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联考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启用前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年高三9月份联合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 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材料三: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 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界限清晰,具有很大的伸缩性。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试图通过与“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相比较,来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B.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C.材料二在论述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D.材料三中引用梁治平的话,意在说明: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 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答案】1.D2.C3.C4.材料二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材料三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5.“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而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四大家族”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外圈薄弱的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能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界限清晰”错,根据材料一思维导图应该为“界限模糊”。B.“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错,差序格局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根据材料二原文“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并非“决定”。C.“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错,原文材料二为“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是一定程度的改变,不是“根本性改变”。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材料二中没有“比喻论证”。从结构上看,材料二共有五段,第一段是总说,围绕“差序格局”一词作高度概括;第二至四段,分别以“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作为段首语,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是分 说,呈并列关系;第五段是概括总结。文章总体呈“总分一总”的结构。从论证手法上看,“伦是有差等的次序。”“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里大量的使用引证法,通过直接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论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人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此处使用例证法,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增强说理的透辟性。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解释为“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B.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强调的是立志和诚信的重要性,与题干表述不符。D.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符合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可见强调以“己”为中心,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二,“‘差序格局’一词……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材料三,结合“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等内容,再结合题目“<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可知,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按照情理,贾雨村的差序格局中英莲应该是靠近中心的,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把薛家的利益放在了前面,“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可知,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也即每个人的差序格局不固定,具有伸缩性。贾雨村趋向贾家,结合“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可知是因为贾雨村被贾家的大“格局”吸引,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四大家族”自己的差序格局是有等级性的,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贾雨村和贾家本不沾亲,但他还是想极力讨好贾家,想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把栏杆拍遍梁衡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③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 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⑧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的被调动。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⑨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⑩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 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⑪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⑫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⑬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⑭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⑮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苗草。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集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是因为他是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的唯一一人。B.作者引用《永遇乐》是为了表达辛弃疾因金瓯缺而郁积心中的悲辛情感,引用《摸鱼儿》是为了表达辛弃疾写惜春之情与常人表达方式不同。