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教学调研测试试题(Word版有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3

2/33

剩余3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03学年第一学期吴江汾湖高级中学九月教学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卷2022.09试卷分值:150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 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 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B.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C.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D.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B.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C.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B.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4.对“世界文化一体化”论调的批驳,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 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城乡简史范小青①自清喜欢买书。可书越来越多,就有了许多不便之处。自清打算把书处理掉一部分。正好这时候,政府发动大家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籍,自清清理出来的书,正好有了去处。②自清有记账的习惯。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了单纯记账的意义。他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自清记账的初衷,是想约束自己的花费。但其实该花的钱还是照花。很多年过去了,账本一本一本地叠起来,倒也壮观。自清清闲的时候,随手抽出其中一本,看到是某某年的,他的思绪便飞回这个某某年。③改革开放后,日子过好了,自清曾想停止记账的习惯。但只是想想而已,自清知道,这是习惯成自然。那就继续记账吧。每年年终的那一天,自清就将这一年的账本加入到无数个年头汇聚起来的账本中,按年份将它们排好,放在书橱下层的柜子里。书橱上层玻璃门里的隔板上摆满了自清买来的书,那是一种无声的炫耀。④这天自清打开柜门,竟发现少了一本账本。自清找了又找,想了又想,最后他想到会不会是夹在旧书里捐给了贫困地区。⑤自清想,这本账本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是没有用处的;但对他来说,就不一样了。少了这本账本,他就觉得心脏那里少了一块什么。⑥自清第二天就到扶贫办公室去。但是书已经送走了。至于自清的书,最后到了哪里,因为没有记录,没人能说清楚。但是大方向是知道的,运往了甘肃省。⑦王才认得几个字,他这一茬年龄的男人,大多数不认得字,王才就特别光荣,所以他更督促王小才好好念书。⑧王小才在学校抽得一本外地城市捐赠的书,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去。王才难得有书读,忙翻开一看,生气地说,错了,这不是书,分明是一个账本。王小才好像犯了错,垂落着脑袋,眼睛却斜着看那本被翻开的账本。他看到了一个他认得出来却不知其意的词:香薰精油。王小才说,什么叫香薰精油?王才愣了一愣,也朝账本那地方看了一眼。 ⑨王才就沿着这个“香薰精油”看了下去,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这一看,就对这本账本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是某年的某一天中的某一笔开支:午饭后毓秀说她皮肤干燥,去美容院做测试,美容院推荐了一款香薰精油,拇指大的一瓶东西,7毫升,价格679元。毓秀有美容院的白金卡,打七折,475元,某年月日记于某市。⑩王才看了三遍,也没太弄清楚。他竖起拇指,说,这么大个东西,475块钱?王小才说,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王才生气了,说,王小才,你是嫌你娘老子没有本事?⑪王才叫王小才去向校长借了一本字典,但是字典里没有“香薰精油”。王才说,城里人过的日子连字典上都没有。王小才说,我好好念书,等大学毕业,就接你们到城里去住。其实王才对王小才一直抱有很大希望,但是这本账本将王才的心弄乱了,他看着站在他面前拖着两条鼻涕的王小才,忽然就觉得,这小子靠不上,要靠自己。⑫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王才想,我要到城里看一看“香薰精油”。王才的老婆不同意王才的决定,她觉得王才发疯了。⑬王才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家的门上就上了一把大铁锁,还贴了一张纸条,欠谁谁3块钱,欠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消,算是王才离开家乡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其实王小才应该指出王才纸条上的错误,但王小才还没这个水平。⑭自清去了一趟甘肃。他和王才一家走的是反道。他在甘肃省的西部找到了小王庄,找到了小王庄小学,知道了自己的账本是到了小王庄小学,分到了一个叫王小才的学生手里。⑮自清最终没有找回自己的账本。当他站到那座低矮破旧的土屋前,看到“一笔勾消”这四个字的时候,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⑯自清从大西北回来,看到隔壁邻居的车库里住进了一户外来的农民工家庭。这个农民工就是王才。王才做的是收旧货的工作。天气渐渐地热了,有一天自清经过车库门口,看到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旧货。下晚的时候,自清又经过这里,他看到他们住的车库里,堆满了收来的旧货,密不透风。自清忍不住说,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自清为照顾王才的生意,常把清理出来的书卖给王才。⑰自清不知道现在王才每天晚上空闲下来,就要看他的账本,而且王才自己也渐渐地养成了记账的习惯。⑱一个星期天,已在民工子弟小学上学的王小才跟着王才上街,在一家美容店的玻璃橱 窗里,看到了香薰精油。王小才高兴地喊了起来,哎嘿,这个便宜哎,降价了哎,10毫升的,407块钱。王才说,你懂什么,牌子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这种东西,只会越来越贵,王小才,我告诉你,你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清生活拮据,后来生活好过了,但他没有摒弃节约的美德,加上闲时读账本也是一种享受,所以他保持着记账的习惯。B.