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吉林省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卷(Word版有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吉林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2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及“共同体”概念,创造性地提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其中,“社会治理共同体”对应着“社会”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应着“国家”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应着“全球”层面。而这三个层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以“共同体”为表达的社会概念的多层性与多样性的扩展。特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表达,使社会的概念扩展到国家和全球的层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民族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概念在国家层面的拓展,也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研究的典范。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概念,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研究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费孝通先生一方面从作为社会的民族这个角度来探讨与国家整体的关系,是其对社会和国家观的新的发展。另一个方面勾画出多元社会的结合和国家整合的关系,即多元和一体的关系。这使得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被赋予了社会的属性,国家也在社会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本身,使得作为共同体的社会,被赋予了国家层面的社会内涵。当把作为社会的国家民族的讨论置于全球语境时,此时的社会为全球社会的社会。这一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的共同体,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亨廷顿的“文明间的冲突”相对立,1998年联合国提出了“文明间的对话”的概念。强调不同文化、不同价值、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们,通过深入的交流和对话,达到文明之间共生的理念,并把2001年确定为“文明间的对话年”。最后,以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为中心,把环南中国海区域作为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讨论的重要区域,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辐射区,提出网络化的跨区域社会体系构成了讨论环南中国海区域社会整体性的方法论基础。跨区域社会体系是跨越了家族、社区、民族、国家与跨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的社会单位。要理解区域社会的基本特点,需要采用整合了区域社会结构、族群历史脉络和文化变迁过程的“系统性观察”的方式,把华南与东南亚社会的研究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纳入从社区到区域再到国家或国家之间合作的空间整合起来考虑。通过对共同体的多层性与社会概念之扩展的讨论,结合具体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把学科性学术与问题性学术有效地衔接起来,进而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全球伦理共同体。正如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所言:“伦理的使命可以集中于一个词:连结。”共同体说到底正是基于“连结”的文化认同,而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正是基于这一认同。不同层次的共同体,正是建立在承认人类多元化的统一和统一化的多元之上,也是作为社会的共同体在不同层次的多元一体。多元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互动性、有机联系性和共生性,恰恰是“多元一体”所强调的多元中的有机联系,即多元之间的共生性。这一共生性,正是讨论文明互鉴的基础。(摘编自麻国庆《以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为中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使社会的概念得到扩展。B.费孝通发展了社会和国家观,从作为社会的民族这个角度探讨与国家整体的关系。C.为与亨廷顿的“文明间的冲突”相对立,联合国才提出了“文明间的对话”的概念。D.“跨区域社会体系”,是跨越了从家族到国家与跨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的社会单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对共同体的多层性与社会概念之扩展的论述,作者得出要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创造全球伦理共同体的结论。B.文章第二段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概念为例,论证了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研究是典范。C.文章第四段内容呼应文章标题,界定了跨区域社会体系的概念,并具体阐述了区域共同体的基本特点。