C.作者开篇不久以“军事辞典”喻辛弃疾诗词,写他的诗词充满了金戈之声,而篇末以“龙头拐杖”喻辛弃疾其人,则突出了他特殊而重要的价值。D.作者认为辛弃疾的婉约词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比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更胜一筹。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柳永与辛弃疾对照着写,让读者咀嚼辛弃疾的“闲愁最苦”,用了衬托的手法。B.本文以议论为主,兼具记叙,抒情,笔力纵横驰骋,见解独到深刻,有散文大家之风。C.本文按照人物生平和时间顺序逐一写来,思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淋漓酣畅之势D.本文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节奏感,多用整齐的对偶句和排比句,语言既典雅庄重,又激烈悲壮。8.本文第四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衬托,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9.题目“把栏杆拍遍”富有意蕴,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题目的意蕴,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6.C7.C8.①《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衬托出《破阵子》是金戈之声的力作,赞颂之情可见一斑。②将杜甫、王昌龄的作品与辛弃疾的作品相对比,杜甫、王昌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而辛弃疾是对亲自参战经历的描述和感悟。③用屈原的仰问苍天,共工的怒撞不周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9.①“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吟》,这一句形象感强,“拍”字有力度气势,“遍”字表达拍的次数多,郁愤之深。传神地呈现出辛弃疾凭栏远眺,痛拍栏杆的形象。②这一动作传达出辛弃疾被迫远离政治,不被重用,渴望收复失地却报国无门的悲愤无奈的心情。 ③作者深入揣摩辛弃疾登高远眺的神情动作,抓住“把栏杆拍遍”,作为文眼,巧妙而又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一生。④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读者领会词人的神采风貌,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表述不完整,“因为他是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的唯一一人”错。根据“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可知,选项缺少“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点。B.理解有误,“引用《摸鱼儿》是为了表达辛弃疾写惜春之情与常人表达方式不同。”错,根据“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可知,作者引用这首词是为了表达他政治上的失意。D.曲解文意,“更胜一筹”错。原文说“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本文不是按照人物生平和时间顺序写的。文章开始就开门见山指出了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然后叙述了辛弃疾南渡报国的壮烈史迹。接着从用刀写词、不得重用、罢官乡居几方面刻画其人和词。然后把辛弃疾和陶渊明、白居易、苏轼以至于陈毅等人相比较,再次对辛弃疾的生平为人作了评述,最后发出“集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的感叹。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四段是承接上两段,说明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词中有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段中“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是把《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衬托出《破阵子》是金戈之声的力作,赞颂之情可见一斑。 段中“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用杜甫、王昌龄“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的作品与辛弃疾的作品相对比。强调了辛弃疾是对亲自参战经历的描述和感悟。段中“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是用屈原的仰问苍天,共工的怒撞不周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1)“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吟》,这一句形象感强,辛弃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此时的他只能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拍”字有力度气势,“遍”字表达拍的次数多,郁愤之深。作者深入揣摩辛弃疾登高远眺的神情动作,传神地呈现出辛弃疾凭栏远眺,痛拍栏杆的形象。抓住“把栏杆拍遍”,作为文眼,巧妙而又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一生。(2)根据“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可知,辛弃疾被迫远离政治,不被重用,渴望收复失地却报国无门。拍栏杆的动作,正是词人百感交集,又无可奈何的动作,用“把栏杆拍遍”为题很好的凸显词人的这种悲愤之情。(3)“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吟》,这首词是诗人登临赏心亭所写。“登高”意味着暂时摆脱尘世、杂事的羁绊,让思想随着视线驰向远方,自然会频频涌出忧国怀乡之叹。这在辛弃疾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高远眺,想念沦陷的中原父老。不自觉牵动心中的隐痛。以此为题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读者领会词人的神采风貌,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上视学,释奠先师,王恕请加礼于孔子前,特用币,改太牢。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即斥去。初开经筵。吏部尚书王恕上言:“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王恕为尚书,不避权贵,请谒路绝。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医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敛,可一一议革也。”上叹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召大学士刘健等议日讲事,上曰:“讲书须推明圣贤之旨,直言无讳。且先生辈与翰林诸官,是辅导之职,皆所当言。”健对曰:“臣等若不敢言,则其余百官无复敢言者矣。”上曰:“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宴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B.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C.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D.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殊遇”中的“殊”字为“特殊”之意,和《兰亭集序》中的“虽趣舍万殊”中的“殊”字含义不同。B.本文中“详论治道”的“治”和《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的“治”意思相同,均为“治理”之意。 C.