出于对香薰精油的强烈好奇和由此引发的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王才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定举家迁往城市生活。C.王才纸条上的错误,显示了王才文化水平不高,却让自清的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让自清未找到账本的失落一扫而空。D.进城的王才干着收旧货的辛苦工作,住着堆满废物的闷热车库,可他觉得“到底城里好”,但又不能忘记自己乡下人的身份。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情节安排很有戏剧性,有很多巧合。王才和自清相互“寻找”,却又刚好错过,最后两人竟然比邻而居,却又互不知道。B.小说中自清和王才两个人物形象互相映衬,两人的对话表明,城里人与乡下人是能够融洽相处的,他们之间并没有思想上的差异。C.小说中王才“忽然就觉得,这小子靠不上,要靠自己”,语言幽默,“忽然”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现实选择。D.为了一本并没有什么隐私的账本,竟然追踪到甘肃西部小王庄,看似不合理,但因为小说作了多方面的铺垫,合乎生活逻辑。8.小说是如何刻画王才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9.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通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使小说获得了非凡的容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 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2)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14.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按题目要求填空。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_______”;还要求君子“_______”,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表现。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的胡同,最初的感觉是两边垣墙之矮,令人顿悟武侠的飞檐走壁不可不信可以全信,脚下的泥路晴久了就松散如粉,下雨,烂作长长的沼泽,而矮墙多年不刷石灰,病恹恹地连过去连过去,连过去。北京的“胡同”是寂寞的,西风残照也没有汉家气象了。杭州的“巷”呢,也早与油壁香车遗簪坠珥的武林韵事不相干。高墙里面有的是妯娌争风、姑嫂怄气、兄弟夺产婆媳斗智——墙白着,门黑着,瓦灰着,巷子安静着。上海的弄堂,条数巨万,纵的横的斜的曲的,如入迷魂阵。每届盛夏,溽暑蒸腾,大半个都市笼在昏赤的炎雾中,傍晚日光西射,建筑物构成阴带,屋里的人都蟛琪出洞那样地坐卧在弄堂里,从前的上海的夏令三伏,半数市民几百万,这样睡在弄堂里。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一时众人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B.我在上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八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C.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D.告诉不告诉与你没有关系。——我问你,你的意思,忽而软,忽而硬,究竟是怎么回事?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综合而成。戏曲的剧种,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将各个艺术门类,而且还体现在它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结合,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通过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彰显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更构成了深刻的音乐精神。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百花齐放标新立异融会贯通美轮美奂B.灿若繁星独树一帜触类旁通美轮美奂C.百花齐放独树一帜融会贯通精彩绝伦D.灿若繁星标新立异触类旁通精彩绝伦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更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B.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更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C.通过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更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D.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更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秋时代,“优”的职业已经形成,善调笑是其重要特征。“优”大多为侏儒或有其他先天不足之人,王国维就提出“古之优人,其始皆以侏儒为之”,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大名鼎鼎的优孟身高八尺,在楚王面前扮演孙叔敖而能乱真,不会是身材矮小的侏儒。可见,优人以滑稽善谑为业,(),像优孟这样身材正常、机智多辩、长于笑谑的人亦可为优。歌舞是优人的必要技能。优孟在楚庄王面前以“贪吏”“廉吏”对比作歌,表达对孙叔敖所受待遇的不平,产生了很强的讽喻效果。但是,优人的滑稽表演往往庸俗粗陋,虽有不少观众喜闻乐见,却为持正统观念的士大夫所不耻。优人活动范围居于宫廷之内,与主君关系亲密,在玩弄权谋时得心应手,因此往往作为贤臣的对立面,看作国政崩坏的原因。 22.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先天不足B.讽喻C.喜闻乐见D.不耻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并非只有侏儒可以为优,侏儒形象古怪动作滑稽,先天具有调笑优势B.但并非只有侏儒可以为优,侏儒先天具有调笑优势,形象古怪动作滑稽C.侏儒先天具有调笑优势,形象古怪动作滑稽,但并非只有侏儒可以为优D.侏儒形象古怪动作滑稽,先天具有调笑优势,但并非只有侏儒可以优五、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小镇做题家”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小镇做题家”本是一些网友的自嘲之语,他们出身农村或小城,通过高考实现人生进阶,但在步入社会后却感慨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现在多被用来嘲讽出身寒门,因为善于做题而考入名校,但交际能力普通,眼界缺乏的青年学子。