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等多种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概念变得较易理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应“社会”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被赋予了社会的属性。B.“和而不同”的理念可以成为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原则。C.讨论文明互鉴的基础是“多元一体”所强调的多元中的有机联系。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生性。(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总原则、总方针,它关系着文艺创作为了谁、要写谁、如何写以及文艺作品最终由谁来鉴赏、谁来评判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命题。早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也明确提出,当时延安文艺“问题的中心”基本上就是“为群众”和“如何为”的问题,提出文艺不是“为着剥削者压迫者的文艺”而是“为人民的”。可以说,“为人民”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永恒主题,更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所在,习近平在其有关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摘编自丁国旗《新时代习近平对文艺工作者的新要求》2021年4月)材料二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京津冀三地共同举办,在历史上尚属首次,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一次崭新尝试。活动于9月1日在北京开幕,9月15日在雄安新区闭幕。开幕式在北京举办,是中国艺术节自1987年首届、1989年第二届以后,33年来再度回归北京。闭幕式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取意站在未来之城展望下一个百年的宏伟蓝图。在多方努力下,本届艺术节取得了成功、受到了认可。(摘编自刘晶《艺术为民,文化共享》,中国美术报2022年9月20日)材料三本届中国艺术节坚持艺术为民,致力文化共享,创新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云剧场”,举办“云展览”,构建集成化展示、分众化传播的演播直播平台矩阵。各平台开通了互动区域,大众通过手机即可参与评奖全过程,实时了解相关动态信息,观看参赛作品精彩视频,并设置群众评价、反馈通道和互动环节,实现请群众看、让群众评。从“台上”转场“云上”,演出的舞台从剧场变成方寸屏幕,观众可看可评,与演员的互动随意而亲密。据统计,群星奖相关话题的网民评论关注度持续走高。其中,对参赛作品和演员的表演形式与效果的认可评论占比21.73%。“很棒的舞蹈,情、律、图三元素完美演绎,赞!”“编排的很好很大气!”网友留言体现出观众审美的提升。对群星奖的群众性的认可评论占比达17.85%。“一起走进中国艺术节、享受群众文艺成果。”“让我们领略中国文艺风采吧。”上述网友留言具有代表性。此外,对决赛作品中地方和民族元素的认同感评论占比34.94%。“家乡话,真亲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太震撼了。”这些留言透露着浓浓的乡情。不难看出,大众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作品中感受到了群众文化的勃勃生机、昂扬活力与灿烂多姿。数字科技的革新,正在为传统演出拓展线上新赛道“保驾护航”,观众的视听角度甚至可以从台下走到台上,极大地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观众基础。(摘编自曹铮《2.63亿!看“云端”如何助力艺术节》,《河北日报》2022年9月15日)材料四 图: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节徽4.下列对材料三和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观众对群星奖持续关注,对决赛作品中地方和民族元素的认同感评论占比最高,是对群众性的认可评论占比的近2倍。B.两则留言“编排的很好很大气”“让我们领略中国文艺风采”分别体现了观众审美的提升和对群星奖群众性的认可。C.艺术节节徽主体“圆”和三条“纽带”的结合,体现了“稳定”“和平”的文化内涵,寓意中国艺术长盛不衰。D.艺术节节徽“中国艺术节”主题图案是手捧花束的人,但又像展翅欲飞的鸟,象征着中国艺术向新的高度腾飞。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产生于不同历史背景下,但其思想内容是完全相同的。B.本届艺术节舞台形式发生了转变,使观众的视听角度甚至可以从台下走到台上,实现了请观众看和让观众评。C.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在北京举办,33年来再度回归北京,取意站在未来之城展望下一个百年的宏伟蓝图。D.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引领下,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坚持艺术为民,必将极大地拓展观众基础。6.“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歌声(节选)王愿坚我们钻进这荒凉的原始森林,已经整整三天了。10月里,东北的森林阴郁寒冷。1935年的晚秋,却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从兴凯湖面上吹来的风,像无数只粗大的手,摇撼着树梢,撕捋着松针、败叶和枯枝。我沿着树丛的间隙蹒跚地走着。背上越来越重,伤口钻心地疼,眼前的树干慢慢地模糊了。脚被树根一绊,半边脸颊撞到树干上了。一只袖管轻轻地摸到了我的额角上,把汗水和血水给擦了擦“老赵醒了!”这个念头使我一阵高兴。我把他轻轻地放在树下的一堆枯叶上。他看了看我又四下打量,问我:“小孙呢?”“还没上来呢。”我一面回答,一面探身向山下望望。小孙一手提枪,一手拿根树条子,正在一步步后退着,把我们踏倒的草扶起来。老赵叹了口气:“我可把你们俩拖毁了!”他猛地扭过头去。“这风……”他扬起手掌揩了揩眼睛。我伸手从怀里掏出了最后的苞谷,掰下几个粒子放到他那干裂的嘴里去,说:“别胡思乱想了。”三天前的下午,连队遭到了敌人突然的包围,同志们被冲散了。