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华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挣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诈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 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材料二: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 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敞。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摘编自余恕诫《唐诗风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B.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C.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D.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B.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C.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D.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A.《论语·雍也》:“(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B.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C.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D.陆游《作雪寒甚有赋》:“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4.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主张的理解。5.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答案】1.A2.D3.C4.①材料一认为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白居易主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要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突出诗歌的政治功能;②诗与政治的关联,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 层次,白居易主张朝廷设置采诗官采集诗歌,建言时政,反馈民情,体现了诗歌参与政治的实践性。5.①有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成为诗歌创作的推动力),中国诗史上的高潮期常常出现在政治纷争或政治变革的历史时期;②诗人有切身的政治遭遇,诗人往往先得到政治的激励,继而遭到压抑,引起强烈怨悱;③有强烈的政治牵动,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活力期,政治吸引人才,推动人才进取。【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错误。原文“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大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代表协调人神关系不重要。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错误。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可知,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是政治任务,并无说这样就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集团的利益。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孔子对冉有的评价,认为他多才多艺,从政没有困难。此句在说从政的条件。B.讲诗歌富有表现力,突出其抒情功能。此句没有提及诗与政治的联系。C.讲元结的诗歌改革主张,认为诗要有资于治道,要恢复古人“风雅”传统。此句最适合做论据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的观点。D.讲陆游老年时超然物外,信笔写诗,清新秀丽。此句在说诗人年老时超然看世界的态度。故选C。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可知政治的本质是协调人际关系,政治的作用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观点与“通其上下之情”有关。原文“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故可证明“察其得失之政”。【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可知,无论是屈原、曹操政治集团,还是建安诗歌、王安石变法,这都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这造就了当时诗人的创作。同样,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有关。由材料二“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政治的推动力有很大的关系。由材料二“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政治的活力性有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离休 石钟山父亲在当满了四十七个年头的军人后,终于离休了。从十五岁参军那天起,父亲一直预感到,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战死在沙场上。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后来竟当上了军区的副司令,这也是父亲从没想过的。没有献身于战争的父亲,终于老了嘞,无可奈何地住进了干休所。有好一段日子,父亲坐卧不宁,如同困兽似的背着手,从这屋走到那屋,然后又从那屋到另外一个房间,脚步显得凌乱而又拖沓。父亲的血压高,母亲不放心,不管他来到哪屋,母亲都跟在后面。父亲一见母亲这样便气不打一处来,朝母亲吼:跟着我干啥,我又不是小偷。母亲辩白:老石呀,我没跟着你,我是怕你的病。父亲:我的病咋的了,我这不是好好的么,别说活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老在家待着还不得把人憋死。母亲就忧郁地望着父亲,她真怕父亲憋出什么毛病来。父亲长叹一声,几步来到客厅,又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抬眼望着窗外。此时的窗外阳光普照,一派风和日丽。树上落着两只鸟,不知深浅地鸣唱着。父亲想起了他曾经的办公室窗外,也有一片茂盛的树疯长着,树上也经常落着鸟,经常高高低低地唱,那时父亲的心情是愉悦的,累了的父亲。时常伸个懒腰。踱到窗前。逗树上的鸟。那时,父亲的日子是多么充实呀。此时,父亲已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宁静和平和,他奋力地挥舞双臂冲树上的鸟吼:滚。