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2003学年第一学期吴江汾湖高级中学九月教学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卷2022.09试卷分值:150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 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B.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C.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D.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B.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C.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B.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4.对“世界文化一体化”论调的批驳,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答案】1.C2.C3.B4.①材料一,重点批驳这种错误的本质(根源),指出其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或:指出其既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又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②材料二,重点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指出其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5.①这种差异体现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即中国的忠孝观念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不同。②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③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花木兰》可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或:中美文化进行互动、交流,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A.“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错误,原文说“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可见有一般的人类文化。B.“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错误,表述绝对,原文是“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不能推断出“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D.“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错误,原文是“因而应受到尊重”。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能力。C.“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原文强调的是“只是”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的做法是错误,没有说就不能把它“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观点是: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强调借鉴,不符合第一段观点。B.“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指羹汤之所以美味可口,在于把各种不同的调料合到了一起。表现了文化的差异性。符合第一段观点。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强调团结,不符合第一段观点。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强调包容,不符合第一段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文本侧重点的能力。由“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文 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可知,材料一直接批驳这种错误的本质。由“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可知,材料二重点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指出其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由“《木兰辞》……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可知,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的差异体现的是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中国强调的是忠孝观念,而美国强调的是人主义。由“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可知,之所以中国的《木兰辞》被改编为美国动画片《花木兰》,是因为美国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来解读中国文化,属于文化误读的产物。由“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可知,应对这种误读进行包容,因为这样可以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促进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城乡简史范小青①自清喜欢买书。可书越来越多,就有了许多不便之处。自清打算把书处理掉一部分。正好这时候,政府发动大家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籍,自清清理出来的书,正好有了去处。②自清有记账的习惯。