本文“择行”中的“择”为“选择”之意,和《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牛羊何择焉”的“择”意思不同。D.文中“孝宗”为庙号,如《谏太宗十思疏》的“太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到的“庄宗”均是庙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孝宗巡视太学时,祭奠先圣孔夫子,王恕请求应当厚于常规礼仪,以特用金币和牛、羊、豕三牲释奠。B.孝宗即位后常闻马文升大名,而马文升受到皇帝恩遇后,更是感恩图报:他斥责教坊的做法,实际上也是从侧面提醒皇帝要恪守本心。C.孝宗虚怀纳谏,能思己过。刘大夏在两广时,一年两次托病乞请离职,并婉谏孝宗要看到国内民穷财尽,形势危殆,孝宗陷入沉思。D.明孝宗在位时广开言路,鼓励大臣直言,采纳他们合理的建议,励精图治。刘建等大臣也敢言能谏,君臣意愿相合,关系融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2)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已任,命下,人心翕服。14.王恕劝谏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可以起到什么效果?请简要概括。【答案】10.A11.B12.B13.(1)马文升声色俱厉地斥责说:“新天子应当知道耕种和收获的辛苦,怎么能够用这种靡靡之音来扰乱圣听呢!”(2)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14.①每日与大臣详论治道,能熟识他们;②还能正确任用他们;③也可以使皇帝圣心受到启发,处事更加精进高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太子继承皇位,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致仕”是“王恕”的定语,定语和中心语不能断开,排除BC; “冢宰”是吏部尚书意思,作“居”的宾语,而“铨政”是考核选任官吏的意思,和后文联系紧密,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文化常识的能力。B.第一个“治”意为治理。句意:研究讨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第二个“治”的意为治理得好,太平。句意: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孝宗即位后常闻马文升大名”错误,根据原文“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可知孝宗当太子时便久闻马文升大名。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稼穑”,耕种和收获;“渎乱”,使混乱,扰乱;“宸聪”,皇帝的心思、注意;(2)“素”,向来;“攘外”,排除外患;“翕服”,悦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是“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可知每日与大臣详论治道,能熟识他们;其次是“而随材任使”,可知还能正确任用他们;最后是“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可知也可以使皇帝圣心受到启发,处事更加精进高明。参考译文:皇太子继承皇位,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皇上巡视太学,释奠先圣先师孔夫子,王恕请求加礼于孔子圣像前,特用金币,改以太牢之礼。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下诏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担任左都御史,这是因为皇上当年在东宫之时就知道他的 名字的缘故。马文升深深感念皇帝给予的特殊恩過,因而更加发奋和勤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闰二月,皇上亲自耕种籍田已毕,宴饷群臣。教坊进献杂技,在表演中说出一些轻慢污秽的语言。马文升声色俱厉地斥责说:“新天子应当知道耕种和收获的辛苦,怎么能够用这种靡靡之音来扰乱圣听呢!”当即把教工、乐伎辞退而去。最先开讲的是经学。吏部尚书王恕上奏章说:“正统年间以来,皇帝每天只上朝一次,群臣见皇帝的面只有片刻,这样,即使皇帝再聪敏过人,哪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明察秋毫,因此常常把要办的事情托付身边的人去办。所以,如果皇帝真想要做到事事明察和鉴别真伪,必须每天坐于便殿,召见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面陈他们的想法,或仔细审阅他们的奏章。这样做,不仅可以认识和熟悉大臣,而且能够根据他们的天资和才干正确任用他们,还可以使皇帝的圣心受到启发,处理事情会更加聪敏和英明。”王恕担任尚书,不畏强暴,请托告求之路从此堵塞。召两广总督刘大夏担任兵部尚书。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这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职,一年之内两次要求离职,朝廷都没答应。在朝廷谢恩之后,皇帝回到帷殿召见询问他说:“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病为借口推辞,为什么呢?”大夏回答说:“臣年老并且有病,现在天下百姓贫穷,财力困窘,万一有不测之事,罪责在兵部。我估测自己没有能力办理这件事,所以推辞。”皇帝沉默不言。又过了几天,皇帝又召见刘大夏,问道:“现今征收税赋,征发徭役,都比较适当,你为什么还说民穷财尽?”刘大夏回答:“我只是说现今征收税赋,征用徭役,没有一定之规。至于其他的,臣还没有说到。就拿臣在两广来说,朝廷每年向广西要铎木,又在广东收购香药,光这两项费用就在万钱以上。”皇帝说:“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征敛都已停止。其他的征敛,可以一一商议革除。”皇上叹息说:“朕在位已经很久,可是这些事情都不知道,怎能称得上是一国之君啊!”皇帝命令九卿大臣,各以其主管的职事,说说在军民百姓中朝廷的弊政,尔后加以改革,选择可以推行的,再加推行。召大学士刘健等人谋议军政大事,皇上说:“解释书的内容要阐明圣贤的旨要,直接言明,不要隐瞒。况且先生等人和翰林各位官员,这些都是辅佐的职位。都是应当直言的。”刘健回答说:“我等如果不敢直言,那么其他官员就再没有敢直言的人了。”皇上说:“是这样。”五月,皇帝生病。庚寅这天,召见大学士刘健等人接受临终遗命。皇帝说:“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辅佐他,使他成为贤德的君主。”刘健等人都叩头说:“臣等怎敢不尽全力。”孝宗一朝,明朝拥有天下一百多年。天下安定,人口繁多,战争平息,盗贼没有四处横行,可以说是和睦安乐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 陈与义①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B.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C.“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两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尊还酹江月”在行为举止和表达情感上相同。D.词人在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在对“戎葵凝笑墙东”的欣赏中,在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表达了“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16.本词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年华老去的慨叹和国家离乱、个人身世的无限怆恨,情感极为深沉。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情感悲愤难抑。【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在行为举止和表达情感上相同”错误。