再叫老子毙了你们。这是父亲的一句口头禅,已经说了好多年了。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他的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闹得鸡犬不宁。父亲回来时,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孩子们起初不怕,待父亲真的掏出手枪,把乌黑幽深的枪口对准他们时,他们都害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父亲在家,他们个个都噤若寒蝉,从不敢大声说话。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此时,父亲却第一次想起了他的三个孩子。他转过头冲母亲说:三个孩子好久不来了吧。母亲不解地望着父亲,样子显得惶惑而又谨慎。父亲说:让他们来吧,热闹热闹。 这是父亲第一次说这样极具人情味的话,为了这句话,母亲差点感动得流下泪来,哽咽地说:老石呀,那你就打个电话吧。你打,你打,还是你打。父亲此时的神情显得有些羞涩,他不是不想打,是还没学会给孩子打电话,不知在电话里该冲孩子们说点什么,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孩子们家里的电话号码。父亲红头涨脸地把电话推给母亲,于是母亲就用一双激动得发颤的手拨打电话。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在这之前,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孩子们上楼的脚步声响起时,父亲正稳稳地坐在沙发上,他在办公室或家里接见下级或别的什么人时,总是稳稳地坐在沙发上看手头上的文件,连眼皮也不抬一下。起初父亲一直那么坐着,他以为自己也会那么一直坐下去,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孩子受宠若惊地冲父亲咧了咧嘴。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和儿女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总之,这次家庭聚会很成功。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三个孩子喏喏点头。客厅里又空荡冷清下来,父亲心里却踏实多了,他第一次坐在沙发里和母亲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部电视剧。(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概述父亲的从军经历,那些战争的硝烟和历史的记忆成为故事展开的一种特色背景。B.“无可奈何”“坐卧不宁”等词语形象地写出父亲离休时以及离休后处于心理调适期的特殊状态。 C.父亲渴望见到孩子们,却不知如何去做,母亲给孩子们打电话,为后面的家庭欢聚拉开了序幕。D.父亲觉得小儿子“顺眼而亲切”并“拍了一下”他,是因为小儿子一身戎装勾起了父亲的回忆。7.下列对文本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画线句子以“那时”“此时”对举,承上启下,体现了父亲此时的失落和烦躁。B.口头禅“老子毙了你(们)”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出父亲性格上的简单粗暴。C.文中两处“破天荒”写出父亲态度的变化,由此看出父亲对天伦之乐的渴盼与珍惜。D.文末客厅的“空荡冷清”与父亲的“踏实”形成反差,凸显出父亲内心的喜悦。8.在得知孩子答应回家后,父亲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9.父亲是一名军官,作者在创作时却没有着力描写其作为军人果敢刚毅的一面,而是选择了其离休后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写,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B8.①激动:“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听得很认真”,反映出父亲想要了解孩子一切的迫切心情,对孩子的归来显得相当期待与兴奋;②不安:不停地“照镜子”“梳理头发”“坐不住”,父亲的“不知所措”,反映出父亲对与子女沟通交流的陌生,以及不知子女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忐忑不安;③高兴、满意:对小儿子感到“顺眼而亲切”,对女儿做的菜饶有兴趣,指示大儿子“关了手机”,这些都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给他带来的亲情表示满意与珍惜,“最后的指示”更是表现出普通父亲在年老后对亲情和天伦之乐的渴盼。9.①“父亲”是军人,作者却选择了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组织材料,这样的选材不落俗套,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本通过父亲叱咤风云无视孩子和家庭聚会拘谨亲和的对比,展现父亲身份转变后期盼融入家庭生活所做出的努力,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富。③“普通人”的角度使“我们该如何做好父亲角色”的主题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传统文化内涵。④“父亲”本来就是“普通人”,这样的角色定位更具有普适性,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更能引发共鸣。⑤文章笔墨着力于展现“父亲”这一身份特点,选材更集中,故事情节的表达更加舒缓、自然。(任选其中三点回答即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 “是因为小儿子一身戎装勾起了父亲的回忆”说法错误,父亲对孩子的亲热,既有“军旅情绪”这个原因,同时也是父亲拉近与孩子距离的表现。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表现出父亲性格上的简单粗暴”说法错误,当兵时的口头禅体现出的更多是父亲作为军人的刚毅果决,不能简单理解为性格上的简单粗暴。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激动:“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听得很认真”,反映出父亲想要了解孩子一切的迫切心情,对孩子的归来显得相当期待与兴奋。不安:“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不停地“照镜子”“梳理头发”“坐不住”,父亲的“不知所措”,反映出父亲对与子女沟通交流的陌生,以及不知子女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忐忑不安。高兴、满意:“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和儿女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对小儿子感到“顺眼而亲切”,对女儿做的菜饶有 兴趣,指示大儿子“关了手机”,这些都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给他带来的亲情表示满意与珍惜;“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最后的指示”更是表现出普通父亲在年老后对亲情和天伦之乐的渴盼。【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选材等写作技巧能力。