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了单纯记账的意义。他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自清记账的初衷,是想约束自己的花费。但其实该花的钱还是照花。很多年过去了,账本一本一本地叠起来,倒也壮观。自清清闲的时候,随手抽出其中一本,看到是某某年的,他的思绪便飞回这个某某年。 ③改革开放后,日子过好了,自清曾想停止记账的习惯。但只是想想而已,自清知道,这是习惯成自然。那就继续记账吧。每年年终的那一天,自清就将这一年的账本加入到无数个年头汇聚起来的账本中,按年份将它们排好,放在书橱下层的柜子里。书橱上层玻璃门里的隔板上摆满了自清买来的书,那是一种无声的炫耀。④这天自清打开柜门,竟发现少了一本账本。自清找了又找,想了又想,最后他想到会不会是夹在旧书里捐给了贫困地区。⑤自清想,这本账本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是没有用处的;但对他来说,就不一样了。少了这本账本,他就觉得心脏那里少了一块什么。⑥自清第二天就到扶贫办公室去。但是书已经送走了。至于自清的书,最后到了哪里,因为没有记录,没人能说清楚。但是大方向是知道的,运往了甘肃省。⑦王才认得几个字,他这一茬年龄的男人,大多数不认得字,王才就特别光荣,所以他更督促王小才好好念书。⑧王小才在学校抽得一本外地城市捐赠的书,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去。王才难得有书读,忙翻开一看,生气地说,错了,这不是书,分明是一个账本。王小才好像犯了错,垂落着脑袋,眼睛却斜着看那本被翻开的账本。他看到了一个他认得出来却不知其意的词:香薰精油。王小才说,什么叫香薰精油?王才愣了一愣,也朝账本那地方看了一眼。⑨王才就沿着这个“香薰精油”看了下去,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这一看,就对这本账本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是某年的某一天中的某一笔开支:午饭后毓秀说她皮肤干燥,去美容院做测试,美容院推荐了一款香薰精油,拇指大的一瓶东西,7毫升,价格679元。毓秀有美容院的白金卡,打七折,475元,某年月日记于某市。⑩王才看了三遍,也没太弄清楚。他竖起拇指,说,这么大个东西,475块钱?王小才说,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王才生气了,说,王小才,你是嫌你娘老子没有本事?⑪王才叫王小才去向校长借了一本字典,但是字典里没有“香薰精油”。王才说,城里人过的日子连字典上都没有。王小才说,我好好念书,等大学毕业,就接你们到城里去住。其实王才对王小才一直抱有很大希望,但是这本账本将王才的心弄乱了,他看着站在他面前拖着两条鼻涕的王小才,忽然就觉得,这小子靠不上,要靠自己。⑫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王才想,我要到城里看一看“香薰精油”。王才的老婆不同意王才的决定,她觉得王才发疯了。⑬王才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家的门上就上了一把大铁锁,还贴了一张纸条,欠谁谁3块 钱,欠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消,算是王才离开家乡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其实王小才应该指出王才纸条上的错误,但王小才还没这个水平。⑭自清去了一趟甘肃。他和王才一家走的是反道。他在甘肃省的西部找到了小王庄,找到了小王庄小学,知道了自己的账本是到了小王庄小学,分到了一个叫王小才的学生手里。⑮自清最终没有找回自己的账本。当他站到那座低矮破旧的土屋前,看到“一笔勾消”这四个字的时候,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⑯自清从大西北回来,看到隔壁邻居的车库里住进了一户外来的农民工家庭。这个农民工就是王才。王才做的是收旧货的工作。天气渐渐地热了,有一天自清经过车库门口,看到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旧货。下晚的时候,自清又经过这里,他看到他们住的车库里,堆满了收来的旧货,密不透风。自清忍不住说,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自清为照顾王才的生意,常把清理出来的书卖给王才。⑰自清不知道现在王才每天晚上空闲下来,就要看他的账本,而且王才自己也渐渐地养成了记账的习惯。⑱一个星期天,已在民工子弟小学上学的王小才跟着王才上街,在一家美容店的玻璃橱窗里,看到了香薰精油。王小才高兴地喊了起来,哎嘿,这个便宜哎,降价了哎,10毫升的,407块钱。王才说,你懂什么,牌子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这种东西,只会越来越贵,王小才,我告诉你,你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清生活拮据,后来生活好过了,但他没有摒弃节约的美德,加上闲时读账本也是一种享受,所以他保持着记账的习惯。B.出于对香薰精油的强烈好奇和由此引发的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王才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定举家迁往城市生活。C.王才纸条上的错误,显示了王才文化水平不高,却让自清的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让自清未找到账本的失落一扫而空。D.进城的王才干着收旧货的辛苦工作,住着堆满废物的闷热车库,可他觉得“到底城里好”,但又不能忘记自己乡下人的身份。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情节安排很有戏剧性,有很多巧合。王才和自清相互“寻找”,却又刚好错过,最后两人竟然比邻而居,却又互不知道。B.小说中自清和王才两个人物形象互相映衬,两人的对话表明,城里人与乡下人是能够融洽相处的,他们之间并没有思想上的差异。C.小说中王才“忽然就觉得,这小子靠不上,要靠自己”,语言幽默,“忽然”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现实选择。D.为了一本并没有什么隐私的账本,竟然追踪到甘肃西部小王庄,看似不合理,但因为小说作了多方面的铺垫,合乎生活逻辑。8.小说是如何刻画王才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9.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通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使小说获得了非凡的容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B8.①心理描写:因为“香薰精油”产生带领全家来到城市的想法,说明王才充满生活激情;②行为描写:离家时候不忘自己要还债,说明王才淳朴、有责任感;③语言描写:在城里条件艰苦但是很满足,表现了王才的勤劳和乐观。9.城镇简史经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城里的自清沿着账本的流向去查寻误捐出去的账本,乡下的王才又因这册账本成为另一端的主人公,并循着账本的来历去探寻城里人的生活。