“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诗人祭酒的虔诚,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在情感上更多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万事一身伤老矣”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这一声长叹,直抒胸臆,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故两句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是:陈词中“老矣”包含着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词以廉颇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尾句“双双金鹧鸪”正好呼应了上阕诗句“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女子“懒”“迟”的根源。(2)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鸥鸟,在古人笔下常常出现在环境清幽的地方,作为水边隐士的伴侣。如杜甫诗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懒起画娥眉②.弄妆梳洗迟③.寄蜉蝣于天地④.渺沧海之一粟⑤.舍南舍北皆春水⑥.但见群鸥日日来(江浦寒鸥戏,无他亦自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懒”“梳”“蜉蝣”“渺”“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着,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①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②这会不会是幻觉?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③这两句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④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18.上面文中四处画波浪线位置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两处“荒凉”含义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选文第3自然段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请找出任意两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18.C19.第一个“荒凉”,形容沙漠,指人烟稀少没有生气。第二个“荒凉”,形容人生,指与石油工人们斗志昂扬、朝气蓬勃截然相反的毫无理想斗志,无所作为。20.示例:对比手法,把雅丹地貌与沙漠进行对比,突出石油开采工作的艰难,赞美工人们不 畏艰辛的精神;把石油工人开采的艰难、天然气运输的困难与人们使用燃气灶的便利轻松进行对比,突出石油工人们的伟大贡献。拟人,赋予天然气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天然气运输过程的漫长,以天然气急急奔走的状态写出石油工人们为人们做贡献的急切心理,讴歌工人们的贡献精神。【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这两句是直接完整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内。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第一个“荒凉”,修饰“沙漠”,是形容自然环境,根据文中油田所处环境沙漠、雅丹地貌可知,是指人烟稀少而没有生气。第二个“荒凉”,修饰人生,从文中石油工人们“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等可知,石油工人们有理想、有斗志,并坚强地克服一切困难开采出石油和天然气,故而此处的“荒凉”是指因缺少理想和斗志而无精打采,毫无作为。【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及艺术效果能力。对比,“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通过和沙漠对比,写出此地环境的艰难,突出石油工人们工作的艰辛。拟人,“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赋予天然气人的特征,形象地写出天然气输送的艰难和急于为人们做贡献的心理。联想,“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通过眼前的天然气开采现场,联想到远方亲友们转动燃气灶开关时的景象,把石油工人们艰辛的工作与人们便利的生活联系起来,更能打动人心。长短句错落,“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 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翻山越岭,渡江跨河”,短句紧促有力,展现了石油工人们工作的勤劳艰辛,天然气输送到东部的路途遥远却不能熄灭其急于为人做贡献的热心;“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长句富有表现力,抒发作者对石油工人们开采出天然气便利人们生活的敬佩、喜悦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学生居家上网课的时间和频次增多,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日益呈高发、低龄化、重度化趋势。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A】。()。早在2019年,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就明确,“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强调相关机构或个人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据相关研究,若是由用眼过度等原因导致的假性近视,及时去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并通过科学的方法介入,视力是有可能恢复的;如果真性近视已经发生,则需要通过配戴眼镜、手术等方式进行矫正,但这只能起到延缓、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作用,①_______________。现实中,一些机构和商家瞄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推出号称恢复视力、治愈近视的产品和服务,严重误导儿童青少年及家长。不仅如此,不恰当矫正近视还可能【B】。中国消费者协会重申近视不可治愈,旨在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认识,引导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切实增强辨别能力、走出认识误区、科学防范近视。就此,有关部门应继续大力宣传爱眼护眼常识,监管部门也需持续发挥作用,严厉打击虚假违法近视防控广告、产品、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关于近视防控的正确认知。近视可防、可控、可矫正,但不可治愈。认识到这种不可逆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被营销话术误导,更有助于从思想上强化护眼意识,将预防关口前移。②_______________是近视防控的“良药”,学校和家庭应合力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科学用眼、健康用眼、卫生用眼的良好习惯,保障充足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与此同时,也要随时关注孩子的眼睛发育和视力健康状况,对近视苗头争取早发现、早干预。21.根据原文语境,填入括号内最恰当的句子是()A.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要坚持持续关注 B.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要多方共同努力C.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要破除认识误区D.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要做到积极治疗22.请结合语境,在【A】、【B】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在①、②横线处补写出合适的句子(每处不超过15个字),使文本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答案】21.C22.