父亲是一名军官,作者在创作时却没有着力描写其作为军人果敢刚毅的一面,而是选择了其离休后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写,这样的选材不落俗套,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写了父亲退休前叱咤风云、无视孩子,如“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这些表现父亲的军人本色;“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写他无视孩子们。但如今退休在家,父亲渴望和孩子们聚会,当听说孩子们答应来家里时,“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父亲的拘谨与他当年的叱咤风云形成对比,父亲当年对孩子的漠视与如今渴望和孩子们相聚也形成对比,展现父亲身份转变后期盼融入家庭生活所做出的努力,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富。选择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写,能体现主题——我们该如何做好父亲的角色?从这个角度写更具现实意义和传统文化内涵。“父亲”虽然是个叱咤风云的军人,但也是一个“普通人”,应当有“普通人”的角色和情感,文章从他“父亲”的角色出发来写他退休后的转变,这样的角色定位更具有普适性,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更能引发共鸣。文章并非展现军人风采,而是着眼于“父亲”这一身份特点,写他退休后如何慢慢适应并回归家庭,这样使选材更集中,故事情节的表达更加舒缓、自然。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伯父墓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B.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C.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D.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讳,指加在已故的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对他人的尊敬。B.乡试,唐宋时称“解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C.姻家,是古时对联姻的家族或其成员的称呼,也称“亲家”。 D.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意思和民间所说的“清官”近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身居要职者写信,说他可以担当重任。B.雍丘有个百姓死在监狱里,县官说那个人是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此案也未查出真相。苏涣一去就为他伸了冤。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想让儿子在自己离任后接任。苏涣认为他儿子没有资格担任相关职务,坚决不同意。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下父亲的遗事,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14.文中包拯称赞苏涣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0.D11.C12.D13.(1)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2)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做法就可以了。14.①坚守原则,严守法治:不同意张宗之子违规接任书手;连拒州府、朝廷不合法命令。②忠正敢言,劝说府尹向朝廷争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予少而读书”,“予”主语,“读”谓语,“书”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排除AC;“日有程”,“程”是“有”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姻家……也称‘亲家’”错误。姻家的范围比亲家的范围要大得多,亲家是仅限于新人父母双方的称呼。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错误。由“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可知,“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说法无中生有。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未几”,不久;“多”,称赞;“太夫人忧”,太夫人丧事。(2)“尔曹”,你们;“逮”,赶得上;“师”,学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由“‘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可知,苏涣不同意张宗之子违规接任书手,连拒州府、朝廷不合法,其人坚守原则,严守法治。②由“公谓尹李绚曰:‘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可知,苏涣劝说府尹向朝廷争谏,其人忠正敢言。参考译文: 伯父名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有悟性,和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联姻关系,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王蒙正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礼待伯父,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当权要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队伍,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任阆州通判。伯父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并且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侁,年少时喜欢学习,品行醇厚。苏公非常礼待他,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侁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后来伯父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侍奉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绚说:“一个平民百姓就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绚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一县都太平无事。苏公死后二十七年,苏不危(人名)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别人没听说我有什么错误的品行。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从伯父那听到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小溪李纲[注]脉脉寒溪彻底明,临流聊复濯吾缨。