这种看似简单其实大巧若拙的技法,使小说凭借当代小说技术取得了非凡的容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自清生活拮据”于文无据。根据文本第2段“自清有记账的习惯。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了单纯记账的意义。他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自清记账的初衷,是想约束自己的花费”可知,自清记账的目的是约束自己的花费,并非是生活拮据。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他们之间并没有思想上的差异”错误,根据文章16段“下晚的时候,自清又经过这里,他看到他们住的车库里,堆满了收来的旧货,密不透风。自清忍不住说,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王才笑了 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可知,王才搬进城市,过着社会底层的生活,自清为王才的生活状态感到担忧,但是王才对此却感到满足;所以二者在思想上是存在差异的。从另一方面来说王才虽然不屈服于农村的生活,但是他仍然保留着农村人的思想。而自清是以一个城市生活着的姿态去俯视农村的生活方式。从这一点来说,二者也是存在思想的差异的。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1)心理描写:文章第8-12段,是王才一家看到账本后的描写。根据“王才想,我要到城里看一看‘香薰精油’”可知,因为账本中关于“香薰精油”的描写,让王才意识到了城市和乡村的差距。通过“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可知,这种差距知道,所以王才萌发了“搬家”的想法,本处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王才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美好向往的人;(2)行为描写:根据文章第13段“王才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家的门上就上了一把大铁锁,还贴了一张纸条,欠谁谁3块钱,欠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消,算是王才离开家乡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可知,王才虽然举家搬迁了,但是并没有因为自己准备离开,就打算赖掉村里的帐,不仅如此,王才还消掉了别人欠自己的帐。通过这一行为描写,说明王才淳朴、有责任感;(3)语言描写:根据文章第16段“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自清为照顾王才的生意,常把清理出来的书卖给王才”可知,王才举家搬迁进城市之后,过着艰苦的生活,但是王才并没有因此否定自己的做法,而且夫妻两人工作努力。通过王才的语言描写,说明王才是一个勤劳和乐观的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以及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城乡简史》“通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使小说凭借现代小说技术获得了非凡的容量。”作者范小青不仅像其他作家那样描写乡下人眼中的城市,如“王才说,城里人过的日子连字典上都没有”,而且也描写了城里人眼中的农村,如“低矮破旧的土屋”。她分别从城里人自清进入乡下(14、15段),乡下人王才进入城市(16-18段)两个视角,展现了城里人的心灵史(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和乡下人的奋斗史(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旧货……他看到他们住的车库里,堆满了收来的旧货, 密不透风),城乡之间在物质(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和精神上(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的巨大差距也随之映人读者眼帘。虽然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城乡居民在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直接描写乡下人对生活艰辛的不满,而是从乡下人进城后对底层贫苦生活的小小满足,如“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使读者感受到作者营造的温暖氛围背后的点点辛酸,这样的描写使作品更具有思想艺术冲击力。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2)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14.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A11.C12.B13.(1)到燕国去必须在赵国取道,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就授予他方圆百里土地的奖赏。(2)应侯在秦国掌权的时候,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14.①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②有较强的论辩才能。③能抓住对方的弱点,洞悉各种利害关系。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燕两国之所以不想相互欺诈,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想通过攻打赵国来扩展河间的地盘,现在大王只要给我五座城邑用以扩展河间的地盘,我请求秦王归还燕太子,再反过来帮助强大的赵国去攻打弱小的燕国。“故”是原因,“无异故”动宾结构;其前后需断开;排除BD;“燕太子”作“归”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错,“开具证明”的“具”意思是“写出”,文中“具”是“准备”。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冒死表示”错,根据原文“甘罗曰:‘臣行之’”可知,甘罗只表示可以说服张唐,“冒死”之说并无根据,选项过度解读。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径”:途经;“得”,获得,得到;“赵人得唐者”,定语后置句,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受”同“授”,授予;(2)“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秦”在秦国掌权;“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根据甘罗与文信侯的对话“臣行之”“奚以遽言叱也”可知,其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根据第一段甘罗说服文信侯让自己去说服张唐;第二段甘罗说服张唐去燕国作相;第三段说服赵王割地;可知,其有较强的论辩才能。 