我们三个凑在了一起。 我左臂受了擦伤,伤势不重。四班长赵广烈头上、腿上好几处伤口。唯一一个囫囵人就是连部的通信员小孙了,他才十七岁。我们仨钻进了大森林,和敌人玩起了“捉迷藏”。老赵由我驮起走,小孙留作后卫,监视敌人和消灭足迹。小孙刚上来就哧溜哧溜爬上一棵大杉树,瞭望去了。一会又急匆匆地爬下来了,神秘地说:“咱们走到天边上来了。”“什么?”我们以为又有了情况。他往山包背后一指,“这下面就是国界,还可以看见苏联的哨兵呢。”我们隐蔽在一丛榛子树后面,偷偷地向外瞭望。在我们脚下是一条清清的小溪,大概它就是国界了。对面的河岸上,一个苏联边防军的哨兵在游动。在哨兵的身后,是草场。平坦的草场被傍晚的阳光一照,抹上了一层金色,像一大匹桑软的缎子,平直地伸向远处。草场上,一大群苏联男女正劳动着,一团团草捆被扔到马车上。彩色的衣裙、花头巾在迎风飘动。突然“咔嚓”一声,原来小孙看得太出神,压断了一根树枝。这时,一排子弹从我们头顶上穿过去。我们被日本鬼子边界的哨兵发觉了。我留恋地向草场上瞥了一眼,背起老赵,拔腿往林里跑去。老赵咒骂:“连看看都不让……”敌人已经发现了我们,把这个山头团团地围住了。我们来到树下,东倒西歪。谁也不愿意开口说话。三个人里面有两个彩号,又经过了三天的奔走和这一阵突围,现在连喘口气也几乎没有了力量。小孙耷拉脑袋,半天,蹦出了一句话:“都怨我啊!”抽抽搭搭地哭起来。老赵说:“你年轻,又没有受伤。你得活着。我们俩往东那么一打……”他的话没说完,就被小孙气愤地打断了:“咱死,死在一起,埋,埋在一堆……”突然,老赵吃力地把他那只受伤的胳膊颤抖地向我伸过来。我把他那只手紧紧地握住。接着,又一只手很快地落到了我的手上。一件决定我们命运的大事就这样在一瞬间无言地决定了。老赵抽回手,掏出一颗手榴弹,放在嘴里咬开了盖子,然后把弹弦轻轻地钩了出来。一切决定了以后,心里似乎安静了一些。猛地,老赵把一只手重重地按到了我的肩膀上,“快听!”隐约有一种奇异的声音汇合着风吹送过来。是一个人在唱歌。歌声低沉坚决地涌进森林。一时,我简直弄不清这是什么歌,只觉得它亲切、耳熟。我用心捕捉每一个音符。和着这歌声,歌词从心底里流出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小孙首先叫起来:“这是苏联哨兵唱的……”歌声更加洪亮了。越来越多的人加进去,有低沉的男声,也有嘹亮的女声。这是战斗的歌声,我的心在发颤,眼泪不知什么时候早已顺着腮边流下来了。我们都情不自禁地低唱起来。歌词从老赵那皴裂的嘴唇上吐出来: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做一次最后的斗争!……小孙抱住了老赵,越唱声音越高: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我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歌声和泪一道,从心里涌出来!我觉得我周身的血液真的沸腾起来了。几分钟以前绝望的心情,早被这歌声冲洗得干干净净。莫说突出这包围圈,就是连走十天十夜也绝不含糊。不知什么时候,老赵已经不唱了。他把我们往两边推开,伸手抓起了那个手榴弹,用颤抖的手指把弹弦捺到弹柄里去,然后小心地把小指套进了丝弦上的铁环。我也站起身说,“四班长,你下命令吧!”“继续跟着唱,剩一个人也要歌唱到底,这就是战斗命令!”事情像刚才那样突然地决定了。小孙走在前面,我把老赵背起来。不知怎的,他似乎轻了许多。歌声像只看不见的大手,推送着我们在这昏黑的森林里摸索前进。……黎明时分,在一块林中的空地上,一堆通红的篝火燃烧起来了。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嚼着新爆开的爆米花,我们放开嗓子纵情地歌唱起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1957年10月5日(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将风比作“粗大的手”,使用“摇撼”“撕捋”两个动词描写风的狂暴猛烈,渲染了傍晚森林阴森凄冷的氛围。B.“拿树条子把我们踏倒的草扶起来”,“哧溜哧溜爬上一棵大杉树瞭望”体现小孙的贪玩孩子气,借以谴责日寇的暴行。C.小说将人物置于无比严酷的斗争中,通过艰苦复杂且富有特定历史时期色彩的典型环境展现英雄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D.河对岸苏联劳动者欢歌笑语的画面与河这边阴森恐怖的突围场景形成对比,表现三位战士对革命胜利后生活的向往。8.作者在《大胆表现革命的人性美》中说“描写活生生的人要写人和人的关系,要写人喜怒哀乐的感情,这样才能创造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请据此分析文中“老赵”的形象。(6分)9.文中三位东北抗联战士两次歌唱《国际歌》的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之以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与?”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与?”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十一。(节选自《战国策·秦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曰/知之/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B.曰/知之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C.曰/知之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D.曰/知之/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卿,此处指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的一个级别,有世袭权。卿之上是大夫,之下是士。B.孺子,小孩,例如“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因甘罗年仅十二,故称“孺子”。 C.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D.所以,与《答司马谏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的“所以”的意义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信侯谋划攻打赵国来扩张自己的疆域,派遣刚成军蔡泽前往燕国辅佐燕王,经过三年燕太子已入质,以此来稳固与燕国的关系。B.当文信侯想要联合燕国攻打赵国时,亲自请求张唐前去燕国作相国,张唐却因为前往燕国危险重重而且路途遥远而婉言推辞不往。