风微静爱琉璃色,竹密遥闻环佩声。漾月下摇金潋滟,涵虚不动镜澄泓。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注]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点明小溪清澈见底的特点,又以“寒”形容小溪,给人冷寂之感。B.首联“濯吾缨”用典,既侧面写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对节操的坚守。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溪的“色”和“声”。D.颈联中“涵虚不动”一句以镜设喻,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16.有人说,本诗尾联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一句在写法上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赏析。【答案】15.D16.同:①两者都是借凄清的景色抒发被贬后凄楚之情。异:②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外出游玩,通过描写“小石潭”周围凄清的景色,抒发了诗人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③本诗作者李纲力图革新内政,但多次遭罢免,尾联写自己不能长久停留与眼前景色无关,实则正话反说,表达了自己身为逐客,不宜久留冷清之地,怕勾起感伤凄楚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错误,诗人以溪面的平静反衬诗人被罢免后内心不宁之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意思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官后,外出游玩时所作。作者用“其境过清”直接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诗作者李纲,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诗作最后说“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意思是说自己是被贬官的可怜人难以滞留某地,羁旅漂泊并非因为这里的山溪之景过于凄清,诗人正话反说,借溪边冷清的山景,间接抒发自己不宜久留此地的感伤凄楚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唐宋诗词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②.塞源而欲流长者也③.白露横江④.水光接天⑤.艰难苦恨繁霜鬓⑥.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斯”“塞”“鬓”“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疆棉区有① 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轻,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以前,每年九、十月间,新疆就出现了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纯属②,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言终将③。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她以超强的柔软温暖了我们的衣衫,她以纯白的棉浪绽放了农民的笑脸,她以无垠的辽阔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新疆棉,亚克西!新疆棉,中国心!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轻,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B.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C.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D.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得天独厚子虚乌有(无中生有、无稽之谈)不攻自破19.C20.①“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是比喻句,将“新疆棉”比成“云朵”,二者在色彩和形状上相似,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疆棉的洁白与柔软。②“她以……她以……她以……”是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叙述了新疆棉品质优良、带来富裕、促进对外贸易三个方面的内容,强调了新疆棉的多重价值,表达了对新疆棉的赞美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可知,新疆就种植棉花来说自然条件优越,可填“得天独厚”。得天独厚:意为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第二空,语境指“强迫劳动”是绝对没有的事,相关成语有“子虚乌有”“无中生有”“无稽之谈”等。子虚乌有: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无中生有:一般形容凭空捏造。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话。第三空,语境指谎言不需要多加理会,它终将被现实证明是谎言,可填“不攻自破”。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行溃败。形容荒谬的言论或谣言,经不起批驳。【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去掉“根据”或“显示”;“概率发生较轻”搭配不当,改为“概率发生较低”;“病虫害概率发生较低”语序不当,改为“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全部修改正确的是C项。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是比喻句,“新疆棉”是本体,“云朵”是喻体,比喻词为“是”,为暗喻。二者都是白色,形状蓬松,质地柔软,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疆棉的洁白与柔软。“她以……她以……她以……”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句,排比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内容上“超强的柔软”叙述了新疆棉品质优良,“绽放了农民的笑脸”指给农民带来富裕,“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指促进对外贸易,三个排比句强调了新疆棉的多重价值,表达了对新疆棉的赞美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的说 法。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过,①_________________。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不要马上散步,最好饭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再开始散步较为适宜。