甘罗说服张唐时用了武安君的遭遇,让张唐明白其中的生死利害关系;说服赵王时让用秦燕的关系来威胁赵王,从而达到目的;可知,能抓住对方的弱点,洞悉各种利害关系。参考译文:文信侯想进攻赵国来扩展河间的地盘,于是派刚成君蔡泽去事奉燕国,历时三年,就使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了人质,文信侯又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计划与燕国共同讨伐赵国,以扩展河间的地盘,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定要经过赵国,赵人捉到我时,可以得到一百里的封地。”文信侯离开张唐后很不高兴。少庶子甘罗说:“君侯为何这般不高兴?”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去事奉燕国,只用了三年,燕太子丹就已经到我们手里做了人质,如今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去做相国,可是他不肯去。”甘罗说:“我能让他去。”文信侯喝斥他走开说:“我亲自让他去都不答应,你怎么能让他去呢?”甘罗说:“项橐长到七岁就能做孔子的老师,今天我已经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凭什么声色俱厉地喝叱我呢?”甘罗见到张唐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相比谁更大?”张唐说:“武安君战胜攻取,不计其数;攻城占县也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当然不如武安君。”甘罗说:“您的确知道功劳不如武安君吗?”张唐说:“知道。”甘罗问:“应侯在秦国用事时,与文信侯相比谁更专权?”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权。”甘罗说:“过去应侯想讨伐赵国,武安君反对他,在离咸阳七里的地方,应侯把他绞死了,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到燕国任相国,您却不肯去,我不知道您将死在何处!”张唐说:“请允许我通过您的帮助再到燕国去!”甘罗于是命令仓库里准备车子,马厩里准备马匹,府库里准备财货,张唐已经启程好几天了,甘罗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兵车,请允许我替张唐先去通报赵国。”甘罗去见赵王,赵王到郊外迎接,甘罗对赵王说:“听说燕太子丹已经到了秦国吗?”赵王说:“听说过。”甘罗又说:“听说张唐要做燕国的相国,是吗?”赵王说:“听说过。”甘罗说:“燕太子到秦国做人质这件事,说明燕国不会欺骗秦国;张唐做燕相国这件事,说明秦国也不想欺压燕国,秦、燕两国不互相欺诈,而攻打赵国,那么赵国就危险了。秦、燕两国之所以不想相互欺诈,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想通过攻打赵国来扩展河间的地盘,现在大王只要给我五座城邑用以扩展河间的地盘,我请求秦王归还燕太子,再反过来帮助强大的赵国去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立即割出五座城邑用以扩展河间,秦国送回了燕太子丹,于是赵国进攻燕国,夺得了上谷地区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幽州新岁作 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5.D16.①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葆苒的感慨,喜中寓悲;②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为自己上寿”理解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颔联,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思想。(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按题目要求填空。(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_______”;还要求君子“_______”,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答案】①.吾止也②.吾往也③.致知在格物④.物格而后知至⑤.知人者智⑥.自知者明⑦.敏于事而慎于言⑧.就有道而正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往”“致”“格”“焉”。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的胡同,最初的感觉是两边垣墙之矮,令人顿悟武侠的飞檐走壁不可不信可以全信,脚下的泥路晴久了就松散如粉,下雨,烂作长长的沼泽,而矮墙多年不刷石灰,病恹恹地连过去连过去,连过去。北京的“胡同”是寂寞的,西风残照也没有汉家气象了。杭州的“巷”呢,也早与油壁香车遗簪坠珥的武林韵事不相干。高墙里面有的是妯娌争风、姑嫂怄气、兄弟夺产婆媳斗智——墙白着,门黑着,瓦灰着,巷子安静着。上海的弄堂,条数巨万,纵的横的斜的曲的,如入迷魂阵。每届盛夏,溽暑蒸腾,大半个都市笼在昏赤的炎雾中,傍晚日光西射,建筑物构成阴带,屋里的人都蟛琪出洞那样地坐卧在弄堂里,从前的上海的夏令三伏,半数市民几百万,这样睡在弄堂里。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一时众人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B.我在上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八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C. 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D.告诉不告诉与你没有关系。——我问你,你的意思,忽而软,忽而硬,究竟是怎么回事?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答案】18.B19.C【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换。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话题转换;C.表示对上文的总结;D.表示意思的跳跃。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上海的弄堂,条数巨万,纵的横的斜的曲的,如入迷魂阵”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上海的弄堂”比喻成“迷魂阵”。A.“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中的“力拔山”运用夸张修辞手法。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运用拟人手法,将羌笛声拟人化;“春风”运用双关,表面指春天温暖的风,深层义指朝廷的恩惠。