【A】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势在必行【B】适得其反①无法达到彻底恢复或治愈的效果②科学用眼加上适量的户外运动【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处应为中心论点,从文本内容来看,是在强调要破除近视能够“康复”“恢复”“降低度数”等认识误区,建立“若是由用眼过度等原因导致的假性近视,及时去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并通过科学的方法介入,视力是有可能恢复的;如果真性近视已经发生,则需要通过配戴眼镜、手术等方式进行矫正,但这只能起到延缓、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作用”这种正确的认知。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和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依据前文“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日益呈高发、低龄化、重度化趋势”可知语境强调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紧迫性,可选用“迫在眉睫”或“刻不容缓”或“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已到眼前,急迫得就像逼近了眉毛和睫毛一样。刻不容缓:形容形势非常紧迫,片刻也不能拖延。势在必行:形容事情迫于情势,非做不可。【B】依据语境“一些机构和商家瞄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推出号称恢复视力、治愈近视的产品和服务,严重误导儿童青少年及家长”可知,进行“不恰当矫正近视”可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可选用“适得其反”。适得其反: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①依据“若是由用眼过度等原因导致的假性近视,及时去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并通过科 学的方法介入,视力是有可能恢复的;如果真性近视已经发生,则需要通过配戴眼镜、手术等方式进行矫正,但这只能起到延缓、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作用”可知语境强调真性近视通过配戴眼镜、手术等方式进行矫正只能起到延缓、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作用,是不可能恢复的,因此可填写:无法达到彻底恢复或治愈的效果。②依据“学校和家庭应合力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科学用眼、健康用眼、卫生用眼的良好习惯,保障充足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可知语境强调科学用眼、健康用眼、卫生用眼以及充足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对近视防控的重要作用,因此可填写:科学用眼加上适量的户外运动。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漫画和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呱呱坠地起,人就一直在记忆,也一直在忘记。有时候我们会忘掉一些本该记住的事,这时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善忘;有时候我们也会尝试着去抹掉一些不该记住的事,那样可以释放心灵的空间,这时候就是我们学会去善忘。上述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长于“善忘”,诗意栖居“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这是张爱玲对生命的感悟。人活一世,不在于生命的形态,袍子,还是蚤子,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来过。宠辱名利,蜗角虚名,无非云烟,学会善忘,才能诗意栖居在天地间。 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自然界基本的生存法则。强者为果腹奔波,弱者为活着躲避,在非洲大草原,生存本就艰辛,可作为非洲草原的弱者---羚羊却活得轻松愉快,原因就在于“善忘”。诗意人生,不在于多么强大,完全取决于心态。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苦短,要诗意生活,就要“善忘”。“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终点站,而在于欣赏沿途上的风景”,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看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梦留天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甘霖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洗涤心胸,随月辉起舞,快意洒脱。李白也有过失意,他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看清了从士之路的艰辛与黑暗,但他选择“善忘”,遵从自己的人生哲学,“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在天地山河间,游目骋怀。大唐天空的酸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对生命做出如是的评价。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承受最残酷的人生现实,他却用一支秃笔借残缺的身体写出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文字如太阳一缕晨曦洒照在清露上,折射着清凉的愉悦,超脱自我走向宏大。温醇如酒,缕缕清香,脉脉温情,这种丰满的思想意识让我们忘记他不能行走的双腿。史铁生善忘人生的苦难,怀着一颗对生命敬畏之心,选择用写作来提升自己对生命的价值。最终,他在书页上站立起来,疾步如飞,成为生活的强者。生活中充满了像狂风恶浪般的否定与批判,面对这些狂风恶浪,我们要做的唯有善忘,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发芽,散发着属于你的芬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漫画类+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是一幅漫画,漫画中一个人头上还有一个小人拿着扫帚打这个人的头顶,而下面有 一句话“善忘是一种病态,善忘是一种境界”。漫画下面则是对于健忘、善忘关系的讨论。其实,人的记忆,如同储存室一样,容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直在记忆的同时,也会同步地忘记一些东西。有时候,忘记并不由我们自己控制,所以才会“善忘”。此时,忘记一些不该忘记的东西,会对我们的生活或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但有时,敢于忘记、善于忘记却又显得很重要。因为只有抛却琐碎、枝节、不重要的东西,才能保存精粹、主题和有价值的印记;要想记下应该记住的、必需的东西,就必须删除脑海中那些无聊、无用的信息。因此,可以说,善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所以,写作时,在适当论述健忘与善忘的思辨关系后,可将写作中心放在“善忘”上。对此,可以采用并列中有递进的思路,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述。如首先,从生活角度,可谈善忘不愉快:对那些令你不快的面孔,要在握手分别后就忘掉;对那些令你烦恼的事情,要尽力做到事一过就忘掉;对那些令你伤心的场景,要能够转身即忘。其次,可从人生追求角度,指出我们可以适当地善忘功名利禄,忘记个人恩怨,忘却机心钻营,而去选择更重要的东西。立意:1.健忘是一种病态,善忘是一种智慧。2.善忘个人利益,胸怀国之大义。3.善忘全由己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03 11:15:04 页数:24
价格:¥3 大小:125.3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