合力:形成中间复合物的能力。此处指乡土文化使人们拥有乡土情感,使人感到无比和气,感到有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故应用“亲和力”。第二处,“圣地”: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指在某方面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地方。“胜地”:著名的景色宜人的地方。此处用于形容“旅游”,应用“胜地”。第三处,“慰藉”中的“藉”应读“jiè”。第四处,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修饰“自信”应用“树立”。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 第一处,“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画线处形容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些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而传统民俗活动不是新生事物,不可能兴起、发展,故应用“如火如荼”。第二处,“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为贬义。“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符合语境。“胸有成竹”“胸有成竹”,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饱经沧桑”,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此处修饰人们常去“旅游胜地”,应为褒义词,故应选用“纷至沓来”。第三处,“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为贬义。“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修饰中国乡村文化“走向世界”的状态,应用“踌躇满志”。第四处,“饱经风雨”,形容一个人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或具有丰富的阅历。“饱经沧桑”,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胸有成竹”,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前文说“历经劫难而不亡”,画线处形容经历劫难后再走向新生,故对应“饱经风雨”最恰当: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结构;内容对应,“劫难”对“风雨”。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传承……文化”“保持……特色”才是正确搭配,应互换位置;二是成分赘余,“一致”与“共识”有重复,应删去“一致”。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不仅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必需,也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近年来,各地“抢人大战”渐趋白热化。站在人才个体角度来换位思考,选择扎根一座城市,必须考虑多种因素。一般来说,越是高层次人才,①__________。一方面,这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闲暇时看看书。能愉悦身心,增加新知;另一方面,②__________,2020年7月的一项报告将阅读指标单列出来,指出阅读数量与城市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进而言之,阅读是涵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知识升级以及产业特型。一座城市爱不爱阅读,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差别或许不大明显,但到了科技创新驱动阶段,③__________。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2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19.D20.①就越注重阅读②这跟城市的创新能力有关③差距就会迅速拉大【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线的句子,把“阅读”比作“土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比喻,“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自己,“旧林”“故渊”比喻自然。B.比喻,“尘网”比喻官场。C.比喻,“樊笼”比喻官场。D.没有使用修辞手法。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文“阅读,不仅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必需,也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可知,所填内容应和“阅读”相关;根据“越是高层次人才”推断出下文要用句式为“就越……”;再结合后文“闲暇时看看书,能愉悦身心,增加新知”可推断①处可以填入“就越注重阅读”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下文“……指出阅读数量与城市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推断②处应该填入“这跟城市的创新能力有关”之类的内容。第三空,“但到了科技创新驱动阶段”说明语意与上文形成转折,结合上文“一座城市爱不爱阅读,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差别或许不太明显”,推断③处应该填入“差距就会迅速拉大”之类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21.选择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扩写“鹰击长空”,要求所写语句符合表达方式的特点,字数不得超过40字。(两题选择其中一题完成)(1)用描写的方式扩展。(要求能反映出事物的具体情形,如形、声、色、动态等)(2)用议论的方式扩展。(要求有观点,有分析判断) 【答案】描写:(1)一只矫健的苍鹰,奋力挥动着翅膀,翱翔在清晨的碧空。它在山谷间盘旋、盘旋,又陡然冲过岗峦重叠的高峰,飞向远方。议论:(2)雄鹰振翅高飞,划过长空。那一片蓝天包容了它的不羁,承载了它的稳重。为此,蓝天才多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美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第(1)问要用描写的方式扩展,可以将鹰的外形、声音、动态等作为修饰语,加入到句中,应重点扩展“击”的具体动态,抓住“击”这个动词,写出鹰的动态,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鹰的活动背景,写出在背景中的鹰的活动。第(2)问要用议论的方式扩展,观点要明确,即可赞美雄鹰,也可赞美天空,可以侧重点评“鹰击长空”展现的是一种奋发的姿态,勇敢的精神;可以点评蓝天给了雄鹰广阔的舞台。解答这两问都要注意语言有文采,不可超过规定字数。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1)14岁的全红婵获得了2021东京奥运会10米跳台金牌,当被问到:“你是怎么做到把水花压得那么好的?”她回答:“练的。”(2)“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余世存《时间之书》(3)“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习近平正值青春的你,对以上的材料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材料(1)中“练的”是关键词,此两字意味着日复一日的付出,成功来自于勤奋。材料(2)这句话说明了年轻人要努力做事,而不是陷入焦虑,你现在的努力和奋斗会造就你日后的成功。 材料(3)把青年人的奋斗提升到为了“民族复兴”的高度。把“小我”融入“大我”。三则材料所指对象都是年轻人,中心重在强调奋斗的青春最美好,要在青春时期为自己、为国家而奋斗。写作要求中“正值青春的你,对以上的材料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中“以上的材料”则暗示考生的感悟须来自材料。写作时,首段可在概括材料的基础上引出中心论点:青春是奋斗出来的。文章主体部分可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按照从古到今,从中外的顺序列举名人事例对此观点进行有力地论证。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向读者发出热情有力地号召。立意:1.奋斗的青春最出彩。2.青春汗水,成就美丽人生。3.青春有我,强国有我。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有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06 11:03:08
页数:22
价格:¥2
大小:45.8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