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露”比喻成“真珠”,把“月”比喻成“弓”。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运用反问修辞手法。C项和原文都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故选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综合而成。戏曲的剧种,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将各个艺术门类,而且还体现在它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结合,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通过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彰显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更构成了深刻的音乐精神。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百花齐放标新立异融会贯通美轮美奂B.灿若繁星独树一帜触类旁通美轮美奂C.百花齐放独树一帜融会贯通精彩绝伦D.灿若繁星标新立异触类旁通精彩绝伦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更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B.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更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C.通过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更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D.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更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答案】20.C21.D【解析】【分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灿若繁星,比喻才能出众的人很多。此处形容“戏曲的剧种”多样,应用“百花齐放”。 第二空,标新立异,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此处形容戏曲在世界戏剧史上自成一家,应用“独树一帜”。第三空,触类旁通,指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融会贯通,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前文有“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将各个艺术门类……”,想表达的是戏曲将各个艺术门类融合贯穿起来,故用“融会贯通”。第四空,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精彩绝伦,意思是精彩美妙到了极点。此处形容戏曲的表演精彩美妙,应用“精彩绝伦”。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通过……不仅……更……”造成主语残缺;B.“不仅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更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语序不当,前后两句应调换位置;C.“通过……不仅……更……”造成主语残缺,同时“不仅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更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语序不当,前后两句应调换位置。故选D。(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秋时代,“优”的职业已经形成,善调笑是其重要特征。“优”大多为侏儒或有其他先天不足之人,王国维就提出“古之优人,其始皆以侏儒为之”,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大名鼎鼎的优孟身高八尺,在楚王面前扮演孙叔敖而能乱真,不会是身材矮小的侏儒。可见,优人以滑稽善谑为业,(),像优孟这样身材正常、机智多辩、长于笑谑的人亦可为优。歌舞是优人的必要技能。优孟在楚庄王面前以“贪吏”“廉吏”对比作歌,表达对孙叔敖所受待遇的不平,产生了很强的讽喻效果。但是,优人的滑稽表演往往庸俗粗陋,虽有不少观众喜闻乐见,却为持正统观念的士大夫所不耻。优人活动范围居于宫廷之内,与主君关系亲密,在玩弄权谋时得心应手,因此往往作为贤臣的对立面,看作国政崩坏的原因。22.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先天不足B.讽喻C.喜闻乐见D.不耻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并非只有侏儒可以为优,侏儒形象古怪动作滑稽,先天具有调笑优势 B.但并非只有侏儒可以为优,侏儒先天具有调笑优势,形象古怪动作滑稽C.侏儒先天具有调笑优势,形象古怪动作滑稽,但并非只有侏儒可以为优D.侏儒形象古怪动作滑稽,先天具有调笑优势,但并非只有侏儒可以为优【答案】22.D23.D【解析】【分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先天不足:人或动物生下来体质就不好,也泛指事物的根基差。此处形容人生下来身体带有缺陷,使用正确。B.讽喻:用说故事等方式,含蓄婉转地说明事物的道理。此处指优孟采用说故事、作歌的方式委婉劝谏,使用正确。C.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此处指观众们喜爱看优人的滑稽表演,使用正确。D.不耻:指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此处想表达的意思是士大夫看不起他们,而不是“不顾羞耻”,使用错误,应用“不齿”。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后文要与“像优孟这样身材正常、机智多辩、长于笑谑的人亦可为优”衔接,显然要把“但并非只有侏儒可以为优”放在最后,“并非只有”与“像……的人亦可”形成呼应,排除AB。同时,为了与上文“以滑稽善谑为业”相衔接,应该把“侏儒形象古怪动作滑稽”放在前面,语意衔接更为紧密,排除C。故选D。五、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小镇做题家”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小镇做题家”本是一些网友的自嘲之语,他们出身农村或小城,通过高考实现人生进阶,但在步入社会后却感慨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现在多被用来嘲讽出身寒门,因为善于做题而考入名校,但交际能力普通,眼界缺乏的青年学子。