C.甘罗虽然年少,但有胆识有勇气,既不胆怯文信侯的厉声呵斥,而且还对张唐前往燕国一事胸有成竹,最终说服张唐到燕国为相。D.甘罗有较强的辩论才能,甘罗去见赵王的结果就是:赵国攻打了燕国,得到了上谷三十六个县,分给了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之以百里之地。(2)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秋雨夜眠①唐·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14.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序,意同《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B.颔联雨声淅沥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他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睡美”形成照应。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愤懑无奈之情。15.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泰山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如果遇到冰雪天,更是让我们想到《登泰山记》中的“,”。(2)习主席说:“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陈情表》中李密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以乌鸦为喻,表达自己赡养祖母的愿望的一句是“,”。(3)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写出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哲人有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的确,“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①的硬道理。不可否认,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付出太多、收获太少。其实,把付出转化为养分需要一定的过程——②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只不过,很多人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畏葸不前,“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也有一些人畏惧困难,③,只喜欢简单重复,一味“复制粘贴”,难成大器。王安石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事实上,成功大多长着一副“困难外表”,披着一层“危险外衣”。砥砺攻坚克难的毅力,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力,多倾注些耐心,多下点笨功夫,胜利的曙光就不会遥远。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选文多处使用引号,请指出引号的两种用法,并举例说明。(4分)19.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据说掌管霜雪的青女,每逢九月十四就会来到人间,在青要山顶峰上,弹奏七弦琴。随着乐声徐徐而出,霜花一起飘飘而下,荡涤世间万物。此后的千年之间,每当人们看到霜降大地,就会知道: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①。你要是在霜降这一天,愿意再往树林的深处走走,就可能看到这样一幅诡异而残酷的场景。《周书》上说:“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在树林间一块平整的空地上,豺狼正把它捉来的野兽,一只一只,整齐地摆成一个正方形,然后对着天空,发出长长的嗥叫。②,在霜降这一天,古人将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祭奠旗纛(dào)之神。纛是用鸟羽或者牛尾装饰的大旗。旗纛是军魂,是主帅的象征。霜降之日一早,一声炮响之后,一队一队的士兵,盔甲锃亮,旗帜鲜明,穿街而过,直奔演武厅。先祭旗纛之神。祭品是整猪整羊,十分丰盛。祭祀时,③,祈祷旗神指引军士,勇猛前进,旗开得胜。祝词宣读完毕,行军礼,然后阅兵。不仅阅兵是战前的操练,更是在提醒自己要有不可懈怠。人们就用这样一个声势浩大、充满斗志与希冀的仪式,郑重地度过秋天最后一个节气。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要改变原意。(3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2022年篮球世界杯中国女篮夺得亚军,追平了历史最好成绩。赛场上,“无畏金兰”成为了这一代中国女篮的代名词。它和“女排精神”,女足“铿锵玫瑰”一起成为了三大球的精神符号。这些代名词的诞生并不仅仅止于胜利的喜悦,更多蕴含着这些项目从业者多年来从不缺乏的走出低谷、重回巅峰的勇气。(羊城晚报)(2)辗转沉浮,中国女篮始终没有放弃;卧薪尝胆,中国女篮终于找回最好的自己。出色的表现,源自团队的力量,源自拼搏的精神,源自自信的态度。走下领奖台,迎接中国女篮的是充满希望的未来。(人民网)(3)女篮姑娘用出色的成绩向世界证明了自己,展现出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风采,这是中国女篮送给祖国最好的献礼。这次比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青年最好的模样!(澎湃新闻)我们可以在体育运动中汲取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却从来不限于体育运动。读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的哪些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校对:高三语文核心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06 11:01:11 页数:20
价格:¥3 大小:19.2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