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②_________________,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来说,最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在北方的冬季,③_________________,有些人在餐厅进餐时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如果饭后匆忙离开,在外面瑟瑟的寒风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引起风寒头痛,甚至可能加大心脏的供血负担。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B.刘老师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C.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D.对我们的警告,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D22.①饭后散步也有讲究②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③室内外温差较大【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我们”是指说话者、作者。A.“我们”指“小明和小强”两人。B.“我们”是“你”之意,不包含刘老师,指小明。C.“我们”指说话时的双方。D.“我们”与划线句中的“我们”,指说话者或作者。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要考虑后面讲的是饭后散步的正确做法,结合“不过”分析,此处作为承前启后的过渡句,与上文“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形成转折,故填:饭后散步也有讲究。 第二处,要考虑饭后马上散步的后果,最后提到了“消化不良”的疾病问题,源于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故填: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第三处,前面点明是冬季,后面点明是在温暖的餐厅,导致饭后马上散步出现疾病的原因是温差太大。故填:室内外温差较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冲刀、切刀、布白是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冲刀行进较快,一气呵成;切刀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布白,是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对于创作者而言,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布白妥当,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刻一枚人生的章布白、冲刀、切刀是篆刻之基,布白为先,落刀在后,时而冲刀,时而切刀,顺刻势而为。人生之雕琢亦如玉石之篆刻,三思而后行,三思即布白,后行即落刀,若想刻好一枚人生的章,布白、落刀,缺一不可。布白者,格局也,以“我”观物之“我”,即我于己、于人、于万物之体认。布白当有境界,境界则有高下之分,境界高者,光风霁月,高山景行,懔懔焉,皓皓焉,不囿于方寸,不拘于须臾。大漠黄沙、马嘶驼吟,枯石流赭,莫高窟成为了樊锦诗的“归处”、生命化不开的底色,这离不开她对自己“敦煌的女儿”的布白。猥琐卑劣之人眼中如何容得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坦荡?庸碌狭隘之人耳畔如何响得起“潮落江宁,海晏河清”的升平?胸中有丘壑,方能于布白之时汇聚江河。人生亦当有大格局、高境界,越过一时、一隅来看当下,不避龃龉,不矜荣华,立身、立言、立德,善养吾浩然之气。篆刻是时间的艺术,冲刀也好,切刀也罢,终是一刀接一刀地刻;人生亦是如此,锦绣坦途也好,荆棘坎坷也罢,终是一程更一程地走。再是微不足道的一刀,都要想好、看准、 刻稳,落刀即无悔,因为无法预知哪一刀便是那颗毁了一场战争的马掌上的铁钉,便是那只扇了扇翅膀就引发千里之外的龙卷风的蝴蝶,人生的每一步亦是如此重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不警示后人注重“日”“步”的累积,甚至这种警示还须内化为精神自觉,例如“君子慎独”。始终心怀布白之初心,以“首刀”之心刻每一刀,刻一刀停一刀,听循前一刀的“指示”,虔诚谨慎地落好每一刀。篆刻亦是空间的艺术,横与纵、重与轻、粗与细、直与弯,刀刀不同,故下刀的手法各有其“用武之地”,其中冲刀与切刀是最基本的刀法,势必熟稔于心,方能因地制宜地衍生出其他刀法,正如《孙子兵法》所云: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数也,只有当基本刀法掌握到“技近乎道”的程度,才能“排列组合”得游刃有余,这要求我们做到“君子不器”:拒绝设限,突破可能。方法没有高下之分,正如邓小平爷爷所言“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可墨守陈规,亦不可剑走偏锋,固基为本,顺势而为。“少年心事当挐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作为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青年,不畏巨变,心有布白,朝乾夕惕,盈科后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关于中国印章篆刻技巧的分析。材料先对冲刀、切刀和布白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创作者如何处理布白、冲刀和切刀的关系。材料只是引子,写作时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引申。写作要求中提到“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也就是说需要从材料中引申出来,揭示里面包含的内涵。布白,指的是整体布局安排,这是前提。而冲刀,指的是干事不能拖泥一定要水,应该一气呵成;切刀,指的是谨慎从事,不能盲目求快。从材料中的关键句“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布白妥当,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来看,其中的寓意就是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布局安排,整体把握,从全局出发,然后再具体操作,才可能把事情干好。也可以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需要三思而后行。材料的立意从这个角度展开即可。关于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预先的打算安排,都需要从整体布局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绘画、用布裁衣、地上起房屋等;如果从大处着眼,国家的建设发展、世界的和平稳定等,都需要从整体布局,也都需要三思,然后再局部分具体操作。立意:1.干事情要先整体把握。2.先大处着眼,再小处动手。3.凡事都要先整体入手。 4.凡事三思而后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06 11:01:04 页数:22
价格:¥3 大小:44.4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