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立足“地平线”,力至“天花板”人生如牌局,每个人拿到的牌面千差万别,有人一手好牌,不战自得,稳操胜券;有人满把零散,七拼八凑,仍落下风;有人开局尚可,全赖谋划,有得有失……谁也无法推拒、改变、交换手中之牌,谁也不能摆脱现有条件、境况、际遇的束缚。面对无可更改的局面,我们只能立足“地平线”,接受现实,认真规划,苦心经营,全力奋斗,凭现有之牌打出最大赢面。立足“地平线”,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是对当下困局的体谅,是以平和沉稳的心态去消解“己不如人”的失落,是以健康积极的情绪去对抗“先天不足”的愤懑。人的出生确无公平可言,每个人拥有的地域、家庭、教育、经济、财富、机遇、资源……各有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层面、不同高度的人生起点,艳羡旁人轨迹,向往其他命运亦是徒劳,最终都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去谋划筹算,开拓创造。前国足李明的孩子李嗣镕自然更容易走上父辈的道路,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却没有充足的条件和资源闯荡足坛;名校倡导素质教育,而以华坪女高为代表的一类学校则以“走出大山”为旨要。我们不必纠结于无法更改的起跑线,不必恼恨于无法弥补的匮乏与艰辛,唯有承认不足,直面短缺,尊重现状,才能以冷静沉着的头脑、勇于拼搏的坚毅、稳扎稳打的节奏透视困局,掌控人生。力至“天花板”,是对丰盈生命的渴望,是对改变命运的信仰,是以客观条件为基础去实现最大可能的激情,是以个人行动为工具去开创不俗功业的力量。身陷沟壑,却能以傲世苍穹的姿态仰望长空万里;足踏泥淖,却能以屡败屡战的韧性登顶风雪千山。或许穷尽心力,也无法到达另一个更旷阔的渡头,但这种生生不息、昂扬进取的奋斗之气足以慰藉平生;或许耗尽光阴,也无法进入另一个更夺目的世界,但这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锋锐之气足以构筑未来。也许“寒门学子”眼界狭窄,也许“小镇做题家”不善交际,但人生本就是由无数个从起点到终点的生命阶段构成,立足“寒门”“小镇”,奋力前行,考取众人歆羡的名校、实现第一阶段的梦想之后,大可以再以此为“地平线”,又向下一个阶段的“天花板”继续进发,创造下一个不凡之功,开启下一段闪耀旅程。 立足“地平线”,理想无须即时成真;力至“天花板”,人生尽可逐步求全。好高骛远、怨天尤人只是弱者无力改变逆境的喟叹,着眼现实、奋力拼搏才是强者迎战世界的风骨。让我们卸下心中不平,放下烦恼千般,妥善筹划,行稳致远,实现人生“跃层”,尽现人生“高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考生在分析材料时要完成几方面的分析,一是“何为小镇做题家”,顾名思义,“小镇”指的自农村或者小城镇,“做题家”,貌似有个“家”,却并非褒义,而是指这些没有什么背景和资源的人只能通过努力做题改变命运。二是我们该如何看待“小镇做题家”,材料前半部分,有人对“小镇做题家”持嘲讽态度,认为他们出身寒门,进入大学后因为缺乏交际能力、眼界和视野不够而很难出众;然而张桂梅校长却肯定了“小镇做题家”,因为当我们没有其他资源的时候,只能靠自己努力做题改变命运。考生应当对“小镇做题家”有自己明确的态度,对于出身寒门,没有太多资源的平凡者,靠自己努力争取更好的未来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们也应当向他们致敬。三是为何会出现“小镇做题家”,背后恐怕还是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有关,考生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谈自己的看法。综上,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角度:1.每一份努力都不该被嘲讽。“小镇做题家”背后是这样一群中国人:他们坚信“奋斗改变命运”,面对现实困境也不自暴自弃,他们选择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底层逆袭的奇迹并实现人生的梦想。这样的努力不该被嘲讽。2.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小镇做题家”有梦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云南大山里,张桂梅校长说,“女孩子读书,可以改变三代人”;中科院黄国平博士说,“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他们感动全网,或唤起“读书改变命运”的价值力量,或展现“诗和远方”的浪漫梦想。3.教育公平 从热血拼搏到对自身发展局限的无奈,“小镇做题家”的焦虑与迷茫体现了横亘于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也叩问着教育公平的深层次含义。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首先就要做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承担“主力军”的角色,通过国家法令优化(教育法修正)、教育领域改革(“双减”政策实施)、加快学校建设(加强学校标准化及均等化)、师资力量调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教师对口交流)等常规手段补齐教育资源短板。其次,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能够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4.青年成长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坚韧的青春无不是迎着困难和迷茫披荆斩棘,出生于哪里从来都不是影响人生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相信,穷且益坚、磨砺以须才是出彩青春该有的模样;我们相信,自嘲为“小镇做题家”的年轻人,能将这戏谑的自嘲当作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开端,重拾自信,乘着梦、追着光、挟着勇气,继续跋涉。写作时可选择一个角度写,应当先肯定“小镇做题家”的奋斗、拼搏精神,可以列举寒门出贵子的例子,论述任何时代奋斗都应是青春出彩的正确方法;接着批驳那些以出身论英雄的观点,可以正反对比论述,出身并不是决定成才的关键,有些资源很好的所谓“贵族子弟”也并未成才,有的反而沦为阶下囚;最后可以给“小镇做题家”提出建议,不要自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相信“小镇做题家”不比别人差。立意:1.读书改变命运,努力值得点赞。2.出身并非躺平借口,奋斗才是最美姿态。3.化解教育不公,唯有多方努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06 10:58:07 页数:33
价格:¥2 大小:64.0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